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電影橫掃金馬獎,台灣網友崩潰了,但背後的實情卻更令人震驚!

大陸電影橫掃金馬獎,台灣網友崩潰了,但背後的實情卻更令人震驚!

觀點投資界 劉全2016.11.27 19:16

一場金馬獎,折射出來的不但是兩岸在娛樂產業的差距,更有經濟實力的對比。如今,台灣經濟多年低迷,「22k」令新一代年輕人絕望,當年貴為「亞洲四小龍」的地位正在慢慢邊緣化。正如台灣的一位評論家所言,總有一天,台灣面對大陸的優越感會被擊碎一地。

一年一度的金馬獎終於落下了帷幕,但一輪新的爭議正在島上發酵……

11月26日晚,在第53屆台灣金馬獎上,大陸影人表現驚人,一舉包攬了最佳導演、最佳男、女主角以及最佳影片在內「四大獎」,而台灣方面則在大獎項目上幾乎「顆粒無收」,這被台灣部分網民形容為「傾門踏戶」,叫囂著要「取消金馬獎」,網上掀起了一番波瀾。

但在業內看來,這屆金馬獎恰恰真實反映了台灣和大陸在電影上的差距,算是兩岸影視行業真實現狀的縮影。就連部分台灣電影人也承認,儘管內地電影自身存在不少問題,但與台灣相比,用「碾壓」來形容都不為過。實際上,和電影一樣,這些年台灣的電視劇、綜藝等一向引以為傲的娛樂產業早已走向了衰落,宛若日暮西山之下的片片殘光。

大陸影人橫掃金馬獎

這一屆金馬獎晚會,台灣觀眾看得十分難受。

在最後的大獎階段,先是馮小剛憑藉最近熱映的影片《我不是潘金蓮》首先為大陸影人拿下第一個重要獎項——最佳導演獎。緊接著,頒發的最佳男主角仍被大陸拿走。范偉憑藉著改編自老舍短篇小說的《不成問題的問題》低調入圍最佳男主角,最終爆冷獲獎。原本大家都以為後面的獎項應該不會再繼續頒發給大陸作品,然而《七月與安生》的周冬雨和馬思純卻攜手獲得影后,這也是金馬史上第一個「雙黃蛋」影后。

按照某些人「獎留台灣」的說法,最後一個大獎應該頒給台灣人,然而在最後「重頭戲」——最佳影片的角逐中,大陸影片《八月》成了最大黑馬,擊敗台灣觀眾備受期待的《一路順風》、《再見瓦城》,最終將此大獎收入囊中,也讓大陸影人包圓了本屆金馬獎重要獎項。

反觀台灣方面,則「全軍覆沒」,唯有林柏宏憑藉《六弄咖啡館》爆冷拿下最佳男配角,成為了當晚少數登台亮相拿獎的台灣人,被台灣網友淚推為「台灣之光」。

面對這樣慘淡的結果,一些台灣民眾徹底崩潰了,紛紛留言「氣炸了」,酸溜溜地諷刺「金雞獎怎麼跑到台灣來辦了」。

此外,心情不太好的台灣網友還將矛頭指向了「大陸腔」。據台灣深綠媒體《自由時報》報道,台灣習慣用語是「晚安」,但以《我不是潘金蓮》入圍的范冰冰,上台開心向台灣觀眾打招呼「晚上好兒」,舒淇也是上台就喊「晚上好兒」,接下來的桂綸鎂頒最佳女主角獎時,也是劈頭就「晚上好兒」….令電視機前的台灣觀眾玻璃心碎了一地。

過去的幾年中,隨著大陸電影市場的繁榮,參選金馬獎的影片不斷增多,整個獎項一直被大陸影片「包圓」,但每次都會引發各種風波。

早在2012年,金馬獎就曾因為給大陸影片頒發了多個獎項遭到攻擊,當時有綠營政客放話要「停辦金馬」,氣得一向和善侯孝賢都忍不住反擊,大罵政客禍台。

2014年11月,在第51屆台灣電影金馬獎上,大陸影人再次橫掃了各大獎項。其中,大陸知名導演婁燁的《推拿》收穫了六大獎項,成為最大贏家。而陳建斌更憑藉《一個勺子》和《軍中樂園》兩部影片拿下三項大獎,同時他也是金馬獎歷史上第一個同屆獲得最佳男主角和最佳男配角兩項大獎的演員。雖然台灣演員陳湘琪以《回光奏鳴曲》獲封影后,但卻被一些影評人視為是「安慰獎」,含金量不足。

