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吃主食死得早?脂肪可隨便攝入?誤讀! 06
05-29
專家指出「減糖、減油、減鹽」趨勢短期不會逆轉
2017年09月06日 06: 焦點 稿件來源:解放日報
本報記者 鄭子愚
近日,一篇題為《多吃主食死得早?柳葉刀的最新研究,打了多少醫生、營養師的臉》文章在朋友圈瘋傳。這篇文章引用了近日發表在著名醫學期刊《柳葉刀》上的一項研究,還聲稱「多吃主食死得更早」「脂肪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無相關性」……
文章還指出,全球的膳食指南,需要重新考慮制定標準了。我們信任的膳食指南,讓我們越吃越不健康。該公眾號對《柳葉刀》上的研究進行解讀,吃米、面、糖等主食,可能讓你死得更早;多吃好的脂肪、吃油,可能讓你活得更長;吃肥肉、椰子油等富含飽和脂肪的食物,降低中風風險;吃油和心臟病沒有關係,吃多少油都不會提高心臟病的風險。
經過記者查證,發表在《柳葉刀》上的研究,被該公眾號誤讀。
吃主食,死得更早?
能引發如此爭議,這篇發表在《柳葉刀》上的研究到底說了些什麼?
據悉,這是一個名叫前瞻性城市農村流行病學的研究。2003年到2013年,研究團隊針對13.5萬來自18個國家35歲—70歲的成年人,主要是體力勞動者,用問卷記錄了他們的進食情況。調查心血管疾病方面的死亡率和飲食之間的關係。
研究主要得出四個觀點:第一,較高的碳水化合物攝入量,會增加總死亡率的風險;第二,脂肪的攝入量,可能降低總死亡率的風險; 第三,高飽和脂肪的攝入量,可能降低中風的風險;第四,總脂肪、飽和脂肪、不飽和脂肪,和心肌梗死、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沒有相關性。
事實上,《柳葉刀》雜誌還發表一篇評論,認為這項研究「挑戰了健康飲食的定義,但關鍵問題並沒有解決」。說得簡單些,這項研究除了樣本選擇和研究方法上的局限性之外,還有宏觀層面和微觀層面的局限。
在宏觀層面,這篇論文的觀點只能算是營養學研究領域裡的一個證據,但遠不是決定性的。科信食品與營養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鍾凱表示,無論中國還是美國,其制定膳食指南的依據主要來自三個方面:一是各類食品中的營養素含量;二是各人群吃的各種食物的量;三是世界各國對於不同營養素的健康研究證據。其中,前兩項是簡單的統計分析,而最後一個實際上就是一個大型文獻研究,不同研究結果要拿來逐一分析,交叉驗證等。再加上營養與健康的關係相當複雜,單獨將一個營養素和健康指標做關聯,得到的相關性只能是參考,而不能簡單當成因果結論。
微觀層面指的是個體差異。同樣兩個人,吃同樣的東西,營養狀況會出現很大差異:有些人喝水也會胖,有些人怎麼吃都不胖。個體差異是營養學無法突破的障礙。
鍾凱總結,發表在《柳葉刀》上的研究「可以作為一個科學觀點或一個科學猜想。但要完全應用到實際,還有十萬八千里的路要走呢!」
脂肪隨便吃?錯了!
至於國內某些自媒體根據該研究得出的延伸結論,則是對科學研究的誤讀和曲解。
吃米面糖等主食,會不會讓你死得更早?上海同仁醫院營養科主任張靜表示,網傳文章作者推崇一種名為阿特金斯減肥法,嚴格限制碳水化合物,增加脂肪的攝入量。所以,文章通篇打壓碳水化合物。需知,食物並無好壞之分,只有適量和正確食用方法。「膳食平衡」是基於可靠證據產生的,全世界的飲食指南都是在強調平衡,不應輕易被一個偷換概念的公眾號打敗。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范志紅表示,根據2015年出版的《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絕大多數的中國人,碳水化合物供能比都在60%以下,根本達不到研究中的77.2%。所以,這篇論文的調查結果,並不能反映大多數中國人當前的真實飲食狀況。
至於「多吃好的脂肪、吃油,可能讓你活得更長」的觀點,顯然是網傳文章作者料定讀者不會去閱讀晦澀難懂的原文,鑽了信息不對稱的空子。《柳葉刀》上研究原文觀點是脂肪供能比最低的人,總死亡率、非心腦血管疾病死亡率、腦卒中的風險都最高。而供能比在24%—35%之間時,風險相對比較低。顯然,「脂肪和肉吃得太多、太少都不好」。
針對吃油和心臟病的關係問題,范志紅指出,國人面臨的問題是,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不斷下降,脂肪供能比越來越高。從1991年的21.8%,一路漲到了2011年的32%,大城市中甚至達到了36.9%;正在改變的膳食模式,和體力活動減少一樣,都是中國近年來肥胖和慢病發病率爆髮式增長的原因。此外需要注意的是,研究的受訪者主要是體力勞動者,不是天天坐辦公室對電腦的人。
平衡膳食仍是主流
鍾凱認為,營養學研究的局限性極大,越前沿越說不準,當故事看看就好。剛發布的《國民營養計劃》已明確「三減」,即減糖、減油、減鹽,這個趨勢短期內不會逆轉。
張靜表示,人的飲食結構和營養需求和自身的經濟條件、工作狀況、生活習慣、個體本身的特質都有關係。從長期安全形度來講,平衡膳食的安全性證據最為充分。
怎樣的膳食結構謂之平衡?科普作者、食品工程博士「雲無心」建議,脂肪本身也是人體必需的營養成分,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推薦每天的烹飪用油控制到25克—30克,加上食材中自帶的脂肪,是比較合理的範圍。
實際上,飲食指南中所說的「少油」,是針對目前許多人脂肪攝入量已經很高的現狀而言的。歐美膳食指南推薦「控制脂肪」,也是因為脂肪攝入量過高。但「控制」並不意味著「越低越好」。我們說選擇食品的時候盡量選營養標籤中脂肪含量低的,並不意味著食譜中的脂肪越低越好,而是因為有很多脂肪我們無法避免而總量又高,所以需要在能夠選擇的地方降低攝入量。而對於那些貧困地區天天清湯寡水的人群,「高脂肪」的食品反而是應該選擇的。
蛋白質是至關重要的營養成分,按照每千克體重1.2克蛋白質的標準,每天的攝入量約為60克—90克。這些蛋白質,可以來源於肉、蛋、奶、豆等。
除了脂肪和蛋白質,剩下的熱量就是碳水化合物的了。中國的膳食指南建議是碳水化合物占能比為55—65%,差不多也就是除去蛋白質和脂肪剩下的能量。需要注意的是,同是碳水化合物,糖、精製澱粉、粗糧和膳食纖維對於健康的影響是不同的。糖和精製澱粉應該盡量控制,而讓蔬菜、水果和粗糧成為碳水化合物的主要來源。
推薦閱讀:
※減脂不吃主食就能瘦,吃主食容易發胖?
※減肥不該減主食(健康之道·走出吃的誤區③)
※不吃主食,會不會變笨?大腦需要糖供能嗎?糖質異生是什麼原理?
※聊主食上集 | 不吃主食,你就輸了
※主食容易發胖? 吃主食避開四大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