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太極拳推手引化勁論

 太極拳推手引化勁論

 

       引,即牽引之意也,是在推手或散手搏擊運動中引動彼勁,是有意誘敵深入。引勁實為引化勁,無引則不能化,不化則無所謂引,所以引與化二者是相輔相成的,都是建立在沾、粘的基礎上,將對方勁納入自己的軌道上來,使敵千均之力化為烏有,自己在引進落空的基礎上同時發勁,即化即打,從而取勝。         

       引化應做到不丟不頂,隨著對彼勁變化的感知,自己無論前進、後退、向左、向右、向上、向下,無形無跡,捨己從人,順隨彼勁,沾粘連隨,使彼勁陷入被動局面,然後用肩、肘、胯、膝、手、足,或拿、或打,任我發落,此時彼即落空失勢。 

       陳鑫說過:「引進落空合擊出」,這是講在運動中如何將彼引化到落空而發揮不出威力的境地,而我在引化過程中勁已合好,蓄而待發,隨時都可以從任何角度、方位,恰到好處地彈抖出來。例如:對方雙手按住自己的右臂,那麼自己應該立即走下弧線順纏,漸而向上引,將其勁化空,在引的過程中,身則下蹲,繼而右腳插入彼襠,背先內旋而後向外擊之。這樣的引化技擊方法甚多,演練時可根據招勢變化,練習單勢,反覆練習,認真揣摩,熟透於心,嫻悉於手,才能接敵交手,出手即太極,一運一方圓。神鬼莫測,變化多端,四兩撥千斤,人不知我,我獨知人,所向無敵。

       陳長興說過:「滾栓搭掃,閃驚取巧,聲東擊西,都不外乎誘敵落空,化勁制敵」。但凡交手引進時,勁必須合好。

       陳鑫說的「蓄勁如開弓,出勁如放箭」。這句話的意思是發人要想乾脆利落,那麼蓄勁地弓拉地越滿,勁引得越空,化得越凈,箭就放的愈遠愈有力。在練習推手和散手時,先學習引、化、蓄之勁,漸而才能達到蓄髮相兼的更高境界。

 

太極拳推手連隨勁論

 

       「連隨」離不開「沾粘」。連隨是在沾粘的基礎上緊緊順隨的對方,使之不能擺脫。「沾、粘、連、隨」四字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只有在沾粘的基礎上做好連隨不斷,才能天衣無縫,與人交手時才能使對方無隙可乘,然後可隨時引進落空,化空打人,得機制敵。

       建立在粘得基礎上,只有粘住對方,才能連,否則如粘不住對方,讓其滑脫而走化,就談不上連。連時不斷之意,在推手中緊緊連住對方,不丟不頂,動急則應急,動緩則緩隨,使敵無法逃脫走化。這就是將自已動有意識地與對方動相互連接在一起,此起彼伏,此浮彼起,連綿不斷,並藉機探窺對方沾粘程度和勁別。 

       是建立在連的基礎上的,推手時如不能與對方連貫,就不能達到隨的效果!隨是彼走我應、我順、我跟。在推手時隨從彼動,緩急相隨,進退相依,只要與對方搭手,就不能使其逃脫,無論對方如何企圖擺脫,都要緊緊順勢跟隨彼動,沾粘不離,不丟不頂,此時正是窺隙乘機戰勝對方地大好時機。所以說,「連、隨」是誘敵陷入被動機面地手段,連與隨不可分割,無論行功練拳和推手,都要重視二者的結合。 

       初學者在推手時只能做到一般地連隨,那只是跟隨對方動的一面。真正做到「連隨」住對方,使其不能逃脫或出手擊我,主要還是看自己周身上下內勁相連相隨如何,能否達到標準和預期目的。拳論曰:「上欲動而下自隨之,下欲動而上自領之,上下動而中部應之,中部動而上下和之,內外相隨,前後相依,能一氣貫通者,其活為貴。」

       總而言之,這裡說的是自我連隨,周身一家。只有做到自身主觀上地自我連隨,周身一家,才能做到與敵交手中的客觀連隨,順隨敵勁,連綿不斷。

 

太極拳沾粘勁論

 

       沾粘勁是陳氏太極拳推手中最基本的勁別,是經過長期苦練纏絲功夫達到一定程度後,在推手中的外在沾粘表現。這種外在表現是指由內行於外,達到肌膚毫毛的知覺和感覺。所以說練拳是知己功夫,推手是知彼功夫,只有知彼知己,才能百戰百勝。換句話說,就是纏絲勁的沾粘相隨達到使對方無法脫身的高精度功夫,就能百戰百勝。故曰:練拳是培養沾粘的基礎,推手是對沾粘功夫的檢驗。 

       所謂「沾」,是在推手中如膠似漆的沾住對方,即用纏絲勁纏住對方,使其不能逃脫,亦有主進之意。所謂「粘」,即有攆逼,隨從之意,使其不能脫身離去。沾粘是以沾為主導,不能沾,就不能粘,只有沾勁由內行於外,並布滿全身,在推手時才能緊緊沾粘住對方,隨彼動而動,「捨己從人」,「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後發先至,後發制人,體現「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沾粘不離,周身才無破綻,只有粘住對方,推手時才能使對方無機可乘,無懈可擊,受到己順人背的效果。 

