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肉豐滿李清照
《李清照全集評註》(編輯委員會編輯,主編徐北文,濟南出版社出版)是我翻閱次數最多的一本書。不僅喜愛她的詩詞,更喜讀她的文集、年表、傳記資料,歷代文人對她作品的評論、當代研究論文提要等等,逐漸在腦子裡樹立起一個光輝女詞人的形象。當然,世上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更覺得李清照的一生血肉豐滿。為了記錄下心得,本文在學習的基礎上,對相關資料作了歸納整理,力求簡明扼要,材料翔實,內容豐富,客觀完整地展現李清照的人生和個性。
生平簡介(公元1084年-1156年)
李清照號
李清照生於公元1084年(宋神宗元豐七年),齊州章丘(也有說青州的,均在今山東)人。父李格非為當時著名學者兼散文家,母親出身於官宦人家,也有文學才能。李清照通曉音律,長於詩詞,工散文,能書畫,才華出眾。她十八歲嫁太學生趙明誠,婚姻生活典雅美滿。丈夫趙明誠為金石考據家。趙明誠做太學生時一月只能回家兩次,出仕後也常外出,李清照的離情別緒便化作這些詞句。她早期生活優裕,與丈夫共同致力於書畫金石注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據中原,靖康亂髮之後,1129年(宋高宗建炎三年六月十三日),趙明誠病逝,李清照孤身流落,流離南方,境遇孤苦,在杭州度過殘年。公元1156年卒,享年至少七十三歲。
註:「金石」,金指銅器和其它金屬器物,石指石刻等。古代常在這些東西上鑄字和刻字記事,所以把這類歷史文物資料稱作「金石」。這裡所指金石為趙明誠所收集實物、文字或實物拓片。
一代「婉約詞宗」
李清照是我國文學史上成就傑出、影響深遠的女詞人。她的藝術成就在歷代為數不多的女詞人中是首屈一指的。後人曾以她的詞「不徒俯視巾幗,直欲壓倒鬚眉」來稱讚她是詞家一大宗。
李清照是詩、詞、散文都很有成就的作家,但最擅長的還是詞。她的詞作,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她的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
李清照的一生以南宋高宗建炎元年為界分為兩個時期,她的詞作也隨著她生活的變化而變化。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主要是對大自然的描繪,對真摯愛情的抒發,清新明麗,意境優美。後期多悲嘆自己的身世和失去的幸福,又面臨著民族的災難,悼亡思鄉,沉鬱感傷。然不論是清麗明快亦或沉重憂鬱,她的詞總是以樸實自然的語言、抑揚頓挫的音律、至情至性的感情代代流傳著,帶給人美的感染、帶給人至高的藝術氛圍,帶給人難以忘懷的共鳴。
李清照的作品頗豐,遺憾的是經過歷代大量地散佚,到清朝加以整理時已所剩無多。有《
創作成就
據《李清照全集評註》收集,現存李清照創作共分三個部分:一、詞集;二、詩集;三、文集。其中:
詞集50首,存疑詞13首;
詩集18首,斷句7則;
文集8篇,其中《打馬圖經》已成書,「打馬」是一種博弈,作賦以為跋。
在這些著作里,文集鮮為人知,其中《金石錄後序》和《詞論》是李清照的重要作品。《金石錄後序》一文中開頭的闡述,代表了她和趙明誠(字德甫,清照自稱德父)畢生的創作成就:
「右注金石錄三十卷者何?趙侯德父所著書也。取上自三代,下迄五季,鍾、鼎、甗(yan—音眼,古代炊具)、鬲(li—音力,古代炊具,狀似鼎)盤、彝、尊、敦之款識,豐碑、大碣、顯人、晦士之事迹,凡見於金石刻者二千卷,皆是正偽謬,去其褒貶,上足以合聖人之道,下足以訂史民之失者,皆載之,可謂多矣。嗚呼!……」
