弟子規---出則悌
【易解】
【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
這是跟長輩在一起的時候,這長輩當然都包括父母、兄長和領導,凡是年齡高過我們的,或者是地位高過我們的,學識、道德高過我們的,還有我們的老師,這些都是長者的範疇,我們跟他們在一起就要很恭敬。
當他們站立的時候,我們晚輩不能夠坐下來,長者要是站著,你要是坐著,那多不好看,顯得很沒有教養。長者坐下來了,他叫你也來坐,這個時候你才坐下來。當然如果長者吩咐我們坐下,我們也不能夠執著,說我們非得要站著,因為古人講的「恭敬不如從命」,對長者的這些吩咐我們照著做,這才是真正的恭敬。
長輩坐下來以後,吩咐我們坐下才可以;切莫長輩尚未做下,一窩蜂搶先坐下來,甚至連長輩的位置都沒有了。或是長輩來了,晚輩們還圍坐著討論自己的事,對長輩不理不睬,也不會主動向長輩問好招呼,眼裡根本沒有長輩的存在,這都顯出自己的怠慢和驕傲的習氣。
此外,用餐、走路也都要禮讓年長者優先。
【尊長前。聲要低。低不聞。卻非宜。】
這是講跟長輩在一起,我們講話不能夠講太大聲,講得太大聲,聲音非常刺耳,還滔滔不絕的講個不停,讓長輩難受,這是對長輩沒有禮貌。我們聲音要放得柔和,可是也要清晰,聲音不能放得太低,要是『低不聞』,低得已經聽不到,這也不對,『卻非宜』,這也不應該。所以我們講話要一字一句講清楚,特別在長輩面前,我們一定注意調整自己聲音音量的大小。另外講話的速度也不能太快,讓長輩聽了,就覺得比較舒適。
【進必趨。退必遲。問起對。視勿移。】
這是講跟長輩行禮,或者是去向長輩問安,總是要快步走向前去,『進必趨』;『退必遲』,離開長輩、告辭長輩的時候慢慢退下。你要做到相反的話,就顯得很不合禮度。
你想想假如我們見到長輩,慢慢騰騰的挪上來,長輩看你怎麼有點傲慢。我們要走的時候,一下就走掉了,長輩看你一陣風就溜走的話,好像你跟長輩在一起覺得你是不是不太愉快,或者是不耐煩了,就會給人有這種印象。
當長輩問我們事情的時候,『問起對』,我們總是應該站起來回答。在回答的時候眼睛要穩定,視線不要到處移動,你左顧右盼這麼講話,看起來你心不在焉。心裡不是有事情,肯定是有不可告人的事情,就顯得你很不耐煩,這都是不恭敬的表現。
當一個人從這些細節方面來修練自己的話,關鍵之道要養這顆恭敬之心。孟子提醒我們要養浩然之氣,所謂浩然之氣就是我們的心常常純正,不要裝很多這些拉拉雜雜的事情,就容易心不在焉。更不能夠心裡存著詭詐,或者是一些狡猾的念頭,有這些念頭在心裡,往往會表現在形態上,就會有這種不定的表現。
真正有學問的人,一看你的表現,他就明白你心裡一定有很多東西。所以我們常常都注意要去養自己的那個心,所謂「誠於中,而形於外」,真正心地恭敬、真誠,「主敬存誠」,言語態度就自然鎮定、穩重。另外祥和、歡喜,跟人相處別人會覺得很舒服。
【實例一】基本的尊師之道
在某個道觀裡,我們跟師父上人在一起,有時候會看到一些遠來的居士,他們對師父非常恭敬,恭敬得一見到師父倒地就三拜。有時候可能場地不太適合拜,比如太擁擠,或者是東西太多,你拜下去往往一不小心會碰翻東西。在很多場合裡面,比如說師父在吃飯的時候等等,不太適合禮拜的,師父有時經常會說不拜不拜,這個時候就應該不拜。不能夠執著我見到師父一定要拜,不分場合,也不聽師父的吩咐,這樣子反而沒有顯得恭敬。一般來說我們向師父三拜,師父會說一拜的時候,那我們就一拜,這些都是基本的尊師之道。
