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部矯正手法(3)|整脊治療|中國明盲整脊網

頸椎複位手法(3)

      三、旋轉複位法

1、定點旋轉複位法:多用於頸椎三維複合旋轉偏歪者。

(1)卧位成角定點旋轉複位法:患者仰卧位 ,頭平齊床沿。術者立於床頭 ,一手掌托住患者枕部,拇指輕輕定位於患椎橫突(勿需用力頂推) 。在手力牽引下 ,令患者自動側向轉頭至最大限度,另一手將下頜繼續向一側輕巧用力,雙手調整屈頸度數,使屈曲成角點落於患椎(指下可感到受力支點),稍用力頓挫旋轉,即可聽到「咯噔」聲音,拇指下亦有關節滑動到位感覺,此時複位即告成功。各患椎可按同法逐一複位 。其成角度數:上段(C1~2)略低頭0°~15°;中段(C3~5)輕度屈頸15°~35°;下段(C6、7~T1)中度屈頸35°~60°。

此法的要求:患者仰卧位,安靜放鬆,有安全感,能很好地配合施術者;術者動作精鍊準確,高效輕巧,符合人體生物力學要求。

(2)坐位定點旋轉複位法:此法多用於1~7頸椎棘突偏歪。以C2棘突向右偏歪為例,患者正坐位,術者立其後方,左手掌緊貼右側後枕部,5指自然展開,拇指尖對著右耳方向,其餘4指對著頭頂部,5指要緊貼頭部,這時穩定頭頸的方向和角度很重要;右手掌托住左側面頰及頦部,患者頭略向後仰10°左右,並使患者頭頸向右側旋轉至最大限度。其目的是讓頸椎旋轉力點集中在C2上,此時醫者雙手同時向相反方向頓挫用力,要求雙手配合協調,同時著力,抖動的弧度不可過大,不能使用暴力。這時若聽到關節複位的彈響聲,說明手法成功。

不同節段頸椎坐位定點整復,其頭頸部屈伸的角度也不同。如何掌握好屈伸的角度是該手法成功的關鍵。調整C1需後仰20°左右,C2需後仰10°左右,C3需頸前屈20°左右,C4需頸前屈40°左右,C6需頸前屈50°左右,C7需頸前屈60°左右。以上度數僅供參考。

(3)端坐壓頭定點旋轉複位法:患者端坐位,以患椎棘突向右偏歪為例,首先用單拇指觸診法摸清偏歪的頸椎棘突(定點),醫生左手拇指的橈側面頂住偏歪棘突的右側,讓病人頭頸部前屈35°,再向左側偏45°,醫生右手掌託病人左面頰及頦部。助手壓住病人右顳頂部,按複位的需要向下壓頭顱。施手法時醫生右手掌向上用力,使頭頸沿矢狀軸旋轉45°;與此同時,左手拇指向左側(或左前外方向)水平方向頂推偏歪棘突,此時可聽見一彈響聲,同時覺指下之棘突向左滑動。然後,讓病人頭顱處於中立位,順壓棘突和項韌帶,鬆動兩側頸肌,手法完畢。

2、端提旋轉複位法

(1)掌托下頜端提旋轉複位法:此法多用於老年人血管硬化者;棘突偏歪較小者;脊間韌帶較鬆弛者;頸曲明顯反張或後凸畸形者;頸部活動明顯受限者。患者取端坐位,頸部自然放鬆,向頸部旋轉受限制的一側主動旋至最大角度。術者一手拇指頂推高起之棘突,餘四指扶住頸部;另一手掌心托住下頦,五指握拿住下頜骨(或術者前臂掌面緊貼下頜體,手掌心抱住後枕部)。施術時抱頭之手向直上方牽提,並向受限側旋轉頭顱,與此同時,另一手拇指向頸前方輕微頂推棘突高隆處(若手法熟練,棘突偏歪病人用該法復正時,拇指可向對側水平方向頂推棘突),此時多可聽到彈響聲,指下可感到棘突輕度滑移。操作完畢後,使患者頭頸部回到中立位,若單拇指觸診已感覺正常,則宣告手法操作成功。

