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中國發展模式」研究中心成立 實力派學者熱議中國話語

12月9日下午,復旦大學「中國發展模式研究中心」成立儀式在復旦大學「美國經濟研究中心」大樓舉行。該中心是全球第一個以「中國模式」命名的研究中心。在致辭中,復旦大學黨委書記朱之文和中國發展模式研究中心主任張維為教授都提到,希望這樣一個研究機構用世界能理解的話語發出中國聲音,對中國發展的成功經驗和規律做出原創性解釋。揭牌儀式之後,中心向李世默等7名學者頒發了研究員聘書,向房寧等10名學者頒發了顧問聘書。

上海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黃仁偉教授,中國社科院政治所所長房寧教授,北大國際政治系教授潘維,香港中文大學教授王紹光,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副院長王文,復旦大學姜義華教授,蘇長和教授、史正富教授、陳平教授、陳玉剛教授,牛津大學中國中心主任拉那·米特(代表作《被遺忘的盟國》)、《當中國統治世界:中國的崛起和西方世界的衰落》作者馬丁·雅克等多位學者以及寒竹、李世默、宋魯鄭等春秋研究院研究員出席了此次會議。

揭幕儀式之後的研討會精彩紛呈。

張維為教授(左)和復旦大學黨委書記朱之文為「中國發展模式研究中心」揭牌

夢想與發展模式

主持人王紹光首先提出,中國模式的背後有中國人的夢想。討論會第一個環節主題正是「中國夢視角下的中國模式」。

潘維教授首先從個人記憶切入。他回憶:大學一年級時候第一次聽到「模式」這個詞,印象特別深刻,當時有北朝鮮模式,斯里蘭卡模式,南斯拉夫模式等等,為什麼印象深刻?因為「模式」是一種抽象,給人印象深。模式是關於成功的基本原因、變數的歸納。指責「中國」不夠完善、還有缺陷、大有崩潰的可能、不適合全球推廣,往往包含了暗示美國模式完美的意思。潘維教授認為,所謂模式既然是成功的發展經驗,那麼我們過去二、三十年乃至六十年的發展都可謂成功,就理當對其中教育、社會、技術等各方面的成功經驗進行總結。

潘教授的追憶式敘述引發了在座學者的共鳴,在此後的討論中,不少學者也藉由歷史的脈絡,從政治、經濟以及文化等角度追溯「中國夢」的源頭。

陳平(左)與王紹光教授

王紹光提出,不同時代的中國夢是不一樣的。民國時期有雜誌調查過中國人的夢想,收集到的夢想是「沒有盜匪」,擁有一個有效的政府——這個夢想一直到1949年才得以實現。我們也曾擁有擺脫「洋火」、「洋釘」的自力更生夢想,這個夢想在70年代末80年代實現了。此後的80到90年代產生了小康夢,也是一個關於治理的夢。這一輪圓夢過程中,我們豐富了「治理」的內涵,不再是對黃河、沙塵等自然的整治。十八屆三中全會再次拓展了治理的含義,將更多的社會力量囊括進了治理的主體中。

王文用「艱辛」一詞描述發現「中國模式」的一百多年歷史。從洋務運動的技術開放,到政治理論的革新,再到1978年以來的經濟開放、自由主義思想的湧入。中國不斷前進也不斷遭受挫折。最近這30多年的經驗證明,凡是直接引進的歐美經驗往往水土不服,而根植於中國本土的改革可圈可點。在多年的發展中,中國不斷讓貿易逆差轉順差,但在思想產品上還有著很大的逆差。扭轉這一逆差需要解決媒體傳播和代際傳播兩大問題。同時,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群中存在看不起中國人自己的現象,也對中國模式的傳承提出了挑戰。

陳玉剛(復旦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認為,國際體系的變革和當代國家的制度模式有著莫大關係。目前世界信息化、全球化的特徵對國家的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僅僅羨慕西方的代議制體制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需要有能夠整合、駕馭不同利益集團的政府。西方停留於那種各個利益集團派代表互相爭鬥以求平衡與利益再分配的機制已經危機重重。體制也並非僅僅指安於現狀的靜態體制,也要包括那種能夠執行大項目、能幹大實事的體制。

中心主任、《中國震撼》的作者張維為對「中國模式」的關懷由來已久。對於中國發展模式研究中心的成立,張教授用「水到渠成」、「應運而生」來形容。張教授從中國夢的角度切入,毫不諱言指出,目前關於中國夢的宣傳和研究有很多都把「夢」變成了套話,亟需在這個概念之下進行創新。比如上海自貿區的設立,不僅有它的經濟意義,也應當看做是中國在金融領域的獨立自強夢。張維為教授還指出,三中全會公報中剛提出的經濟目標和政治治理目標如若實現都是非常了不起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尚未完成,現代市場經濟能不能中國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能否以「社會主義」而非「中國特色」成為世界的楷模?