       沾粘勁對初學者來說是不容易弄明白的,甚至練拳多年的人在實踐上也未必完全明白此勁。因為初學者周身僵硬,筋骨、肌肉、關節都不松活,猶如木棍一根,即使久練者如果沒有純厚功夫,也不能達到沾粘程度。只有在理論上弄明白這個道理,並在時間上掌握具體方法之後,再多下功夫細心研練,才會漸漸明白此勁。始於手,然後臂、肩、背直至周身,先有感覺而後有此勁生成。有知感而漸生沾粘,有沾粘而再下一番功夫可產生吸感。所以與人推手時,搭手即可知對方沾粘圓圈面積和化勁功夫的高低。瞬間就有勝敗定論,這才是高級階段。所以僅僅具有一般功夫的人是不易做到這一點的,必須通過名師指點,加上自己多下功夫苦練,方可逐漸掌握,由不知而漸知,由生疏而漸熟,由熟而巧而精。

 

太極操形與意脫節缺少內涵 明拳理修鍊真正太極

 

編者:此文為作者2009年7月20日在北京市丰台區蓮花池軍休幹活動中心太極拳輔導站舉辦的「太極拳知識講座」上的講演稿,刊出時有所壓縮。

 

  這次要講的是張鏡明站長給我出的題目――如何遠離「太極操」(特別聲明,這裡所說的 「太極操」,是泛指那些缺少太極拳內涵的所謂「太極拳」)。

 

  如何遠離「太極操」?關鍵是在明拳理。我師爺楊禹廷生前常說:「練拳就是練的一個理」。太極拳之所以取名太極拳,是由於太極哲理是編撰太極拳的理論根據。太極哲理,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

 

  一、太極圖像。這是前人對宇宙生成認識的象形圖示,天圓地方,方圓相生,所以,圖像呈圓形,內含類似魚形的陰、陽兩個圖案,義蘊著對立物共存於統一體中,陰不離陽,陽不離陰,此消彼長,相互轉化。而且陰魚的小圓眼是陽,陽魚的小圓眼是陰,表示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無處不是陰陽對立的統一,無處不是太極。

 

  二、太極圖說。用文字來闡述,就是王宗岳《太極拳論》開頭提到的話:「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

 

  我的恩師王培生常說,為了練好太極拳,就必須深入探討太極哲理,譬如,什麼是無極、太極?太極與無極是什麼關係?什麼是陰和陽?什麼是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的相互轉化?什麼是動,什麼是靜?動之則分,靜之則合,又是怎麼回事?等等。

 

  總之,太極拳是圓的運動,體現了物質運動的對立統一和相互轉化規律。引用武式太極拳第五代傳人郝少如的話:「何謂太極拳?簡單的說:太極,是由人體內在的物質所產生的辯證運動;拳,是肢體動作的外形運動;太極與拳,即內形與外形的運動辯證統一結合。必須以內形的運動變化來支配外形的運動,即用太極運動支配拳的運動,這便是太極拳。如果只有外形的運動,而沒有內形(太極)的支配,只能稱之為拳操。而不能謂之太極拳,所以練太極拳必須求達內外運動的統一,使之名副其實。」這段話,再清楚不過地說明了我們為什麼要遠離「太極操」。

 

  太極拳家李璉先生(吳圖南先生的嫡傳徒孫)在他的《太極拳練架真詮》一書中說:「 "無極』是一種形式,而"太極』是在這種形式中存在的物質能量。中國古代哲人認為氣就是一種物質能量的體現,故曰,太極者,氣也。」李璉在這裡明確點出:人體內在物質就是氣。而武學宗師孫祿堂先生,在他1924年出版的《太極拳學》里,更是早就說過: 「以無極式為之根,以太極式為之體,斯二者,乃拳中萬式之基礎」。又云:「太極拳乃研求一氣伸縮之道」。他具體說到:「人生天地間,本藏有先天之元氣……,所謂中和之氣也……,其氣平時洋溢於四體之中,浸潤與百骸之內,無處不有,無時不然,內外一氣,川流不息….,於是,拳之開合動靜,即根此氣而生,放伸收縮之妙,即由此氣而出…..,太極即一氣,一氣即太極,以體言則為太極,以用言則為一氣,時陽則陽,時陰則陰,陰而陽,陽而陰。一氣活活潑潑,有無(並)不立,皆在當中一點子運用,即太極是也。」孫先生的這番精論,對太極拳練的是什麼(氣),有什麼特點(由內達外,內外協調一致),怎麼練才算正確(學拳需明理,明理才能得法,此外還需勇氣,毅力,精神),給出了一個比較完整和精確的概述。

 

  為了加深印象,下面我再從另外一個角度援引幾則資料供大家進一步思考:

 

  2003年10月22日《人民日報》第十一版刊登了一篇題為《太極拳興盛中潛藏著危機》的文章,文中談到,現在的太極拳「失去了技擊含義的把握,致使套路演練中的武術特徵逐漸淡化,而套路動作的藝術化、體操化傾向勢必不斷的增強,因此有演變為套路體操的危險……可能經歷10-20年的興盛時期後,太極拳將踏上沒落之路」。這是2003年全國武術科研論文報告會上一些專家學者的觀點。

 

  其實,類似觀點,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就已見諸報刊。1992年《武當》雙月刊,連續三期刊登了美國太極基金會會長周宗樺先生的文章,周先生寫道:「我在台灣學練太極拳垂10年,來美國後免費授拳15年,直至最近才悟出我自己練的的都是有太極拳之名,而無太極拳之實的"太極拳』。為了寬廣視野,我曾多次專程前往台灣、香港、中國大陸尋師訪友。到過很多地方,會見過很多人……但說來令人失望……,只有現已過世,那時已102歲的吳圖南先生依然身輕體健,精神矍爍,為太極後學提供人證。」這位周先生在文中呼籲: 「您要延年益壽嗎?就學吳圖南的虛領頂勁吧」。他還發出以下驚人之語: 「現在再不追根尋底,窮本溯源,太極拳必將名存實亡,淪為如旁人所批評的,老人拳、健身操了。」

