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垂釣趣聞軼事

         

1、唐詩宋詞中以釣魚為題材的佳作

唐代的中國,是當時世界上一個先進文明的國家。這一時期,是我國文化詩歌發展史上的黃金時代。現在見於《全唐詩》一書的就收錄二千多個詩人所作的近五萬首詩歌,其中有不少是以垂釣做題材的。

唐代開元、天寶年間的詩人高適,寫過一首《漁父》詩:

曲岸深潭一山叟,駐眼看鉤不移手。

世人慾得知姓名,良久向他不開口。

短短四句,把老釣翁專心垂釣的神態刻划出傳神的境界。你看這位老釣翁,選擇了山邊深潭的灣子作釣點,這種灣子一般是魚兒愛棲息的地方,足見他垂釣選點有非常豐富的經驗。兩眼盯著浮標,手把竿,全神貫注,別人問他話問了很久都不開口,可見他此時真是「天地之大,吾心目中,唯浮標爾」。從高適的這段描寫來看,這位詩人是深知釣魚之道的,否則絕不會寫得這樣深刻。

唐天寶曆年間柳宗元的名詩《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寫出了一幅高曠、清新的境界,成為千古傳誦的佳句,不少畫家以其意境畫入畫,書法家把它書寫成條幅懸掛在書房吟詠。柳宗元除了《江雪》外,還有一首《漁翁》詩也是為人們傳誦的名作:

漁翁夜傍西岩宿,曉汲清湘燃楚竹。

煙消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

回看天際下中流,岩上無心雲相逐。

此詩前四句,非常生動地寫出了一個優美的意境,尤是是三、四兩句,展現了旭日東升,煙消霧散的江上晨景,一葉扁舟,聲聲柔櫓,和沐浴著朝霞的青山綠水,都與詩人恬淡自適的心境融為一體,給讀者以深遠的想像餘地,真是「言有盡而意無窮」,使人從詩中得到了美感的享受。

杜牧也寫過一些詠釣的詩。其中一首《贈漁父》:

蘆花深澤靜垂綸,月夕煙朝幾十春。

自說孤舟寒水畔,不曾逢著獨醒人。

詩人用清新的語調,描寫了漁父在萬籟寂靜的傍晚和曉霧迷濛的早晨,在池塘深處安靜地垂釣,度過了幾十個春秋。雖然詩人描寫的畫面是一幅「煙籠寒水月籠妙」的低調,但這首詩呈現的美麗的畫面中,包含著杜牧詩所特有的爽朗俊逸的情調,用精鍊的語言傳達了含蓄的意境。從釣魚來看,杜牧也是一個懂得釣魚情趣的人。蘆花深澤,在蘆葦密茂的草邊,是魚兒的索餌場,正是良好的釣點;「靜垂綸」寫出了釣魚要靜的道理。如果杜牧不懂漁事,是寫不出其中奧妙的。

唐代傑出的古文運動倡導者韓愈,也是垂釣的高手。他寫了一首《獨釣》詩:

侯家林館勝,偶入得垂竿。

曲樹行藤角,平地散黃盤。

羽沉知食駛,緡細覺產難。

聊取誇兒女,榆條系從鞍。

韓昌黎這次跑到人家後花園去釣魚了。這花園環境非常幽靜,綠樹遮隱,蔓藤繞樹,金色的隬光透過樹叢,灑落在平靜的池面上,像是一個金盤子。投鉤池中,忽見浮標子沉下去了,連忙提竿,覺得很沉,又怕釣線細跑魚,只好握竿「溜」了一會兒把魚拉上來,折了一根結實的榆樹條把那條大魚穿上,系在馬鞍上,回家也好向兒女誇耀一番。你看,這位大文學家釣到了大魚,那麼小心翼翼的樣子,即使今天很有經驗的老釣手,也不禁會拍案叫絕!