註:文字改革以前的書籍都是右起豎行,所以開頭一個「右」字。
千古絕唱
在李清照的作品裡,詩的數量不多,風格與詞迥然不同,在這些詩里首推《烏江——夏日絕句》,可謂千古絕唱。
生當作人傑,
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
不肯過江東。
公元1129年(建炎三年)趙明誠罷守江寧,李清照與丈夫具舟去蕪湖,沿江而上時經過和縣烏江(楚霸王項羽兵敗自刎處)作此五絕。這是一首雄渾宏闊的詠史詩,也是一首膾炙人口的言志詩,通過歌頌一位失敗的英雄——項羽,表現了詩人崇尚氣節的精神風貌。這且不說,只說詩中的四句,句句出自典故。
人傑:人中傑出者。《史記·高祖本紀》(劉邦說):「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運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克,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
鬼雄:鬼之雄傑者。《楚辭·九歌·國殤》(屈原說):「魂魄毅兮為鬼雄。」
項羽:即楚霸王(人物典故)。
不肯過江東:《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項羽垓下兵敗後,逃至烏江畔,烏江亭長欲助項羽渡江,項羽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老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言罷,拔劍自刎。
嶄露頭角
李清照出生於北宋神宗年間的一個士大夫家庭里。父親李格非中過進士,是個有名的學者,母親王氏,也善於作詩詞寫文章。在李清照家裡,常常是貴客盈門,高朋滿座,這些飽學多才的文人墨客往往飲酒賦詩,議論縱橫。少年時期的李清照,受家庭濃郁文學空氣的影響,對吟詩作詞也產生了極大的興趣。
一日傍晚,薄暮冥冥,細雨紛紛,遠山似黛,濃雲如墨。李清照獨居閨房,透過重重竹簾,只見屋外潔白的梨花飄然落地,稀疏的竹影搖曳多姿,她突然生髮出一種寂寞情緒,為了排遣心中的清冷,李清照握管填詞,作《浣溪沙》一首。作完後,她輕撥瑤琴,開口吟唱起來。
此時,客廳內正高朋滿座,賓客們一聽到這美妙的樂曲,立時停住談笑,側耳細聽:
小院閑窗春色深,垂簾未卷影沈沈,倚樓無語理瑤琴。
遠岫出雲催薄暮,細風吹雨弄輕陰,梨花欲謝恐難禁。
賓客聽罷,頻頻讚歎,其詞精美,其音妙絕,真是珠潤聲圓,驚心動魄。其中有個叫晁補之的客人問李清照父親李格非:「這首《浣溪沙》可是令愛所作?」李格非笑道: 「小女信口胡謅,何足道哉。」晁補之驚喜地說:「信口一唱,即成佳作,宇字清新奇拔,真了不起呀。」
李格非見客人讚歎不絕,一時高興,拿出李清照平時寫的一些詩詞,故意說這是女兒不知從何處找來學習的,請朋友們指出優劣。客人們看罷,又無不嘖嘖稱讚,尤其是其中一首《如夢令》,更是讓人驚嘆,那上面寫道: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這一說,倒把李清照一家三口逗樂了。賓客們也在這一家人的笑聲中突然頓悟:李家出人才了,日後必然名揚海內,成為詞壇首屈一指的人。
才華橫溢
李清照小小年紀就顯露出如此才華,那麼除了家庭影響,她的才華又是從哪來的呢?總觀一生,不外乎兩個方面。
