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詩詞復興進程中的傳統派

當代詩詞復興進程中的傳統派

〔內容提要〕

    當代詩詞宏大隊伍中為數不多的傳統派,以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出生者為中堅,其作品曾選入《海岳風華集》出版,風格多姿多彩;近年成立持社並創辦社刊《爽籟》。傳統派主張詩詞創作繼承中華民族優秀的人文精神,樹立詩人品格;精研詩藝,取法前賢,以雅正為歸;評價詩詞以真善美統一為標準。在切實繼承傳統的基礎上變化開新,方為詩詞在當代復興之正路。

〔關 鍵詞〕當代詩詞  《海岳風華集》  持社  人文精神  雅正

 

〔一〕引言

   論題中的「當代」,指1978年中共中央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至今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時期。這一時期,飽經劫難的傳統詩詞逐漸復甦,迅速發展,形成規模宏大的詩詞寫作群體。詩詞屬於國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四庫全書》分類中,《詩經》屬於經部,《楚辭》與歷代詩詞屬於集部),因而詩詞復興實為1990年後國學運動之先聲,包括詩詞在內的國學將在中華民族文化復興的進程中發揮越來越顯著的作用。

詩人與作家創作多年,其作品形成鮮明的個人風格。而宗旨相同、風格類似的詩人、作家則形成流派,如文學史上著名的山水詩派、西昆詩派、江西詩派、江湖詩派、公安詩派、竟陵詩派、神韻派、格調派、性靈派、浙西詞派、常州詞派、桐城古文派等等。文學流派往往能集中反映某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簡介〕

    劉夢芙,1951年生,安徽岳西人。現為安徽省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安徽大學文學院兼職教授、首都師範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安徽師範大學中國詩學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安徽省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著有《嘯雲樓詩詞》、《二錢詩學之研究》、《二十世紀名家詞述評》、《近現代詩詞論叢》、《近百年名家舊體詩詞及其流變研究》(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嘯雲樓詩學論叢》等,編有《二十世紀中華詞選》、《中國現代詞選》,主編《二十世紀詩詞文獻彙編·文論》、《二十世紀詩詞名家別集叢書》、《當代詩詞家別集叢書》、《安徽近百年詩詞名家叢書》共六十餘種。

歷史時期的創作成就,對後世產生深遠的影響。深遠的影響。文學流派中的多位作家雖然有大體相同的創作宗旨,作品風格有相近之處,但仍然有其個人獨特的精神面貌,自成一家。劃分流派,只是著眼於大處,觀其明顯之特點,在流派之間有所區別、便於了解而已,不能代替對作家個案深入精細的分析。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得改革開放風氣之先的廣東成立廣州詩社,編輯發行《詩詞》半月報;花城出版社印行李汝倫主編的《當代詩詞》。至1987年6月中華詩詞學會成立的前後幾年間,全國除西藏外,各省市、自治區都成立了詩片語織。據《中華詩詞》、《中華詩詞年鑒》等有關資料統計,大陸經常參加詩詞活動的人在百萬以上,公開或內部發行的刊物近千種。而九十年代間互聯網興起後迅速普及,到本世紀初覆蓋全國都市乃至經濟發達的鄉村,為詩詞提供了交流傳播的廣闊空間,大大小小的詩詞社區與網站紛紛建立,其間又有諸多的個人博客以及微博,網路詩人飆騰雲涌。詩詞每天都在產生海量作品,發表於各種報刊與互聯網,作者人數與作品數量遠越此前歷代作家作品之總和,是不爭的事實。至於詩詞作家作品的具體數字,迄今尚無廣泛的調查、確切的統計;作為研究者的個人未能盡知當代詩人詞家、遍讀所有作品,因此有關詩詞流派的區分,只能據已得的資料加以論述,未免失之於片面,有待於學術界同仁作全面深入的研究。

    一九四九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至十年「文革」期間,由於眾所周知的政治原因,詩詞創作備受高壓。「文革」前報刊尚能發表國家領導人及少數高級知識分子的詩詞,「文革」中唯有毛澤東詩詞一花獨放,絕大多數詩人詞家或輟筆弗為,或秘密寫作,有了作品無從發表。撥亂反正後老一輩詩人詞家重揮彩筆,創作新章,其舊稿或結集出版,或見諸報刊。大體而言,老輩詩詞家多為高級知識分子,屬於人文社會科學學術界與文化、出版部門的專家學者,具有深厚的國學修養與豐富的人生閱歷,其詩詞創作在新中國成立之前即已成名,「文革」後健在者繼續發揮「為霞尚滿天」的餘熱。部分作家在「文革」中備遭苦難,以詩詞為血淚之呻,只是不能公開發表而已。從風格流派的宏觀著眼,大多數老輩詩詞家繼承古典詩詞的風雅正宗,在傳統的基礎上有所創新,諸如繆鉞、錢仲聯、蘇淵雷、錢鍾書、程千帆、孔凡章、周退密、徐定戡、寇夢碧、陳機峰、劉逸生等以及海外歸國的葉嘉瑩堪為代表。而聶紺弩則以其「雜文體」詩自成一格,受其影響者諸如荒蕪、楊憲益、黃苗子、邵燕祥、李汝倫等作品風格與上述老輩明顯不同,構成有特定時代色彩、較為新異的流派。這兩種流派創作成就高低得失之評判,非本文論析之重點。至於主導全國各地詩片語織、數量龐大的離退休老幹部群體,其中大多數人處於習作階段,作品未有成熟的風格,無流派可言,不論是繼承還是創新,皆缺乏可觀的成績。數量不等於質量,任何風格流派,都要經過時光的檢驗,大浪淘沙之後,留下來的只能是真善美合一的精品。

    「文革」後倖存的老輩詩詞名家,多已年逾古稀,晚年作詩聊以自娛並用於社交應酬,作品不過格律嫻熟、語言雅馴而已,缺乏充沛的激情和抨擊時弊的銳氣。新陳代謝是自然規律,至二十世紀末,老輩名家凋零殆盡,為數不多、悄然崛起的中青年,實為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至今日詩詞創作的精英,其作品代表了三十餘年來舊體詩壇的最高成就。所謂「中青年」,指出生於四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的作者,其中四十、五十年代生人現已進入六七十歲的晚年。這一創作群體,上承《詩》、《騷》以來歷代詩詞的人文精神與雅正作風,反映時世不流於表象,藝術創新有堅實的根基,其宗旨大體相同,風格則多姿多彩,思想觀念與創作實際迥異於主張「改革」、一味求「新」者,因此總稱為「傳統派」。而詩詞繼承傳統,在近代以前本來不成其問題,明清詩人或宗唐或學宋,唐宋詩就是傳統。但在二十世紀崇尚西學、不斷「革命」的狂風巨浪中,包括詩詞在內的傳統文化遭到猛烈的衝擊,「傳統」一詞,成為「復古守舊」甚至「落後反動」的象徵。近三十年來,當代詩詞界高唱「改革」,堅持傳統、恪守正宗的作者只是少數,本文作重點論述。