在我國文學史上,興起於唐、五代的一種詩歌體裁——詞,本是起源於民間。這些詞最早始於七世紀中業。殘唐、五代的割據混亂局面結束,到北宋歸於統一,這種詩歌體裁得到了發展。宋代的詞中,也有不少垂釣的佳句。

在北宋文學家中,蘇軾是具有多方面文學才能的人。他的詩、詞和散文在北宋文學中都有很高的成就。他特別愛張志和的《漁歌子》,說元真子漁父詞極清麗,有遠韻,恨其曲度不傳。蘇東坡在原詞基礎上加數語,調寄《浣溪沙》寫了新篇:

西塞山前白鷺飛,揚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鱖魚肥。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隨到處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與蘇軾齊名的黃庭堅山谷見之,擊節稱賞。且云:「惜乎散花與桃花字重疊,又漁舟少有使帆者。乃為《浣溪紗》也改寫了一首《浣溪沙》,更有意思:

新婦磯頭攪黛愁,女兒浦口眼波秋,驚魚錯認月沉鉤。青箬笠前無限事,綠蓑底下一時休,斜風細雨轉舡頭。

東坡云:「魯直此詞,清新婉麗,以水光山色替卻玉肌花貌,真得漁父家風。然才出新婦磯,便入女兒浦,此漁父無事太瀾浪乎。」山谷晚年亦改編前作之未工,因表弟李如篪方言漁父詞,以鷓鴣天歌之,甚協律,恨語少聲多,因以憲宗畫像求元真文章,及元真之兄松齡勸歸之意,足前後數句云: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朝廷尚覓元真子,何處而今更有詩。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人間欲避風波險,一日風波十二時。

東坡笑曰:「魯直乃欲平地起風波也。」

徐師川作《浣溪紗》、《鷓鴣天》各二闋,蓋因坡、谷異同而作。浣溪紗云:

西塞山崗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一波才動萬波隨。 黃帽豈如青箬笠,羊裘何似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又云:新婦磯連秋月明。女兒浦口晚潮平。沙頭鷺宿戲魚驚。 青箬笠前明此事,綠蓑衣底度平生。斜風細雨小舟輕。

《鷓鴣天》云:西塞山崗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朝廷若覓元真子,長在晴江理釣絲。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浮雲尤里煙波客,惟有滄浪孺子知。

其二云:七澤三湖碧草連。洞庭江漢水如天。朝廷若覓元真子,不在雲連在酒連。 明月棹,夕陽船。鱖魚恰似鏡中懸。絲綸釣餌都收卻,八字山前聽雨眠。

這都是當年的詞壇佳話,見《詞苑叢談》。

宋代詞人潘閬寫的《酒泉子·憶餘杭》,詞意清新,有奇趣:「長憶西湖,盡日攜樣上望;三三兩兩釣魚舟,島嶼正清秋。笛聲依約蘆花里,白鳥成行忽驚起;別來閑整釣魚,思入雲水寒。」詞人淡淡數筆,勾畫出一幅西湖垂釣的美景。蘇東坡非常喜愛這首詞,把它書寫成玉堂屏風。

北宋末年指斥秦檜「懁奸誤國」的名臣朱敦儒,曾寫一首《好事近,漁父詞》:「搖首出紅坐,醒醉更無時節;話計綠蓑青笠,慣披霜沖雪。晚來風定釣絲閑,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鴻明滅。」詩人以飄逸的詞調,畫出了一幅美麗的煙波垂釣圖。朱敦儒字希真,晚年隱居垂釣。

《澄懁錄》記載:陸放翁云:「朱希真居嘉禾(今浙江紹興),與明儕之。聞笛聲自煙波間起,頃之,棹小舟而至,則與俱歸。」陸遊這段話,敘述了朱希真煙波垂釣的情景。朱希真恰好與煙波釣徒玄真子相比美了。

