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亞里士多德《政治學》導讀

亞里士多德《政治學》導讀

 

亞里士多德,是古希臘最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科學家和教育家。 亞里士多德所涉及的學術研究領域幾乎涵蓋了他所在時代已有的全部學科,並留下了大量的著作,主要有:《工具論》、《物理學》、《倫理學》、《政治學》等。他創立了形式邏輯學(三段論),並豐富和發展了哲學的各個分支學科。他的思想對西方的文化取向和內容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

  《政治學》是公元前325年亞里士多德根據他和他的學生對希臘158個城邦政治法律制度的調查結果寫成的。這是古希臘第一部全面、系統地論述政治問題的著作,也是我們研究亞里士多德政治思想的主要依據。在本書中,亞里士多德的討論十分廣泛,涉及了國家(城邦)的目的、起源、產生、衰敗及保全的原因,政體的分類、變革和維持,理想城邦及其構建,公民的教育等。概括而言,亞里士多德的《政治學》的主要內容和理論貢獻有以下幾點:

  (一)使政治學成為獨立的學科,開創政治學研究之先河。

  亞里士多德在西方歷史上第一次對學科進行分類,他把各門學科按照知識的不同分為理論學科、實踐學科和創製學科。其中政治學就屬於他所謂的實踐學科。在他看來,政治學是研究至善的學科,是一切學科中最高、最權威的學科,而那些研究戰術、理財術、講演術等的學科都隸屬於政治學,都是為政治學服務的學科。政治學是其他學科的目的。

  亞里士多德認為,人天生就是政治動物,或者說人天生就要過城邦生活。人的向善本性,使得人不斷追求善的生活。人參加各種層次的共同體,目的都是為了實現自己對至善生活的追求。城邦是包含了一切共同體的共同體,所追求的是生活的至善。政治學是研究城邦至善的學問。與之相對,倫理學則是研究個人至善的學問。要實現個人生活的至善離不開城邦,如果一個人離開了城邦還能生存的話,他要麼是一個神祗,要麼是一個野獸,總之,他很難像正常人那樣活著。從這個意義上說,政治學要高於倫理學,倫理學在本質上屬於政治學。亞里士多德對倫理學和政治學的研究對象和範圍的劃分、對政治學研究對象的確定,使政治學獲得了獨立的地位。因此他有了「政治學奠基者」的美譽。

  (二)重經驗研究方法,把神學束縛下的政治學轉變為以人為中心的政治學。

  與他的老師柏拉圖注重抽象思維和神話論證不同,主張「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的亞里士多德更注重經驗。他畢生的大量精力都放在了開創性的、貼近現實的研究工作上。他所收集的當時希臘158個城邦的政治法律制度方面的資料,涵蓋了這方面的歷史和現狀。在對這些資料進行分析的基礎上,他試圖理清各個城邦的發展歷史,然後對它們進行比較,最後找到它們興衰成敗的原因。

    在本書第二卷中,他分析批判了柏拉圖等人以及別的時期的前輩關於政體的思想,闡述了歷代政體的興衰得失,為他後來關於政治的各種精闢觀點的提出奠定了基礎。

  他首次在政治學領域突破神學觀念的束縛,堅持從歷史和現實中尋求國家產生的原因,第一次把匍匐在神學和哲學框架下的政治學轉變為人的政治學,一定程度上開創了政治「科學」研究的先河。他在《雅典政制》以及本書中所採用的這種研究方法和思維方式對後來的政治學者,比如聲名赫赫的西塞羅、托馬斯?阿奎那、馬基雅維利、布丹和孟德斯鳩的研究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三)提出了理想的政體模式——中產階級佔主體的共和制

公元前4世紀的希臘城邦日益沒落,社會混亂,貴族和平民、奴隸主和奴隸的矛盾

日益激化。對此,亞里士多德認為,各種社會動蕩和混亂均起於非正義,而非正義就是不公道、不平等。在本來應該平等的公民之間如產生了不平等,必然導致不滿,產生鬥爭。富人掌權的寡頭政權,以壓迫窮人為能事;而如果貧民掌權,他們也會不擇手段地排擠富人。他認為,要想調和這種矛盾,實現長治久安,就必須有一套適宜的政治理論。在他看來,這個理論就是中庸之道。這就需要找到一個能在窮人階層和富人階層之間起居間掣肘作用的力量,即中產階級。這樣,就可以建立一個「能包含較多因素的」「完善政體」,即共和政體(或稱「立憲政體」、「混合政體」)。

