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代有哪五霸?
歷來認為春秋時代的諸侯混戰過程中,出現過五位霸主。他們都一度左右局勢,控制各國,召集盟會,尊王攘夷,成為當時舉足輕重的人物。孟子就曾說。「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今之諸侯,五霸之罪人也」(《孟子?告子》)。商鞅也強調:「(春秋)五霸,不同法而霸」(《商君書:更法》)。《漢書?諸侯王表序》更明確指出;周王室衰,「五霸扶其弱」,足見春秋時代有「五霸」之說,由來已久。
可是這「五霸」具體指哪五個人物呢,各家的意見又十分歧異。綜觀歷史記載,春秋時代曾一度控制局勢,作過霸主的人物計有十位。茲按時間順序,分別略述於下。
一、齊桓公。他多次主持諸侯的盟會,營救被戎狄侵害的刑、衛、燕等國,並對楚國興師問罪。史稱他「一戰帥服三十一國」(《國語:齊語》):「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論語:憲問》),無疑他是春秋時代的首霸。
二、宋襄公。據《春秋僖公十八年》記,宋襄公曾與曹伯、衛人、邾人伐齊,把齊軍打得大敗,從僖公十九年到二十二年的多次會盟、征伐,《春秋》均列宋襄公為首。可知他在齊桓公死後,做過短時期的霸主。
三、晉文公。他曾率軍平定王室的騷亂,在城濮大敗南方的強敵楚國,主持過多次諸侯的盟會,並有效地抵禦北狄的侵擾,周襄王還親自策命其為「侯伯」(《左傳:值公二十八年》)。他當過霸主是眾所共認的。
四、秦穆公。他曾「大敗晉人,取王官及鄗」,又「益國十二,開地千里」(《史記:秦本紀》)。《韓非子:難二》說:「蹇叔處秦而秦霸」;《新序:雜事三》謂:「秦用由余而霸中國」。可見秦穆公曾稱霸一時。
五、晉襄公。他在殽等地,幾次大敗秦軍,又征衛、討魯,主持會盟;並代楚以救江,抑制楚國的兼并活動。《左傳:昭公三年》雲。「昔文、襄之霸也。」杜預注「晉文公、襄公。」可知晉襄公之霸,史有明文。事實昭然。
六、楚莊王。。他侵伐、宋等國,又進攻陸渾之戎,至周郊向王室問鼎之大小輕重,並在哪大敗晉軍。《韓非子?喻老》記他「勝晉於河雍,合諸侯於宋,遂霸天下」,楚莊王武力強盛,曾稱霸中原是沒有問題的。
七、晉悼公。他採取」和戎狄」的策略,同戎狄相處融洽;又會盟各國,使諸侯聽命;特別是鄭的順服,遏制了楚人勢力的北上。《左傳:成公十八年》明言晉悼公「復霸」。顯然,他繼承了晉文公、襄公的霸業。
八、吳闔閭。他向西攻入楚都郢,向北伐齊又大勝。《呂氏春秋:簡選》稱他「東征至於庳廬,西代至於巴蜀,北迫齊晉,令行中國」。《戰國策:秦策》指明「闔廬為霸」。他當過霸主,事應屬實。
九、吳夫差。他南使越人屈服,北在艾陵戰勝齊軍,西擊敗陳楚,又在黃池會上力挫晉國。《國語?吳語》記這次盟會,「吳國先歃,晉侯亞之」,會後吳王夫差並使人「告勞於周」。他的霸主地位也無可否認。
十、越勾踐。他覆滅吳國,北上與齊晉諸侯會於徐州,周元王使人「命為伯」。當時越兵橫行江、淮東,「號稱霸王」(《史記:越世家》),《呂氏春秋:順民》說他並吳以後,「二年而霸」,越勾踐稱霸亦載於史冊,事實俱在。
上述十人中,有的說五霸為「齊桓、晉文、楚庄、吳闔閭、越勾踐」,如墨子、荀子;有的說;「齊桓、晉文、秦穆、宋襄、楚庄是五霸」,如應劭、趙岐,《白虎通義》記:「五霸謂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吳人闔閭」; 《漢書》顏師古注江云:「五霸謂齊桓、宋襄、晉文、秦穆。吳夫差也」。看來,究竟應選擇哪五人作為春秋之「五霸」,還頗費一番斟酌。
