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節的確切時間,歷來說法不一。南朝宋代范曄《後漢書.周舉傳》載:「太原一郡,舊俗 以介之推焚骸,有龍忌之禁。至其亡月,咸言神靈不樂舉火。由是士 民每冬中輒一月寒食,莫敢煙爨。」南宋周密《癸辛雜識》云:「綿上火禁,昇平時禁七日,喪亂以來猶三日。」而被普遍認可的則是南朝梁宗懷《荊楚歲時記》所述:「去冬節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另外還有寒食節在清明前一日、二日、三日之說。其實,寒食.清明早已成為一個節日。據戰國時期呂不韋等人所著《呂氏春秋》說:第二年寒食節的翌日,晉文公又來到綿山上的那株大柳樹下,發現這棵被燒死的樹又奇蹟般地復活了。他十分驚喜,便折了幾根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這青青柳枝使他回憶起介之推割股時對他的希望:「我不求任何封賞,只願您做個清明的國君。」於是晉文公又把這棵樹封為「清明柳」,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北魏延興四年(474),太和十六年(492)二月、太和二十年二月,魏孝文帝連續三次禁斷寒食,第三次令文中曰:「……除介山之邑聽為,寒食自余禁斷。」寒食節歷經幾朝當政者屢屢禁斷所以能相沿持續,除了國人追憫昔賢,不忍介之推英靈泯沒外,一個很重要原因是後來的寒食節最終選定在冬至後第一百零五天,即清明節令期間。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煮醴酪》文中講述了晉文公以綿上之田追封介之推後,接下來又曰:「於今,介山林木遙望盡黑,為火繞狀。又有抱樹之形。世世祠祀,頗有神驗。百姓哀之,忌日為之斷火,煮醴而食之,名曰寒食,蓋清明節前一日是也。中國流行,遂為常俗」。清明節令期間過寒食禁煙節,春暖花開,陽和布澤,不僅能消除當政者擔憂的「隆冬冷食,殘損民命」的後患,而且趁這一時節出外春遊,拜掃親人墳墓,開展一些各個層次人士喜聞樂見的活動都提供了優良的環境條件。
宋代以後,緣於寒食節一百五與清明節長期處在同一令節期間,寒食展墓內容基本相沿不變,但寒食名稱歷經數百年演變,逐漸被「清明」所替代。南宋吳自牧撰《夢梁錄》曰:「清明日,官員士庶俱出郊省墳」;南宋孟元老撰十卷《東京夢華錄》中記有朝廷清明節期間(不是二十四節的清明節)有關掃墓活動的安排:「清明節,禁中前半月發宮人車馬朝陵,宗室、南班近親亦分遣諧諸陵墳,從人皆紫衫、白絹、三角子青行纏,皆系官給。節日禁中出車馬,詣奉先寺道者,院祀諸宮入墳墓非金妝,紺幰、錦額、珠廉,綉扇雙遮,紗籠前導。」明詩人黃省曾寫的《洪武宮詞》中,有一首為宮廷中掃墓的記實之作:「長春門裡清明日,上苑蘭風花鳥繁,焚卻紙錢啼泣罷,又隨龍輦向西園」。
緣各地習俗不一,寒食清明節插柳的地點和人身部位也千差萬別。福建《興化府志》謂「門皆插柳,亦插於首」;廣西《南寧府志》載:「亦戴之頭,或系衣帶」;廣東地區一些縣謂之「折柳懸於門,並插兩鬢」;安徽《和州志》載:「插柳寢灶間,前後數日」;四川《嘉定州志》曰:「首插柳枝,又瓶貯獻於佛神」。還有一些府州縣誌書謂「插於檐」、「插柳於墳」、「男女佩戴柳枝」、「兒童簪柳」、「折柳枝標於戶」……
自唐代起,皇室及其近臣便有了清明節飲新茶之奢俗。為此,南方一些產茶區也有了按期完課納貢茶之成規。唐李郢《茶山貢焙歌》云:「春風三月貢茶時,盡逐紅旌到山裡,茶成拜表貢天子……十日王程路四千,到時須及清明宴……」。宋代沿用此成規,王禹偁《茶園十二韻》載:「勤王修歲貢,晚駕過郊原,未復金鑾召,進獻趁頭番……」另據《苕溪漁隱叢語》:「不知入貢之因起於何時……唐茶,唯湖州紫筍入貢。每歲以清明日貢到,先薦宗廟,然後分賜近臣。」又曰:「紫筍生於雇渚,在湖、常二境之間,當採花時,兩郡守畢至,最為盛集。」按《全唐詩話》記載:「湖州貢茶最多,謂之雇渚,貢焙歲造一萬八千四百斤,大曆後始有進奉。」
七、寒食踏青
除近郊踏青外,歷史上一些名人志士還經常在寒食清明節選擇名山勝地觀光旅遊。
九、寒食拔河
