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明憲:中國投資者需要什麼樣的金融投資服務(07.9.27)

首先解釋一下:標題里的「中國投資者」,不是指國家外匯投資公司或國家開發銀行等政府性機構,也不是指四大國有商業銀行或中國人壽這樣的機構投資者,而是中國大陸的數億個人投資者——從外企白領到個體老闆,從工薪階層到退休職工,只要有一點余錢,希望以儲蓄或投資的方式實現財富增值,就都是投資者。

 

當然,那些身價幾千萬甚至幾億的中國投資者,是不用擔心投資服務的。國內各大券商和銀行都開設了專門的貴賓理財服務,而滙豐、瑞銀、渣打等外資金融巨頭更是把私人財富管理作為在華業務的重點。如果你打電話給以上任何一家金融機構,宣稱自己有1000萬元可供投資,他們一定會立即為你量身定做投資組合,並提供充分的專業意見。問題在於,中國95%的投資者沒有那麼多資金可以投資,他們即使打100個電話也未必能和專業人士說上話,只能依賴於證券報和券商的小冊子和來了解最新的投資機會。他們大部分也不具備投資海外市場的渠道。

 

一個有效的投資組合必須具備足夠的分散性,擁有各種風險不同、收益各異的資產,具備一定的流動性,並且在資本增值和當期收益之間取得平衡。在發達國家,這樣的投資組合是容易構建的,可是在中國,個人投資者往往只能在兩種資產中選擇——一種是儲蓄,它的風險極低,收益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一種是股票,它的風險極高,收益極不穩定。除此之外,投資者還可以選擇國庫券、貨幣市場工具等理財工具,但它們的收益比儲蓄高不到哪裡去。

 

簡而言之,中國投資者可以利用的投資工具是極端化的,要麼具備最低的風險和收益,要麼具備最高的風險和收益。位於儲蓄和股票之間的部分,本來應該由公司債券、地方政府債券、房地產投資信託、抵押債券和優先股等金融工具來提供,但這些金融工具在中國幾乎不存在(只有公司債券還稍具規模)。此外,中國投資者只能通過少數幾家QDII來投資海外市場,對商品期貨的投資渠道也很有限。在大部分人心目中,股票似乎是投資的一切。即使對於最激進的投資者而言,把大部分家產投入股票仍然太冒險了。為什麼沒有更溫和的替代品呢?

 

或許投資者現在還不怎麼需要股票的替代品,因為中國股市的大牛市已經持續了一年多,收益率很高,所以遮掩了它風險莫測的一面。但是,投資者們一定還記得2月27日和5月30日的大幅度下跌,以及6月的跌宕起伏——在波動性如此劇烈的市場中,持有一些債券和商品期貨是非常有益的。可是中國投資者到哪裡去找債券和期貨呢?

 

中國的債券市場,雖然已經進步了很多,卻仍然處於初級階段;債券的種類不夠,彼此沒有形成本質的區別。國內債券基金的發展也遠遠落後於股票基金,即使在債券大牛市的2005年,債券基金的總規模也是很小的。在美國和歐洲,所有投資者都知道在自己的組合中包括30%-40%的債券;如果中國投資者也這樣做,那將給債券基金帶來多麼巨大的機遇呢?

 

期貨市場是另外一個普通投資者難以涉足的例子,因為目前幾乎沒有基金從事期貨投資(監管原因應該負主要責任),而個人投資者一般不願意親自從事如此風險巨大的投資。外匯也是如此,只有少數個人願意親自操作,而中國的券商和基金幾乎不提供外匯投資基金,銀行的外匯理財手段也很有限。

 

以上的缺陷都可以歸結為兩類——一類是政府監管落過度造成的錯誤,另一類是金融機構缺乏創新意識造成的錯誤。在中國,金融監管的結構太複雜,條條框框過多,任何金融問題都可以演化為政治問題,從而上升到「和諧社會」的高度。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根據監管機構的規定,即將推出的股指期貨經紀業務只能由期貨公司進行(注意,我這裡說的是經紀,而不是投資),而與股指期貨同屬金融衍生品的股票期權(權證)的經紀業務卻只能由證券公司進行。假如未來有了以股指期貨為標的的期權(這種期權在美國交易非常活躍),它的經紀業務又將由誰來執行呢?這種人為的分割市場,實際上造成了嚴重的效率損失。

 

至於金融機構缺乏創新意識,已經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了。我國的股票投資基金普遍缺乏特點,債券基金、貨幣市場基金和保本型基金也因循守舊,甚少變動。至於對QDII的設計,國內金融機構更是缺乏新意,這是國內投資者不願購買QDII的原因之一(另一個原因是國內市場表現良好,而國外市場目前表現平平)。除了人才和觀念的落後,恐怕還有另一個原因導致創新乏力——國內的券商和基金把大部分精力都花在經營關係和獲取內幕消息上,既然關係和消息是獲取利潤的最大來源,誰還願意把精力投入到金融研究和新產品開發上去呢?更不會有金融機構根據數據和模型來制定新策略了,它們只會根據政策面和小道消息來決定下一步該幹什麼。

 

中國投資者面臨的普遍困難,即缺乏投資渠道、投資品種單一以及市場信息不透明,早已不是什麼秘密了。然而,由於政府監管過度和金融機構創新能力不足,以上困難至今還沒有得到解決。如果股票市場的牛市結束,投資者又該到哪裡去尋找避風港呢?房地產投資信託的審批至今懸而未決,抵押債券和垃圾債券根本沒有提上議事日程,地方政府債券幾乎不可能面世,商品期貨市場的發展也極度不規範,這樣的金融市場怎能被稱為健全的市場?而我們目前的主要市場——股票市場則更加不規範。難怪大部分投資者仍然被迫把大部分金錢放在銀行里任其貶值了。他們不想如此,可是又有什麼辦法呢?


推薦閱讀:

余奐晟:4.26市場動蕩,普通投資者如何選擇?
不讓小散買股票?天理呢
宋清輝:海外機構價值投資理念值得投資者參考
關於趨勢交易的入場點,希望能對你有所啟發
巴菲特准接班人李錄:投資的智慧,——這是唯一值得花30分鐘讀完的一篇文章

TAG:中國 | 金融 | 投資 | 投資者 | 服務 | 金融投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