 

  無獨有偶,就在周文發表的這一年2月,《武術健身》雜誌上,有一篇張義敬的《太極拳的沉思》,文章中說: 「近幾十年來,我們在太極拳上的成就之一,就是有學不完的套路,初學者就成天昏天昏地的跟著套路轉,只看見形式,不知其內容,」文章最後擔心今日之太極拳 「只強調外形動作的規範化,而不考慮怎樣以太極內功內容作為規範化的標準」,會「只有太極拳的軀殼,並無太極拳的靈魂」。

 

  我之所以不厭其煩地援引了這麼多資料,目的只是想說,張鏡明站長提出「如何遠離太極操」,不是無事生非,張站長心存高遠,看到了當前太極拳興盛中潛藏著的危機。

 

  以上是我今天想說的第一部分內容――說理的部分,下面,再談談遠離太極操的途徑和方法。

 

  首先,我要借花獻佛,向大家推薦陳氏太極拳名家馮志強老師新編的《陳氏太極拳入門》這本書。此書說的道理並不局限於陳氏拳,而是帶有普遍的指導意義(當然其他門派前輩專家也有類似的專著和言論)。馮老師在書中說, 「練拳需從無極始,陰陽開合認真求」、「不入無極圈,難成太極圖」等等,主張習拳必須先從站好無極樁入手;要在站好「無極樁」的基礎上,進而把 「陰陽開合的認真求索」落到實處。馮老師的《入門指引》和《入門說要》作為解決遠離太極操的可行方法,易懂好記,學起來方便,盼大家結合實踐,仔細研讀體悟。

 

  再下來,我想聯繫幾個大家日常鍛練中存在的問題,研討一下怎麼練才是「太極拳」,怎麼練就是「太極操」,共同體悟一下「拳」與「操」的區別:

 

  先談一談,大家盤拳時,有些式子虛實不分。比如打左右摟膝拗步時,右掌、左掌前按,隨著重心逐漸轉換,後腿應該由實變虛,逐漸舒展,可是不少同志後腿沒有舒展到位,也就是說沒有鬆開松凈,還有一些力量在支撐著,結果兩腿虛實不分,雙重了。楊澄甫先生在《太極拳說十要》中提到:「太極拳術以分虛實為第一要義」;《武式太極拳》一書「身法要點第13 條」中也談到兩腿虛實必須分清,而且虛中要有實,實中要有虛。書中還說「如虛實不分,便成 雙重」。 說起雙重之病,實乃習練太極拳者必需解決的大問題。從練體而言,本身雙重,必然導致「滯」,不靈活了;從應敵對待而言,彼此雙重必然導致「頂」。只能是力大勝力小,也失去太極拳以小勝大,以弱勝強的意?了!因此《拳經》要求,「虛實宜分清楚」。

 

  那麼,虛實是什麼呢? 虛實即陰陽,打太極拳時,陰陽虛實 無處不在,如上下,前後,左右,內外,兩手之間,兩腳之間,手腳之間,兩手兩腳之間等等,所謂周身處處皆虛實。雖然周身各處虛實反應的形式極為複雜,但仍有一定的規律可尋。如上虛則下實,前虛則後實;左虛則右實,右虛則左實;以兩腿間的關係而論,若左腿為虛則右腿為實,右腿為虛則左腿為實;以兩手兩腳之間的關係而論,則「三虛抱一實」……等等。

 

  太極拳運動最主要的特點,就是矛盾的對立統一和相互轉化。以摟膝拗步第5動「左掌下按」和第6動「右掌前按」為例,我的老師王培生在傳授時提示:設對方用右腳向我踢來,我左掌下按,不是左掌著意往前下使力,而是以左掌食指為引導,於別處作功,左掌自然產生一種既松且沉的下按勁,對準其膝蓋骨往前下按去(這裡特別說明,這個所謂的「別處作功」,即右腕松力,向上提至右耳旁,意想右虎口要貼上右耳門,接著松右肩墜右肘,兩眼注視左食指指尖,重心在右腿,意在左肩)。此動是左掌順勢去下按對方的膝蓋,待機而發,而第6動右掌前按,則是在前動左掌下按的基礎上,因對方一腳踢空,必向其前下落步,落在我下按手的側旁,我則趁勢進左步,用左陽陵緊貼其右陰陵,並迅即抬頭看著對方身後,發右掌進擊其面或胸(王老師特彆強調:眼往那裡看,掌往那裡發;掌往那裡推,不是想推對方的動作,而是想外三合,肩、肘、手與胯、膝、足,一一相合)。

 

  此動所發之右掌,既不要用力也不要軟,以無名指引導好似穿針引線,向前夠針眼(俗稱打閃紉針。形容用時之快速。這就是虛中有實)。這時下面體重已由右腿逐漸移到左腿。當右掌沾上對方後,立掌,凸掌心,中指朝天,右大指與食指朝右上的第一節橫紋線成水平,右臂外旋,此時意在左掌心;接著意想左掌食指往前指,中指欲與左肘尖成水平,略含向後耙摟之意。實際上是松肩墜肘,手臂一曲,左肘向側後虛空處一沉,身子也隨之下沉,同時右腿從胯到膝到足,節節舒展蹬右腳,開後腳跟,到右腳將要離開又不離開地面時為度。這時前面的右手已完全由虛變實了。

