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王朝》之十七:還政李唐
為天地立心 為生民立命
為往聖繼絕學 為萬世開太平
神龍政變
武則天晚年因為寵信二張兄弟,引起了母子君臣關係的緊張,所以在長安年間大臣們本來是想通過司法手段解決二張問題的,把他們給送進監獄或者乾脆把他們處死,可是因為武則天在旁邊百般的維護,最後證明這條路是走不通了,那用合法手段解決不了問題怎麼辦呢?這時候就開始有人想到非法手段了,有的大臣就想乾脆把二張給殺了,那麼二張怎麼殺了,能不能搞一場暗殺了,搞暗殺倒是容易,殺死這兩個小夥子那是幾個大漢上去就可以了可是武則天怎麼能饒的了兇手,所以暗殺也不好,那在這種情況下有人就想了,還不如乾脆搞一場宮廷政變,把這二張處死同時也讓武則天提前退位,宮廷政變一下子就提上了議事日程呢,那咱們說誰這個時候最想殺死二張,或者說誰這時候最想搞這宮廷政變?
我覺得咱們要是看偵探小說的話,就會有這麼一個經驗,誰的利益受損,誰就有可能是兇手,這樣的規律放到政治鬥爭裡頭其實也是一樣成立的,所以咱們這時候就得來分析分析了,如果二張得勢的話,誰的利益會受損了,有兩類人這利益受損最大,第一類人是李唐皇室主要成員就是太子李顯、相王李旦,還有太平公主,因為如果說二張得勢最後引起武則天傳位方針的改變,李顯是當不成皇帝的,那無論是哪一家哪一姓當皇帝,這新皇帝都會把李唐皇室視為自己的最大威脅,一定會要斬草除根,而且張易之、張昌宗兄弟因為逼死了李顯的一雙兒女、女婿還有外孫子,把李顯給得罪透了,又因為他們誣告人家太平公主的情夫,把人家情夫貶到嶺南去了,把太平公主也給得罪透了,所以呢,二張那跟李唐皇室的關係可以說是國讎加恨攪和到一塊了,彼此是有不同戴天之感,這是第一類,可能利益受損的人。
第二類利益受損的人是誰呢,那就是反對二張的大臣,武則天晚年因為生病的緣故,對於朝廷的控制力有所下降,朝廷中就開始分派系了,有的巴結二張咱們舉了好多例子了,有的人就是二張的鐵杆反對派,那咱們也說過了,二張兄弟他是兩個任性的孩子,睚眥必報、快意恩仇,對於不喜歡他們的人,或者他們不喜歡的人,那報復起來是非常惡毒的,所以大臣中間的一部分反對二張的大臣也是希望看到二張兄弟趕快下台,那這樣以來,這兩類人物就成了宮廷政變的核心力量。
那麼這些核心力量究竟都做了一些什麼事呢,咱們先看大臣這一邊,大臣這一邊核心人物是張柬之,這個張柬之又是何許人呢,張柬之可是個大器晚成的人了,他呢,是生於唐高祖五德年間,所以咱們可以想想他歲數有多大,是進士出身,但是在唐高宗一朝一直是鬱郁不得志,張柬之真正得志那已經是在65歲之後了,就是在載初元年也就是690年,武則天為了建立武周王朝第一次開這個殿試,開制舉,那麼張柬之他當時多少歲呢,咱們說已經過了65歲了,他66歲了,他66歲的高齡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跟著那些後生晚輩就一塊上了考場,一塊上了考場之後還一舉高中,從此就著拜監察御史,以後的仕途就比較順利了,十年之間已經從八品的監察御史做到了四品的荊州長史,荊州的副市長挺不錯的了,當然你跟宰相相比還小,說大不大,說小不小的一個官,可是當時一般的人都認為,這恐怕是張柬之擔任的最後一任公職了,為什麼呢,因為當時他已經是76歲了,那咱們說張柬之他的上升之路遇到的第一個貴人就是武則天,武則天開制舉給了他一個機會,可是呢武則天給他機會之後,他已經76歲了,就在這個年紀他又遇到了自己生命中的第二個貴人了,誰呢,國老狄仁傑。
那是在久視元年也就是公元的700年,武則天就找狄仁傑說國老你給我推薦一個人才吧,狄仁傑就問武則天,說陛下想要什麼樣的人才,如果想要文學侍從的話,我看咱們朝廷里多了去了,不用我推薦,如果陛下想要的是經邦濟世之才的話,我推薦荊州長史張柬之,此人雖然年老但是有宰相之才,武則天一聽狄仁傑推薦,馬上把這個張柬之從荊州長史擢升為洛州司馬了,從地方到首都了相當於當了北京市的副市長,那這也是一個提拔,過幾天武則天又找狄仁傑了,說國老啊,你再給我推薦一個人才吧,狄仁傑說我不是剛剛給你推薦了張柬之嗎你還沒有用啊,怎麼又來讓我推薦人才呢,武則天說我用了啊,我不是已經把他提拔洛州司馬了嗎,狄仁傑說我推薦的可是宰相,不是什麼洛州司馬,武則天一聽又把這個張柬之提拔為秋官侍郎了,所謂秋官侍郎就是刑部侍郎,到中央機關工作去了,那可能有一些人就問了,你不是說武則天知人善任嗎,現在這個狄仁傑反反覆復給他推薦張柬之,他為什麼不立刻提拔他當宰相呢,我覺得武則天這樣做是完全符合用人原則的,為什麼呢?這宰相是什麼呢,那是百僚之首,是負責國家全局工作的,所以他必須經驗豐富,既要有地方經驗,也要有首都經驗,還要有中央經驗,然後才能總攬全局,所以武則天是想一步一步的來,就這樣張柬之在80歲的年紀終於拜相了,可是雖然武則天對張柬之有知遇之恩,最後呢,張柬之卻站到了武則天的對立面上,因為張柬之拜相的時候已經是武周王朝的多事之秋,二張兄弟氣焰熏天,國家前途未卜,對於張柬之這樣一個正統的儒家知識分子而言,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除掉這兩個小人所謂的清君側,確保太子能夠順利即位,那就這樣政治立場特別堅定,成後有謀,而且又身居相位,手握大權的張柬之,就一下子成了大臣之中反二張力量的核心了。
張柬之一共做了三方面的準備工作,第一方面是發動官員,或者叫策反官員,他策反的最重要的人物就是右榆林大將軍李多祚,為什麼咱們說這個人物重要呢?因為這個李多祚的職位太重要了,他是有御林大將軍,當時武周中央軍事力量一共是兩支,一支叫做北衙禁軍,外支叫做南衙衛兵,北衙禁軍他的主要職能就是保衛皇帝,這個南衙衛兵主要職責是保衛中央政府,那麼這個北衙禁軍的最高統帥就是左右御林大將軍,李多祚是這兩個最高統帥中的一員,如果做通了他的工作,政變就有希望了,那怎麼樣才能策反李多祚呢,李多祚他本來是一個少數民族是漠河人,唐高宗的時候投降的,然後步步高升,張柬之就想利用他這個身世去打動他,有一天張柬之就來找這個李多柞,問他說將軍今天您是大福大貴,可您想過沒有,您這榮華富貴是誰給您的呢,誰最初給了您當官的機會呢,李多祚想了想說,那是高宗天皇大地,張柬之一聽有門,就是高宗天皇大地的兒子,現在被張昌宗張易之這兩個跳樑小丑危害,您難道不想去解救他嗎,您難道不想做一點什麼事來報答高宗的恩德嗎,這李多祚他雖然是一個粗人,但是他是一個聰明人,他一聽馬上就明白了,於是他就對張柬之說,說如果相公您所做的事是有利於國家的話,你儘管指揮我,我絕對不敢顧忌身家性命,這就等於答應張柬之了,我會給你提供必要的軍方支持,策反李多柞成功了,這是在軍方,在政界了這個張柬之他策反的兩個最重要的人物一個是司刑少卿桓彥范,另外一個是中台右城敬暉兩個人。
