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培生先生太極推手文選
05-29
王培生先生太極推手文選—— 太極拳推手術
推手概論:
太極拳推手是一種知覺運動,鍛煉的是人體末梢神經的靈敏性。人體的皮膚感覺可以練得像蟋蟀觸角那麼敏銳,指揮身體快速靈活地進退變化。學者體會到極大的推敲趣味,樂在其中,從而達到健身的目的。「推手」是太極拳中的術語,也叫搭手、靠手、揉手等,名稱不一。各派拳術中也都有通過推手練習進身用著的方法。太極拳術以懂勁為要訣。懂勁的初步是使皮膚感覺靈敏。感覺的鍛煉方法,在兩人肘、腕、掌、指互相搭著循環推動的過程中,用心體會研磨皮膚及壓迫溫涼的感覺,以此查知對方用力的大小、輕重、虛實及經過方位。如此練習久了,神經的感覺會特別敏感,並能粘走互助,對方稍微一動,自己就會知道對方發勁的方向和虛實,這樣才能說是懂勁。所以練習太極拳的人不學推手等於未學,學了推手而未能懂勁,在運用時決不會正確的。因此,我們學習推手時,應特別用心揣摩它的道理 ,同時還要下刻苦功夫將推手中的各種勁的運用方法徹底學會掌握,並能靈活運用。到此才可以說是有了體用兼備的基礎,在此基礎上堅持不懈地鍛煉才能不斷創新、發展、完善。只有這樣做,才能出現「用意不用力」的效應,也即是真正的進入了神明的境界。先談一下太極拳的攻守價值。太極拳也和其他拳一樣以對敵的攻守為最終目的。不過,在方法上它有它的獨到之處。它在戰略上是以「以逸待勞」、「動得機先」為原則;在戰術上,用最經濟的力量和時間,恰當巧妙制勝為原則。所謂「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以慢讓快」、「四兩撥千斤」等都是這個用意,所有招式的用法都是如此。訓練中,不但注意單人對招式的熟悉,尤其注意兩人對抗的實踐。這是符合科學的研究方法。我認為太極拳攻守上有很高的價值,原因就在這裡。
這裡對攻守的訓練方法做一介紹。個人對拳式的熟悉,是以強健身體,熟練招式為目的,這和軍事學上操實習一樣;兩人對抗練習的目的是把所學的手法、身法沉著地付諸實踐,以取得對抗的經驗,增強自信。這種訓練程序有兩個步驟:推手(包括定步推手與活步的大捋)。散手對打(即爛採花或采浪花)推手的目的,一是練習知彼(對方用力或方向)的感覺;二是鍛煉手、足、肩、腰轉動的靈活性;三是體會實現「我順人背」、「牽動四兩撥千斤」的基本方法,即太極八法(掤、捋、擠、按、采、挒、肘、靠)。這種基本對抗訓練的確很重要。散手對打的目的,就在於練習各種招式的應用。各種招式都有其原來的變化和作用,而每種作用和變化都是用最經濟的力量和時間,達到攻守的目的。這是太極拳推手術的精華所在。練拳講究要有理,就是認識拳術的規律、掌握拳術的規律,從而為人身服務。推手亦要「以理」服人,反對「以力服人、以功服人」(即倚仗自己的功夫深)。推手要有理有節,推手發人,俗稱「搶位」,就是佔領對方的位置,從而用各種勁力將對方發出。搶位要照顧到前後、左右、上下六個方面,簡單說推手也主要沿著六個方面解決「搶位」,俗稱「沖子」。推手運動中,假設有三道圈線:第一道線不能超越「手前足前」;第二道圈不能超越「肘前膝前」;第三道線為軀幹,即包括「肩、腰、胸、腹、胯」各部。總之,要儘可能在最有把握的防線內解決外來的襲擊為目的。推手講快,必須要「搶先」,一般要用「先中先」,再次講「後中先」。先中先也就是說先發先至,先發制人。所謂後中先,就是後發,但要搶先到。總之,慢讓快也。推手化發勁力講三個時期:
第一時期:是在彼力尚未發出之際,應採取先發制人或引之落空的手法。第二時期:是在彼力將觸我身之際,可採取上述兩法,兼施並用,或帶之傾斜。第三時期:當彼力已作用於我身之際,這時主要用變換,要用後發制人,即見肉分離法,或用轉之還原法。推手時要注意自己和對方的姿勢位置,左右兩邊有差別,一般講打前腿要「管」而後拿放。打後腿較好打,前腿一般要向下發拿;打後腿用上提拿或下推放。總之要注意兩腿位置的差別。勁力發放或提拿要有部位,上打頂,打兩肩,打兩胯,打兩膝,打兩足。總之,要有部位,要准。練推手大體經過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練式,即用式變手。第二階段為練功,即練習各種勁,以勁變手。第三階段為練「意氣」(對這個問題在這裡不做詳解,另有專題來講。)即調動周身各機體局部包括肌肉、關節、韌帶、神經等機體(包括內在機體活動)以意氣變手。所謂「松」,不是弱,不是跑,不是疲沓。推手講「松」,主要講變,變法主要是順勁力、順要向對方身上或向對方不利位置或空檔處順,切忌向自己身上泄力(但真正能夠向自己身上泄力者除外)。
練習諸勁,以沾勁為主要的勁,沒此勁拿不起人怎能發人?不能沾人就不是太極拳,可見此勁之重要。練勁要注意「薄順短脆遠」五字訣。五字訣是指勁力而言。薄:是指勁力要薄要用「坯力」,即臂部一面用力,用上即上部發,用側即側部發,忌整忌硬,勁力發出要薄,著重使用「臨皮勁」(即發於皮毛之意)。順:是指勁要由根發於梢節,要做到根松、催中通順 、梢發透,忌斷忌僵,對方來力之點,點拿得越嚴越好,拿放當中要引申出內勁來,操作時要順、要松、要由臂部上坯抖出,不可整個臂部全用發勁。「坯」最要緊臂部上下、左右都要拆開拆用。短:發勁要短要銳,不能髮長、老之勁,如彈脫膛,愈短愈鋒利。脆:勁脆,即快,勁發如脫箭,勁發寸勁,言其合適,可想脆之意甚為重要。遠:勁要能打近打遠,學發遠力才能會發勁。推手一般投、彈、抖、扔、擲……等力最多,勁遠為貴,遠而有準,指哪裡打哪裡。練習沾勁:主要在發勁後掌心要能突出又縮回,要有吞吐勁才能練出沾勁來,即借反作用力將人沾起,但須要多練自有體會。四梢結合:就是以腰結合兩頭,通過松腰腹四梢結合,怎樣解決注意四梢結合的問題?盤拳時要注意實手與實腿,實手與虛腿;虛手 與虛腿、虛手與實腿也都應注意。練習到推手如何管嚴的問題,從體上說,如能做到四梢不脫離,搭手即嚴,也就是沒有凸凹、缺陷、斷續三大病。搭手不管多少點,點點不能脫離。當對方出現三大病時即可擊之。太極拳的「意」:太極拳的特定路線作為「意」的假設,路線的概念即太極拳的「意」。路線存在決定「意」,也即存在決定「意識」。
