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台邊緣化的背後
港台邊緣化的背後
知乎:林松陰
香港不行的原因確實和大陸有關,但是可能卻不是你那個原因。
香港的繁榮富強之道,在於買辦,買辦的前提,是西方領先於中國大陸。可是隨著中國大陸的崛起,買辦這條路走不下去了,經濟沒有增長點,沒有實體經濟支撐,如果不是大陸輸血,香港可能會更加難看。
金融在逐步被上海和深圳邊緣化,港口貿易在逐步被廣州和深圳邊緣化,旅遊只能指望大陸遊客卻又看不上大陸,矛盾頻發,房地產讓市民蝸居,產業空心化,香港長期走衰是不可阻擋的潮流。
台灣回來不回來與香港其實沒有太大關係,所謂以香港為範本做給台灣看,太一廂情願了。事實是你給的優惠條件越多,人家越看不起你,今後還要找你要更多的特權。台灣問題不急,個人認為,其實沒有現在大陸的經濟紅利,台灣經濟狀況也不會好,只是2300W人口的爛攤子太大,大陸的發展也到了轉型的關鍵時期,顧及不過來。
台灣如果沒有大陸的經濟紅利,年年財政赤字是可以預見的。台灣的債務已經超過GDP的4成,且台灣不是各種國際組織的成員,一旦陷入經濟危機,連得到國際援助的可能性都微乎其微,只有大陸能救它。大陸的條件是什麼,可以預見。
一旦台灣經濟下滑,失業率上升,債務增加,赤字嚴重的時候,他們怎麼辦?我倒是憂心台灣的民粹毒瘤如何處理,2300W習慣了民粹政治的民眾,這還真是一個大問題。
我看不出香港和台灣的未來競爭力何在。香港和台灣未來被邊緣化很正常,香港今後必定全面落後於大陸的一線城市,台灣則將落後於大陸的東部沿海地區,這是地緣決定的。不過到時候他們也就習慣落後的事實了,當然,個別心態失衡的要出來鬧一鬧那是正常的。
香港如果公平和內地競爭,無法競爭過北上廣深的。香港的經濟產業空心化的問題非常突出,而人口卻不少,超過700W。單單靠第三產業支撐700W人的BT高收入,原本就是不正常的,是利用了中央政府的政策紅利。
北京上海不多說,一個是國家的政治中心,一個是國家的經濟中心,單說廣州和深圳,這2個城市的地理位置會將香港的物流邊緣化,而物流邊緣化,香港的金融就是一個空中樓閣。更何況深圳的前海已經開始在逐步搶香港的金融飯碗了。香港今後唯一的優勢,將會是旅遊業。
從產業格局上分析的。農業不用說,香港幾乎沒有農業,連第二產業都可以忽略不計,台灣的農業也不強,實體經濟,主要是代工加工業,位於產業鏈下游,撿的一些歐美淘汰的技術,且沒有研發能力。而大陸雖然目前技術積累還不夠,但是大陸的實體經濟異常發達,隨著時間的推移,進入產業鏈中高端是必然的趨勢,加上大陸巨大的人口優勢和廣袤的腹地,在實體經濟層面,香港台灣必定被大陸邊緣化。
而第三產業是依附於實體經濟的,沒有強大的實體經濟,第三產業就是無根之木。今後整個大中華地區,金融中心必定是上海,因為上海有整個中國經濟做後盾,也是長三角地區的核心;而珠三角地區的金融中心,則未必是香港。深圳的前海乃是國務院的國家級規劃,氣魄宏大,這是要搶香港金融飯碗。
香港的教育水平,你是指的歐美留學預科班么?香港的科研能力幾何?以香港教育支撐起來的企業又有哪幾個?八卦狗仔不能作為文化傳媒強大的象徵吧?TVB這幾年也沒有什麼像樣的作品了,而香港電影的黃金年代也早就過去了。我看見的是衰落,不是強盛。
香港不說,台灣實際上就是一個獨立的經濟體。它在世界產業鏈上的定位非常清晰——基礎的加工代工產業。其實際效果也非常明顯。此外,台灣的GDP已經被中國6個省份超越,去年人均GDP是退步,這些都是鐵打的事實,你說,台灣經濟的未來,在哪裡?
再說香港。先說房地產。香港的房地產價格泡沫嚴重,房價畸高並非什麼新聞,甚至連香港人自己都自嘲全香港都在為房地產大亨打工。畸高的房價與人力成本,又阻礙了香港的實業發展,因為成本上划不來。而科研實力的薄弱,又讓香港沒法走高新產業的道路,香港的實業化道路,基本上無法走通。
再說貿易。香港以貿易起家,那是因為有大陸這個廣袤的腹地為依託。但是,香港的港口貿易正在逐步被邊緣化,這隻要去看看廣州,深圳,香港這3個城市的貨物以及集裝箱吞吐量的變化趨勢就已經一目了然了。由於水運比陸運要便宜,而香港位於珠三角的邊緣,地理上吃虧是必然的。
而且,廣州和深圳的背後,是珠三角地區強大的製造能力,而這些貨物的物流,自然就近從廣州深圳起運划算,怎麼會無緣無故多跑一趟路,去香港呢?香港現在的優勢,不過是免稅港罷了,說到底,還是政策紅利。我只想呵呵,海南也要開始建設免稅島了?大陸要是開放其它城市的免稅政策,香港的優勢,你覺得呢?