李世默先生的發言使得關於夢想的論述達到高潮。他提及一個常見的話題:每當談到中國夢,難免會被拿來與「美國夢」比較。有人認為美國夢是個個人夢,而中國夢是一個集體夢。關於中美夢想「對立」的說法,讓李世默回憶起初次聽到「中國夢」時的感受。習近平總書記在復興之路上第一次談到中國夢,這次講話非常像一百多年前美國總統的講話。那是1899年,美國世紀的黎明時分,羅斯福在演講《The Strenuous Life》中呼籲美國民眾團結起來,「如果不將國家利益放在個人利益至上,美國就會爛得像中國一樣」。——曾經的美國崛起夢、最原汁原味的美國夢也是一個集體夢。中美夢想背後的精神是相同,同樣是民族崛起的夢想。

探討中國模式視角下的新一輪改革

研討會第二環節,學者們大膽展望了中國模式下新一輪改革的遠景。

陳平教授自稱是學習物理,研究經濟、關心中國的人。對於中國模式的認識源於多次在國際會議上舌戰群雄,為中國發展經驗的辯護。在他的發言中,西方引以為傲的自由、民主、法治不過是一個華麗的表象。有資源限制就不可能有自由;多數人的民主往往意味著失誤;法律是贏家為阻礙未來挑戰者而設定的規則。相對於此,中國人講求機遇、協商、用分區實驗的方式解決法律的立廢。

西方的成功之處在於分析思維,但中國的整體論的思維模式更具優勢。對待高鐵,中國全面吸納各國的技術優勢,在分析基礎上的綜合孕育了新的發明。中國獨立的科學、獨立的國防讓我們能獨立於西方作出決策。他的中國導師是原子彈設計者之一。如果沒有前期科學的大躍進,就不會有此後改革開放的成功。他因此呼籲,當我們深入展開市場化改革的時候,不應當忘記前人的努力。

陳平教授的觀點拉長了中國模式的時間跨度,這與黃仁偉教授的觀點不謀而合,他認為中國模式是從1949年開始醞釀、發展起來的。現在「中國模式」正在被全世界審視、學習和研究。洋務運動時期中國人提出過「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口號。現在輪到西方想要搞「西學為體,中學為用」,就是想要維護西方政治制度,只學習中國的實業能力,但是發現不行,於是也開始學習中國的體制。

上海社科院歷史研究所所長黃仁偉

黃教授更提出中國下一輪改革的關鍵詞是轉型。經濟上的轉型要講勞動、資本、技術合三為一。政治模式的轉型,是由黨為核心的政治模式,轉變為黨、人民、法律協同治理的模式。轉型中最艱難的是向「世界強國」的轉型。西方的模式發展至今已經過於成熟而成為了發展的障礙,民主綁架了發展。而中國模式並不一定要這種模式。

中國從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在有些人看來是走了彎路回到過去的歷程。春秋研究院研究員寒竹反駁了這一觀點。認為每一個發展階段都是吸取前一階段教訓後的繼承。積累至今,經濟上存在過渡擴張的現象,公共事務領域則有待公權力加強。下一階段的改革應當是對前面兩個30年的全面整合。進一步市場化、政治結構權力的變化都是可能的變革。

對學者頻頻提到的「市場化改革」一詞,(復旦大學行政執法經濟學研究中心)史正富教授從經濟學角度加以分析。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對西方市場經濟的超越。西方市場經濟中市場和政府二元對立,在中國加入了競爭性的地方政府這個新的維度。

目前存在一種誤讀,認為矛盾產生於地方政府。史教授認為,現代市場經濟因不僅僅是計劃和市場、中央和地方間的博弈。改革應該是對這一經濟體制的再造和發展。市場經濟生來不完美,是一個強者愈強的體系。中國在市場經濟體系下遇到的挑戰,也是全世界各國需要面對的,美國也不例外。應對挑戰的出路還應該從中國自身來尋求、邊走邊改,而非將市場經濟看作道德制高點。

