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碼相機全應用
05-29
數碼相機全應用/實戰調整數碼照片/數碼相機的保養專業名詞術語 光學應用·照片四周發虛(Vignetting)·物距(Subject Distance)·枕形失真(Pincushion Distortion)·視角(Picture Angle) ·透視(Perspective)·微距攝影(Macro)·鏡頭(Lenses)·圖像穩定器(Image Stabilization)·焦距係數(Focal Lenth Multiplier)·焦距(Focal Length)·景深(Depth fo Field)·轉換器(Converter)·色差(Chromatic Aberration)·桶形失真(Barrel Distortion) ·縱橫比(Aspect Ratio)·防抖技術(Anti-Shake) 曝光·定時拍攝(time lapse)·快門優先(Shutter Priority)·快門速度(Shutterspeed)·遙控拍攝(Remote Capture)·測光(Metering)·手動模式(Manual)·閃光補償(Flash Output Compensation) ·曝光補償(Exposure Compensation)·曝光(Exposure)·自動包圍曝光(Auto Bracketing)·光圈優先(Aperture Priority)·光圈(Aperture) 數碼影像·白平衡(White Balance)·色調範圍(Tonal Range)·TIFF圖像格式·銳化(Sharpening) ·感光度(ISO)·解像度(Resolution)·RAW圖像格式·色調分離(Posterization)·降噪技術(Noise Reduction)·噪點/噪音(Noise)·摩爾紋(Moiré)·JPEG圖像格式·鋸齒現象(Jaggies)·插值(Interpolation) ·柱狀圖/直方圖(Histogram)·伽馬(Gamma)·動態範圍(Dynamic Range)·數碼變焦(Digital Zoom)·圖像壓縮(Compression)·色彩空間(Color Spaces)·高光溢出(Blooming)·位數(Bits)·圖像失真(人造痕迹,Artifacts)·混淆現象(Aliasing) 相機系統·取景器(Viewfinder)·圖片瀏覽索引(Thumbnail Index)·記憶卡/儲存卡(Storage Card)·感測器大小(Sensor Sizes)·感測器的線性特徵(Sensor Linearity)·感應器/感測器(Sensors)·象素質量/成像質量(Pixel Quality)·象素(Pixels)·顯微透鏡(Microlenses) ·手動對焦(Manual Focus)·液晶顯示屏(LCD)·時滯(Lag time)·固件(Firmware)·填充係數(Fill Factor)·可交換照片文件資料(EXIF)·有效象素(Effective Pixels)·與其他設備的連接(Connectivity)·色彩濾鏡矩陣(Color Filter Array)·高速連拍(Burst/Continuous) ·緩存(Buffer)·充電·可充電鋰電池·可充電AA電池(NiCd and NiMH)·不可充電AA電池·電池(Batteries)·自動對焦(AutoFocus-AF)·自動對焦伺服系統(AF Servo)·自動對焦輔助燈(AF Assist Lamp)·A/D轉換器 (A/D Converter) 照片四周發虛(Vignetting)變焦鏡頭(尤其是低端的變焦鏡頭),有時候會使照片的四周發虛。在這種情況下,桶形失真變得更加明顯,導致照片的角落出現暗角,如圖所示。使用焦距轉換器也可能會帶來照片四周發虛的問題。照片四周發虛 物距(Subject Distance)顧名思義,物距就是指照相機鏡頭與被攝物體之間的距離。物距的改變會使透視效果改變。在相同的光圈設置下,物距的改變同樣會影響照片的景深。 枕形失真(Pincushion Distortion)枕形失真是由鏡頭引起的畫面向中間「收縮」的現象。我們在使用長焦鏡頭或使用變焦鏡頭的長焦端時,最容易察覺枕形失真現象。特別是在使用焦距轉換器後,枕形失真很容易便會發生。當畫面中有直線(尤其是靠近相框邊緣的直線)的時候,針墊形失真最容易被察覺。普通消費級數碼相機的針墊形失真率通常為0.4%,比桶形失真率低。與針墊形失真相對的是桶形失真,我們在上面的專題已作詳細介紹。針墊形失真使正方形向內收縮針墊形失真例子枕形失真的矯正 我們可以通過Adobe Photoshop等一系列軟體,矯正數碼相機輸出的針墊形失真圖像,掌握了訣竅以後,難度並不大。 視角(Picture Angle)照片的視野範圍由鏡頭的覆蓋角度決定,水平視野範圍和垂直視野範圍同樣能被測量。由於不同類型(格式)的照相機擁有不同的縱橫比,因此視角通常可以用來描述鏡頭能覆蓋的場景範圍。一枝短焦距的鏡頭(如28mm廣角)產生的較大,一枝長焦鏡頭(如200mm長焦)產生的視角較小。在35mm格式中,50mm的鏡頭被稱為標準鏡頭,因為它產生的象角與人類眼睛產生的視角是一樣大的(約46°)。 隨著焦距的改變,象角也相應改變。下面的例子將作形象說明:30mm廣角100mm長焦,象角較小,該圖像為左圖紅色框內的場景。 透視(Perspective)如果兩個人分別長焦鏡頭和廣角鏡頭拍攝同一個物體,使用廣角鏡頭的人想該物體與使用長焦鏡頭所得的物像等大,它就必須在拍攝的時候選擇離被攝物體近一點的距離。由於上述做法時會影響畫面透視效果的,所以我們也可以認為不同焦距的鏡頭擁有不同的透視效果。請讀者注意,改變焦距而不改變物距是不會令透視效果產生變化的。A,以33mm廣角拍攝B,圖A紅色框內圖像的放大圖C,以80mm長焦拍攝,照相機的拍攝位置與圖A相同(物距相同),透視效果與圖B相同D,以33mm廣角拍攝,但是拍攝距離縮短,兩件物體的距離明顯增大,與圖C的透視效果完全不同。 圖B與圖C說明只是焦距的改變而物距不變,透視效果是不會有變化的。 圖D表明不管焦距有何變化,改變物距就能改變透視效果。 圖C和圖D表明:長焦會壓縮透視感(使物體間的距離看上去比實際近),廣角誇大透視感(使物體間的距離看上去比實際遠)。透視效果變化的直接原因是物距的改變,而焦距的改變只是間接原因。人們通常有一種「廣角鏡頭透視感好」的錯覺,因為廣角鏡頭可以允許使用者在更近的距離拍攝,長焦鏡頭可以讓使用者在更遠距離拍攝。 微距攝影(Macro)微距攝影的嚴格定義應該是這樣的:微距攝影指照相機通過鏡頭的光學能力,拍攝與實際物體等大(1:1)或比實際物體稍小的圖像。例如你要拍攝一朵直徑為21.6mm的花朵,它能填充35mm膠片(斜線長度為43.3mm )的一半面積。在照片中,花朵被放大的倍率為43.3:21.6即2:1(2倍)。微距攝影的放大倍率通常在1倍到50倍之間,嚴格來說應該在1倍到10倍之間。 通過上面的說明,我們可以理解為何數碼相機的微距能力比較強大-正是因為感測器的大小比35mm膠片小得多。例如,利用小型數碼相機(假設焦距乘數為4倍),拍攝上述直徑為21.6mm的花朵,它的放大倍率為1:2,而膠捲照相機需要的放大倍率為2:1。這就說明,小型數碼相機比膠捲相機更容易獲得微距拍攝的效果。 我們在數碼相機上都能找到一個「微距模式」,微距模式方便用戶對離鏡頭很近的物體進行對焦、拍攝。 在本網站的測評中,我們往往以照相機(不可更換鏡頭照相機)在微距模式下,被攝物體能清晰填充畫面的程度來量度微距能力的強弱。例如,一部照相機的微距模式能在畫面中能清晰展現20mm長的物體,另一部卻只能展現40mm長的物體,我們就說前者的微距能力較後者強。鏡頭(Lenses)絕大部分小型數碼相機都不能更換鏡頭,這些照相機的鏡頭是專門為特定的感測器大小製造的。一些准專業級數碼相機可以讓用戶利用焦距轉換器延伸變焦範圍。由於小型數碼相機的感測器面積很小,要達到良好成像效果的話,必需一枚輕巧但高質量的光學鏡頭,然而能做到這點的小型數碼相機並不多見。300、400、500萬象素小型數碼相機的典型感測器大小600萬象素數碼單反的典型感測器大小圖像穩定器(Image Stabilization) 單鏡反光照相機的高端長焦鏡頭通常安裝有圖像穩定器。擁有大光學變焦倍數的數碼攝像機也往往配有圖像穩定器。新型的長焦數碼相機也開始安裝光學穩定器,如防抖系統。 圖像穩定技術通過運用一個可移動的光學元件實現穩定圖像的目的。可移動的光學元件通常連接到一個快速的迴旋裝置上,以報償照相機在長焦端的高頻率抖動(例如拍攝者手部抖動)。佳能EF系列單反鏡頭以「IS」(Anti-Shake)代表帶有圖像穩定器,而尼康在尼克爾鏡頭上使用的是VR(Vibration Reduction)。 通常,圖像穩定器可以讓用戶使用比正常安全快門速度慢2級的快門速度進行手持拍攝,而保持照片清晰。例如當你拍攝某個場景本來需要用到1/500s的快門速度,在開啟了圖像穩定器後,你可以1/125s(慢4倍)的快門速度進行拍攝,保持照片清晰。圖像穩定期往往能在光線較弱的環境下、拍攝運動場景、拍攝微距作品和使用長焦段拍攝中大顯身手。 請讀者注意:光學圖像穩定器與數碼圖像穩定器(數碼攝像機常用)是截然不同的。數碼圖像穩定期只是通過數碼攝像時的象素移動,穩定拍攝畫面焦距係數(Focal Lenth Multiplier)許多數碼單反的感測器比35mm膠捲的面積小,典型的數碼單反CCD感測器的斜線長度比35mm膠捲小1.5倍。典型600萬象素數碼單反的感測器大小( 43.3/28.1,斜線長度比35mm膠捲小1.54倍) 因此,比35mm膠捲小的感測器只能獲得膠捲中央部分的照片信息,導致「視野缺失」。一部35mm的膠捲照相機需要一枝焦距更大的鏡頭才能達到數碼單反感測器的視野範圍。35mm膠捲斜線長度與感測器斜線長度的比值就是焦距乘數(FLM)。下面我們以兩個例子說明FLM:例1:數碼單反與35mm膠捲照相機使用焦距相同的鏡頭膠捲照相機200mm鏡頭的成像感測器的焦距係數FLM為1.5,獲得的只是35mm照相機以200mm鏡頭攝得的中央部分,導致「視野缺失」,其等效於35mm照相機300mm鏡頭拍攝出的圖像(200 x 1.5 = 300mm)。月亮的絕對大小沒有變化,因為焦距仍然為200mm例2:數碼單反比35mm膠捲照相機使用焦距更短的鏡頭膠捲照相機200mm鏡頭的成像感測器的焦距係數FLM為1.5,由於使用焦距較短的鏡頭(133mm,200mm/1.5),數碼單反獲得的是35mm照相機以200mm鏡頭攝得的圖像的全部範圍,其等效於35mm照相機300mm鏡頭拍攝出的圖像(200 x 1.5 = 300mm)。月亮的絕對大小變小,因為使用了焦距較短的鏡頭。(放大倍率不同) 這意味著如果把一枝19mm的鏡頭安裝在數碼單反上(FLM為1.5倍),它產生的視野範圍其實只相等於35mm膠捲相機的28mm鏡頭。然而,這種廣角端的弊端有時會轉化成長焦端的優勢。例如,把一枝200mm的鏡頭安裝在數碼單反上,它的視野範圍就等效於35mm膠捲相機的300mm鏡頭-300mm的鏡頭通常比200mm貴很多。正是因為這種焦距增倍效應,數碼單反容易以較短的焦距,獲得較大的景深。數碼單反專用鏡頭 多數的數碼單反都能使用傳統的35mm鏡頭。雖然如此,但是這些鏡頭本來是為35mm膠捲相機而製造的,對於比膠捲面積小的感測器而言,這些鏡頭太大和太重了。數碼單反專用鏡頭(如Canon的短黑鏡頭、Nikon DX系列鏡頭、Olympus 4/3"系統鏡頭)比傳統35mm單反鏡頭輕巧,因為它們鏡頭圈的大小隻要滿足感測器的需要就行了。小型數碼相機上 為了適應面積細小的感測器,創造良好的35mm等效視野範圍,小型數碼相機的鏡頭焦距通常比較短。典型的小型數碼相機感測器的斜線長度比35mm膠捲小4倍。小型數碼相機上標明「7mm」的鏡頭,其實等效焦距為7mm x 4 即28mm。跟數碼單反一樣,這些照相機的鏡頭圈大小隻要滿足感測器的覆蓋範圍就可以了,因此它們的鏡頭很小巧,而且造價便宜。由於小型數碼相機的鏡頭焦距很短,因此它比數碼單反和35mm照相機在相同的視野範圍內,景深更焦距(Focal Length)焦距指鏡頭中心到焦點的距離,通常以毫米mm量度。照相機鏡頭把拍攝場景中的光線投射到膠捲或感測器上。可見的視野範圍(FOV,Field of View)由鏡頭覆蓋的場景水平和垂直距離決定。面積大的感測器和膠捲擁有更大的FOVs,並且能夠記錄場景中的更多信息。焦距和FOV通常都是以35mm膠捲為參照的,因為這種格式(35mm)比較常用。 在35mm攝影中,焦距為50mm的鏡頭稱為「標準鏡頭」,因為沒有放大或縮小拍攝場景,拍出來的照片與肉眼看到的範圍是一樣的(圖像角度為46°)。 廣角鏡頭(短焦距)能夠讓照相機「看得更寬闊」,因為它有一個較大的圖像角度;然而,長焦鏡頭(長焦距)能讓照相機「看得更遠」,但看到的範圍比較窄。以下是一些典型的鏡頭對應的焦距說明:35mm格式的焦距對應鏡頭類型超廣角鏡頭24mm - 35mm 廣角鏡頭50mm標準鏡頭80mm - 300mm 長焦鏡頭> 300mm超長焦鏡頭 通過調整焦距,拍攝者可以選擇以較近的距離或較遠的距離拍攝,獲得不同的透視感覺。一些數碼相機在廣角端會出現桶形失真現象,而在長焦端出現針墊形失真。35mm等效焦距 由於數碼相機的感測器比35mm膠捲的面積小,因此數碼相機工程師們引入了一個「等效焦距」的概念,把數碼相機鏡頭的焦距轉換成35mm的等效焦距,方便攝影愛好者學習研究。光學變焦與數碼變焦 光學變焦=最大焦距值/最小焦距值 例如一枝光學變焦鏡頭的焦距範圍是28-280mm,則它的光學變焦倍數為280mm/28mm,即10倍。這意味著物體在長焦端的大小(280mm)是其在廣角端大小(28mm)的10倍。光學變焦不能與數碼變焦混淆。 轉換器(Converter)准專業級數碼相機往往可以使用轉換器,達到延伸變焦能力的目的。轉換器是一個安裝在鏡頭前面的適配器,它能擴大拍攝角度或使照相機zoom得更遠。例如,在35mm鏡頭上安裝一個0.8倍廣角轉換器,照相機的廣角端焦距就變成了28mm。在100mm鏡頭上安裝一個2.0倍增距轉換器,照相機的長焦段就變成了200mm。轉換器通常不能在變焦鏡頭的全焦段中使用,因為在一些不適合的焦段上,轉換器會使畫面的邊緣發虛。同樣,在使用轉換器後,照相機的閃光燈可能因此不能正常工作。因為轉換器會遮擋閃光,造成陰影,或遮擋閃光燈感應器。 色差(Chromatic Aberration)單鏡頭的色差 色差(又稱為「色散現象」)是由於照相機的鏡頭沒有把不同波長的光線聚焦到同一個焦平面(不同波長的光線的焦距是不同的),或者/和鏡頭對不同波長的光線放大的程度不同而形成的。色差又可分為「縱向色差」和「橫向色差」,色差的程度隨著鏡頭表明玻璃的色散程度不同而有所差異。縱向色差,不同顏色光線的波長不同,焦距也不同橫向色差,不同顏色光線波長不同,放大倍率也不同。 