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在深香港青年的獨白:香港太小,我想出去看看
笑看風雲 鄭少秋 - 家傳戶曉 電視劇原聲帶
編者按:這周投稿郵箱中來了一封來自香港梁先生的文章,原文標題是《香港太細,我想出去睇嚇》,讀過後皆為之動容。常說香港的青年缺乏遠見,但事實證明我們錯了。一個社會,總有那麼一批人、或者一小部分人在思考著未來和方向。這讓我們想起了當年張恆《香港,請將我遺忘》,這次,請聽聽「港版張恆」——Chris梁的聲音。我們對文章進行了簡繁轉化,以饗讀者。
現今,我是一名在大陸工作的香港人,每個禮拜都同一群大陸客一齊,坐著B2巴士穿梭在元朗和深圳灣之間。儘管依然有好多人拎著大包小包,但同以前比,還是少了好多,尤其是佔中之後。作為一名曾經在佔中時靜坐過佐敦道的年輕人,每個禮拜往返港深之間,都忍不住冷靜下來,望住深圳灣的水面,思索當初的佔中是否值得。
老實講,我去靜坐,並不是外界所謂的受「指使」,純粹覺得既然身邊朋友好多人都在發聲,他們說的也有些道理,那我就去表達下意見。但我並不認同他們長期佔據核心位置的做法,也不理會他們的標語,獨自背著包在佐敦道路中間的台階上坐了一個小時。表達完我的觀點,馬上離開,不為別的,我的觀點就是這樣。
我有很多在港讀書的港漂同學,雖然他們在我面前也不多談陸港政治,我亦不多談。但我們關係很好,我的感覺是他們都基本很有想法,我後來到深圳工作很大程度也是受他們影響。
初上大陸,我也有所顧忌,包括法治環境啊、安全狀況啊…但在深圳住了有大半年,我發現很多事並不是我想的那樣。在我們的媒介報道里所看到的大陸充滿了「惡意」,搶奪奶粉、擠佔資源,「利」字當頭。但我來了這裡後發現,因為是創業公司,年輕人多,工作氛圍活躍,和之前朝九晚五差異很大。平時收工我更喜歡去紅樹林跑步,非常多的人晚間出來散步,香港是個安靜的老齡社會,這裡的熱鬧雖然噪雜,但令我覺得好有生氣。
我時常在想,上一輩人留給了我們「獅子山精神」,作為草根階層的努力與掙扎以及他們的頑強不息。我們香港人今日呢?前特首董伯去年說:「香港回歸時的GDP是國家的16%,但今天其GDP只佔國家的3%,重建香港才是當務之急。」沒有幾個人聽,他作特首時也常被人噴。我覺得,並不是香港人不信、不知道,恰恰是大家都相信、都知道香港落後了,才逃避面對這樣的數據,因為自卑,才對外界發生的事不管不顧,繼續打著自己的小算盤。如今的香港精神,可能更像「鴕鳥山精神」。
同事們經常說,你們香港人做事認真負責、執行力強,交代的事情一定會辦好。但我覺得我們變得浮躁了,不願意再走上一輩那樣勤勤懇懇的道路。作為香港人,我們什麼時候丟掉了踏實、肯乾的實用主義品質?我非常憂慮,那些在球場打出「HONGKONG IS NOT CHINA」的標語會把香港帶上一條絕路,他們只管搞破壞、貪一時爽快,從不搞建設。我們為什麼會任由這樣的人在香港大行其道呢?門店都冷清了,這是我們想要的香港么?我們不是一個自由經濟體么,為什麼還會限制商品購買呢?這不是自斷生路么?這就是我們想要的民主么?以民主的方式斷絕了民主的進程,這不是相當可笑的么?
