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個良好的學習習慣——你做到了幾個(1)
六個良好的學習習慣——你做到了幾個(1)
良好的學習習慣
我們提倡的努力方向,就是學習不要單純以應考為目的,應當通過高中三年的努力切實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提高自己的創新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社會已經發展到知識經濟時代,進入學習化的社會。要使自己能夠適應未來學習和工作的需要,就要不斷地努力提升自己學習的層次,從「是什麼」,發展到「怎麼做」,再發展到「為什麼」,不斷地研究「還有什麼」。
同學們不妨反思一下,以前在初中,我的學習達到了哪個層次?有沒有把「怎麼做」降低為「是什麼」?是不是都在努力追究「為什麼」和「還有什麼」。有沒有形成這樣的習慣。形成這樣的習慣很不容易。但是,習慣成自然。良好的習慣一旦真正形成,那就很輕鬆了。如同騎自行車。不會騎車的時候,騎自行車很難。一旦學會,形成習慣了,騎起來一點也不費勁,比起跑路要快得多。
我總結了一下,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主要要抓六個詞十二個字:勤奮,主動,探究,動手,求精,反思。許多同學原來的習慣不好,進入高中以後不適應,可以從這十二個字抓起,一步一步落實,就會逐漸適應,形成好的學習習慣和能力。
首先是勤奮。做人要勤奮,做任何事都要勤奮,學習是動腦筋的,更要勤奮。
中國人有句民諺: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一家之計在於和,一生之計在於勤。一年的事,首先要抓好春天。春耕生產,把春天抓好了,一年的收成就有把握了。一天當中,先要抓好早上。朱子家訓:黎明即起,洒掃庭除。早起三光,遲起三慌。學習也是,更要抓好早上。早一點起來,精神狀態好,學習效率高。早上有個良好的開端,一天學習都不會差。一家人過日子,要以和為貴。與周圍鄰居相處,與別人相處,要以和為貴。即使是商業競爭,也是和氣生財。人的一生,靠勤奮。勤奮,才有才幹,勤奮才有成就。任何事情都要靠人去做。美好的生活要靠勞動去創造。學習,更要靠勤奮。
有同學認為,學習主要靠聰明。所謂智商高。事實上,到我校來學習的學生之間,智商沒有什麼差別,都在同一水平上。高智商的基本上我們沒有看到過。低智商的考不進來。最終學習結果的差別主要取決於各人的勤奮程度。我們有的學生只喜歡別人說他聰明,不願意別人說他勤奮。這就錯了。根據老師們的觀察,歷年高考,取得高分的,都是勤奮的學生。今年,我們×中考得很好。600分以上352人,達本一540人,都在全省第一。取得這樣的成績,沒有別的法寶,就靠一個勤字。老師們說,×中人的精神,就特別能吃苦的精神。所以,我們把「勤」列為×中的校訓。聰明在於勤奮,天才在於積累。各位既然到×中來了,首先就要準備吃苦,吃三年的苦。即使到了大學也還要繼續吃苦。只有通過吃苦、勤奮努力,才能評嘗到成功的樂趣,才能成為國家的棟樑之材。
即使在講究效率的今天,仍然要講究勤奮。沒有勤奮根本談不上任何效率。講究學習方法,是在勤奮的基礎上討論怎樣取得更好的效果、更高的效率,而不是討論怎樣投機取巧,不勞而獲。我們所學的知識,是學術界的先輩們幾百年上千年勤奮思考的結晶。如果我們不勤奮,甚至不願意付出代價,就不可將這些知識變成自己的思維成果,就不可能真正掌握。學習方法,也只有在勤奮學習的過程才能中獲得改進。書山有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馬克思也說過:在科學的道路上沒有平坦有大道,只有那些不畏艱險勇於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達光輝的頂點。
至於怎樣才算勤奮,我不多說。每位同學周圍都有許多勤奮學習的人和事。只要經常注意將自己與別人對照、比較,就會知道自己應當怎麼做。但是,結合前面與同學討論的學習目的,學習的四個層次,我要與同學強調的是,學習上的勤奮,首先和根本的是勤於動腦。不動腦筋,在學習上的任何勤奮都不是真正的勤奮。如剛才說的,希望在考場上不要動腦筋,只要看到題目的前三個字,就能寫出這個題目的正確答案,向著這個方向努力,實質上是偷懶。勤奮是要有決心、有毅力的,要不斷地跟自己時不時會冒頭的怕動腦筋的偷懶的想法做鬥爭,不斷地戰勝自我。要在勤奮學習的過程中磨鍊自己的意志。