隨著異常顏色線條在照片對比強烈的邊緣上出現,我們可以知道照片出現了色散現象。在廣角端拍攝時,色散現象特北容易出現。青邊和紅邊的例子消除色差 一些特殊的鏡頭系統(防色散)使用兩塊或更多塊折射率不同的鏡片以消除色散現象。可是,這些鏡頭系統並不能完全消滅色差,色散現象仍然很有可能在廣角端拍攝的時候發生。「紫邊」和微型鏡頭 在色散現象中出現的顏色異常邊緣線條通常是紫色的。然而,「紫邊」要說明的東西並不僅僅於此。紫邊還表示了數碼相機在是使用微型鏡頭導致的一種典型現象。在一幅照片中,紫邊比其他色散現象更加顯而易見。特別當逆光拍攝或拍攝對比極強烈的物體時,紫邊尤其容易出現。高光溢出也是導致紫邊清晰可見的原因之一。紫邊的例子桶形失真(Barrel Distortion) 桶形失真是由鏡頭引起的成像畫面呈桶形膨脹狀的失真現象。我們在使用廣角鏡頭或使用變焦鏡頭的最廣角端時,最容易察覺桶形失真現象。當畫面中有直線(尤其是靠近相框邊緣的直線)的時候,桶形失真最容易被察覺。普通消費級數碼相機的桶形失真率通常為1%。與桶形失真相對的是針墊狀失真,我們在下面的專題將作詳細介紹。桶形失真使正方形膨脹桶形失真實例桶形失真的矯正 我們可以通過Adobe Photoshop等一系列軟體,矯正數碼相機輸出的桶形失真圖像,掌握了訣竅以後,難度並不大。 縱橫比(Aspect Ratio)顧名思義,縱橫比就是指一幅圖像的縱向長度與橫向長度的比。縱橫比通常以兩個整數的比表示,例如橫/縱=1.5表示為縱橫比,即橫:縱=3:235mm膠捲、6"x4"印刷品、多數數碼單反的縱橫比為3:2多數電腦顯示器和小型數碼相機的縱橫比為 4:3防抖技術(Anti-Shake) 圖像穩定的另一種技術,是以CCD的移動報償照相機的移動(抖動),也稱作「CCD防抖技術」。柯尼卡美能達DiMAGE A2便是應用CCD防抖技術的典型例子。在CCD防抖技術中,感測器(CCD)被安放在照相機內的一個小小的平台上,當照相機抖動時,動作探測器(motion detectors)會命令平台按照抖動方向的相反方向移動,報償照相機抖動產生的影響。柯尼卡美能達聲稱,這種防抖技術可以讓拍攝者使用比正常安全快門速度慢3級的快門速度進行拍攝,而保持照片清晰。例如你拍攝某個場景本來需要用到1/1000s的快門速度,在開啟了防抖功能後,你可以1/125s(慢8倍)的快門速度進行拍攝,保持照片清晰。防抖功能往往能在光線較弱的環境下、拍攝運動場景、拍攝微距作品和使用長焦段拍攝中大顯身手。柯尼卡美能達DiMAGE A2上的防抖系統定時拍攝(time lapse)帶有定時拍攝功能的照相機可以讓用戶控制照相機在一定時間後自動拍攝照片,或按一定時間間隔連續拍攝照片,而無需用戶直接控制快門。例如,我們可以把帶有定時拍攝功能的照相機安放在三腳架上,拍攝花朵盛開或小鳥做巢的動人過程。一些照相機配置的是內置定時拍攝功能,其他照相機把定時拍攝與遙控拍攝結合在一起使用,當然,使用這些功能的時候需要把照相機連接到電腦上。 快門優先(Shutter Priority)在「快門優先模式」中,用戶能夠在照相機提供的快門速度範圍內,選擇需要的快門速度,拍攝照片,照相機會因應該快門速度計算一個最佳的光圈值,保證照片曝光準確。使用快門優先模式能為照片造出特殊效果,例如用慢快門使瀑布或河流的流水模糊,看起來平滑細膩;或者用高速快門凝固運動場景中的瞬間。(詳細請看前面的「快門速度」術語) 快門速度(Shutterspeed)快門速度決定膠捲或感測器的曝光時間。照相機通過控制鏡頭與膠捲(感測器)之間的機械快門的「一開一合」兩個動作來控制快門速度,從而控制曝光時間。例如,快門速度為1/125s的意思就是照相機讓感測器(膠捲)曝光1/125秒。電子快門的原理與機械快門相似,不過它是通過控制感測器中的光電二極體來控制快門速度的。有些數碼相機的快門是機械快門與電子快門的結合。 快門速度以秒數的分數形式表現,通常快一級的快門速度是慢一級的快門速度的1/2,即曝光時間減半。例如1/2s, 1/4s, 1/8s, 1/15s, 1/30s, 1/60s, 1/125s, 1/250s, 1/500s, 1/1000s, 1/2000s, 1/4000s, 1/8000s等等。然而,慢快門速度通常以秒數表示,例如8s, 4s, 2s, 1s。 拍攝環境決定了最合適的快門速度。不過在這裡有一個小小的技巧:運用「1/焦距」秒以上的快門速度能有效防止由於照相機抖動而造成的模糊。當快門速度比這個值低的時候,請你使用三腳架或帶光學穩定器的鏡頭或照相機。如果你想用照相機「凝固」某個動作(例如在運動攝影中),快門速度至少要達到1/250s甚至以上。但是,並不是所有「動作」拍攝都需要高速快門的。如果用戶想拍攝一輛運動中的汽車時,你可以通過照相機追隨拍攝(照相機移動與汽車移動相對速度相同),把運動中的汽車保持在取景器中間。這樣做不僅允許用戶使用一個較慢的快門速度拍攝,而且能把拍出背景的動態模糊效果,增加畫面動感。這幅照片以1/500s的快門速度拍攝,凝固了浪花動感的姿態。以1/125s的快門速度追隨拍攝,造成背景動態模糊,速度感強。 准專業級和專業級數碼相機通常提供了快門優先模式,允許用戶在保持曝光量不變的情況下改變快門速度。 遙控拍攝(Remote Capture) 遙控拍攝是一種可以讓電腦與數碼相機相連的軟體。遙控拍攝有兩大優點:首先,數碼相機拍攝的照片可以直接記錄在電腦的硬碟裡面;其次,照片可以直接在電腦的顯示器上顯示回放,而無需通過小小的LCD顯示屏。 測光(Metering)數碼相機的測光系統按照拍攝的環境以不同的測光方式(下面將具體分析)測量光亮度,並計算出一個最佳的曝光值,使照片準確曝光。自動曝光是所有數碼相機都帶有的標準曝光程序,只要你選擇好測光模式,把鏡頭對準被攝物體,輕輕一按快門,一張曝光準確的照片立即呈現(在多數情況下)。 測光方式指測光系統按環境中的什麼信息測光,以什麼法則計算合理曝光值。測光方式隨著照相機型號和品牌的不同而不同,但多數可分為以下3種類型:矩陣測光或評價測光 這是一種綜合性最強的測光模式,基本能在任何環境中計算出最準確的曝光量。矩陣測光的本質就是把拍攝環境分成一個由多個測光區域組成的矩陣,系統對每個區域進行獨立測光,再以一套運演算法則計算最佳的曝光值。因此,照相機測光系統的運演算法則是決定曝光值的關鍵,數碼相機製造商一般不會對外公布這套運演算法則的細節。但是我們知道,這套運演算法則通常是根據拍攝環境與一些典型場景的對比來計算合理曝光值的。中央重點平均測光 這是數碼相機最常用的測光模式,幾乎所有數碼相機的都帶有這種測光模式,一些沒有測光模式選擇的數碼相機的默認測光模式也是中央重點平均測光模式。這種測光模式把整個畫面中的光線平均測量,但是特別注重中心區域。中央重點平均測光被廣泛應用在人像攝影中。點(部分)測光 點測光讓用戶對畫面中心的被攝物體進行集中測光(一些照相機也可對選定的AF點)。在點測光模式中,招相機只對一小塊區域測光,忽略畫面中的其他地方。這種測光模式通常用於拍攝剪影效果、微距和拍攝月亮等等。 手動模式(Manual)在「全手動模式」中,用戶能夠自由設定光圈大小和快門速度-這意味著完全由用戶自己決定曝光量。當你想在一個特殊的環境下拍攝數張曝光量相同的照片時,手動模式將會是你的最佳選擇。高端的准專業級數碼相機和所有數碼單反都會設有全手動曝光模式。在全手動曝光模式中,照相機通常會在光圈快門值旁邊顯示一個模擬測量值,表示用戶現正使用的曝光設定所得出的曝光值與照相機測光系統測出的合理曝光值相差有多遠。帶有LCD實時預覽的准專業級數碼相機還會在LCD上顯示用戶自定的曝光設定將得出的照片曝光效果。 閃光補償(Flash Output Compensation)閃光補償(閃光輸出補償)的目的類似於曝光補償,就是允許用戶對閃光燈輸出閃光的強度進行調節。一些手動功能豐富的數碼相機為用戶提供了範圍從-2EV到+2EV的閃光補償設定,其他只提供「高、中、低」輸出設定。當照相機的閃光測量系統不能按照拍攝環境準確輸出閃光,導致過曝或欠曝時,閃光補償就能起到很好的修正作用。 曝光補償(Exposure Compensation)雖然數碼相機擁有先進的測光系統,但測光系統有時候還是會犯錯誤的,不準確的曝光會導致照片的欠曝或過曝,因此我們需要一項能調整測光系統曝光誤差的功能,而這項功能便是「曝光補償」。曝光補償功能通常能在准專業級和專業級數碼相機上找到(現在越來越多消費級數碼相機也開始配備該功能)。一般的曝光補償功能為用戶提供了-2.0EV至+2.0EV,每0.5或0.3EV為一級的調節。一些數碼單反擁有範圍更廣的曝光補償調節功能,例如從-5.0EV至+5.0EV。 在使用曝光補償功能的時候,我們要注意以下方面:曝光補償增加1EV相等於曝光值(EV)減少1,即進光量增加一倍。假如數碼相機的自動模式對拍攝的環境決定使用f/8的光圈和1/125s的快門,感光度(ISO)為100,即13EV,導致照片欠曝(可從柱狀圖看到),當你使用+1.0EV曝光補償時,照相機會把快門速度調成1/60s或把光圈調為f/5.6,讓增加進光量(12EV)。 當然,當你十分熟悉自己的數碼相機測光系統後,你可以在拍攝照片之前調節曝光補償,免除麻煩。例如當你想拍攝明亮的雲彩時,覺得測光系統偏向於使照片過曝,你可以先把曝光補償值調成-0.3或-0.7EV,以獲得最佳拍攝效果。 曝光(Exposure)曝光指膠捲或感測器吸收的進光量,它由鏡頭開啟的直徑大小(光圈)和膠捲或感測器的感光時間(快門速度)共同決定,而曝光的效率是由膠捲或感測器的感光度決定的。 根據上述原理,我們可以推出曝光值(EV)由光圈、快門速度和感光度共同決定。我們把0EV定義為光圈為f/1,快門速度為1s,感光度(ISO)為100時的曝光量。每當感測器吸收的光量減半(例如光圈調小一級或快門調快一倍),曝光值EV就會增加1。例如,6EV中感測器吸收的進光量為5EV的一半。高EV值被用於明亮的環境,在這些環境中,膠捲或感測器只需吸收很少的光,否則照片就會過曝。 下面我們以例子說明。假如你以快門速度為1/125s,光圈為f/8,感光度為ISO 100的參數拍攝,得到的曝光值EV為13。當你把快門速度調成1/250s(曝光時間減半)和把光圈調大一級即f/5.6時,曝光值EV依然等於13。又或者你把快門速度調成1/250s,保持光圈大小不變,但是將感光度調成ISO200,這樣也將得出EV=13。但是,增加感光度會增加數碼相機成像的噪點和膠捲相機成像的顆粒感。 在自動曝光模式中,照相機按照曝光量的需要組合控制光圈、快門與感光度的值,而這項功能是通過測光系統實現的。一個高的EV值暗示拍攝環境明亮,需要高快門速度、小光圈和/或低感光度,否則照片會過曝。當你使用光圈優先模式時,照相機會按照固定的EV值選擇快門速度;而在快門優先模式中,照相機會按照固定的EV值選擇光圈值自動包圍曝光(Auto Bracketing)自動包圍曝光是一種通過對同一對象拍攝曝光量不同的多張照片「包圍」在一起,以獲得正確曝光照片的方法。「自動」指照相機會自動對被攝物體拍攝連續拍攝2、3或5張曝光量在0.3到2.0EV之間的照片(每張照片曝光量不同)。當你不確定曝光是否正確時,可以使用自動包圍曝光功能,保證曝光的準確度,提高了照片質素。數碼相機上的自動曝光功能,甚至可以讓用戶把欠曝和過曝的照片合成一幅曝光準確的照片—即使你在拍攝的時候並沒有任何一張照片曝光準確。我們可以從以下的例子看到曝光包圍在數碼相機中的應用。 當你在照相機中選擇自動曝光包圍功能後,通常可以設定連拍的照片數量(最典型為2、3或5幅)、曝光設定(如0,-,+ 或 -,0,+等等)。請注意曝光設定中的曝光值是曝光補償的值。以下是使用曝光包圍的一個極端例子,前5張照片的曝光量分別按一級曝光補償遞進。如果不用曝光包圍而只用普通曝光模式拍攝照片時,我們只可以得到圖3(f/4.0,1/160s)的照片。在下面的例子中,+2.0 EV不被用作合成圖片。f/7.1, 1/306s, -2.0 EV; f/5.6, 1/224s, -1.0 EV; f/4.0, 1/160s, 0 EVf/3.1, 1/71s, +1.0 EV; f/2.8, 1/39s, +2.0 EV; 合成 -2,-1, 0, +1 EV 一些數碼相機還提供了白平衡自動包圍功能。 光圈優先(Aperture Priority)在光圈優先模式中,照相機讓用戶在鏡頭的最大~最小光圈範圍內選擇需要的光圈值,選定後照相機會計算出一個相應的快門速度,讓照片準確曝光。當你想控制景深或製造特殊效果時,光圈優先模式就顯得非常有用了。由於小型數碼相機使用高焦距增倍器,因此即使將其光圈調到最大,也很難得到理想的淺景深效果。 光圈(Aperture) 光圈是一個用來控制光線透過鏡頭,進入機身內感光面(膠捲或感測器)的光量的裝置。光圈開啟的大小是由一個可調整的控光裝置控制的,該裝置的運作原理類似人類眼睛的瞳孔。光圈大小影響曝光量和景深。 跟快門速度一樣,光圈值是連續的,光圈每縮小一級,進光量就減少一半。為了達到這個效果,控光裝置按1.4(2的平方根)這個因數縮減光圈開啟直徑。因此,光圈每縮細一級,進光量減半,這個過程是連續的,入下圖所示: 根據基本的光學定律,絕對的光圈大小和直徑由焦距決定。打個比方,光圈直徑為25mm的100mm鏡頭與光圈直徑為50mm的200mm效果是相等的。在上面的例子中,如果你用焦距值除以光圈開啟直徑值,你會發現無論焦距是多少,計算結果衡等於1/4。因此,把光圈表達為焦距的分數比直接用絕對光圈大小表示更加方便。這些「相對的」光圈值叫做f值(f-numbers/f-stops)。如果你在照相機的鏡頭桶上看到「1/4」,即表明該鏡頭的最大光圈值為f/4。 通過上面的說明,我們已經了解:每當光圈收細一級,其開啟直徑便縮小1.4倍。因此,在光圈值為f/4的下一級(縮小一級)光圈值為f/4 x 1/1.4即f/5.6。鏡頭光圈從f/4縮小為f/5.6表示無論當時焦距為多少,鏡頭進光量減半。現在,我們可以理解鏡頭上光圈值的意義了: 由於光圈值是焦距的分數,所以越大的f值代表越小的光圈。最大光圈/鏡頭速度 一枝鏡頭的最大光圈又可以叫做這枝鏡頭的鏡頭速度。所有攝影愛好者都應該知道,光圈和快門一起控制曝光量。一枝光圈最大值較大(如f/2)的鏡頭,可以允許使用者以較快的快門速度進行曝光,並保證不會欠曝,因此我們叫它「快鏡頭」。在拍攝運動物體或在昏暗環境中拍攝時,這類鏡頭往往能大顯身手。 變焦鏡頭在廣角端和長焦端有不同的最大光圈值,例如28-100mm f/3.5-5.6,廣角端(28mm)的最大光圈值為f/3.5,長焦端的最大光圈值為f/5.6。這類變焦鏡頭通常體型較大。而起比較昂貴。白平衡(White Balance) 色溫 多數的光源都不是100%純白色的,它們都有一個特定的「色溫」。例如,正午太陽的光線與純白色較為接近,而日出與日落時,太陽的光線會偏黃。下面的圖表列舉了一些常見光源的色溫。