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賞詩》讀後感
05-29
為什麼古代人會熱衷於寫詩,而不是小說?—— 也許是想以歌言志吧我不是古人,也發不出古代的音律,更加沒有太多古人的雅興,但是卻對於詩有些許興趣,不為別的,只是疑惑於這東西有什麼有意思的?尤其在《石頭記》中看到林黛玉等一幫人作詩品詩,更加覺得也許是一幫人在那裡酸。在書店偶然看到《怎樣賞詩》,信手就拿起來,雖然只是一個小冊子,不過看了一會,就高興的買了下來。不為別的,就因為它解釋了我心中多年的迷惑:怎麼評價詩,或者詩到底好在哪裡?具體怎麼「賞」我就不說了,感興趣的可以自己去看這本小冊子,我只是談談自己的感悟。說到一部文學作品,亦或者是一部電影,一個遊戲,深深的打動讀者,在他們心中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大多數不是因為技術,技術總會被後來人超過,而是其中的「韻味」,就是我上面說的以歌言志。字面上可以很古雅,也可以充滿了典故,當然也可以平白直敘,但是這些後面有沒有東西?如果只是單純的典故堆積,奇怪情節的纏繞,白開水一樣的文字,那麼就完全沒有烘托出其中的「意」,只有烘托出了其中的「東西」,那麼才是真正的可以流傳的作品。古代詩人,在詩中常常表現出他們對於自己,對於家庭,對於社會,對於國家,對於世界的看法,牢騷滿腹的《離騷》,飄逸的《李白》,古拙的《詩經》,充滿鬥志和不滿的《辛棄疾》等等,這些大家都把他們心中所嚮往的,所厭惡的,反正是縈繞於胸的東西,蘊含在了詩中。那麼不蘊含,行不行?冊子中的專家覺得含而不發才好,我卻覺得無妨說出來,直白又怎麼樣,但是直白說出來的話,也請解釋清楚,為什麼這樣想,我覺得只要是包含大智慧的,包含真知灼見的,多讀者有意義的,就是好的詩。最怕的是,直白的說出來後,卻毫無感染力,只是愛祖國呀,愛祖國,這樣就不是文學作品,而是最低級的口號而已。必須講明白為什麼愛祖國,或者以情動情,或者借物言志都行。那麼沒有想法怎麼辦?沒有就不用寫,我覺得無論我們自己,還會這個世界,都不是完美的,都有很多不平、奇異、神迷的東西,只要琢磨一番,都會有些感觸,就能說出來些東西。完全說不出來,其實就是懶,就是沒有思考,只要思考,就必然有所得。最後,中國的詩沒落了,但是沒落的其實是人的精神,而不是手中的筆。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定位讀後感
※鴻鵠志20180130——清單革命5簡單至上
※《林徽因傳》讀後感: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桐原亮司
※——《一個人的朝聖Ⅱ:奎妮的情歌》
TAG:讀後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