我把勤奮放在六個習慣之首,就是因為它重要,是其他習慣賴以形成的基礎。離開了勤奮,其他習慣就無從談起。請同學們一定要銘記在心。
第二是主動,學習一定要主動。
要主動預習。我們有個口號,學習上要走在老師的前面。新書發下來了,看。能看多少看多少。只要能看得懂,就往下看。看不懂也不要緊,硬著頭皮看,看著看著,就會由迷糊到清醒。入學剛開始,作業不多,預習比較容易做到。往後,作業多了,題目難了,再加上市場誤導,買上一大摞參考書、習題集,就顧不上預習了。這不行。一定要堅持預習。我們不少老師會逼著你預習。讓你不預習課就聽不懂他的課,思維就跟不上。逼得你非預習不可。如果老師不逼,我們自己要主動地逼。這就是主動。英語,預習的時候要主動地過辭彙關、對話練習關、範文背誦關。不少同學,特別是那些怕記怕背的同學,沒有這個習慣,一定要自己逼出這個習慣來。強化班的同學,有的到現在也不肯主動地過辭彙關。這不好。辭彙是基石。單詞看不懂,怎麼能讀懂句子?怎麼能用英語表達意思?我們學校的英語老師有一個觀點:與蘇南相比,我們學習英語的環境差,因此,更要花大力氣抓辭彙的記憶、對話的練習和課文的背誦。對這一點,同學們不要不理解,不要以為高考不考單詞、課文默寫就不要背。新課標要求同學們高中畢業時要掌握3500個左右的英語辭彙。高中三年,平均每天三到四個。要靠我們平時的點滴功夫。語文也是這樣。政治的概念、歷史的事實,對我們而言,由於一時難以理解,或者沒有形象,缺乏親身經歷,剛開始接受的時候,也需要通過預習,閱讀、記憶,形成初步印象,才能提高聽課的效率。背可以訓練記憶力。當然,我並不主張死背,背也要講究方法。但是首先要堅持背,其次才是談方法。方法因人而宜,相互可以交流。堅持背,下決心背得出,才會有好的方法。預習時要做有心人,當記的要記住。預習的時候要想記住,當然比不需要記住付出的努力要大得多。看小說就不需要有意識地努力記住。回到前面說的第一條習慣,就是勤奮,從預習開始,學習的第一個環節就要勤奮。
記憶方法,今天不講了,同學們有興趣,可以另外找一個時間討論。這裡談一下思維特點的問題。同學們的思維,大致有兩個類型,一類擅長於記憶,一類擅長於理解。我做過調查。大多數(不是所有)女生,擅長於記憶,語文、英語,學起來特輕鬆。大多數男生,擅長於理解,數學、物理,學起來不吃力。這是思維特點,無所謂好壞。如同個頭高矮。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但是,人的思維,要解決各式各樣的問題,單靠理解不記憶不行,單靠記憶不理解也不行。因此,擅長於記憶的,一定要注意發展自己的理解力。擅長於理解的,一定要注意發展自己的記憶力。周恩來總理的記憶力就特好,為他的工作帶來很大的方便。記憶力強可以成倍地提高效率。特別是那些自認為理解力強的同學,一定要注意,不要以為只要理解就行。單詞、公式記不住,學習、工作的效率都不可能高。記憶力要訓練,理解力也要訓練。擅長於記憶的,一定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解力,要養成習慣,不斷地追究「怎麼做」、「為什麼」、「還有什麼」,堅持不懈,就能提高理解力。要主動記憶,主動理解。要針對自己的思維特點主動進行有意識的訓練。這是主動的又一層含意。
此外,還有主動探究,主動動手,主動求精,主動反思,主動定好計劃,主動安排好時間,主動剖析自己,主動總結經驗,主動改進方法,等等。總之一切都要主動,要做學習的主人。