陸遊晚年,也回到故鄉紹與鏡湖邊「閑時釣秋水」了。這位一生寫過九千三百多首詩,他的作品始終貫穿愛國主義精神的偉大詩人,晚年曾寫一首《鵲橋仙》詞描寫了他退居故鄉垂釣的情景:「華燈縱博(奕棋),雕鞍馳射,誰記當年豪舉?酒徒一一取封侯,獨去作江邊漁父。輕舟八尺,低蓬三扇,占斷蘋洲煙雨。鏡湖原自屬閑人,又何必官家賜與?」詞的第一段前三句,追溯了他當年穿上戎裝,馳聘國防前線南鄭(漢中)一帶,鐵馬秋風,豪邁的軍旅生活。後兩句則敘逑他由於一直堅持抗金復國的主張,並不斷把它表現在詩歌創作里,而被加上「嘲詠風月」的罪名被免去官職,回到故鄉「獨去作江邊漁父」。詞中「鏡湖原自屬閑人,又何必官家賜與?」指的是賀知章還鄉里為道士,求同宮湖數畝作放生池,皇帝有詔賜鏡湖剡川與賀知章的事。所以陸遊說湖光山色本無主,閑者便是它的主人,又何必官家賜給。

此外,我國古代還有許多歷史人物酷愛垂釣。春秋戰國時輔佐越王勾踐滅吳的大夫范蠡,在滅吳之後感到句踐只能共患難,不能共富貴,便泛舟俏俏地離開了越國,船到太湖中的釣州時遇到大風大浪,便停舟靠岸,范蠡就在釣州邊釣起魚來。《拾遺記》講漢昭帝在琳池之南造起了一座非常豪華的「桂台」,在深秋季節終日在桂台之下泛舟垂釣。葛長庚可是專愛釣鱸魚的,他在詞中寫道:「洞庭湖上晚風生,風觸湖州一夜橫。羊棹快,草衣輕,只釣鱸魚不釣名。」鱸魚與鱖魚相比,更是名貴的珍品了。晉代的張翰,原籍是江南吳郡人,一年秋風起鱸魚肥的時候,他思念家鄉鱸魚的美味,說道:「人生在世,唯適意耳。何必為名韁利鎖所羈乎。」於是棄官攜眷,全家回到江南,重溫鱸魚的美味,也傳為佳話。

 

2、垂釣古今談

春暖花開,垂釣池塘,既可滿載而歸,飽嘗魚鮮,又能欣賞自然風光。有人說:「吃魚哪有釣魚樂。樂在此中無法說。身體健康百日釣,老叟此時最快活。」更有人書云:釣魚兼有「賞畫的絢麗,吟詩的飄逸,弈棋的睿智,遊覽的曠達。」

凡此種種,無非是說今日釣魚,已是人們工余假日,退休之後健身怡性的一種高雅有益的活動。然而,追溯我們的祖先,釣魚卻不是為了消閑。《列子。湯問篇》中主記載一段神話說:相傳古代,「渤海之東」,有個無底的「歸城」——眾水所歸的深壑,大地八方九野和天上銀河的水,都流入此處,而且「無增無減」,水上有五座神山,高下周圍三萬里;山上有金堆玉砌的樓台,飛禽走獸全是色白如絹,樹上長的珍珠美玉可以吃;各種花果都有美味,「食之皆不老不死」。因為「五山之根無所連著」,一直顛簸起伏,弄得神仙一刻也無法安定。於是天地命令北海海神兼風神的禺疆,派遺十五隻巨螯——大烏龜,三隻一組,六萬年一換班,輪流用頭頂著五座神山。但是這些戴山的大烏龜很調皮,喜歡四肢舞蹈,搞得神仙大受簸蕩之苦。某日,龍伯國來了個巨人,幾步路就跨到五座山前,他「一釣而連六鰲,合負而趣,歸其國,灼其骨以數焉。」原來龍伯國的巨人,法力無邊,力大無比,釣起六隻巨龜,並作一處,背回龍伯國,燒灸了龜殼來卜問吉凶……

這個最早記載的龍伯釣螯的神話傳說,遠比姜子牙垂釣渭水遇文王的故事要早若干年代,反映了人類在漁獵時期賴以求生的活動,高爾基說得好:「在原始人的觀念中,神並非是一種抽象概念,一種幻想的東西,而是一種用某種勞動工具武裝著十分現實的人物。」(《文學論文選》)。龍伯釣鰲藉助神話的色彩,把我們祖先的想像力,自信力寄寓其中,儘管巨鰲之力能戴起神山,而且是天帝所遺,但終為龍伯國的人釣得,這不正是「人定勝天」的意思嗎?