 

  對上述右腿從胯到膝到足的變化,王培生老師以「用秤秤物,要把秤砣不斷往後挪,挪到與?秤之物均衡時打住」來比喻,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必須均衡,秤砣要想壓住秤,必須是虛懸著並擱在適當的地方,方能起作用,所以後足也必需鬆開虛懸。這就是後腿由實變虛,虛中有實的由來。

 

  先賢說,以拳證道,即勢明理。上述這些,無一不體現著太極拳「重意不重力」、「有前有後,有上有下,有左有右」、」實中有虛,虛中有實」、「此消彼長,同生共滅」和「視靜猶動,動中求靜」、「一動無有不動」等道理。你要想遠離太極操,練好太極拳,悟得太極之道,就必須在這方面做有心人!

 

  下面再談一談盤拳中,形與意脫節的問題。

 

  太極拳強調「重意不重力」,要求「先在心,後在身」,「意氣君來骨肉臣」。也就是盤拳時,先由意動,繼而內動,接著氣動,最後形動,由內達外,內外協調一致。所謂「意」,就是「想「,清代中醫巨著《醫宗金鑒》中說:「意者,心神之機,動而未形之謂也。」打太極拳,一招一式無不是用意節節貫串循環往複,直到整趟架子結束,所以有人說,「拳」是「有形的意」,「意」是「無形的拳」。

 

  當然,練拳時意動形隨,形隨意動是高級階段,初學者不是一下子就能達到,要達到「先意後形」,需要有一個過程。初學時,大家想的是努力要記住每個姿勢,包括動作,順序,要領等等,而這個 「記住」的過程,就已經是「以意導體」,用意的第一步了。以後的要努力的,就是時時注意拳意夠不夠濃,到不到到位,長期堅持,必有進步。

 

  再如盤拳時,每一式比比劃划動作都做了,但對業餘愛好者來說,不在步子邁多大,蹲身有多低,關鍵是在意,在精神貫注到位了沒有?建議大家目前還是首先把姿勢動作做對,掌握好每個式子的要領,努力體悟由內達外,內外協調一致,也就是,用內形來來支配外形,借無形來支配(影響,感應)有形。近期看到解守德先生的專著《太極內功心法》,書中提出一個 「太極思維假修真」的概念。解先生說的這個「假」,指「假想」, 我的理解即「想像」。按太極思維,練到一定的階段,必須要藉助內形(無形的東西)來「支配」( 「影響」,感應」)有形的肢體。由此想起,當年吳圖南老先生傳授太極拳練架定勢的第一式「太極勢」(即一般叫太極起勢),練到一定的階段,就要增加「蓄外意」,站「六面勁」等的意念活動。有一天在公園,有一位同志跟我說,她練「合太極」這個動作時,兩手從頭維左右兩側合抱到頭頂上空,徐?往下落時,胸口既不逼悶也不難受,只是胸口有些發緊。我說,你太介意肢體這個有形的東西了。應忘掉有形的雙手,藉助無形的假想來「支配」(感應)有形的肢體。我建議她實作時,想像兩手謹小慎微地捧著一個大氣球,勁兒大了氣球會炸掉,勁兒小了氣球會飛了,要似挨非挨專心捧著氣球,從頭頂上方徐徐落下,整個過程中,不想手,就想著手內無形的氣球。她按我的話一練,果然頓時心口既鬆快又舒服。這個例子雖小但理兒不小,如果從「操」與「拳」的區別來說,原先的練法有一點類似「操」,而後來按要求一絲不不苟地做了,應該說練的是「拳」。

 

  在本文最後,我借用吳圖南老師的話來作結束,吳老師認為:太極拳的奧妙就是一切以「意」為之。能如是,則將體會到「其大無外,其小無內」;「放之則?六合,卷之藏於密」;「大小由之」之樂趣。其變化就如孫悟空的金箍棒,說大可以是定海神針,說小可以比繡花針還小能放進耳朵眼裡去。這些無形無象地地道道的真功夫,是通過看不見摸不著無形的「假想」,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刻苦修鍊出來的。(文/陳惠良)

 

怎樣練好太極拳

 

寓太極理論於拳術之中,故名為太極拳。要想練好太極拳,在理論方面一定要理解無極的指導太極的含義;在練拳方面又需在理論的指導下運動手足,經過長時間的鍛煉,才能成功。

   太極理論,可以說是東方哲學中的一種極具代表性的理論。在我國,從它出現到現在的二十多個世紀中,吸引了無數學者對之進行研究,使這個理論日趨完善而嚴密。太極拳的創造者,也正是引用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加以延伸和推廣,使它和武術運動相結合;使練武者通過練習這種拳術既可以防身自衛又可以祛病延年。

   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無極之義,空空洞洞,混混沌沌,無一物而包萬物。由無極而現有極,遂太極生焉,陰陽具焉。所形象喻,太極為一大皮囊,內中陰陽旋轉,互相調濟以生萬物。古之學者形諸於圖,即太極圖的由來。古代的求道之士,又以無極太極之理而象諸於人身,則人體亦為一太極;既為太極必有陰陽,而陰陽的代表即為心、腎。心屬陽,陽中有陰,腎屬陰,陰中有陽,上為陽,下為陰,陰陽相濟,太極為真,人始得以長壽。