所以,我有些話想說。
一、陸港經濟聯繫比以往任何時刻都密切
毫不避諱地說,我是一個實用主義者。我願表達我的意見參加佔中,但僅此而已。為了反對而反對毫無意義,喧鬧之後我們終究還要認清現實:內地是香港服務貿易出口的第一大目的地和服務貿易進口的第一大來源,香港也是內地最大的服務貿易夥伴。對如今的大陸來說,香港已經並不是唯一,還有深圳、有上海,但對香港來說,內地卻只有一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特殊。
1.中、美、英、日、台是香港服務貿易額的前五位,內地佔了40.6%,達到了5530億港元。不管是在輸入還是輸出,內地都佔到了絕對多數。
2.反過來看,香港的GDP在全國的百分比在一直下降,目前只有3%。
3.香港對內地的投資額卻在不斷增加。2014年,香港對內地投資額占內地吸收外資總額的68%,高出歷年累計比重18.7個百分點。即便是往年,港資的比例也一直在內地外資利用的首位。內地搜索引擎百度搜索「港資,實際利用外資」,便能確信這一點。
這裡的三點表示的是:1.香港對內地依存度相當之高,而且不可逆轉;2.香港與內地的比較優勢大幅下滑,經濟話語權嚴重削弱;3.內地加大了對港資的開放力度,香港投資人青睞內地市場,揮「水」北上。
如果這些太抽象的話,那麼有一個例證是絕佳反映了整體香港經濟的變遷,那就是香港電影。
香港電影從誕生至今,已有100年的歷史,從無到有,從平淡到精彩,從繁榮到鼎盛,再從鼎盛到衰落。2003年至2012年間,內地與香港合拍影片達322部,占內地與境外合拍影片總數的68.5%;2013年,獲准立項的合拍片共55部,其中內地與香港的合拍片佔到62%。在2013年國產票房的前30名中,港人指導的影片佔14部,其比重位列第一。
這樣的局面,與一項政策密切相關,它就是CEPA。
二、CEPA十二年,香港變得更好了嗎?
很多本港人對這個詞可能還很陌生,我們已經習慣性地排斥政府作為,它其實已經浸入本港生活十二年了。就是最近,11月27日,曾俊華代表特區政府簽署了《CEPA服務貿易協議》。曾生在自己的網誌上說,這標誌內地和香港基本實現了服務貿易自由化,是自2003年CEPA開通以來,內地與香港實現更緊密經貿合作的另一個里程碑。
我不太關注政治化的內容,更關注的是CEPA協議本身能給香港帶來什麼,我所服務的公司就是得利於CEPA,跟曾生提到的網上廣告公司iClick非常相似。這也讓我對CEPA這麼一個Arrangement產生了特別的興趣。
我的結論是,如果說「一國兩制」是國家對香港未來50年的政治安排,那麼CEPA,就是決定香港未來50年經濟發展的關鍵所在。
CEPA的產生背景:97回歸以後,香港厄運不斷,1998 年亞洲金融危機、2001 年美國的「911 恐怖襲擊事件」和 2003 年肆虐全世界的 SARS,直接衝擊了開放市場的香港,市場亟需一個長期、穩定的發展環境和方向。從國內來說,政治道義上也要求有一個繁榮穩定的香港,不能給人留下英國人能管得好、自己卻管不了的尷尬境況。在這樣的大背景下,CEPA出台。
2003年 6月29 日,香港與內地共同簽署了《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loser Economic Partnership Arrangement 簡稱「CEPA」),並按照「先易後難,逐步推進」的原則,以每年一個補充協議的速度共簽署了十個補充協議,不斷強化內地和香港的經濟交往。
CEPA的主要內容:包括三個方面,貨物貿易零關稅、服務貿易自由化和促進貿易投資便利化。這十年的實際效果如下:
表中可看出,在2001/2002低迷增幅後,香港對外貿易額從2003年開始基本保持了10%以上的增長,即便是2009年大幅走低,次年也有了爆報復性的反彈。基本來說,保持香港作為自由貿易港的活力,CEPA著實有功。
在與內地經貿往來份額中,分行業佔比來看:
有這麼幾點:
1.旅遊業輸出,即內地遊客在港消費額有了質的飛躍,但輸入,即港人在內地消費額卻在不斷降低。這和CEPA帶來的「自由行」有著直接關係。2003年的香港可以說奄奄一息,因為非典SARS香港沒有旅客,特首前去北京,希望能有根「划動點燃香港的火柴」,這才有了「個人游」計劃。截至2014年,內地赴港自由行人數達到4745萬人次,是2004年的11倍,年均增長23.6%。
2.運輸業作為陸港的重點貿易領域均在縮水。早期運輸業的輸入和輸出份額都佔到了20%左右。作為傳統貿易項目,至今在廣東的高速上都看到大批繁體字的集裝箱物流車,門檻低,從業人數眾多。香港運輸提供一直勢衰,內地運輸大體往下,中間小幅上升。
3.金融和保險業比例小、增幅大。金融、保險業作為香港的優勢產業,在於內地貿易上反而比例非常低,一直在1%左右。但按增幅算,實際有100%—300%以上的增幅。
或許可以有個更直接的問題,CEPA給香港帶來了什麼?
