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改革500年丨歐洲資本主義是如何通過三大變革崛起的?

1517年馬丁·路德穿過凜厲的寒風,高步走向維騰堡教堂大門張貼了一份有關討論「贖罪卷功效」辯論提綱。告示論述中九十五條觀點「忤逆」的駁斥了教皇權力,並提出了「因信稱義」。在500年前,誰也沒有料想到」激進派「的馬丁·路德在這張薄薄的紙上書寫下的筆墨,在顛覆教皇國神聖性的同時解決了宗教對經濟的捆綁,讓歐洲經濟發展邁向快車道。

這次宗教改革運動在歐洲資本主義崛起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三次巨大變革運動背後都有著歐洲王權、神權與資本主義的互相角力。通過彼時歐洲微妙變化,一起來看看資本主義到底是如何從歐洲崛起。

01

逆襲而上的歐洲神權

從《米蘭詔令》到丕平獻土

羅馬作為西歐文明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基督教神權的確立與當時的經濟狀況、政治狀況密不可分。彼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政治實體,在外向政策下已將地中海變為帝國的內湖。源自猶太教的基督教也在公元一世紀誕生在地中海東岸的迦南低地,從此開始歐洲世俗王權開始與基督神權拉開長達上百年搶奪經濟大權的序幕。

「Civis Romanus sum」,這句充滿自豪感的文字揭示出了彼時羅馬公民的地位。隨著越來越多的「蠻族「被羅馬統治,越來越多的異族平民和奴隸成為了服務羅馬公民和貴族的「工具」。而基督教推崇向善的教義也讓被羅馬帝國統治的貧苦大眾有了精神依靠,於是乎基督教迅速取代羅馬傳統多神教盛行於帝國的各個領地。

底層民眾通過基督教的結合讓羅馬皇帝倍感威脅,從公元64年尼祿大肆屠殺猶太人開始的250多年中基督教一直倍受擠壓,這種情況一直到公元313年君士坦丁一世簽署《米蘭赦令》承認基督教的合法地位才有所緩解。不過在世人皆知的《米蘭赦令》背後有一個細節值得令人玩味,史書記載在其頒布《米蘭赦令》之後不久,又進入羅馬參拜了朱庇特神廟。基督教作為現代一神教宗教,這種情況是絕不可能在彼時基督徒身上出現的。這也就意味著《米蘭赦令》是一個政治妥協,一次王權向神權妥協下的結果。

君士坦丁一世

君士坦丁一世治下的羅馬帝國已進入生命末期,內部禁衛軍造成政局動蕩、大量異族平民被授予公民權影響到社會結構、經濟因土地肥力下降和奴隸數量下降而導致此前莊園經濟體系破產、對東方的奢侈品的需求量激增,導致大量貴金屬流向東方造成貨幣貶值等諸多經濟問題,也讓羅馬帝國重病纏身,同時帝國外部的蠻族崛起與襲擾也加劇了羅馬帝國的衰落。在風雨飄搖之際,皇帝寄希望於一個統一的宗教來穩定統治,對外採取羈縻法佐以宗教滲透加強對蠻族文化同化,使得基督教得以盛行於整個西歐。與此同時基督教也通過「王權」加持下迅速成長並逐漸成為王權正統性的代表,公元751年羅馬教皇派人前去巴黎為篡位的丕平加冕,同年義大利北部的倫巴德人佔領羅馬帝國舊都拉文納對教皇形成威脅。5年後,法蘭克國王丕平平定倫巴德並將二十二座城市獻給羅馬教會,「丕平獻土」這一行為加強了國王和教會的聯繫,奠定歐洲中世紀教權凌駕於王權之上的基本態勢。

02

文藝復興

銀行家聯盟的無心插柳

羅馬帝國衰亡後,基督教成為歐洲的主流宗教,由於歐洲從未出現過長期中央集權的統治,神權實際上已經對各地形成了現實統治。在基於優越的地理位置和歷史因素加持下,義大利北部地區的貿易繁榮讓城市迅速膨脹,與此同時北部各個大家族不斷湧現,形成以工商巨頭為主體的寡頭制,米蘭公國、佛羅倫薩共和國、熱那亞共和國、威尼斯共和國等諸多義大利北部城邦迅速崛起。

