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結束了,「紅色剪裁美學」才是真的進步!

每年兩會都會成為一個時裝秀場。民族服裝、奢侈新品、旗袍中山等款式,林林總總,爭奇鬥豔。當然,最常見的還是西服,尤其是每年兩會的主席台上,90%以上都是黑壓壓的西服。


這是看起來平淡無奇的常識,但你也許偶爾會發現,出現在中國政壇的西服,並非一成不變,尤其是中國領導人和英美領導人站在一塊時,包裹身形的西服尤為與眾不同。

如下圖:


2013年,奧巴馬在加州會見習近平。


2000年,江澤民在汶萊會見柯林頓


和身邊的美國總統對比,很容易發現,習近平、江澤民身上的西服並不「合身」,似乎總是「大一碼」。


什麼是「合身」的西服呢,我們用一張圖來解釋——



以上圖標準為準繩,來測量兩屆政治局常委的西服,也會有一些新發現。



2013年,走進全國人大會場前西裝革履的領導人


大部分西服袖口沒有露出襯衫,小部分甚至快抵進了虎口,如賈慶林,習近平。合身的西服一般要求雙手自然下垂時,衣長位於大拇指之間,這一點上,上圖的所有西服都偏大了。


其實,觀察早年的中山服,同樣會發現衣不合身的情況。



1935年,蔣介石「三省剿匪指揮部」,他親赴寧夏,在總指揮馬鴻賓就職典禮時閱兵。蔣介石身著的中山裝,袖口肥大,帶有濃厚的長袍袖衣風格。



1939年,毛澤東在抗大成立三周年紀念大會上講話,衣服袖子太長要挽了兩卷才行。


如果簡單歸納共產主義中國建國後的官方禮服史,會發現中國領導人的服飾經歷了一個奇妙的演變,其最終的結果,就是你所看到的「大一碼」現象。這篇文章,我們試圖對此進行一個有趣的梳理。


從中山裝到毛裝


中山服誕生於青黃不接之際。


中華民國建國後,長袍馬褂作為舊制的代表一統中國的狀況亟待改革。1912年7月參議院公布了男女禮服,男禮服分為多類,有大禮服和常禮服之分,這兩種又各分為晝晚兩式,總的來說分為兩大類,一是全盤照搬西服,二依然是中國的長袍馬褂。前者代表了中國對世界的認同,後者仍顯示了中國的本土傳統特徵。此時是個中西混合的時機,全國上下服飾「一片混亂」,北京打鼓段子《勸妻》里形容「有了頭髮穿件長衫戴頂洋帽的,也有禿著頭穿洋裝的」。末代皇帝溥儀在婚禮上甚至穿上西服,還戴了鴨舌帽,令他的洋教室庄士敦大為驚訝。


如此尷尬的境況下,中山服誕生了。中山服有對襟式的五個紐扣,領為翻折式小立領,衣前上部左右各一笑貼袋,下部左右各一胖體大貼袋,四個口袋均有袋蓋,袖與衣身分裁,袖端各有紐扣三粒。中山服的造型有西裝的大方、幹練,也多了中裝的內向、持重。




就像中山服的名稱一樣,這類服裝的每一粒紐扣,每一個口袋都有其政治含義


中山服很快在全國風靡,中國共產黨也跟上了這股潮流。


1929年2月,朱毛會師後的紅四軍在長汀成立的紅軍臨時被服廠,縫製了4000套灰色軍服。軍服的樣式由毛澤東、朱德、陳毅親自審定。新的軍服上衣採用了中山服樣式,材質為棉平布。上衣兩個上貼袋,領口綴紅布領章,領章上綉一圈黑邊為悼念列寧逝世5周年;褲子為普通樣式,配綁腿;軍帽為八角形,綴紅布五星帽徽。這是紅軍首次在一個軍的範圍內有了統一的服裝。朱德曾說,這是紅軍第一批正規的軍服。



油畫中的紅軍軍服


就毛澤東個人而言,脫掉青年時期的長袍後,很長一段時間,他都是穿著此類棉平布中山裝式軍裝。直到1945年,毛澤東罕見地穿上了相對規整的中山裝赴往重慶,此行的目的是簽訂《雙十協定》。