史教授的實踐經驗豐富,使得他可以拋開教條,對許多問題提出尖銳看法,比如他指出今天的嚴重政治問題在於市場經濟對政治有無孔不入的影響。以前的幹部有理想主義,哪怕經歷文革之後,一聲召喚,還是可以奮發。今天有兩套系統在比較,縣廳級官員幹活很累,素質很高,待遇很低,隨時面臨風險,很難安心做公僕。幹部隊伍,作為治理的主幹結構,這樣下去會出問題。

中國模式與中國語言

晚間美國經濟研究所大樓冷清下來,但會議室里依然討論熱烈。話題延伸到了什麼樣的語言能更好地講述中國道路和中國經驗。

寒竹首先提出共產黨的白話文接地氣,容易被民眾接受。毛澤東等人都是白話文大師。相反,國民黨的寫作者比如陳布雷那種半文半白文章就差太多。語言如何接地氣是個歷史經驗,也是未來方向。

潘維教授接過話題,批評今天學術黑話充斥知識界,與網路語言和民眾語言相差越來越遠。政治學作為公共之學,已經陷入話語迷霧。更嚴重的是官方話語系統與民眾脫離,的的的的的,把實質都遮住了。導致老百姓看不懂,甚至官員也看不懂。記不住,看不明,這是怎麼形成的?知行合一不容易。有人批評中國的政治合法性其實並不在於是否通過投票選舉,關鍵在於話語能否說服民眾,能否說服國際。葛蘭西強調話語系統對治理的重要性。而我們的話語系統如果混亂就會導致說服不了別人,也說服不了自己。

王紹光教授則把話語建設的責任放到學者的肩頭。他強調政府忙於實務,難有精力在話語創新上有所作為。話語建設的責任在我們自己身上。不要盲從西方話語,要結合我們中國的實踐特色,吸收民眾的話語精髓。比如在《中國型共識決策》里,使用「開門」、「磨合」等中國人習慣的辭彙來描寫中共在大事上做決策時候的政治運作。還有諸如「請進來」、「走出去」等辭彙描述我們政治的參與式,這和西方的投票參與制不同,也更有效。

史正富教授則感嘆今天的經濟學研究幾乎被數字話語佔據,經濟學忙於構建數學模型而忽略現實,最後甚至能研究出起床早晚和股票漲跌的相關性。富有學理的辯論和真正的研究卻很難發表。照搬西方概念,不追問事理本身,常常導致重大誤差,比如對貨幣量的理解。

陳平則把話語問題上升到文化史戰爭的高度。直言西方不斷偽造自己的歷史,亞當斯密和科斯都是空想資本主義的發明者。英國人依靠海盜經驗和剝奪農民而積累實力。我們在和西方打文化戰的時候不能僅僅防禦,要重寫文化史。西方人的特性是,你打不贏他,他就不把你當人。能打平手,才能做朋友。

張維為強調話語獨立性背後是價值的獨立性,就好比美國的中餐館因為僅僅迎合西方人口味而變得十分單調。

王紹光的提醒使得話題回到中國夢與中國模式上來。他說:我們的對話對象不應該只限於發達國家,還要重視第三世界,同時要和自身內部對話。話語背後有夢想。我們的夢想能否和美國區別開?我們不要簡單複製美國人的生活方式,那樣地球受不了。

討論會直到晚間九點半才結束,嘉賓精彩發言將在觀察者網陸續發布,而關於中國模式與中國夢的理論探索才剛剛開始。

與會專家學者合影

(觀察者網余亮、鍾曉雯、林凌整理)

翻頁為「中國發展模式研究中心」主任張維為在中心成立儀式上的致辭

請支持獨立網站,轉發請註明本文鏈接:http://www.guancha.cn/politics/2013_12_10_191707.shtml 來源:觀察者網 | 責任編輯:唐緒回 更多

專題 > 中國模式
  • 今日中國的變革是「轉型」嗎?
  • 《高家村》中文版序
  • 七十回首清苦科研路
  • "中國模式影響世界乃因劣幣逐良幣"
相關閱讀
  • 講一個有品位的中國夢
  • 向中國學習,要「體」「用」兼學
  • 中國「治理」概念的演變
  • 習近平推薦佐利克讀《中國震撼》
  • 中國人更重民主實質而非形式
  • 前世行行長談起了「毛澤東模式」

推薦閱讀:

八字破六親研究
徐偉剛八字研究2
八字研究???????[十六]
研究易經的那些人,能否為自己算算?
周六研易06:深入研究己土選用法

TAG:中國 | 發展 | 中國發展 | 話語 | 學者 | 實力 | 發展模式 | 模式 | 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