最終,大陸電影抱走15項獎,台灣片卻只奪得4匹小金馬,台媒紛紛感嘆金馬獎變成了「大陸獎」,台灣「輸得很慘」。這一結果引起部分台灣本土人士強烈不滿,他們批評金馬獎「真的很像幫大陸人辦的」,甚至吹毛求疵地批評主持頒獎的台灣藝人Ella一直說大陸流行語,就連時任金馬獎評委會主席張艾嘉也不禁佩服評審團中的台灣成員說:「他們是『冒著生命危險』才拿出這份名單的。」 

台灣電影:陷入了一潭死水

每年一度的金馬獎,成了兩岸電影人必爭之地,從每年頒獎上兩岸獲獎數目,便可以一窺兩岸電影發展的真實現狀。而近幾年來,台灣的表現都並不如意。

回首起來,台灣電影也曾有過輝煌的時期。上世紀80年代興起的新電影浪潮是一個台灣電影的黃金時期,但如曇花一現,之後台灣電影便步入10餘年的低谷。

直到2008年,一部愛情音樂片《海角七號》橫空出世,創下5.3億新台幣的高票房,打破台灣電影市場多年的沉悶。那之前的十幾年,台灣每年只生產20部不到的電影,一年總票房不過數千萬元。緊接著,同樣是本土題材的《艋舺》,《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賽德克·巴萊》(上、下)、《雞排英雄》等都取得不俗的票房。

然而,經過一陣「迴光返照」之後,台灣電影又陷入了一潭死水。

反觀大陸電影,儘管充斥著票房造假、資本泡沫、爛片橫行等問題,但仍然穩步向前。有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內地市場總票房達到440億,與2014年的296億相比,漲幅接近50%。這是中國電影市場自2010年邁入百億票房時代以來,連續第五年保持超過30%的年增長。

台灣電影「很缺錢」,大陸則完全不愁。這幾年,資本爭相湧進影視行業,不僅推高了票房,也使得相關影視公司股價不斷上漲。

2014年,憑藉一部《泰囧》,光線傳媒股價大漲逾60%。電影《致青春》票房超過公司上一年營收的一半,光線傳媒再奔漲停板。票房炒股價的紅利期過後,影視公司開始進行併購。2014年起,影視行業併購潮到來,2015年不減反增。

《時代周報》曾統計,2015年A股市場共發生137起文化傳媒行業併購事件,涉及資本約2300億元,其中影視相關併購達76起,總共涉及資金2000億元。在此背景下,不少明星通過成立殼公司高溢價賣給上市公司,兩者賺得盆滿缽滿。

李安曾說,台灣電影現在幾乎只有兩個類型,一種是蔡明亮、侯孝賢那種很悶的文藝片,一種就是那種是「形容不出來的片」,他直言台灣電影「氣虛」,整個行業缺乏工業基礎。

「綜藝王國」漸漸崩塌

作為華語圈綜藝的「鼻祖」,台灣曾自詡「綜藝王國」,確實有過一段光輝歲月。

在過去的十多年裡,幾乎每個大陸大學生寢室,都出現過全舍圍觀《我猜我猜我猜猜》、《康熙來了》、《國光幫幫忙》的盛況。相對於內地綜藝節目「寓教於樂」的死板外衣,台灣綜藝寬鬆的尺度、有趣的話題都讓人慾罷不能。尤其是當年的《康熙來了》,帶著一股「痞氣十足」的台灣綜藝范兒,成為了很多人的青春記憶。

然而,時過境遷,台灣綜藝早已不復當年。2016年1月,走過了12年的《康熙來了》正式停播,最後一個被大陸觀眾熟知的台灣綜藝也壽終正寢。這意味著,台灣綜藝盛世正式成為了過去。

如今,資金欠缺、人才流失、市場狹小,已成為台灣綜藝發展的桎梏。更為嚴峻的是,與內地強大的資源配置相反,台灣綜藝人彷彿回到了小打小敲的作坊式製作模式,每集幾萬塊的製作費用,讓台灣宛若萬劫不復。

騰訊娛樂曾統計,大陸綜藝節目製作費普遍比台灣高出數倍甚至數十倍。以大陸綜藝節目《12道鋒味》為例,投入到單集的製作費用超過100萬人民幣(謝霆鋒酬勞以及嘉賓梳化費另計),而目前在台灣最貴的單集製作是《康熙來了》的50萬新台幣(相當於人民幣10萬元,不含蔡康永、小S酬勞)。其中包含陳漢典錄製費用,攝影棚租賃費、布景費、道具費、音效費、梳化費等,兩者相差10倍之多。

然而這不起眼的10萬塊製作費用,在台灣也已經相當於天價了,如《國光幫幫忙》、《小燕之約》等普通訪談類節目,每集製作費用僅有20-25萬新台幣左右,折算成人民幣不到5萬元。

台灣已故知名藝人高凌風曾斷言「大陸綜藝至少落後台灣綜藝二十年」,當台灣從業人員仍在為所謂的「軟實力」、「創意點子」等驕傲不已的時候,兩岸之間已悄然經歷了一場身份轉換。

