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師大德說持戒:不受戒也要持戒
05-29
釋迦牟尼佛涅槃之時,阿難問:佛滅度後四眾弟子應以何為師?佛說:以戒為師,以苦為師。 印光大師:受戒也要持戒,不受戒也要持戒。非未受戒,便可不持戒也。 凈空法師:有戒律就有佛法,沒有戒律就沒有佛法。戒律是佛法的根,小戒不守,大戒就守不住。不從戒律上修,都不是真的。 印光大師:凡嚴守戒律,弘揚正法,教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一門深入,老實念佛者,才是真正的善知識。
推薦閱讀:
《華嚴經》云:戒為無上菩提本,長養一切諸善根。
《楞嚴經》: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何謂攝心?《壇經》:不思一切惡,不思一切善。 印光大師:佛法凡有五宗,曰律教禪密凈。須知律為教禪密凈之基址,若不嚴持禁戒,則教禪密凈之真益莫得,如修萬丈高樓地基不固,則未成即壞。 印光大師:修持戒行,為末世眾生度脫生死苦海,最重要最切用之一方法。。。佛法法門無量,無一不以戒為基址,凈土為歸宿者。。。法門雖多,戒、定、慧三,攝無不盡。故《楞嚴經》云: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而三者之中,唯戒最要。以能持戒,則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其行與佛近,其心必不至與佛相遠也。 印光大師:三皈五戒。為入佛法之初門。修余法門。皆須依此而入。況即生了脫之至簡至易、至圓至頓之不思議凈土法門耶。不省三業。不持五戒。即無復得人身之分。況欲得蓮華化生。 印光大師: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欲學佛道以脫凡俗,若不注重於此四句,則如無根之木期其盛茂,無翼之鳥冀其高飛也。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博地凡夫欲於現生即了生死,若不依此四句,則成無因而欲得果,未種而思收穫,萬無得理。果能將此八句通身荷擔,決定可以生入聖賢之域,沒登極樂之邦。。。否則,縱能依凈土法門所說而修,終難得其實益。以心與佛不相應。 印光大師:若身口意三業通善之人,誦經念佛,比三業惡之人,功德大百千倍。念佛雖能滅宿業,然鬚生大慚愧,生大怖畏,轉眾生之損人利己心,行菩薩之普利眾生行。則若宿業,若現業,皆仗此大菩提心中之佛號光明,為之消滅凈盡也。 印光大師:欲生凈土,當凈其心。隨其心凈,則佛土凈。欲凈其心,非持佛凈戒不可。果能持戒,則貪瞋痴心,不發現行。戒定慧道,徹底圓彰。恆沙功德,無量妙義,不求自得,具現心中。。。其有自詡高明,藐視戒律,及與凈土,謂自性清凈,有何善惡持犯自他凈穢。但任天真,即如如佛。從茲口口談空,步步行有。聽其言,則高出九天之上。察其行,則卑入九地之下。生為法門之敗種,死作泥犁(注:地獄)之主人。其有欲現生親得實益,臨終決定往生者,請從持戒念佛真實行去,自可不虛所望矣。 蕅益大師:香山參鳥窠,直告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三歲兒說得,八十翁行不得。從上諸祖,指點出生死法,最簡易明白,正不必金剛圈栗棘蓬為玄妙也。……馬祖初年,但云即心即佛;果知即心即佛,自然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果能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便知即心即佛。故知:欲悟即心即佛,須是持戒念佛。戒戒得凈,佛念得切,塵垢自除,光明自現。 蕅益大師:若身心世界猶未放下,貪嗔痴念猶自現起,是非人我猶自掛懷,間斷夾雜猶未除盡,妄想馳逐猶未永滅,種種他歧猶能惑志;便不為真念佛也。憨山大師:口說念佛。求生凈土。若凈戒不持。煩惱不斷。心地污穢。佛說是人。永不成就。是故行人。第一要持戒為基本。