這兩個人他都是張柬之過去的舊同僚,而且他們三個還都受過國老狄仁傑的推薦,等於說有一種類似於同門的關係,本來就意氣相投,所以張柬之一找到他們兩個他們兩個也是慨然允諾,這樣一來,這個政變的核心集團就形成了,這三個人就是政變核心指揮部的最高的成員,張柬之,桓彥范和敬暉,這是張柬之做的第一件事,策反官員。
張柬之做的第二件事是什麼呢?第二件事是加強軍方力量,軍方那僅僅有一個右御林大將軍李多柞還是遠遠不夠的,還要繼續充實基層,讓李多柞下一級的官員們,下一級的軍官們也同情政變,這時候呢,張柬之就利用他當宰相有用人權的機會,把自己的一些親信都給安插到御林將軍這個崗位上去的,張柬之做的第三件事是聯絡李唐皇室,這個政變必須得到皇室的支持,誅殺二張必須打著皇室的旗號進行,否則就是犯上作亂,那怎麼樣才能跟皇室,特別跟太子取得溝通了,當時太子每天從玄武門進宮給武則天請安,桓彥范和敬暉兩個人不是擔任御林將軍每天在那兒守門嗎,就由他們兩個截住太子跟他秘密進行溝通,把這個政變計劃跟太子協商,這事關太子的利益,所以李顯欣然允諾那到這一步,張柬之他們這邊的工作基本上就緒了。
再來看皇室成員這邊,皇室成員這時候武則天活著的子女一共就三個,太子李顯,相王李旦還有太平公主,三個人利益一致,所以肯定是精誠團結,那他們都幹什麼事呢,比方說太子,太子他是政變的旗幟,政變必須大著他的旗幟進行,而政變的最終結果也肯定是讓他當皇帝,李顯自己首先他的存在本身就是發揮作用,另外李顯還給這個政變核心指揮小組派出了一個人,這個人是他的太子右庶子,他太子手下的官,也是宰相高崔玄暐,崔玄暐也參加到核心領導小組之中了,那麼相王李旦在做什麼呢,相王李旦很早就開始掌握軍權了,這時候他本人擔任左衛大將軍,這是南衙的最高領袖南衙衛兵的頭,所以到時候可以由他帶領南衙衛兵來控制政府,穩定首都,那咱們再看太平公主都幹了一些什麼呢,太平公主的所作所為,在史書之中沒有任何記載,不過我個人認為太平公主發揮了相當大的作用,她的作用主要是策反大內裡面的宮女,讓這些宮女做內應,那咱們不要小瞧這些宮女,當年武則天建立的那個後宮情報網發揮的多大的作用,再說了武則天現在是卧病在床,全靠宮女給她反應外面的一些信息,如果宮女不配合的話,她就是孤家寡人,那這也正是太平公主想要看到的結局,所以她就去策反宮女,讓她們倒向政變這一邊從而監視武則天和二張兄弟的一舉一動。
那就在這樣的一連串的準備工作之中,這長安四年也就結束了,轉過年來正月初一武則天改元神龍,就進入了神龍元年了,咱們俗話說新年應該有新的氣象,可是神龍元年武則天繼續卧病長生殿,身邊只有二張兄弟出入,一點都沒有表現出還政太子的意思,那這時候人們就更加緊張了,一旦武則天突然死去二張會有什麼樣的行為,就在這種緊張的心情之下,這個政變指揮部終於決定開始行動了,就在神龍元年正月二十二日,政變爆發了,這個政變呢按照計劃是兵分四路,第一路由張柬之和崔玄暐帶領部分禁軍將領和禁軍的士兵去衝擊玄武門控制住入宮的必要的通道,這是第一路,第二路呢,是由李多祚也帶領部分禁軍將士去到東宮迎接太子,把太子迎到玄武門號令天下,然後兩路軍隊一塊兒匯合進入皇宮,殺死二張,再逼武則天退位,這兩路這是政變的主體部分,第三路呢是由太平公主策反好的這些宮女在宮裡頭給這些人做內應,第四路就是由相王李旦和他的這個司馬袁恕己一塊兒發兵控制政府進而穩定整個首都局面,聽起來這個政變是天衣無縫,可是事到臨頭卻出了兩個岔子,差點讓政變毀於一旦。
怎麼回事呢,這第一個岔子是太子臨陣掉鏈子了,咱們不是說第二路是張柬之安排,右御林大將軍李多祚帶領部分將士去東宮迎接太子,沒想到這些士兵走到東宮門口太子忽然害怕了,他一想起母親的那個鐵腕政策不由得腿肚子發軟,他想現在雖然是二張在冊,我前途未卜,可是母親畢竟還讓我當太子又沒有把我廢掉,我難道一定要造他的反嗎,萬一我失敗了怎麼辦呢,這麼一想,他就不出去了,就在門裡,不往外走,他這麼一不往外走,這外面的將士可就著急的,因為如果太子不出面,他們不就成了造反了嗎,這還了得,趕緊勸他吧,這些將領裡頭有一個人叫王同皎,這是太子的女婿,跟太子關係比較親,就由他來打頭陣勸說,他就跟李顯說,說您看當年先帝把國家交付給您,可惜您是橫遭幽廢,被母親廢掉了,如今已經二十三年都過去了,好不容易今天咱們宰相們和將士們同心協力想要幫您恢復李唐社稷,您這麼這個時候退縮不前呢,請您趕快出來號令天下,他這麼勸了一陣子,可是這個道理李顯他本身就明白,他不是不明白道理,他是害怕,他害怕他又不敢說害怕,怎麼辦呢他就把這個孝道給搬出來了,他說你們說得也沒錯,這小人是應該清楚掉,可是現在聖上身體不好,萬一咱們新兵攻進嚇到他老人家怎麼辦呢,咱們還是從長計議吧,還是不往外走,那這時候將士就更著急了,你想政變最關鍵的是什麼呢,最關鍵的莫過於時機了,失去了時間就可能前功盡棄,這時候呢,有一個將領叫李湛,他急得就叫起來了他說太子,我們這些人不顧身家性命豁出命來要保衛您,您現在是一定要把我們置於死敵嗎,你要不出來也可以您要不政變也可以,請您親自走出門來,跟我手下的士兵們說,我沒有辦法跟他們解釋這件事,那咱們說李湛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這是在威脅啊,等於威脅李顯,現在你我還有這些士兵們,咱們都是一條線上拴著的螞蚱,你要是敢出來跟士兵們說我這政變不發動了,你們回家吧,你信不信士兵敢把你撕了吃了,這個李顯他是窩囊人,但他不是一個傻子,他聽明白了,這話里有火藥味,怎麼辦呢,沒有辦法,長嘆一聲,終於走出門去,騎上了那一匹早就準備好的高頭大馬他剛一騎上去,那些將士們在後面一鞭子就抽上去了,這馬就往前走,然後這個將士就護擁著李顯,一塊兒往玄武門這兒走了。
第二個岔子就發生在玄武門這兒了,本來張柬之他們帶領著部分御林士兵到玄武門,按他們的想法應該是如入無人之境,因為玄武門的守軍左右御林軍都已經被他們控制了,可是沒想到到玄武門之前,一員大將攔住了去處,誰呢,田歸道,他帶領著千騎士兵攔在那兒了,那咱們說你剛才不是講過嗎,這個玄武門的守軍是左右御林軍,這怎麼又冒出來一個千騎呢,其實是這樣,玄武門這兒主力部隊確實是左右御林軍,但是還有一支非主力部隊,那就是千騎,千騎也是北衙御林軍的成員,名以上掛靠左右御林軍,但是他的將領從事都是皇帝親自委任,皇帝這個意思很明顯,就是讓你禁軍內部互相牽制,那麼張柬之他們以為現在左右御林將軍在這兒,你這個千騎既然掛靠御林軍,你就應該聽將軍的話,可是沒想到這個田歸道是一個死心眼,他說沒有人跟我說過這個事情,我不能放行,張柬之他們趕緊做工作,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說我們現在是奉太子之命,進宮清除小人,請你把你手下的軍隊一併交給我們指揮,田歸道是堅決不幹,那又僵持在這了,這時候怎麼辦呢,如果真就這麼僵持下去,還真是麻煩,可這時候,太子趕到了,田歸道他一看見太子,他沒主意了,因為他本來並不是部分二張的黨員,他沒必要幫他們,他不讓張柬之他們進去不把自己的兵交給他們,只是職責所在,可是現在太子來了,這太子是什麼人呢,那就是未來的皇上,他得罪不起,思前想後,這個田歸道一咬牙說這樣吧,咱們妥協吧,我讓你們進去,但是我的兵不能跟著你們走,彼此妥協了,田歸道這兒一放行,事情就好辦了,將士們就順著玄武門就衝進宮裡頭的,衝進武則天睡覺的寢宮,吟仙宮了,有些宮女到這兒一看,有士兵來了,回身就跑,想要回去報信,太平公主早就策反了一些宮女在這兒準備者了,一刀就把這些準備報信的宮女給捅死了,沒有人知道外面發生了什麼,士兵們接著往裡走,這時候張昌宗張易之還在睡覺了聽到外面有動靜,趕緊披衣起床,剛走出門,就被士兵殺死在外廊之下了,殺死了二張兄弟。