這裡再說一說主動發言與主動提問。十年前,××有一位老教師比較中國的教育和美國的教育,說美國的教育專門培養治人的人,中國的教育專門培養受治於人的人。我覺得這話有一定的道理。我們的應試教育,只能培養書獃子,培養奴才,培養打工仔,培養不了科學家、發明家、創業者、企業家。現在大家都意識到這一點了,都出來講反對應試教育,提倡素質教育了。但是,由於種種客觀原因,應試教育仍然很頑固。去年有一位家長,送一位南京的同學到我校借讀,他說,南京的學校搞素質教育,學生在那裡學不到什麼東西。這種看法,我不敢苟同。南京、蘇南,不少的學校,素質教育確實是搞得好的,學生的能力是強的。我們學校,也是搞素質教育的,而且抓得很緊很實。我認為,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區別就是學生主動性發揮得如何。課堂上的主動性,學習的主動性,有一個重要的表現方式,就是主動提問、主動發言。蘇南不少學校我們去聽過課,我很佩服他們的學生提問與發言的水平。那不是一日之功。我們的學生,在小學低、中年級肯發言,但不一定肯提問。初中一、二年級,有些學校還可以,有些學校就不行。到了初三的課堂,能舉手發言的同學很少。實驗初中有一位數學老師,鼓勵學生髮言。我聽她的課做過統計,她的初三數學課,學生要求發言的舉手面通常在90%以上,幾乎所有課題都是由學生髮言討論完成。她教的班級,數學成績一直遙遙領先。進入高中,她教的學生多數數學基礎一直很紮實。這是在老師組織下,學生養成積極發言的好習慣產生的效果。到了高中,關鍵是同學們自己發言要主動,主動發表自己的看法。不要怕自己的看法與別人不同。
新異(新奇,與眾不同)正是創造的特徵。課上要主動發言。誰發言的機會多,得到訓練的機會就多,思維能力就會更強。
最近,我與幾位英語老師談如何提高同學們的英語水平,老師們有一個共同看法,就是必須改變「啞巴英語」的習慣,要用英語主動地表達、交流。課堂上,老師將給同學們提供相當的表達交流的機會。同學們要主動開口,課後,也要主動用英語交流、思考。
要主動提問,不要怕提問。我教過一位不厭其煩地提問的同學。表面看上去這位同學的思維不怎麼樣,但是由於他窮提問,高考考了620多分。提問比發言難,同學們往往顧慮更多。怕被同學笑話,怕被老師奚落。其實沒有必要。提出問題,是一種重要的學習能力,也是一種重要的科學研究能力。預習的時候,就要注意發現問題。看不懂的、想不通的、感到懷疑的、覺得有矛盾的、甚至覺得書上說錯了的,都是問題。在書上相應的地方做個記號,譬如,打個問號。預習時把問題找出來,聽課時就有了針對性。有的老師開始授課前就鼓勵同學們提問。我們學校一直安排專門
第三是探究。探究就是著力解決好「為什麼」和「還有什麼」。今天,我講的第一條,「學習是為了什麼」,就是探究。不搞清這個問題,學習就會偏離方向,學不好。對任何事都要弄清為什麼,要養成這個習慣。不少學生,物理考得不好,請我指點。我問,你看書懂不懂?懂。聽課懂不懂?懂。看書聽課都沒有問題,就是拿到題目做不起來。我說,你的毛病就出在這個「懂」字上。物理怎麼那麼容易懂?成千上萬個學者研究了幾百年、上千年,好不容易得到的結論,你一看就懂,一聽就懂?哪有那麼容易?所謂懂,是你不動腦筋,不思考的結果。書上講「一」,就記住「一」,老師講「二」,就記住「二」。為什麼是「一」?為什麼是「二」?為什麼不是「三」,不是「四」?會不會是「十」,是「一百」?從來不思考。這是以前的應試學習養成的最壞習慣之一。說一不二,逆來順受,當時以為好,有效。在那些教育不良的小學、初中,說一考一,說二考二,或者更有甚者,考一說一,考二說二,這種情形下,說一不二,逆來順受,肯定會百分之一百地成功,得滿分。長期下來,這些學生以為,這就是學習,就應當這樣學習。老師說「一」你硬要說「二」,不行,拿不到滿分的。這樣的學習,在小學分數高,在初中還可以,到高中就不行了,將來高考更不行。學習一定要思考,要探究,要批判性地思考。要形成自己的想法、看法和見解。
能力,是練出來的。從小不動腿,不可能會走路。學習不動腦,不探究,就不可能理解,不可能獲得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所謂理解,就是形成自己的看法。最起碼的理解,是能把教材的內容,用自己的話講一遍,說出其中的道理。化學上講「化合物」、「混和物」、「純凈物質」,各是什麼意思?為什麼這樣稱呼?為什麼這樣分類?數學上講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性質定理,各是什麼意思?為什麼稱為定理、性質定理?為什麼不叫定義?跟全等三角形的定義有什麼區別?等等。探究,多問幾個「為什麼」,就是批判性思考。經過批判性思考,書上的知識,老師的知識,才會變成自己的知識。通過批判性思考提出的問題,並不都能解決。