第一,帶來了遊客和消費。旅遊業雖屬最小的支柱行業,但同期161%增長速度則居四大支柱行業之首。之前提過不再贅述。
第二,帶來了就業,大幅降低了失業率。旅遊的產值雖不大,但吸收的就業人數是其他行業不能比的,牽涉了零售、餐飲、酒店、運輸多個勞動密集型行業。我有同學在IFC上班,但更多同學是在零售、酒店行業。這幾年就業還是不成問題的。數據上,2002年,香港的失業率在7.2%,2014年為3.3%。解決就業問題是每個秩序社會的必須,成熟、發達社會更加看重這個指標。
第三,帶來了更便捷的城市交通網。在訪港遊客大幅增加的情況下,香港的公共交通基本完成了質的改變,並以優質的服務承載了巨大的遊客量。港鐵的月載客量從2003年的5萬人次提高到了13萬。2003年的西線鐵路、2004年的馬鞍山至大圍線及尖沙咀支線及2007年的將軍澳支線、上水至落馬洲線相繼開通。九巴、城巴專營線路重組的不斷完善,紅綠小巴的補充,基本完成了本港的交通全覆蓋。尤其是九龍,如果沒有大批量旅客的進入,線路的改善遠不及今天的速度。
第四,帶來了更多的外來人才。CEPA 簽署以來,內地和香港不斷加大相互招生力度、擴大辦學合作方式,兩地就讀的大學生各有六萬多人。這點有爭議,認為他們搶了我們的工作機會。不過根據我的了解,我的絕大多數內地同學都是要回去的,根本無從談起分香港工作這個蛋糕。更關鍵在於,香港出生率下降,老齡化問題日益嚴重,如果沒有新血,特別是優質的新血補充,我們各方面的負擔將會加重到什麼程度?將來是否仍然有新的發展領域?在內地火熱的「創業潮」在香港幾乎鴉雀無聲。全球最大的無人機製造商「大疆」創立在港科大的校園,但最終流向了深圳,市值80億美金!十足可惜!
第五,以資本投入的方式保留了香港電影甚至是港式文化的火種,這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形式。《無間道》三部曲曾經振奮了港人的電影夢,事後發現卻是迴光返照。CEPA生效之後,港產片不再受到20部引進大片的限制;補充協議五中香港與內地合作拍攝的電影享有國產片待遇,香港電影不再列入進口電影;補充協議六中,更是放寬了在港後期製作的限制。吳思遠、陳可辛、徐克、成龍、爾冬陞等香港電影界大佬相繼北上。特別重要的是香港影壇獨一無二的瑰寶——動作電影人,在合拍片中大放光彩。2001年,張藝謀邀請武術指導程小東合作《英雄》;2002年《滿城盡帶黃金甲》請來香港的服裝設計奚仲文提名奧斯卡;2004年《天下無賊》請來香港武術指導江道海;至於武打設計袁和平、美術指導葉錦添……更是兩地合拍大片的常客。主創都是香港班底,但投資大多來自內地,而演員則是兩岸三地大雜燴,成為了目前合拍電影的一大特點。老一輩香港人是最講實際的,既然本地支持不下去,有人來接盤,何樂而不為?
個人來說,我其實更喜歡彭浩翔的《低俗喜劇》和《志明與春嬌》,體現的現今香港年輕人的生活,《寒戰》更像一種僅供追憶的老派警匪片。可我也知道,這樣的片是少數的,香港電影中更大行其道的卻是情色和恐怖。投資小造成票房基數差,票房差反過來壓縮投資額,惡性循環正在進一步殺死留守導演們的生存空間。
誰都知道,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了,在生存都是問題的情況下如何保留火種做傳承?如果僅僅因為不在香港拍電影就被罵「港奸」,那接二連三奔赴荷里活拍戲又作何評價呢?
三、值得認真關注的CEPA條款
和一般的FTA自由貿易協定不同, CEPA中所有條款都只有內地向香港開放的內容,而沒有
香港向內地開放的規定,因而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單方傾斜優惠協議。有這樣的好事,為什麼不去利用呢?在既定規則下游刃向來是港人的強項,何樂而不為?