這個張柬之他們就帶兵進入了武則天的寢殿,長生殿,武則天是老年人,睡覺本來就輕,聽見有動靜了,就把頭抬起來了,抬起頭一看,只見一片刀光劍影,她就問,是誰在興兵作亂,一個蒼老的聲音就回答他,張易之張昌宗兄弟謀反,臣等奉太子之令誅之,因為害怕泄露消息,所以事先沒有通報陛下,我們擅闖宮禁真是罪該萬死,誰在說話啊,張柬之,這話呢,雖然說我們罪該萬死,可是口氣相當的強硬,武則天看了看,這個跟自己同齡的老頭子沒有說話,轉過臉去看著太子說話,說原來是您派兵殺人啊,那現在人已經死了,你就回東宮歇著去吧,武則天這是虎老餘威在,這個太子李顯一聽又是嚇得腿肚子發軟,還真拔腿就想走,他這麼一想走,桓彥范在一邊攔住了,桓彥范說了,太子還怎麼能再回去了,當年天皇把太子託付給陛下,現在太子已經成年了,應該繼承祖業,我們今天就是要奉太子當皇帝的,希望陛下您立刻傳位給太子,武則天一聽不是那麼回事了,轉眼一看又看見了將軍李湛了,他就問,說你也是誅殺易之兄弟的將軍嗎,我待你們夫子不薄呀,你今天怎麼會這樣做呢,那咱們說李湛是誰呢,他就是當年武則天的第一個擁護者李義府的兒子,所以武則天這樣問他,那麼李湛紅著臉一句話也說不出來,這時候武則天又轉向這個崔玄暐了,他說別人當宰相都是有人宰相,只有你崔公,那可是我親手把你提拔到這個崗位上來的,怎麼你也會在這裡呢,崔玄暐是一個很有經驗的人,他說我這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報答陛下呀,他這麼一說,武則天沒有話說了,重新躺回了床上,閉上了眼睛,那到這一步,政變的前三路都已經順利結束戰鬥了,第四路,相王和袁恕己那兒進行得也非常的順利,很快就控制了中央機構,把這個二張兄弟在中央機構的黨羽都給逮捕了,然後這些禁軍的將士們,又來到了張易之的豪宅之中,把他們的三個弟弟也給逮進來了把腦袋就給割下來了,然後這五個兄弟都消首懸掛在天京橋頭示眾,這張家兄弟平常也是作威作福,老百姓恨透了他們,所以在這兒掛了一夜,他們屍體上面的肉都被老百姓給刮乾淨了,那當年武則天任用酷吏來俊臣的時候,其實也激起過民憤,只不過那一次是武則天自己糾正了錯誤,可是這一次呢,歷史沒有給武則天機會,沒有能讓她再一次自我糾錯,神龍政變就這樣結束了,那咱們說,今天我們應該怎麼樣來評價這個神龍政變呢?
咱們至少能得出三個結論,第一個結論,神龍政變他直接針對的對象就是張昌宗張易之兄弟,對於大多數參與政變的人來說,政變的目的就是為了掃除二張兄弟對於政治可能發生的不利影響,至於說讓武則天提前退位那只是政變的一個副產品,主要針對的不是武則天,這是第一個結論。第二個結論,武則天當時的既定的政治目標就是回歸李唐王朝,政變沒有改變這個目標,相反政變是讓這個目標提前實現了,這是第二個結論。第三個結論,政變其實是反對二張的大臣還有受到威脅的李唐皇室合作的產物,在這一場之中其實大臣的核心力量是佔據了主導地位,張柬之、桓彥范、敬暉、袁恕己、崔玄暐這些人在政變之後都立了大公,封為王,成為一個異軍突起的勢力了,另外呢,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在政變之中也立了大功,勢力也有很大的提升,還有呢,因為政變本來針對的不是武則天,所以武則天娘家的人,武家在政變之中並沒有受到衝擊,所以政變之後恰恰是一個群雄並起的時代,李顯當了皇帝,他必須面對的是種種都在崛起的勢力,換句話說他這個皇帝不好當,但是無論如何神龍政變他標誌著武則天政治生涯的結束。
白髮餘威關於老虎這種動物有兩句俗話咱們都聽說過,一句叫虎老餘威在,另外一句叫做虎落平陽遭犬欺。這兩句話看起來是矛盾的,其實咱們都明白它呢,各有部分的道理,那如果武則天比喻成這一隻老虎,這兩句話哪一個更適合它呢,還是一樣,也是各自都有一定的道理,都反映了她生活中的某一種狀態,武則天是在神龍元年1月22日被政變推翻了,政變之後的第二天,她就下令太子李顯監國,第三天她下令傳位給李顯,第四天李顯就正式即位當了皇帝,這可是李顯這輩子第二次當皇帝了,第一次呢,還是20多年前的事了,他接的是他爸爸唐高宗李治的班,當的是大唐王朝的第四任皇帝,這一次呢,時隔二十多年,他接的是母親武則天的班,當的是武周王朝的第二代皇帝,可能雖然接的是武則天的班,他這麼一接班就把武則天趕到上揚宮去居住了,那在上揚宮裡頭,武則天可算是有時間來品嘗這個虎落平陽遭犬欺的滋味呢,那怎麼叫虎落平陽呢,講三個表現咱們就知道了。
第一個表現,武則天迅速的衰老憔悴了,武則天當皇帝已經是六七十歲的事情,是一個老年人,不過在權力的刺激之下,她真是煥發的第二次青春,69歲的時候還長出了眉毛,那咱們說話已經有眉毛再長出眉毛往哪兒長啊,是原來的眉毛比較稀疏了,又重新長的濃密了,七十二歲的時候她原來掉的牙齒也又長出來了,那叫人生第二春,那怎麼也說過,武則天在聖歷二年之後,身體就不如從前了,可是雖然身體不大好,她不是一個強者嗎,在見外人的時候,總還要表現出一幅精神抖擻的樣子,那身體不好了,怎麼能表現得精神抖擻呢,武則天特別擅長化妝,根據資治通鑒的記載,太后春秋雖過,善自塗澤,雖左右不覺其衰。說武則天太擅長打扮了,塗脂抹粉之後連周圍的人,身邊的人都看不出他年老的狀態,可是呢神龍政變一發生,武則天的精神一下子垮下來,隨著精神垮下來她的身體也迅速的衰老,唐統記有這麼一條記載,及在上陽宮不復櫛沐,形容羸悴,上入見大驚。什麼意思呢,她到了上陽宮之後,再也沒有心情梳洗打扮了,所以一下子變得特別的衰老特別的憔悴,以至於他的兒子李顯再去看她的時候都嚇了一跳,這老母親怎麼幾天時間就變得老成這個樣子了,所以說武則天是迅速的衰老憔悴了,這是虎落平陽的第一個表現。第二個表現是武則天被看管起來的,失去了人身自由,咱們也知道武則天的這個皇位是從兒子手中奪來的,當年她當皇帝的時候,兩個兒子也都被她軟禁,現在輪到她來品嘗被兒子軟禁的滋味,而且呢,看押的這個將軍正是當年她第一個寵臣李義府的兒子李湛,所以說這就叫世事無常,無論是當權還是落魄,是心腹還是仇敵,都是可以互相轉化的,這是第二個表現。第三個表現呢,是武則天親眼看著她付出努力最後得到的這個勞動成果,武周政權毀於一旦。在神龍元年的二月四日李顯就下詔,改國號為唐,宗廟、社稷,陵寢,百官,旗幟,服色,都恢復到唐高宗永淳以前的制度。