光源類型色溫(k)燭光1500白熾燈3000日出日落3500正午、閃光燈5500乾淨的天空、明亮太陽光6000陰天7000藍天9000白平衡 我們眼睛觀察到的不同光線有著不同的色溫。人的眼睛可以隨著環境的不同,區分什麼顏色是「白色」。然而,數碼相機並沒有這個能力。數碼相機需要一個參考點來定義「白色」,當這個參考點決定後,數目相機便能計算出其他顏色。例如一盞鹵素燈照射在白色的牆上時,牆會顯黃色,但是牆的本身是白色的。如果數碼相機也「知道」牆本來是白色的。它就能準確計算出場景中的其他顏色。 多數數碼相機都有自動白平衡功能,在自動白平衡中,照相機通過畫面中各種顏色的比例,計算出最適合的白平衡。然而,自動白平衡經常出現失誤,特別在沒有白色的場景中,照相機找不到白色,不懂得如何計算其他顏色。如下圖所示:照相機的自動白平衡在畫面中找不到白色,時畫面顏色呆板,不真實場景非常類似,但這一次照相機的自動白平衡十分準確,因為它在畫面中找到了用作參考的白色(白雲) 有很多數碼相機還允許用戶手動調節白平衡,例如提供預設的白平衡選擇(日光、陰天、熒光燈、白熾燈……)在我們實際拍攝之前,用戶還可以把照相機的鏡頭對準場景中的某個地方(或一張白紙),自定義白平衡,讓照相機找到「白色」,拍攝白平衡準確的照片。色調範圍(Tonal Range) 數碼相機的色調範圍指描述動態範圍的色調數目。動態範圍寬不一定色調範圍寬,動態範圍窄,色調範圍也不一定窄,下面的例子正好說明了這個問題:色調範圍寬色調範圍窄 動態範圍寬動態範圍窄 感測器的動態範圍和色調範圍 感測器的動態範圍和色調範圍是息息相關的。如果一個感測器的動態範圍是1000:1,其AD轉換器最少有10位,那麼它必定會有一個寬闊的色調範圍。一個擁有10位AD轉換器的感測器能輸出大約1,000個不同的色調,當然感測器的動態範圍要不小於1000:1-因為感測器符合線性特徵。圖像的動態範圍和色調範圍 當你使用色調曲線調整感測器的線性數據時,你可以看到動態範圍和色調範圍是不同而且好像是獨立存在的,隨著使用的色調曲線不同,具體情況也會有所差異。色調曲線可以壓縮動態範圍、色調範圍或兩者同時壓縮。 當我們以JPEG格式拍攝照片時,照相機會使用對比度高的色調曲線處理照片,這樣可能會損失高光和昏暗部分的細節-這是JPEG格式的先天缺憾,如果想避免細節損失,只能用RAW格式記錄照片。RAW圖像保留了感測器產生的原始圖像的整個動態範圍,讓用戶可以通過使用一條適合的色調曲線,壓縮動態範圍和色調範圍,以最悅目的顏色和明亮度輸出到顯示器上,或進行照片列印。下面的圖例說明的是一幅32位浮點圖像的動態範圍和色調範圍被壓縮後的效果。 顯示器和印表機的動態範圍和色調範圍-範圍壓縮 顯示器和印表機擁有有限的動態範圍。所以我們必須使用一條色調曲線來壓縮照片原始數據中的動態範圍,使它適應於顯示器或印表機的動態範圍。這條色調曲線在壓縮動態範圍的過程中盡量保留顯眼的細節。經過這種處理後,顯示器或印表機輸出的圖像才能使人們感到悅目。A,暗部細節豐富B,亮部細節豐富C,暗部和亮部細節結合,但高光與昏暗比 減小 在上圖的場景中,陰影部分比高光部分(11級)暗2000倍。如果讀者拿自己的數碼相機拍攝上面的場景,拍攝出的照片只會有兩種可能:圖A或圖B。在圖A中,照相機為了獲得良好的暗部細節,曝光時間必須延長,導致高光部分的細節嚴重缺失,高光部分象素溢出;在圖B中,照相機為了獲得良好的亮部細節,曝光時間必須縮短,導致暗部的細節嚴重缺失。在Adobe Photoshop CS2中,你可以把數幅曝光設定不同的照片結合起來,以獲得一幅有寬闊動態範圍的圖像。但是我們之前已經談過,顯示器和印表機的動態範圍是非常有限的,那麼怎樣才能在顯示器和印表機上輸出動態範圍寬闊而且悅目的圖像呢??唯一的方法就是壓縮。 現在讓我們觀察圖A和圖B的柱狀圖,紅色和藍色的區域分別表示沒有缺失的暗部和亮部細節。我們可以通過同時壓縮這兩個區域的方法,減少圖像色調,使其適應顯示器或印表機的動態範圍。 在實際的拍攝場景中,高光與昏暗比接近2000,為了讓顯示器和印表機(特別是印表機)輸出悅目的照片,高光與昏暗比必定比2000小得多。當在顯示器上觀察圖C時,我們會發現圖C具有寬闊的動態範圍,因為它看上去就像一幅由照相機一次曝光照出來的、動態範圍寬闊的照片,讓人感到自然舒服。色調壓縮最好在高位數的環境下進行,因為這能避免色調分離的出現。TIFF圖像格式 TIFF (Tagged Image File Format)是一種國際性的圖像格式,它適用於絕大部分圖像處理軟體和圖像瀏覽軟體。TIFF的最大特點就是它可以進行無損壓縮,TIFF既可以通過LZW或Zip進行內部壓縮,又可以通過WinZip等軟體進行外部壓縮。TIFF支持JPEG的每通道8位單層RGB圖像,還支持每通道16位的多層CMYk圖像。因此,TIFF通常用作列印和印刷輸出的最終格式。 很多數碼相機都支持TIFF輸出,但由於圖像處理器的限制,其輸出的TIFF圖像通常只有每通道8位的版本。高端的掃描儀為用戶提供了每通道16位的TIFF輸出選擇。從多方面來看,數碼相機的TIFF格式輸出比不上RAW格式輸出。 銳化(Sharpening)銳化(Sharpening) 常用的照片銳化方法一共有兩種,請讀者切記這兩種方法是不可以混合使用的。照片的光學銳度有鏡頭和感測器的質量決定;軟體銳度其實是模擬光學銳度的效果,通過提高畫面的邊緣對比度,使照片看上去銳度更高。軟體銳化必須在已有照片解像度的基礎上進行,不能創造照片細節,只能突出原有細節。原照片放大2倍注釋銳化前邊緣較軟銳化後邊緣變得銳利由於過度銳化而產生的暈輪 從上面的例子來看,適度的銳化能讓畫面的邊緣更加乾淨和清晰。相反,過分的銳化會令物體邊緣位置出現一個暈輪,讓人看得很不舒服。這種銳化方法通過創造一個白色的外部圓形暈輪(使圓圈邊緣附近的淺灰色背景更光亮)和一個黑色的內部圓形暈輪(使圓圈邊緣附近的深灰色象素顏色更加暗)來實現銳化的目的。由於白暈輪與黑暈輪之間的對比度,比淺灰色背景與深灰色圓圈的對比度高,因此能給人一個「畫面便銳利了」的「錯覺」。但是,這種暈輪如果明顯出現在照片中,會影響照片的成像效果。然而,這種暈輪往往是非常難以消除的,除非你用RAW格式拍攝照片(見以下內容)。照相機內銳化 作為照片處理程序的一個默認部分,數碼相機會自動對拍攝的照片進行不同程度的銳化,以消除顏色過濾排列裝置解碼的過程中(該過程會輕微降低畫面細節銳度),細節銳利度的損失。然而,過度的照相機內銳化會產生難以消除的暈輪,增加可見鋸齒、噪點和其他非自然痕迹。准專業級數碼相機和數碼單反可以讓用戶選擇照相機內銳化的程度,甚至對圖像處理器發出「不進行銳化」的指令。軟體銳化 如果照相機為用戶提供了拍攝RAW格式照片的功能,用戶可以關閉照相機內的銳化程序,直接把照片傳到電腦後再用軟體進行銳化。軟體銳化讓我們能夠按照照片輸出的目的,自由選擇銳化的程度,避免討厭的暈輪產生。例如,當你想把照片放在顯示器上瀏覽或放在網路上與別人分享的時候,你需要把照片銳度提高,展現照片的精彩細節;當你想把照片列印出來的時候,你只需要輕輕的銳化照片,因為過度的銳化會使印出來的照片看上去不真實。如果你的照相機沒有RAW格式輸出,或者你只想使用JPEG格式,請盡量使用照相機內銳化,因為電腦上的軟體的銳化效果通常比不上照相機內圖像處理器的銳化效果。原因之一是照相機內銳化是在照片被壓縮成JPEG格式之前完成的,而軟體銳化只能對經過壓縮的JPEG照片進行銳化,後者的銳化會使JPEG的壓縮痕迹更加明顯。如果覺得照相機內銳化的效果還不夠明顯,當然你可以後期用軟體再進行銳化。但請讀者切記一點:把照片銳化容易,但是要消除過度銳化的痕迹就非常困難了。感光度(ISO) 傳統膠捲感光度稱為ASAs,它們隨著感光度的數值不同,用法也不盡相同。感光度越低,照片越細膩,顆粒感越弱,但是需要較長的曝光時間,吸收更多的光子量。在戶外攝影中,低感光度往往能大派用場;但是在昏暗環境和運動場景中拍攝的時候,為了縮短曝光時間,我們便需要更「快」,顆粒感更重的膠捲,即感光度更高的膠捲。數碼相機的感光度ISO原理與此類似,ISO與ASAs都是指感光元件(膠捲或感測器)對光的敏感程度。多數數碼相機的感光度默認設定為ISO 100,有的還會低至ISO 50。用戶可以把感光度調成200, 400, 800……高端的數碼單反甚至有ISO 3,200的設定。當感光度增加的時候,感測器的輸出被放大,因此需要的進光量減少。然而,感測器的輸出放大的同時,噪點也同時被放大了。感光度高的照片往往顆粒感比較重,這種現象跟膠捲相機一樣,但成因不同。讀者可以想像一下,使用高感光度的時候就像把收音機的聲音調大,音樂的聲音當然會更嘹亮,但是由於信號接收不良而產生的「嘶嘶」噪音也自然會增加。隨著感測器技術的進步,現在的數碼相機在高感光度下的畫質表現越來越好,尤其是高端的數碼單反,抑止噪點的技術更加成熟。數碼相機的感光度調節比膠捲相機方便得多,使用膠捲相機時,如果需要更改感光度,用戶必須更換整筒膠捲;而對數碼相機用戶來說,只需在照相機內進行簡單的設置,便能更改感光度設定。下圖說明了不同感光度下的噪點水平,我們可以明顯看到:噪點水平隨著感光度的增加而提高,以紅色和藍色通道觀察,噪點水平的提高最為明顯。ISO 100ISO 800ISO 100-紅色通道ISO 800-藍色通道解像度(Resolution) 感測器解像度 就是感測器上有效的非插值象素的數目。圖像解像度 一幅數碼圖像的解像度由組成這副圖像的象素數目決定。一張500萬象素的圖片,通常長2,560象素,高1,920象素,它的解像度即為4,915,200象素。在之前的「象素」專題裡面,我們已經知道:用盡照相機的有效象素能拍攝出最高解像度的照片。然而,用插值的方法獲取更高解像度,收效不大,但是卻佔用了更多的儲存卡空間。除非儲存卡的容量不足,否則無論什麼時候,我們都應該使用照相機的最高解像度拍攝,以獲得最佳的照片質量,解像度測試圖表:水平和垂直LPH 我們在許許多多照相機的測評中曾經看到過下面的圖表,這個圖片到底有什麼用呢?其實,這是一個照相機解像度測試圖表,它是按照PIMA/ISO 12233標準制定的。這是一張設計出色的圖表,它不僅能測試水平和垂直的解像度,而且能考驗感測器對不同角度圖形的反應能力。準備購買數碼相機的朋友,可以通過這個解像度測試圖表,了解各種照相機的解像度,並進行橫向比較。尼康CP8700的解像度圖表,紅色區域為放大部分放大圖A。直到「16」這個位置之前,黑白線條清晰,容易分辨。因此,水平的LPH值就是1600。放大圖B。直到「15」這個位置之前,黑白線條清晰,容易分辨。因此,垂直的LPH值就是1500。 水平LPH指以水平軸(x軸)的方向觀察,在整張照片能看得清楚的垂直線條的數目。在上面的放大圖A中,我們可以看到9條黑色線和8條白色線相間,在「16」這個位置上,線條仍然清晰。但是到了「17」這個地方,黑線和白線變得越來越難以區分。放大圖A中「16」的位置一共有17條直線(9+8),而這17條直線的寬度正好是26個象素的寬度。由於CP8700的樣張高度為2,448象素,每個象素高度涵蓋的垂直線條數目就是2,448/26*17或者說樣張的水平解像度就是1,600 LPH。因此,解像度測試圖表上的「16」表示樣張的高度可以涵蓋1,600條線條,即1,600LPH(per picture height)。 同理,垂直LPH指以縱軸(y軸)的方向觀察,在整張照片能看得清楚的水平線條的數目。放大圖B告訴我們,樣張的垂直解像度大約是1,500 LPH。 由於解像度對圖像高度來說是「規格化」的,因此我們可以通過解像度測試圖表,對比成像縱橫比不同的數碼相機的解像度高低。 正是由於照片高度的「規格化」,我們可以通過照片縱橫比,由水平LPH推出垂直線條的絕對值,或由垂直LPH推出水平線條的絕對值。例如,垂直線條的絕對值等於水平LPH乘以縱橫比。在上面CP8700的例子裡面,我們知道水平LPH為1,600,照相機成像縱橫比為4:3,於是樣張的垂直線條的絕對值通過計算可得:1,600 x 1.333 = 2,133。 聰明的讀者看到這裡一定會發現:3,200,000(2,133 x 1,500)明顯比樣張的解像度8,000,000 (3,264 x 2,448)低。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為數碼相機感測器的顏色過濾排列裝置需要對信息進行插值計算,此外,許多照相機的防鋸齒濾鏡也需要插值計算。然而,在前面提到的Foveon感測器中,圖像的解像度與感測器解像度比較接近。光學系統的限制使很多數碼相機不得不使用一塊小小的感測器來獲得銳利的圖像,這種做法同樣會影響圖像的解像度。5°對角線LPH 放大圖C為5°對角線的LPH,從圖表我們可以讀出這個LPH值為1000 放大圖C:黑白5°對角線在「10」這個位置之前能清晰區分,「10」也是圖表中的最大值。因此CP8700的5°對角線LPH為1,000+。極限LPH值 極限LPH值表示在該LPH值的刻度上,黑白線條的開始混合成灰色,兩種線條難以區分。放大圖D:在「18」這個位置附近,黑線和白線混合成灰色,因此垂直極限LPH值為1,800。RAW圖像格式 在開始這個專題之前,筆者在這裡首先說明一點:RAW並不是一個英文縮寫,RAW就是RAW,中文解釋是「原材料」或「未經處理的東西」。RAW文件包含了原圖片文件在感測器產生後,進入照相機圖像處理器之前的一切照片信息。用戶可以利用PC上的某些特定軟體對RAW格式的圖片進行處理。RAW格式的儲存和優勢通過對顏色過濾排列的專題的了解,我們應該知道傳統的感測器中,每個象素只負責獲得一種顏色。每個象素承載的數據通常有10或12位(12位最常用),而這些數據就能儲存到RAW文件裡面。照相機內置圖像處理器通過這些RAW數據進行插值運算,計算出三個顏色通道的值,輸出一個24位的JPEG或TIFF圖像。RAW(10或12位)紅色通道(8位)綠色通道(8位)藍色通道(8位)TIFF或JPEG(24位) 雖然TIFF文件保持了每顏色通道8位的信息,但它的文件大小比RAW更大(TIFF:3×8位顏色通道;RAW:12位RAW通道)。JPEG通過壓縮照片原文件,減少文件大小,但壓縮是以犧牲畫質為代價的。因此,RAW是上述兩者的平衡:既保證了照片的畫質和顏色,又節省儲存空間(相對於TIFF)。一些高端的數碼相機更能輸出幾乎是無損的壓縮RAW文件。RAW的適用性 許多圖像處理軟體可以對照相機輸出的RAW文件進行處理。這些軟體提供了對RAW格式照片的銳度、白平衡、色階和顏色的調節。此外,由於RAW擁有12位數據,你可以通過軟體,從RAW圖片的高光或昏暗區域榨取照片細節,這些細節不可能在每通道8位的JPEG或TIFF圖片中找到。RAW的弊端 RAW有一個明顯的弊端:隨著照相機牌子和型號的不同,它們輸出的RAW格式也不同。用戶在處理RAW格式圖片的時候必須使用廠家提供的專門軟體。這為圖像處理帶來了諸多不便。此外,相對於JPEG和TIFF格式的圖片,打開和處理RAW文件要耗費更多的時間。