來源:央視國際
點評:
1、齊桓為一霸是當之無愧的
2、宋襄整天叫著什麼仁義之師,老兵不殺,幼兵不殺,半渡者不擊之,最後落得憂鬱而終,不能算一霸
3、晉文流亡他鄉19年,終回故鄉為國主,城濮之戰敗強楚,號令天下稱霸主
4、秦穆公五張羊皮換到百里奚,孟視明幾度東征強晉仍無功,秦穆公雖強,但生不逢時,晉文雖逝,但晉國實力猶存,幾度東爭霸主皆因晉國的阻撓而未成功,只得採取大夫百里奚的建議向西發展,向西戎奪取土地,飲馬黃河,在西方稱霸,始終沒有成為中原霸主。
5、晉襄只是繼承了晉文的實力,在他手中沒有多大的發展,幾次大敗秦穆公皆是因為晉文留下的一些老臣的輔助才成功的
6、楚國以一方圓五十里的四等諸候國楚子,幾世經營,發展成為方圓數千里的大國,並自封為楚王,與周王同等,楚武王活了八十多歲,幾次爭霸,皆因敗於齊桓,晉文等人而功虧一憒,到了楚莊王這一代,齊桓,晉文皆逝,中原再無強主,也該到楚國稱霸啦
7、晉悼公繼承了晉文公、襄公的霸業,其在任上亦無太大的發展,也可忽略不計
8、吳闔閭在伍子胥,孫武等的輔助下吳國實力大增,只可惜在同越國一戰中亡於年輕的勾踐之手,大業未成身先死
9、吳夫差承父業,南使越人屈服,北在艾陵戰勝齊軍,西擊敗陳楚,又在黃池會上力挫晉國,大敗越國,為父報仇,奴越國王勾踐,雄極一時,稱霸天下,然不聽伍子胥的建議,沒有完全滅掉越國,導致20年後,勾踐反功全滅吳國
10、勾踐「苦心人,天不負,卧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雖然敗於夫差之手,給夫差當了幾年奴隸,後以西施為美人計,送巨木與夫差修宮殿,驕其志,耗其財,弱其國,十年生息,十年教養,二十年後大敗吳王夫差,滅吳國一脈,成為春秋最後一位霸主。
中國儒家文化的創始人孔子曾經編了一部記載當時魯國歷史的史書名叫《春秋》,而這部史書中記載的時間跨度與構成一個歷史階段的春秋時代大體相當,所以後人就將這一歷史階段稱為春秋時期,指的是從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基本上是東周的前半期。
東周一開始,周王朝就走了下坡路,王室衰微,大權旁落,諸侯國之間互相征伐,戰爭頻仍。小的諸侯國紛紛被吞併,強大的諸侯國在局部地區實現了統一。在春秋中期,出現了一個比較和平的時期,原因是各國都被戰爭搞得十分疲憊,需要休整,於是通過公元前546年由14國參加的第二次「弭兵之會」達成協議,戰火暫時得以平息。可是,這期間在長江流域,吳、楚、越三國之間卻多次爆發霸權之爭。春秋時代的中後期,隨著牛耕的普及和鐵制農具的應用,經濟有了迅速發展,出現了私田的開發和井田制的瓦解這一深刻的社會變化。在一些諸侯國的內部,貴族勢力強大起來,開始向國君爭奪權力。公元前453年晉國出現了韓、趙、魏三家大戶,將晉國進行了瓜分,自己分別建立了國家,就是著名的「三家分晉」。於是,七雄並立,互相爭霸的時代逐步到來,春秋時期走向了戰國時期。 春秋時期,簡稱春秋,前770年~前476年(另一說,前770年~前403年),屬於東周的一個時期,春秋時代周王的勢力減弱,諸侯群雄紛爭,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史稱「春秋五霸」。