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的飲食習慣

   蒙古族飲食文化古老而且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分支。也是蒙古族及其先民們根據所生活的地域、條件、食物來源等經過數千年,甚至更久的日子而逐步形成的。蒙古族傳統飲食主要分為:奶食類、肉食類、糧食類以及野生可食用植物類等四大類。

蒙古族一般的飲食習俗為,先白後紅,以飲為主,米、面為輔。

1 、 白食為先。白食,即乳及乳製品;紅,是指紅食,即肉及肉製品。這種稱呼多麼的生動,多麼富有色彩感啊。蒙古人以白為尊,視乳為高貴吉祥之物。

在祭火、山神、翁袞、敖包、蘇魯德的時候,要用新擠的鮮奶向上天和聖主祭灑。在喜慶和祈禱之後,還要揮動奶桶里的鮮奶,以示招福致祥。

不論大小宴席,都用白食開路。

有一種神聖的禮節,如果主人端來盛著鮮奶的銀碗,按照輩分或年齡,讓客人一一品嘗,客人不論年齡大小都要跪接銀碗,不是給主人跪,而是給乳汁跪。在蒙古人家中做客,如果不先品嘗奶食,看見肉食上來就下手,是要被小看的。即便是蒙古人待客的最高禮節—全羊宴,也要先在羊頭上象徵性地抹上點新鮮奶食,才可以食用,表示紅食仍然要以白食為先導。

奶食,主要有:鮮奶、奶皮、卷肯、奶豆腐、黃油、乳油、白油、酸奶、馬奶酒、乳酪、奶渣等。

2 、 以飲為主。茶,是蒙古人的面子,又是蒙古人的主食。客人來家,主人必定雙手給你捧上茶水,這是給你面子。「有好茶喝,有好臉看」。蒙古人在祭祀或供奉時,茶也是作為飲食的頭份兒獻祭。親友們互相拜年時,也要把整塊的磚茶作為禮物互相贈送。

 一直到今天,純牧區的蒙古人還是早上、中午喝茶,晚上吃一頓飯。有時忙起來,晚飯也用茶代替了。所謂「寧可一日無飯,不可一日無茶」。當然了,蒙古人飲茶時,也配有吃的東西,也能止餓。一般在夏天、秋天配以糙米、酥油、卷肯、奶豆腐、白糖等;冬天、春天還有熟肉或干肉。但是,早茶或午茶時吃的東西僅能止餓,並不能達到飽的程度。蒙古人從小吃慣稀的東西,吃乾的就不舒服。平日里喜歡吃的酸奶稀飯、稀肉粥、燴餅絲等,其實也是半流食。而漢族從小吃慣了乾的東西,吃稀的無論怎麼吃,總是沒有飽的感覺。

茶,在內蒙古中西部以磚茶為主,東北部則以紅茶為主。飲用時可調製為奶茶、肉茶、米茶、清茶等。

3

、肉食類。蒙古人的肉食類,主要是牛羊肉和獵獲肉。肉食,不僅是他們日常生活中的主食,更為重要的還是祭祀、招福、喜慶宴會、招待賓客的主要美味佳肴。

蒙古人宰殺牲畜,忌諱牲畜遭罪,不抹脖子。牛從後頸上殺,一刀斃命。羊從胸叉後兩肋弓之間開腹,勾斷總動脈至死。

宰殺牲畜扒皮後,將內臟取出。不剔骨,按照牲畜的生理結構將其分解為八大塊或數十塊,但是,不管分為多少塊必須按照骨節分解,不準胡劈亂砍。

最普通的吃肉方式為煮手把肉。將肢解後的肉塊肥瘦搭配,不加佐料,冷水下鍋煮沸約四十分鐘,用刀割開,肉內微有血絲,即可食用。吃時用刀削成肉片,蘸湯食用。湯要用煮肉原湯加蔥花和少許鹽兌成。手把肉鮮嫩可口,美味異常,易於消化。

沒有吃完的手把肉,在早餐時可削成片泡茶食用。

食用手把肉時須用蒙古刀切削或用手扒著吃,不得用嘴直接啃食,否則,會被認為不恭。

蒙古人在喜慶宴會、招待貴賓、祭祀、招福時,用的肉食特別講究,等級也多。全羊是最高等級。待客時,一般是以主要客人的身份、地位,以及與主人交往的程度來決定以什麼等級的肉食招待。主要有以下幾種。

全羊宴(秀斯),烤全羊(昭木),羊背子,胸叉、胸椎、胛骨等。

4、米、麵食類。

糙米,即出自黃土高原的糜子米,炒熟即可。可以泡茶食用,也可以加卷肯、白糖拌食,其味香甜、耐飢,是蒙古人最普遍的日常食品。

炸奶果條,將麵粉加入熱羊油、鮮奶、糖和好後,切成細條放入燒熱的羊油或牛油中炸熟,色澤金黃,香脆可口。也是其日常食品。

其他還有羊肉面、蒙古餃子、蒙古包子、黃油蒸餅、酸奶麵條、奶豆腐餃子等。

5、野生可食用植物類。主要有蒙古蔥、野韭菜、野蘑菇、野蕁麻、野地稍瓜等。

如今,隨著社會的發展和蒙漢人民的廣泛交往,草原地區的蒙古人,尤其是居住在農牧交錯地帶的蒙古人,其飲食習慣已有程度不同的漢化傾向。同樣,居住在農牧交錯地帶的漢族人,不論城鄉,也普遍喜歡蒙古族飲食,也有一定的蒙化傾向。


推薦閱讀:

給孩子一個健康的飲食空間
夜食的慰藉,就像家人的愛,為何不多來一點
胰島素 營養 健康之間的關係
飲食免疫升級,清肝臟毒素
天冷了容易餓怎麼控制食慾?

TAG:習慣 | 飲食 | 飲食習慣 | 蒙古族 | 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