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賈生列傳》賞析
《屈原賈生列傳》是屈原、賈誼兩個人的傳記,他們雖然不是同時代人,但是二人的遭遇有不少共同之處。他們都是才高氣盛,又都是因忠被貶,在政治上都不得志,在文學上又都成就卓著。所以,司馬遷才把他們同列於一篇。
屈原「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嫻於辭令」,但也因此深受上官大夫的嫉妒。上官大夫進讒言使懷王疏遠屈原。屈原被貶之後,作者極力表現他忠君愛國的一腔熱血和滿懷赤誠,「屈平既嫉之,雖放流,眷顧楚國,繫心懷王,不忘欲反,
屈原被放逐之後,作者重點寫了他的死。上不能為國盡忠效力,下不能躬耕壟畝,歸隱田園,「舉世混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這是一種偉大的、難得的孤獨,唯有堅強者方能如此,唯有高尚者方能如此。所以屈原才表示:「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常流而葬乎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溫蠼乎!」就這樣,屈原懷抱沙石,沉江而死,實現了自己「伏清白以死直」(《離騷》)的諾言,其正直剛烈堪稱千古之冠。
司馬遷對賈誼,則首先表現其才華過人,「是時賈生二十餘,最為少。每詔令人,
賈誼到長沙之後,作者重點寫其鬱郁不快的情懷,而在表現時,又大多借賈誼自己的辭賦來直接抒發,如其《吊屈原賦》云:「斡棄周鼎兮寶康瓠,騰駕罷牛兮驂蹇驢,驥垂兩耳兮服鹽車。章甫薦屨兮,漸不可久。嗟苦先生兮,獨離此咎!」這哪裡是獨吊屈原,賈誼亦何嘗不是如此,不然的話,他又怎能年紀輕輕就憂鬱而死呢?
本文最大的特點是作者筆端飽含感情,行文幽抑哀惋。正如作者所云:「余讀《離騷》、《天問》、《招魂》、《哀郢》悲其志。適長沙,觀屈原所自沉淵,未嘗不垂涕。」可見作者是在這種悲慨的感情中寫下本篇的,並將此情寄之筆端。而司馬遷自己也同樣是才高氣盛,因忠而遭受不幸,所以他表面上寫屈原、賈誼,實際上也在寫他自己,他在《報任安書》中寫道:「蓋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詩三百篇》大氐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
也正是由於作者把自己悲憤不平之感傾注在本傳上,才使得本篇有了不同於其他人物傳記的特色,這就是一邊敘事,一邊議論抒情。如本傳開頭兩個自然段是敘事,但講到屈原被疏之後,作者忍耐不住開始一大段議論抒情,對屈原人格,對《離騷》精神的評論,都是非常準確的,如「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這可以說是切中肯綮之語。
另外,本篇在寫作上確實又繼承了《離騷》的抒情傳統,正如清人陳劉熙載所云:「學《離騷》得其情者太史公,得其辭者為司馬長卿。」又云:「太史公文,兼括六藝百家之旨。第論其惻怛之情,抑揚之致,則得之於《詩三百篇》及《離騷》者居多。」(《藝概·文概》)而縱觀本篇,更是如此。
推薦閱讀:
※董其昌行草書法賞析《杜甫詩》
※〖詩詞鑒賞〗唐代詩詞賞析:《李白篇》144首<101-120>
※第三輪生肖郵票賞析
※民族英雄袁崇煥名詩:《邊中送別》賞析與背景
※「忽憶故人今總老」這句話好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