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有的數碼相機可以讓用戶拍攝照片的時候同時以RAW與JPEG格式儲存照片。隨著照相機圖像處理速度越來越快,記憶卡容量越來越大而且越來越便宜,上述的做法將不再麻煩了。同時記錄JPEG和RAW格式照片,可以讓用戶使用常規的圖像處理軟體組織和編輯照片(JPEG);當需要獲得處理精細的照片或需要改善照片缺憾(如白平衡不正確和高光/暗部細節缺失 )的時候, 用戶可以使用RAW解決問題。除此以外,現在越來越多第三方軟體製造商製造一些兼容性強的圖像處理軟體,讓多個品牌、多個型號的照相機都能使用同一個軟體處理其輸出的RAW照片,解決RAW的兼容性問題。Adobe Photoshop CS就是其中一個例子。然而,Adobe Photoshop CS並不能像廠家的專門軟體那樣,提供全面的RAW處理設定。兼容性不夠強仍然是限制RAW格式發展的最大障礙。色調分離(Posterization) 天空平滑的色調級數帶狀色調分化,缺乏足夠的色調,柱狀圖的「柱」不是緊密相連 當我們在低位數環境(如每通道8位的模式)進行圖片處理,如色調轉換時,一幅照片上的某個區域可能只由少數有限的色調級數描述,這就形成了清晰的柱狀圖帶狀分布,或稱為「色調分離」。 降噪技術(Noise Reduction) 在過去的幾年裡面,數碼相機工程師們不斷研究降低噪點水平的方法。降噪技術的關鍵是在不影響照片細節、畫質的基礎上,減少噪點的出現。早期的免費降噪軟體往往以犧牲細節和畫面銳度為代價,使畫面變得平滑,減少噪點,但這個方法讓照片看起來像水彩畫一樣,缺乏細節。 下面的放大圖說明了各種降噪方法對照片的影響,照片是用准專業級數碼相機拍攝的。降噪的結果用彩色放大圖和紅色通道放大圖表示(放大4倍)。如果讀者的顯示器難以觀察到原圖的噪點,那麼請看紅色通道的放大圖:原圖失敗的降噪成功的降噪紅色框區域放大4倍請留意藍色天空中的紅色噪點,在紅色通道觀察特別明顯失敗的降噪能去掉噪點,但是把屋頂邊緣弄模糊了。成功的降噪不但去掉了噪點,而且讓邊緣保持了原來的銳度。原圖失敗的降噪成功的降噪紅色框區域放大4倍藍色天空的噪點在紅色通道中非常明顯失敗的降噪以波浪形的樣式消除噪點成功的降噪不使用波浪形樣式降噪,並且保留一些「顆粒」,保持照片銳利度。JPEG壓縮與降噪 JPEG以高畫質壓縮時壓縮產生的正方形區域難以察覺。由於噪點也屬於畫面的細節,降噪會對JPEG的畫質產生影響,JPEG的正方形區域變得更加清晰可見。為了避免以上情況出現,我們只好以RAW格式編輯圖片。此外,降噪對JPEG畫質的影響隨著軟體的不同而不同,Adobe Photoshop CS中降噪對畫質的影響就相對比較小。長時間曝光降噪原圖全黑區域降噪處理 長時間曝光會產生「黏附象素」噪點,在全黑的區域,噪點尤其明顯。現在很多新型的數碼相機都帶有內置降噪功能,消除長時間曝光產生的噪點。就算把新型數碼相機的降噪功能關閉,長時間曝光所產生的噪點都會比上圖少,因為上圖是用老式的數碼相機拍攝的。噪點/噪音(Noise) 成因:感測器噪點 數碼相機感測器中的每個象素上都有一個或者更多光電二極體,光電二極體把落在象素上的光子轉化為電子信號,然後計算出顏色值和其他值,最終構成一幅完整的圖像。如果同一個象素在同一個進光量下曝光數次,該象素得出的顏色值可能會不盡相同,而這些微小的差異就形成了感測器的噪點。就算在沒有光進入感測器的情況下,感測器本身的電子運動也會產生一些信號,就好像把音響設備打開而不播放音樂時,我們聽到的「嘶嘶」聲……這些額外的信號便是噪音。感測器出現噪音是正常的,因為象素在多次感光後,表面溫度會上升,溫度上升使光電二極體工作異常,產生噪音。這種噪音被稱為「本底噪音」。象素的輸出一定要比本底噪音強,才能表達其含有的信息。後果:圖像噪點 數碼圖像的噪點在相同的表面上(如藍天、陰影……)最為明顯,噪點通常表現為單色顆粒狀,類似於膠片的顆粒(亮度噪點)和顏色波紋(顏色噪點)。我們在上面已經談過,噪點隨著溫度的上升而增加。其實,噪點還受感光度的影響,小型數碼相機的顏色噪點正正體現了這一點(下面的圖D)。此外,象素麵積越小,產生噪點的機會越多-這就是小型數碼相機照出來的相片噪點較多的原因(相對於數碼單反)。專業級照相機通常擁有高質量的象素和強大的圖像處理器,把噪點水平降到最低,甚至在低感光度下沒有噪點出現。噪點在紅色和藍色通道上比較顯眼,相反,在綠色通道上就不那麼容易察覺了。因此,以下圖表中的圖片以紅色通道表示噪點,方便我們分析不同的噪點水平。藍天的放大圖ABCDERGB紅色通道照相機級數專業級准專業級准專業級准專業級C圖經降噪處理照相機類型單反單反小型機小型機象素大小大大小小感光度100200100800Red Ch. St. Dev.1.82.55.622.61.4 以上紅色通道的實例圖片很好的說明了不同噪點水平的差別,我們可以看到C圖和D圖的噪點水平明顯高於A,B,E圖。E圖是C圖經過降噪處理後所得的圖片,從E圖可以看出降噪功能可以有效的減少噪點。長時間曝光中的「黏附象素」噪點 這是另外一種噪點,通常伴隨著長時間曝光產生(1妙以上),這些噪點看上去像一些顏色點,面積比象素大,我們稱之為「黏附象素」或「熱象素」噪點。隨著降噪技術的不斷進步,長時間曝光噪點在新型的數碼相機中已經越來越不明顯了摩爾紋(Moiré) 如果數碼相機的解像度不能支持顯示被拍攝物體的更多細節,波浪形的摩爾紋便會產生(如放大圖A所示)。顯示同樣場景的放大圖B中並沒有產生摩爾紋,因為拍攝圖B的照相機比拍攝圖A的照相機擁有更高的解像度。防鋸齒濾鏡能有效減少摩爾紋的產生,但它同時會降低畫面的銳利度。A,摩爾紋B,高解像度時沒有摩爾紋雜亂的非自然痕迹 摩爾紋有時候會導致照相機內部的圖像處理器產生雜亂的非自然痕迹。雜亂的非自然痕迹 JPEG圖像格式 JPEG(Joint Photographic Experts Group)是最常用的數碼圖像格式。JPEG的適用範圍十分廣泛,包括全球範圍內的網頁瀏覽器、圖像處理軟體等等。JPEG格式應用於數碼相機照片時,它還可以把照片文件大小壓縮至10%至20%。相對於未經壓縮的原圖像,JPEG的畫質下降和細節損失並不明顯。理論概括 簡單的說,JPEG把圖像的信息(顏色和其他細節信息)重新編排,其中顏色壓縮比細節壓縮的程度大,因為我們的眼睛對細節改變的敏感程度比顏色改變高。然後,JPEG把細節的信息分類為細緻的細節和粗糙的細節。由於我們的眼睛對粗糙的細節變化比較敏感,所以細緻的細節會被丟棄。JPEG正是通過一系列複雜的數學運算和壓縮方法,在不嚴重損害畫質的情況下,壓縮圖像大小。這些數學和壓縮方法比較複雜,沒有相關知識的讀者可能覺得晦澀難懂,因此我們在術語表裡面也沒有記載這些內容。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閱更專業的圖像處理書籍和文章。實例 JPEG在圖像文件大小和圖像畫質之間取得了一個很好的平衡。JPEG在壓縮圖像時,把圖像分為一個個正方形區域處理,區域大小為64象素(8 x 8),每個區域都是獨立壓縮的。在壓縮程度不大的情況下,各個區域的邊緣存在著「頭髮狀」的非自然痕迹;當壓縮程度逐漸增大,這些痕迹越來越明顯,我們甚至能看到並分辨出各個區域。詳細請看以下的例子,這些圖片的放大因數為2。 壓縮畫質為100%的JPEG圖像與原圖像難以分辨,但是JPEG的文件大小只是原圖像的1/6。 壓縮畫質為80%的JPEG圖像,畫質依然優秀(切記上圖是放大兩倍後的圖像),而它的文件大小只是原文件的1/10。請留意畫面中黃色蠟筆的邊緣有點模糊褪色。多數的數碼相機為用戶提供JPEG壓縮程度的選項,而其中的「最高畫質JPEG」畫質水平往往高於80%。 壓縮畫質為60%的JPEG圖像。如果讀者細心觀察,你會發現JPEG的壓縮區域和區域之間的非自然「頭髮狀」壓縮痕迹。雖然畫質有所下降,但60%壓縮畫質的JPEG已經用於網頁上已經足夠了。它的大小是原文件大小的1/20。 壓縮畫質為10%的JPEG圖像,JPEG壓縮區域清晰可見,畫質明顯下降。這種低畫質的JPEG圖像唯一的用處就是讓我們了解JPEG的壓縮原理(高畫質JPEG難以看到壓縮區域),當然我們在正常情況下不會把圖像壓縮成得如此厲害。實用小技巧我們在編輯圖像的時候,最好把「中間圖像」(例如TIFF、PSP和PSD等)儲存起來,以備以後使用。假如你直接把一幅圖像存為JPEG格式,然後把文件關閉,再打開,以相同的壓縮畫質設定把圖像再儲存一次……圖像並不會變小,但是圖像畫質會進一步下降。因此,我們應該在處理完圖片後,才對圖片進行壓縮。數碼相機通常都會有JPEG壓縮畫質選擇,例如優秀、中等、基本……除非你使用RAW或TIFF格式拍攝,否則請使用最佳的畫質設定。對部分數碼相機而言,即使選擇最佳畫質壓縮,它對圖片的壓縮程度依然很高。鋸齒現象(Jaggies) 鋸齒是指數碼圖像中從斜線和物體邊緣可以看到的一「級」一「級」不平滑的線條。我們也稱其為「混淆現象」,線條呈一級一級的現象(鋸齒現象)是由象素為正方形的本質決定的。增加解像度可以減少可見的鋸齒 隨著感測器或照片的解像度提高,可見鋸齒會變得越來越不明顯。以下是一幅放大的鮮花與藍天交接的場景,它是不同數碼相機在不同解像度的情況下拍攝。低解像度的數碼相機使鋸齒清晰可見。當我們從A到D增加照片解像度時,鋸齒越來越不明顯,在圖D中,鋸齒幾乎難以察覺。但是當圖D被放大時,鋸齒仍然後出現(圖E)。A,76,800象素B,307,200象素C,120萬象素D,500萬象素E,D中的紅色區域,放大8倍防鋸齒功能減少可見鋸齒 數碼相機其實擁有與生俱來的防鋸齒功能,因為描述物體邊緣的象素會從邊緣兩邊的物體收集信息。在以上的例子中,描述花朵黃色邊緣的象素同時會收集一部分藍色天空的信息,使象素的值介於黃色和藍色之間。防鋸齒功能使圖像中物體的邊緣比沒有防鋸齒的理論(圖F)邊緣較「軟」,即較平滑。E,D中的紅色區域,放大8倍F,沒有防鋸齒 如果感測器有顏色過濾排列裝置,圖像處理器會利用周圍象素的信息對邊緣象素進行計算插補,消除鋸齒。這也是另外一種防鋸齒方法。銳化圖像會令鋸齒明顯 銳化圖像會增加邊緣的對比度,使鋸齒現象更加明顯,讀者可以在「銳化」專題看到關於這個問題的詳細介紹。在下圖中,屋頂與天空交接的邊緣鋸齒明顯,正是因為邊緣的對比度由於銳化而變得強烈。插值(Interpolation) 插值(Interpolation/resampling)是一種圖像處理方法,它可以為數碼圖像增加或減少象素的數目。某些數碼相機運用插值的方法創造出象素比感測器實際能產生象素多的圖像,或創造數碼變焦產生的圖像。實際上,幾乎所有的圖像處理軟體支持一種或以上插值方法。圖像放大後鋸齒現象的強弱直接反映了圖像處理器插值運算的成熟程度。下面的例子是一幅106*40的圖像放大成450%的效果:最接近原則插值(Nearest Neighbor Interpolation) 最接近原則插值是最簡單的插值方法,它的本質就是放大象素。新圖像的象素顏色是原圖像中與創造的象素位置最接近象素的顏色。如果把原圖像放大200%,1個象素就會被放大成(2*2)4個與原象素顏色相同的象素。多數的圖像瀏覽和編輯軟體都會使用這種插值方法放大數碼圖像,因為這不會改變原圖像的顏色信息,並且不會產生防鋸齒效果。同理,在實際放大照片中這種方法並不合適,因為這種插值會增加圖像的可見鋸齒。雙線性插值(Bilinear Interpolation) 在雙線性插值中,新創造的象素值,是由原圖像位置在它附近的(2 x -2)4個鄰近象素的值通過加權平均計算得出的。這種平均演算法具有放鋸齒效果,創造出來的圖像擁有平滑的邊緣,鋸齒難以察覺。雙三次插值(Bicubic interpolation) 雙三次插值是一種更加複雜的插值方式,它能創造出比雙線性插值更平滑的圖像邊緣。請讀者留意下圖中的眼睫毛部分,在這個地方,軟體通過雙三次插值創造了一個象素,而這個象素的象素值是由它附近的(4 x 4)個鄰近象素值推算出來的,因此精確度較高。雙三次插值方法通常運用在一部分圖像處理軟體、印表機驅動程序和數碼相機中,對原圖像或原圖像的某些區域進行放大。Adobe Photoshop CS 更為用戶提供了兩種不同的雙三次插值方法:雙三次插值平滑化和雙三次插值銳化。雙三次插值(1)雙三次插值平滑化 (2)普通雙三次插值 (3)雙三次插值銳化不規則碎片形插值(Fractal interpolation) 不規則碎片形插值通常被應用於圖像的放大倍率很大的情況(例如製作大幅印刷品)。它能夠讓放大後的圖像無論從形狀、邊緣、顏色都較接近原圖像,而且減少照片的模糊程度,效果比雙三次插值法還要好。讀者可以把下圖於上面的圖片比較,就能知道不規則碎片形插值法的優勢: 當然,除了上述的四種插值方法外,還有其他的插值方法。但是其他的插值方法並不常用,而且它們需要更複雜和成熟的圖像處理(放大)技術支持。作為非專業人士,我們是不可能具備這些技術的。 數碼變焦(Digital Zoom) 光學變焦使照相者能在照相機鏡頭的最小與最大焦距之間作出選擇。消費級和准專業級數碼相機常常還帶有數碼變焦,下面我們就已一張500萬象素准專業級數碼相機拍出來的照片為例,談談數碼變焦。A,用31mm鏡頭拍攝的場景B,用50mm鏡頭拍攝的場景 把焦距從31mm改變為50mm(50/31=1.6X光學變焦),我們看到的照片所覆蓋的場景變小了。在圖B中,紅色框內的區域就是圖A的場景。在兩幅圖片中,照相機都會為500萬象素的照片記錄500萬象素的信息。C,1.6倍數碼變焦,使解像度下降D,1.6倍數碼變焦所得圖像 1.6倍數碼變焦後的圖像只會用到1,600 x 1,200象素的信息,而丟棄剩下的信息(2,560/1.6=1,600 and 1,920/1.6=1,200)。在圖C中,照相機捕捉到的場景大小跟圖A是相同的,但是圖C只用到500萬象素中的200萬象素!如果數碼相機有解像度為 1,600 x 1,200 的拍攝選項,拍攝的照片就會被保存為200萬象素的圖像。因此我們看到經過數碼變焦後的圖D,解像度其實只有200萬象素,清晰度明顯下降。在數碼變焦中,照相機圖像處理器沒有創造額外的信息,所以圖D的畫質明顯比圖B低。到底我們應否使用數碼變焦?? 既然經過數碼變焦後的圖像畫質會明顯下降,那麼我們還應不應該使用它呢?如果你的目的是獲得圖B中的圖像信息,使用50mm的焦距當然是最佳選擇。但是如果你的照相機只有31mm(或者你已經把光學變焦桿拉到最長焦端,然而你還想zoom得更遠),你可以有以下三個選擇:我們推薦的做法是把數碼變焦關掉,以照相機的最高象素拍攝,拍攝後再按照你的需要在電腦上修整、放大圖片。如果你的500萬象素照相機有輸出200萬象素照片的選項,就把數碼變焦打開,使用1.6倍數碼變焦。解像度為1,600 x 1,200的照片會被儲存到記憶卡內,而這張200萬象素的照片就記錄了200萬象素的信息。我們最不推薦使用1.6倍數碼變焦的同時而500萬象素輸出。因為這時候不僅佔用了較多的儲存卡空間,而且輸出照片的後期可調整性大大降低。