〔二〕《海岳風華集》中傳統派的詩詞創作

    由毛谷風、熊盛元合編,浙江文藝出版社於1996年以線裝本印行、1998年再出平裝修訂本的《海岳風華集》,基本展示了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大陸及海外中青年詩詞創作的成果。此前也公開出版或內部印行過一些專收中青年詩詞的選本,如《中國當代青年詩詞選》(花城出版社)、《中華青年詩詞點評》(中州古籍出版社)、《後浪新聲》(廣州後浪詩社編,油印本)等,或抉擇不嚴,收錄過濫;或範圍太窄,佳作寥寥。《海岳風華集》在老輩名家指導下,選稿較精,中等水平以下的作品概不闌入;雖然若干高手因不知其人而未曾約稿,不免遺珠之憾,但當時海內外詩壇有知名度的中青年作手大體網羅。中央文史研究館孔凡章先生作序云:「內容既不脫離時代,無背潮流;而格律聲韻,又多循唐宋之矩矱」。上海詩詞家周退密先生序言「入選作者,地不限南北,人不一其業,唯作品之精且美者是選,內容與技巧並重,庶幾無憾。而含章摛藻,吐葩呈秀,唐規宋矩,鏘金戛玉,浸浸乎盛世之母音,河嶽之精英,比諸前賢,未見遜色,其或過之,為之歡喜讚歎。」陝西師範大學教授霍松林先生序雲「展卷誦讀,雋句佳章,流光溢彩,無不兼取古人之長而自運機杼,時出新意,固可傳世而行遠也」。予以高度評價後,霍先生指出詩詞創作的門徑、法度與發展的方向,並對當前詩壇狀況提出一針見血的批評:

    一曰應先作古體,漸及近體,古近各體兼擅,始能表現各種情境。二曰能入能出,先入歷代名家堂奧,含英咀華,盡取其法度、韻調及遣詞、錘字、宅句、安章與夫言情、寫景、敘事之經驗技巧,為我所用,然後出其樊籬,於反映新時代、抒發新感情之創作實踐中求變求新。三曰提高文化素養,深入現實生活,識解高、感受深,既有助於『入』以領會名作意境,更有利於『出』以描狀新人新事。谷風、盛元、夢芙諸君深韙余言,而譏為保守者亦大有人在。當前詩詞熱方興未艾,令人歡欣鼓舞。然不諳格律、不辨平仄,而昌言『革新』者有之矣;窮心力於律絕、斗小技於詠物,而不知傳統詩歌中尚有各體古風可供縱橫馳騁以反映時代風雲者有之矣;未博古通今,不關心國計民瘼,略能飣餖成篇而沾沾以詩家自炫者有之矣,上述淺見,豈無的放矢也哉!今讀《海岳風華集》,詩詞俱美,古近兼工,皆能入能出而有益於匡時淑世之作也。〔2〕

    霍先生是著名學者兼詩詞家,曾任「李杜杯」、「鹿鳴杯」、「回歸頌」、「世紀頌」等歷屆全國詩詞大賽評委會主任,眼光高遠,識力敏銳,且胸襟寬厚,關愛中青年,有師長風範。序言有高屋建瓴之勢,論評頗為精切,對詩壇後起之秀是很大的激勵,這與全國性詩片語織中某些妒忌、排擠中青年的主事者,恰成鮮明的對照。同時符逸公、王林書、丁芒諸老輩也紛紛發表文章,讚譽《海岳風華集》的成就;該集作者之一黃坤堯在香港《大公報》連續撰文,點評佳作。

此集線裝本收錄作者33人(女性6人),作品631首;修訂本入選作者增至52人(女性11人),作品增至1191首。選錄標準「不問其風格流派、師承家數,惟高致真情、正聲雅調是求」。編者認為:「環顧當今海內外詩壇,雄視一代、管領風騷之盟主,迄未一覯。老成凋謝,名家漸稀,宏篇傑構,更似鳳毛麟角,而平庸之作充斥吟壇,此則不可無憂也。……考當代詩壇平庸之作泛濫,根源乃在於當今詩人多數未能承繼數千年優秀傳統,未能深入當代社會生活,率爾操觚,以吟風弄月、應酬唱和為能事。值此世紀之交,社會變革,風起雲湧,中青年詩人自應諦聽民眾呼聲,肩負時代重任,砥礪意志,開拓胸襟,騁自由之思想、樹獨立之精神,上繼風騷,中承李杜,借鑒前賢成果,關注社會人生,相尊互重,切磋琢磨,熔鑄百家,自出機杼,起衰振弊,弘揚詩學,則詩詞事業之繁榮興盛,或可翹首以待也」 〔3〕

    上引論斷,大體表明《海岳風華集》中多數作者的創作宗旨,簡而言之,即切實繼承三千年來古典詩歌優秀傳統,關懷社會民生,樹立詩人品格,詩詞作風以雅正為歸,追求真善美的統一,力戒平庸。茲錄《海岳風華集》修訂本作者名單如下:

  周振光(1940),廣東開平人,移居美國

  梁鑒江(1940),廣東番禺人,居廣州

  周錫韋復(1940),廣州人,居香港

  沈秋雄(1941),台灣人

  張夢機(1941),祖籍湖南永綏,居台灣

  陳永正(1941),廣東茂名人,居廣州

  施議對(1941),福建泉州人,居澳門

  王翼奇(1941),生於廈門,居杭州

  於鍾珩(1942),生於甘肅天水,居烏魯木齊

  勒中煜(1943—1996),江蘇江浦人

  曹長河(1943),祖籍河北霸州,居天津

  滕偉明(1943),成都人

  劉斯奮(1944),廣東中山人,居廣州

  林  岫(1945),浙江紹興人,居北京

  方春陽(1945),浙江蕭山人,居杭州

  毛谷風(1945),生於杭州,現居深圳

  蔡淑萍(1946),女,四川營川人,居成都

  李國明(1946),廣東鶴山人,居香港

  嚴壽澂(1946),上海人,現居新加坡

  蘇和生(1946),祖籍廣東,居馬來西亞

  王邦建(1947),湖南醴陵人,居郴州

  星  漢(1947),山東東阿人,居烏魯木齊

  趙連珠(1947),天津人

  楊啟宇(1948),四川自貢人,居成都

  王玉祥(1948),河北樂亭人,居承德

  王蟄堪(1949),原籍河北霸州,居天津

  王亞平(1949),四川鹽亭人,居雲南蒙自

  熊盛元(1949),江西豐城人,居南昌

  舒傳寧(1949),江西靖安人

  馬斗全(1949),山西臨猗人,居太原

  熊東遨(1949),湖南寧鄉人,居廣州

  阮蓮芬(1950),女,江西興國人,居蘭州

  鍾振振(1950),祖籍湖南湘陰,居南京

  黃坤堯(1950),原籍廣東中山,居香港

  劉冀川(1950),女,原籍四川,居海南

  蘇些雩(1951),女,廣東東莞人,居廣州

  劉夢芙(1951),安徽岳西人,現居合肥

  於文政(1952),祖籍南京,居瀋陽

  孫  潔(1952),女,河南開封人

  胡迎建(1953),江西星子人,居南昌

  段曉華(1954),女,祖籍江西萍鄉,居南昌

  徐長鴻(1954),遼寧北鎮人

  景蜀慧(1956),女,原籍山東章丘,居廣州

  周燕婷(1962),女,祖籍廣東順德,居廣州

  徐先龍(1965),安徽望江人,居蘭州

  蕭雨涵(1966),祖籍四川武隆,居蘭州

  魏新河(1967),河北河間人,居西安

  鄭雪峰(1967),遼寧興城人

  靳  欣(1972),女,北京人

  張樹剛(1974),遼寧鞍山人

  咸江南(1975),女,遼寧瀋陽人,居北京

  王震宇(1975),遼寧錦西人

 (線裝本中作者盧為峰,1964年生,福州人。修訂本中未收)