憨山大師:修行凈業。必以凈心為本。要凈自心。第一先要戒根清凈。以身三口四意三。此十惡業。乃三途苦因。今持戒之要。先須三業清凈。則心自凈。若身不殺不盜不淫。則身業清凈。不妄言綺語兩舌惡口。則口業清凈。意不貪不嗔不痴。則意業清凈。如此十惡永斷。三業冰清。是為凈心之要。 永明延壽大師:大惡病中,戒為良藥。大怖畏中,戒為守護。死暗冥中,戒為明燈。於惡道中,戒為橋樑。死海水中,戒為大舡。。。又如今末代宗門中,學大乘人多輕戒律,稱是執持小行,失於戒急。……故經雲,屍羅不清凈,三昧不現前。從定發慧,因事顯理。若闕三昧,慧何由成。是知因戒得定,因定得慧。 凈空法師:因戒得定,因定開慧,真搞清楚,你就會非常重視戒律。為什麼?它是開智慧的第一道門坎,不持戒後頭修學沒指望。 凈空法師:不持戒,無論修學哪個法門,都不能成就。可是戒學的根本是十善五戒,十善都沒有做到,戒就是有名無實。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條是基礎的基礎。。。自己起心動念一定要清楚,與十惡相應還是與十善相應?與十善相應,你是佛弟子,與十惡相應,你是魔弟子。 持戒要把所有一切不善的念頭,不善的念頭就是損人利己的念頭,要徹底斷掉。這比什麼都要緊。 戒律裡面最重視的是意業清凈,我們老實念佛,我們這心裡只有一句佛號,除一句佛號之外統統放下,不管他受不受戒,他戒都清凈了。這叫什麼?這叫定共戒、道共戒。你心裡只有阿彌陀佛,怎麼會有過失?所以一句阿彌陀佛,三聚凈戒統統清凈了。確實有念佛人,連三皈依都沒有受過,往生極樂世界了,臨終的時候佛來接引。他的戒定慧統統具足。 古時候老師收學生說「五年持戒」,什麼戒?就是這三條戒,叫你洗心革面,什麼都不能看、什麼都不能聽,過去學的不算數,一切從頭來起。三個月自己感覺到心清凈了,雜念少了、妄想少了,煩惱越來越少,智慧慢慢開了,以前看不懂的,現在能看、能深入。 凈空法師:「戒者戒律,為戒定慧三無漏學之首」。什麼叫無漏?這是佛學名詞,用器皿做個比喻。譬如這個杯子如果有破洞,盛水就會漏掉,無漏它是完整的,它沒有破損,舉這個意思。漏叫煩惱,把什麼東西漏掉了?智慧、功德、福田漏掉了。 學佛一定是戒定慧三無漏學,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從初發心到最後成佛,都用這個方法,沒有一個例外。戒定慧不要了,那就變成三有漏學,有漏學是世間法,所謂有漏就是煩惱習氣完全沒有斷掉。這是最近這一百五十年中國外國的普遍現象。如果再這麼下去,佛法就在這個世間消失了,經典還留著,統統變成學術、變成佛學的知識,裡頭戒定慧這三無漏學的功德利益我們完全得不到。印光大師:持戒利益,近則三業清凈,三學圓明,遠則三惑凈盡,三德圓彰。犯戒禍患,近則三業污濁,三途永墮,遠則三障常現,三界莫出。佛自我作,獄由己造,如臨寶鏡,妍媸洞現。誰肯自貽伊戚,捨利益而取禍患乎。 凈空法師:菩提心,最重要是真誠。不是說我念佛的時候用真誠心,我對人,人家用什麼態度對我,我也用什麼態度對他,錯了。別人騙我、坑我、害我,自私自利、損人利己,要曉得那是輪迴心,是妄心,念佛怎麼會是真心?!「一真一切真」是檢驗標準。我想到極樂世界去,卻還用跟他一樣的心,這叫有願無行,去不了!別人欺騙我陷害我,我不欺騙他,用真誠慈悲心對他。為什麼?他是六道輪迴的人,我是極樂世界的人,怎麼可以一樣?