寒食節拔河之最,當數唐中宗導演的梨園拔河戲。據《景龍文館記》:「唐中宗(李顯)景龍四年(710)清明節,帝幸梨園。命侍臣為拔河之戲,以大麻絚(粗索)兩頭系十餘小索,每索數人執之。以挽六弱為輸。時,七宰相、二附馬為東朋,三相五將為西朋。僕射韋巨源,少師唐休因年老,隨而踣(仆倒),久不能起,帝以笑為樂。」
蹴球盛於唐代,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唐室 的幾代皇王都是球迷,據欽定類書《冊府元龜》記載:「唐德宗貞元元年(785)二月癸未,李抱真、嚴振來朝寒食節,上與諸 將軍擊鞠於內殿」;「貞元四年(788)二月戊戌,帝御麒德殿觀宰臣李晟、馬燧及諸 將軍會鞠,李泌(另一名宰相)辭以不能,請籌(當記分員)。從之,頒賜有差。辛丑以寒食假滿,內鞠會未畢,是日特賜百官假一日」;「貞元六年三月,帝以寒食節與宰臣及諸將軍擊鞠於麒德殿,頒賜各有差(賞賜不等)」;「貞元十二年二月寒食節,帝御麒德殿之東亭,觀武臣及勛戚子弟會球,兼賜宰臣宴饌」;「十三年二月寒食節,賜宰臣宴於麒德殿前,觀會球,各賜錦彩瓶盤等」;「唐文宗開成四年(839)二月丙寅寒食節,上御通化門以觀遊人,戊辰幸勤政樓,觀角抵蹴鞠」……寒食節帝王與群臣會球與宴樂,唐 代帝王中的憲宗、穆宗、敬宗等也都熱衷於此項活動。另據孫光憲《北夢瑣言》載:唐代的「僖宗皇帝好蹴球鬥雞為樂。」唐代詩人韋莊詩曰:「內宮初賜清明火,上相閑分白打錢」;寒食節帝王組織打球,上相們白打了又吃宴,又分錢,何樂而不為。 古代的足球系用牛皮製作,「中實以物,蹴踏為戲樂。」據唐人李濟翁撰《資暇錄》中講:「余為南漳守時,南土有木,以抱者為命(抱木,《魏王花木志》中有製作抱香履法),言其輕,滿不足成斤。余命工為函匣、筒鞘,亦造清明球卵。輕攜而歸,北人莫不稱道。」
寒食節祭祀活動首推涉及千家萬戶的上墓祭掃,但除過上墳掃墓外,歷史上這一天還有一系列其它祭奠活動。 首先是皇家祭陵,這一活動歷朝奠儀也不盡一致。唐貞觀十三年太宗拜獻陵,規定帝謁陵,距陵十里設坐於齋室,還規定皇祖以上至太祖陵寒食日設祭。景龍二年,唐中宗敕詣陵起居為「乾陵歲冬至、寒食,以外使二忌,以內使朝奉……」。唐開元二十三年,唐玄宗詔定五陵歲時祀典,規定「獻、昭、乾、定、橋五陵朔望上食,歲冬至、寒食各一祭。」天寶二年始,「以九月朔薦衣於諸 陵,常以寒食薦餳粥、雞毬、雷車、五月五日薦衣扇。」五代時期,「天福八年二月,寒食望,帝祭顯陵於南庄,焚御衣紙錢」;乾佑三年三月,寒食望,後漢高祖祭於南御國,廣順元年二月寒食,後周太祖出元華門 設御幄,遙拜諸陵,又「二年三月寒食,帝祭於郊。」據《遼史·道宗本紀》載:太康七年,詔「歲寒食,諸帝在時生辰及忌日,詣景宗御容 殿致奠 」;據宋《文獻通考》,乾德四年九月,「命內人詣鞏縣安陵薦寒衣,遂為定式,自是寒食亦往」。《東京夢華錄》載:宋代清明節「禁中前半月發宮人車馬朝陵」;據《元史·文宗本紀》「天曆元年九月立太禧院以奉祖宗,神御殿(原名影堂,內有祖宗御容)」祠祭秩正二品……」按明代邱浚《大學衍義補》,明代「上陵之祀,歲凡三舉,清明也,中元也,冬至也。每遇行禮,文武諸司各遺官一員,而以親王或附馬都尉主祀。事天下無事,天子於清明日亦時或一行。其忌日則唯附馬,而百官不與焉。其或藩王來朝者,亦許拜謁。孝陵在南京,內外臣僚有事經過者必先拜謁」;據《大清會典》載:康熙二年議定「孝陵每年以清明、中元、冬至,歲除為四大祭,供獻行禮俱照昭陵例行」,又 康熙三年議准:「每歲清明節,於各陵上土,承祭官、總管官、掌關防官於界外取土,貯紅牆外潔凈處候用……」
清明節來歷頗久,淵源深厚,是中國最具代表性的節日之一,是每個炎黃子孫都不應淡忘的感恩日,在這個西學東漸,世風日下的特殊時期,俊少特搜羅有關它的史記傳說,以期望在喚醒大家祭祖之情的同時,感受一下我中華文明之博大精深。
推薦閱讀:
※二十四節氣·二十四食之立夏※鹽城婚禮惡俗現象太奇葩 主要還是素質低 中國各地結婚風俗有哪些※賀年·習俗/風俗辭典|風俗,民俗,辭典※結婚習俗中需要注意的禁忌※中秋祭月、拜月、賞月、吃月餅的風俗是如何在民間傳開的?
TAG:文化 | 風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