   共52人。其中1940—1949年出生者31人,1950—1956年出生者12人,1962—1967年出生者5人,1972—1975年出生者4人,四五十年代出生者占絕大多數。作者出生地與祖籍遍布二十多個省市、自治區,居處自大陸至港、澳、台以及海外,多在直轄市與省城等大都市。在職業方面,任大學教授、副教授者13人,研究員、副研究員4人,出版社編審或報刊主編、副主編6人,編輯6人,中學、中專教師7人,省、市文聯主席各1人,主任醫師1人,工程師1人,民盟市委宣傳部長1人,博物館館員1人,金融部門主管1人,在鎮黨委、鎮政府工作者2人,空軍飛行員2人,海關工作人員1人,銀行職員1人,新聞記者1人,電器修造廠工人1人,作者小傳未說明職業者1人。四五十年代出生者絕大部分都有中高級職稱(今日六十歲以上者已退休),其中多人兼為學者、書法家、畫家、小說作家、醫學家,詩詞以外,已出版多種學術著作與書畫集。由此可見,這是一個文化素養很高、以知識分子為主力的創作群體。

  據線裝本和修訂本作者小傳中介紹,多數人在青少年時代習作詩詞,皆有師承:

  周正光:曾從南國詩人佟紹弼先生學詩,又隨嶺南詞人失庸齋先生學詞。

  張夢機:從李漁叔教授習詩十年。

  陳永正:少從朱庸齋學詞,並獲陳寂、佟紹弼、莫仲予、劉逸生諸前輩指教。

  施議對:考取研究生,從夏承燾先生治宋詞,又從吳世昌先生治詞學。

  勒中煜:先後從林散之、唐鼎元先生學詩。

  曹長河:從外舅寇夢碧學詞,又從孔凡章先生習詩。

  劉斯奮:在父親劉逸生先生指導下從事詩詞創作,並獲詩詞名家陳寂、冼玉清、阮退之、佟紹弼諸前輩誨正。

  方春陽:曾師事夏承燾、陸維釗兩先生,研習詩詞。

  李國明:隨朱庸齋先生習詩詞及古文辭。

  蘇和生:從周慶芳先生學詩。

  楊啟宇:受業於黃稚荃先生。

  王玉祥:十六歲學詩,曾受夏承燾先生等前輩名家教澤。

  王蟄堪:早年從寇夢碧先生習為詩古文辭。

  熊盛元:師從呂小薇先生學詩古文辭。

  舒傳寧:從盧位梂、劉緒焱、洪子修先生學詩詞。

  鍾振振:師從唐圭璋教授,治詞學。

  黃坤堯:從桐城汪中教授學詩,從花縣高永嘉先生讀詞。

  蘇些雩:師從朱庸齋先生學詞。

  於文政:啟蒙於瀋陽湯梓順先生。

  景蜀慧:師從繆鉞教授。

  周燕婷:師從張采庵先生學詞。

  盧為峰:詩詞曾親炙陳兼與先生指教,頗獲騷壇前輩徐行恭、劉蘅、蕭勞、黃君坦、陳九思、繆鉞、何之碩、孔凡章、周退密、徐定戡諸公獎掖。

  徐先龍:師事北京孔凡章先生、天津王蟄堪先生。

  魏新河:師從北京孔凡章、天津王蟄堪先生。

  張樹剛:十九歲師從津門王蟄堪先生。

  咸江南:師承北京孔凡章先生。

  王震宇:初中時代即從鄉前輩張乃厚、李醒華諸老游,入京後問詩學於孔凡章先生。

筆者童年至青年時代從父親劉鳳梧先生學詩,中年師事孔凡章先生,同時問學於繆鉞、施蟄存、錢仲聯諸公,與宛敏灝、胡國瑞、周振甫、周退密、馬祖熙、張珍懷、陳機峰、饒宗頤、羅忼烈、徐定戡、霍松林、富壽蓀、彭靖、喻蘅、徐續、劉世南、葉嘉瑩、常國武、李汝倫等前輩名家均有書信交往或面聆教誨,多蒙啟迪。

 《海岳風華集》作者52人,明確表示師承某先生並受某些前輩諸教誨者佔半數以上,還有多人雖未明言,但實際上早年學詩同樣受前輩影響。

   詩詞、古文、書畫以及各種學問、工藝、技術(如醫學、戲曲、器樂、武術、氣功、雜技等)在民間師弟傳承,不是都由國家政府辦學校教學,本來就是我國幾千年來形成的傳統。在科舉時代入仕須讀經史詩文,除國子監及府、縣所辦官學外,更多的是由遍布民間的書院、私塾培育子弟。廢除科舉後,清末乃至「五四」新文化運動後的民國,南北各高等學府如清華大學、北京大學、輔仁大學、燕京大學、河南大學、南京中央大學、武漢大學、中山大學、暨南大學、浙江大學、之江大學、安徽大學、無錫國專等依然開設詩詞寫作課,名教授諸如陳洵、陳匪石、劉毓盤、吳梅、汪東、汪辟疆、胡小石、劉永濟、顧隨、趙萬里、王易、林思進、龐俊、邵瑞彭、蔡楨、夏承燾、王蘧常、儲皖峰、徐英、龍榆生、繆鉞、詹安泰、李冰若、易孺、錢仲聯等,多為一代詩詞創作名家,合而觀之,陣營頗為壯盛。民間高校中培養的學生,諸如任中敏、陸維釗、胡士瑩、徐震堮、唐圭璋、王季思、宛敏灝、萬雲駿、沈祖棻、程千帆、任銘善、潘希真、盛靜霞以及年輩較晚的霍松林、葉嘉瑩等,皆成為新中國建立後古典文學界的知名學者兼作手。家父鳳梧先生,二十年代末至三十年代初就讀於安徽大學,師從湖南陳慎登先生習詩,並在李大防、周岸登先生指導下填詞,曾下數年苦功,遺稿猶存。而到1949年後,教育體制全盤改革,大學中文系培養本科生、研究生只重理論,詩詞寫作課被廢除,更無論傳統的經學,以致當今中青年學者研究古典詩詞,只能寫現代模式的論文、論著,不知吟誦、不通格律、不會創作。缺乏切實寫作體驗的理論往往是霧裡觀花、隔靴搔癢,甚至多用西方文學、美學觀念的框架來硬套中國詩詞,郢書燕說,削足適履,流弊極深,幾成「殖民化心態」。學術界這一崇理論輕創作的局面,迄今未嘗改變。

  在學校拋棄詩教、政治批判瀰漫全社會的環境中,護持傳統詩詞的老輩只能以私相授受的方式,栽培幼苗,悉心輔導,儘力延續詩詞垂垂欲絕的一脈。上列名單中有兩類情況:一是高校名師招收研究生,在訓練學術的同時也指導詩詞習作,如夏承燾、繆鉞、錢仲聯先生,有些校外愛好詩詞的青年來求教時,也施以教誨。另一類是各行各業退休後散居於城鄉的老人,也多是名家,凡有青年求學,如是可造之材,即收為門下弟子。如廣州朱庸齋先生,帶出的學生很多,如呂君愾、周正光、陳永正、李國明、梁雪芸、蘇些雩等等;寇夢碧先生的弟子有曹長河、王蟄堪等。成都孔凡章先生晚年居北京,尤其重視培養中青年,並廣交詩友,筆者與曹長河、魏新河、咸江南、王震宇皆從孔先生習詩。陳永正與孔先生有十多年交誼,此外如林岫、毛谷風、蔡淑萍、趙連珠、楊啟宇、王蟄堪、熊盛元、黃坤堯、於文政、段曉華、徐長鴻、周燕婷、徐先龍、鄭雪峰、張樹剛等或親謁孔門,或致書請益,關係在師友之間,構成一個聲應氣求、覆蓋面甚廣的詩詞網路。詩詞蘊含著深厚的人文情懷、博大的人生境界,自古以來人品與詩品緊密相關,詩品的高低取決於人品,詩教有陶冶靈魂、變化氣質的功用,不僅僅是教會一門技藝,因此老一輩詩詞家崇高的道德與卓立的風骨,在潛移默化中對青年後學產生深刻而持久的影響。這種教育效果,在現代學校的工具式教育中極難達到;未曾專拜名師、誠心求學的人,也難有這種親切的體驗。而學有所成的中年一代,也同樣去發現青年弟子,如魏新河、徐先龍、張樹剛皆師承王蟄堪,可見薪火承傳之不斷。