(2)肘托下頜旋提複位法:該法多用於中段頸椎(C3~C5)。以C3棘突右偏為例,患者坐位,頸前屈20°左右,醫者立後方,用右手肘窩部托住其下頦部,左手掌緊扶其枕部,按上面前屈角度,醫者兩手扶托患者頭部,並令其被動緩慢向右側旋轉至最大限度,然後左右手突然著力,作向上直線提拔,要求提拔的力量較大(一般需15~30kg),但提拔時不必加大旋轉角度,也不可小於提拔前旋轉的角度。

(3)定位端提旋轉複位法:多用於環樞椎半脫位和頸椎2~4棘突的偏歪。以棘突左偏為例,患者坐於低凳上,頸肩放鬆。醫生站其左後方,以右手拇指抵住棘突左偏的側方,左側臂肘部托住其下頜,手掌繞過對側耳後扶住其枕部;接著左肘臂在身體的帶動下逐漸向上用力端提,使其頭頸向上拔伸,同時將頭頸向左側方旋轉;在牽引下持續片刻,待其適應而能放鬆時,增大頭頸的旋轉角度,同時右手拇指向右側方推動棘突,推動時的作用力要靈巧、緩慢而有力,並與左肘臂的旋轉運動相協調,絕不可強力推動。此手法要求患者充分放鬆,操作時頭頸部的拔伸、旋轉動作和棘突的推動動作要協調一致,不得進行生硬的操作,如此才能使手法的整復作用奏效,使頸椎的牽引力逐漸增加,否則易造成人為的緊張狀態。

定位、定點調整法:患者坐位,以左側C3觸痛為例,頸前屈約10~15,然後向左側屈10~15,醫者站於背後,左手拇指固定之觸痛點,右手掌放於患者前額部,雙手協調調整屈頸的角度,使成角落於患椎的觸痛點,右手向左下方瞬間旋轉用力,常可聽到複位聲或手下有移動感,若無響聲切不可加大角度和力度,追求響聲,以免造成醫源性損傷,術後放鬆頸肩部肌肉以緩解整脊後的不適感。

在該手法的使用中,我們充分考慮到上頸椎(枕-寰-樞複合體),下頸椎(C5-T1),中頸椎(C2-C5)三部分的功能,解剖特點以運動的性能,因而在手法的選擇中更是充分考慮到整個頸椎的生理特點。分三種情形(以C2左側,C5右側為陽性點為例):

1、生理曲度正常者:調整C2端坐位,令患者低頭在30度左右為最佳,醫者身體略偏於左側,距患者前後距離為10cm,夾角約45度,左手拇指置於C2關節突附近,右手掌心置於前額中部或右側面頰部,瞬間右手向左手拇指施旋轉,側板之力,同時左手拇指向右手方向施對抗力,可聽見「喀嚓」清脆之聲,說明複位成功。

2、生理曲度變直:C2方法同上(低於15度左右為最佳)C5方法同上,醫者轉動患者頭部向左上方旋轉15度~20度左右。

3、生理曲度略反攻:C2低頭在5度左右,在行使手法前,注意患者輕輕抬頭,尋找力點後,瞬間完成複位手法,C5:左上方旋轉10度左右。

(註:此手法必須要求患者雙手感覺合二為一,有一定的手力功底方可施術!)                                                                                        未完待續...


推薦閱讀:

羅娜·貝古姆的病能治療好嗎?
焦油治療牛皮癬知識普及
詳解中醫藥治療糖尿病的特色與優勢【下】(原創)
牛皮癬治療誤區是哪些
幾種常見毒蟲咬傷的診斷和治療

TAG:中國 | 頸椎 | 治療 | 矯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