還有「意氣勁神」為拳之四要,亦稱體之四要;「發拿化打」為推手之四要。假如在推手時,「意氣勁神」有一方面為對方所拿到,則其必敗無疑,此點須多實習當能領悟。太極拳慢而無力,學者多懷疑或謂之不能應用,徒能鍛煉身體。蓋練拳之道,首宜研究拳理,拳理了解後再學方法,方法精熟始能應用,非拳術之不能應用,實際是功夫之尚未到家。如鍊鋼一樣,是要由生鐵煉成熟鐵,由熟鐵再煉成純鋼,非經過長時間火候不能成功。太極拳之所以由慢而成者,其練習時候純任自然,不尚力氣而尚用意,用力則笨,用氣則滯,是以沉氣松力為要。太極拳以靜制動,以柔克剛,無中生有,有若無,實若虛,逆來順受,不丟不頂,均系虛實之變化也。慢者緩也,慢所以靜,靜所以守,守之謂定,此即心中之氣定也。心定而後靜,靜後而神安,神安而後氣沉,氣沉而後精神團聚,乃能聚精會神,一氣貫通。慢由於心細,心細則神清,神清則氣爽,乃無氣滯弊;快由於心粗,心粗由於急,急則氣浮,氣浮不沉,心急不靜,不沉不靜心無所守則散亂之病生,虛靈二字更無由求。以柔克剛、以靜制動,這都是從感覺上來的,所以說盤架子是鍛煉身心以為體,功夫出自推手而為用。推手之初步專在磨鍊感覺,身有所感,心有所感,感應精微,至用無窮。故能知己知彼,其滋味則心領神會,非筆墨所能形容。其變化之無窮,皆由感覺之靈敏,故能知其虛實而變化從心。這就是說要慢和不用力的意義和目的。推手,磨練感覺以為應用,即在感覺之靈敏程度而分。初學推手時須先求腿之弓與坐步之開展,腰胯之轉動靈活,肩肘之松沉不滯,尤要留意「虛領頂勁」。所謂頂勁者,即「頂頭懸」。頭頂正直,腹內松靜,氣沉丹田,精神貫頂如不倒之翁,上輕下重又如水中浮標,漂然不沒之意。歌曰:「神清氣沉任自然,漂飄蕩盪浪里鑽。任你風浪來推打,上輕下沉不倒顛。」拳術功用之基礎,則在重心之穩固與否。而重心又有固定與活動之分,所謂固定的,是說自己在練習拳術時,每一動作姿勢均須時刻注意之,或轉動或進退都要注意它的平衡穩定。重心虛實本屬一體,虛實能變幻無常,重心則不然,雖能移動,但因系全身之主宰,所以不能輕舉妄動,動則有目的,使敵不知我虛實。就好像作戰一樣,心為旗,腰為纛(讀DAO,舊讀OU,意為軍隊之大旗)。太極拳以肢體為兵將,勁為利器,姿勢為布陣,虛實為戰略,意氣為指揮,聽勁為間諜,重心為主帥。重心活動之謂系在敵我相交之間,雖在決鬥之中,必須時時刻刻維持自己之重心穩定,而攻擊他人之重心失去平衡。所謂地有地心引力,故凡物體均有重量,均有重心。人為物體之一, 當不例外,設使重心超出平衡,人體必倒。因此,太極拳先從重心著想,所謂雙重則滯、偏沉則隨、虛領頂勁、立如平準、中正安舒、輕靈圓活等種種規則,目的都是為了維持「重心」之穩定。拳經云:「若將物掀起而加挫之之意,斯其根自斷,乃壞之速無疑。」是指如何破壞敵人之重心,重心一失,雖有渾身解數亦無從施展了。以倒與不倒的力學原理是說明重心問題的很好例證。如一個物體處在平衡狀態,要寫把它推倒,所用的物理量的大小是用力矩來衡量的,因為要推倒平衡狀態下的物體,不但和使用的推力點有關,而且和推力的施力點的方向有關,即與力矩的大小有關。物體所處的狀態有三種:穩定平衡:當物體在外力的作用下,重心升高,即在施力去掉物體又恢復到原有狀態,我們稱之為穩定平衡狀態。不穩定平衡:當重心處於邊緣狀態時,它稍一偏離重心就會降低,處在一種要倒沒倒的狀態,我們稱之為不穩定平衡。這種狀態重心最高,要想物體所處狀態穩定,重心越低越好,不倒翁就是根據這個原理形成的。隨遇平衡:在力的作用下,它的重心既不升高也不降低。例如平面上的球所處的狀態就是隨遇平衡狀態,它的特點是在球的滾動過程中(相對於平面),它的重心既不升高也不降低,八面玲瓏,隨遇平衡沒有跌到之說。太極拳技擊推手的鍛煉,能得到球的隨遇平衡的機理,就會處於永無失敗(以倒為敗)的妙境。比如有再大的樁步(勁)也不如埋直的混凝土電線杆子,而電線杆子有被撞倒的,誰也沒有聽說過球被人踢了一個筋斗。只要有倒的可能即能造成倒的條件,隨遇把太極拳比喻為一個球的道理就在於此。除非你能有象剛吃過了西瓜皮那樣兩面光滑這能力,才能把人滑倒或摔倒呢。