壞人能不能往生?能,只要他懺悔認錯,改過自新(具足四好: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後不再造,念佛也能往生。 為什麼我們天天念阿彌陀佛,還有這麼深重的罪業?照理說應該所有的罪業都消得乾淨。因為念佛不持戒,聲聲佛號裡面都夾雜著五惡、十惡。 凈空法師:帶業往生,是帶宿業,宿業是過去的,前世的罪業,這一生當中沒有學佛以前造的罪業,這個可以帶。天天念佛,天天還造罪業,這個不能帶,帶不去的。我們千萬不要搞錯了。天天還在造業,不行,這不能往生。你沒有覺悟的時候情有可原,現在你明白了,明知故犯,哪有這種道理!那不能原諒。 印光大師:欲得佛法實益。須向恭敬中求。若無恭敬而致褻慢。則罪業愈增。而福慧愈減矣。今人視佛像如土木。視佛經如故紙。縱有信心。讀誦受持。亦不過供其口頭滑利而已。有何實益之可論也。雖種遠因。而褻慢之罪。有不堪設想者。 印光法師:諸惡業中。唯殺最重。普天之下。殆無不造殺業之人。即畢生不曾殺生。而日日食肉。即日日殺生。以非殺決無有肉故。欲令長壽安樂。不罹意外災禍者。當以戒殺吃素為挽回天災人禍之第一妙法。 凈空法師:屠夫張善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緣,機率太少了,哪有這麼巧,臨終地獄相現前叫救命,正好有一個出家人來幫助他,他真的就接受,就成就,一點懷疑都沒有。這肯定是過去生中曾經修過凈土法門,阿賴耶有善根種子。人往生西方凈土,品位高下是最後一念決定的。如果平常沒有修積大功德,那臨終一念不容易,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這是僥倖。張善和不是僥倖,宿世善根深厚,所以能往生。 往生極樂世界,不能缺少的條件是功德,功德是什麼?功德的根本就是戒律。 蕅益大師:或謂:十惡五逆,臨終十念尚得往生,何必平日矻矻稱名。此大不然!經雲十惡五逆得往生者,必過去曾種菩提種子。若無菩提種子,何能遇善友?縱遇善友勸發,亦何能頓生信願、稱念洪名耶? 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傳戒那是形式,形式你得不到戒。但是你在佛面前發心,真持這條戒一生都遵守,你就得戒了,不一定要在戒壇。每一條戒有五位護戒神護持你,一點都不假,要真發心真干。凈空法師:什麼叫受戒?這條戒你真正做到,你就受到了。譬如不殺生,真正做到什麼程度?對一切眾生絕對不會有個念頭去傷害他,你才能不殺生做圓滿。不偷盜,你有占別人便宜的念頭就犯了盜戒,那是盜心。最平常的,國民對國家有納稅的義務,走法律的漏洞,我少納一點稅,這是犯盜戒,不可以!
印光法師:倘仍存不善之心,雖能稱念,不過略種未來善根,不得現時感應。以佛菩薩,皆是成就人之善念,絕不成就人之惡念。若不發心改過遷善,妄欲以念佛菩薩名號,冀己之惡事成就,決無感應,切勿發此顛倒之心也。 舉此三苦,無苦不攝。八苦之義,書中備述。若知此界之苦,則厭離娑婆之心,自油然而生。若知彼界之樂,則欣求極樂之念,必勃然而起。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以培其基址。再加以至誠懇切,持佛名號,求生西方。則可出此娑婆,生彼極樂,為彌陀之真子,作海會之良朋矣。 善導大師: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何等為三。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三者修行六念。迴向發願,願生彼國。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或一人具上二。或一人具下二。或一人三種盡具。或有人三種無分者,名作著人皮畜生,非名人也。 欲明一切眾生身口意業所修解行必須真實心中作。不得外現賢善精進之相。內懷虛假。貪嗔邪偽奸詐百端。惡性難侵事同蛇蠍。雖起三業。名為雜毒之善。亦名虛假之行。不名真實業也。若作如此安心起行者。縱使苦勵身心。日夜十二時急走急作。如炙頭燃者。眾名雜毒之善。欲回此雜毒之行求生彼佛凈土者。此必不可也。 今言三福者。第一福,即是世俗善根。曾來未聞佛法,但自行孝養仁義禮智信,故名世俗善也。第二福者,此名戒善。就此戒中,即有人天聲聞菩薩等戒。其中或有具受不具受,或有具持不具持。但能迴向,盡得往生。第三福者,名為行善。此是發大乘心凡夫,自能行行,兼勸有緣,舍惡持心,回生凈土。又就此三福之中,或有一人單行世福,回亦得生。或有一人單行戒福,回亦得生。或有一人單行行福,回亦得生。或有一人行上二福,回亦得生。或有一人行下二福,回亦得生。或有一人具行三福,回亦得生。或有人等三福俱不行者,即名十惡邪見闡提人也。 蕅益大師:持戒念佛,本是一門。凈戒為因,凈土為果。若以持名為徑,學律為紆。既違顧命誠言,寧成念佛三昧?