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漢字六書簡說

2008-12-30 15:53:23 原文地址: http://blog.sina.com.cn/u/46c90e550100btd0 [查看原文]

漢字六書簡說

 

漢字的形體結構,傳統有「六書」之說。「六書」的概念由來已久。最早見於《周禮·地官·保氏》:「保氏(古代職掌教育貴族子弟的官員)掌諫王惡,而養國子(公卿大夫的子弟)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周禮》是儒家十三部經書之一,成書大約在戰國之際,這說明遠在先秦時期就已有「六書」的概念了。到了東漢時期,解說「六書」內容的主要有三家:

1、班固在《漢書·藝文志》里說:「古者八歲入小學,故周官保氏掌養國子,教之六書,謂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2、鄭玄給《周禮·地官·保氏》作注說:「六書,象形、會意、轉注、處事、假借、諧聲也。」

3、許慎在《說文解字·敘》里說:「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

一曰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

三曰形聲,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會意,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

五曰轉注,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託事,令長是也。」

前人所講的「六書」,名稱大同小異,排列次序也不盡一致,其中以許慎的定義與解說最為見長。他不僅列出了六書的細目,而且給每一書下了定義,作了界說,並舉出了例字,從而使人們對漢字形體的構造,有了規律性的認識。許慎的解說,已涉及到漢字產生和發展的理論問題,奠定了傳統文字學的基本理論,即六書說。自清代以後,人們講六書,一般採用許慎的名稱,班固的次序,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

1、象形。象形是描摹實物形狀的造字法。象形又分為兩類:

一類是獨體象形字,即通過描摹事物的輪廓以表示該事物,如日、月、鳥、魚、鹿、羊等字,它們的甲骨文寫法,就像這些物的形狀。

一類是合體象形字,即雖然也畫成事物的輪廓,但還需要藉助於主體事物來幫助表義否則就不知道所象何物。如眉、果、牟、瓜等字所描繪的,因在目上,所以人們才知道是眉;因在木(樹)上,所以人們才知道是果,因在牛頭上,所以人們才知道是牛叫時發出的氣;因吊在藤蔓上,所以人們才知道是瓜。

象形字具有明顯的直觀性,車就畫一輛車的形狀,馬就畫一匹馬。但是,不是所有的事物和概念都是有形可象的,複雜的事物更難以象形,所以靠這種方法造字,是不能滿足記錄語言的需要的。《說文》里有象形字264個。

2、指事。指事是用象徵性的符號來表示事物特點的造字法。指事字可以分為兩類:

一類是純符號性的,如:上、下、一、二、三、亖、五。

一類是在象形字的基礎上加指事性的符號表示意義所在。如:本、末、亦、刃、甘、寸等字,分別表示樹根、樹梢、腋窩、刀刃、香甜和寸口等意義。

指事字雖然可以表示某些抽象的概念,但是也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自古至今指事字極少。《說文》里只有129個,漢代以後沒有再用此種方法造指事字。

3、會意。會意是集合兩個以上的字來表示一個新的意義的造字法。會意字也分為兩類:一類是同體會意,就是用相同的形體來造新字,如:步、林、從、比、毳、品。一類是異體會意,就是用不相同的形體來造新字,如:逐、莫、牧、取、休。

會意字是以象形字為基礎來表示新意的,但兩者又有所區別:象形字多屬獨體,而會意字則是合體;象形字常表示具體的事物,而會意字則表示抽象而又複雜的概念。《說文》里會意字有1254個。

4.形聲。形聲是由形符和聲符兩部分組合而成的造字法。形符(也叫意符)表示意義範疇,聲符表示讀音。例如:杞、問、物、江、裏、風、年等等。

形聲造字法的產生與運用,突破了純表意造字的局限。語言中凡是無物可指、無形可象、無意可會的詞,都可用形聲造字法造出新字來記錄。《說文》里有形聲字7706個,占絕大多數。用形聲組合方式造字,雖然最容易造新字,但也有不少缺陷:(1)形符和聲符的位置不固定,因而難以確定哪個是形符,哪個是聲符:(2)聲符缺乏明顯標誌,因而容易和會意字混淆;(3)有時聲符只取近似的音,因而失去準確表音的作用。形聲字的組合方式有六種,下節再講。

5.轉注。對轉注的解釋,歷來眾說紛紜,大致有形轉、聲轉、義轉三說。代表人物:

(1)江聲《六書說》:「建類一首」指《說文》同部首,「凡某之屬皆從某,即同意相受也。」——就是說,同一部首的字都是轉注。

(2)戴震《六書論》:「轉相為注,互相為訓,古今語也。」——轉注就是互訓。

(3)朱駿聲:「轉注者,體不改造,引意相受,令長是也。」——轉注就是詞義引申。

清人曹仁虎也曾對轉注有所論述。他在《轉注古義考》里說:「夫《說文》考、老之說,最為古義。晉唐諸儒,皆遵守之而無有異說。然則欲定轉注之義,仍當以《說文》『建類一首,同意相受』二語求之。既曰『建類一首』,則必其字部之相同;而字部異者,非轉注也。既曰『同意相受』,則必其字義之相合;而字義殊者.非轉注也。《說文》於轉注特舉考、老以起例,而考字從丂得聲,則必其字音之相近;而字音別者,非轉注也。」曹還訂出轉注的三個條例:形通、義同、音近。

此外,章太炎在《轉注假借說》里對轉注有精闢的論述。

轉注是文字孳乳和應用的法則。轉注字的產生:可能是由於方言不同而產生的。同一事物,甲乙兩地異名異音,反映在文字上就出現了異形異音而意義相同或相近的字。

轉注字的字形特點:轉注字之間意符和偏旁相同,如橋與梁都在木部,呻與吟都在口部。轉注字的字義特點:轉注字之間含義相同,如考與老可以互相訓釋,是同義詞。許慎列舉考、老二字,有以下特點:(1)同一形符,(2)二字音近,(3)二字為同義詞(《說文》:「考,老也」;「老,考也」)。根據《說文》,其他的轉注字如:迎與逆、妹與媦、邦與國、頂與顛、諷與誦等等。

6.假借。新事物不斷產生,新詞不斷出現,但創造文字來記錄新詞總是跟不上新詞的產生。為了書面表達的需要,有時便借用已有的字來記錄新詞。這就是「本無其字的假借」,即不受文字本義的限制而根據以音曉義的原則用字。如秦漢時設立郡縣,一縣的長官,萬戶以上的稱「令」,就是借「發號施令」的「令」字;萬戶以下的稱「長」,就是借「長遠」的「長」字。又如「求」,本義指皮衣。「要求」的「求」無法造字,便借它來表示。「求」既用來表示「要求」的「求」,而本義則另造「裘」字來表示。又如「族」本指箭頭,俗作「族類」之「族」;「戚」本指一種大斧,俗作「親戚」之「戚」;「來」本指小麥(甲骨文、小篆都像麥形),借作「來往」之『來」;「而」本指頰毛(像鬍鬚的形狀),借作連詞或代詞(「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之」本指「往」、「到……去」,借作助詞或代詞;「亦」本指腋下的部位,借作副詞。上述假借,都屬於「本無其字的假借」。至於本來已經給某詞造了某字,但寫字人臨時找一個讀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來代替,則屬本有其字的假借,一般叫做「通假」。

應該指出,令,本指命令,引申指發令的人,即長官。長,本是短長的長,引申指長久、生長、增長,再引申為年長、尊長、長上。一縣之中的長上則為縣長,這樣輾轉引申為長官。所以令、長是引申並非假借。許慎解說假借,實際上包括了詞義的引申,舉「令、長」二字為例是欠妥當的。

需要指出的是,「六書」是戰國以後的人根據漢字的形體結構和使用情況而歸納出來的六種條例。分為兩類:象形、指事、會意、形聲為一類,講的是造字問題;轉注、假借為一類,講的是用字問題,但同造字又有密切關係。這就是說四體二用說。

六書中以象形、形聲、假借三類最為重要,因為象形是漢字造字的基礎,會意字、形聲字和一部分指事字都是在它的基礎上製造出來的。這類字在漢字總數中所佔比例雖小,只有幾百個,但它卻是造字的基礎,是組成千萬個漢字的元素。如象形字「人」,可組成從、比、北、休、卧、及、眾、吊等字,由這些字又可以組成更多的字。

我們還必須了解形聲是最能產的造字方法,漢字中形聲字的數量最多。《說文解字》9353個字中,指事字129個,象形字264個,會意字1254個,形聲字達7,700個,佔82.3%以上;在《康熙字典》所收的47035個字中,形聲字已佔90%以上。

假借擴大了字的使用範圍,特別是在造字初期,漢字字數少,倘若沒有假借方法,漢字就難以發揮它記錄漢語的作用。據統計,在甲骨文時期,按假借的辦法來用字竟佔90%;同時,它又是創造新字的橋樑,如「其」本為名詞,指「簸箕」。當它借作代詞或語氣助詞之後,只好為本義再造「箕」字。


推薦閱讀:

北大校長究竟有沒有讀錯?
為什麼古代漢字從右至左豎著寫?什麼時候改成了從左到右橫著寫?
吳老師漢字大會(28)
20150304學習班128(1)恪謹:字以傳道—淺談漢字文字學;開蓮法師、開示法師、開律法師、開進法師
150個一寫就錯的漢字,你都寫對了么?

TAG:漢字 | 六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