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圖正義」:韓國電影《少數意見》觀感
朴宰浩是一名強烈對抗政府拆遷計劃「釘子戶」,政府在久拆未果之下,出動警察強制清場,開發商僱傭的安保人員也身著與警察相似的制服,參與其中。朴宰浩的兒子誤入拆遷現場,與其父一道慌不擇路,躲入一間沒有出口的民房,被拆遷者堵個正著。混亂中,朴的兒子與一名義警當場身亡。官方公布的初步調查結論是:朴的兒子被安保人員誤傷致死,朴因謀殺義警而入獄。身處監獄的朴則指稱,兒子是被警察殺死的。因朴家貧,政府為其指派了法律援助律師鎮元。
初出茅廬的鎮元出身二流學校,但是他有強烈的正義感。從一開始,他就覺得本案疑點重重。例如,本案的曝光度極低,相關報道基本一筆帶過。相反,媒體長篇累牘的報道一宗連續殺人案件,並罕見的公布嫌犯照片,他懷疑政府有引導輿論,避重就輕之嫌。此後的劇情也印證了他的猜測,此案確有內幕。
代理案件過程中,辯護律師鎮元遇到多項困難。例如,作風跋扈的主訴檢察官,拒不提交警方出警記錄、並以「都是同道中人」的「法律職業共同體」的說法勸他合作;地方首席檢察官以律師訓誡委員會委員身份,威脅吊銷他的律師執照,並付諸行動;主訴檢察官與主審法官是大學好友,有偏頗之嫌;檢方打壓證人和辯護人,證人險些「被失蹤」,辯護人掌握的檢方威脅證人的錄音證據被強行提取扣押等。但是,在律師、法官、媒體等因素的合力下,案件事實像拼圖一樣漸次展現在法庭里,檢察官和政府試圖掩蓋真相與醜聞的做法呈現在公眾面前。
批判政府強拆行為以及司法存在黑幕,拆遷戶的辯解差點成為被掩埋的少數意見,固然是本片所要揭示的問題。但是,當事人追求的正義,也可能是並不公正的少數正義,這或許是導演為本片定名《少數意見》的原因之一。
法律事實與客觀真實不同,法律事實的圖案是藉助證據圖塊,在訴訟過程中拼湊起來的。事件發生後才產生的證據只能拼湊出法律事實,無法還原當時的案件過程。舉證與質證會如拼圖遊戲一般出現圖塊缺失,拼湊出大而化之,遠觀正確,卻並不客觀真實的法律事實,隨之在法律上形成有缺漏的「拼圖正義」。這種「拼圖正義」會是傷害少數人的不完整的正義。
出現「拼圖正義」並不奇怪,「社會心理學家羅伯特·扎喬克認為,人類是「情感優先」的動物......在理性思考之前,人們做出的是情緒上的判斷.....它直接激發和影響了人的行為」。本片中的鎮元律師和搭檔,受到了「情感優先」的引導。他們一開始就認定,一定是死去的義警殺害了被告人朴宰浩的孩子,朴是基於激憤的正當防衛行為而失手殺死了義警。
在開始的辯護過程中,他們團隊所做的就是藉助輿論、議員、和手中不完整的證據印證和追逐「拼圖正義」。的確,檢察院和警察機關因各自原因而存在隱瞞案件事實的做法,但是,導演故意賣關子,在影片最後播放的案情回放顯示,死去的義警沒有殺人,只是,受輿論主導的多數正義壓制,死亡義警的老父所堅持的兒子沒有殺人的意見,成為被忽視的少數意見。可以說,鎮元和其當事人的「拼圖正義」是不完整的正義,死亡義警應得的正義缺失了。
影片最後,被革去職務的枉法檢察官面對鎮元時笑稱,自己追求的是為國奉獻,他不認為自己做錯了什麼。這何嘗不是他預設好的「拼圖正義」?他根本不在乎案情真相,他所堅持的正義,是按照長官意志,拼湊出自己心中的國家正義,維護所謂的國家聲譽。
本片根據同名暢銷小說改編,雖不像電影《辯護人》那樣,展現法律人在民主轉型過程中的作用和意義,也不像電影《熔爐》那樣關注受性侵群體的命運,揭露黑幕。但是,它卻能提醒時常熱血澎湃的法律人或公眾,有種不完整的正義,叫做「拼圖正義」。在「拼圖正義」下,每個人的意見或正義,都有可能只是少數意見或少數正義,這或許是本片所展現的,值得人們警醒和反思的問題。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