(一說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春秋時期之後是戰國時代。 春秋時期的得名,是因孔子修訂《春秋》而得名。這部書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歷史。現代的學者為了方便起見,一般從周平王元年(前770年)東周立國起,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前477年)為止,稱為「春秋時期」。[編輯本段]歷史大事 周平王遷都 公元前770年,因為內亂和犬戎頻繁入侵,很快就打到鎬京,所以周平王被迫將國都從鎬京遷至洛邑。因洛邑在鎬京之東,此後的周朝史稱東周(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 周室衰微平王東遷以後,周室漸漸衰落,首先平王的外祖父申侯引犬戎攻入京師,害死幽王,申侯擁立平王,使平王有弒父之嫌,因而使周天子在諸侯間的威望下降,其次各諸侯國勢力逐漸強大,互相攻伐,最後平王東遷,使周室只有一小塊小地盤,周王室因而衰微,周桓王十二年(前708年),由於邊境問題與鄭國爭執,周桓王率軍討伐鄭國,鄭莊公不僅敢於領兵抗拒,而且打敗了王師,一箭射中了周王的肩膀。說明周王的地位已經嚴重下降,只是還保存著天下共主的名義罷了。鄭莊公帶兵東征西討,小霸中原。
齊桓公稱霸 前685年,齊桓公繼位,以管仲為相,整頓國政,廢除井田制度,按土地的肥瘠,確定賦稅,設鹽、鐵官和鑄錢,增加財政收入,寓兵於農,將基層行政組織和軍事組織合為一體,增加了兵源和作戰能力,迅速成為華夏各國中最富強的國家。然後就打起了「尊王攘夷」的口號,多次大會諸侯,幫助或干涉其它國家,抗擊夷狄,終於在周僖王三年(前679年)成為霸主。周惠王二十一年(前656年),齊桓公帶領八個諸侯國的聯軍,以優勢兵力迫使楚國服從他,訂立了召陵之盟,成為春秋五霸之首。自此,齊桓公建立了霸主會盟的制度。 宋楚之爭 齊桓公死後,豎刁、易牙等為亂,五公子奪位,齊國內亂不止。據說,齊桓公的五個兒子互相戰爭,箭矢射到了齊桓公的屍體上,都沒有人顧及。南方的楚國興起,楚成王消滅了其北方的幾個小國之後將矛頭指向中原。宋襄公以擁立齊孝公、平定齊亂之功,試圖再次大會諸侯以成為霸主,但宋國實力威望不足,反而見辱於楚。宋襄公十五年(前638年),宋楚兩軍交戰於泓水。楚軍渡河時宋大司馬子魚建議宋襄公「半渡擊之」,宋襄公稱趁敵渡河時攻擊是為不仁不義拒絕建議;楚軍渡河後子魚建議趁楚軍列陣混亂之時攻擊,宋襄公再次以不仁不義為由拒絕。楚軍列陣完畢後發起攻擊,宋軍大敗,宋襄公大腿中箭,次年因傷重而死。楚國稱雄一時,楚成王成為了有其實而無其名的霸主。 晉文公制霸 在北方的晉國,與周室同宗。晉獻公寵信愛姬,使國政大亂。前636年,晉獻公子重耳在秦穆公派出的軍隊護送下繼承晉國君位,是為晉文公。他改革政治,發展經濟,整軍經武,取信於民,安定王室,友好秦國,在諸侯中威信很高。周襄王二十年(前633年),楚軍包圍宋國都城商丘。次年初,晉文公率兵救宋,在城濮之戰大敗楚軍,成為霸主。 晉襄公接霸 晉文公死後,其子晉襄公繼位,成為新一任晉國的國君及諸侯的霸主。前628年,秦穆公趁文公新喪,派軍伐鄭。晉襄公遣軍在崤之戰中打敗秦國,俘秦國三將。之後,秦國屢次攻晉。仍然無法打破晉國的戰略封鎖,晉襄公坐穩了霸主之位。 秦穆公稱霸西戎秦穆公在晉文公死後,謀求向東方發展,被晉所阻。崤之戰、彭衙之戰,秦軍皆大敗。秦穆公果斷的調整國策,轉而向西,吞併了一些戎狄部族,稱霸西戎。