   宇宙中陰陽相生以至生生不息。陰陽互調又生三才,三才者:天、地、人也。上天下地人居其間,行之於人體則有三身,三身的含義即為精、氣、神。精氣神之舍為三丹田,上為天門(百會穴),下為地戶(會陰穴),中為氣海(丹田穴)。天門主神,地戶藏精,氣海蘊氣。精氣神充足,即為性命之根,造化之源,生死之本。

   明白了這些含義,練太極拳時必先求無極。「拳訣」云:「練拳先從無極始,陰陽開合認真求。」學者練拳之先必站無極勢,使自己心定神安,空洞無物,以至絕象覺明,復有一點靈犀生於氣海之中,則太極生焉。隨則兩儀、四象、八卦、三才、五行皆在於其中。動則為陽,靜則為陰,一動一靜,一開一合之間拳術已具。開始練習時,尤要以心行氣,以氣運身,以達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虛至虛靈的效果。精氣神為人身至室,習練得法功必大進,實為練拳之最緊要處!

   其次,練好太極拳還必須明白拳術的法則。過去有句話叫「寧傳十手,不傳一口。」由此可見拳術理法的重要。練拳者千千萬,大成者實寥寥無幾,其不成者多為不明理法之故。孟子說:「大匠海人,必以規矩。」「無規矩不成方圓」,拳雖小道,亦本乎正理。學者練拳務不可自專自用,以一己之念而致固塞不通,每以十年苦功而不見長進,甚或成病,頗為可惜!概練太極拳若專求力必凝滯不靈;專求沉重必失之園活;若專求氣則拘泥不通,專求輕虛必神意渙散,輕浮無根。此皆為太極拳之大病,學者切記!要而言之,練拳時須身體和順,舒展園活,而尤須神氣圓滿無虧。心神為君,氣為統帥,在心意的指導下做到以心行氣,以氣貫身,以至於節節貫穿,不疾不徐,不剛不柔,不輕不重;於若有若無、若實若虛、勿忘勿助中,擇其中和之道而行之,無形中感而遂通,則功力、靈氣與日俱增。練至功形圓滿,凝神於地戶則沉重如山,凌神於天門則身輕如羽,注神於氣海測得其中和之道,可應萬物。

 

陳氏太極拳的特性

 

一、陳氏太極拳的特性

   大家知道,陳氏太極拳的風格特點是:架勢舒展大方,步法輕靈穩健,身法中正自然,內勁統領全身,以纏絲勁為核心,動作以腰為軸,節節貫串。一動則周身無有不動,一靜百骸皆靜,運動如行雲流水,連綿不斷,發勁時松活彈抖,完整一氣。

   練習時要求:虛領頂勁,立身中正,松肩沉肘,含胸塌腰,心氣下降,呼吸自然,松胯屈膝,襠勁開圓,虛實分明,上下相隨,剛柔相濟,快慢相間;外形走弧線,內勁走螺旋,以身領手,以腰為軸,纏繞圓轉,逐漸產生一種似柔非柔,似剛非剛,極為沉重而又極為靈活善變的內勁,如棉花裹鐵,外柔內剛。整套拳沒有平面,沒有直線,沒有斷續處,沒有凸凹處,沒有抽扯之形,沒有提拔之意,渾然一圓,方為合格。以旋腕轉肩,旋腰轉跨,旋踝轉膝,以及胸腰摺疊,形成一套從頭到足,連綿不斷的空間曲線運動。

   二、陳氏太極拳對放鬆的理性與目的及放鬆狀態下的發勁

   練習太極拳時要求松、柔、慢,這是太極拳練功的獨特的方法與手段,而不是目的。目的是通過放鬆、柔和、緩慢的練習方法,突破去僵求柔的過程,達到疏通經絡,引動內氣,使內氣與外形相機的結合起來,以意行氣,以氣運身。氣到時,形是隨氣而動,氣不到,形是跡然不動。逐步將內氣充實、壯大、飽滿,也就是丹田氣充實,才會「大河有水小河滿」,將內氣滲透到四肢百骸,循環不已,才能起到強身健體,防身自衛的作用。太極拳追求的是先天自然之氣,返樸歸真;應放棄後天之氣,僵勁拙力。

   什麼叫後天之氣,僵勁拙力?就是人剛出生後,脫離母體,為了生存長大,勞動生產需要所吸收的水谷之氣,產生的一種力量,叫後天之氣,也叫僵勁拙力,這種力是學太極者必須捨棄而不取的。認識的越早,放棄的越快,才能及早得到先天自然之氣。

   怎樣才能放鬆,去掉僵勁拙力?就是在練習時要求:松肩沉肘,松胯屈膝,肩部、背部、腹部、肋部肌肉均要鬆弛下沉。以單鞭為例:頭頂的百會穴,右手腕頂部和左手中指端這三個部位向上領勁,其餘部位全部鬆弛下墜,呼氣放鬆,才能感到丹田飽滿,四梢氣充足。如在這種狀態下練發勁,如掩手宏拳一勢,旋襠轉胯,纏腿轉腰,一瞬間將丹田之內氣貫到前拳後肘,真正體現出陳氏太極發勁的松活彈抖,完整一氣。

   要求周身放鬆,是為了將內氣順利達到梢節,盡量在中途減少「氣損」。就好比電學裡的導電原理,用鐵絲導電與用銅絲導電的差別一樣,其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三、陳氏太極拳的放鬆及在放鬆狀態下發勁所產生的效果

