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洋過海的老人們 - 錦園的日誌 - 網易博客
漂洋過海的老人們
美國散記 2010-08-23 10:23:22 閱讀9965 評論34 字型大小:大中小 訂閱
周末黃昏,朋友家後院的燒烤派對。爐火已熄,大家吃得心滿意足,在海闊天空地閑聊。
通往地下室的玻璃拉門開了一半,一位老年婦女探身對我說:「你能和我打一會兒乒乓球嗎?」
今天有不少老人來參加派對。朋友們的父母我都認識。但這一位是初次見到。老人們參加派對,通常是聚在一起聊天,飯後有時玩牌或打麻將,不參加年輕人唱卡拉OK等活動。要打乒乓球,更是沒有的事。
當然不能讓她掃興啦。地下室有現成的墨綠色乒乓球桌。我以為她只能打打「抄抄球」,沒有想到她有板有眼,步伐靈活,僅是在彎腰撿球是有些不便。她有時發出帶旋轉的球,讓我自投網下;有時居然起板扣球,叫我應接不暇!
使我吃驚的是,她說她已經90歲了!雖然頭髮花白,背有些駝,卻怎麼也看不出90高齡呀。
怕她太累,打球10分鐘左右,我建議休息。她似乎意猶未盡,猶豫一下,才放下球拍。
我們在一邊的桌子旁坐下喝水聊天。老人記憶清晰,聽力也很好。她說她早先在國內的一所大學工作,退休後來美國探望子女,得了個機會,又進這兒的一所州立大學的研究所,重操舊業,做了幾年的研究,才第二次退休。她喜歡運動,網球、壘球都玩過,現在畢竟年歲不饒人,只能散步,打乒乓了。她不但講她的情況,也打聽我們在哪兒工作,來美國多久了,和派對主人家的關係等等,對什麼都很有興趣。
正說話呢,主人家的母親找她來了,她們在教會活動里認識。主人家的母親,我們都熟悉,雖然頭髮全白,年齡不過70,是很活躍的人。剛辦了綠卡過來的時候,她甚至想學駕駛,圖活動的方便,子女反對才作罷。她在教會交不少朋友,還找了美國朋友當她的英文老師。她學得刻苦,又敢開口說,進步很快。她告訴我們,前不久她通過了入籍的面試。她在移民官提出第一個問題時就很清楚地用英文說:「請你講慢一些,我的聽力不太好。」移民官笑了,提幾個問題,都是公開的複習材料上有的,她一點兒不覺得困難。她又說,「我入籍可是有私心的,我還有個女兒在國內,我想把她辦移民出來。」按美國的移民法,公民為自己的子女申請移民,比為兄弟姐妹申請移民要快得多。
我這朋友家的房子不小,不缺他母親的房間,但是她現在不住家裡了。當地政府為低收入的老人提供有補貼的公寓,她在國內的退休金折成美元,符合低收入的標準。申請批准後,住一房一廳,帶煤衛,每月只交100多美元的房租。她覺得在孩子家裡閑得慌,而在低收入者的老人公寓里,大家有共同語言,其中還不乏同胞,比在家裡樂趣多。可是這一來,她的孩子常常朝她的公寓跑,送這送那,周末接回家吃飯。
那公寓不遠,有一塊荒地,政府分小塊出租給居民種植。她也租了一塊,每年租金25美元,澆地的水免費提供。她忙乎著種植蔬菜,澆水上肥,維修籬笆。現在番茄、豆角、韭菜、黃瓜等收穫了,自己吃不完,還送親友,送她的英文老師。她在派對上講她的菜地眉飛色舞,好幾位老人都有興趣,說要去參觀。原來在家種菜的老人不在少數呢。這正應了那付對子:「幽懷托泉石,樂事在桑麻」。
派對結束後,我還常常想到這兩位老人。說她們是「女強人」,一點不為過。真是打心底里欽佩。由此,我也想起這些年在美國見到的許多老人。
90年代初,我們旅行,路過德州西部一個小城,那兒見不到亞裔的臉。在一個小店裡買食品,我們卻遇到一位來自中國的老年婦女。她滿面的皺紋像刀刻一樣,花白的頭髮,腦後的髮髻梳得很齊整,對襟的黑色夾襖褲,黑布鞋還繡花。她主動過來問我們是不是來自中國,她濃重的口音使我們猜測到她來自四川。但是她的家鄉那個地方,我們從來沒有聽說過。她說是山溝溝里,到成都要換幾次車。因為兒子兒媳到美國留學,生了孩子,她過來幫助帶孩子。我們問她在這兒過得好不好。她說什麼都好,就是悶得慌。兒子媳婦白天晚上忙功課,一天和她說不了幾句話。今天媳婦帶孩子去打防疫針,她得空,到商店裡轉轉,也不買什麼,只是解悶。當時我們就很感慨:不是改革開放和留學熱,這大山深處的老人,ABCD都不認,怎麼會漂洋過海,來到美國的西南方的小城?
