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洪鈞生論太極纏絲抽絲勁

關於「纏絲勁」纏絲勁首經陳鑫在文字中提出,要求在陳式太極拳運動中,公轉兼有自轉------通過走螺旋形,練纏絲勁,總稱之為纏法。它是既有平動的抽法,又有轉動的纏法。既是每一肢體的運動規律也是整體的運動規律,一動無有不動地成為一個完整體系。我們從實踐中體會到它是既有利於生理身體,也有利於技術。是完全符合科學的。從運動外形來講,軀幹左右旋轉時,以順時針方向為順纏(即從右向左轉),相反則為逆纏(按照中醫學說,肺居胸部右方,主氣,氣從右向左運行,故太極拳法,據此而別順逆。順纏勁由內發之於外,逆纏則由外收之於內)。軀幹內氣的前後運轉,則以任督二脈的循環路線別其順逆。至於肢體方面,因有左右之分,順逆的標準,又以不同方向的肢體為別------即不拘左右手,應以大拇指向內轉為逆纏,大拇指向外轉為順纏。從太極拳運動對人體氣血的影響來講,通道公轉運動中一順一逆的自轉,不但各個關節得到運動,全部身軀的肌肉、筋絡、經絡系統也都得到運動。順著經絡循環路線的旋轉,可起疏通作用,等於瀉法。逆著的可起解毒作用,等於補法(和針灸學的補瀉同理)。這樣一緊一張,循環絞拉,由內而外,復由外而內地旋轉,使形體和神經,臟腑和氣血,互相摩盪,補瀉兼施,促進新陳代謝的機能,從而獲得保健、醫療的效果。談到纏絲勁在技術方面的應用,古典拳論中的所謂「曲中求直」就是纏絲,「摺疊轉換」也須走螺旋。不通過這種運動形式,不可能做到「引進落空」和「四兩撥千斤」,「即引即進」和「收即是放」的作用,也不可能以實踐證明「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達到「剛柔相濟」的理論。推手時以全身的螺旋運動,根據槓桿原理,靈活配合著法,經常保持己方重心的隨遇平衡,同時又牽動對方的重心,才能「以靜制動」(動中有靜,就是重心不變)「用意不用力」(用理想的技擊方法,而不用拙力),而制勝對方。有些人對這一問題,只簡錄陳鑫原著有關纏法數語,照畫兩圖。又根據所謂陳式傳人的說法,作為解釋,似乎並未按照唯物辯證方法,作深入的調查、分析、研究。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要有一個反覆實踐的過程。如果只憑聽人講說,表面觀察,甚至僅憑主觀的想像,由於不習慣,不喜愛這一名詞,遂無視現實,不經科學試驗,同徐老一樣,未指出纏絲勁究竟科學與否,對生理和技術是有利的,還是有害的,就因為「他們說,纏絲勁的練法極為高級」,而諷刺為「照以上的說法,這纏絲勁儼然是至高無上的東西……」,這樣主觀判斷,離感性認識,會有一定距離。這是研究學術中思想方法上的問題。關於「纏絲勁和抽絲勁的異同」問題抽的含義是有一定方向和一定限度的平行運動。纏的含義是可有定向又可無定向和限度的旋轉運動。抽絲動作需要纏,而纏絲動作則自然兼抽。可見抽、纏二字從含義和實際動作上講,纏可以包括抽,而抽絕不包括纏。它的主次性已可概見。再看我們吃飯時用筷子的動作,如只作平動的抽法,而不用轉動的纏法,則飯粒絕到不了口裡來。這又是作用上主次證明。又圓圈停留在空間時,可單獨旋轉,如在空間移動,它的軌跡自然就形成螺旋。因此,又可以確定抽和纏在螺旋運行時是矛盾而又統一的。太極拳以陰陽對峙的哲學原理為據,要求公轉中兼有自轉,儘管二者互相關聯推動,但螺旋的自轉運動量大------行氣如九曲珠,無孔不入;技術性強------隨觸成圓,無堅不摧,自然形成纏法為主。它的作用大體可分:輪邊的滾動磨擦,輪里的旋絞,鑽頭的螺旋推進的崩炸的輻射。絕非所謂「只有外纏的繞線形式」。關於擒拿法的運用和破解,更非纏法不辦。我曾談到各種拳法和生活、勞動(勞動創造一切,拳法當然不能例外)都含有這種運動形式(如果有人認為拳法和生活、勞動無關,那只是由於每個人的生活、勞動的習慣不同,而看法亦因之有所不同,也是必然的現象)。陳鑫發現太極拳是完善地掌握這種自然規律的,因此稱作纏絲勁,標出此拳的主要特徵。它是時時、處處皆有,經常而又全面地、綿綿不斷地運行著,適宜於某式、某時的需要。它不但是陳式拳的主要特徵,而且要求通過它練出內勁以運用全部著法。 轉載自一杯茶
推薦閱讀:

【視頻】2005年陳炳陳式太極拳推手實戰演示
楊式太極拳八十五式圖解(4)
近百年來太極拳的演變 1
太極拳雜談——拍天浪299
張俊峰示範傳統楊式55太極劍劍譜

TAG: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