十四世紀初在義大利城邦迅猛發展的態勢下,拜占庭帝國淪為義大利城邦的工商殖民地。地中海工商貿易的權利和財富中心逐漸由東部轉移到了義大利北部。隨著財富重心的轉移,義大利北部地區的財富迅速聚集與北部城邦地處波河平原擁有地勢平坦、水量豐沛的自然條件,以及勞動力充足促使義大利北部重商主義興盛,促進了工商業最繁榮的地區。與威尼斯側重貿易的發展模式相比,文藝復興時期的起點佛羅倫薩共和國發展軌跡有所不同,農業生產力的提高讓佛羅倫薩的農民移居到城市中心從事報酬更高的工商業,使得此前的莊園生產制度迅速瓦解。從14世紀末到15世紀中葉,佛羅倫薩的美第奇家族銀行,通過向其他處於戰爭狀態的勢力高額貸款以及取得教皇銀行家地位,逐步擴充自己的經濟實力和政治實力。佛羅倫薩的資本主義崛起體現在方方面面,據彼時著名作家維拉尼的記錄中顯示:「在十四世紀,佛羅倫薩開始應用阿拉伯數字,並成立了六所算術學校。全佛羅倫薩有超過25%的未成年人在學習算術,並將商人當作未來的職業」。

佛羅倫薩·聖洛倫佐教堂

然而財富對於彼時尚未超脫時代美第奇家族而言更像是一場折磨,《聖經》中高利貸者在地獄第七層的預言令家族惶恐不安。出於對死後懲罰的恐懼,從喬凡尼·美第奇開始資助畫家馬薩喬以及出資委託建築師布魯內萊斯基重建佛羅倫薩·聖洛倫佐教堂起,美第奇家族希望通過以金錢贊助藝術來完成贖罪。

更重要的是,由於資本主義的商品經濟建立在「人的自由」之上,使得義大利北部的商業城邦逐漸意識到突破羅馬教廷思想枷鎖的重要性與正當性。這一時期來自北部藝術家們受資本主義萌芽影響,作品基調開始更加關注古羅馬與古希臘藝術表現形式,在他們的作品一改當時歌頌「神」的基調,開始更關注「人」的價值。文藝復興的愈演愈烈讓人們更加專註於及時行樂和財富,使得知識階層價值觀與資本主義價值觀形成了完美契合。

03

宗教改革

被揭「新裝」桂冠墜地

歐洲宗教改革倡導者

基督教新教路德宗創始人 馬丁·路德

從十四世紀開始,王權力量逐漸超越教權。1303年法王菲力四世由於君主能否任命神職人員的問題,唆使暴徒攻擊折磨教宗卜尼法斯八世,造成其傷重身亡。而後法王立克勒芒五世為教皇,並逼迫將教廷遷至阿維尼翁。從此後70年中,教皇成為「阿維尼翁之囚」並失去了教皇國的全部稅收,從此開始發售贖罪捲來保持財政穩定。彼時歐洲諸國都要求教廷重返羅馬,在1377年格里高利十一世終於重歸羅馬。不過教皇次年離世造成了更大的動蕩,在諸國利用教權博弈下歐洲同時出現了兩位天主教皇,這一情況直到1418年康斯坦茨大公會議選出各方都認可的教皇馬丁五世才得以結束。這一時期的王權加持下的教權分裂造成了民眾的思想混亂,大大削弱了教權的神聖性。

1517年教皇利奧十世決定再次兜售贖罪券,用以獲得維修羅馬聖彼得教堂的費用。馬丁路德在一次聖事中注意到很多人拿著贖罪卷公開踐踏聖事的莊嚴性,作為一名虔誠的教徒他希望召開一次大公會議通過討論「贖罪卷」的功效來確立「信理」,從而解決教會內部的腐敗和教會外部新興資產階級對教權的壓力,同時改革禮儀迎合時代需要。

從文藝復興時代開始,羅馬教皇的威信一直呈衰落趨勢。隨著歐洲各地區王權和資產階級力量逐漸強大的同時國家概念開始興起,君主和國民都意識到國家主權的重要性開始對教皇的干涉內政以及稅賦感到不滿。與十五世紀捷克著名宗教改革者約翰·胡斯相比馬丁·路德要幸運的多,當教廷打算殺掉他的時候,薩克森選帝候·弗雷德里克找到了馬丁路德對其加以保護。德國宗教改革後引發了社會資源的再分配,修道院數量急劇下降由曾經25KM內8座下降到1座,並釋放了大量土地資本和人力資本,極大的推動了德國經濟發展。而路德的成功最大的原因是因為踩准了西北歐貴族與天主教庭之間矛盾不斷拉大的節點,獲得了世俗貴族階層支持。

