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團扇:傳統創意之美

團扇,也叫「宮扇」、「紈扇「、「合歡扇」。因形似圓月,且宮中多用之,故稱。是一種圓形有柄的扇子。有長圓、葵花、梅花、六角、匾圓之形;亦有木、竹、骨等材之柄;還有扇墜、流蘇、玉器之飾。扇柄不長。邊框及柄以竹製,扇面用潔白的絲娟,上畫山水樓台、草蟲花鳥等。精巧雅緻具有很高的美學欣賞價值。


團扇起源於中國,後傳入日本。扇子最早出現在商代,用五光十色的野雞毛製成,稱之為「障扇」。當時,扇子不是用來扇風取涼,而是作為帝王外出巡視時遮陽擋風避沙之用。



自漢代至北宋是團扇的盛行時期。四川及蘇、杭的紈扇,製作最精、歷史也最悠久。古代詩詞中常以「冰紈」稱之。漢班婕妤《怨歌行》:「新裂齊紈素,皎潔如霜雪。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晉王獻之妾桃葉《團扇歌》:「七寶畫團扇,燦爛明月光。與郎卻喧暑,相憶莫相忘。」南朝梁江淹《和班婕妤詠扇詩》:「紈扇如團月,出自機中素。畫作秦王女,乘鸞向煙霧。」


西漢以後,扇子開始用來取涼。三國時諸葛亮輕搖鵝毛扇,妙計橫生,運籌帷幄。羽扇出風緩軟,不入腠理。東漢時,大都改羽扇為絲、絹、綾羅之類織品,以便點綴綉畫。



宋元時期的團扇,多以羅或絹製作扇面,且僅用一面或作畫或書法。直至明清時期,方興兩面綳絹、紗、羅、綾等,同時增加了瓷青、泥金、湖色等彩色面品,並以繪畫、緙絲、刺繡、貼花、抽紗等作為藝術加工,吸引了無數能工巧匠、文人墨客,其中也不乏有名人高手為之精心設計,苦心製作,終使團扇書畫藝術達到登峰造極的高度。

據《西吳蠶略》記載,團扇的扇紙除以上各種材料外,在明清時期還有一種製作扇面的材料「自成絹」:利用將要吐絲作繭的蠶,放在光滑的平案板上,讓蠶在其上面來往吐絲,形成一縷縷一層層雜亂交錯的絲絮片。這種自成絹可剪裁成團扇扇面,亦可裱製成摺扇扇面。在其上面寫字作畫與一般紙、絹有很大的差異,它對水墨、顏料的吸納性較差,但卻能形成一種獨特的審美效果。

另外,在唐宋時期,還有一種刺繡團扇,目前遼寧省博物館所藏「南宋綉瑤台跨鶴」是存世的唯一樣本,我們現在偶爾能夠幸見的刺繡團扇基本是明清的實物。一般來說,刺繡團扇較多使用紗羅,它與自成絹扇面一樣不能批量生產,屬較為珍罕的品種。

如能收藏到在紗羅上半綉半畫的團扇,那無疑是收藏中一種另類的快樂。清代曾有些閨閣中的才女,在自己賞玩的團扇上用筆畫上花鳥,然後再用針綉其大致輪廓,有的還綉上自己的款印,從而為後世的扇面收藏留下了溢滿香馨與才情的作品……



推薦閱讀:

中國最美的五條小溪,我願意和你一起去看看!
與易學密不可分的中國上古的宇宙觀
中國羅盤詳解-第一層天池
中國"剩女"現象引熱議 國外網友稱欲學中文來中國
探訪「中國第一蛇村」:800多人養殖400多萬條蛇!

TAG:中國 | 創意 | 傳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