什麼意思呢?就是唐高宗臨死之前那時候是什麼模樣,還要回到什麼模樣去,把武則天這十多年的努力一筆勾銷,不光是這些一筆勾銷了,武則天不還創立了好多新字嗎,這些字也都廢除了,當然只留下一個,就是這個瞾。武則天給自己起的那個名字日月當空那個瞾,母親的名字他不能給改了呀,只有這個保留下來了,其他的一律廢除不用,那咱們說武則天是一個英雄啊,對於一個畢生追求夢想追求成功的英雄來說,還有什麼比看到自己的成果化為烏有更加可悲的事情,所以有這麼三個表現咱們就可以說武則天當年真的是虎落平陽了。
不過不是還有一句話形容老虎嗎,那是虎老餘威在,事實上武則天對他這個三兒子,也就是當朝皇帝李顯還保持著相當大的威懾力,她還很有威風,怎麼表現武則天還很有威風呢?我覺得至少也有這麼四個表現,第一個表現就是武則天依然享受著皇帝的待遇,武則天是武周王朝的皇帝,現在呢,人家李顯改武周為唐了,按道理來說武則天就是亡國之君了,那歷史上亡國之君都是什麼待遇,給大家舉兩個熟悉的例子,第一個例子,南唐後主李煜,就是大詞人,李後主,他亡國之後怎麼著呢,被宋太宗毒死了,那明朝的崇禎皇帝,他亡國之後怎麼樣呢,自己弔死了,這是亡國之君比較標準的遭遇,那武則天也是亡國之君,那她後面是怎麼樣的,她兒子李顯當了皇帝之後,馬上給武則天上了一個尊號,叫則天大聖皇帝。這在中國古代可是不得了的事情,因為咱們都知道一句話,叫做天無二日,國無二主,現在李顯已經是皇帝了,他居然說他的母親還是皇帝,而且呢,還是則天大聖皇帝。那咱們也知道後來又改周為唐了,這個則天大聖皇帝到底是大唐則天大聖皇帝,還是大周則天大聖皇帝,沒人敢深究這個問題,反正皇帝這個名號一直不變,這是非常威風的事。另外呢,有一首歌曲好多年了,《常回家看看》反映老年人的一種願望希望兒女在晚年能夠圍繞在自己身邊,其實在今天對於好多人來說這還是一種奢望,可是這個歌對於武則天它就不是奢望,他到了上陽宮之後,李顯就頒布詔令,昭告全國,說他要每十天就率領文武百官去看望武則天一次,那咱們說十天看一次,這個頻率是高呢還是低呢,這個頻率夠高的呢,因為咱們對比一下,唐朝的其他兩個太上皇就知道了,那唐高祖李淵在玄武門之變之後不是當了太上皇了嗎,還有唐玄宗李隆基在安史之亂之後也當了太上皇了,這兩個太上皇他們的兒子都當皇帝,有沒有經常去看望他們呢,根本就沒有,這兩個太上皇都死得是凄凄涼涼,那武則天這兒呢,不管李顯是真心還是假意,反正至少從制度上十天就得看一次,那武則天混得比太上皇還要好一些,所以這就是他虎老餘威在的第一個表現。
第二個表現是武則天得到了李顯相當高的評價,因為李顯改周為唐之後,馬上就面臨著一個很大的問題,什麼問題呢,武周王朝的評價問題,武則天的定位問題,如果你要說武周王朝是一個偽朝的話,那武則天就是一個篡逆之人,那篡逆之人按照當時的道德觀念,就得被盯到歷史的恥辱柱上,就像王莽那樣,那如果你要是被承認武則天是一個篡逆,那你就得解釋清楚,武周王朝和李唐王朝是一個什麼關係,這是很難解釋的,那麼唐中宗李顯他怎麼解釋呢,咱們看看他的即位社文就知道了,在這個即位社文里,李顯說當年高宗皇帝仙駕不追,逆臣開釁,敬業挺災於淮甸,務挺潛應於沙場,天柱將搖,地維方撓,非撥亂之神功,不能定人之安危矣。什麼意思呢,他回顧了一下高宗去世之後的情況,他說唐高宗去世之後,國家馬上面臨著空前的危難,徐敬業在江淮地區搞內亂,那麼程務挺又想在塞北地區跟他呼應,等於說國家的南方北方都亂起來了,面臨著嚴重的政治危機,在這種情況下,是武則天挺身而出,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把唐朝給延續下來了,在這種情況下,她才應天順人,登基稱帝,也就是說武則天她當皇帝有這麼一個具體的背景,那麼她當了皇帝之後又過了十幾年的治理,她覺得國家已經安定下來了,她怎麼辦呢,李顯說他的母親武則天這時候就開始,凝懷問道,屬想無為。母親把局面安定下來,就不願意當這個皇帝了,不願意當皇帝怎麼辦呢,就把這個兒子召回來了,主動遜位給兒子李顯,讓他呢,接班當皇帝,繼承祖業,那按照李顯的這個社文的說法,他的中心思想是什麼呢,他就是武則天她絕不是一個篡逆之人,相反她是在危機關頭拯救了李唐王朝的人,在拯救了李唐王朝之後呢,又以母親的身份,替兒子掌管了十幾年的家業,最後還是把這一份家業平平安安的交給兒子。這叫什麼加?這叫做在「在朕躬則為慈母,於士庶即是明君」對於我個人而言,他是一個慈母,因為他最後把權力交給我了,對於老百姓來說,她就是一個明君,因為她當年拯救了國家,他表達的是什麼意思呢,武周王朝他不是偽朝,武則天也不是一個篡逆之人,相反武周王朝和李唐王朝的關係應該是周唐一體母子相承。這一下子就把這麼一個很困難的問題給解決掉了,而且武則天還繼續維持了高大的形象,順手這個社文連神龍政變都給一筆勾銷了,你想啊,武則天是在晚年厭倦大寶,不想當皇帝主動遜位給兒子的,那還有什麼政變而言,這是第二個表現。第三個表現是武則天的身後事安排得非常妥當,神龍元年11月的26日也就是神龍政變發生之後10多個月,武則天終於走完了她漫長而又傳奇了一生,病死在上陽宮的仙居殿了,享年82歲。
那麼武則天她臨死之前,發布了最後一道制書,也就是遺志,專門就交代了身後的安排問題,武則天在這個遺志里要求,祔廟歸陵,去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后。什麼意思呢,她要求別再把他叫做皇帝了,她要回到唐高宗皇后的身份上去,而且叫做歸葬唐高宗的乾陵,還要求把自己的神囑放在禮堂的祖廟之中,那武則天臨死為什麼念念不忘這樣一件事呢,有人就說了,你看武則天最後還是不行了吧,斗敗了吧,終於撐不下去了,不敢當皇帝了,其實這事沒這麼簡單,武則天是替自己的將來考慮,她要求恢復唐高宗皇后的身份,要求祔廟歸陵有什麼好處呀,就是以後如果說政治發生變故,如果人們對她的評價改變的話,念及她作為唐高宗皇后的身份會對她手下留情換句話說,再怎麼嚴重,也不至於把她剖棺露屍,所以武則天是做了最壞的打算,那她的這個遺志能否得到執行,其實就關係著武則天的長遠利益了,那這個遺志一出來,執行沒執行呢,當時也確實有兩派意見,一派意見就是說不能執行為什麼呢?武則天想要跟唐高宗合葬,那就得把唐高宗的乾陵打開問題是咱們中國古代講夫為妻綱,對於武則天而言,唐高宗比她的身份尊貴,那因為武則天這麼一個地位相對卑微的人,去開啟一個地位高貴人的陵寢,這是不合適的,這叫做以卑動尊,所以有的大臣就說,不能夠執行這個遺囑,要給武則天另起陵寢,其實這裡隱含著一層意思,那就是說以後還可能重新清算清算武則天,那面對這種想法,唐中宗怎麼表態呢,李顯得他堅決執行了母親的遺囑,親自護送靈柩返回長安,開啟前陵把母親和父親安葬在了同一個陵墓之中,這就就使得乾陵成為中國唯一的埋葬著兩個皇帝的陵墓,而且呢,乾陵一直到現在都相當安穩啊,時隔一千三百多年,唐朝所有的其他皇帝的陵寢都動過了,只有乾陵還保存得完好無損,而且咱們的政府也說了,五十年之內不開啟乾陵,武則天地下有靈應該是相當安慰,這是第三個表現。