我國已發現新石器時代骨制的魚鉤。《詩經》里「篦簏竹竿,以釣丁淇」的詩句加上「北京猿人」發現地周口店山頂洞遺址附近,有很深的池塘,裡邊有巨大的草魚。這就再明白不過的告訴我們:我國古代祖先早就用多種方法獵魚求生了。

如今人們以釣魚為樂,釣者日增,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豐富多彩,且垂釣兼有「觀畫」、「吟詩」、「弈棋」「遊覽」之妙,不妨親執竿鉤,走向池塘邊領一番垂釣的樂趣。(原載《安徽文化報》1984年)

 

3、春水桃花一釣蓑

天上,飄灑著綿如柔絲的春雨;林間,綻開了艷若朝霞的桃花;河面,潑刺跳波的魚兒擊碎清碧的水珠……這幽逸清新,迷魂醉魄的景氣,萌發我探求桃花與漁的題趣。

晉人陶淵明的經典名篇《桃花源記》,是枚奇異的寶石,在文學長河中激起的洄汶,引起歷代人的迷戀與追尋。桃花源究竟在何方?終無人探得。唐代張旭的《桃花溪》詩說:

 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磯西畔問漁船。桃花盡口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

清朝黃岱洲雖有《過桃源》詩,但仍無緣入洞。

桃源盤的小河山,一洞深,鎖薜蘿。行過溪橋雲密處,但聞花外有漁歌。

還是開創漁歌先河的張志和來得實在,用緣情之筆,把桃花與漁鉤天衣無縫地揉在一起,組成絢麗多彩的畫,托出一個令人神醉的真實世界:

 西塞山靜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不須歸。

蘇東坡宕開一筆,在宋畫家和尚惠宗的《春江曉景》畫上,戲點文墨,讓桃花與河豚魚結緣:

 竹外桃花二三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河豚魚無比鮮美,乃不可多得的上品佳肴,但毒性大美中不足,使人望而生畏;而鯉魚則是魚中之貴了。古有鯉魚跳龍門的神話,相傳孔老聖人得子時,魯國君王昭公特賜鯉魚以賀,孔聖人即為其子命名為「孔鯉」。唐代因皇帝姓李,同音的「鯉」魚,得到禁捕的優待,時下民俗婚娶  節慶,親友們互作饋禮相贈,視為吉祥之兆。唐詩人戴敘倫的《蘭溪棹歌》云:

涼月如眉卦柳梢,越中山色鏡中看,蘭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鯉魚來上灘。

詩人雅興別繳,「秉」燭夜遊,觀察細膩,得紅鯉夜躍桃花水的神來之筆。難怪《唐才子傳》稱他:「詩興悠遠,每作驚人。」

魚中有鱣鮪,為無鱗肉魚,大者二、三丈,今浙東叫黃魚,明代餞宰在《畫魚》一詩中,使雙雙鱣鮪與桃花「並蒂」,其詩云:

綠波春水沒魚家,楊柳青青拂釣娃。二月江南春雨歇,一雙鱣鮪上桃花。

魚兒上鉤、入網,中釵是常例,使其「上」桃花,可真夠藝術誇張的,讀來真獲得美的享受。

春是美的使者,美是春的靈魂,駐情春釣則美上加美,清人奚岡有首《題畫絕句》云:

谷口雲深雨意多,倚樓人自弗今哦。煙蕪漠。平橋晚,春水桃花一釣蓑。

此境令人神往,何不待時提竿而去。春悄悄來,也將悄悄走,溪水裡飄逝著鮮鮮的桃花,漁竿上卻卦起串串魚兒…… 。(朱啟輝)

 

4、蓬頭稚子學垂綸

北宋詩人蘇舜欽,為官耿直,一次神祀後,他依舊慣用賣廢公文信封的錢舉行公宴,遭到未被邀請赴宴的李定等人陷害而罷官,於是來到蘇州購園築滄浪亭閉門閑居。一天去西軒釣魚,憤懣內運,歸來放言於紙,詩云:

曾以文章上石渠,忽因饞口出儲胥。

致君事業堆胸臆,卻伴溪童學釣魚。

詩中的「石渠」、「儲胥」是漢代書閣、宮殿的名稱,以典說自己是因才入朝,被誣廢官,空有報國心腸,只好以釣童為師來寬慰身心。

說起童釣,唐代詩聖杜甫的名詩《江村》中,詩人的小兒子,敲針作鉤活鮮鮮的天真童稚氣,令人彌覺可親可愛。其詩曰:

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來樑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

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

但有故人供祿米,微軀此外更何求。

同樣,元畫家王冕在《船上歌》中,以浪漫色彩,描述了一漁家人的怡情樂意:

草木老子雙鬢皤,拍手夜唱滄浪歌,

浮生不信巢穴好,賣屋買船船作家。

明月滿天天在水,別調新歌水中起。

蕭散可同甫里翁,逃名不比鴻夷子。

大兒船頭學讀書,小兒船尾學釣魚……

興來移棹過前汀,滿船白雪蘆花暖。

這一家人自由自在,自比過著如唐朝詩人號甫里的陸黽蒙隱居不仕垂綸江湖,又似功成身退化名鷗夷子的越國范蠡偕西施泛舟太湖的生活。那船尾學釣的小兒,似乎釣齡尚短,釣技不高,不如杜甫的小兒子會自作釣鉤,更不是蘇舜欽筆下的釣師。釣魚這玩藝不絕對講技術,有時還得來點「運氣」,興許這些小釣童鉤上的魚不比別人少,不過他們在這三首詩中僅僅是個「配角」。

真正把兒童釣魚當主角寫詩的,唐詩中可算鳳毛麟角。有位早先為手工匠,後隱居於甫田的胡令能,時人稱其為「胡釘鉸」,雖他僅有四首詩傳世,但其中一詩,毫無雕飾直寫了山野孩子頭髮蓬亂的小釣手,熟知魚兒喜於陰濕水域,又怕響聲驚動的習性,選擇人跡少到陽光難照的草叢作釣位,不拘形跡專心致志釣魚。這栩栩如生的童釣形象,活潑漫爛,聰明伶俐,龍其是對問路人故不作應的神態,讓讀者難以忘懷。胡令能的《小兒童釣》詩,亦可謂千古絕唱:

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本文原載:星報--釣魚世界)

 

5、女釣趣事

十多年前養病,我與老伴以釣魚作輔助治療。水邊空氣新鮮,花草繁茂,使人心曠神怡,竿提魚出,其心情之樂難以形容。垂釣乃是促使心身健康的一大好事。然而,好事並非人皆贊同,尤其是女同胞釣魚,卻被視為一怪,有人還愛咕嚕幾句:「天下哪有女人釣魚?怪事!」

婦女能釣乎?少知而多怪。女釣古即有之。早在《詩經》中就有:「籊籊竹竿,以釣於淇。豈不爾思,遠莫致之!」此詩是遠嫁異地的婦女,思憶昔日少女嬉釣的情景,嘆遠莫能致。縱觀歷代詩文,女詩人寫垂釣詩或專寫女釣者的也不乏其作。唐五代蜀王衍的妃子李舜弦有首《釣魚不得》詩,雖是以魚喻人,但對女釣者的形象刻畫,堪稱妙筆,其詩云:「盡日池邊釣錦鱗,菱荷香里暗消魂。依稀縱有尋香餌,知是金鉤不肯吞。」元時女文學家管道升常與丈夫互相和唱,她有四首《漁夫詞》其三云:「南望吳興路四千,兒時閑去霅水邊?名與利、付之天,笑把漁竿上畫船。」清人曹雪芹的《紅樓夢》,第八十一回就寫探春、李紋等「四美釣魚」,這四位小姊妹,垂釣於藕香榭畔,各釣得一魚。寶玉性急,走下磯石,魚驚避影,後又用力過猛,竿折絲斷,未能得魚,其文描述釣魚情景十分精彩。

中國有婦女釣魚,外國亦如此。英國一九八六年的釣魚比賽,二十八歲的釣魚女郎——丹尼絲,以釣得二十磅魚而榮獲冠軍寶座。當年的報道說,英國女釣手已激增142000人。

釣魚原是一項極好的體育活動,豈可男女有別?