   在前輩名家的殷殷教誨下,後輩學詩詞門徑正大而根基深固,讀寫結合,循序漸進,資質聰穎者水平能迅速提高,而且鍛煉了鑒別作品優劣的識力,不為當今偽詩、偽論所惑。許多未嘗拜師、以自學為主的中青年,也多是先讀歷代名家作品,選擇個性偏嗜的某家或數家為宗主,學其法度,再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而同輩之間的交遊酬唱、切磋磨琢,相互促進,所謂「詩可以群」,也是增強學詩興趣和提高創作水準的有效方式(九十年代初王蟄堪倡立鴻雪社,請繆鉞、孔凡章、周退密、陳機峰等名師批點社課。中青年踴躍參加者30餘人,後因故中輟)。綜觀當今卓有成就的詩人,無不有其水源木本,絕無能在浮沙之上可建崇樓傑閣者。青年作品有摹擬古人、面目過似者,這是入門階段的必然現象,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與工力的加深,自能入而後出,開拓新境;身為當代人,詩寫當代事,題材與情境也自然與古人不同,不刻意求新而能自成其新。許多老輩名家大量運用歷史典故與傳統語彙,反映的卻是現代的社會現實,貌古而神新,典故只是一種婉曲含蓄的譬喻,屬於比興寄託,缺乏相關的學養和史識,就不能理解。有些人攻擊作詩詞堅持傳統者「泥古復古」,既未曾深入考察作品之實際,更不知詩中優秀的人文精神與高雅藝術千古不磨,永遠需要繼承,淺妄之見,不足一駁。

   出生於四十年代至五十年代的詩人,大多有艱難曲折的人生經歷。其父輩多是知識分子、民主人士,或是被劃為地主、資本家之類的「剝削階級」,在頻繁的政治運動中屬於被批判、被改造的對象,其子女亦受株連,時時遭到大眾的歧視乃至凌辱。居於城市者曾當過上山下鄉的「知青」,到邊遠地區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原在農村而非「根正苗紅」者更處於煉獄底層,對階級鬥爭的冷酷與社會的陰暗,有刻骨銘心的感受。從老輩學習詩詞,只能在隱蔽的狀況下進行,手稿需謹慎收藏,以避文字獄之禍。詩詞,是四顧迷茫、孤獨痛苦中釋放心靈重壓、並寄託志向抱負的一種方式,也是真切反映風雲變幻時代的歷史之鏡。詩可存史,詩史互證,從《詩經》、屈原、李白、杜甫、陸遊、辛棄疾、文天祥、顧炎武、王夫之、陳子龍到清末黃遵憲、丘逢甲、陳三立、康有為、王鵬運、朱祖謀以迄現代名家,詩詞中貫穿著一條鮮明的主線,顯示著為國家民族之衰亡而悲歌痛哭的憂患情懷。在滄桑易代之際,詩人留下了血淚交融、控訴與批判假惡丑的紀錄,分外珍貴。撥亂反正後進入改革開放年代,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一片繁華的表象下潛伏著道德崩潰、人慾橫流的危機,時時爆發尖銳的衝突。中年詩人們思想已趨成熟,創作也隨之進入高潮,作品中不乏對歷史的沉思、對現實的揭示,同樣承接著歷代仁人志士的憂患意識與批判精神,而有其特定的時代氣息。比較而言,六七十年代出生的青年詩人缺乏上述經歷,作品多以才華取勝,意境每有創新,但內涵不及中年人詩詞的深沉厚重。以上只是大體而言,每位詩人各自的情況有所不同,甚至差異很大,青年中出類拔萃者未必不及中年,或有超越,要作詳盡的比較分析,非本文所及。

   就藝術宗尚與創作風格而言,四五十年代出生的詩詞家作品取徑多異,繽紛多彩。有長於詩者,如周正光、周錫韋復、沈秋雄、張夢機、王翼奇、楊啟宇等;有工於詞者,如曹長河、蔡淑萍、王蟄堪、蘇些雩等;有詩詞兼擅者,如陳永正、嚴壽澂、熊盛元、段曉華、景蜀慧等。師承前輩名家的作者多能恪守正宗,格律謹嚴,語言典雅。詞人如王蟄堪,傳乃師寇夢碧先生之法乳,多作慢詞澀調,宗法南宋,融白石、夢窗、玉田、碧山諸家之長,婉麗幽咽。門下弟子魏新河、張樹剛、谷海鷹、邵林等為詞皆有法度,精雕細琢,一絲不苟。與王蟄堪多年酬唱的熊盛元、段曉華,工力悉敵,詞風相互影響,儼然形成流派(本文所言「傳統派」是一個大範圍的指涉,傳統派中可依據學古之不同分出許多流派)。詩人或宗唐或宗宋,或上法漢魏兩晉之高古,或下取晚清之瑰異,或專作近體或古近體兼工,長篇短什,各具風采。無明顯師承、以自學為主的詩人一般不拘門戶,多熔鑄口語新詞,或用韻較寬,或律法欠細,但仍有相當可觀的成就。詩詞家中陳永正為著名學者、書法家,著書數十種,主編《全粵詩》,《王國維詩詞箋注》為煌煌力作,詩與詞之創作皆臻大家境界。嚴壽澂任教於新加坡高校,亦學養深博,研究儒學與詩學,撰述多種,其詩其詞皆造詣極精。張夢機為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任教於文化大學、淡江大學、東吳大學,講授詩學(2010年病逝),為詩歷玉溪、山谷、後山以入老杜之堂奧,古近體詩皆非凡響。這幾位作家承接清代至民國間詩人、詞人與學人二而一之的傳統,才學兼富,學以濟才,才堪役學,成就甚為突出。杭州王翼奇任古籍編審多年,為詩沉鬱庄雅中雜以詼諧幽默,融入新詞口語殊見慧心巧思,不愧第一流作手。青年中也有成就較為出眾者,如魏新河先學姜白石轉學陳其年,因在空軍服役,作飛行詞境界宏闊,別開生面,一家獨擅;鄭雪峰為詩出入唐宋,風格雄鷙而兼清峭;女詞人周燕婷鬱伊善感,小令纏綿凄美,不讓昔賢。總之,四五十年代出生的作家四十多位,在《海岳風華集》中幾占人數的五分之四,幾位年長者到二十世紀末已步入老年。以嚴格的尺度來衡量,其中才情與學養兼優、綜合實力甚強的詩人詞家有十多位,與民國間成名的老輩大家相比,工力或有一定差距,但在「文革」後的八九十年代,已居第一流水平。歷屆全國詩詞大賽一、二等獎獲得者,多是中年詩人,也證明了充足的實力。這一群體中自然有造詣淺深、境界高下的差別,但即使是程度稍低的作者,也遠遠高於不學無術、製造贗品的庸眾。因此,這一群體是當今中國傳統詩壇的中流砥柱,肩負著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歷史使命,在百萬大軍中為數極少卻蘊涵著持久的能量,對好學的青年尤有影響。