多纏障垢,凈土豈生?夫如海無涯,豈不廣大?保任解脫,豈不簡易?故一心念佛者,必思止惡防非而專精律學,專精律學者,方能決定往生。 凈空法師:佛門裡面所有的戒律,那就是佛菩薩普通日常生活,他又不是故意做作,他本來就是那樣,記錄下來。我們凡夫跟他所做所為全是相反的,那是什麼原因?凡夫迷失了自性,隨順煩惱;諸佛菩薩覺悟,他隨順性德。所以一切善法是性德,自然是這樣的。我們現在迷的時間太久了,沒有覺悟,現在一下要學佛菩薩那個樣子就覺得很難,就覺得很有壓力,慢慢習慣就沒有。總是要長時間、要習慣。 我們行門五科就是戒律,你看凈業三福決定要遵守,六和敬,三福六和、三學六度,三學戒定慧,六波羅蜜,最後一條普賢十願,很好記。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要與它相應,這就是持戒念佛,與它相違背就錯了。 持戒念佛沒有一個不往生。持戒就是放下,放下身心世界,對於身心世界這些假相再沒有貪染,這才容易超越。如果五欲六塵、財色名利、七情五欲還是放不下,能持凈戒,沒有放下,這變成人天福報。如果能把這些煩惱習氣統統放下,完全變成無比殊勝的功德,這個功德幫助你往生提升品位,全在自己一念之間。所以必須看破,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持戒念佛。這個持戒不要太高深,你就把三皈、五戒、十善,在家八關齋戒,出家《沙彌律儀》,你就把這個做到就行了。穩穩噹噹,保證你往生極樂世界,極樂世界大眾都歡迎你。現在修凈土的人多,往生的人很少,什麼原因?這個沒做到,連《弟子規》都沒有,《感應篇》沒有,所以念了一輩子的佛,最後還是搞六道輪迴。如果念念是善,生三善道,人天福報;如果念念還不善,還會發脾氣,還有怨恨,那他三惡道去了。
真正持戒念佛,要持之以恆,永遠不改變,我們會跟海賢一樣常常見佛。這個事情不能說,如果見了,常常在別人面前誇耀,你看我都見佛了,你們還沒見到。常常給你看到的佛不是佛,魔,變佛身來誘惑你,你上當了。為什麼?你想想,貪瞋痴慢疑全跑出來,從這個地方揀別。佛為我們示現的,絕對不連帶煩惱。我們貪瞋痴慢疑這個心沒斷,佛不現前,為什麼?現前造成障礙。貪瞋痴慢疑真斷了,見,沒有歡喜心,沒有傲慢心,不值得向人道。你看,海賢老和尚人家師父教給他,明白了不能亂說,不能說。所以有人問老和尚念佛的境界,老和尚笑而不答。這就是答覆你,從他的表情你要會看,你能看得懂。沒有絲毫誇張,這就是道在平常,平常心就是道。 海賢老和尚一生持戒念佛。戒是什麼?清凈心是戒,持戒的目標是得清凈心,得清凈心,持戒圓滿了。清凈心再提升平等心,清凈心裡頭沒有染污,持戒叫你放下染污。平等心裡頭沒有分別,你還有分別心,那連持戒的功夫都沒有了。為什麼?我持,我這個戒律好,不能向上提升。你有沒有持戒?沒有。為什麼?你心不清凈。清凈心現前,持戒圓滿,往上再提升沒有分別,沒有分別是平等心,比持戒的功夫高。 學佛不能不放下,我們之所以說困難,就是自私自利,起心動念頭一個想自己,你說糟不糟糕。每天放下一點,千分之一、萬分之一,這不行,放下萬分之九千九百九十九也不行,你那一念就還是六道凡夫,你不究竟不徹底,也就是你沒有真放下。那要怎樣真放下?沒有絲毫為自己的念頭,真放下了,起心動念為一切眾生。 我們畢竟是凡夫,還會受外面境界誘惑,那就記住,最好持戒。戒律是什麼?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無事。保持你的清凈心,清凈才會平等,這個不是消極。 持戒能得到一切眾生生歡喜心,不持戒沒人歡喜。戒只要抓到五戒、十善就夠了。這一句佛號,三聚凈戒統統在佛號裡頭,所以佛號功德不可思議。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不違背五戒、不違背十善,你到任何地方都會受到人歡迎。持戒之後是忍辱,人要能忍,忍辱是大德,能忍才能精進,不能忍不會有進步,你停在那裡,能忍才會勇猛精進,精進才能得定,定生智慧。 整個佛法的總原則就是因戒得定,因定開慧。依照佛講的理論與方法你去照做,這叫持戒。不是指的五戒十戒,那個範圍太窄小,那是平常用在生活當中,教給我們斷惡修善。 持戒,目的是什麼?目的是得定,一定要知道。有些人持戒,覺得自己很不錯,看到別人沒有持戒,笑話別人,拿著戒律去量別人,那叫造業。他能不能得定?不可能。為什麼?他心都在外面飄,他怎麼會得定?持戒的作用完全搞錯了,拿著戒律天天去批評別人,你說他造業多重。愈是戒律好的人心愈定,心清凈、心平等、心慈悲,充滿了智慧。還有分別、還有執著,還有自己讚歎自己,毀謗別人,這人有沒有持戒?沒有。他要是持戒,那戒律全破掉了,哪來的戒?持戒的人心清凈、染污少,他雖然持戒,他的染污比一般人還嚴重,搞錯了!推薦閱讀:
TAG:持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