天資穎悟:李清照天資卓越,不到十一歲,她的詩文已被父輩晁補之等人所稱賞,以才藻聞名於鄉里。她記憶力很強,在金石錄後序就曾提及(與趙明誠在一起):「余性偏強記,每飯罷,坐歸來堂烹茶,指堆積書史,言某事在某書某卷,第幾頁第幾行,以中否角勝負,為飲茶先後。」她自稱「偏強記」,必然記憶力過人,不然怎會指堆積書,而能說出某事在某書某卷第幾頁第幾行?一般人能記得某事在某書某卷,已經算是聰明了,若能說出第幾頁第幾行,那真是百不一見的超人。
嗜書如命:杜甫曾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辛棄疾也說:「一生不負溪山債,百葯難治書史淫。」一個人能胸中有浩瀚的萬卷書,詩文自會如三峽的水,雄渾奔騰。李清照的詩詞文章能卓越不群,最主要的因素是她喜好讀書,學問淵博。她經常手不釋卷,不論几案及枕上,盡都是書,終日沈醉其中。她在《攤破浣溪沙》詞中寫道:「枕上詩書閑處好,門前風景雨來佳。」她在《金石錄後序》也寫道:「几案羅列,枕籍枕席。」、「甘心老是鄉矣」——甘心老死在書鄉。
生活情趣
說起李清照的生活情趣,實在是太多太多,下面簡略作一介紹。
喝酒: 歷代文人雅士多與美酒結下了不解之緣。李清照雖然是一位女性文人,她對酒的愛好卻毫不比男士遜色。「酒」,在清照詞中是重要素材之一。「靖康之亂」之前是一種浪漫,之後是一種消愁。在她的詞里多處提到了酒:「不怕風狂雨驟,恰纔稱,煮酒殘花。」(《轉調滿庭芳》);「沉水卧時燒,香消酒未消。」(《菩薩蠻》);「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入,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這一首膾炙人口的《如夢令》是詞人喝了酒回來,連「歸路」都忘了,架了一葉小舟,誤進了藕塘里,還在爭啊,渡啊,結果「驚起一灘鷗鷺。」要知道,這時歐鷺早已經熟睡了。但是清照的酒量不大,經常一喝就醉,而且提到「新來瘦,非干酒病」(《鳳凰台上憶吹簫》)。後來她的詞陷入消沉:「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聲聲慢》)。
品茶:中國歷代講究茶藝者,以宋代為盛。宋人都喜好飲茶,而文人雅士更藉賽茶的好壞和泡茶的技術,號稱「鬥茶」。鬥茶必須精於茶理,且多取上品為之。生長於書香門第的李清照則慣於此戲,她在題為《曉夢》的一首詩里寫道:「嘲辭斗詭辨,活火分新茶。」在《鷓鴣天》詞里寫道:「酒闌更喜團茶苦。」在《攤破浣溪沙》詞里寫道:「豆蔻連梢煎熟水,莫分茶,」在《轉調滿庭芳》詞里寫道:「當年曾勝賞,生香熏袖,活火分茶……。」詞中的「活火」和「分茶」是兩個行家術語,表現了李清照在茶藝方面的造詣。
「活火」就是煮茶用的炭火。宋人飲茶並不是拿茶葉沖泡,而多用茶餅煎煮,所以煮茶的手續繁複,也特別講究技藝的火候。
「分茶」是煎茶的一種方法,茶藝中相當專門的技巧,就是以茶匙取茶湯注入盞中。由火候技巧的繁複,講究,可見宋人飲茶,其目的不在解渴,而變成一種怡情養性的藝術活動。
博戲:博弈是古時的遊戲。因遊戲有勝負,所以個性較好勝的人,往往耽於賭博。李清照的個性特別好勝所以喜愛博,她在《打馬圖序》自剖:「予性喜博,凡所謂博者皆耽之,晝夜每忘寢食。」
賞花:李清照把感情完全融注在花的世界中,她的詞中幾乎都有」花」的出現,或是以花為題。可見她是如何的愛花了。清照最愛梅,在她的詞中,帶梅字的辭彙最多。《漁家傲》詞云:「雪裡已知春信,寒梅點綴瓊枝膩。」《清平樂》詞云:「年年雪裡常插梅花醉」。