我們可以想像:把200萬象素的信息(如圖C)放大成500萬象素的圖片(如圖D),效果是多麼糟糕。 最後,我們應該在使用數碼變焦的時候謹記一點:數碼變焦並不能創造鏡頭捕捉不到的細節,數碼變焦的成像與光學變焦的成像是無法相比的。色彩空間(Color Spaces) RGB加色法(Additive RGB Colors) 人類肉眼中的錐形細胞對紅、綠、藍(RGB)三種顏色最為敏感。我們感知到的其他顏色都是由這三種顏色按不同比例混合所得的。電腦顯示屏發射出紅、綠、藍三種顏色的混合光線,產生不同顏色。例如,紅色和綠色混合產生黃色;紅、綠、藍三原色混合產生白色。請看以下的圖表:RGB加色法CMYk減色法(Subtractive CMYk Colors) 一件印刷品通過反射落在其身上的光線,間接地讓我們看到它的顏色。例如,一張黃色的紙會吸收白光(自然光)中的藍色部分,反射紅色和綠色部分,因而顯出黃色。這種做法跟顯示器直接發出紅色和綠色光線而產生黃色的效果是非常相似的。印表機通過青色(Cyan),洋紅(Magenta),黃色(Yellow)墨水的不同比例混合,創造出其他不同的顏色。CMYk的原色結合併相減,得產生黑色。但實際上印表機會用到黑色的墨水,加強黑色的效果。因此,CMYk最後的「k」就是代表黑色(black)。CMYk減色法LAB和Adobe RGB (1998)顏色 由於技術的限制,顯示器和印表機並不能輸出我們肉眼能看到的所有顏色,這些顏色就是LAB顏色。通過下圖,我們可以看到LAB顏色以馬蹄鐵狀分布。一般電腦顯示器能觀察到的顏色就是sRGB(加色)顏色,印表機輸出的就是 CMYk(減色)顏色。CMYk顏色有多個種類,這些種類隨著輸出設備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我們在下圖可以看到,不是所有顏色都可以由顯示器或印表機輸出的。一些高端的數碼相機讓用戶在 Adobe RGB (1998)的模式下拍攝, Adobe RGB的顏色分布範圍比sRGB和CMYk大。因此,它們輸出顏色更豐富的圖像。但我們不能忘記,絕大部分的顯示器只支持sRGB顏色。 記憶卡/儲存卡(Storage Card)數碼相機的記憶卡相當於傳統相機的膠捲。 它是數碼相機內的可移動設備,用於保存圖象。記憶卡隨著數碼相機市場的飛速發展而不斷更新,並遵從以下的發展趨勢:更大的容量(以GB計)和更快的讀寫速度,有利於提供更高圖象的清晰度和以無壓縮的RAW格式輸出圖片。每MB或每GB的單位價格日漸便宜。為適應越來越小的數碼相機,記憶卡體積也隨著縮小。 儲存卡的進步是有目共睹的,唯一令人遺憾的就是記憶卡類型迅速增多,使到記憶卡在不同的相機,讀卡器,或其它設備(如PDAs,MP3播放器等)中使用缺乏統一性。下面的圖表是多種記憶卡體積的比較:各種記憶卡的體積(mm)CompactFlash II / Microdrive- 42.8 x 36.4 x 5.0= 7,790 CompactFlash I -42.8 x 36.4 x 3.3= 5,141 Memory Stick- 50.0 x 21.5 x 2.8 =3,010 Secure Digital -32.0 x 24.0 x 2.1 =1,613 SmartMedia -45.0 x 37.0 x 0.8 =1.332 MultiMediaCard- 32.0 x 24.0 x 1.4= 1,075 Memory Stick Duo -31.0 x 20.0 x 1.6= 992 xD Picture Card -25.0 x 20.0 x 1.7= 850 Reduced Size MultiMediaCard -18.0 x 24.0 x 1.4 =605 CF卡 CF卡是一種可靠的記憶卡,可以與多種設備兼容。與其它類型的記憶卡相比,CF卡在容量方面也佔據著優勢。它有著2.2G以上的容量,要求你的相機必須支持FAT32格式.。CF卡有type I 和type II 兩種類型,區別主要在於厚度(3.3mm和5.0mm)。type I 廣泛用於快閃記憶體,而type II 則用於微型硬碟。微型硬碟 微型硬碟是IBM的偉大發明,使用type II 的CF卡,特別提供更為便宜的單位容量價格。正因為微型硬碟含有可移動的部分,這意味著它需要使用更高電量的電池,高耗電產生高熱量(結果是引起更多噪音)並且硬碟可能會因為過熱而運作不正常。SM卡 SM卡的面積比CF卡大,但比CF卡薄。SM卡容易碰壞,也沒CF卡可靠。SM卡正逐漸被市場淘汰,因為事實上已經沒有新的數碼相機支持這類型的記憶卡了。索尼記憶棒 記憶棒是索尼公司首創的一種記憶卡,現在也有其它公司進行生產,例如Lexar Media。而主要的障礙是市場上很少數碼相機適用這一類型的記憶卡,儘管這一數字正逐漸增加。因此,如果你以後買了一台其它牌子的數碼相機,,你的記憶棒也不一定適用。記憶棒的單位容量的價格相對比較貴,因為在市場上它的競爭較小。儘管記憶棒的容量正不斷增加,但在最大容量方面它始終落後於CF卡。現在市場上存在著幾種不同類型的記憶棒,例如:有選擇功能的索尼記憶棒,Sony Memory Stick Pro, Sony Memory Stick Duo, 和Sony MagicGate.SD卡 由SDA開發的SD卡,是一類精密的記憶卡。允許高速數據傳輸;並有內置安全功能,增強了數據交換時的安全性(包括音樂版權的保護)。這些優勢使得SD卡在價格上高於類似的MMC卡。稍後我們將對MMC卡作進一步的介紹。就像軟盤一樣,在SD卡旁邊也有一個小小的「讀防寫」開關。MMC卡 由MMCA (MultiMediaCard Association)開發的MMC卡與SD卡有著相同的面積,但比SD卡薄0.7mm,少了兩個插腳。硬體形式的MMC卡適用於SD卡的插槽,大多數(但不是全部)SD設備和數碼相機都接受MMC卡。 市面上主要有兩種類型的MMC卡:SecureMMC(類似於SD卡)和Reduced Size MMC,請讀者在購買之前要檢查你的MMC卡是屬於哪一規格。xD卡 XD卡是另一種針對超小型的數碼相機的記憶卡,由奧林巴斯,富士和東芝公司生產。其它類型 一些舊類型還包括軟盤和PCMCIA卡。現已較少有支持3英寸的CD-R或RW的設備的記憶卡已經比較少見了。一些低擋次的數碼相機沒有可移動的記憶卡,但有內置內存。感測器大小(Sensor Sizes) 典型3、4、5百萬象素小型數碼相機的感應器大小 典型6百萬象素數碼單反的感應器大小 上圖形象的表示了典型數碼相機感測器與35mm膠片大小的比較。數碼單反的感測器一般比較大,它們基本能達到膠片的40%的大小,有的甚至達到100%-即與膠片等大。小型數碼相機雖然象素可能與數碼單反相若,甚至俾數碼單反還要高,可是因為小型dc每個象素所佔的空間比數碼單反小得多,所以它的畫質(特別是噪點控制與動態範圍)無法與數碼單反相提並論。感測器類型 當我們談到感測器類型時,經常會用一些分數表示:例如1/1.8" 或 2/3",這些數值比感測器的實際直徑大。這種分類是由50年代電視影像管的一套標準演變過來的。當時最常用的影像管大小為1/2", 2/3"等。這個大小所指的並不是感測器區域的對角線長度,而是指影像管外玻璃殼的長度。工程師們迅速發現像平面的可用區域為特定大小的三分之二,並沒有特別原因。但是這項不成文的約定卻被保留了下來。其實圖像圈直徑、感測器大小之間並無任何關係,「三分之二」只是一種習慣而已。常見圖像感測器大小 在以下的表格里,「Type」代表感測器的特定類型,「Aspect Ratio」代表感測器的高度與寬度比,「Dia.」指管直徑,「Diagonal / Width / Height」是感測器實際工作區域的大小。感測器大小(mm)TypeAspect RatioDia. (mm)DiagonalWidthHeight1/3.6"4:37.0565.0004.000 3.0001/3.2"4:37.9385.6804.536 3.416 1/3"4:38.4676.0004.800 3.600 1/2.7"4:39.4076.7215.3714.0351/2.5"4:310.160 7.1825.760 4.290 1/2"4:312.7008.0006.400 4.800 1/1.8"4:314.1118.9337.176 5.319 2/3"4:316.93311.0008.800 6.6001"4:325.40016.00012.800 9.600 4/3"4:333.86722.50018.000135.00035mm膠片3:2n/a43.30036.00024.000以下是一些常見數碼相機的感測器大小比較:照相機型號感測器類型象素感測器大小Konika Minolta DiMAGE Xg1/2.7" CCD 3.3 million 5.3 x 4.0 mm PowerShot S501/1.8" CCD5.0 million7.2 x 5.3 mmNikon Coolpix 87002/3" CCD8.0 million8.8 x 6.6mmOlympus C-8080 Wide Zoom2/3" CCD8.0 million8.8 x 6.6mmSony DSC-8282/3" CCD8.0 million8.8 x 6.6mmKonica Minolta Dimage A2 2/3" CCD8.0 million8.8 x 6.6mmNikon D70CCD6.1 million23.7 x 15.6 mmCanon EOS-1DsCMOS11.4 million36 x 24 mmKodak DSC-14nCMOS13.8 million36 x 24 mm以LCD作取景器 小型數碼相機把LCD作為取景器使用,讓用戶能夠觀看LCD上生動的畫面並且捕捉精彩一刻。數碼相機LCD的尺寸基本上在1.5英寸~2.5英寸之間,象素在120,000~240,000之間。一些優秀的LCD會在表面或屏幕後面裝上防反光薄膜,讓用戶能在強烈的日光下仍能清晰的觀看LCD。還有一些LCD安裝了摺合和可旋轉裝置,這樣不僅保護了LCD,而且讓用戶能輕鬆的進行高角度和低角度拍攝。部分數碼相機(特別是長焦數碼相機)更增添了一個0.5英寸左右的電子取景器(EVF)輔助LCD使用,這個小型取景器模仿了數碼單反的TTL光學取景器設計。然而,數碼單反的LCD是不作取景器用途的,它只提供了瀏覽和更改照相機設定的功能。 可旋轉LCD DSLR的固定LCD 以LCD觀看照片回放 LCD液晶顯示屏體現了數碼攝影的一大優勢-讓攝影者在拍攝照片後可以立即瀏覽照片。雖然如此,但僅僅用12萬~24萬象素的LCD觀看數百萬象素的數碼圖片明顯是不足夠的,用戶無法看清楚照片是否足夠清晰和是否需要重拍。不是所有數碼相機都提供了照片放大功能,而且放大功能使用起來並不十分方便。有些照相機還為用戶提供了簡單圖片編輯功能,包括旋轉、重置圖片大小、剪切視頻文件等等。在照片回放模式中,用戶也能夠選擇索引模式,照片以縮略圖顯示在LCD上,方便用戶查找。 除了簡單的照片回放以外,許多照相機能讓用戶在照片回放的同時查看EXIF資料,瀏覽柱狀圖,找出過曝區域等。以LCD操作菜單 通過數碼相機上的按鈕,LCD也能被使用於顯示菜單操作,用戶可以同時調整LCD本身的亮度和顏色設定。在數碼單反的機身上部或後部還會裝有一個或更多的單色LCD(耗電量較少),以顯示光圈快門等最重要的設定。LCD上的菜單系統 單色LCD,提供電池電力、記憶卡狀態、曝光、對焦模式、白平衡等等資料顯示。通常用戶只要按一個鍵就能使該LCD的背燈開啟。 高速連拍(Burst/Continuous)高速連拍模式是數碼相機優勢的體現,它能讓攝影者一張緊接著一張沒有停頓的拍攝數張照片,這種功能通常較少使用在傳統膠捲照相機上,只有配備特製小型馬達的膠捲單鏡反光相機才具有連拍功能。根據照相機的類型和型號不同,各種照相機的最高連拍速度(fps)和最多連拍張數是不同的。最高連拍速度(fps)由快門速度和照相機圖像處理速度決定。最多連拍張數由緩衝器的大小(上文已具體談及)和記憶卡讀寫速度決定。 隨著科技不斷發展,數碼相機的每秒最多拍攝張數(fps)和最多連拍張數不斷增加,連拍功能變得越來越強大。當然,輕巧型數碼相機的連拍能力比准專業級數碼相機弱,准專業級數碼相機又比專業數碼單反弱。通常在高速連拍模式中,輕便型數碼相機每秒最多拍攝1~3張照片,每次連拍最多拍攝10張照片,然而,專業數碼單反每秒最多拍攝7張(以上)照片,每次連拍能拍攝數十張JPEG和RAW格式的照片。一些更先進的專業級照相機甚至允許攝影者先以較慢速度繼續進行連拍,然後突然轉到高速(全速)連拍,直到記憶卡被寫滿圖片數據為止。緩存(Buffer)當光線經過快門進入感應器後,照片的數據就會在照相機內被快速處理並寫到儲存卡內。數碼相機內的緩衝器由RAM記憶體組成,它所起的作用就像PC的內存,在數據未寫入記憶卡之前儲存數據。緩衝器減少了每一次拍攝所需的時間間隔,為連拍模式製造了可能。第一代的數碼相機並沒有安裝緩衝器,所以當攝影者拍完一張照片後,他必須等待該照片被存到記憶卡以後才能繼續拍攝另一張照片,這種等待是令人討厭的。然而,當今幾乎所有數碼相機都裝有容量較大的緩衝器,緩衝器工作時就像一台攝影機,在不影響你拍攝的情況下,在後台儲存照片數據並把數據寫進記憶卡內。 緩衝器在數碼相機數據處理過程中的位置並沒有特別規定,但這個位置卻影響了連拍模式的能力(能連拍的照片張數)。緩衝器通常處在數據處理過程中圖片處理程序之前或之後。圖片處理程序之後 緩衝器處在該位置時,圖像在進入緩衝器之前被處理並轉換成最終輸出格式。因此,連拍模式常常要求用戶選擇拍攝低象素、低畫質(文件小)的照片,以加快處理速度,提高連拍能力。圖片處理程序之前 在這種方法裡面,圖片的原始數據(RAW)不經任何處理,直接從CCD傳送到緩衝器上,緩衝器在不影響拍攝的情況下把數據交給圖像處理器處理。裝有這種類型緩衝器的照相機並不能通過降低照片清晰度、畫質來提高連拍能力,但是它連拍速度(fps)跟圖像處理速度是並不相互影響,直到緩衝器緩存被用盡。智能緩衝 幾乎是最常見的數碼單反尼康D70正是使用這種智能緩衝的方法,這種方法結合了上述兩種方法的特點。首先,CCD把未經處理的數據直接存儲到緩衝器內,就像緩衝器被置於「圖片處理程序之前」(1),使照相機具有更高的連拍速度。然後,緩衝器把數據交給圖片處理器(2),處理器把數據轉換成JPEG, TIFF或RAW格式的圖片。但不同的是,已處理的數據被放在緩衝器裡面而不是儲存卡內(3)。因此,「圖片處理-把數據寫入記憶卡」這個過程不再成為瓶頸,因為兩個過程是平行型而不是直線型的。再者,由於過程(3)比過程(2)所需佔用的緩衝器空間少,緩衝器能不斷為新照片騰出空間,這種情況在以JPEG格式記錄照片時更加明顯。最後,就像緩衝器被置於「圖片處理程序之後」,輸出的圖像從緩衝器寫入記憶卡(4)。但不同的是,這個過程跟(2)、(3)過程是平行(同時)進行的,因此當其他圖像被寫入記憶卡時,新照片的處理程序能同時進行。