總之,亞里士多德政治思想的中心內容就是「中庸之道」。

  亞里士多德曾指出:「中庸則是美德的特徵。」善德就在於行中庸之道,過度和不及就會導致惡行。他認為這種善惡標準也同樣適用於政體。他還指出:「凡離中庸之道(即最好的形式)愈遠的也一定是惡劣的政體。理想政體之所以理想,就在於這種政體的主體一一被亞里士多德看作是中庸的化身的中產階級,能順從理性而不走極端,能保持共和政體的「中間形式」和「中間性格」。總而言之,他的政治主張是兼容貧富,平衡「 質」和「量」。既主張考慮自由出身、財富和門第,又堅持照顧多數人的利益。

  根據中庸之道,他提出「國家有調和階級矛盾的職能和責任」的思想,即「一切政治組織總是由統治者和被統治者兩相合成」。統治目的有兩種:一種是以統治者為中心的所謂專制統治,即主奴統治;另一種是以被統治者利益為基礎的「自由人統治」。他贊成後一種統治而反對前一種統治。因為城邦是自由人組成的平等的、符合正義的社會組織,所以大家都有平等的權利。統治者和被統治者應該「輪番為治」。亞里士多德堅持要把中產階級當作組建共和政體的依靠力量。因為,在他看來,中產階級既不像窮人那樣希圖他人財物,也不像富人那樣容易引起別人的覬覦。他們過著無憂無懼的平安生活,易具中庸美德,適於作貧富兩級間的仲裁者。這樣就可以減少城邦內的競爭和內訌。

  (四)主張通過公民教育和培養實現城邦生活的完善與和諧。

  在亞里士多德看來,有三種途徑可以使人變得善良,即本性、習慣和理性。本性毫無疑問是首要的。也就是說,他首先必須是人而不是動物。

  動物主要靠自然本性生活,很少受習慣的影響,而人的生活除了受本性的影響,還要受習慣和理性的影響。習慣和理性是人所獨有的。本性、習慣、理性三者協調一致、相互促進,特別是當理性能夠統御本性和習慣的時候,人才可以過上至善的生活。而對於最優良的城邦而言,公民的善和城邦的善是一致的。所以最優良城邦中的立法者可以通過立法和教育,來培養或培訓公民的德性,使公民靈魂的這三個組成部分達到和諧一致。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對城邦的少年兒童進行教育。

  在本書中,亞里士多德關注了公民教育的方方面面,包括婚配、生育、兒童教育的科目設置、教育階段的劃分、如何度過閑暇生活等(他對閑暇生活的見解時至今日都耐人尋味)。在他看來,和平是戰爭的目的,閑暇是勞動的目的,勇敢和堅韌適用於勞作之時,智慧適用於閑暇之時,要在閑暇時培養自己的德性。優良城邦中的好公民應當既勤勞勇敢又善於追求閑暇,要在閑暇中追求那種不以實用為目的的高尚行為。而對於這些重要的道理,公民要通過接受教育,使自己在兒童時期就明白。

  以上只是概括了亞里士多德的這本經典著述的幾個方面的貢獻和主張,他在本書中所表達的關於國家和政治的真知灼見遠不限於此。例如,他的人的政治本質思想、政體分類思想、政體變革思想等對於我們今天理解政治生活以及各個國家的政治發展實踐都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不同的讀者會對他的觀點有著不同的看法,但對於有志於研究政治理論或實踐的人而言,迴避或忽略亞里士多德以及他的《政治學》都是不明智的。


推薦閱讀:

時代 | 穿什麼有講究:清末、民國的服裝政治學
政治學推薦書目 1
試論毛澤東「革命犧牲」的政治學
英國憲政民主簡史(9):內戰爆發和共和國時期
論文大燜鍋 | 專著:劍橋比較政治學研究系列(一)

TAG:政治 | 政治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