第四個表現是武則天的家族還繼續受到尊重,神龍政變剛結束沒多久,唐中宗李顯夫婦就跟這個武三思交上朋友了,李顯沒事就往武三思家裡跑,有什麼軍國大事,都願意跟武三思商量商量,而這個中宗的皇后韋皇后更是跟這個武三思成了一對棋友,這三個人好得跟一家子似的,正因為有這樣的情況,所以神龍政變之後,武家的子孫接著加官進爵沒有受到衝擊,這是活著的這些侄子們。那死了的祖宗呢,李顯對武家的祖宗也特別尊重,咱們都知道武則天改唐為周的時候,就得給這個李唐王朝的祖宗搬搬家了,原來他們的神主放在太廟裡,現在不能在太廟了,給他們令建一個崇尊廟,那現在又改周為唐了,那武則天的祖宗也得搬搬家,可是同樣是給祖宗搬家,這個李顯做得可比他母親厚道多了,武則天當年是只搬了李唐王朝的三代神主,也就是說只把唐高祖,唐太宗和唐高宗的牌位給放到崇尊廟供奉起來,其他人不管,這一回輪到李顯給武家的祖宗搬家了,李顯搬了幾代呢,他搬了整整七代,武則天的七代祖宗都繼續供奉在崇尊廟之中,不僅活著的親戚沾光,死了祖宗還受到尊重,你說武則天這還不夠威風嗎,所以有這麼四個表現咱們就知道了,武則天確實是虎老餘威在,那可能有人就奇特了,說武則天怎麼就能夠打破亡國之君命運悲慘的這個規律,繼續保持威風乃至生榮死哀呢?
我覺得呀這裡頭至少有四個因素。第一個因素,是神龍政變的性質因素,咱們上一集講過,這個神龍政變他的第一目的是結束二張兄弟對朝政的干擾,推翻武則天它是他的副產品,不是神龍政變主要想達到的目標,正因為如此,在政變之後,武則天退位遷居上陽宮,好多大臣表現的是非常的留戀非常的惋惜,舉一個例子,姚元之。這個姚元之就是後來開元賢相姚崇,當時還叫姚元之,他呢和其他大臣一起送武則天遷居上陽宮,這姚元之當眾就嗚咽流涕,當眾哭起來了,那這個政變功臣張柬之就不滿意了,張柬之就勸他說今天你怎麼能在這種場合下哭呢,我怕以後你要遭災了,那面對張柬之的提醒,姚元之怎麼回答,姚元之說了,元之事則天皇帝久,乍此辭違,悲不能忍,且元之前日從公誅奸逆,人臣之義也。今日別舊君,亦人臣之義也,雖獲罪實所甘心。什麼意思呢,我姚元之侍奉則天皇帝很長時間了,如今要離開他,我灑淚拜別那是由衷的一種感情,況且我當時跟你們一塊兒誅殺二張這是為了國家,我覺得是我作用大臣應盡的義務,現在呢,我灑淚辭別舊君還是我做大臣應盡的義務,如果說我因為這一件事獲罪的話,那麼我雖死不恨。其實呢,姚元之的表態也代表了當時好多大臣的立場,他們並不反感武則天,相反因為武則天知人善任,給了他們上升的空間和機會,他們在心裡感激武則天,他們對武則天還有著深厚的感情,這是第一個因素。
第二個因素是神龍政變之後的形勢因素,咱們也說過神龍政變是各種勢力聯合發動的政變,這個政變的主力呢,主導力量還確實不是後來的中宗李顯,而是一些有權謀的大臣,此外呢,這個李顯的弟弟相王李旦,妹妹太平公主也為這個政變建立了功勛,那在政變之後這些人的勢力就空前了膨脹了,這幾個有權謀的大臣都封為王了,當時號稱五王,那麼相王呢,加封為安國相王,太平公主呢,加封為振國太平公主,那你看五個王,再加上一個安國相王,再加上一個鎮國太平公主,把這個中宗李顯擠兌到哪兒去呢,中宗他感覺到自己是相當的勢單力孤,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過分強調神龍政變的正確性,那就是等於說替自己的弟弟妹妹以及那幾個大功臣抬轎子吹喇叭,會使得他們更加功高膽制,李顯可能會覺得自己在力量對比之中,更加不佔優勢,在這種情況下,他只能是儘可能的淡化神龍政變的意義,通過淡化神龍政變來壓制一下自己的弟弟妹妹以及那幾個大功臣,這是第二個因素。
第三個因素是什麼呢?是親情以及利益因素,咱們先說親情因素,李顯是武則天的親兒子,母子之間有天然的感情,當然武則天最後拋棄自己的侄子,把李顯從方州接回來,立他做太子考慮的是這種天然的母子感情,現在輪著李顯去處理他的母親了,他也不能夠不受這種感情的影響,他不可能做得太絕,這是親情因素。那再看利益因素這裡有什麼利益呢,李顯他是武則天立的太子,正因為有這種太子身份,他才能夠在政變之中被推舉為旗幟,政變之後順利的當上皇帝,如果說他現在否定武則天那也就等於否定了自己的太子身份,那他當皇帝的合法性又在哪兒,所以無論是於情於理李顯都不能做那種傻事,他只能是繼續推崇武則天,只有這樣才能拉大旗作虎皮為自己服務,這是第三個因素。
第四個因素,那是武則天的傑出智慧因素,武則天當年建立武周政權她並沒有跟李唐王朝完全決裂,她自己承認她的武周政權是同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那兒繼承來的,而且她還保持著這對三任皇帝的尊重,在崇尊廟裡安置他們的神主,這就使得她現在和李唐王朝的和解相對容易一些。還有呢,武則天在遺志之中主動提出恢復唐高宗皇后的身份,葬到唐高宗的陵寢之中,這就使得她重新從一個皇帝變回了妻子和母親,離經叛道的武則天又回到傳統的軌道上來,在這個軌道之上,她就是唐高宗的合法皇后就是皇帝李顯的親生母親,那一個人可能否認前朝皇帝,但是哪一兒子能夠否認自己的親生母親,不僅李顯不能,此後的皇帝李旦還不能,李旦之後仍然不能,因為以後所有的皇帝都是武則天的直系子孫,這一點非常重要此外呢,武則天還在她的遺志之中,特別提到了兩件事,哪兩件呢,第一赦免王皇后簫淑妃二族,以及褚遂良、韓瑗,柳奭等等這些人的親屬,第二,賜魏元忠實封百戶。那咱們說武則天在彌留之際怎麼會想這樣兩批人,這也是大有深意,咱們考慮一下,王皇后和簫淑妃他們是武則天的第一批敵人,也是武則天上升道路上的第一批犧牲品。那魏元忠呢,魏元忠是她當皇帝最後一個冤枉的大臣,現在她這個遺志一出來,就等於說我從頭到尾都原諒他們,那我能原諒你們,你們難道就不能原諒我嗎,那這些人有沒有原諒他的,王皇后,簫淑妃他們的親屬在史書上沒有留下任何的記載,但是魏元忠的表現被記錄下來了,資治通鑒里就講魏元忠是奉旨感咽涕泗,他捧著武則天這個遺志激動的留下了眼淚,在這一刻魏元忠已經忘記了武則天對他的不公平,他心裡只記得武則天的好,所以說呢,我們不得不佩服武則天傑出的政治智慧,這個政治智慧一直保留到她生命的最後一息。就是這一份智慧幫她度過了政變之後最艱難的歲月,讓她維護了自己的尊嚴和地位。
正是因為這樣許許多多複雜的原因,武則天避免了一般亡國之君的悲劇命運,以82歲的高齡壽終正寢,生榮死哀,唐中宗李顯親自護送她的靈柩返回長安,而且呢,在則天大聖皇后哀冊文中,對武則天進行了崇高的評價,這個哀冊文里講武則天是英才遠略,鴻業大勛,雷霆其武,日月其文。這是一個極其崇高的評價,而且呢,當時的好多大臣也都給武則天寫下了輓詩,咱們念其中的一首,是一個叫崔融的大臣寫的,崔容說,前殿臨朝罷,長陵合葬歸,山川不可望,文物盡成非。什麼意思呢,武則天當完了皇帝,最終以皇后的身份被安葬在唐高宗的乾陵之中,她再也看不見,她曾經統治過的山河大地,眼前的一切都已經是物是人非了,崔融的這個輓詩寫的是感人至深。
那麼如今一千多年過去了,我們再回首這一段歲月,回望乾陵,可能更有物是人非之感,那麼這個以叛逆傳統開始,又以回歸傳統而告終的一代女皇又給我們留下了怎樣的思索和啟迪呢?