再說金融。香港金融的依託是什麼?是香港本身的經濟發展水平么?不是的,是依託的中國大陸。你去看看有多少大陸企業在香港上市就知道了,而這些企業為什麼跑到香港來上市,是不是政策的原因,大家心知肚明。今後亞洲的經濟中心,毫無疑問是上海,上海的金融中心地位,香港無法動搖。
而在珠三角地區,深圳的前海規劃給了香港嚴重的警告,且前海的金融模式,是為實體經濟服務的,這種類型,也不是香港金融所擅長的。中國一直對美國的金融虛擬產業抱有極高的戒懼心理,前海的金融中心,定位於實體經濟服務者的角色,這更符合珠三角發展的需求,香港金融的優勢同樣在被削弱。
至於香港的旅遊業,本身就是吃的大陸的飯,有什麼好說的?另外,旅遊業能支撐700W人口的高收入么?
(有人提出,「香港的大學的科研能力很強。文化,說的是產業,產業化水平遠高於內地。」)
香港的大學搞出什麼科研成果來了?是香港政府充分利用了這些科研成果,還是香港企業充分利用了這些科研成果?光喊個口號有啥用?至於文化產業,一兩個優勢產業,能保持700W人口的高收入生活么?理解700W人口是什麼概念么?全世界還有哪個達到和超過700W人口的國家。
僅僅依靠第三產業,就能維持3W美元以上人均GDP這種水準的?你找出第二個來看看?
台灣和大陸在這一點上完全沒有可比性。大陸的電子產品也好,機械也好,正在逐步向中高端產業鏈發力,其中不少產業,是有自己的核心知識產權的。華為中興的專利申請數量,分別位居世界第二和第三。而機械製造業正在逐步蠶食歐美的份額。台灣的電子產業,以代工為主,幾乎無法產業升級。
你對大陸的經濟發展太不了解了。大陸在基礎理論研究上確實還稍顯薄弱,但是技術應用和工程應用方面,絕對是領先世界的。可以說,大陸今後在國際產業鏈中的地位,極大可能是囊括高中低全產業鏈,將中國製造僅僅停留在低人工成本上面,已經落伍了。
現在,中國的工業產品出口,份額最大的是電子產品與機械製造設備,這都是大陸幾十年實業強國的結晶。現在是全世界都被中國搞得產業空心化了,而做得多,積累得多,科研人員多,科研經費足夠,要逐步完成產業鏈升級,是必然的。台灣早些年還喊台灣製造,這幾年自己都不喊了。
三星,微軟,英特爾,他們哪家是屬於台灣或者香港的?台灣的電子產業,在國際上份額還是不錯的,請問,他們的利潤又是多少,佔比又是多少?中國現在在產業鏈上,仍然是中下游為主,這是客觀事實。但是另一方面,中國的各個產業中的領軍企業,也開始逐步向世界頂級翹楚發起挑戰。
這同樣也是事實,這難道不意味著中國正在逐步向產業鏈上游蔓延么?請問與之相比,台灣和香港又有什麼拿得出手的成績,或者強勝於中國大陸的?從趨勢來看,又是如何?
從專利數量上來說,中國已經超越美國和日本,位居世界第一,但是,從質量上來說,還存在明顯不足。從論文數量,尤其是國際頂級的學術雜誌上發表的論文數量來看,相比於10年前,我們的數量提高了很多,也進入了國際前5,但是,在引用數量上,還明顯不足。
但是,這個趨勢是很明顯的。專利數量和論文數量上去了,大浪淘沙,總會有高質量的專利和論文冒出來的。任何國家在科研與技術積累上都不可能一步登天,只能慢慢來。
的確,我們出口多,但利潤真心薄。這種例子很多,比如電視機,每次率先推出高端產品攝走高額利潤的為什麼總是別人?三星的研發能力和專利,我們的?聯想的電腦業務大吧,能比微軟和英特兒賺電腦的利潤大都進了這兩家腰包了,不過,我們要追趕還是很有機會的。
國家要做的,就是好好發展經濟,提高大家的生活水平。
說實話,嫌貧愛富乃是人之常情,香港和台灣今天的收入水平仍然明顯高於大陸地區,對方有優越感也很正常。(覺得港人沒有優越感的我只能呵呵)
補充一下,我並不是說否認大陸一些民眾素質不夠的事實。
輸血是換不來對方的感激的,大陸給香港台灣的政策紅利還不夠多麼?可是人家越發看不起你。政府應該停止對香港台灣的輸血,讓大家公平競爭。
大陸人均GDP才剛剛突破6000美元而已,台灣是20000不到(去年超2W,今年退步了),香港超30000,大陸很富裕么?