敵人重心穩否可由知之?凡人受擊或發力擊人,如無反力來阻止其身體傾斜,則重心垂線必致越出基點,這是一固定的道理。太極拳用走勁的意思就是不給敵以絲毫反力而使之處於不穩定狀態。用沾勁的意思即不許敵由不穩而復於穩定的控制方法。明白了這個道理,則知敵重心穩定與否皆我主之,豈有不知之理呢?須知身體一動,重心亦因之而變,方向隨之轉換,其間至為短促,此時正是發招之良機,非運用成熟不可,功夫愈高用意愈密,而手法愈多毫不費事。如果遇到對方以蠻力抱起之時,不必慌張,因表現失去重心,實則重心已放在對方身上,俟對方用力欲向空中後地下拋擲之時,即可利用其力而擊之,反而維持自己的重心,則失去對方之重心,其奧秘非筆墨所能盡述。推手原理,其實也不十分複雜,盤架子主要是從練招式中鍛煉自身的平衡,就是不論怎樣運動,要始終保持住身體的重心。推手則是在對方的推運逼迫下,仍要不失掉自己的重心,相反還要設法引動對方失掉重心,這就比盤架子難了一步。因為盤架子是求懂自己身上的勁,推手是求懂他人之勁。這也是知己知彼功夫的訓練手段。其練習 的方式方法,是由甲乙二人做單手平園和單手立園推手法,這是練習沾粘勁唯一手段。同時再打打輪,即推四手。所謂以逸待勞也可以說是以靜制動。太極拳的柔化方法雖然有攻守咸宜和保障安全的優點,如果用得不得其時或者不得其點,未能掌握對方的動向,所得效果是不會滿意的。因此,在應用時還須依靠「以靜待動」的素養。因為太極拳的擊人,並不主張採用「先下手為強」的主觀手法,而是觀察對方的方向和使用的方法,或者通過身手上的感覺得知對方真正的動向以後,用「後發先至」的還擊方法,這種擊法是採取「照鏡子」方法,首先要求本人自己極度鎮靜,聽任對方爭先出手和出勁,不可著慌,必須等他發出勁來,方可還手,還手就是。又如「老雞等米」還擊法。如來勢較猛可以先用化勁引使落空,隨之,發勁擊之。總之,要在對方不及轉變或者陷入劣勢的時候,給以迅速的打擊。這就是太極推手在戰略上所採取「以逸待勞」、「動得機先」為原則的道理。運用這個原則的優點和作用主要表現在:一是待機而動,容易擊中對方;一是萬一擊不中時,由於對方已處於被動地位,不易還招。所謂以小制大,是在戰術上用最經濟的力量和時間取得勝利,這是根據力學原理,利用一種動作(即招式)作用在對方的動作上。動作時,加上我的勁或減少我的勁,此勁變化要靈敏,做到忽隱忽現,便會產生一種激勁或空勁,逼使對方落空或重心動搖,若能做到「隨曲就伸」,便會逼使對方陷入不利地位至重心極度不穩的時候,只要輕輕一擊就倒,所以說要用小力抵抗大力的話, 那麼,必須注意絕對不用硬碰硬的勁,應採取借力之法,即順其來勢用「走化」,隨之,用「粘發」,常說的「四兩撥千斤」、「以柔克剛」、「借勁施勁」等語,即是指此而言的。所謂以退為進,因為「太極本無法,動即是法」,這是說:「一動則變,變則化,化化無窮」。