   如果掌握了陳氏太極拳的鬆柔纏綿,穩健中舒,內氣充盈,周身就會產生一種強大的生物電磁場,所以身上出現了一種靈感,使人觸覺靈敏,行動速度加快。達到這個階段所產生的效果有三:

   1.從健身角度講,周身放鬆,肌肉鬆弛,呼氣下沉,可迅速恢復大腦的神精疲勞,振奮精神,使精力充沛;肌肉放鬆,可加強皮膚彈性,潤膚美容;骨節可得到柔和圓轉的鍛煉,可增強骨質密度和柔韌性,延援骨骼退化衰老。總之,通過放鬆柔和的運動練習,對身體的神精系統、消化系統、循環系統、肌肉骨骼均能起到良好的保護和加強機能的作用,從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強身健體。

   2.通過周身肌肉放鬆的太極拳運動,可增強靈感,提高速度,縮短肌肉緊張到恢復正常放鬆的時間。

   3.通過陳氏太極拳螺旋纏絲的放鬆練習,在應用過程中就自然表現出三種力:旋貫力、化解力和穿透力

   通過持久練功,使內氣充盈,在此基礎上,陳氏太極拳螺旋纏絲勁在技擊時就有三種表現:一種是受到外來侵力的衝撞時,用旋貫力將力點化解。若其餘力未盡,再加力相助使其撲空栽倒。若對方感到力點被化,隨即回抽時,就馬上轉勁跟上加力打回勁,使其跌出,此為引進落空合即出之法。另一種是進擊時的旋轉」穿透力」。就是藉機發人時,將周身之力集中一點,快速旋轉加力,如子彈離開槍膛的來輻線,有穿透之威力。其三就是」化解力」。在被人擒拿控制時,順其勁別螺旋纏繞,避實就虛,無孔不入,將對方勁力化解,並能順勁制人。

 

陳氏太極拳的技擊作用

 

陳氏太極拳不僅健身有法,而且技擊奧妙。中華武術,門派繁多,攻防技巧,各有所長,拳打腳踢,謂之一般。然而,陳氏太極拳卻獨樹一幟,流傳三百餘年,仍保持本來特色。它以捋、擠、捺、采、肘、靠為中心內容,在沾、粘、連、隨的基礎上將抓、拿、摔、滑、打、跌,熔為一爐,內外兼練,成為武壇上最優秀的拳種之一。

   練習陳氏太極拳三年一小成,九年一大成,練到上乘功夫,可達周身一家,以靜制動,以逸待勞,以不變而應萬變,亦可得機得勢,捨己從人,隨機應變,靈活運用,引進落空,借力打人。《推手歌》云:「 擠按須認真,周身相隨人難侵,任人巨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撥千斤。」

   推手,不僅可以檢驗姿勢是否正確,也是鍛煉技擊技巧的好方法。有人說:「推手有何技巧,力大者即可取勝。」《拳論》中說:「斯技旁門甚多;雖有區別,概不外乎壯欺弱,慢讓快耳。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為也。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觀耆耄能御眾之形,怏何能為?」可見,太極拳推手不是比力而是比技巧,「壯其弱、慢讓快」那是自然的本能,不是技巧的功能。所謂技巧,則是順應自然以克制自然,達到「弱勝壯,慢勝快」。自然界中的槓桿支點和螺旋轉化的原理,就具有「四兩撥千斤」的功能。推手利用這種原理,即可揉化一切重力,此為化勁。有此化勁功夫,就可以輕制重。同時,太極拳的運動是運用了離心力,並以腰脊作中軸,使一切動作皆走內圈;走內圈速度雖較慢,但仍可勝過走外圈的快,這是「後人發,先人至」的緣由,也是「慢勝快」的關鍵所在。

 

學練陳氏太極拳十三要點

 

一 靜

   靜就是安靜,平心靜氣的意思。學太極拳,首先是思想上的靜。練拳者要除去妄想,排除雜念,做到「心中一無所著,一念一無所思」。這樣,就能做到意志集中,思想為一,心無二用。其次,是需要一個安靜的場所。鍛煉時,應堅持一早一晚,要事先選擇一個清靜的地方。地方清潔衛生,可免於疾病傳染;環境僻靜,可以脫離一切吵雜聲的干擾。這樣,才能清心寡欲,去掉輕浮、張狂之氣。總而言之,我們要在「靜」字上狠下工夫。靜下來後,就可以專心思考,細心揣摩。對一著一勢的運行,轉換、虛實、開合、纏繞等基本要領,才能逐步領悟,姿勢趨於正確,較快地納入太極拳的軌道。久後,自會達到「意之所向,全神貫注」之境。

   二 意

   太極拳是「以意引氣」,煉意不煉力的內功拳。這就是說,太極拳的一著一勢,一舉一動都是以意來作指導的,領先的。什麼是意?意就是心思,就是思想。思想想到那裡,手就運行到那裡,心裡怎樣想,四肢百骸就怎樣做,決不是憑著力氣鼓著手足在運行。用意則輕靈自如,用力則僵硬遲滯。一切動作總是以意來領先的。拳論說:「以心為主,而五官、百骸無不聽命」。「全身意在神,不在氣,在氣則滯」和「意之所向,全神貫注」就是這個意思。簡單地說,意就是大腦,就是腦神經。大腦是全身神經的樞紐,發號司令的指揮部,周身肌膚、骨節、五臟、六腑無不聽命,所以說,太極拳是在腦神經意識的支配下而運動的。

