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中的人生境界
唐詩是唐朝人表達自己感情的一種典型方式,或稱中國方式。那為什麼就偏偏是唐朝的詩呢?清朝行不行?清朝不行,清朝凈打敗仗,哪顧得上抒發感情?那明朝呢?元朝呢?漢朝呢?我們現在為什麼就寫不出「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寫不出「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就是因為唐朝的「氣」。
生活中,我們隨時隨地都可能遭遇到唐詩,譬如我們到泰山去玩,當登到泰山極頂,舉目一望,我們會脫口而出,「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是杜甫的詩,你創作不出來,但你覺得這兩句最合適。還比如,年輕的朋友要離家學習或工作,臨走的時候你會想到「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幾句詩最恰切,寫篇小說都不及這個好。再如,情侶聚少離多,每次見面男孩就想對女孩說,「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因此,在生活中,詩對我們很有幫助。當你很渴望表達某種很真誠的感情時,你可能在心裡會翻騰出一兩句詩。當我們缺乏創造力的時候,我們的古人,特別是唐朝詩人的詩句會潛伏在我們身體的底層,幫助我們表達。
李白的「氣」
言為心聲。詩用來表達感情,一個詩人表達一種感情,那如果一群詩人、一個時代的詩人都在表達某種感情,那這就是時代的心聲。李白有一句詩很典型——「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為什麼「天生我材必有用」就是唐朝人說出來的?李白能寫出這樣的詩,是因為李白有才,但我們不能只從李白身上找原因。李白的所謂「天生我材」並不僅僅表現為他的詩才,而是表現為他的一種「氣」。什麼氣呢?他的語言、他的表達和那個時代是相通的。
李白和我們一樣都特別俗氣,但他與我們一般人又有一點點不一樣,就這一點點地方我們就和他拉開了巨大的、永遠也趕不 上的差距。
這一點點的差距在什麼地方呢?李白是一個亂讀書的人。按照現在一般公認的說法,李白並不是出生在中原地區,而是出生在碎葉城,它是「安西四鎮」之一,在今吉爾吉斯坦共和國首都比什凱克郊區附近,「安西四鎮」在古代是突厥人居住的地方,所以李白小時候生活的環境是胡和漢文化交融的地方,他從小接觸的是兩種文化:一種是儒家、道家文化,還有一種是胡文化。按照李白自己的說法,他「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六甲」在中國古代特指道教的書。李白好劍術、好神仙、好方術、好百家之學,所以他看的書很雜、很多,後來他就得出一個結論,「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大丈夫要做宰相,以四海為家。
如何實現這個志向?很簡單,所謂「三年不鳴,一鳴驚人」,「三年不飛,一飛衝天」。李白的理想很簡單,道路也很簡單,但是都很非凡,這就是他的「氣」。
杜甫比李白小11歲,他曾經寫過一首詩描寫李白,非常傳神。其中有幾句是這樣: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李白喝一斗酒就能寫一百多首詩,喝醉了之後就倒在長安的酒館醒不來了,天子來叫都不去,老子不歸你管,老子是酒中的神仙,氣派很大。這把李白的「氣」寫出來了。
李白的「氣」在什麼地方呢
李白是要當宰相的,可是當了宰相以後,也是天子呼來不上船,宰相是為天下民生計,不歸你管。所以李白得志的時候說,「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當李白時運不濟的時候說,「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但是李白又想當大官,當自己能做主的官,因此李白非常矛盾,他既要做官,又要人格獨立,既要進入官場,又不想受官場束縛。他就是一個遊走在天地之間的「獨立人」,這就是李白的「氣」。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意志,這就是唐代的精神,這也是我們這個時代比較缺少的。
但李白和我們一樣很俗。李白一生結過兩次婚,還是入贅,他結婚的對象很考究,都是宰相的孫女。李白家是商人出身,在唐代商人是沒有地位的,他祖先又曾經犯過法,所以李白是沒有資格參加科舉考試的,那他就得通過很多庸俗的手段,但這又無損於他作為一個大詩人的形象。為什麼?就是他身上的「氣」,所以他才能寫出「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一般人為什麼沒有這麼大的氣魄?因為李白在精神上是獨立的。
