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趙孟頫鞍馬畫欣賞:向前敲瘦骨猶自帶銅聲

《人馬圖卷》 紙本設色,水墨, 合卷縱30.03厘米,橫178.1厘米,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

《秋郊飲馬圖卷》 絹本設色,縱26.4厘米,橫100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趙孟頫59歲之作。

《飲馬圖》(局部) 紙本白描,縱25厘米,橫59.8厘米,遼寧省博物館藏。

  長沙    沙偉

  兩宋時期,中國書畫藝術臻於全盛,但到了元代初期,文人畫因以漢人為主體,故受到蒙古人的冷落與非議,只有趙孟是許許多多漢族士人中的「特殊」人物,其特殊的地位,源自他天資出眾、博學多才。正是由於他的特殊突出貢獻,才使得元代畫風由此開創了嶄新的局面。

  趙孟頫(1254~1322年),字子昂,號松雪。宋太祖趙匡胤的十一世孫。作為元代著名畫家,中國楷書四大家之一,他是罕見的全才,尤以書畫成就最高。書法以楷、行著稱於世,被譽為「元人冠冕」。繪畫方面,他不僅提出了「作畫貴有古意,若無古意,雖工無益」的主張,還開創了「書畫同源」的美學新理論。

  元代文人畫家中,趙孟可謂精通各種繪畫題材的「多面手」,山水、人物、鞍馬、花鳥無所不能。儘管他鞍馬畫的作品影響不及山水畫,但也足稱翹楚,故有「元代趙孟、清代郎世寧、現代徐悲鴻」之說。

《調良圖》 紙本白描,縱22.7厘米,橫49厘米,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趙孟留存至今的鞍馬畫約有二三十件,分藏於內地、台灣以及美國等地的博物館。他師承於唐代鞍馬畫較多,主要得益於韓幹。其代表作《人馬圖卷》就題有:「畫固難,識畫尤難。吾好畫馬,蓋得之於天,故頗盡其能事。若此圖自謂不愧唐人,也有識者許渠具眼。」並且還題有「吾自小年便愛畫馬,爾來得見韓幹真跡三卷,乃始得其意雲」。

  趙孟的鞍馬畫重視線描的遒勁、形象與質感的統一,除了筆墨清淡、著色不多以外,而且還具有以墨代色、敷染淡雅的特點。以他創作的《滾塵馬圖卷》為例,畫面整個就是唐代鞍馬畫風的再現,其線描氣韻生動,絲絲不苟。馬的結構除線條之外,重在渲染。眾所周知,作為游牧民族的蒙古人偏愛鞍馬畫也是性情所至,而趙孟此種規避了直現蒙古人鞍馬窘境的唐風鞍馬畫,改變了元朝當時流行的鞍馬畫風格。這不僅體現了元代繪畫的「仿古」風尚,而且還象徵了博大精深的漢文化。

《古木散馬圖卷》 紙本白描,縱29.8厘米,橫71.7厘米,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趙孟的鞍馬畫能充分把馬的個性表現出來。他的畫作既有細緻精工的,也有簡略豪放的,各有妙處。畫中馬的鬃、尾、四蹄,體量雖不大,卻都是傳神的重要部位,有「向前敲瘦骨,猶自帶銅聲」之感。其筆下的鬃尾部分能收能放,有剛有柔,既能煽情造勢,又可平衡畫面。馬的四蹄和蹄冠、球節處是不易下筆但又是見真功夫的部位,趙孟畫這些部分時能夠把線條歸整組合,從馬的屈腱到蹄甲,幾乎垂直,由此達到了「趨意化」的升華水平。從他的鞍馬畫中,我們也能看出其所提倡的拙樸、靜穆、高古的意境。

  「文人畫起自東坡,至松雪敞開大門」,這是明代文學家和史學家王世貞曾經說過的話。趙孟的鞍馬畫採用的是「以物觀物」的畫法,提出畫馬應該站在馬的角度去觀馬,而不應該站在人的角度去理解馬,只有這樣,畫出來的馬才鮮活,才能體現馬的天性。故他曾自詡:「吾自幼好畫馬,自謂頗盡物之性。」比如他創作的《浴馬圖卷》,儘管畫面整體營造的是一種靜謐、祥和的氛圍,但是由於馬的形態畢現,才給人以真實之感。再如他具有婉約之風的代表作《秋郊飲馬圖卷》,雖然畫的是馬與人和諧共處的畫面,但是卻給人帶來無盡的遐思,形象地表現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無言之美。

  責編   瀟然

  來源:《收藏》雜誌


推薦閱讀:

趙孟頫草書《半畝田帖》《欲到海上帖》
端延柔媚、氣韻飄逸,賞趙孟頫《唐詩卷》
2018.3.1-3.3趙孟頫前後赤壁賦摹帖記錄與反思(附帶英文練習)
賞趙孟頫玉枕《蘭亭序》,精妙靈秀,遒勁飄逸
趙孟頫楷書筆法有哪些特點?

TAG:趙孟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