這意味著你完全不必等全部連拍照片被寫入記憶卡,緩衝器釋放足夠內存,就能繼續進行連拍。充電即使在不使用的情況下,滿充電池仍然會逐漸失去電力。因此,如果你並不打算在幾周內使用照相機,請在下次使用前把電池重新充電,確保其有足夠電力應付拍攝的需要。這裡有一點需要特彆強調,如果你使用的是鎳鎘(NiCd)可充電電池,請不要在電池還沒完全放電之前對電池進行充電,因為這種做法會降低電池的最大容量。而當上述做法被不斷重複時,鎳鎘(NiCd)可充電電池便產生了「記憶效應」。所以,筆者在這裡推薦所有攝影愛好者在電池還未完全放電的情況下,不要對電池充電,即使你使用的是不具有記憶效應的鋰電池或鎳氫(NiMH)可充電電池。這樣做不僅能保持電池容量,而且能減少充電次數,延長電池壽命(可充電電池都一定的充電次數限制,超過該次數,電池不能再充電)。可充電鋰電池 可充電鋰電池比AA電池重量更輕,體積更小巧,但是價錢更貴。可充電鋰電池沒有記憶效應且形式特別。一些使用可充電鋰電池的照相機通過適配器,還支持一次性鋰電池,如2CR5s或CR2s。這些電池作為可充電鋰電池的後備是很不錯的選擇。 A/D轉換器 (A/D Converter) 數碼相機的感應器由帶有光電二極體的象素組成。當數碼相機快門打開,光線進入感應器時,光子被轉換成電荷。電荷在形成後立即被放大成一定伏數的電壓,使A/D轉換器能夠識別並處理這些電荷信號。A/D轉換器按電壓的不同,把這些電荷信號進行分類(即按不連續的明亮程度分類),並用二進位0和1的不同組合表示這些類別。若位數為1bit,A/D轉換器便將明亮程度分成0-黑,和1-白。若位數為2bit,A/D轉換器表示的明亮程度分4種(2的2次方),即00-黑、11-白,和介於純黑純白之間的01與10。現今,多數消費級數碼相機使用位數為8bit的A/D轉換器,同樣道理,其每個象素最多能分別表示256(2的8次方)種不同的明亮程度。 然而,A/D轉換器的最低位數比率(解析度)是由感應器的動態範圍(精確度)決定的。例如,感應器的動態範圍為1000:1(60dB),A/D轉換器為免信息缺失,其位數至少為10bit(2的10次方等於1024個不連續的明亮程度)。10bit的A/D轉換器理論上最適合數碼相機,因為12或14bit的A/D轉換器除了噪音(noise)外不會產生額外的信息。然而,科學家在實踐中證明:把A/D轉換器過分細緻的製作成12bit能為A/D轉換器提供一定誤差幅度。額外的位數也能有效減少線性數據的誤差。 因此,當我們以後要購買數碼相機和掃描儀的時候就要特別小心了。這些產品廣告材料上經常會聲稱產品的A/D轉換器位數比率高,因而輸出的圖像動態範圍高。通過以上的說明,我們可以知道這種說法並不一定正確。只有當感應器有足夠的動態範圍,上述說法才能成立。 數碼單反通常使用10或12bit的A/D轉換器,動態範圍比消費級數碼相機更高。這些高端的照相機多數會為用戶提供RAW格式的存儲選擇,因為RAW能更好的為10或12bit的A/D轉換器服務,它能存儲每個象素上10或12bit的數據。然而,JPEG格式只能存儲8bit的數據。感應器動態範圍A/D轉換器類型圖像色調範圍低(例:大約256:1) 8bit8bit10或12bit8+bit高(例:大約4,000:1) 8bit8bit10或12bit10或12bit(RAW)[技巧] 既簡單又實用 四招讓你拍出好的照片 1.新機重新設定 他提醒剛購買數碼相機的用戶,別讓數碼相機保持出廠時所調校的自動設定。這些自動設定包括:白色平衡、ISO感光速度和對比度。把這些設定調整至初始化設定,有助於提高照片的可觀性。 ⒉善用白色平衡 他也建議攝影用戶多嘗試使用不同的白色平衡模式進行拍攝。尤其是拍攝一些有人在內的畫面,可朔造出不同的感覺。例如,採用日光或燭光模式,把畫面中的人物透過照片帶出生活的氣息,讓照片看起來有一種活生生的感覺。 ⒊了解相機色域 數碼相機是透過數碼晶片處理照片,並分析照片中的顏色。掌控這些顏色分配的重要部分———色域,讓數碼相機能夠識別各種不同顏色。他也指出,在色域中,分別有紅色、藍色和兩種青色,而不是傳統的紅、藍、青個別一種顏色。 一般數碼相機都採用sRGB色域,趨向與真實世界接近的自然色域。如今,也出現了另一種色域更廣的Adobe RGB色域,能讓照片看起來更鮮艷。用戶必須了解這一點,免得拍攝出來的照片與沖洗出來的效果有任何的差異。 4.充份保養相機 使用電池驅動的相機,在長時間沒啟動的情況下,最好把電池拿出來,免得相機機身受到影響。此外,每次把記憶卡中的照片下載至電腦內儲存或進行修改後,把照片儲存或刻錄光碟內,切勿使用記憶卡進行長期儲存,免得遺失。同時,每次下載照片後,使用相機進行記憶卡格式化,才能確保善用每一個記憶卡內的空間。不用時寄放在乾淨與乾燥的地方,才能延長電子儀器的使用壽命。 [技巧] 技巧不嫌多 數碼攝影技巧小雜燴1.夜景曝光技巧 夜景照片是廣大攝影愛好者都比較喜歡的拍攝主題,但我們卻發現按照測光表的讀數拍攝常常會建築曝光過度。這是怎麼回事呢?這該死的測光表又"涮"了我們一把! 當我們把測光表對準夜空中的城市時,它想幹什麼?一定又是想把漆黑天空和街上的霓虹燈光搞平均主義。我可不想要18%灰度的照片。取平均時,測光表過度補嘗了夜幕,得到照片里的建築物當然會曝光過度。我們希望燈光就是燈光,夜色就是夜色。所以我們需要避免天空干擾測光。 2.室內攝影的曝光在室內拍攝的一個缺點就是光線不夠理想,在大部分情況下室內光線都會太暗。這時,閃光燈顯然是一種非常有效的人造光源,功能強大而且使用多樣化,但你也可以在拍攝時使用已有的現場有效光。 內置閃光燈的光往往太弱、太冷,拍攝的影像會破壞整個環境的氛圍。在3米以外拍攝時,你就必須使用曝光指數至少為36~40的外接閃光燈――你可以向了解閃光燈的朋友或攝影器材經銷商諮詢配合你的相機使用的閃光燈裝置以及它們的性能。需要柔和的照明時,你也可以將閃光燈放在相機的機頂或旁側,同時使用反光板和散射器以獲得柔各照明,這是因為這樣可增強有效的照明區域,用側光來照亮三維的物體。 在拍攝大房間時,你可以使用多個閃光燈或者打大光圈,在房間的不同位置釋放快門――這種方法會非常困難,尤其是你沒有攝影助手時。 你也可以用持續的人造光來代替閃光燈,鹵光和鎢光都是不錯的選擇,如果相機的自動白平衡設置不能使你得到滿意的結果,你不妨嘗試使用幾種不同的白平衡設置,如果沒法使用額外人造光源,那麼你只能使用所謂的"有效自然光"了,它們有可能是透過窗戶照射進來的光線,也可能是不會影響正常攝影的人造光。使用有效自然光的優點是房間照明很自然。 除非你買的相機非常便宜,否則你最好選擇曝光時間(由快門速度決定)在1/500~1或2秒之間的相機,同時還能選擇儘可能多的不同光圈值,這些相機本身具備的條件是使你在昏暗的室內進行拍攝成為可能,而且能拍攝出效果非常好的照片。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室內拍攝時,最好是關閉閃光燈,同時將相機放在三腳架上,否則照片會變模糊。實在沒有三腳架,你也應儘可能找到穩定的支撐點,這些方法雖然沒有三腳架的效果好,但也能適當減弱因相機晃動造成的照片模糊。在釋放快門時,將相機靠在硬物體上――凳子,柱子或牆壁,只有是穩固的東西就行,然後非常輕地撳下快門,釋放按鈕。有可能的話,還可用自拍器來釋放快門。 在光線不足或不穩定的環境下拍攝時(如禁止使用閃光燈的場所),唯一的選擇就是增加感光度,高檔相機都有"強制增感"功能,你可以從一系列的ISO值中進行選擇雙倍或四倍感光度。不過這種方法會大大影響到圖片質量。當然哪,這是避免因晃動導致的影像模糊的唯一方法,特別是在隨意拍攝照片或拍攝活動的被攝主體時,尤為有用。 3.家庭肖像攝影小技巧 在家庭攝影中,絕大多數都是屬於「紀念照」一類,而「紀念照」的主體絕大多數又是人,因此,肖像攝影往往佔據著家庭相冊的主要篇幅。但很遺憾的是,其中的大部分照片象是警察局裡的檔案一般,每個人都靠著牆,構圖死板,表情生硬。如果你能適當地學習一些肖像攝影的話,相信一定能使你的家庭相冊「藝術」起來。下面是幾個基本的操作技巧。 保持眼睛水平線的拍攝位置改善肖像攝影的最簡易方法是從被攝者的眼睛水平線開始。比如,給小孩子拍照時,你就要彎下膝蓋甚至腹部,使相機與小孩的眼睛大體上處於同一水平上。無論朝上還是朝下拍攝都會使被攝者失真變形,而且相機靠得越近,失真就越厲害。以眼睛水平線拍攝被攝者時,拍攝的照片會顯得更加「親切」,這是因為觀眾會感覺到他們觀察的被攝者的「眼睛」,而眼睛往往是一個人最生動的地方。 先背景,後人物 如果不當心的話,背景可以影響整張照片的效果。明亮的色彩、閃亮的物體或被攝者身後的一大群人都會影響整張照片的視覺感受。因此,在拍照前,你應該先將注意力集中在背景的處理上,先選擇背景,再考慮人的神態和位置。選擇背景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靠近被攝者:靠近被攝者,並讓被攝者而非其它東西佔滿整個取景器。當使用能進行變焦或可使用可互換鏡頭的相機時,你可以使用切換到長焦端,以放大取景器中被攝者的大小。 改變角度:向左、右、上、下變換拍攝角度都可產生不同的背景,因而在通過取景器進行取景時,應盡量多變換角度,以選擇最好的拍攝位置。 大光圈:一些專業攝影師都願意投資大量資金,購買可調節光圈的單反相機,這樣,就可以選擇大光圈使背景位於焦點之外,以使模糊、顯得緩和而不會太引人注目,從而強調被攝者。 注意防止「紅眼」 使用帶內置閃光燈的相機尤其是傻瓜相機時,往往會產生紅眼這一令人不悅的現象。它是在被攝者的瞳孔放大、而內置閃光燈照亮眼睛的血管時產生的。解決這一問題的一種方法是提高室內照明情況,以縮小瞳孔或使用相機的紅眼減輕閃光模式――在這種模式下,相機在正式曝光前會預閃一次,從而使瞳孔縮小,減輕紅眼程度。 用強制閃光完善光影平衡一些具有內置閃光燈的相機和單反相機的閃光配件都具有「強制閃光」模式,「強制閃光」是指即使在光線充足的情況下,相機也能進行閃光。強制閃光用於照亮陰影,並將光滑表面反射的光線「添加」到被攝者的眼睛上(這能使被攝者的眼神更加吸引人),它對於去除在正午高照的太陽在眼睛或鼻子下留下的陰影非常有用。 自拍也是很有用的 現在的大部分相機都有內置自拍器,該功能可讓快門釋放延遲10秒,這段時間可讓攝影師離開相機進行其它活動,一般來說,你要用三腳架來固定相機以獲得最佳效果。沒有三腳架的話,你可以將相機放在穩固的物體上。自拍還可減少相機的輕微振動,從而提高成像的精細度。 好構圖帶來好效果 好的構圖是影響肖像攝影是否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人的身體是垂直的,因為當你想拍攝被攝者的全身時,最佳構圖應該是豎構圖。其中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規則是「三三構圖法」。在攝影構圖方面,《數碼學院》已有專門介紹,你可參閱《攝影的構圖規則》一文。 人像攝影並不僅僅是拍攝人像 既然家庭相冊是紀念照片集,那麼你的家庭人像拍攝也不應只局限於外出時拍攝,你可以在生活中隨時拍攝一些富有生活情趣的日常生活照,這些除了攝影的內涵外,更重要的是照片背後的有趣故事,比如你的爺爺在廚房中頭髮被灼了一塊時,你可以拍下一家人的態度。 要使你的家庭相冊成為含金量很高的珍藏品,那麼拿起你的相機,隨時準備拍攝![技巧] 數碼相機該怎樣玩 玩轉數碼相機的絕招隨著數碼產品的日漸普及,數碼相機已經步入了我們的生活。但檔次相同的數碼相機,由於操作方式的不同,往往拍攝出的效果也會相距甚遠。那麼如何能夠迅速地掌握數碼相機的使用技巧,簡單、輕鬆地拍出令人滿意的作品呢?看看下面的九個絕招,或許會給你幫助。 1.玩按快門 很多人認為:使用數碼相機,特別是使用傻瓜化的數碼相機與使用光學相機是完全一樣的。其實這種看法存在一個誤區。由於數碼相機採用的是電子感光器件CCD或CMOS感光成像的原理;因此,當快門按下後,存在一個比較短的延遲時間。在這段約半秒鐘的時間裡,如果你的手稍有抖動,便會使圖像變虛,從而影響拍攝質量。這種情況在近距拍攝或微距拍攝時更為明顯。因此,當按下快門時,需要用手將相機機身端穩,並保持幾秒鐘的靜止;如果拍攝近距或微距的作品時,最好使用三腳架拍攝。 2.玩變焦 目前主流的數碼照相機,多帶有2~5倍光學變焦的鏡頭。同時,這些相機的鏡頭也多帶有2~10倍的數碼變焦功能。因此,正確使用變焦鏡頭就是一個很實際的問題。當使用光學進行變焦拍攝時,特別要注意邊緣的失真程度。同是數碼相機,但因鏡頭品質的不同,在拍攝畫面的邊緣和邊角處,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桶形或枕形失真,因此當鏡頭拉的過近或過遠時,一定要儘可能地把拍攝主體往畫面的中心移,以避免其變形。當然,此時也可以利用變形來營造出特殊的畫面效果。 3.玩數碼變焦 雖然使用數碼變焦會降低圖像的質量,但在某些情況下,如果當被拍攝物體距離你很遠時,你可以使用高解析度的存儲模式,配合數碼變焦來拍攝。此時,雖然拍攝到的畫面看著不很清晰,但拍攝後,將圖片用Photoshop等繪圖軟體來調整一下畫面的大小格式,將畫面縮小後,便會得到相對滿意的畫面。 4.玩光學取景器 在拍攝逆光作品的時候,最容易將物體拍黑,此時一定要選擇逆光補償模式,同時要利用少量自然反光等方式為物體正面補一點光。某些中高檔的數碼相機,應該加裝遮光罩。如果數碼相機帶有光學取景器,建議關掉液晶的取景器而改使用光學取景器。這樣可以有效地保護CCD或CMOS及液晶屏等電子器件。 5.玩預置模式 與光學相機不同,很多數碼照相機都有豐富的預置模式。這些模式其實是一些根據數碼相機自身特點而編寫的圖像補償演算法。當拍攝時如果使用這些模式,就可以拍出比採用普通模式更為靚麗的畫面。因此,建議你依照拍攝環境來調用這些預置模式。[技巧] 亡羊補牢為時不晚 初學攝影中常見的失誤曝光過度 凡是曝光過度的相片,其影像表現蒼白而缺乏反差。產生這類問題的原因比較複雜,其中包括測光表不準,光圈收縮失靈,快門失靈都可以出現這樣的問題。 出現了這樣的問題時,要首先檢查相機上感光度的設定值,檢查測光系統、光圈和快門是否存在故障。 鏡頭眩光 在作逆光攝影時,影像出現了蒼白的霧化效果。嚴重影響到影像層次的表現。鏡頭眩光的原因在於是劣質鏡頭或濾色鏡或鏡頭未加膜,使光線在前鏡片表面形成散射,鏡頭眩光需要與相機漏光的現象相區別,相機漏光出現的散射光,使膠片出現灰霧,但不影響膠片結影,而鏡頭眩光類似於霧化鏡的誇張效果。 如果相機出現了這樣的問題,需要在這樣的鏡頭前面加用遮光罩,或取掉現有的濾光鏡,以減輕它的影響。有這樣問題的相片可以在後期製作的時候提高其反差,以減輕它的影響。 在飛機上隔窗使用偏光鏡 在飛機上隔窗使用偏光鏡拍照,會在影像上出現彩虹樣的色彩變化。如需要在飛機上拍照,最好的處理方法是取下偏光鏡,在小型的飛機上還可以打開窗戶拍照。 