拳譜上說:「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千,其理為一貫」。這意思是說:太極拳的勁從表面上看好像是千變萬化,但實際上只有一個「動」字。而這一「動」當中就產生了「恍」的形影,這形和影的狀態,在太極拳推手中的術語叫做「走」和「粘」。拳譜上說:「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走」是柔化對方以保障自己安全的方法,「粘」是柔化以後乘機貼進以控制對方變動的方法。這兩個方法,在應用時實在是一個方法的兩面,即「走即是粘,粘即是走」的道理,對於這一點要細心地體驗,方能盡其妙用。同時,動作還要養成走弧線的習慣,須知「由走轉粘和由粘轉走」都是以圓形動作為基礎,功夫越深,應用時弧線也就走的越短、越小,甚至只有弧線的意味不見弧線的動作。這種「曲中求直」的方法,粗看起來好似迂緩,但實際上則是「後發先至」的主要關鍵所在。至於走與粘所以要循環運用,簡單說來,只是教人在交手時,先要順著來勁的方向,用「走」法引使落空,以避免衝突,然後再順著柔化後的余勢,隨即用粘法遏制對方的轉變,以造成「我順人背」的優勢。此時,如果對方還想掙扎,便和越粘越緊,使對方身體失去平衡,若再趁勢發勁,對方在劣勢下無法還手,很難逃避打擊。如果我的粘法遏制不住對方,便不可冒昧發勁,應當放任對方轉變,並繼續用走用粘,去造成優勢,方可發動打擊。當然,功夫較高或技藝熟練者若用此法,只要用一次走粘便能把對方擊中。但在練功時,應在循環運動上用力去求熟,以養成「以退為進」的習慣,方能在應用時得到有勝無敗和雖敗無傷的保障。這與硬打硬進缺乏安全保障的方法來比,就不難看出以退為進的方法確實是技擊上一個極大的優點,也是至高至上的技擊手法。所謂剛柔相濟:太極拳所以重柔輕剛,不僅僅是為了柔能克剛的道理,主要是怕人在技擊上犯「雙重」的毛病。簡單的說,就是只知用剛不知用柔的毛病。須知人動起手來,大多數是剛勁,結果還是力大者勝,或者兩敗俱傷。太極拳處處講柔化,首先在避免這種不必要的或者不利於自己的衝突。但在動手時,如果只知退避而不會進擊,就與剛柔相濟和以柔克剛的道理不相符合了。太極拳是因為根據陰陽、動靜、虛實等變化規律而相互轉化,主要在說明它的用勁是剛中有柔、柔中有剛,相當於太極的陰不離陽、陽不離陰的意義。太極拳的運動必須走弧線,就是為增進動作中的由柔轉剛和由剛轉柔的便利而制定的。在運動時,剛柔循環,無端可尋,它與一般直線擊法的出入分明,絕不相同。太極拳處處用柔勁首先在避免衝突中的無謂犧牲,避免一出手就遭到失敗的危險,同時可以從柔化中去了解對方的虛實強弱,然後根據已經獲得的優勢而立即還擊。至於走弧線,粗粗看來,似乎比走直線為慢,但弧線動作可以隨處轉變,有時更比走直線為快。所謂「後發先至」就是從這當中得來的。這種「剛柔相濟,攻守咸宜」的技擊方法,是太極拳的特點。推薦閱讀:
※打太極拳為什麼膝關節疼痛
※[轉載]太極內功抓閉呼吸法
※張俊峰示範傳統楊式55太極劍劍譜
※月夜歸航05-【太極】太極樁功
※四十二式太極劍劍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