1945年,毛澤東與蔣介石身著同款中山裝與西裝革履的美國大使赫爾利在重慶合影


照片里赫爾利的西裝非常合身,襯衫露出西服袖口一厘米,相比較,毛澤東與蔣介石的中山服偏大,毛澤東的袖子甚至遮住了手背。


關於當時的同款中山裝,後來的電影《建國大業》有這樣一段台詞——


記者:「我是中央日報的記者,我注意到今天兩位都穿著中山裝,那在今天這樣一個特別的日子裡,一樣的著裝有什麼特別的含義嗎?」


蔣:「中山裝,是民國政府公務人員的正式著裝,中正,身為國府主席,今天是代表政府,迎候毛先生蒞臨陪都,自然要穿中山裝以顯莊重。」


記者:「請問毛先生,你也是同樣的原因嗎?」


毛:「原因很簡單,委員長和我都是中山先生的弟子,國共兩黨繼承的是中山先生民主革命的衣缽,同宗同源,存續相依,中山先生的傳人都穿中山裝,那是再自然不過的了。」


1949年,毛澤東在開國典禮上,也選擇了中山裝作為禮服。


1949年開國大典上,毛澤東也穿的是標準款中山裝


建國以後,毛澤東衣裝逐漸形成獨特的審美風格。將毛澤東的照片放在一起,很容易歸納出一些特點。



可以發現,毛澤東偏愛松垮的褲子,喜歡穿寬鬆的白襯衫,以及比較寬大的深灰色中山裝。


毛澤東穿著傳統中山服的情況持續到了1956年中共八大召開前,彼時赫魯曉夫在蘇共二十次代表大會作了反斯大林的秘密報告,毛澤東等中共領導人認為要以蘇聯為鑒,獨立思考中國的道路,同樣要獨立塑造的還有可以發出信號的領導人著裝。


接下這個任務的是來自「上海灘」的紅幫裁縫。紅幫裁縫原為奉幫裁縫,特指浙江寧波奉化籍的裁縫,因為他們多為「紅毛人」服務,所以他們廣為傳播的名字是「紅幫裁縫」。


以田阿桐為代表的12名服裝技師來到北京,為即將到來的中共八大上領導人的形象趕製新鮮服裝。


在當時,這個任務,還是國家機密,同樣被重點保護的,還有毛澤東的安全。正因此,這個需要尺子近身量體的工作只能在五米開外目測,事後毛澤東高度評價,裁縫田阿桐的這次目測成功了。


田阿桐根據毛澤東的寬大臉龐,魁梧身材,重新設計了中山裝。他將傳統中山裝的小領加寬變尖,並根據毛澤東脖子特點,將領口增開到46公分。此外,為了突出毛澤東的偉岸挺拔,他還將上衣前闊及後背做得稍寬,後片比前片略長,墊肩稍稍上翹,中腰稍凹陷,袖籠也略有提高。整體來說,改造後的中山裝依然延續了毛澤東鍾愛的寬鬆款式。



1958,中共八大上的毛澤東


毛澤東身著改良後的中山裝亮相八大,受到了海內外的的矚目,根據毛澤東身形改良後的中山裝被賦予了一個新的名字——「毛裝」(Mao suit)。


對於紅幫裁縫來說,為中共八大服飾形象改造的成功鋪墊了他們為中共領導人的制衣之路。他們從中南海搬到東交民巷,成立了紅都公司,此後的59年,這些紅幫裁縫都是中共領導人的制衣首選。


紅幫裁縫是由製作長袍馬褂的本幫裁縫發展而來的。這幫裁縫深諳平面化的中式服裝裁剪技術,也擅長操剪中山裝、西裝。因此他們能夠得心應手地中共領導人此後的著裝變遷,從紅幫的手藝流傳上來說,他們的制衣風格恰好和領導人對著衣寬鬆的需求不謀而合。


紅幫擅長裁剪寬鬆的衣服要從中國的傳統說起。


傳統中國文化里,儒家倡導服裝要「約之以禮」,穿衣講究的是道德規範,著裝不是個性的選擇,要求不能顯現體形,更不能裸露,不顯現體形的中國傳統服裝大多造型寬鬆,始終保持在「寬衣博帶」的範疇內,由此服裝造型師平面的,衣身和袖是一個整體。