2013年,《好聲音》正式被台灣中天電視台購買播出,第二季因為有哈林和張惠妹,掀起收視狂潮,首播夜便打敗同時段的《康熙來了》,收視排在第一位。而隨後的《我是歌手》、《爸爸去哪兒》也有著不錯的收視率。許多華語圈大咖在台灣節目中不可能見到,但在大陸節目中卻隨處可見。如今,一大批台灣的年輕人已通過網路來觀看大陸的綜藝節目了。

「台劇瀕死」的嘆息

「台劇瀕死」,這是近年來不少大陸煲劇愛好者的真實感受。

早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台灣劇的影響力幾乎抵達所有華人地區。金庸武俠劇、歷史古裝劇、瓊瑤劇都是一代經典,影響了幾代人。然而隨著內地劇漸漸崛起,台劇由於資金短缺經費有限,慢慢轉型為八點檔本土劇,一心一意在台灣市場發展,放棄了外面的天空。就連曾經風靡亞洲的偶像劇,現在也成為低幼、粗糙、腦殘的代名詞。

與此同時,大陸劇發展迅猛,甚至「反攻」台灣成為了一股「陸流」。

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就是2012年在台灣播出的《步步驚心》與《後宮甄嬛傳》,前者首播後以驚人的1.90,一舉打破中視近10年來8點檔的首播紀錄,隨後連日攀升一直達到平均2.06,單集收視甚至破3;後者刷新了華視8點檔的多年收視紀錄,引發全民觀劇熱潮,回放多次後依舊收視驚人。後來的《古劍奇譚》、《武媚娘》首播幾乎就有近2點,之後更是勢如破竹,完全碾壓同檔台劇。

於是,「西遊」成了許多台灣演員的熱門選擇,但是他們的片酬只及同咖位內地演員的一半

甚至片方還不願用。偶像劇女王陳喬恩在拍《笑傲江湖》之前片酬價位不高,紅了之後才身價上漲,拍《偏偏喜歡你》時一部劇的打包價為1000萬,單集50萬。相比之下,目前李易峰對外的片酬報價在3500萬左右,後來居上的楊洋報價也達到了2500萬左右。儘管如此,同一藝人的內地片酬比起他們在台灣的片酬還是要高出5-10倍。

曾經輝煌的台劇如今墮落至此,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原因就是市場狹小、製作費受限。同樣是偶像劇,台劇一集成本大概190-230萬台幣,摺合人民幣40萬左右,這已經是有大咖加入的劇集預算了。而大陸那些買下熱門IP的偶像劇,總投資經常是過千萬的。《何以笙簫默》總投資6000萬,《微微一笑很傾城》的總投資8000萬,更不用說那些動輒投資過億的古裝劇了,這都是台劇望塵莫及的。

總有一天,優越感會被擊碎一地

在某方面來說,這次金馬獎風波,算是台灣對大陸積累已久的「誤解」所致。

曾經有台灣教授在電視上言之鑿鑿稱「大陸人民吃不起茶葉蛋」,之後「茶葉蛋」成為大陸網民的段子。而不久前,一位台灣網友在大陸知名論壇發起戰帖,曬台北城建:「大陸城建發達?歡迎你們把家鄉城建貼出來」。這位小哥傾盡家底,把他引以為傲的台灣建築一一貼了出來,準備讓大陸網民開開眼界。這一則令人嘀笑皆非的帖子引來200萬多網友圍觀,紛紛留言「你開心就好」。

很多從未到過大陸的台灣人,長期以來被灌輸的教育對現代中國大陸幾乎是隻字不提,至多偶爾在新聞報道上看到中國大陸經濟如何再創高峰、領導人外交受各國重視,但這些表相新聞,並未能讓普通民眾深入了解大陸這個多樣的社會。

一場金馬獎,折射出來的不但是兩岸在娛樂產業的差距,更有背後經濟實力的對比。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時過境遷,兩岸早已今非昔比,曾經台灣無論經濟發展、物質文明都領先大陸,文化產業引領整個華人圈,綜藝、電視劇都曾風靡大陸。但如今,台灣經濟多年低迷,「22k」令新一代年輕人絕望,當年貴為「亞洲四小龍」的地位正在慢慢邊緣化。正如台灣的一位評論家所言,總有一天,台灣面對大陸的優越感會被擊碎一地。


推薦閱讀:

丈母娘27項甄婿標準讓人震驚(圖)
震驚!我們天天喝的東西竟然是我們長胖的元兇!
莫言,共產黨員獲諾獎,令世人震驚?
十萬張底片記錄「文革」一次曝光震驚世界

TAG:電影 | 台灣 | 金馬獎 | 網友 | 大陸 | 震驚 | 背後 | 台灣網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