乾陵與無字碑在武則天和唐高宗合葬的那個前陵是立著兩塊碑,西邊那個碑是唐高宗的,上面密密麻麻刻著是唐高宗的豐功偉績,那東邊那塊碑是武則天的,高大巍峨,八米的石碑,但是一個字都沒有,這就是著名的武則天的無字碑,那武則天為什麼要立這麼一塊無字碑呢?古往今來人們給出了好多種解釋,第一種說武則天覺得自己功勞太大了,根本沒有辦法用文字來描述,第二種呢,恰恰相反,說武則天覺得自己罪孽深重,所以不敢寫出來。那第三種呢,就是比較浪漫的說法,說武則天覺得千秋功罪自有後人評說,所以乾脆留下一段空白讓人們用想像力去填補。那這三種說法哪一種正確呢,其實呢,沒有一個是正確的,這個碑是武則天死後才立的,跟武則天本人的思想活動沒有任何關係,那咱們說是武則天后人給他立的,後人為什麼又要立這麼一塊無字碑呢?
其實這就得從中國古代的陵寢制度說起了,帝王陵寢按照中國古代的傳統,本身就是不立碑的,因為皇帝的功勞太大了,功勞天地沒有辦法用短短的一篇文字表達出來,所以呢,帝王陵寢之前歷來是不立碑,但是武則天不是一個標新立異的人嗎,到他的丈夫唐高宗死後以後,她就覺得非得用文字來描述一下丈夫的豐功偉績,於是她就自己給唐高宗立了一塊碑,上面刻了一片文字叫做述聖記,那麼武則天給唐高宗立碑之後,到武則天自己死後,帝王立碑又形成一個新的傳統了,所以她的兒子李顯也想給武則天立一塊碑,那立一塊碑先選石頭,石頭選好了圖案也刻上了,麻煩也就出來了,寫什麼字呢怎麼評價武則天呢,武則天死後唐朝也就進入了歷史上最動蕩的時期了,皇帝換得像走馬燈一樣,幾乎所有的政治勢力都曾經登台表演過,而且每一種政治勢力對武則天的評價都是不一樣的,那在這樣的情況下,武則天光是尊號就換了七八個,從則天大聖皇帝,變成則天大聖皇后,再變成天后,大聖天后,天后聖帝,聖后,直到唐玄宗的天寶八載,也就是749年最終成了一個穩定的尊號就叫做則天順聖皇后,他749離武則天去世的905已經過去40多年了,近半個世紀,那在如此漫長的歲月里,沒有人能給武則天一個定評,所以寫碑的事情也就一拖再拖,最後不了了之了,所以才有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塊無字碑,那古往今來人們都是怎麼樣評價武則天的呢?
在武則天去世之後的一千多年裡,人們對她的評價是反反覆復的變,比如說在唐朝,特別是在唐前期,因為所有的皇帝都是他的直系子孫,而且因為唐朝的這個儒家正統觀念還不是那麼嚴重,所以對武則天的評價相對比較積極,比較正面,但是呢,從唐中期開始,儒學復興了,到了南宋,程朱理學在中國佔據了思想上的主導地位了,所以從南宋開始對武則天的評價是持續走低,低到什麼程度呢,咱們都知道明末清初有一個著名的思想家叫王夫之也稱為王船山,他對武則天的評價是鬼神之所不容,臣民之所共怨,就是人神公憤這麼一個傢伙,這個評價已經相當低了,可是到了近代了,因為女權運動的興起,人們賦予武則天婦女解放的色彩了,又開始給她做翻案文章,所以經過漫長的歷史這麼反反覆復一層又一層的塗抹,武則天的故事那是越來越多,越來越花哨,越來越神奇,具體到我這兒,我會怎麼評價這個獨一無二的女皇,以及他如此傳奇的一生和長達半個世紀的統治呢。
武則天一生最大的特點在於她的矛盾性,不僅僅政績是矛盾的,性格也是矛盾的,那咱們先看政績,武則天的政績咱們分四個角度來講第一個角度,經濟角度,那武則天在經濟方面的成績用一句話概括我覺得是經濟發展與民戶逃亡並存,那咱們今天講經濟發展有一個特別的指標叫做DGP國民生產總值,那中國古代沒有GDP,但是中國古代也有兩個重要的考察經濟的指標,一個是人口,一個是糧食儲備。那武則天時期的人口狀況怎麼樣呢,公元652年,也就是永徽三年武則天當皇后的前兩年,唐朝一共有380萬戶人口,那到武則天退位的這個神龍元年705年,人口已經增長到了615萬戶,53年的時間人口增長近一倍這在整個中國古代歷史上是罕見的,那再來看糧食儲備情況,武則天時期國家存了多少糧食了,長安四年,也就是武則天退位的前一年,有一個官僚給他上書,就說「神都帑藏儲粟,積年充實」神都那就是洛陽了,說我們洛陽儲藏糧食是連續好幾年都儲存得是滿滿當當非常充實,那咱們就得考慮了,所謂充實那是儲存了多少糧食,1971年一個考古發現,就幫助我們解開了這個問題的答案了,1971年在洛陽的韓家倉,這個發掘出了唐朝洛陽韓家倉的遺址,韓家倉一共有290個儲存糧食的洞庫,每一個洞庫他是有能夠盛50萬斤糧食,290個洞庫每一個儲存50萬斤加起來韓家倉能夠儲存多少糧食呢,咱們用乘法一算是七萬二千五百噸,一個糧倉就儲存七千多斤糧食,這在當時也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數字,那從人口和糧食這個角度來看,我們就可以說武則天統治時期經濟確實取得了長足發展,這是一面。
但是呢,特別矛盾的是武則天這個時候,也正是均田制開始瓦解,逃戶現象開始嚴重的時期,什麼叫逃戶呢?逃戶就是老百姓脫離戶籍了,那什麼又是均田制呢,均田制是國家把自己能夠控制的無主荒地分給老百姓,但是同時又用戶籍制度把老百姓牢牢的控制在這個土地上,不允許他遷徙,你就在這兒給我種地,同時給國家提供賦役,就是賦稅兵役和徭役,這些負擔對於一個老百姓來講是非常沉重的,那均田制從北魏開始實行,到武則天這個時候其實已經束縛了生產力的發展了,老百姓不願意再忍受國家的這種奴役了,怎麼辦呢,就逃吧,就從原來居住的那個地方逃走了,那逃到哪兒去呢,有的逃到城裡打工去了,有的當然就給大戶人家做了這個佃戶了,那還有呢,就是到一些新的國家還沒有控制到的地方去開荒去了,那咱們這麼一解釋,那均田制瓦解,以及逃戶出現這是好事啊,是刺激了生產力的發展,沒錯,可是在當時他畢竟造成了國家稅收的減少,以及社會不安定因素的出現,所以呢,當我們考慮到武則天時期的經濟狀況時,我們心裡就有一點矛盾,因為他沒有那麼穩定,他是經濟發展和民戶逃亡並存的,這是我們講政績的第一個方面。那第二個方面呢?咱們講政治狀況,武則天時期政治狀況是怎麼樣的呢,也是用一句話概括,叫做任人唯賢和酷吏政治並存,那武則天在政治方面最值得稱道的就是他的用人方略了,她完善了科舉制,同時鼓勵自薦或者是推薦人才在這方面留下了好多佳話,我們過去也給大家舉過例子,我們今天再舉一個例子,也是好多人都熟悉了,張嘉貞的故事。