    因編者當時視野所限,《海岳風華集》漏收了不少高水平的作手,據筆者所知,有呂君愾、劉永翔、梁雪芸、鄧小軍、簡錦松、龐堅、汪茂榮等。以神州瀛海之大,藏龍卧虎,何地無才,這就有待於全面搜集二十世紀詩詞時再為彌補了。

〔三〕持社之成立與詩詞觀念

   《海岳風華集》中作者群通過幾十年的創作實踐,在當代詩詞界逐漸樹立聲望。其中多人擔任全國及地方詩詞學會的副會長、常務理事、刊物主編或編委,在創作詩詞的同時,組織學術研討會與筆會,編輯出版書刊,開展多種形式的活動。2010年11月,《海岳風華集》中部分作者於四川集會,登峨眉金頂,成立持社。《成立啟》云:

   《尚書·舜典》云:「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在心為志,發言為詩,乃人之情感意志訴諸語言藝術,為韻律之文。詩之聲訓為「持」,語見《禮記·內則》及《儀禮》,乃維持、承負之意。劉彥和《文心雕龍·明詩》云:「詩者,持也,持人情性。三百之蔽,義歸無邪,持之為訓,有符焉爾」。孔穎達《詩譜序正義》:「名為詩者,《內則》說負子之禮雲『詩負之』,注云『詩之言承也』。《春秋說題辭》云:『在事為詩,未發為謀,恬淡為心,思慮為志。詩之為言,志也。』《詩緯·含神霧》云:『詩者,持也。』然則詩有三訓,承也,志也,持也。作者秉君政之善惡,述己志而作詩,為詩所以持人性,使不失隊(墜),故一名而三訓也。」

   吾儕值茲大雅衰微之世,惄焉心憂,取詩持人情性之義,由王翼奇、楊啟宇、熊盛元、劉夢芙、段曉華、龔鵬程6人發起創立持社。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斯乃匹夫之責。議定本社簡章於下:

  一、凡志在復興詩道,為人誠信,行事篤實,詩詞創作與學術研究有相當造詣者,得為社友。

  二、社友自願結合,同德同心,戒虛聲,絕偽學,切磋詩藝,持之以恆。

  三、創辦社刊,繼承弘揚傳統人文精神與高雅藝術,登載民國以至當世純正之詩詞作品與理論文章,不參與任何涉及個人之爭論。

  四、自籌經費,每年定期聚會。條件成熟時。舉辦高層學術會議。

……

 曾子云:「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詩起百年之衰,功在千秋之後,同道者盍興乎來!〔4〕

   持社協商推舉楊啟宇為社長,段曉華為副社長;熊盛元為社刊主編,劉夢芙為副主編;聘請陳永正為顧問。首批社員20人:王翼奇、滕偉明、王邦建、蔡淑萍、楊啟宇、王玉祥、熊盛元、王蟄堪、劉夢芙、段曉華、景蜀慧、魏新河(以上皆為《海岳風華集》中作者)、陳仁德、王燕、龔鵬程、吳金水、汪茂榮、張青雲、潘樂樂、陳偉。至2013年,四川韓繼澤、洪君默,江蘇徐戰前先後加入持社,共23人。

   持社發起人之一龔鵬程,祖籍江西吉安,1956年生於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畢業。曾任淡江大學文學院院長,台灣南華大學、佛光大學創校校長,台灣學生書局總編等職。2004年來大陸,歷任北京師範大學、清華大學、南京師範大學教授,現任北京大學特聘教授、文化資源研究中心主任。為海內外華人世界知名學者,治學博涉中國文學、史學、哲學、宗教以及武術、書法諸藝,已出版著作80餘種。近年在大陸廣泛組織開展國學活動,多有建樹。餘事為詩,瑰奇清逸,有《雲起樓詩》行世。汪茂榮生於1962年,安徽桐城人,任中學高級教師,博學工詩,著有《懋躬叢稿》,曾編校《二十世紀詩詞名家別集叢書》、《安徽近百年詩詞名家叢書》多種。張青雲生於1973年,原籍重慶雲陽,移居上海,著有《弘毅山房詩鈔》,為青年詩詞峰會獲獎者。汪張兩家之詩,才情靈妙而學殖頗深,皆納入《當代詩詞家別集叢書》出版。潘樂樂亦生於1973年,居安徽巢湖,為網路著名詩人。陳偉生於1982年,廣東潮州人,任教於韓山師範學院,詩才艷發,研究廣東近代詩與饒宗頤詩學,頗有著述。張、潘、陳為青年後起之秀,創作詩詞蒸蒸日上,為詩社增添了活力。另如王燕、陳仁德、韓繼澤出生於五十年代,吳金水、洪君默、徐戰前生於六十年代,為詩皆富有工力。這十多位《海岳風華集》之外的詩人,無不尊重傳統,加盟持社,皆由於志同道合。

   持社是一個規模很小的詩詞團體,社友各自有其職業,分居四方,在有經費來源時,每年聚會一次,遊覽山川名勝,制題創作。成立以來,先後在四川峨眉山、九寨溝、安徽天柱山,蘇皖邊界之高淳、涇縣、宣城、當塗舉辦詩會。社刊名為《爽籟》,《發刊辭》云:「持社同人,俱耽吟詠,而性情各異,嗜好不同。所作詩詞,或主唐音,或宗宋格,或以情韻見長,或以理致偏勝。方其溯岷江,登金頂,臨流釃酒,倚石舒眸,爽籟發而風生,清歌凝而雲遏,誦殷仲文『爽籟警幽律,哀壑叩虛牝』之句,皆相視一笑,莫逆於心。遂相與而議曰:昔李善引郭象之說,注此二句云:『夫簫管參差,宮商異律,故有長短高下萬殊之聲』。吾儕所發音聲,與夫社外同仁所作歌詩,亦類乎是。眾皆稱善,乃從而歌曰:『同人於野兮,發為聲詩。行遠自邇兮,登高自卑。為天地立心兮,命蹇何辭?先號咷而後笑兮,貞觀可期。叩虛牝之爽籟兮,情性自持』。」 〔5〕首期社刊由巴蜀書社出版,欄目有「峨眉舒嘯」,內容為持社成立詩詞;「同人於野」,選錄社友作品;「嚶其鳴矣」,廣泛採選社外詩詞;「示我周行」,精選前輩已故名家遺稿;「終朝采綠」,發表詩詞專論及詩話、詞話、序跋、札記之類。如前文所述,《海岳風華集》中作者及持社社員皆屬「傳統派」,在尊重護持古典詩詞優秀傳統的大前提下,不妨礙藝術風格的多姿多彩。歷代名家星光燦爛,作品汗牛充棟,當今作者據其興趣,重點學習幾家兼以博覽,加以變化,鍥而不捨,入而後出,即可形成新舊交融、同中有異的個人風格。持社社友各自的詩風詞風多有不同,社外詩詞更是千姿百態,選錄作品,需有海納百川的胸襟氣度,體現中國傳統文化和而不同的理念。而選取詩詞,自有其標準,具體而言,要求作品格律嚴謹,格調雅正,擯棄虛偽庸俗,過求新異乃至離奇怪誕者,亦所不取。社刊以創作為主,輔以研究,文論要求言之有物,切實成理,對創作有所助益。《爽籟》已出版第二輯,欄目設置一如首輯,第三輯正在編選。