李白25歲離開四川後就成天跑官,跑了整整15年,跑來跑去跑不出名堂,最後搭了個裙帶關係,認識了唐玄宗的妹妹,唐玄宗的妹妹是一個道姑。李白的《將進酒》很有名,其中有一句說,「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君莫停」。丹丘生與李白有30多年的交情,他是一個真正的職業道士,他把李白介紹給了唐玄宗的妹妹,唐玄宗的妹妹又把李白介紹給了她的哥哥,就這麼一搭線,李白40歲的時候就去見了唐玄宗。李白很高興,因為不容易啊!他在這之前是個布衣,這下等於是平步青雲,一腳就踏進了皇宮。對一般的讀書人來說,不管皇上對咱咋樣,咱都在這宮裡紮下不走了,可李白不這樣,李白的志向是要做宰相,皇上得聽他的。可是唐玄宗讓他進宮,看重的不是他的政治才華,也還沒有驗證他到底有沒有政治才華,他看重的是他的文采。
唐玄宗身邊有一群翰林供奉,又叫待詔,就是御用文人。李白是詩文待詔,算是所有待詔里地
比較高的。「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寫得好!但李白來宮中是做這些事情的嗎?當然不是。所以李白在皇宮呆了不到兩年就離開了。「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唐玄宗還比較大度,李白被「賜金放還」。李白和唐玄宗是「相看兩都厭」,唐玄宗覺得李白本事不大,脾氣不小,傲慢清高,李白覺得唐玄宗得了白內障,看不清楚自己是個人才,所以都覺得對方有問題。但是對於一般的文人來說,能夠憑著一支筆進到皇宮,就已經很不容易了,但李白不這麼看。
《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首詩寫李白和汪倫的情意深,汪倫是桃花潭村的一個村民,可他又不是一般村民,一般村民能送得起8匹寶馬、10段官錦嗎?李白是到皖南地區的這個小山村裡交際去了。李白比起杜甫來,
會謀生活,他這一生從來都不是巨富,但也從來沒有缺過錢,在這方面李白比杜甫要精明上百倍。但是也有一個原因是他的名氣太大了,他沒有實現政治上的理想,但是贏夠了噱頭,誰見了他都叫他李翰林、李供奉。
李白的詩在唐朝深受歡迎,這使他在唐朝一直保持著很高的
會聲譽,雖然他終身都是布衣。李白做了這麼多庸俗的事,為什麼我們還這麼愛戴他、欣賞他?就是因為他的「氣」,他的氣節是一般人趕不上的,他絕不苟活。正是因為這一點點「氣」,盛唐王朝有多少高度,李白就多多少少代表了唐朝的高度。一個時代的高度往往就是那一兩個人的高度決定的。
唐人的傲氣
大家說唐朝好,就李白這麼一個人,那有人會說如果當時李白沒生出來不就完了?李白也不是憑空來的。李白能夠在唐朝出現,這是肯定的,因為他的很多前輩只會比他更狂。李白已經夠狂了,他的自薦信里說了自己很多優點,最後結尾的時候說,「何王公大人之門,不可以彈長劍乎?」哪一個王宮大人的門口沒有彈寶劍的機會呢?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這種人傲慢、自戀,在現代生活中是比較不討人喜歡的,但是又特別有才華,讓人非常嫉妒。這種人在唐朝到處都是。
李白的先輩們比他表現得更加不文雅。杜甫的祖父杜審言是個大詩人,非常有才華。同時代也有一個著名詩人蘇味道,蘇味道不但詩寫得好,而且官做得很大。杜審言雖然才華高,但官做得小,他給蘇味道做秘書,有一天他寫完一份文件後和人聊天,說「味道必死」(蘇味道死定了),別人一聽,驚問其故,他說:「彼見吾判,必羞死?」(他要看見我給他起草的文件,得羞愧而死。)
杜審言後來有次生病,病得很重,當時有幾個很著名的詩人,也是他的好朋友,好心好意看望他。他們問:「病恢復得差不多了吧?」杜審言說:「甚為造化小兒相苦,尚何言?然吾在,久壓公等。今且死,固大慰,但恨不見替人。」(別提了,老天爺不讓我好活,沒什麼好說的。可是我老活著也不是個事,我老活著你們就挺壓抑的,我現在終於要死了,你們終於可以鬆一口氣了,但只恨沒有合適的人代替我的位置。)這話說得多硬朗啊!你這輩子都沒有那個想像力能說出這樣的話,朋友來看望他,他居然和朋友說出這番話。杜審言官做得並不大,但是他說的是我的才太高,活在你們身邊,對你們來說簡直就是太壓抑!這事不是雜史小說記載的,是《新唐書》記載的。
我們還可以舉例。唐人王泠然,很長時間做不到官,急了,他突然想起與御史高昌宇有交往,就給他寫了一封信說,「意者望御史今年為仆索一婦,明年為留心一官。」(今年你給我找個老婆,明年給我找個官做,我這輩子就這兩件事,你給我辦了。)「君之此恩,頂上相戴。倘也貴人多忘,國士難期,使仆一朝出其不意,與君並肩台閣,側眼相視,公始悔而謝仆,仆安能有色於君乎?」(你的恩情我會牢記,如果你把這事忘了,我的前途很難預料,等到有一天我發達了,做的官比你還大,你再向我謝罪,我怎麼能有好臉色給你看?)