那是在長安二年,武則天派一個侍御史到河北去辦事去,這個侍御史人挺好,辦事能力不強,到河北去了之後他就發現,沒有頭緒一團亂麻,怎麼辦呢,這侍御史就問當地人,說貴處有沒有人才呢,那河北人說了,有啊,我們這兒有一個叫張嘉貞的人就特別厲害,這個侍御史就把張嘉貞給請來了,請來了就問他這個事情應該怎麼處理,那麼張嘉貞給他分析得是頭頭是道,明明白白,這個侍御史一聽,特別高興,說這樣吧,乾脆你替我寫一篇奏章給皇帝算了,於是張嘉貞就替這個侍御史寫了一個奏章交給武則天了,那麼武則天拿到這個奏章一看,就把這個侍御史叫來了,說愛卿你最近進步神速啊,這個侍御史是一個忠厚人,他說這個奏章不是我寫的,是一個叫張嘉貞人寫的,說皇帝這個人也是人才啊,乾脆你把我的官給他當得了,他肯定比我幹得好,武則天一聽就笑了,說你看看,你真是個老實人,我堂堂皇帝難道自己就沒有一個官可以進賢嗎,還用把你的官給他,立刻召見了張嘉貞,然後讓他做了監察御史,同時這個肯於推薦賢才的侍御史也陞官了,那咱們說張嘉貞到底是什麼人物呢,他也是開元年間一個非常有成就的宰相,所以說武則天那是為開元盛世的到來進行了人才儲備,可是呢,我們說完武則天知人善任,任人唯賢之後,我們頭腦又想出一個問題,也是政治方面,酷吏政治,那怎麼解釋武則天用酷吏這個問題呢,因為酷吏咱們講過,他破壞了法制製造了大量的冤假錯案,而且使得皇帝和大臣相互信任關係融洽的這種局面再也不見了,不管我們給出酷吏政治多少理由,我們都必須得承認一個基本事實,那就是酷吏政治即使在中國古代社會,就是帝制時代他也是黑暗政治的代表,所以呢,當我們考慮到武則天的政治貢獻的時候,我們頭腦里同樣是充滿矛盾的,因為她任人唯賢和酷吏政治並存,這是政治方面的。
文化方面武則天是什麼樣子的呢,她一方面促成了文化的昌盛,但是另一方面也消磨了尚武精神,武則天咱們知道她是一個詩人,相當有文藝才華,而且也非常熱衷於搞各項文化活動,講一個故事,武則天有一次帶領百官去暢遊龍門,就是咱們現在洛陽旁邊這個龍門石窟,到這兒看了一圈很高興,詩性大發,就命令群臣都賦詩,來記錄這一件事,同時跟他們有一個約定說誰是要把詩先寫成了,我就替他錦袍一件,這錦袍那就是當時的高級時裝,大臣們都很感興趣,一個叫東方虯的人就先寫完了,三步兩步跑到武則天御座跟前,把詩呈給武則天了,武則天看對呀,寫成了,馬上把錦袍親自披到這個東方虯的身上了,可是呢,東方虯剛剛回到自己的座位上,落座還沒有坐穩當的時候,有一個叫做宋之問的詩人也寫成了,也三步兩步跑到武則天御座跟前把自己的詩作呈給武則天,他武則天一看宋之問這詩寫得是文理具美,不僅有文才,而且呢,有哲理比東方虯那詩寫得好多了,怎麼辦呢,難道就因為人家晚了半分鐘一分鐘就讓人家屈居第二嗎,武則天自己從御座上走下來了,走到東方虯面前說得了,第一不是你的了,把這個錦袍從他身上又給揪下來了,重新賞給了宋之問,這個故事就叫做龍門賦詩奪錦袍。當時那是群臣一片沸騰,那咱們也知道一句話,叫做上有所好,下必效顏,武則天這麼熱衷於詩歌創作,那當然就吸引了一大批傑出的文人才子潛心研究詩歌發展規律,那麼武則天促進了社會對文化方面的狂熱愛好,到唐玄宗那個時代已經發展到五尺童子,恥不言文墨的程度了,一個小孩都以不能夠講究這個文學創作書法藝術等等這些文化活動為恥,這是促進了文化的昌明,可是在另一方面,對文學的推崇實際上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意味這尚武精神的消磨,你想想在一個五尺童子,恥不言文墨的國度里誰還想去當一個赳赳武夫呢,那就很沒面子了,所以到武則天時期就出現了一個問題,就是漢人將領越來越少了,在戰場上的表現也不及唐太宗時期,那這個狀況繼續發展下去,到唐玄宗那個時代,基本上能夠帶兵打仗的都是胡人將軍了,那這種狀況,對安史之亂的爆發也是有一定影響的,所以說文化昌明他也是一面雙刃劍,這時文化方面的。
那第四個角度,咱們看社會方面,武則天在社會方面的成就是什麼呢,一句話,是社會結構調整和血腥殺戮並存。那咱們講過,在唐高宗統治初期朝廷還是把握在關隴貴族的手裡,關隴貴族勢力非常大,連皇帝都不放在眼裡,所以呢,唐高宗才要聯合武則天跟他們斗,最後通過廢王立武這個事情打擊了長孫無忌為首的關隴貴族集團,那麼在此後的50年時間了,武則天為了進一步截取權利,控制朝廷,她是一次又一次的清洗那些倔強難治的元老大臣,一次又一次的提拔那些根基淺薄的後進新銳,那通過她50年的運作到她統治結束的時候,中國的社會結構也就發生了非常深刻的變化,什麼變化呢,就是貴族官僚的力量大大的削弱了,平民出身的官僚力量有很大的提高,特別是科舉出身的官僚,在官僚隊伍之中已經佔了很重要的地位了,可是呢,咱們講這個問題的時候,也必須注意一點,就是這種社會結構的調整和這種社會流動的實現,是建立在一次又一次的血腥殺戮的基礎之上,可以說是無數人的鮮血鋪就了這一條流動的道路,那咱們說到武則天的社會成就的時候,我們仍然是有矛盾的,這樣看來我們就得這麼說了,武則天每一項政績都伴隨著矛盾,那借用林達先生的一句話,就是每投頭下一縷陽光,就撒出一片陰影。
我個人認為一個有吸引力了人必定是一個個性鮮明的人,武則天能夠一千多年來被人反覆評論,必然有其特殊的性格魅力,這種魅力表現在哪裡呢,我覺得這種魅力也表現在她的矛盾性,這個人性我還是從兩個角度來講,第一個角度,武則天是最自信的,但是同時又是最不自信的說她自信,咱們都能接受,因為一個女人在這樣一個傳統的男權社會裡,能夠一步一步的上升最後做到皇帝,沒有自信力行嗎,民間有一個故事流傳特別廣,也非常鮮明的體現出武則天性格的這種自信和剛強,咱們都知道,就是洛陽牡丹的這個故事,說武則天在大冬天,隆冬時節忽然想開百花盛開的場景,於是她就寫了一首詩叫做明朝游上苑,火急報春知,花需連夜發,莫待曉風吹。那這詩眾花神一看都很緊張,武則天這麼一個厲害人物,讓花開怎麼辦呢,我們抗不過他,我們開吧,所有的花都開了,只有牡丹不聽這一套,牡丹說現在明明是冬天,我是要到春天才開花的,我為什麼愛聽他的呢,堅決不開,所以武則天第二天早晨去游靜苑的時候,看到百花盛開只有牡丹還是那個樣子,非常生氣,把牡丹連根拔起,把牡丹那個桿也給燒了貶往洛陽了,這就是洛陽的名花交古牡丹的來歷,當然這是一個故事,絕對他僅僅是一個故事,但是這個故事編得相當精彩,反映出老百姓對武則天的一個基本認識,就是武則天不僅能管人,她還能管天,這看出來人們對她的這種自信力是相當認可的。