   三 慢

   慢就是緩慢的意思。一般學拳的人,往往在迫切要求學習的思想指導下急於求成,殊不知快、慢的利弊和二者間的辯證關係。俗語說:「心急吃不了熱油糕」,「欲速則不達」,「慢工出細活」。確有它的道理。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初學時,不要想幾天、十幾天、或幾十天就學完學成一套。要樹立一個慢慢學、認真紮實學的思想。這就是說,不學則已,學就要循序漸進,老老實實地,一步一個腳印,一著一勢地學。一著熟悉之後,再學下一著。決不可粗枝大葉,霧裡看花,不求甚解,快速地學。學慢,對手足部位、定型、運行、上下承接、虛實轉換等基本要領就能看的多,聽的多,煉的多,領會的地方也就多。學慢,既是反覆熟悉、鞏固、加深理解的過程;也是反覆鍛煉、認識、實踐、校正的過程。姿勢、動作就會逐漸趨於正確,運行就會走上正規而經久不易改變和遺忘。學的快,手足錯亂,運行獃滯,對行氣,運轉更是茫然,天長日久,姿勢謬誤,醜態百出,校正起來實在困難,常言:「寧教千遍,不改一著」,就是這個意思。學的雖慢,可是一遍過手,就能收到基本上趨於正確的定型效果,即令稍有差錯,校正起來也是輕而易舉的。如果學的快了,著著勢勢不夠真切,差錯橫生,校正起來,精力和時間不知耗費到如何程度!所以,學的慢,實際是快;學的快,實質是慢,這就是二者的辯證關係。

   其次,在鍛煉時,由始至終應該順從自然,慢慢地運行,不宜於快,行成前後路數不清或上下不接現象。只有在緩慢運行中才能思想集中,全神貫注,精心去思考、揣摩運行規律,內勁轉換,腰脊園活等。當姿勢趨於正確、定型,運行納入規律後,相對慢而言,也是可以適當變決 的。在快的運動中,大小轉關必須認真,切不可馬虎從事,一帶而過,形成錯亂無章。快而後再慢下來,就這樣慢慢快快,快快慢慢,快慢相間的進行鍛煉,但必須做到快而不亂,慢而不散。總而言之,學煉時,應持以「此在平居,去其欲速之心」。

   四 真

   真就是認真。世界上怕就怕「認真」二字。學拳也是如此,須樹立一種一絲不苟的態度。在學習過程中,一拳一勢要循規蹈矩,手、眼、身、法、步的基本要求必須認真對待,決不可走馬觀花,輕率對之。鍛煉時,要細心揣摩、檢查、校正。每一姿勢力求自然舒展,正確大方。這樣,就易於走上運行規律,經久而不致變形了。

   五 柔

   柔就是輕柔、柔活。柔並不是輕而飄浮,軟而無力;而是軟如棉花,堅如剛的無堅不摧的剛毅勁。(這裡所說的力,不是拙笨之力,不是僵硬之力,而是先天發自丹田――實際是腰脊之力。)拳論說:「太極拳決不失綿軟」。又說:「運勁的功夫,先化硬為柔,然後練柔成剛」。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無不經常地從事體力勞動,那怕是輕微的勞動。在勞動過程中,用慣了局部的拙力,每當不能勝任時,還要有意的鼓勵使用一些僵硬力,把胳膊、腿用成了僵直的習慣。因而,在初學太極拳時,胳膊、腿的一舉一動總是帶些僵勁、滯氣,沒有一點綿軟的意思。那末,輕靈、園活就更談不上了。這種僵硬之力不去,體內自然之氣的剛勁就無從發生,好象封閉的爐火,就不能發熱生焰了。所以,初學太極拳的人,要在「柔」字上狠下功夫,決不能僵直!柔的目的,就在化硬摧僵,僵去則剛生,硬去則剛發,這就是「有心求柔,無心成剛」的道理。周身柔和了,也就輕靈園和了,習煉日久,自會趨於剛柔相濟了。

   六 正

   正就是端正。「身法正者,身格端正,無所偏倚」。這就是說,頭宜正直,虛虛領起,如以線牽引自然欲起。塌腰、泛臀、腰脊無凸凹彎曲之形。身軀不俯、不仰、不歪、不斜,手足、肘膝、肩膀上下相照,身樁自然形成「上下一條線」(百會、脊椎、會陰上下成一直線)和「無偏無倚、無過不及」了。身樁端正,則上下通達,氣血運轉就暢通無阻,不僅利於氣沉丹田,而且利於腰脊旋轉,還可以穩健身樁,不失重心,也就不易失機失勢,進退永遠處於不敗之地。

   七 連

   連是連貫的意思。煉拳從始到終,運勁如抽絲,綿綿不斷如園環,絲毫無裂痕,處處無斷折。勁是由外形表現出來的,外形的手、膊、足、腿、腰的運行轉換也是如此。特別是轉關時節,不僅要有承上啟下之意,而且要有連貫無隙之形,著著勢勢自然緊密結合,形成有機聯繫的整體,久而久之,「一氣呵成」和「勁斷意不斷,意斷神可接」的妙處,則亦不求而自得也。