持社社友之間有多年的交誼,討論詩詞如何繼承與發展,有以下諸方面共識,為之闡述:

(一)繼承人文精神,樹立詩人品格

    傳統詩詞為國學之英華,蘊涵著中華民族千古不磨的人文精神,諸如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成仁取義、守正祛邪、先憂後樂、天下為公、熱愛自然、天人合一等思想理念,有超越時空的價值。自先秦以來,國學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體系為核心內容,《詩》、《書》、《禮》、《易》、《樂》、《春秋》(古稱「六藝」之學)是中國文化最本源的經典,人文精神融貫其中,交光互攝,歷代知識精英研習經典,溥施教化,對廣大民眾有深刻持久的影響。現代儒學大師馬一浮認為,六經統攝中國一切學術,詩歌同樣體現六經的基本精神。從誕生《詩經》的周代到晚清、民國,優秀的詩人無不深通經義,以成為文質彬彬的君子自勵,以憂國憂民為己任。孔子云:「不學詩,無以言」;「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又云:「溫柔敦厚,詩教也。」「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學詩使人培養仁愛忠義之心和溫文爾雅的氣質,要成為品德高尚、才學俱全的君子,應當從學詩開始,循序漸進,并力行於生活實踐。六經中的人文精神,是詩歌的靈魂,也是做人的根本。

   人品先於詩品,決定詩品。成就卓越的詩人詞家,除才華、學養、生活閱歷等必備條件外,更重要的是具備仁者之心,由此才能產生憂國憂民的意識、悲天憫人的情懷以及獨立不遷的風骨氣節。屈原、陶淵明、李白、杜甫、蘇軾、陸遊、辛棄疾、顧炎武、王夫之以及近代黃遵憲、丘逢甲等大家,樹立了崇高的典範,杜甫更是人所共尊的詩聖。而才學雖佳而人品卑劣者,如嚴嵩、阮大鋮,其詩難以傳世。傳統教育做詩先要做人,道德踐履於人倫日用之中,知行合一,成就君子人格,論定詩人的歷史地位,必需考察其生平事迹與人品,而非只看其詩。儒家詩教之目的,正在於陶治情操,變化氣質,導人上臻禮樂文明、至善至美的境界。在當今普遍崇拜權力與金錢的社會,弘揚傳統詩教的意義,尤為重大。當代詩人理應善承傳統,在創作詩詞的同時砥礪品行,立身正直,關愛蒼生,自覺地抵制邪惡,承擔社會責任,而不是隨波逐流,做粉飾承平的工具。詩詞的價值超越一時的功利,孔子云「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孟子云「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屈原《離騷》雲「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桔頌》雲「深固難徙,廓其無求兮;蘇世獨立,橫而不流兮」;老杜詩云「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宋儒張載雲「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先賢的名言矩誨堪銘座右。無抱負、無德行者,縱使才華橫溢,作品山積,也經不住歷史的檢驗,成不了偉大的詩人。

(二)精研詩藝,取法前賢,以雅正為歸

   詩詞在藝術方面,體式豐繁、格律嚴謹,語言凝鍊、音韻和諧,表現方法與修辭技巧極為靈變,形成千姿百態的風格流派。學詩詞者首先必須熟讀歷代名家名作,充分了解相關的歷史文化知識,積累豐富的辭彙與典故,在刻苦練習的過程中掌握各種詩詞體式與格律,言志抒情、寫景狀物方可得心應手,逐漸升堂入室。繼承的遺產越多,創新的力量就越大,歷代名家無不是在博採精華的基礎上創立風格,開拓境界。學詩不能僅讀名家作品,還需博覽古今中外文化經典,具備哲學、史學、文學之通識;旁及書法、繪畫、音樂諸藝,提高美學修養。古典詩詞富有聲韻上的音樂美、章句上的結構美和意象中的圖畫美,詩人詞人往往兼為書畫家、音樂家,藝術方面相輔相成,足資啟迪。杜甫為詩藝集大成之楷范,「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別裁偽體親風雅,轉益多師是汝師」,對後世詩人影響深廣。韓愈、李商隱、杜牧、王安石、蘇軾、陸遊、辛棄疾皆富於學養,清代及民國間詩詞名家多為學者,詩人之詩與學人之詩、詞人之詞與學人之詞二而一之,錢謙益、顧炎武、王夫之、吳偉業、朱彝尊、王士禛、袁枚、趙翼、龔自珍、鄭珍、沈曾植、陳三立、黃遵憲、王鵬運、文廷式、朱祖謀、康有為、梁啟超、王國維以至馬一浮、柳詒徵、陳寅恪、錢仲聯、饒宗頤等無不博學,可知讀書之重要。

    格調雅正、辭采高華是傳統詩詞突出的特色,與書卷知識、人格修養渾融一體。詩詞原本是歷代知識人士創造的精英文化,代表了中華民族在文學方面的最高成就,在世界上贏來詩國的美譽。通觀歷史,人類文明的趨勢是不停地向高層次發展,民眾在物質生活富裕之後需要高級文化的精神滋養,這就有賴於知識精英的創造。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倘若缺乏知識精英,不可能有文明進步,更不可能自強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當今中華民族走向復興,參與全球文化軟實力的競爭,包括詩詞在內的文學理當向高層次提升,而不是降低原有的品格,使之「大眾化、通俗化」,與民歌、大鼓書、快板之類幾無區別。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原非矛盾對立的關係(與精英文化對立的只有流氓文化、痞子文化),知識精英負有引導大眾不斷提高文化水平的責任。普及固然是提高的基礎,但不能要求知識人士一味遷就水平較低的大眾,也不可能全民都成為優秀的詩人。在當今拜金風盛、道德迷失的狀況下,更需要詩人詞家保持純潔高貴的精神品格,弘揚大雅正聲,為民族復興作出貢獻。

   詩詞藝術風格之典雅決非弊病,而是幾千年傳統文化渾融於詩詞中的自然結果,在精鍊的語言、短小的篇幅中包含著豐富的意蘊,隱藏著博大深遠的歷史智慧。詩人用典往往借古喻今,以史為鑒,古典雙關「今典」,學詩詞者多讀書,勤於考索,自能領悟。詩詞以文言為主,但未排斥口語新詞,古今名家中不乏用典極少、明白易懂的作品;當代詩詞可以吸收現代語彙,但要加以選擇錘鍊,使之與傳統語彙保持和諧,並非所有粗俗的語言都可入詩。真正意義上的「通俗」不同於庸俗、粗鄙,這種寫作風格不用典或極少用典,但同樣講求情趣的高尚、修辭的精美,同樣需要深湛的學養與功力。滿紙堆塞口號、趨時應景的「老乾體」,是毫無詩味的庸俗,不能與詩家清新明暢之作相提並論。而且在歷代名家詩詞中,「通俗」只是作品風格的一種,不能涵括其總體風格。一味主張通俗,無視詩詞的基本特徵和藝術規律,實為漠視繼承、抹煞傳統,屬於數典忘祖式的民族文化虛無主義。