水霧弦光 影像中出現雜色的霧狀斑塊,它的形狀或不易識別的或大約為圓形。特別是在逆光攝影的時候最容易出現。這樣的眩光是由水滴或其它的液體濺在鏡頭上所引起。最容易出現水霧眩光的環境是在下雨天攝影或在海邊攝影,並伴隨有大風的時候,問題更為嚴重。所以,當我們在這樣的環境中攝影的時侯,要隨時檢查前鏡片,避免濺水,並保持它的清潔。 已經濺水的鏡頭需要將它擦乾淨。對影像的影響要根據濺水的程度不同,或者嚴重,或者較輕。影響較輕者,可以在照片上適當修整。 淺色主體曝光不足 相機的內測光表是按18%灰板的平均值校準的。如果主體過於明亮 (比如白雪、沙灘),它就會對自然光的亮度作出補償,其結果就會使這類主體影像變為灰色。 對於這樣問題的處理方法是,凡是明亮的主體,都需要顯示出比平均亮度主體更高的亮度,所以,在拍攝這樣的主體時,需要按直接測光的數據,再增加 l-2擋的曝光量,或者用一支手持的測光表,測取人射光的讀數,或者從附近的平均亮度主體測取讀數,或者使用一塊18%灰板或其代用品測光。 遮光罩使用失誤 拍攝的影像表現為四角發黑,邊緣柔和。產生問題的原因在於,在用較短焦距的鏡頭拍照時,使用了長焦距鏡頭的遮光罩,也可能是在使用多片濾色鏡時,濾色片的厚度影晌了鏡頭的視場。處理的方法是取下遮光罩和濾色鏡。對於已經拍出的膠片,可以在放大或複製的時候進行適當的剪裁。 漸變濾色片位置錯誤 這是攝影者在使用漸變濾色片暗化天空之後,在拍攝另一照片的時候,忘記旋轉漸變濾色片或將其取下,使其後拍攝的膠片影像一邊亮、一邊暗,使獲得的色彩嚴重失調。這是漸變濾色片的阻光效果。因此,我們在每次拍照之後需要對濾色片進行檢查,及時改正。對於已經拍出的底片,可以在放大或複製的時候,反向使用同一漸變濾色片,進行遮擋,往往可以將其糾正。 主體移動 表現為畫面中靜態物體影像清晰,僅主體部分出現動態模糊。這是由於膠片在曝光期間被攝主體移動所造成的。最容易發生在相機用低速快門拍攝快速動體的時候。為了避免被攝體的移動,可以等候其放慢速度的時候按下快門。或者就是提高快門的速度。 此外,也有人成功地故意使用低速快門,在取景框中追隨快速移動物體的攝影,使主體清晰昔景模糊,從而獲得動態的攝影效果。但這樣做需要更高的攝影技巧。 相機振動 表現為影像全部模糊,放大後可以明顯地看到,其線條出現輕度雙影或多影錯位。原因在於曝光期間,相機受到振動所致。這一現象最容易發生在使用低速快門,並將相機安裝在輕型三腳架上拍照的時候。在影像邊緣的雙影錯位這一特徵上,我們可以明顯地分清與其它焦點問題的區別。 在手持相機拍照的時候,為了避免曝光時相機晃動的最根本辦法是使用較高的快門速度。一般認為,能夠在手持相機攝影時避免晃動的最低快門速度是鏡頭焦距的倒數。這就是說,使用 50mm標準鏡頭的時候,應當將快門設置於 l/60秒,使用100mm中焦鏡頭的時候,快門應在 l/125秒,依次類推。 在必須使用低快門速度的場合,需要將相機安裝在穩定的三腳架上,用快門線或自拍功能釋放快門,並將反光鏡鎖住,以減少振動的可能性。在颳風的環境中還需要有檔風設施。 閃光快門不同步 已拍攝的畫面表現為,一邊有影像,另一邊為沒有影像的黑片。出現這樣問題的原因是:在用單鏡頭反光相機作閃光攝影的時候,快門的速度定的太高了。出現這樣的問題,要檢查相機上的閃光同步快門速度,並將其修正。目前不同廠家生產的單反相機常常具有不同的最高閃光同步快門速度.常見的有l/60秒、 1/90秒、和 l/125秒.在高級的單反相機上還可以看到最高的閃光同步速度為 l/250秒,閃光攝影只能使用這一快門速度或比它更慢的快門速度,而不能使用更快的快門速度、否則就會出現上述問題。只有在鏡間快門的相機上,才能實現所有的快門速度完全同步。 。罷了罷了 |
2006-03-14 19:00 | 只看樓主 樹型| 收藏| 小 中 大 7#
調整數碼照片的目的是為了在拍攝不足的前提下做些彌補,追求的是接近真實的畫面效果。 現在我們來講解一些用曲線來調整數碼照片的實例。開始前先複習一下曲線和直方圖中色階的內容。 在曲線調整中,按照數學平面坐標系來看,向下移動可以看作是Y軸方向的減少,向上移動可以看作是Y軸方向增加,往左移動是X軸減少,往右移動是X軸增加。那麼從以前的幾種改變端點的操作中,我們可以得出下列結論。1:以RGB綜合通道來說,如果縮短兩個端點在Y軸方向上的距離(將高光端點在Y軸減少,或將暗調端點在Y軸增加),會導致直方圖中像素的亮度範圍變得狹窄,各種顏色的變化範圍也小,對比程度下降。過度調整將使圖像變得灰濛濛的。如下2圖。2:以RGB綜合通道來說,如果縮短兩個端點在X軸方向上的距離(將高光端點在X軸減少,或將暗調端點在X軸增加),會導致直方圖中像素亮度範圍被拉長。過度調整將使大量像素聚集於0和255處而丟失中間調。畫面極亮極暗,顏色對比強烈。如下2圖。3:以單獨的RGB通道來說,過度降低高光,或過度升高暗調,都會對整體亮度造成限制。使整體亮度最高值低於255,或最低值高於0。如下圖,過度降低藍色通道的高光影響了整體亮度的上限,在亮度直方圖靠近右端的地方出現了類似一刀切的效果。大部分的數碼相機,都很難拍攝到充足的亮度範圍,尤其是暗調。這是因為,由於電流的雜波干擾使得感光電子元件對黑色的感應不平穩,常造成「黑場下不去」的情況,就是說該黑的部分不夠黑。在直方圖中就表現為暗調部分缺失。而在陰雨天氣下拍攝的照片,很容易因為光線不足而導致高光部分缺失。這兩個因素和在一起,造成很多照片看上去顯得灰濛濛的,就如同我們上面的例子所使用的圖。如果打開直方圖,就會看到這樣的圖片色階範圍較為狹窄。那麼我們就將色階範圍拉大,讓0和255都有一定像素存在。如下左圖。右圖是調整前的直方圖。首先將高光點在X軸減少些許,暗調點在X軸增加些許,讓亮度直方圖達到全範圍,但注意不要過度以免造成端點像素堆積。這樣調整完後天空變得明亮了。但是整幅圖片給人一種過亮的感覺,這當然和取景有關,天空佔據畫面的大部分必然會造成整體偏亮。觀察直方圖也很容易看到,大量像素聚集在直方圖較亮的區域。所以我們第二步在曲線中部建立一個控制點並減少它的Y軸,觀察直方圖中那片像素聚集區被拉長了。這樣使得同樣數量的像素分布在更廣泛的亮度範圍內,不再集中在一個小區域。並且是往暗調區域拉長。如果再往高光拉長(控制點Y軸增加)那就更亮了。注意以上雖說是兩步,卻是合在一次的曲線調整操作裡面的,而不是完成第一次調整後再次使用曲線進行第二次調整。還有不要造成控制點的認識誤區,不要認為控制點建立在暗調附近就是調整暗調,建立在高光附近就是調整高光。影響圖像的是曲線形態,控制點只是改變曲線形態用的。大家可以把下圖第二步的控制點在曲線上移動,不管移到什麼地方,只要曲線形態一致,圖像調整效果就一致。再來看下左圖,和下右的直方圖。該如何調整呢?我想,大家首先一定想到前面那種調整方法,就是將亮度範圍拉長。沒錯,前面那種方法對於數碼相片而言是最常用的方法了,可以說足夠應付80%以上的情況。即使是一個幼兒都做得來,本教程既然名為大師之路,大家就不能滿足於這種「幼兒科技」。我們首先來比較一下這張照片和上一張照片直方圖的不同。如下2圖,注意看比較兩者從高光區域往中間調區域過渡的情況。可以看出前者過渡較為平緩,從高光往中間調區域逐漸平穩上升。而後者則較為陡峭,在某一級亮度的時候有一個急劇的上升。這意味著什麼?如果結合本課前面部分展示的格爾木至拉薩的海拔圖就不難想像,這意味著如果提升高光部分,會造成大量像素整體提升。很容易形成像素在高光區域的合併現象。而合併現象會導致圖像的細節丟失。這種現象在攝影上稱為曝光過度。如下圖是兩幅圖片同樣處於曝光過度情況下的對比。為了讓效果明顯我們將背景設為黑色。從上圖我們感覺左右兩邊的圖像在調整後都有曝光過度現象,高光區域的雲彩都有一些細節丟失。但是右邊的效果更佳明顯。看起來似乎在調整曲線的時候,右邊調整的幅度大於左邊。其實不然,兩者都是將高光點設為輸入195,輸出255的位置。大家可以自己試試看。那麼為什麼會覺得右邊曝光更過度呢,有3個因素:1:兩者原始亮度色階分布不一樣,前面已經分析過,右邊的色階在調整時候很容易產生高光像素合併現象。這從直方圖中可以看出。2:兩者在圖像中,高光位置的分布情況不同,注意這裡不是指直方圖,而是指圖像本身。仔細看兩者,左邊的高光點分布在畫面中大部分地方,遠近的雲彩都有高光點。而右邊圖像的高光點就集中在畫面的中部偏右。這樣一旦有曝光過度的現象,右圖由於高光點較為集中容易形成點狀的高光區,而左圖形成的是片狀的高光區。試想一下將100個發光的燈泡堆在一處或分散在一個區域內,哪種看起來較亮?這就是人的視覺心理,也和人眼的生理結構有關係,當某一片區域很明亮時,感知其他區域的視覺神經細胞會減弱採光功能。這也就是為什麼在黑夜即使沒有路燈借著月光或星光也可以看清道路,但如果前方有車燈向你照射反而看不清了。在一片黑暗地方加一小塊高光,或在一片高光區域加一小片黑暗。這種表現手法在設計構圖中是很常用的。攝影取景也是,置於較黑暗背景下的主體顯得層次分明,特別突出。要記住,直方圖只會告訴我們像素的數量卻不會指示分布的疏密程度。因此不要過度依賴直方圖,畢竟眼睛看上去舒服才是最重要的。3:由於右圖在高光的雲彩處,參雜有屬於暗調部分的電線杆和電線,因此它的曝光過度效果也更容易被察覺。很明顯電線被過度合併的高光部分所吞噬。這也是一種需要注意的情況:大片高光區域中的細微暗調,和大片暗調區域中的細微高光,都很容易在合併高光與合併暗調的調整中被吞噬。避免這種情況的方法就是如前一幅圖那樣,通過調整中間調拉長高光或暗調區域的像素分布。那麼結合上面3個因素,我們就將圖像做以下調整。是不是有人大呼上當?說了半天分析了半天看得頭暈到最後這不是和前面那個曲線一樣嘛。呵呵,這不能怪我,正如同一種藥物可以針對多種疾病一樣,這種形狀的曲線我稱之為「高光萬能曲線」。只要是圖像中有較多的高光部分(約四分之三)而暗調只佔少數的情況下,使用這種曲線都可以調整的很好。判斷圖像是否屬於這種類型也很簡單,在直方圖中如果大部分像素聚集在中央右側,就說明大部分是較亮的像素。不過我們在前面的分析對於以後還是有指導性意義的。大家可以比較一下使用自動功能調整的效果。注意,直方圖不能都以亮度色階為準,有時候要以RGB色階為準。這主要在畫面顏色較少且對比強烈的情況下。設想一下,如果圖像中高光部分偏紅,而綠色和藍色相對較少,那麼在亮度色階中高光部分也是較低的。這種情形在圖像中色彩較少的情況下尤為突出。比如下上圖在亮度直方圖(如下左圖)中暗調部分就很少,就是因為綠色和藍色在暗調成分不多。如果切換到如下右圖的RGB色階直方圖,就看的比較全面了。那為什麼前面不直接使用RGB方式呢?那是因為前面我們一直在講解亮度,使用亮度直方圖容易理解。並且在大部分情況下亮度直方圖更實用,因為它符合大腦的思維方式。那我們就使用曲線將上面那幅圖像調整一下,調整的原則還是一樣,讓全色階範圍充滿像素。如下左圖是參照RGB色階調整的,下右圖是參照亮度色階調整的,可以看出這時如果參照亮度色階調整會造成極大的誤差。 那麼這幅圖像是否適用「高光萬能曲線」呢?不行,因為圖像中的高光部分比例並不是很大(注意要以RGB色階直方圖為準)。如果使用那樣的曲線,會將本來屬於中間偏暗部分的磚牆變得偏暗。由於其分布面積大,在視覺上會造成比較明顯的黯淡感。如下2圖。 如下左圖,是在室內燈光下拍攝的照片,有嚴重的色偏現象, 使用自動顏色中的「查找深色與淺色」並開啟「對齊中性中間調」。這樣雖然糾正了色偏,但圖像看起來還是較灰,因此在RGB通道中適當提升高光附近的亮度,同時維持暗調附近的亮度以免頭髮陰影等暗調部分偏白(過亮)。這種S形曲線的特點就是既可增強畫面對比又不會造成亮度合併。一般建立兩個控制點,類似如下第3圖,分別位於曲線整體長度的四分之一(A點)和四分之三(B點)處。然後依據具體情況適當移動這兩個控制點。 一般來說,A點只適合上升,B點只適合下降。如果原圖像較暗,就維持A點基本不動而上升B點。如果原圖像較亮則維持B點基本不動而下降A點。如果圖像既不亮也不暗則可上升B點同時下降A點。不過在此種情況下應優先使用自動顏色命令。下面是S形曲線的另一次應用。照片是在登山及頂後拍攝的,可以看見蜿蜒的山路。現在想要提高對比度。通過RGB色階直方圖可以看到像素亮度已經布滿全色階範圍,那麼此時如果採用合併高光或合併暗調的方法,會造成過於強烈的對比,且會損失很多高光(圖片上部的田野)及暗調(下部的樹木陰影)的細節。如果細心觀察,就會發現上右圖其實還有輕微的偏綠,但由於畫面中樹木佔有很大的比例,這種偏綠反而能夠提高畫面的觀賞性。大家可以下降綠色試試看,儘管更真實但不一定更好看。我們調整的目的是真實性和觀賞性的結合,過分追求其中一個都是不平衡的。數碼照片中常看到人物的頭髮不是很黑,造成的原因既有環境光線的因素,也有攝像器材的因素。黑的不夠黑或白的不夠白,就容易給人一種不清晰不實在的感覺。這也就是為什麼在調整數碼照片的時候常使用到提高高光和降低暗調的手法,就是為了消除這種感覺。如下左圖是原圖,我們點擊曲線設置框中的「選項」按鈕,在出現的自動顏色校正選項中選擇「增強單色對比度」,形成如下中圖的效果。下右圖是在前者的基礎上增加了「對齊中性中間調」選項。可以看到江水從藍色變為了綠色,夕陽映照在人物身上的光線也從偏紅變為了偏金黃。「對齊中性中間調」選項將尋找圖像中平均接近的中間亮度作為中性色,因此它可以調整色偏。當然,如同所有能夠調整色偏的方法一樣,都是一把雙刃劍,使用不當也會造成色偏。有關自動顏色校正選項我們將在下節課程中介紹。大家可以先自己隨手試試各種選項的效果。如下左圖,圖像色彩豐富,單獨的RGB通道中有著近乎相同的色階範圍,使用自動功能後各通道達到最佳的亮度範圍,如下中圖。但是由於藍色通道原先在高光處分布較少(因為是夕陽),這樣使用自動功能後之後高光區域會略為偏藍,如下中圖背景的房子外牆。那麼接下來就對背景的房子外牆使用白場設定。注意外牆上有較深的縫隙,不要將白場設定到那裡去了。 嚴格來說這裡的白場設定對圖像造成了損失,因為房子外牆原先具有的縫隙調整後消失了。不過這對於照片主體影響不大,因此可以忽略。如果對主體影響較大則須謹慎。下圖是給人的感覺是整體較亮,從亮度色階直方圖中可以看到大部分像素集中在高光區域。因此將曲線的中間調向下移動,把色階的分布「拉平」一些。這樣看起來就較為舒適了。下圖是用電腦攝像頭拍攝的照片。在使用自動命令後,再將暗調部分下降一些,這樣深色的衣服更能襯托面部。然後做一個S型的調整。S型曲線的優點前面已經說過了,可以在不明顯造成高光合併和暗調合併的前提下增加明暗對比。下左圖是在住宅小區拍攝的照片,下右圖是它的直方圖,從中我們看到大部分像素集中在偏暗調的區域,整個畫面顯得較暗。給人一種陰暗角落的感覺。 按照以前的做法,就是提升高光點,合併高光。雖然這樣做是可以提升整體的亮度,但是要注意亮度直方圖中高光點已經有很多像素存在,觀察畫面中遠處陽光下的景物已經很亮,如果合併高光,就會造成這部分景物的像素大量合併,從而失去細節。如下上圖。因此我們提升中間調,使圖像在不合併高光的同時提高了畫面的亮度,直方圖中色階分布也趨於平穩。此時照片給人一種陽光明媚的感覺,如下下圖。