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心是道 - 財富中文網

平常心是道,始自馬祖道一言:

    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何為污染?但有生死心、造作趣向,皆是污染。若欲直會其道,平常心是道。何謂平常心?無造作,無是非,無取捨,無斷常,無凡無聖。經云:非凡夫行,非聖賢行,是菩薩行。只如今行住坐卧,應機接物,儘是道。(《馬祖道一禪師廣錄》)

    馬祖道一的著名嗣法弟子中,有南泉普願、趙州從諗參南泉時,認識到「平常心是道」,這是趙州禪師悟入「至道」的最初一步。

    (趙州,即下文的師)問南泉:「如何是道?」南泉曰:「平常心是道。」師曰:「還可趣向否?」南泉曰:「擬向即乖。」師曰:「不擬時,如何知是道?」南泉曰:「道不屬知不知,知是妄覺,不知是無記。若是真達不疑之道,猶如太虛,廓然虛豁,豈可強是非耶?」師於言下,頓悟玄旨,心如朗月。(《趙州禪師語錄》第一則)

    趙州問南泉:「什麼是道?」南泉答:「平常心是道。」趙州再問:「是否有目標可循?」南泉說:「有目標就錯了。」趙州追問:「沒有目標可循,又怎麼知道是道呢?」南泉說:「道不屬知的範疇。知是一種妄覺,不知則是沒有智慧。得道之人虛懷若谷,無滯無礙。」他用太虛作了進一步的比喻說明:太虛之中,斗轉星移,森羅萬象,無不包容,但虛空如如,任其萬象森羅。此言一出,趙州當即明白了大道。

    如何理解「平常心是道」?在《趙州禪師語錄壁觀》中,馮學成先生解道:

    什麼是「平常心」?為什麼道就是這個「平常心」?既然這個「平常心」等同於道,那就決非常人所津津樂道的那個平常心了。南泉和尚在這裡所開示的「平常心」,既非凡,又非聖。非凡,即非眾生們的煩惱心、機巧心;非聖,即非聖賢們的種種勝見、勝解。非凡不難接受,非聖則使人不知所以。其實,這個原則在大乘佛教的經典里早已廣有言說,如《金剛經》云:「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基於此,才有「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這個「無所住心」,方為南泉和尚所指示的「平常心」。這是沒有污染、沒有附著的心的本然,也就是六祖大師所指示的「本來面目」。

    不食則飢,就是平常心是道的流露。有一年夏末,仰山問訊溈山,溈山問他一個夏天做了些什麼,仰山說自己在下面「鋤得一片畲,下得一籮種」,溈山讚賞他一個夏天沒有虛過。仰山又問溈山一個夏天幹了什麼,溈山說「日中一食,夜後一寢」,仰山說師父一夏也沒有虛過(《五燈會元》卷九《仰山慧寂禪師》)。

    雲門文偃禪師問弟子:「我不問你們十五月圓以前如何,只問十五日以後怎麼樣?」弟子不能答。雲門文偃道出那句著名的禪家格言:「日日是好日。」這是一句氣度非凡而又平實自然的禪語,可以作多種解釋,宋代妙總女禪師理解得卻也簡單:「日日是好日,佛法世法盡周畢。不須特地覓幽玄,只管缽盂兩度濕。」她告訴我們,佛法無奧秘,只要管好一日兩餐就可以了。

    北宋白雲守端禪師把佛教的「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的四弘願改為:「飢來即吃飯,寒到即添衣,困時伸腳睡,熱處愛風吹」(《五燈會元》卷十九)。這些是什麼呢?不都是低層次的需求滿足嗎?如果把它們理解為禪的徹悟,顯然是太淺了。

    其實,禪僧對吃飯睡覺的態度,是一種隨緣任運的生活主張。只要活得自在,勞動也好,休憩也好,都能入佛入禪。要是牽腸縈慮,勞動不是勞動,休憩不是休憩,就會墮於人世苦境。上面的溈仰對話,在仰山的開田下種、溈山的吃飯睡覺之間,千萬境界在眼前心上流走幻滅,雲去天無影,船過水無痕,已達到毫不造作、自在安然的境界。

    何以「平常心是道」會在中國大行其道?就中國傳統思維而言,孔孟曾提出「道也者,不可須臾離者也,可離非道也」(《中庸》),並通過對「道在邇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諸難」的批評,而倡導實踐理性精神(《孟子·離婁上》)。中華民族所追求的真理,表現在民生日用之中,它與外來佛教思想相化合,成了「後來隋唐時代新佛教標誌『觸事而真』這句口號的起源」(柳田聖山《禪與中國》第83頁)。南宗禪注重頓悟,摒斥持戒、坐禪這一類修持工夫,鄙棄 「一具臭骨頭,何為立功課」式的枯坐,禪就體現在擔水、劈柴、飲茶、種地這些日常活動之中。

    隨緣而不離禪,在世而不為物所移,人必定要在禪悟之後,生活才可以無滯無礙,多樣化而少拘束。

 

推薦閱讀:

人生的幸福,需要平常心去承載
唐華初:人只活一次,千萬別活得太累
人生得失不由己,看開紅塵平常心
讀《論平常心》
林清玄:平常心,觀自在

TAG:財富 | 平常心 | 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