大家可能會說這兩個例子有點過,杜審言是生病了,說糊話,王泠然是和老朋友說親熱話,這些怎麼能當真?那我再舉第三個例子,這個例子如果你再反駁肯定不可能。
唐奇才員半千也是很長時間做不到官,很痛苦,他不給朋友寫信,而給武則天寫信說,請陛下選5000個才子,讓他們和我比寫6種不同的文體,詩、策、判、箋、表、論,如果有一個人超過我,陛下你就「斬臣頭,粉臣骨,懸於都市,以謝天下才子」。氣魄很大,但他馬上又筆鋒一轉,「望陛下收臣才,與臣官」(你要是把我收了,我滿腔的話都敢跟您說),「如棄臣微見,即燒詩書、焚筆硯,獨坐幽岩,看陛下召得何人?舉得何士?無任鬱結之至?」(可是如果你不聽我的建議,我就燒掉筆墨紙硯,躲到深山老林去。看你還招得到什麼人才!)武則天殺人真的像摁死個臭蟲一樣,可是他就敢給武則天寫這樣的信!就員半千來說,如果不給他施展才華的機會,他身上99.99%都是缺點,就那一點點優點,如果給他施展才華的機會,他身上就都是優點。這就是唐代人才的一個很重要的特點。
為什麼這些情深異常的詩、這些典型的詩、我們永遠難忘的詩都出現在唐朝呢?「天生我材必有用」這種話唐朝人敢說出來、不羞愧,也不會有人嫉妒你,因為大家都這樣。如果一個時代大部分人處在一種「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潛意識裡,那這個時代就具有空前的創造力、非凡的想像力和儘可能最大限度的獨立的人格。
漢皇的大氣
白居易的《長恨歌》寫得纏綿悱惻、動人心弦: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唐人寫詩常常用漢皇來比喻當今的皇上。白居易寫《長恨歌》的時候34歲,當時在陝西周至縣做縣尉。這首詩寫完之後,不脛而走,流傳大江南北。唐憲宗覺得他很有文采,就把他招入宮中做翰林學士。
唐代的皇帝是不用庸才的,寧可無德也要有才,這是一個基本點。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武則天在君王里絕對是排在前五名的。唐初著名文人駱賓王很久做不成官,到處找不到突破口,他就參加了起義軍,寫了著名的《為徐敬業討伐曌檄》討伐武則天,這個檄文從武則天的祖宗八代罵起,然後罵到武則天的生活淫亂等等,武則天看過以後反而說「寫得好」,還說這都是宰相選拔人才失職,這人要是為我所用了,那得多大用處啊!這說明她不僅肚量大,還具有極深遠的政治眼光。
唐太宗18歲跟隨父親起兵,24歲就做了三軍元帥,28歲做了皇帝。唐太宗不但身經百戰、目光銳利,而且長得非常神武,他每次上朝的時候都很痛苦,因為為了聽真話,每次都努力地和顏悅色,做出很親切的樣子。魏徵以直諫敢言著稱,是中國史上最負盛名的諫臣。由於魏徵能夠犯顏直諫,從不退讓,所以,唐太宗有時對他也會產生敬畏之心。有一次唐太宗得了一隻鷂鷹,他很喜歡這個鷹,那天正在玩,突然魏徵走過來,他害怕魏徵見到說他玩物喪志,就趕緊把鷂鷹裝進自己的袖子里,裝作沒事跟魏徵聊天,本以為魏徵說兩句就走了,但沒想到魏徵一直和他聊,終於聊完之後魏徵走了,他把鷂鷹取出來之後一看憋死了。這就說明唐太宗雖然是封建時代的君王,但是他對待人才的眼光絕對非同尋常。之所以在那個時代能出現這些優秀的詩人,其主要的原因是這些帝王創造了一個非常寬鬆和寬容的時代環境。
唐朝的「氣」
一說起唐朝,我們就覺得那是一個輝煌的王朝。我們心目當中的唐朝是強大的,實際上唐朝並不是中國歷史上最富有的王朝,在文化上也不是最繁榮的,最繁榮、最富有的王朝是宋朝。
唐朝最矚目的是思想的開放和重視人才,這是空前絕後的。為什麼那麼多優秀的詩出現在唐朝?主要原因就是唐朝人的思想和情感非常開放自由、不受約束。一個天才詩人抨擊權貴的時候非常有才華,要拍起馬屁來也是非常厲害的。他們可以寫諂媚的詩篇。所以唐朝的知識分子拍馬屁和抨擊權貴都是同樣的犀利、同樣的真誠、同樣的真實。