在人像攝影中,常出現人物曝光不足(即沒有足夠的亮度),或背景曝光過度的情況。在普通全自動數碼相機上尤其突出。這通常是由於取景方式不正確或閃光燈使用不當造成的。具體的成因和解決方法我們會在以後課程的數碼攝影常識中介紹。針對這兩種情況,Photoshop專門提供了暗調/高光【圖像>調整>暗調/高光】工具來應付,它可以很簡單地修復曝光過度和曝光不足的情況。雖然它不屬於曲線工具,但因為對於調整數照片很有用處,所以我們在這裡先簡略示範一下使用效果。默認的設置已足夠滿足大多數的需要,勾選「顯示其它選項」將會出現更為詳細的設定,詳細的使用方法將在以後課程中介紹。如下是一幅人物曝光不足的照片,將暗調設為60%後的調整效果。前面例子中有一張照片和這張是在同一時刻拍攝的,知道是哪張嗎? 下面3圖是一個局部曝光過度的圖片,將高光調為40%後的效果。 由這兩個例子得知,這個工具的調整效果也並不是非常完美的。事實上曝光過度和曝光不足都很難在後期通過調整來修復。最佳的方法是:學習攝影知識,拍攝完美照片。現在我們來總結一下用曲線調整數碼照片的心得體會。風景照如果在取景上偏重於天空,兩者比例經常在2:1至4:1之間,屬於高光較多的圖像,可適當合併高光並下降中間調。如果偏重於地面就屬於暗調較多的圖像,則適當合併暗調並提升中間調。兩者都是為了加強對比並同時保留細節。人物照重點大都在於人物的面部,其光影構成較複雜,基本都包含了從高光到暗調的變化。高光的典型部位是眼白,也可參照此設置白場。暗調的典型部位是頭髮陰影,可參照頭髮陰影設置黑場。如果染了其他顏色的頭髮,那就只好參照眼珠了。還有一個要點是,白場的設定不應在照片中造成大範圍的高光。因為在同樣是過度調整的情況下,過暗的圖像看起來比過亮的圖像要好些。這是由於人眼感光細胞分為兩種,而負責弱光感知的桿狀細胞數量約為負責強光感知的錐狀細胞的兩倍(一億三千萬和七百萬)。並且錐狀細胞在視網膜中央較為集中,而桿狀細胞平均分布在四周。因此若圖像中有較多高光區,眼睛需要來回掃視以獲得足夠信息,而若圖像中有較多暗調區,眼睛掃視的範圍和次數則相對較少。並且從色彩心理上來說,整體過亮的圖像往往令人有找不到重點的感覺,會引起煩躁,不願多看。因此寧可暗些也不要亮些。大家去看看一些獲獎的風景攝影照片,大部分都具有較廣泛的暗調分布。曲線調整的意義巨大,不僅對於Photoshop,對於其他圖像軟體甚至是視頻和三維軟體來說都有共通性。我們將Photoshop介紹得如此詳細,就是為了大家以後能夠在學習其他軟體的時候能夠平滑順暢地理解這些共同的特性。因此務必深刻理解好曲線 。罷了罷了 |
1.LCD的保養 在LCD上,最常見的就是會有手指指紋或是一些油垢灰塵之類的覆蓋,看來不甚光彩的面貌,一般可用細緻的眼鏡布或「3M」公司出產的魔布,都可以拿來擦拭,切記要輕輕擦拭,注意不要使用強烈的玻璃清潔劑,因為部份數碼相機的LCD表面有一層抗強光膜,這層膜一旦被破壞之後,無法修護,也不在保固範圍之內。另外,也可以購買使用屏幕保護貼,只要拿回去剪裁成適當大小,貼在LCD屏幕上,就可以防止LCD屏幕被刮傷刮壞的機率喔! 2.鏡頭的保養 相機使用後,鏡頭多多少少也會沾上灰塵,而鏡頭上的灰塵,又會造成相片的顯影品質,所以鏡頭的保養是非常重要的。一般就先用吹球將鏡面上的灰塵除去,如果跳過這個步驟直接先將在鏡面上擦拭的話,等同於用沙子在鏡片上磨,直接造成鏡面毀損。然後使用鏡頭專用的拭鏡布,由中心向外面輕輕擦去污漬;如要使用鏡頭專用清潔液,請先沾於拭鏡布上再擦拭於鏡頭上,可不能直接就滴落在鏡頭上唷! 3.防潮防霉 對於一般使用者在購買數碼相機時,可能同時也必須選購簡易型的密封防潮箱以及乾燥劑。小型的防潮箱大約250元,中型的450元,空間已經非常足夠消費型數碼相機、儲存卡、日後燒成的光碟片等存放。想要一勞永逸的消費者,不如就購買電子防潮箱來存放,還可以嚴密控制溫度和濕度。 4.儲存媒介的使用 記憶卡當然也非永久不壞,雖然目前市面上的記憶卡輕薄短小,但也不是金剛不壞之身,經不起大力拔插或折壓等動作。此外,一些使用者經常犯的錯誤是急著將儲存卡從相機取出或直接關機,其實很多時候記憶卡正做著儲存的動作,這時可能正在儲存中的檔案毀壞不說,還可能造成記憶卡的永久損壞唷。 5.活動關節的使用 數碼相機是一台高科技的電子精密產品,所以不要希望它摔落地面還可以保持最高品質的運作。尤其在目前數碼相機訴求可旋轉鏡頭或LCD屏幕等功能,切記拍攝方便的同時,也要小心良好的操作使用,否則一旦毀壞可是會造成整台相機不能運作的唷! 6.充電電池的保養 數碼相機跟傳統相機不同,對電力的需求非常的大,一般情況都能使用70~120分鐘上下限。不論是鎳氫或是鋰充電電池都有其使用技巧,鎳氫充電電池有記憶效應,盡量將電池電力用畢再進行充電,一般可以充電300~500回左右;那如果是一般數碼相機專用的鋰電池,經過幾百次充電後,電池也會有老化的現象,建議購買最初就應多選購一顆電池,否則三五年後就不一定能找到當時相機機型的零組件了。還有就是,當相機可能長達一個月以上時間不使用的話,務必先把電池取出另外保管存放,避免不必要可能會對機器造成的危害,這點對使用非充電電池尤其重要!伴隨數碼相機平民化進程的加快,許多普通消費者都已擁有了數碼相機並體驗到了數碼攝影的快樂。在我們使用數碼相機攝影時,常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而導致拍攝工作不能正常進行,下面就這些問題的原因及處理方法為大家作以介紹:一、拍攝圖像不清晰1.雖然使用了最高解析度,光線好,但拍攝出來的照片模糊不清。這種情況通常是由於在按快門釋放鍵時照相機抖動造成的。由於數碼相機的感光度低,所以,使用數碼相機拍照時,需要握住相機的時間更長。要拍攝最清晰的照片,拍照時必須握穩相機,即便最輕微的抖動都會造成模糊不清的圖像。處理方法:拿穩相機,拍照時最好使用三角架,或者將相機放到桌子、櫃檯或其安固定的物體上。再有就是一個"練"字,平時多練習持機的基本功。2.取景器的自動聚焦標誌未置於拍照物上。將自動聚焦框定位於拍照物上或使用聚焦鎖定機能。 3.鏡頭臟污。鏡頭臟污會造成相機取景困難而使拍出的圖像模糊。用專用的清潔鏡頭用紙清潔鏡頭。4.模式選擇不當。選擇標準模式時,拍照物短於距離鏡頭的最小有效距離(0.6m)。或者在選擇近拍模式時,拍照物遠於最小有效距離。當被攝物於0.3--0.6M範圍之內時,用近拍模式拍照。在此範圍以外時,用標準模式拍照。5.在自拍模式下,站在照相機的正面按快門釋放鍵。應看著取景器按快門釋放鍵,不要站在照相機前按快門釋放鍵。6.在不正確的聚焦範圍內使用快速聚焦機能。視距離使用正確的快速聚焦鍵。二、圖像太暗1. 閃光燈被手指擋住。正確握住照相機,不要讓手指擋住閃光燈。2.在閃光燈充電之前按了快門釋放鍵。等到橙色指示燈停止閃爍。3. 未使用閃光燈。按閃光輔助桿設定閃光燈。4.被攝物置於閃光燈的有效範圍之外,將被攝物置於閃光燈有效範圍之內。5.拍照物太小而且逆光。將閃光燈設定於輔助閃光模式或使用定點測光模式。 三、圖像太亮1.閃光燈設定於輔助閃光模式。將閃光模式設定為輔助閃光以外的模式。2.拍照物極亮。調整曝光。四、室內拍照的圖像色彩不自然原因是燈光裝置影響圖像。此時將閃光模式設定為輔助閃光模式。五、圖像輪廓模糊原因是鏡頭被手指或背帶擋掉一部分。應正確拿住照相機,不要讓手指或背帶擋住鏡頭。六、閃光燈不發光1.未設定閃光燈。按閃光燈彈起桿,設定閃光燈。2.閃光燈正在充電。等到橙色指示燈停止閃爍 3.拍照物明亮。使用輔助閃光模式。4.在已設定閃光燈的情況下,指示燈在控制面板上點亮時,閃光燈工作異常。請予以修理。七、相機不動作1.電源未打開,按電源鍵接通電源。2.電池極性裝錯。重新正確安裝電池。3.電池耗盡。更新電池。4.電池暫時失效。使用時,請保暖電池;在拍照間隙,暫時不使用電池。5.卡蓋被打開。關閉卡蓋。八、相機自動關閉1. 如果數碼相機突然自動關閉,你首先應該想到的是電池電力不足了————數碼相機是個耗電大戶,它因為電池電力不足而關閉的現象經常出現。更換電池。2. 如果更換了電池以後,數碼相機還是無法開啟,而你發現相機比較熱時,那就是因為你連續使用相機時間過長,造成相機過熱而自動關閉了。停止使用,等它冷卻後再使用。九、按快門釋放鍵時不能拍照1. 剛拍照的照片正在被寫入SmartMedia卡,此時放開快門釋放鍵,等到綠色指示燈停止閃爍,並且液晶顯示屏顯示消失。 2.SmartMedia卡已滿。更換SmartMedia卡,抹消不要的照片或將全部相片資料傳送至個人電腦後抹掉。3.正在拍照時或正在寫入SmartMedia卡時電池耗盡。更新電池並重新拍照。4.拍照物不處於照相機的有效工作範圍或者自動聚集難以鎖定。參照標準模式和近拍模式的有效工作範圍或者參照自動聚焦部分。十、相機無法識別存儲卡1.使用了跟數碼相機不相容的存儲卡,不同的數碼相機使用的存儲卡是不盡相同的,在大多數碼相機不能使用一種以上的存儲卡。解決方法是換上你的數碼相機能使有的存儲卡。2.存儲卡晶元損壞,,找廠商更換存儲卡。3.存儲卡內的影像文件被破壞了。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在拍攝過程中存儲卡被取出,或者由於電力嚴重不足而造成數碼相機突然關閉。如果重新插入存儲卡或者重新接上電力,問題還是存在的話,格式化你的存儲卡。十一、剛拍攝的相片不能在液晶顯示屏上呈現 1.電源關閉著或記錄模式開啟著。將記錄/播放開關設定於播放位置,並接通電源。2.SmartMedia卡無相片。查看控制面板。十二、液晶顯示屏模糊不清1.亮度設定不對。在播放模式下,從菜單選擇ERIGHTNESS並進行調節。2.陽光照射在顯示屏上。用手等遮住陽光。十三、相機連接電腦傳送資料至電腦時出現出錯信息1.電腦未插接好,正確插接電纜。2.電源末打開。按電源鍵接通電源。3.電池耗盡。更新電池或使用交流電源轉接接器。4.串列口選擇不當。用操作系統軟體確認串列口是否選擇得當。5.無串列口可供使用。按個人電腦的使用說明空出一個串列口(僅限於Macintosh開關AppleTalk/LocalTalk機能)。6.圖像傳送速度先擇不當。在電腦上選擇正確的傳送速度。7.未安裝TWAIN/Plug-In。將TWAIN/Plug-In安裝在電腦上。當按任何鍵均不能進行任何操作時,請按卡蓋上的重設鍵,然後再按電源鍵。十四、加電後液晶顯示不能正常顯示當前狀態 正常情況下,加電後液晶顯示器應能正常顯示當前狀態,並且隨著功能設定的改變和拍攝的進行,顯示器能作出相應的反應。如加電後液晶顯示器不能正常顯示當前狀態,多數情況是電池接觸不良或電量不足所致。可以重新裝好電池或更換新電池。更換新電池時,注意必須全部更換,不能新舊電池混用。十五、液晶顯示器顯示圖像時有明顯瑕疵或出現黑屏加電後液晶顯示器能正常顯示當前狀態和功能設定,但不能正常顯示圖像,畫面有明顯瑕疵或出現黑屏。出現這種情況,多數是CCD圖像感測器存在缺陷或損壞所致。此時應更換CCD圖像感測器。這種情況多發生在二手數碼相機,選購二手數碼相機時,一定要仔細鑒別CCD圖像感測器。如果相機沒有LCD顯示屏,CCD成像器件的好壞一般無法直接判斷,有時由於CCD損壞但在拍攝時一切正常,直到電腦下載照片時才發現照片一片漆黑,所以,只能通過實拍查看輸出照片的質量。十六、電腦不能正常下載照片這種情況大多數是電腦連接線有問題。依照相機介面不同,電腦連線方式很多,常用的標準串 口連線就有三種,此外還有USB等其它連線。進行連線操作時務必到位、不鬆動,如圖7-6所示。有條件的話,最好有備用連線,這樣連線出現問題可以及時更換。十七、照片顏色不對我們經常會發現數碼照片裡面的景物和原來我們眼睛看到的景物的顏色發生了變化,有的時候偏紅,有的時候偏黃。這是怎麼回事呢?這主要是由於白平衡沒有調節好造成的。白平衡調節功能的作用,和在傳統相機彩色攝影時加色溫轉濾色鏡的作用是類似的,目的是達到準確的色彩還原,只是數碼相機的色溫不需要在鏡頭上加濾鏡,而是採用電路調整方式,靠電子線路改變紅、綠、藍三基色的混合比例,把光線中偏多的顏色成分修正掉。大多數數碼相機中,白平衡調節有自測模式,一般用上面一個矩形的小方塊,下面兩個小三角的符號來表示。這種模式的白平衡調節是讓你將相機對準拍攝現場白色的物體,然後半按下快門,此時,相機會自動記錄這種光線下白色的狀態,依據這個數值,就可以在接下來的拍攝下中正確的對色彩進行還原了。建議大家在相機有這種白平衡調節模式的條件下使用它,這種功能在一般條件下還是比較準確的。但是在一些複雜的條件下拍攝就很難說了。事實上,我們接觸到的環境條件一般都是比較複雜的。所以我們在拍攝的時候一定要養成先觀察周圍的環境,拍照之前就把白平衡調節好的習慣。十八、拍好的照片上有很多小點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照片中的噪音。這種情況多數出現在夜景的拍攝中,是由於感光度太高造成的。感光度的數值越高,畫面的質量就會越粗糙,感光度的數值越低,畫面就會越細膩。但是,感光度高意味著對光的敏感度高,所以,在弱光拍攝的時候,我們常常要選擇高感光度,那麼,如果相機本身的降噪系統不好的話,就會造成畫布出現噪音的情況。想要避免這樣的情況,我們就需要人為地將感光度調的稍低一些,然後用相對較長的曝光時間來補償光線的進入,這樣,拍出來的照片就會有層次,而質量有保證了,當然,前提是,你需要帶上三腳架。十九、照片發暗,出現顆粒狀圖像雖然使用最高解析度,但拍攝出來的照片發暗,出現顆粒狀圖像,通常這是由於光線不足所致。使用數碼相機拍照時,光線對照片的影響最大,大多數數碼相機的光敏感度相當於SIO 100膠捲的感光度,因此,光線不足會造成照片發暗和出現顆粒狀圖像。如果相機有閃光燈,不僅室內拍照需要使用,而且室外拍攝陰影下的物體時也要使用閃光燈。二十、照片上主體畫面小照片上主體畫面小,背景畫面大這是業餘攝影中常見的現象,物別是攝影新手,往往忽視拍攝主體。使用數碼相機拍照,可以進行照片編輯處理,所以原始圖像的質量至關重要。應盡量讓拍攝物體充滿畫面,不要將寶貴的像素浪費在次要的或編輯中要修剪掉的背景畫面上。二十一、用專用照相紙列印出來的照片不清楚數碼照片的圖像質量直接與每英寸像素數目(dpi),即圖像解析度有關。像素越多,解析度越高,圖像質量越好。為了得到好的列印質量,所需的圖像解析度大約是300ppi。使用數碼相機拍照時,如果準備將照片列印出來,一定要使用相機所允許的最大像素數。當然,像素越多也就意味著文件越大,在相機內存中放的照片的數量就會減少。二十二、列印出來的圖像模糊不清、灰暗和過度飽和照片拍攝正常,但列印出來的圖像模糊不清、灰暗和過度飽和。這種情況多數是因為所用的紙張不符合要求。列印圖像時所用的紙張類型對圖片的質量有重大影響。同一幅圖像列印在專用照機紙上顯得亮麗動人;列印在複印紙上則清晰、光亮;而列印在便宜的多用途紙上時,則會顯得模糊不清、灰暗和過度飽和。 。罷了罷了 |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