傳統衣服的袖子一般都會大大超出手的長度,關於袖子的成語有:拂袖而去、滿袖春風、長袖善舞……都會強調袖子的敞闊一面。


從中山服到毛裝再到西裝,本幫裁縫出身的紅幫裁縫學會了如何在西式禮服上融匯傳統中國的審美情趣。


中式服裝款式其成衣效果是平面的,衣身與袖子連為一體,結構上是平面的拼接,前後衣片基本相同,無省道,衣片結構簡單,成衣效果寬鬆,松量主要分配在人體兩側。西式服裝款式其成衣效果是立體的,衣身與袖子結構也是立體的組合,有省道和肩斜線,衣身前後片結構各異,衣身、袖窿、袖子、領口、領子相關部位是立體組合關係,結構複雜,成衣效果合體,松量圍繞人體四周分配基本均勻。


1933年,中國有了第一本系統的講述西服剪裁理論的專著《西服裁剪指南》,出自東赴日本學藝20年之久的紅幫裁縫顧天雲之手。此書中所介紹的服裝裁剪方法頗得西洋裁剪之法,如:劃裁剪圖的先後次序、相關衣片的構成型態,分數計算公式、角尺引用,特別是袖子的結構方法和袖片形狀幾乎與西洋裁剪技術同出一轍。從這些相同的方面看,《西服裁剪指南》更似一本譯著。這是顧天雲在國外廿年對西洋裁剪方法的學習引用所致。但是從衣片結構關係看,顧天雲在《西服裁剪指南》中介紹的方法又是結合了中國人的實際,如整個衣身放寬、下擺加大,這是適應中國人著裝寬鬆的習慣。再如後片肩線變斜、前胸下無腰省、配領子在領口上劃制等變化,以適應當時國內西服墊肩減薄、腰身寬鬆、領口與頸部吻合等因素的變化。


顧天雲的《西服裁剪指南》發行以後,影響頗大,成了這一時期西服裁剪學校的專用教材,顧天雲自己作為教育骨幹,培養出了大批紅幫傳人。


被改造的西服


對於中共領導人來說,建國以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西服都是禁忌,是資本主義的代表,唯一的例外,是參加外交工作的領導人。早在1954年,周恩來在日內瓦會議上就穿上了白色西裝。


1954年,參加日內瓦會議的周恩來


70年代後,外交部的出訪官員都會被要求備上西裝,上飛機前除了檢查護照和機票,還會查看是否攜帶一身西裝。熊可嘉西服的創始人熊先生在1996年曾觀摩外交部禮賓司《外交官著裝規範》,據他回憶,外交部要求西服必須寬大,標準是西服裡面能穿兩件毛衣,一條保暖褲,一條毛褲。


那時,西服對於外交官員來說也只是身在域外的著裝,回到中國便需要立刻脫下。到了80年代,西服在中國才真正開始流行,這離不開胡耀邦的推廣。


1981年,田阿桐師傅開始為胡耀邦製作西服。紅都西服技師高黎明回憶,胡耀邦總書記是第一位請紅都製作西服的中央最高領導人。紅都技師為中央領導人製作的西服,通常採用平駁領、前襟兩粒單排扣,顯得幹練莊重。



1983年2月,胡耀邦與深圳市委、市政府同志座談。他問道,「你們穿的衣服怎麼還是老樣子?我贊成你們穿西裝,因為你們要同外商打交道。」時任廣東省委第一書記的任仲夷笑著說,「耀邦同志你先帶個頭穿西裝,我們才沒有顧慮,膽子才會壯起來。」胡耀邦則回答,下次來深圳一定穿西裝。


1983年6月2日,時任中央書記處書記的郝建秀致信輕工業部部長楊波,提出要「提倡穿西裝、兩用衫、裙子、旗袍」。後來,中央領導人帶頭穿新式的雙排扣西裝,在國內外引起極大關注。伴隨著1984年共和國35周年慶典之際,一場「西裝熱」像風一樣吹遍中國,1984年西裝市場甚至出現了供不應求的局面。這一波「西裝熱」的廣度遠遠超過了民國時期的西服熱,從高層領導人、電視台播音員到平民百姓都選擇穿西裝。


到了1988年,據《中國服裝》雜誌社報道,中共十三屆一中全會全體政治局常委都穿上了西服。從這個時候直到今天,西服不僅成為中國社會各階層、各行業的首選禮服,也成功地被中國裁縫所改造,發展出了獨特的紅色剪裁美學。

來源:海爾新媒體


推薦閱讀:

最全紅色穿搭秘籍 | 紅色穿得對 好運一整年!
換上紅色平底鞋,來享受生活吧
紅色食品保健作用最奇特
那些年,那些應該穿紅色衣服過本命年的生肖們

TAG:美學 | 進步 | 紅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