〔三〕評價詩詞,以真善美高度統一為標準

   「新」之一詞,在二十世紀中國成為一種瀰漫社會各界的突顯意識和一種價值評判標準,從「五四」新文化運動到「文革」的破舊立新以及「文革」後的改革開放,具體內容雖大有差異,但崇新倡新的趨向,貫穿於整個現當代史。迄今仍以創新為口號,舉凡政治、經濟、科技、文藝、學術,無不言新。「維新」、「革新」、「創新」等詞語,往往與「篤古」、「復古」、「守舊」對立,前者指代進步、革命、積極向上,後者則為頑固落後乃至反動腐朽,《海岳風華集》中重視繼承傳統的作者曾遭到「復古守舊」的指責。極少有人思考新是否等於真、等於善、等於美,何者為真正之新,創新當遵何道,盲目求新,割斷傳統,使中國文化蒙受巨大的損失。古代同樣言新,如「周雖舊邦,其命維新」、「苟日新,日日新」、「詩無新變,不能代雄」,不否認新的價值,知道創新是事物發展的活力。但古人以整體綜合的思維方式觀察世界,明察古今新舊之間實有割不斷的聯繫,只有在舊有的基礎上創新,或以「復古」為開新——返回遠古的起點、文化的源頭重新出發,以革除後世造成的流弊,如此方能保持文明連續性的發展(陳子昂、李白主張詩歌「復古」,韓愈、柳宗元倡導古文,西方文藝復興回到古希臘,皆為顯例)。所謂太陽之下無新鮮事,許多事物乍看為新,本質仍舊,其實是排列組合的形態有所變化而已,不深入考察,每為所惑。縱觀中國文化幾千年發展的過程,是舊中出新,新中有舊,新舊交融,而人文精神的核心理念一以貫之,與西方近代以來新舊對立的二元分裂思維明顯不同,作為傳統文學精粹的詩詞,不離中國文化在繼承的根基上變化為新的規律。在詩體發展方面,從古體詩、近體詩到詞、曲,從四言、五言、七言到參差不齊的長短句,格律有寬有嚴,篇幅或長或短,新體誕生,舊體長存,百花齊放,鬥豔爭妍,「五四」之前從未出現過一種詩體新生就排斥、打倒舊體的現象。

    文學不同於科學技術的創新必以革舊為前提,原因是文學源於人的心性。「文學是人類心靈的創造物,人類社會發展日新月異,但人性卻甚少變化,一兩千年前的文學,今人依然為之感動,便是因文學有超越時代的功效之故。因此,不能以表示時間發生先後的『新』和『舊』來判斷文學價值的高下。學衡派代表人物吳芳吉便曾說過:『文學唯有是與不是,而無所謂新與不新。』以新、舊作為衡量文學是非的唯一標準,這是完全無視文學自身規律的一種粗暴行為」 〔6〕。人的心性有善有惡,古今揚善抑惡的道德標準如仁義、誠信、公正、清廉等未嘗有變,抒發心志、表現人類良知的詩詞必然不以新舊為價值評判的標準。「新」往往不等於「美」,也不等於「真」與「善」,文學僅有「新」是遠遠不夠的,有些新東西可能是醜惡、虛假的,需要通過時間與實踐的嚴格考驗,才能確認是否有價值。衡量文學的標準是真善美之合一,以善為核心,「新」僅備參考之用,非基本價值。詩中抒發的情感和反映的現實要真,蘊含的品德操守要善,藝術形式(體裁、語言)求美,唯有真善美統一的詩篇,才是不朽的。僅有真,可能只是表現原始的本能慾望(如齊梁宮體詩寫色情,現代新詩「下半身寫作表現性慾,不可謂不真);僅有善,則流於道德說教,不能成為感人的藝術(如宋明理學家之詩);僅有美,則內涵空虛,徒見形式,流為雕蟲小技,故真善美三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其總體歸趨在於至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真與美皆求至善)。真、善的根本性質即詩人、作家的人文精神,與精美的藝術形式水乳交融,渾成一體。缺乏真正人文精神的作品,即使在語言、在體式上花樣翻新,具備所謂「現代性」,終究會被時間淘汰。《詩經》、《楚辭》及唐宋詩詞中的精品,如江山日月,萬古長新;「文革」中新生事物何其多也,無一不成腐臭。舊體詩詞之所以在現代打而不倒,正是因為它繼承了古典詩歌中千秋不滅的人文精神和漢文字組合的優美藝術體式,其中佳作是真善美的結晶。誠如當今學者朱德發所言:「美、好、真或真、善、美的價值觀可以突破現代與傳統、新與舊、洋與土、中與外、古與今等不同樣態文學的界限,將它們置於一個共時代的評判台上,以美、好、真或真、善、美為價值標準進行標判,所作出的價值結論或美學判斷才有可能少一些偏見多一些公正,少一些武斷多一些公平」 〔7〕

    早在一百多年前的十九世紀末,黃遵憲、康有為、夏曾由、譚嗣同、蔣智由等就開始寫作以表現新事物、新意境、新理想為主要特徵的「新派詩」,梁啟超稱之為「詩界革命」。到「五四」前後期間,胡適《嘗試集》中有多首通俗易懂的白話詞。「學衡派」主將吳宓及其摯友吳芳吉同樣試圖在舊體詩中開拓新境,大量使用新詞,吳宓用中國古體詩翻譯歐美詩歌,吳芳吉創造了詩詞曲混合而成的「白屋體」。在當代,出現了以聶紺弩、荒蕪為代表的「雜文詩派」和啟功的「打油詞」、丁芒的「自由曲」,近年互聯網上更有李子以新詩的語言作詞和噓堂的「實驗體」詩,對舊體詩詞的「革命」或曰「改良」已整整持續一個世紀。然而時光淘洗之後,姑且不論在世者,已作古的詩人如黃遵憲、康有為、梁啟超、吳宓、吳芳吉等,甚至新文化派陳獨秀、魯迅以及一度寫新詩的沈尹默、俞平伯等,詩集中的精品仍然是風格典雅、意境深永之作,「新派詩」則淺薄無味。以寫新詩《紅燭》、《死水》揚名的聞一多,更是「唐賢勘破三千紙,勒馬回韁作舊詩」。至於完全脫離傳統文化根基,走「全盤西化」之路的所謂「創新」,絕非正道,近百年來破除格律、追求絕對自由的歐化新詩,已提供了經驗教訓。當今詩人惟有切實繼承古代以及近現代詩詞的思想與藝術之精華,結合時代以言志抒情,使作品具有鮮明的民族作風與氣派,方是康莊之路。

    總之,傳統派對古代以及近百年詩詞多有探索,對當代詩詞如何繼承與發展,有比較深入的思考。評價詩詞,並非師心自用,歷代名家名作已為後世樹立標準,傳統派只是予以歸納說明而已。「五四」新文化運動與「文革」嚴厲批判傳統文化,詩詞屢遭厄運,這種歷史造成的負面影響仍未完全消除,視儒學為「封建幽靈」、詩詞為「已陳芻狗」者大有人在。最明顯的例子,是改革開放以來出版的多種現當代文學史沒有詩詞的位置,研究新文學的學者公然反對現當代詩詞進入文學史,以所謂「現代性」實為西方觀念作為詩詞不能入史的判決標準[8]。即使是詩詞愛好者,對先賢也普遍缺乏敬畏之心,妄自尊大,盲目創新,不識本源,憑空構造。當今已是一個觀念多元、眾聲喧嘩的時代,形形色色的現代、後現代主義思潮衝擊傳統、解構德性;詩詞界同樣魚龍混雜,泥沙俱下,在繁榮的表象下隱藏著深刻的危機。如果不能在理論上正本清源,確立核心價值,詩詞將永遠處於散漫無歸、自生自滅的境地。面對現實,人數頗少的傳統派作者堅守一方心靈凈土,力圖為詩詞維持一脈元氣,如《持社成立啟》所言「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斯乃匹夫之責」。至於傳統派的創作實踐與理論研究在當代詩詞史之成效究竟如何,當然需要經過時間的檢驗,後世自有公正的評價。

