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房」《心迷宮》:輸了票房,贏了觀眾

如果想在影院里看《心迷宮》,就請趁早吧。

上周是國慶假期之後的第一個完整票房周,在新舊影片的同時帶動下,影院延續了此前兩周的高人氣,周票房 7.9 億,平均日票房超過了 1.1 億。

《夏洛特煩惱》的票房奇蹟仍在繼續,上映第三周獲得了 2.96 億票房(同期上映的《九層妖塔》和《解救吾先生》第三周票房分別為 3870 萬和 2270 萬),蟬聯周票房冠軍,累計票房已經達到了 12 億,排進了華語電影歷史票房的前五。

大部分的影迷上周末選擇去影院見識一下身高 1.5 cm 的超級英雄,《蟻人》上映 3 天票房高達 2.71 億元,首周末成績要高於去年的《美國隊長2》和《X戰警:逆轉未來》,而這兩部電影的內地票房最終都超過了 7 億元。而藉助小說的超高人氣,法國動畫電影《小王子》也吸引了不少觀眾, 6900 萬的首周票房已經相當可觀了。

相比之下,無論從主創陣容、製作規模還是票房,國產懸疑片《心迷宮》都不值得一提。

在動輒「億元大製作」的環境下,這部影片的製作成本僅有 170 萬元,首周末票房只有 445 萬,這兩項分別相當於《蟻人》的 1/485 和 1/60。導演忻鈺坤,第一次拍長片,不少人念不准他姓氏的發音;主演霍衛民、王笑天,豆瓣影人頁上的頭像還是空白;而《心迷宮》這個片名,乍一聽也像是在故弄玄虛。

就是這樣一部毫不起眼的片子,目前在豆瓣上的評分高達 8.5 分,不僅高於《小王子》、《夏洛特煩惱》和《蟻人》這些同樣口碑不錯的影片,而且也是今年已上映國產片中最高的一部--實際上,上一次出現內地影片高於這個評分,還是姜文五年前的電影《讓子彈飛》。

在上周的「新片」欄目中我們給《心迷宮》的推薦語是「可能是幾年來最好看的國產懸疑片」,當我在上周末走進影院觀看了這部「棺材流浪記」之後,我覺得可以去掉「可能是」。

《心迷宮》很容易讓人想到另一部小成本國產影片《瘋狂的石頭》,同樣的多線敘事,同樣的陌生演員,同樣充滿了荒誕和黑色幽默,還有其中的善惡和宿命。

在影院里觀察大家看這部電影的過程是一件有趣的事,與觀看《夏洛特煩惱》時密集而統一的鬨笑不同,《心迷宮》的影廳里充滿了竊竊私語--對於習慣了起承轉合線性敘事的大部分觀眾來說,這部電影多線敘事,時間的跳躍和回溯,讓觀眾有些迷惑。

這種「迷惑」同時也帶來了一種不同的觀影體驗。你不會在開場十五分鐘就猜到結局而對電影失去興趣,而是為了弄清楚發生了認真的跟著故事往前走;你也不知道裡頭誰是好人誰是壞人,每一個人都面目可疑,錯綜複雜的人物關係會讓你像偵探一樣時刻保持警惕,身怕錯過了某個重要線索。

故事把觀眾從大城市拉到了偏遠農村,土氣又陌生的演員來自當地的群演和話劇團(主要是沒錢),讓這個荒誕的故事變得更加真實--燒山、棺材、土葬,這些陌生的字眼在都市影廳的銀幕上又鮮活了起來。

忻鈺坤說,在打算拍《心迷宮》(原名叫《殯棺》)時只是想把它拍出來,能去各地做一些放映交流,壓根就沒有想過上院線。也正是因為如此,他沒有像大多數創作者一樣,從一開始就考慮觀眾需求,商業元素,怎麼樣可以拿到更多的排片,這才有了現在這部最大限度保留創作初衷的電影。

受制於預算,《心迷宮》在許多製作環節還有些粗糙,這也成了一些觀眾和影評人為數不多可以「挑刺」的理由。

不過,我倒是很喜歡這種「簡陋」和「粗糙」。這讓我想起了約翰·卡尼的兩部音樂電影--《曾經》和《再次出發》,比起更加精緻和商業化的《再次出發》,更小成本的《曾經》更能打動做為一個普通人的我。

精緻和商業化的背後,往往是創作的妥協。這並不是說電影人都應該去拍這些小成本電影,而是如何更理性的去看待「預算」和「好作品」之間,自我表達和商業回報之間的關係。

好的方面是,《瘋狂的石頭》製作費用不到 300 萬,10 年之後,我們發現花同樣的甚至更少的錢,依然能拍出好的電影。令人擔憂的是,這樣的電影並沒有得到市場足夠的關注和支持,《心迷宮》的排片量從沒超過 3%。

馬雲用優酷土豆補全了阿里的娛樂版圖,但這離他想要的「快樂」還有距離

連上下班途中都利用好的人,運氣不會太差,拿好這 17 個應用

再見,《康熙來了》
推薦閱讀:

你怎麼預測《後會無期》票房?
為什麼《明日世界》那麼好看但票房確很低?
《戰狼2》5天票房破12億吳京要發財了?
那麼高的票房,都是誰在看《岡仁波齊》?
上半年票房能否衝破250億?就看這兩部大牌續集了

TAG:票房 | 觀眾 | 迷宮 | 心迷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