   八 勻

   勻就是均勻、勻稱。煉拳時,姿勢要始終保持在同一水平線上(個別的例外――如金雞獨立,跌岔等),不可忽高忽底,如洪水波濤起伏無常。運行時不可忽快忽慢,須勻和而穩健。呼吸更宜勻和自然,緊密地跟動作的上下、開合融為一體。姿勢忽高忽低,運行忽快忽慢,自會引起氣血動轉的忽馳忽張,忽強忽弱,從而破壞了勻和平衡,引起失調,以致影響呼吸發生緊促、松馳不正常現象。這樣下去,不但無益於身心的健康,而且有損身心,不可不引以為戒也。

   九 園

   園就是園和。太空渾園,空空無物而富有無限生機。太極乃無極而生。太極亦園,內有陰陽之別,動靜之機。力的方向隨園弧運轉,讓外界捉摸不透,充滿正反辯證關係。太極拳是依據太空星球運轉「陰陽」和「吐納」等哲理而創造發明的,所以太極拳的運動也就離不開一個「園」字。從它的外形上看,四肢的上下、左右、前後運動,從不直來直往,總是作園環或弧線形運動,如太空中的行星――地球環繞恆星――太陽的公轉運動。拳論說:「至於手足運動,不外一園,絕無直來直去」。直來直去則獃滯,屈伸遲鈍而無彈力。園弧運動則柔和自然,彈性自生。從內勁上看,腰脊旋轉摧動四肢,螺旋纏絲,如行星――地球的自轉運動,從而產生了周而復始的陰陽,開合千變萬化,自然形成氣血協調、神志舒暢、四肢、軀幹輕靈園和,隨心所欲。內外雖然有別,但從來不是分裂孤立的,而是「以意行氣」相輔相成的有機統一體。由外引內,以內摧外,內外一致,緊密配合,兩者關係如此,不可顧此失彼,妙手高峰指日可攀矣。拳論說:「妙手一運一太極」。明確地說:太極拳的一舉一動始終不離一個園。

   十 松

   松就是放鬆、松馳。既然放鬆,當然就不能緊張。不是單純指某一部分的放鬆,某一關節的放鬆,而是指周身肌膚、骨節處處鬆開。前面說過,煉太極拳是以意為主導的,所以習煉時,不僅要「骨節鬆開」,肌肉、皮膚也要鬆開,更重要的是意識上的放鬆。一句話,就是周身放鬆,決不趁著就勢,臆造做作,使肌膚、韌帶、關節處於以逸帶勞狀態。四肢、百骸由僵變柔,由硬變軟後,運轉也就輕靈園和,彈性的爆發勁就會自然發生無堅不摧的效果。但是,太極拳是講究辯證的,松絕不是一攤子,沒了形,而是松而有沉,不能懈。懈則浮飄,散而無根,沉則輕靈穩固而有力,身軀形成上虛下實,胸空腹實的狀態。

   十一 隨

   隨是跟隨、相隨的意思。跟隨就是上引下隨,左走右跟,周身一體,「上下相隨,一氣貫通」。不能左行右停,上動下滯,各不牽連相關。四肢百骸必須做到「一動無有不動」和「一靜百靜」。形成規律後,就不致產生顧此失彼,瞻前不顧後的現象了。拳論說:「上欲動,而下自隨之;下欲動,而上自領之;上下動,而中部應之;中部動,而上下和之;內外相連,前後相需,所謂一處貫之者,其斯之謂「歟」。周身相隨,而後自通達於「不假思索,不煩擬議,誠不期然而已然」的境界了。

   十二 恆

   恆就是堅持,從不停頓。我們無論搞什麼工作,只要有持之以恆的堅強毅力,頑強不懈的學習態度,反覆認識、實踐,再大的困難,都必定會克服,有所改變,有所前進。學拳也是如此。但大多初學時,表示態度誠懇,決心堅強,一旦學之拳路皮毛,思想上則認為已經學會了,學習勁頭也就鬆了一口氣。殊不知,這才是長征道上邁出的第一步,其中深奧和樂趣必須長期堅持鍛煉,逐漸領會而獲得。由於鬆了一口氣,過些時期又覺得這也沒有啥,枯燥無味,煉不煉就是那麼一回事,慢慢就會形成想著就煉,不想就算,三天打魚,兩天晒網,汗白流下去。甚至最後根本不煉,忘個一乾二淨。其不知以往耗時費神之可貴。流水流汗之可惜!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其意亦在教育人貴在堅持了。

   雖然要求我們每日堅持鍛煉,但不能把它視為常規任務,更不必硬性規定具體的時間和趟數。可根據個人的身健健康。心情舒暢等情況來決定,可長可短,但每日不得間斷。總而言之,每日鍛煉,量力而行,不可過量。過量時,反損身心。當你有所領悟,覓得奧秘,那就樂在其中,欲釋而不能了。

   十三 虛

   虛就是虛心,謙遜。在學練時,要虛心學習,甘當小學生,不要不懂裝懂。因為學習任何東西,都是沒有止境的。學拳也不例外。拳術的一著一勢,機智靈活,千變萬化,自己學習後,略有一知半解,而其深奧哲理還需長期反覆認識、實踐,決不能高傲自滿。即令功夫上身,而不足之處尚多,所以要處處持以謙遜之心,敬老愛幼,不妄非議。自滿則學藝之門自封,前進之路自堵;非議則矛盾滋生,招惹是非。我們應當有自知之明,常以「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為座右銘,經常以別人之長對自己進行鞭策和激勵。

【摘自http://zz.feloo.com/news.php?article_id=1077】


推薦閱讀:

練太極拳怎樣分虛實
太極雜說 93
太極雜說61-61-62-63-64-65-66-67-68-69-70
【運動太極】
太極拳母勁之我見

TAG:太極拳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