出國為留學生子女帶小孩的老人,成千上萬,難以計數。也難怪,美國人工貴,把嬰兒送託兒所,一個月得花600-800美元。請老人出國,既和父母團聚,讓老人放放眼界,又能讓孩子得到放心的照顧,在經濟上省下不少錢。但是來美國的老人,只能得到短期的簽證,三月或半年,最多能延長一次。於是就有親家「接力」的安排:爺爺奶奶來半年,期滿回國,外公外婆過來「接班」,又是半年……也有老人在美國一年半載後,把孩子帶回國內去,讓留學生集中精力學習,等孩子長大一些,再送回美國。我在中美航線上,不止一次見到這樣的老人。對他們來說,可不是輕鬆的旅行。十幾個小時的航行,陌生的環境,孩子往往啼哭不停,老人不得不抱著孩子,在狹窄的過道上走來走去,哄孩子入睡。
許多留學生在美國戴了「帽子」,生了兒子,父母的默默支持和奉獻是不能忘記的。
在我周圍的中國人中間,家家戶戶的父母都曾經來過美國,除非身體健康條件不容許。當然許多不是為照顧剛出世的孫子孫女來的,他們來探親,親眼看看日夜牽掛的子女們生活的環境;他們來旅遊,在美國未對中國旅遊團開放前,他們是最早的來美旅遊的普通百姓。要知道,很多人是第一次坐飛機,一下子就飛到地球的另一面!那經歷,和歷險記一樣,許多年以後記得每個細節。
當不少留學人員選擇移民入籍之後,情況有了變化。有一位朋友的父母想再次來美探親,但簽證官以「移民傾向」為由,三次拒簽。其實,這是選錯簽證的類型。簽證官建議可以讓子女為父母申請移民簽證。因為美國移民法支持親屬團聚。果然,經過一年多的程序,又到廣州面談,雖然折騰,終於順利得到移民簽證。進美國後不久,綠卡就寄上門了。
老人取得綠卡,一般也不會去就業,主要得了進出自由,不用擔心簽證過期的好處。但對於子女都已出國,身邊無人照顧的老人來說,也是養老的一個辦法。有一位老太,兩閨女,一位在美國,一位在法國。她辦了美國綠卡,法國的女兒也請她去住。三年里,她已經跑了兩個來回。她腿不靈便,拄了拐杖。聽說這一次法國的女兒安排她在那邊做了手術,現在康復中。等行動恢復,又要回美國來了。
當然啦,任何事都有兩面。老人在美國,自然環境好,衣食無憂,享受天倫之樂。但是住久了,另有問題。有兩句話流傳甚廣:北美大地是「好山好水好寂寞」,他們在這兒,「不是主人,不是客人,不是僕人」。意思都不難理解。但要處理好三代人的關係,調和中西文化的衝突,也不是容易事。
同時,人人心頭都有一個擔心:萬一身體不爭氣,得病送醫院,那昂貴的醫療費可是子女沉重的負擔。買保險?價格高得不敢問津。還有一條:雖然移民了,國內還有自己的住房呢。「金窩銀窩,不如自家草窩」。哪能不牽掛的?
於是,有些老人在美國住久了就想回國,回國久了又想來美國。為了保持綠卡,也不能在國內呆太久。在身體健康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已經來回了好幾回。
是不是應該「海歸」,不僅留學人員在考慮,老人們也不得不考慮。因為自然規律,總有一天,無法應付那十幾小時的旅行。
我想很多老人會遵循古訓「葉落歸根」,回到故土去。但有的也未必能做到。一位我們挺熟悉的老人,94歲,在一個早上她起身時,腳軟站不住,倒在地上,再也沒有醒來。幾天彌留中,當地的臨終關懷組織上門服務,直到她心臟停止跳動。子女把她的骨灰帶回家鄉安葬。我想,雖然她客死異國他鄉,但她的親人們圍在她身邊,她是幸福的。
時光流逝,有些較早來美國留學、進修的人,已經到了退休的年齡,他們也加入了老人的行列。他們已經習慣了這兒的生活,子女也在這兒扎了根。在國內雙親健在時,免不了兩邊走走。然而是不是葉落歸根,還在反覆思量。
在海外的一個中文網站上,讀到一篇短文。說父親在國內去世,兒子把父親的骨灰帶到美國安葬。文末有這樣兩行:
「現在常常會去看看爸爸,在他老人家墓前說說話,讓他看看孩子們,一天天長大了。
「異鄉是孩子們的故鄉,而我們心中的那個故鄉,再也回不去了。「
許多網友留言:讀到這兒,禁不住流下熱淚。
推薦閱讀:
※中國古代女子內衣 - 史曉萌的日誌 - 網易博客
※引用 喜歡的男式毛衣 - 濃咖啡的日誌 - 網易博客
※無本生意 - 百家爭鳴的日誌 - 網易博客
※引用 陳式太極拳的八個特點(引用) - 成靖的日誌 - 網易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