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何去何從——從香港的母語爭議說起
最近,有關香港人母語的話題引發了不小的爭議,原因是有香港網民發現,港島教育局早年前曾在網路上,刊載了一篇題為《淺論香港普通話教育的性質與發展》的文章。
文中觀點,「香港漢族人的母語是漢語」,粵語只屬「地域變體」,普通話才是「正規的語言教育」。
為此,有多名反對派議員,在5月3日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出席立法會行政長官答問大會時,向她提及了近期引發香港熱議的這個所謂「香港母語爭議」問題。
當有人問林鄭月娥,「粵語是不是香港人的母語?」「特首你的母語是什麼?」林鄭月娥並沒有作正面回答,只是說:「我相信近日有人為何要無風起浪,就是覺得教育界太平靜,最好引入這樣的議題。」
她進一步強調說,自己也特別關心教育,也知道教育界有許多迫切問題有待解決,但首先教育要回歸教育本身,不應牽扯太多政治問題。
在問及中文教學的口語用普通話還是廣東話時,她只是表示政府會尊重校本管理,「我們每天都在說廣東話,所以這根本不是問題。」
香港現在實行的是一國兩制,我的理解,就是除了國防和外交外,其它政策基本由香港人自己說了算,因此香港的教育想使用什麼語言,香港人自己覺得合適就好,在這一點上,我並沒有意見,我驚訝的是香港人對待普通話的態度。
香港在1997年移交主權後,實行的是「兩文三語」的語言政策,既中文、英文書寫,粵語、英語和普通話口語。在學校推廣實行普通話教育,應該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可面對反對派議員的質問,特首林鄭月娥的回答卻令人玩味。
有網友苦口婆心解釋,普通話是為了各地交流而定,和各地方言並不衝突,粵語和普通話可以和諧相處,方言是地區特色應該保留,普通話作為國家通用語言理應掌握,兩者不矛盾。但我認為這次無風起浪的母語之爭,表面上是香港人對普通話的排斥,實質還是香港人對大陸的認同問題。
這就有意思了,記得香港在回歸之前,主流媒體主流思想還是很愛中國的,看看那時候出了多少風起雲湧的愛國主義影視劇,就可見一斑,怎麼搞得回歸之後,反而變得離心離德,處處排斥大陸了?
我想除了香港是國際化大都市,各種勢力通過各種渠道在香港搞事之外,這些年香港經濟沒有亮點,再也不見往日風光也是個主要原因。
說起香港經濟,我先講講漢唐時的敦煌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時的伊斯坦布爾(君士坦丁堡)的故事。
敦煌大家都知道,是個很古老很有文化氣息的地方。
古時候,羌人先在那裡繁衍生息,之後又有月氏、烏孫、塞種、匈奴等游牧民族輪番族居於此。到了西漢,漢武帝劉徹殺來了。漢軍的千軍萬馬,橫衝直撞,什麼部落蠻族,統統哪兒涼快哪兒待著去,敦煌自此併入了漢朝版圖,設為敦煌郡,成為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
一場轟轟烈烈的城市奮鬥史由此展開,哪怕晉室南遷,華夏大地烽火連天,敦煌都沒停止其前進的步伐。仗著君主賢明,政通人和,敦煌漸漸成為北中國的文化中心,舉世聞名的敦煌莫高窟就是在這一時期修建的。
安史之亂後,敦煌終於開始走下坡路了,元帝國時雖也曾一度繁榮,但江河日下卻是不爭的事實。
到了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吐魯番佔領敦煌,明王朝於嘉靖三年(1524年)閉鎖嘉峪關遷回關西平民,瓜、沙二州被廢,此後兩百年敦煌曠無建制,成了無人問津的荒漠之地。若不是清王朝出於政治考量,收復嘉峪關外大片土地,在敦煌重設沙洲衛,敦煌很可能和古樓蘭一樣,成為一個塵封在歷史迷霧中令人扼腕嘆息的名詞了。
縱觀敦煌興衰,可謂成也商道,敗也商道——雖有異族侵擾、中原王朝式微等各種複雜因素,但水資源枯竭,導致商道改走絲路北線伊吾道,才是敦煌衰敗最致命的原因。
同樣遭遇的還有伊斯坦布爾。海上新航線的開闢,貿易和商道改走非洲好望角,使得這個往日艷光四射的絕色佳人,迅速淪落為深宮怨婦——漫天要價的奧斯曼土耳其,再也不能扼守要衝,把中國和印度的外銷商品翻出8到10倍價錢,賣到歐洲了。
現在回頭看看香港。
作為被英帝國殖民了百年的彈丸之地,它的發達從表面上看是英政府治理有方,真正原因卻是大陸一直把它當作和西方(包括大三通前的灣灣)經貿交流的中轉站。巨額的轉口貿易,讓香港一躍成為亞洲首屈一指的交通樞紐和貿易中心,隨之而來的還有金融中心。
不過大陸也沒閑著,經過四十年的改革開放,大陸已強勢崛起,暢通的東西方經貿往來,使香港失去了作為貿易中轉站的必要性。就像當初敦煌和君士坦丁堡一樣,香港如今也面臨著不可逆轉的商道改線的嚴峻挑戰。
其實香港早該未雨綢繆了,可事實上呢?
大陸這些年瘋了一樣發展電子商務,全新的物流、商流、貨流、現金流、信息流統統包含在裡面,對城市發展和財富攥取有如神助,可香港根本不當回事。
再說高科技,羅馬不是一日建成的,既沒看見香港有什麼積累,也沒看見香港在這方面做過什麼努力。
文創產業,香港影視橫掃天下時,韓劇還不曉得在哪個旮旯里窩著呢,可現在呢?香港好點的導演藝人,都跑來大陸賺人民幣了。
金融業,基礎是不錯啦,再鬧下去就不知道了,沒見過哪個政治不穩定的地方,金融業會持續興旺。
旅遊業,這本該是香港最應該大力發展的產業,無煙,門檻低,又能吸附大量普通勞動力。不過旅遊業需要一個友好寬容的環境,畢竟遊客出門是花錢玩個開心,大陸目前是,以後也一直會是香港最重要的客源地,可香港排斥大陸,時常鬧點什麼這運那運,一團亂糟糟模樣,不看好。
我說的這些,相當淺顯,香港那些政客不懂嗎?
懂,他們當然懂。
你看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在5月3日出席立法會行政長官答問大會時的發言就知道了,她表示:
1、香港不能再「吃老本」,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不但不會弱化「一國兩制」,反而可確保維持長期繁榮和穩定。2、內地經濟發展迅速,香港不能故步自封,特區要改變怕失敗心態,否則只會不進則退,香港不應該、也不可以再內耗,爭議不斷,裹足不前。
有句話叫「知易行難」,總有這樣或那樣的人,因為自身利益所在,打著各種冠冕堂皇的幌子跟你搗亂。我看香港有些反對派政客,和烏克蘭那幫毀三觀無下限的政客沒什麼兩樣,他們的利益就是出賣自己地方利益的提成。也正因為有這些人的存在,香港的前行之路,必定阻力重重,荊棘遍地。
佛曰:種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
香港究竟是鳳凰涅盤浴火重生,還是施施然泯滅在種花家眾城市中,就看香港人的勇氣、智慧和選擇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