我覺得樓主在將香港經濟的停滯不前歸罪於97回歸之前,應該有必要了解一下香港崛起的歷史,以及富強的原因,了解一下香港的幾個支柱產業在未來的國際競爭中的競爭力,以及大陸經濟的崛起會對香港現在的產業格局造成怎樣的衝擊。
這比從意識形態,社會制度上去不著邊際的列舉要可靠得多。
香港當初的騰飛,與買辦的生存方式有著莫大的關係。應該要清楚的認識到,買辦的生存之道,是恃強凌弱,當初西方國家強,而大陸遠遠落後,且被西方世界封鎖,外加自己封閉,才給了香港買辦的黃金機會。可是這樣的機會已經一去不復返,香港還想重溫舊夢,已是痴心妄想。
如果樓主對這方面欠缺耐心,我可以推薦樓主去讀一個系列文章,YST的《漫談香港》。這是一個台灣人寫的,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既是寫香港,也是寫給台灣的。樓主可以學習一下,如何從地緣政治,地緣經濟,國際背景以及產業布局的角度,來分析社會的發展與未來。
邱毅說不能靠微博來判斷大陸社會,說的一點都不過分。你看微博上曝光的各種社會問題是中國現狀,我夜晚拉開窗帘看萬家燈火安靜祥和就不是中國現狀了?你覺得四萬億造成經濟過熱是經濟現狀,可是另一方面,中國也開始從產業鏈的下游默默逆襲了。
最近的上海自貿區,難道還不算是給香港豎起新的對手嗎?
很多問題,本質上是經濟問題。
個人偏好這種思路考慮,一家之言,下面別吵得太厲害傷了和氣。
知乎:常威
本質就是農村文化與城市文化的撞擊。
以往強勢的是城市文化,但是無論香港、上海現在遇見的問題都是後來的農村文化從人數上甚至是財力上超越了城市文化。以前農村文化人群進入城市文化都是人口或財力至少一項是遠遠落後於城市文化人群,因此城市文化人群依靠領先項外加一直有地主優勢而可以是的農村文化人群慢慢接受城市文化。
從城市文化而言,大城市的一些相處禮儀規範實際都是在這個人群密度、人群消費力等多個角度慢慢演化出來的,攜帶大量人口和大量現金的農村文化衝擊大城市後,實際是把城市禮儀規範平均水平往下拉,而城市人群實際可以從直覺上知道這樣的後拉是不對的,但是卻無法每次都理性的解決。
其實,香港VS大陸客、上海VS外地人、武漢VS鄉里人,實際都是如此。
當然,從更加宏觀角度看,當香港、上海這樣的城市越是發展迅速,與國家內其他地區的差距越大,到一定時候,就一定會被迫的拉緩他,甚至是倒退其城市素養,以被逼的和全國平均水平接近。從這個角度上說,外地人抨擊上海人、大陸客反嗆香港人都是這個結果的實現手段。
如果繼續再剝一層,實際是兩種生產力的人群對抗,城市文化人群往往是更加接近於先進生產力的人群,農村文化人群往往是更加接近相對落後的生產力人群。
在以往,人群的致富手段實際提供自身的生產力,通過學習能力而獲得收入和價值提升,因此在以前的上海、香港,越是能快速接受城市文化的人,越是願意變成新城市居民的人,越是可以快速致富。此點哪怕在深圳都是成立的。
但是,隨著大陸經濟越來越依靠官員關係等非市場經濟因素,實際越來越靠通過資源壟斷而非自身生產力的提升,也就是說對於新的進入城市的人來說,遵守城市文化規範對其只有約束力而再也沒有獎勵,自然更不願意遵守,甚至要重新制定城市生活文化。
在這個層面上,甚至可以看做是生產關係、和公民關係間的競爭。
btw,我的個人其實非常希望的是更加先進的代表市場經濟而非壟斷行政經濟的人群可以獲勝,但是目前看,隨著某些非我們可控因素的影響,這個矛盾會越來越激烈,最後只能讓人無言以對。
再btw,從二十世紀初的上海、二十世紀中葉的香港、再到八十年代的深圳,這些農村移民城市都形成了其特有的城市文化,可見在全國統一的市場經濟下,反而不會產生這樣的矛盾。因為接受城市文化是讓新移民快速致富的必要條件之一,現在的問題,哎。。。。
再再btw,極度反對某些問答,從根本上就把矛盾固定在人群層面,認為hk人一直就敵視大陸客,hk人實際是敵視那些破壞他們既有規則的人,新來的人不接受他們的文化自然就被敵視了。這樣的事情發生在任何一個人類族群內。hk不會因為富裕或貧窮而敵視大陸客,敵視的原因只因為這個人是規則破壞者。
推薦閱讀:
※有哪些經典歌曲翻唱自日本?
※如何看待第52屆金馬獎把最佳動畫頒給了《麥兜我與我媽媽》而不是《大聖歸來》?
※《我的少女時代》| 幹了這杯瑪麗蘇的酒,敬我這一顆不死的少女心
※打虎暫歇,港台上位
※為什麼張國榮在中國會持續有這麼大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