筆者歸休後,仍常與老伴共釣,前星期日在蕪湖市梅棠村外垂釣,喜見釣者群中一改「青一色」,增添了紅紅綠綠的衣者,色彩鮮艷的遮陽帽、花陽傘,在日光照射下特別耀眼,裝滿飲料、水果、糕點的女式包在綠菌菌的草叢裡出現,顯示著女釣者的特色。每當一尾銀光閃爍的魚兒,在魚竿頭晃動時,就爆發出一陣清脆爽朗的笑聲,給靜靜的水邊注進了純稚,甜美的生機……我情不自盡地湧出幾句詩來:塘邊添得女釣娃,羞魚潛底吐水花。窈窕釣竿錦鱗起,笑聲勝似浪聲嘩。原載《蕪湖日報》90年8月

 

6、漁歌「一」字多情趣

一是萬數之首,諸多文人借「一」而吟,會合文意,連綴文辭,給人以力、以美,以激奮,以閑逸。古漁歌有不少與「一」相關的篇章,頗有情趣。早在《詩·衛風》中就有:「誰謂何廣?一葦杭之」(「葦」後指代小船,「杭」作「航」通用詞)。後更有從不同視角來寫「一」字漁歌者:戴石屏讚頌嚴光隱的富春江:「萬事無心一釣竿」;解縉嬉慰皇帝釣魚不得:「金鉤一拋盪無蹤」;劉基題山水圖:「空江悠悠一漁艇」;范成大更瀟洒:「歸去來兮一釣絲」。艙子和尚和黃山谷把一寫得千釣之力,和尚先以宗教文體--偈寫道:

千尺絲綸直下垂,一波才動萬波隨。夜靜水寒魚不食,滿舡空載月明歸。

後黃山谷以《訴衷腸》詞牌,歌成長短句:

一波才動萬波隨,蓑笠一釣絲,金鱗正在深處,千尺也需垂。吞又吐,信還疑,上鉤遲,滿目清山戴月明歸。

山谷化偈為詞,寫人寫魚,懸月映舟,潛魚咬餌,十分傳情,品之覺得入味三分。

清徐石麟以《醉太平》散曲,目題《遣漫》寫得更為豁達:

 綸竿一把,蓑笠槎枋,搖船學個漁家,度綠揚淺少。半稿斜醮青山下,高歌一曲滄浪罷。歸來人睡滿身花,無魚自佳。

一字漁歌中最為「叫場「的,當算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的《道情》,其一是:

老漁翁,一釣竿,靠山崖,傍水灣;扁舟往來無牽絆。沙鷗點點清波遠,獲港滿滿由晝寒。高歌一曲斜陽晚,一霎時波搖金影,驀抬頭月上東山。

此道情韻味清浼,透人心肺,閑休垂釣,邊釣邊吟自會別有情趣。

把一字漁歌寫的最奇、最巧、最智,也富有戲劇性的紀曉嵐,一次他隨乾隆皇帝南下,某夜船至江心,一漁舟飄然而馳,觸發乾隆的詩興,當即令紀曉嵐以「月下漁舟」為題,作一七絕,並且在詩中嵌入十個「一」字。紀曉嵐才思敏捷,邊踱邊吟,一氣呵成:

一篙一櫓一漁舟,一個艄公一釣鉤。一拍一呼還一笑,一輪明月一江秋。(本文原載:星報--釣魚世界)

 

7、漫說垂釣

雙休日去釣魚的人越來越多了。閑著無事圍著湖塘,沿著大江大河放線投餌,釣出一份菜肴,釣也一份閑致,更多的是釣也一份情趣。

我國古代人民很早就懂得獵魚的手段。從出土的半坡氏族的魚紋陶皿可以看出,那張揚飛動的線條栩栩如生的魚飾造形,傳神地刻畫了背後原始人群人群與魚類的密切關係。魚可食,這是上天莫大的恩賜啊!