楚國問鼎中原 楚國在城濮之戰後,韜光養晦,向東發展,滅了許多小國,勢力南到今雲南,北達黃河。楚莊王改革內政,平息暴亂,興修水利,國力更為強大,竟向周定王的使者詢問祭天地的鼎的大小輕重,意在滅周自立,此即「問鼎」一詞的來源。周定王十年(前597年),楚與晉會戰於邲(今河南武陟東南),大勝。不久又進兵圍宋,晉人不敢去救,於是中原各小國紛紛歸向於楚,楚人稱霸中原。 晉楚拉鋸 在前591年楚莊王死後,楚國霸業漸衰。晉國經歷晉景公、晉厲公兩代經營,漸漸超越楚國。晉國在前589年的鞍之戰與前578年的麻隧之戰中,分別打敗齊國與秦國,國勢復振。後來晉楚兩國再度爆發第三次巨戰——鄢陵之戰,晉國以獲勝收場,楚國霸權受到更為嚴重的削弱。但不久晉國發生內亂,晉厲公被弒。這一階段,晉楚實力大體相當,形成中原拉鋸戰。 晉悼公復霸 晉厲公死後,晉悼公繼位,對內改革政治,任賢用能,駕馭群臣,對外聯宋納吳,懾秦挾齊,三分晉軍,爭鄭疲楚,完全掌握了戰略主動,壓倒性強過楚國,中原諸侯皆附晉,晉悼公八年之內九合諸侯。晉國霸業復興。楚國迫於晉國的再度強盛,不得不放棄對中原霸權的爭奪。 弭兵會盟 晉悼公死後,君權再度下移,晉國六卿專擅國政,興於內耗,意與楚國和盟。連續不斷的戰爭給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也引起中小國家的厭倦,加以晉楚兩大國勢均力敵,誰都無法吃掉對方。於是由宋國的華元與向戌發起,於周簡王七年(前579年)和周靈王二十六年(前546年),舉行了兩次「弭兵」會盟,此後戰爭大大減少。 吳越雄霸東南 當中原諸侯爭霸戰爭塵埃落定時,地處江浙的吳、越開始發展。吳王闔閭重用孫武、伍子胥等人。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年),吳王以伍子胥為大將,統兵伐楚。吳軍攻進楚都郢,伍子胥為父兄報仇,掘楚平王墓,鞭屍三百。周敬王二十四年(前496年)吳軍揮師南進伐越。越王勾踐率兵迎戰,越大夫靈姑浮一戈擊中闔閭,闔閭因傷逝世。周敬王二十六年(前494年),吳王夫差為父報仇,興兵敗越。勾踐求和。吳王拒絕了伍子胥聯齊滅越的建議,接受越國求和,轉兵向北進擊,大敗齊軍,成為小霸。勾踐卧薪嘗膽,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於在周元王三年(前473年)消滅吳國,夫差羞憤自殺。勾踐北上與齊晉會盟於徐,成為最後一個霸主。 三家分晉 在晉文公回晉即位的時候,有不少隨從隨他回國,結果這些人的後代們經過長期征戰的洗禮,漸漸在晉國成為貴族。前550年至前497年,晉國國政把持在范氏、中行氏、趙氏、韓氏、智氏、魏氏的手上。前455年,晉國貴族只餘下智、趙、魏、韓四家。智氏出兵攻趙氏,並脅迫魏韓兩氏出兵。戰事持續兩年,後趙氏遊說魏韓兩家倒戈,滅智氏,瓜分智地並把持晉國國政。前438年韓趙魏三家分晉,晉幽公僅余絳、曲沃兩地。前403年周威烈王冊立韓、趙、魏三家為侯國,即為資治通鑒中春秋和戰國的分界點。推薦閱讀:
※男嫁時代?你準備好了嗎
※時代 | 丁末政潮:權貴與弄臣的PK
※這王寶強鬧啥子?兒也有了,女也有了,離什麼婚?現在都什麼時代了?
※《大時代》重播引熱議 神劇究竟神在哪裡|劉青雲|TVB|韋家輝
TAG: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