【實例二】「長者立,幼勿坐」
曾看到一則新聞報導,即在公車上,車內非常擁擠,中途上來一對母子,小孩大約國中一、二年級,只見母親兩手拎著大包小包,一路上站著搖搖晃晃,終於前面有乘客下車,沒有想到孩子一屁股坐到空位上,對手提重物的母親視若無睹。
由這一則故事,可知父母不教小孩子知道:「長者立,幼勿坐」的道理,便顯示許多父母在教養兒女方面缺乏經驗,也經常以為只要滿足兒童的需求,就是愛的教育方式,以致放任幼小兒女在街頭耍賴,在公共場所喧嘩,旁若無人。
因此,古語有言:「至樂無如讀書,至要莫如教子。」所以人生最重要的大事之一,就是要把孩子教好。否則,「養不教,父之過」、「養子不教如養驢,養女不教如養豬」皆父母之過也。
【實例三】用餐應禮讓師長
在某間大學,其學校經常舉辦國際或國內大型的研討會。在接近中午時,主辦單位通常會準備自助餐,讓與的會貴賓獲學生享用。
然而等到中午會議結束時,常見到一些學生等不及師長、貴賓先行取用,便蜂擁而上搶奪拿菜,導致師長貴賓只拿一些剩菜,讓主辦單位絕得非常尷尬。
在現代社會,由於小孩子生得少,往往小孩在家是當皇帝,吃飯、走路或做什麼事都搶第一,不知尊敬長輩,這是因為從小被大人溺愛或沒有人教,而不知敬老尊賢。
所以在飲食方面,家人在一起吃飯時,我們一定要告戒子女,在父母或長輩沒有動手之前,晚輩一定不可以動手先吃,同時也不可在菜餚裡面挑來挑去,這是做人的基本禮貌。
由此可知,這些大學生從小沒有被教導應禮讓師長,先行用餐的禮儀。因為在目前的小家庭的日常飲食起居中,有人認為孩子還小,和長輩相處在一起,不必太過於要求他們,長大自然就懂了!
父母長輩甚至對孩子寵愛有加,把好吃、好用的先給小孩享用。以致小孩認為這樣是理所當然的,不知道要禮讓長輩,因而誤導孩子養成「自我為中心」的壞習慣。
【引申】「學問好,不如做事好;做事好,不如做人好」
統一企業董事長高清愿先生常說:「學問好,不如做事好;做事好,不如做人好」他所謂的「做人好」,具有多方面的意義。譬如,人際關係良好、知道自己的人生目標、有正確的價值觀、生活愉快開朗、身體強健、心理平衡等等。
一個人只要「做人好」,就不會為非作歹,就可扮演好自己的社會角色,縱使不能成大功立大業,起碼能成為一個好國民,活的充實有意義。
孔子在《論語?泰伯篇》曾說:「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今日有些同學們常常以自我為中心,無視於旁人存在,誠如目前許多教師感嘆,現在學生最大問題之一是「缺乏責任感」。
最主要的原因,無非是父母平日過分強調課業學習,要求子女:「把書讀好,一切莫管」的做法,使子女忽略對家事的分擔,因此缺乏做事的訓練,甚至欠缺待人處世方面的教養。
由於近年來台灣家庭「少子化」的結果,形成父母過度保護,甚至遇事代勞,養成子女好逸惡勞及貢高我慢的習氣,使子女都缺乏磨練機會。
因此,子女缺乏為自己負責任的「自律精神」、為別人著想的「同理心」、遇到困難的「挫折容忍力」等三項特質,不但不會做事,連做人的基本道理都不懂,這實在是家庭與學校教育的疏忽呀!
推薦閱讀:
※《弟子規》與佛法的修學
※細講《弟子規》40_解行相應,仁禮存心
※細講《弟子規》2_不要把功利主義帶到家庭里
TAG:弟子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