亨利八世

與德國的宗教改革相比,英國宗教改革對於現實政治和國家利益需要的特徵更為明顯。開啟英國宗教改革的著名國王名叫亨利八世,在其即位時歐洲宗教改革已成浪潮。彼時亨利八世還曾撰文譴責改革倡導者馬丁·路德,並由此被羅馬教皇稱為「信仰捍衛者」。沒想到幾年後亨利和教皇都打了自己的臉。事實上這件事的起源很簡單,亨利八世想與大自己六歲有著西班牙帝國背景的王后凱瑟琳離婚,而作為彼時縱橫歐陸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西班牙國王查理五世的舅媽凱瑟琳並不同意離婚。而在那個君權神授的時代國王的婚姻也是由教皇左右,在教皇權衡這樁離婚案利弊之後拒絕了英王的申請。被拒絕的亨利八世非常不滿,他罷免紅衣主教沃爾西並立刻流放凱瑟琳王后,並舉行宗教改革會議不再把賦稅交給羅馬教皇。被羅馬開除教籍後第二年,1534年英格蘭議會通過了《至尊法案》宣布國王是英格蘭教會獨一無二、至尊無上的首腦,斷絕與羅馬教皇一切往來。從此英格蘭的教會與羅馬教皇脫離關係,英國國教會成立。這場表面是天主教與新教之間的矛盾,事實上是神權、王權和資本主義三方的博弈。從稅賦盡歸神,到稅賦歸於國。資本主義與王權通過宗教改革一起重創歐洲古老的神權統治,使得國家得到了高速發展。

04

啟蒙運動

資本主義進擊路上,最後的攔路虎——王權

從文藝復興到宗教改革,漫漫歷史路總是有這麼多不確定的因素。在前兩次運動成功去除神權禁錮的先決條件下,使得啟蒙運動來的是那麼順理成章。與前兩次相比不同,第三次巨大變革不再是資本主義與封建領主共同對抗神權的禁錮了, 而是資本主義對封建王權的一次衝擊。

亨利八世在十六世紀這件離婚案激起的風波,在英國持續了近三百年:從血腥瑪麗復辟天主教、伊麗莎白女王恢復新教,再到1640年資本主義的發展日漸不滿斯圖亞特王朝專制統治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在這場血腥運動之後,光榮革命的《權利法案》和《王位繼承法》標誌著君主立憲制基本的確立,使得英國國內政治力量實現了相對平衡,階級矛盾得到緩和。而正是資本主義制度的率先確立讓英國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生產力,實現了從一隅島國到世界帝國的崛起。

而英國掀起的啟蒙運動,迅速影響到了整個歐洲,最興盛的地方即是隔海相望的法蘭西。自宗教改革後法蘭西王權得到了空前鞏固,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太陽王「朕即國家」的言論管中窺豹。法國18世紀資本主義發展程度較高,封建專制制度無法平衡好國內教士,貴族,平民三大階層之間的利益衝突,導致國家運作成本不斷加大,只能依靠賦稅來維持運作。所謂壓力越大,動力也就越大,法國需求新思想、新體制更加迫切,在這一背景下許多資產階級的代表人物孟德斯鳩、盧梭、伏爾泰等先賢開始在思想文化領域對舊體制發起衝擊。此時法國思想家人才輩出,巨大的影響力把歐洲的啟蒙運動推向高潮促發法國大革命,並對後世的資本主義代議制民主樹立起了行動指南。

當今天我們回過頭來觀察幾個世紀前的歐洲三大運動對資本主義影響時,我們或許可以從多種因素糅合的角度來分析資本主義到底從何而起。文藝復興時期伴隨著奧斯曼帝國不斷崛起使得西歐通向東方的貿易商路的被切斷,促使他們不得不找到一條新的通向東方貿易路線。而在不經意間發現的新大陸, 開啟了地理大發現時代,海權、殖民地的概念催生出的重商主義發展到了資本主義, 宗教改革後帶來的知識啟蒙,帶給了政治思想進步:議會、 共和制、民主制、三權分立等等。航海帶來的全球大市場則需要更高效率的生產方式, 當歐洲基本政治制度和主流輿論都達到匹配之後,工業革命也自然而然的誕生了。


推薦閱讀:

怎麼評價這一次的公車改革?
改革是個筐,什麼都往裡裝
如何評價「過去改革是摸著石頭過河,現在則是摸著毛熊過河」這句話?
中國夢的羈絆:若無特別措施,經濟將L型20年!
如何看待建行行長關於」銀行是弱勢群體的言論」?

TAG:歐洲 | 宗教 | 改革 | 資本主義 | 變革 | 資本 | 主義 | 崛起 | 宗教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