有的眼前可以找到答案,有的現在的答案不一定滿意,將來會有比較滿意的答案,還有的,一輩子都找不到答案。學問學問,找不到答案還要找,還要問。批判性思考一定程度上就是經歷前人的探究過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大學問家、大學者都有許許多多一輩子解決不了的問題。愛因斯坦曾經打這樣一個比方:已知的知識是一個圓,未知的問題相當於圓的周長。圓越大,周長越長,已知的知識越多,未知的問題也就越多。善於探究的人,知識越多,想到的「為什麼」、「還有什麼」就越多,他解決不了的問題也就越多。這就是學問家,學者。所以我說,那些看書全懂,聽課全懂,而物理學不好的同學,毛病就出在這個「懂」字上。他們的懂不是真的懂,是不批判、不探究、不思考、不動腦筋的懂。問題多不可怕,越多越好。問題多了,不斷思考,不斷解決,才能真正理解,思維能力才真正得到培養,學習能力才真正得到提高。
有的同學擔心,我探究了,想了,想得不對怎麼辦?其實,科學家們研究的都是沒有現成答案的問題,他們是怎麼辦的呢?怎麼知道自己對不對呢?那就是通過各種渠道進行檢驗、驗證,這就是學術研究。科學強調自洽性。一個理論,一個知識體系,必須內部協調統一。某個問題,走這條路、用這個方法得到的結論,走別的路、用其他方法得到的應當得到,這就是自洽統一,或者說是知識體系的邏輯統一。自己想的到底對還是不對,應當通過各種渠道去檢驗、驗證。不要怕花時間,不要怕動腦筋。知識是來不得一點含糊、虛假的,學習上動腦筋是不能偷賴的。頭腦越用越靈活。
還有的同學想,理解能這樣,解題可不行。參考資料上,那麼多題目,都這樣去思考,哪裡來得及,什麼時候做得完?解決問題需要訓練,要有一定量的訓練,但決不是越多越好。練習首先要講究質量。練習的目的,是為了訓練思維。有沒有動腦筋探究,思維的層次深不深,有沒有涉及到「為什麼」和「還有什麼」這個層次,是練習質量高低的首要標準。做練習,我們強調要做「透」,決不能只追求數量而忽視了質量。這就如同工廠里的生產,只追求數量,不注重質量,結果生產出大堆大堆沒用的廢品,嚴重的浪費,做了比不做更壞。學習也是如此。一定要樹立質量第一的觀點。
解題中要防止一種假象。一道題目左思右想做不出,請教一下老師或者同學,或者看一下參考書,做起來了,就以為會了,自己具備了解決相應問題的能力了。這是錯覺。這道題做不出,說明你的知識、能力沒有達到相應的水平。請教或者模仿別人做出來了,不等於你的知識、能力就達到了相應的水平。如果做出來的同時,你發現自己原來是對有關知識的理解有遺漏或者有錯誤,你對知識的理解會有所改善,這種改善是因為你做了相應的探究。如果你原來是因為對有關知識不熟悉,沒有想得到,這一次經過提醒,做出來了,但是,你卻沒有把有關知識再有意識地強化一下,下一次要用到這個知識,還可能想不到,你對知識的記憶就不曾因為做題而有改善。這是「是什麼」的問題。至於「怎麼做」,如果你不總結、不反思,那你的做出來,只不過是知道了「這道題可以這樣做出來」,還是停留在「是什麼」的低水平上。許多同學解題不做深層次的探 究,誤以為自己過了關,已經具備了相應的知識、能力水平。到考試的時候,不但類似的題目做不出,就是原題也有可能做不出。這樣的例子太多了。這也是前面所說物理課上聽得懂,自己遇到問題卻做不出的又一個重要原因。解決它的最好辦法,一是難題做出來以後要深入思考,多想幾個「為什麼」和「還有什麼」,二是凡不是自己獨立完成的難題,都要做上記號,隔一段時間,譬如十天、半個月,拿出來再做一遍,看看還能不能順利地做得出,能不能說清楚其中的道理。能,說明你過關了,把相應的記號去掉。不能,則再看一看原來的解法,保持記號,過一段時間再拿出來做一遍,檢查一下,直到真正過關為止。這就是做透。做練習,一定要把做透放在第一位。做一道,就要力爭透一道。當然,這又需要勤奮。在高一、高二,基礎年級,特別要防止只求做題數量不求質量的壞習慣。
推薦閱讀:
※不良飲食習慣毀掉你的身材
※生活習慣導致臟腑病----肝病(肝虛)
※如何讓1-2歲的寶寶養成良好的用餐習慣?
※讀書筆記:《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
※如何成為一個有行動力的人?詳解迷你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