 史無記載,垂釣始於何時。現在流行姜子牙在渭水直釣釣魚的故事也許是最早的記錄了。釣魚,無論達官貴族,還是平民百姓都使得。因此,這是一項老少皆宜的戶外活動。漁具很簡單,低廉一點的一根竹竿子扎點鉤線就可以了。經濟寬裕的,用玻璃鋼的竿子攜帶方便、伸縮自如。至於拋鉤,帶甩輪的竿子更是很新潮的了。垂釣,大多數人玩的是心跳,也有些人玩的是閑逸。古代士大夫為我們留下不少關於垂釣的詩文逸話。

唐人張志和,自號玄真子。唐肅宗時侍詔翰林。其人最喜垂釣,自稱煙波釣徒。有《漁歌子》詞五首,傳到日本,當時的嵯峨天皇步韻唱和也擬作五首,一時傳為美談。《漁歌子》其一日:「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寫的是江南水鄉春訊時節微風細雨里垂釣的悠然自得。活脫脫一幅色調鮮明,境界浩遠的煙波垂釣圖。

秋天泛釣也別有情致。清代王士禎《題秋江獨釣圖》詩日:「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絲綸一寸鉤,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獨釣一江秋。」連用幾個「一」字一氣呵成,道盡江上漁父瀟洒逍遙。

魚在水中,體態從容。唐朝的柳宗元在《小石潭記》中寫道:「潭中魚可百十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動。倏而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人相樂。」妙手偶得是繪魚之狀的精品。

古代隱士或仕途中人官場失意後,放浪形骸足跡江湖,臨淵羨魚,愛的就是魚兒順水逐浪,無牽無掛。從而,悟出生命的真諦。同是那個柳宗元貶官為永州司馬的時候,一日早晨,到湘江旁取水,看見釣魚的人,便久久凝視揮筆成句:「漁翁夜傍西岩宿,曉汲清湘燃楚竹,煙銷日出不見人,矣乃一聲山水綠。回看天際水中流,岩上無心雲相逐」。在這裡,沒有功名利祿的羈絆,在這裡,沒有憂饞畏飢的心機。所以,連蘇東坡也不能免俗「小舟從此逝,滄海寄餘生」。

近人用現代詩寫垂釣心情的作品就更多了。記得有這樣一首,可惜作者的名字記不得了:

釣魚竿一節一節加起來很長

紅漁線墜入藻草水都很清

躺在每個太陽日的野柳下自由地放線

每次夜幕降下都背著空魚簍歸來慢步悠悠

垂釣的日子一天一天加起來很短。

詩意雖然平實老氣了一些,但也不失是寫實垂釣的一首好詩。

善於垂釣的人很講究釣魚的地點、季節和分辯一天的時辰的。不是稀里糊塗,到了河岸湖邊,隨便一個地方,拋下釣餌就行的,這裡學問大著呢!清朝水師提督彭玉麟一生馬倥傯,猶不忘垂釣之樂。他親手總結的垂釣心得,姑且抄在這裡:

釣魚釣魚,心神專一。春釣淺灘,夏釣樹蔭,秋釣坑潭,冬釣朝陽。春釣深,冬釣清,夏池秋水黑陰陰。春釣雨霧夏釣早,秋釣黃昏冬釣草。深水釣魚,淺水釣淵,雨季魚靠邊。魚兒頂浪遊,釣魚迎浪口。釣翁釣翁,莫釣南風。西風要到酉,釣魚切勿守,輕提慢慢動,魚兒上鉤勤。水下小魚多,大魚不在窩。

詞意簡潔明了,無須解釋。讀者如果有心不妨一試。(黃書明)

 

 


推薦閱讀:

李嘉誠有哪些軼事?

TAG:趣聞 | 軼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