最新《CEPA服務貿易協議》除了涵蓋和歸納了原CEPA和所有補充協議,以及《廣東協議》中有關服務貿易開放的承諾,亦包含了不少新增開放措施。有以下三個重要改變:
1.新《協議》是首個內地全境以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方式全面開放服務貿易領域的自由貿易協議,轉變了過去防禦性強的正面清單方式。內地對香港開放服務部門將達到153個,佔WTO分類的95.6%。
2.明確在內地全境給予香港最惠待遇,即今後內地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簽署的自由貿易協定中,只要有優於CEPA的措施均將適用於香港。
3.香港服務提供者的公司設立及變更的合同、章程審批改為備案管理,個別限制領域除外。
具體開放領域見下圖,主要看藍色和綠色即可,每一階段都會有相關的圖示,最新的為第十二階段的《廣東協議》:
這裡推薦一個非常好的網站,基本把有關CEPA利於香港方面的條款進行了梳理,相關從業者能在這當中發現不少寶藏——香港貿發局網站:
http://hong-kong-economy-research.hktdc.com/business-news/subindex/tc/熱點話題/1X486E9L/1/0.htm
其中列明了每類行業的具體准入標準,例圖如下:
四、我們低估了中央建設香港的決心
長期以來的政治氛圍導致我們對中央的決定抱有偏見,是不可信、不民主的,但我們往往低估了中央以自己套路建設香港的決心。
政治上,即便是去年佔中事情搞這麼大,在涉及香港政體的改革上,中央堅決不讓步也是有目共睹。事後來看,佔中反而耽擱了香港的民主進程,無論候選人是誰,終歸是普選、有了形式,民主可期,現在呢?反而遙遙無期。
經濟上,CEPA以每年一個補充協議的速度完善,強化香港與內地的經濟聯繫。在內地官員執行效率低下的情況下,能不間斷地持續十二年做一件事,實屬罕見。
我的感受是,無論政治上有什麼阻礙,經濟建設進程決不能被打斷。
那CEPA會不會是空頭支票?
最新的例子是12月1日英皇證券發布的公告:與嘉實基金管理及上海豐實資產管理訂立諒解備忘錄,建議在CEPA框架下成立一家合資公司,在中國提供全方位的證券及金融服務。
在英皇的動作前,8月21日,中國證監會發出通知,允許海市、廣東省、深圳市各設立1家兩地合資、港資可絕對控股的全牌照證券公司:
這說明CEPA協議確實是在逐步落實的,近期還在提速。內地開的並不是空頭支票,也沒有任何一張空頭支票能連續開十二年。接下來廣東和深圳必然還有兩家兩地合資且絕對控股的證券公司,很可能就是在深港通開通前鋪開,金融行業的朋友可以多關注。
五、放開「小我」,追尋「大世界」
我們時常覺得香港不如以前榮光,「亞洲四小龍」的稱譽不在,在某種程度上,這是相當無奈和無辜:香港作為一個成熟的經濟體,每年GDP保持3%的增長其實已經很高、相當不易,拿成熟經濟體和生長經濟體比速度本身就是不公平的,市政服務的高質量更是難以用經濟數據衡量。最關鍵的問題是:內地發展太快了,僅僅用一代人的時間突破了「大陸表哥」的身份,大逃港早已是過去式,香港在用什麼樣的視角和態度來對待內地發展上產生了困境。
無論港人怎麼看待「窮親戚」變富了,來旅遊的「表哥們」並不太在意香港究竟會發展得如何,禁止帶奶粉大不了去澳洲,你來嗆我大不了下次不來,who cares?但香港應該care!每每看到商場內有青年人帶著口罩嗆訪港旅客,我是相當難過的,這不是我認識和理解的香港人,趕客容易請客難,這種自挖牆腳的行為損人不利己。
一個以多元、開放為特點的地區,一旦因為外界變化過大就驚恐地關上開放的大門,確實是沒有必要的。香港因其獨特的文化土壤培育了香港世俗之花,若是這個土壤酸鹼度變了,那開出的花自然也不同,但必然不至於放到溫室中觸摸不得,更不至於變成了帶刺的仙人掌。
內地有句話之前很火——「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我想可以變通一下:香港這麼細,為什麼不出去睇嚇?
不在確定性中浮沉,走出去擁抱不確定性,外面的房子,有露台(陽台)。
推薦閱讀:
※在網路上看到幾家專門做香港留學的中介公司 (荊旭國際、西曙橙風教育、港新名校工坊)不知道怎麼樣?
※你更喜歡香港還是澳門?
※港澳辦副主任:與中央對抗者不能任特首 這天經地義|長官|香港
※認識香港(26):從鐵路計劃透視未來發展│脫苦海
※港澳台人平時寫字用繁體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