〔五〕餘 

    以上重點論介上世紀四五十年代詩詞作者的創作與理論觀念,而到本世紀初,六七十年代出生的青年詩人群隨之崛起。青年多受過高等教育,熟諳電腦,思維活躍,藉助於互聯網發表詩詞,空間廣闊,流傳迅速。作者多用網名,作品隨作隨發,袒露真情,表現個性,一時頗有影響。著名作手如軍持(秦鴻)、蒓客(錢之江)、胡馬(徐晉如)、伯昏子(眭謙)、矯庵(程濱)、碰壁齋主(盧青山)、胡僧、燕壘生、噓堂(段曉松)、李子(曾少立)、添雪齋(女,又名西絲)、具漚生、惕齋等,各種詩詞選本如《有所詩》、《春冰集》、《甘棠初集》、《網路詩詞選》或自費編印,或正式出版;並成立留社、甘棠詩社等詩片語織。部分青年作者在觀念上與老一輩相似,尊重傳統,取法先賢,對「聲韻改革」、「大眾化通俗化」之類有尖銳的批評;也有若干作者刻意追求新異,但大多恪守格律,風格雅正。青年是詩詞創作的生力軍,作品雖未必完全成熟,尚在發展變化之中,但畢竟是詩詞復興希望之所在。詩詞高貴的人文精神與典雅精美的藝術形式永存於歷史典籍,不可毀滅,必然有人繼承,作品中因時代不同而不斷融納新鮮血液,但基本特徵與創作規律不會改變。歷史長河有割不斷的聯繫,古今新舊之間要消除激烈抗爭的二元對立,無數慘痛的史實已證明「文化革命」之荒謬。人類也只有堅持對真善美的追求,才不至於淪為權勢與金錢的奴隸,率獸食人。在新世紀初期,傳統派作者進入晚年,仍是中堅力量,影響所及,必然有更多的青年加入創作隊伍,格調高雅、意境瑰美的詩詞,理當在文學史上佔有重要的一席。然而這一預測是建立在政治開明、國家進步、民族文化素質與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基礎之上的,倘若一味斥古,或盲目崇洋,詩詞必將窒息衰亡。文學既有其獨立的品格、高貴的價值,又與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古聖先賢之訓未嘗過時,真正的詩人對此應該有清醒的認識,有宏偉的抱負,邁出堅定的步伐走向未來。

    1926年,前輩詩詞名家錢仲聯先生時為十九歲的青年,在《學衡》期刊發表《近代詩評》一文,判別流派,扼要評點百家之詩,並對當時詩壇的種種弊端提出批評,於傳統詩歌之繼承與開拓有很高的期望。引錄於下,以結本文:

   夫正始之義,匪可淺言;風雅所趨,奚雲小道?嘗綜其源流,尋其窔奧,竊以為華嚴之喻,難雲妙悟;蜂鶴之禁,亦屬外篇。斫梓染絲,學在始化:宏誦載籍,以充其氣;審別俳偽,以正其趨。氣充斯厚,趨正斯雅,然後調飛沉之韻,極情采之變。九幽覷怪,千仞刷翮,用能流響中韶,造端成化,千狀萬態,爐冶在我。是故宵魚秋磬之奏,豐黛盛鬋之容,輥霆驅海之勢,湍寒石瘦之致,或擅專門,自成孤詣,以論大家,終譏單步。況今梯航四達,心靈棣通,海市飛騰,魚龍曼衍,旁行蟹篆,揚扢千年;雷艇風輪,呼吸萬里。世有作者,脫落聲氣,牢籠物象,發皇墜緒,振起宗風,揖讓彌莎之庭,出入李杜之囿,不亦盛哉!〔9〕

錢先生文中指出詩歌創作首先要正其趨向,厚植根基;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才能變化生新,形成千姿百態的個人風格。大家不為一格所拘,結合所處時代開放心靈,汲取外來文化的營養,新舊交融,開拓廣闊壯美的境界。「逝者祖唐述宋,沿餘制於古賢;後者電舉飆張,導先聲於來哲」,可見前輩名家目光之高遠,識見之通達。傳統派絕非食古不化,而是守其當守,在民族復興的進程中「發皇墜緒,振起宗風」,創造無愧於前賢的作品,重新煥發燦爛的光輝。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幾代人堅持不懈的努力。

2013年9月中浣,成稿於淝濱寓居。 

 

〔注釋〕

〔1〕本文原名《詩壇終仗棟樑才——近二十多年來中青年詩詞創作述評》,為2007年8月參加香港中文大學舉辦「『五四』以來中國舊體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發表於《當代詩詞》2008年第1期,收入與趙松元、陳偉合著《選堂詩詞論稿》,黃山書社2009年2月出版。茲在原文基礎上作較大的增補與刪節,文題亦隨之改換。

〔2〕霍松林序,《海岳風華集》4頁。浙江文藝出版社1998年3月版。

〔3〕《海岳風華集修訂本編後記》,239—240頁。

〔4〕《爽籟》第1輯,持社編委會編,巴蜀書社2012年4月版。

〔5〕同上注。

〔6〕徐晉如《國詩芻議》,《綴石軒論詩雜著》,94頁。海南出版社2011年8月版。

梁啟超云:「我們不能說新的完全是好的,舊的完全是壞的。亦不能說古的完全都是,今的完全都不是。古今新舊,不足以定善惡是非的標準。因為一切學說,都可以分為兩類:一類含有時代性,一種不含時代性,即《禮記》所謂『有可與民變革者,有不可與民變革者』。」梁啟超《儒家哲學》,16頁,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3月版。

〔7〕朱德發《齊魯文化與現代中國文學關係的沉思》,《文學評論》2005年第1期。

民國間巴蜀天才學者劉咸炘云:「情意有三求,曰真、善、美。學者,學為人也,以善為主,真、美次之。真以善為的,美以善為準。離善而言真,無益也。離善而言美,且有損焉。……人生之事不過求善,科學、藝術無非為人生,不然,則雖盡大宇宙之物相,窮人巧之能事,亦復何價值。治物以養身,凡一切求真,皆求善之具(即手段)。藝術以陶情,凡一切求美,皆求善之具也。真偏於實,美偏於虛,善則介乎其間。……舍善言美,則色盲目,聲聾耳,害不可言。」《劉咸炘學術論集·哲學編》上冊,16—17頁。廣西師範大學2010年6月版。

〔8〕王澤龍《關於現代舊體詩詞的入史問題》,《文學評論》2007年第5期。筆者撰《二十世紀詩詞理當寫入文學史》予以反駁,載《詩詞界》2008年第1期、《學術界》2009年第2期。收入與趙松元、陳偉合著《選堂詩詞論稿》,黃山書社2009年版。

〔9〕《近代詩評》,《學衡》第五十二期。收入《夢苕庵詩文集》,514—515頁。黃山書社2008年9月版。


推薦閱讀:

傳統技擊實用方法練習入門
當我們談起德國服飾——從傳統到現代
傳統歲運看流月
傳統對聯2
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研習先哲古韻之精髓。

TAG:詩詞 | 傳統 | 進程 | 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