可是在另一方面,武則天她是非常清楚自己的所作所為是有悖於傳統文化的,她也是充滿了不自信感,充滿了不安全感,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武則天特別喜歡改年號,她一生一共參與改了32個年號,那咱們知道唐朝皇帝其實本來年號是相當穩定的,比如說唐高祖統治了那麼多年,只用了一個年號叫做武德,唐太宗也是他一輩子也用一個年號叫貞觀,那唐高宗在沒娶武則天當皇后之前也是一個年後叫永徽,可是武則天一當不得了,她當皇后當了28年,一共用了14個年號,平均兩年換一個年號,那當皇太后的時候呢,是五年用4個年號,當皇帝的時候是15年用14個年號,平均一年多一點就換一次年號,最極端的時候她一年就用3個年號,比方說公元696年,這一年呢,本來是叫天冊萬歲,可是這一年武則天封禪嵩山,封禪完了之後,她給改成萬歲登封了,改了萬歲登封才剛過三個月,她又修成了一座通天宮,於是又把這個年號改陳萬歲通天了,那你是武則天為什麼這麼不厭其煩的老改年號,關鍵就是她太不自信了,太焦慮了,不知道用什麼方式來證明自己的合法性,所以說,她是最自信的,但是又最不自信的。
第二方面武則天是最冷酷的但是同時又是最溫情的。武則天冷酷基本上都不用再舉例子,咱們都知道,連親生兒女都能殺,所以說清朝有一個學者叫趙毅評價武則天是千古未有之忍人。說自古以來沒有誰比她更殘忍的,可是另外一方面,像對狄仁傑,我們知道武則天是相當的溫情脈脈,她不讓狄仁傑給她下拜,說你一拜,我渾身骨頭痛,那這樣的關係,即使在唐太宗貞觀年間也是罕見的,不光對國老狄仁傑如此,武則天對一般的小官僚,其實也常常表現出這種人情味,舉一個例子,武則天不是一個佛教徒嗎,好生勿殺,不允許全國人民宰殺牲畜,讓全國陪他一塊兒吃素,這吃素有人能接受,有人就接受不了,就饞這個肉,老想找個機會搞點肉吃,有一次一個小官僚,叫張德,生了兒子了,他高興,就私會同僚,把同僚請到家裡去了,偷偷的宰了一頭羊,然後分給大家吃,那同僚吃得都非常高興,好長時間沒嘗到肉味了,吃得很高興,有一個同僚也在那兒吃,可這吃不地道,吃的時候他還把一塊肉給揣到袖子裡頭,吃完了之後回家就寫了一個奏章,說張德這個人違反了皇帝的禁令,私自宰羊吃肉,同時把這一塊肉作用證物交給武則天了,那第二天武則天上朝說完大事就問張德了,說聽說你生了兒子,我挺高興,張德趕快謝恩,可是武則天接著就說了,這肉從哪兒來的呀,把那肉就擠出來了張德嚇得真是叩頭如搗蒜,這時候武則天就說話了,他說我禁止宰殺牲畜那是在平時,如果誰家遇上喜事或者喪事,我是不禁止的,所以你不用害怕,但是呢,以後你選擇客人可千萬要慎重一點了,你知道我怎麼能知道你生兒子又吃肉嗎,就是這個人告訴我的呀,把那個表就給拿出來了,那個告密者當時是無地自容,那武則天為什麼能讓那麼多的英雄賢才為她所用呢,一方面固然是她知人善任,能夠賞識他們的才華,另外一方面肯定也和她這樣人性化的管理有關,所以說武則天是冷酷的但是也是溫情的,那我為什麼在這兒一定要強調這個矛盾性了,我想正是因為這種矛盾性,使得武則天成為一個有血有肉的立體的人,讓我們覺得親切,吸引我們停下來駐足思考三個問題。
第一,武則天為什麼能夠以一個女性的身份當上皇帝?第二個問題,武則天建立了大周王朝治理也挺不錯,為什麼又會及身而止,不能傳承下去?第三個問題,武則天當了亡國之君為什麼又會受到後世的崇拜和敬仰?武則天他怎麼能夠當上皇帝呢?總結了兩句話,第一句,時世創造英雄,第二句,性格絕對命運。具體說來,就是唐朝婦女相對寬鬆的生存環境,唐高宗多病的身體以及貴族政治解體,平民勢力開始興起的這個整體社會環境,給武則天的崛起創造了機會。但是,無論如何武則天的成功主要還應該歸因於她傑出的才華非凡的能力和永不言敗的性格,這是第一個問題。第二個問題,武則天為什麼又會失去皇位呢?我也總結了兩句話,第一人是時代的產物,第二句,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變權利歸屬,但是人很難突破文化傳統。武則天雖然當上了皇帝,但是呢,她終究沒有改變男權社會的這個傳統,她還得回到傳統中去,而這個傳統呢,只容許一個女人充當妻子和母親,那第三個問題,武則天亡國之後為什麼沒有被徹底打倒呢?我還是總結了兩句話,第一句,武則天回歸妻子和母親的身份奠定了她在唐朝的地位,第二句,武則天的豐功偉績奠定了她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武則天她死之後所有後面的唐朝皇帝都是她的子孫,這使得她在唐朝一直享受著來自子孫的崇拜和祭祀,而她通過50年的統治留給中國的是一個文化昌明機會相對均等的社會,這個社會呢,對此後一千多年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武則天作出了這樣的歷史貢獻,所以她不會被歷史所拋棄,那麼武則天去世之後留下了是一個充滿矛盾的國家,這個國家在此後的近十年的時間裡,都繼續籠罩在武則天的陰影之下,等到歷史真的走出了後武則天時代,那也就迎來了輝煌燦爛的開元盛世,可以說武則天是一手拉住了貞觀之治的尾巴,一手又掀起了開元盛世的開篇,郭沫若先生給武則天寫過一副對聯,寫得非常好,上聯叫做政啟開元,治宏貞觀這個評價非常到位,下聯是什麼呢,下聯叫做芳劍劍閣,光被利州。郭老是給武則天家鄉寫的,所以我覺得他範圍寫小了,武則天真正的歷史影響至少應該叫做芳流華夏、光被九州。
唐中宗李顯(又名李哲)是高宗的第七個兒子,也是武則天所生的第三個兒子。他一生兩得立儲、一次被廢、兩次登基,是歷史上為數不多的兩番登基的皇帝。起伏波折的帝王生涯,使他的精神遭受極大刺激,稱帝以後,政治上無所作為,生活上窩窩囊囊,這倒成就了一個強悍的皇后韋氏。韋氏在政治上野心勃勃,幻想仿效武則天改朝換代,再做女皇。她脅迫皇帝,干預朝政,肆無忌憚,胡作非為,中宗被她毒殺,她自己最終也沒有什麼好下場。
請看下回:《父子反目》
推薦閱讀:
※菊與刀:中大兄的爭霸努力 | 世界海權變遷史:日本篇(一)
※「大唐忠臣」狄仁傑為什麼會效忠於「篡唐妖后」武則天?
※大唐電力燃料有限公司和神華這兩家公司之間是什麼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