唐人考進士,哪有想考就考得上?沒那麼容易,當然要走點門道。王維準備應舉時,請岐王幫忙。岐王就帶他去見他姑姑,去了以後讓王維獨奏新琵琶曲,「聲調哀切,滿座動容」,奏完之後,公主就問「此貢何名?」王維站起來說,曲子的名字叫《郁輪袍》,「公主大奇之。岐王曰:『此生非止音律,至於詞學無出其右。』公主尤異之,則曰:『子有所為文乎?』維即出獻懷中詩卷,公主覽讀,驚駭曰:『皆我素所誦習者,常謂古人佳作,乃子之為乎。』」原來以為是古人寫的詩詞居然是王維寫的。「維風流蘊藉,語言諧戲,大為諸貴之所欽矚。岐王因曰:『若使京兆,今年得此生為解頭,誠謂國華矣。』」就這樣,王維考中「解頭」。
大詩人杜牧也是如此。杜牧寫《阿房宮賦》的時候,正在太學裡讀書,他的老師吳武陵特別欣賞杜牧,拿著《阿房宮賦》去找當時的主考官。吳武陵說:「這個寫得好不好?」「寫得好。」「那請你選他做狀元。」「狀元已經有人了。」「那麼,第三名。」「第三也已經有人。」「實在不得已,第五名吧。如果還不行,把這篇賦拿來還我。」就這樣,杜牧應舉的事就定了。
唐代的科舉請託之風很盛行,但是請託有前提,得拿出真材實料來,不是送禮,而是提前給主考官亮一些貨色。當時有一個術語叫「溫卷」。你要請託拿的應該是證明你確實能得第五名、第三名、第一名的貨色,如果真有才華,看中了,就定了。所以請託關鍵還是看有沒有才華。
我們常緬懷唐朝,以唐人的後代自居,自以為對唐朝很了解,但是我們對唐朝往往很不了解。如果我們真的回到唐朝,以我們現在的精神狀態,在唐朝是沒有生存能力的,因為我們都被中庸得太久了。唐詩里蓬勃、奔放、自由、通暢的情感是我們難以望其項背的。我們為什麼這麼熱愛唐詩?那是因為唐詩唱出了我們情感的理想狀態,是我們很嚮往的境界,所以它成了我們的一個夢想。
當我們讀唐詩的時候,它把我們又帶到了一個夢想的情景當中,即使是最簡單的詩也是有夢想的。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灧灧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這些詩已經讀到爛熟無比了,但是每一次我們恰好需要這首詩,它出現在你面前的時候,你就會覺得它們有無窮的生命力。
唐人給我們展示的最重要的不是一個時代的實際景象,而是一個時代夢想的情緒。那是一個有夢的時代。一個時代和一個民族不能永遠活在現實的情緒當中,而應該永遠有夢想,這就是為什麼唐詩能給我們那麼多的誘惑。唐朝人生活的實際情形並沒有我們現在好,他們比不上宋朝人。唐朝的讀書人說話說得不合適,可能就被殺了,宋朝趙匡胤定下規矩不殺讀書人,所以宋朝人活得很寬鬆,很悠遊,很富足,同時他們也沒有多少夢想,因為生活已經把他們沖得太過飽和了。
現在我們吟誦唐詩,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回憶我們祖先的情感世界,回憶我們自己以前的情感世界,這個世界已經失落了很長時間。
我們當代很多人在生活當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不知道為什麼工作,很多人說我為子女在工作、為自己在工作、為父母在工作、為家族的榮耀在工作,但是如果是一個唐朝人,他會說,我是在為夢想而工作,我沒有錢,但是我有夢想,我的夢想實現不了,但是我可以歌唱我的夢想。唐朝並不是最富有的王朝,但是它是最有理想的王朝,我們當代需要夢想,這就是我們學習唐詩、理解唐詩的一個很主要的目的。(康震/文)
****************
推薦閱讀:
※一個在中國生活的男人,25歲前結婚有什麼利弊?
※人生與生命
※在這個世界上,你見過最美好的事情是什麼?
※他用筆記錄人生的悲愴和憂戚,綻放出生命的喜悅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