焚香:古時官宦人家,多講求焚香,以增加生活情趣。李清照的閨房之中,朝夕多是香煙繚繞。她在《滿庭芳》詞中寫道:「篆香燒盡,日影下簾釣。」《鷓鴣天》詞里:「夢斷偏宜瑞腦香。」《孤雁兒》詞中:「沈香斷續玉爐寒,伴我情懷如水。」
琴瑟合鳴的婚姻生活: 宋代婚姻制度是男尊女卑,夫主妻從。在理教的束縛下,李清照的文學成就,除得力於家學外,夫婿趙明誠也極為重要。因夫婦的志趣相投、能力相當,趙明誠對妻子才氣的折服,使得李清照雖為舊時代的女子,而能充分展現她的才能。有一段趣事流傳下來——
一年的重九,李清照填了一闋「醉花陰」詞,寄給趙明誠。趙明誠接到這闋詞後,竟閉門數日,窮三日夜之力,填了五十闋,把妻子的那一闋也抄雜在裡面,不明作者,拿去給好友陸德夫品評,看那一闋最好。陸德夫玩誦再三,以為有三句最佳,「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這三句正是李清照所作。明誠自此以後,對妻子更加敬佩。
李清照和趙明誠
趙明誠是宰相的兒子。李清照18歲那年,與太學生趙明誠結了婚。李清照和趙明誠,可謂中國歷史文壇上的同志愛人,人稱趙、李「夫婦擅朋友勝場」。
李清照少女時,詞名轟動京師,引得太學生趙明誠為她大做相思之夢。據《琅娘記》卷中引《外傳》,趙明誠小時,一日做夢,在夢中朗誦一首詩,醒來只記得三句話:「言與司合,安上已脫,芝芙草拔。」百思不得其解,就向父親討教。他的父親聽了哈哈大笑:「吾兒要得一能文詞婦也。」明誠大惑不解。他父親說:「『言與司合』,是『詞』字,『安上已脫』,是『女』字,『芝芙草拔』是『之夫』 二字。合起來就是『詞女之夫』。」雖說是傳說,但也表明李清照在當時的名氣之大,趙家父子對這位女詞人的傾慕之情。
1107年,趙明誠夫婦回到青州故居,過上了十年鄉居生活。他們將書房稱作「歸來堂」,把內室命名為 「易安室」。明誠致力於搜集金石書畫,李清照協助他整理校勘,他們孜孜不倦,夜以繼日地工作,常以「盡一燭為率」。十年之間,所收金石書畫、文物古籍,競達十餘屋之多。其中包括北宋書法家蔡襄所寫的《進謝御賜詩卷》、南唐徐鉉所寫的《小篆千字文》真跡。除治金石之學外,夫婦二人在歸來堂上飲茶逗趣,相從賦詩。時常於飯後,他們一邊在歸來堂上烹茶小憩,—邊玩一種博弈遊戲,規則是一人說一史事,另一人要說出此事在某書某卷第幾頁第幾行,說對者就先飲茶,充滿了文人雅興。
同甘共苦夫妻情
1107年3月,趙明誠在朝廷擔任宰相職務的父親突然病逝了,這時,奸惡的宰相蔡京便暗下殺機,污衊趙明誠的父親對皇室不忠。昏庸的徽宗聽信讒言,立即追回了他對趙明誠父親的各種贈官和所加稱號,趙明誠兄弟三人,也因為「父罪」而統統免職。
在蔡京的迫害下,趙明誠和李清照夫妻二人只好回到家鄉青州去住。由於官場的傾軋,連累李清照也遭此不幸。趙明誠內心深感不安,一天,他說:「看來我們夫妻兩個要在此白頭到老了。」
李清照笑道:「你以為我是羨慕榮華富貴的人嗎?我才不是呢!咱們的日子是清苦一點,可是苦中也有甜。我們應該像桂花那樣:悄悄躲在綠葉叢中,暗淡清黃,甘為寂寞。從今後我們應該更加努力地整理古籍,研究金石,吟詩作詞,以慰生平。」
趙明誠若有所思地點點頭,過了一會又嘆道:「不做官,無薪俸,坐吃山空,縱然粗茶淡飯,也難長期維持,收藏書畫碑帖,更是不易。」 李清照說:「財源枯竭,更應當一切從儉。我想,從今日起,咱吃的飯菜,可減去肉類;穿的衣服,可減去貴重的綢絹。我頭上戴的翡翠、明珠、金釵、銀簪等等,統統可以去掉。咱家中的塗金器具,貴重擺設,刺繡之類,也可以變賣典當,一句話,除了碑帖、書畫、百家書史,全都可以變賣。」
趙明誠聽罷,深為感動:「賢妻所言,正合我意,翠難相隨,情同手足,真是千金難買呀。天下知己,你我而已。」
後來,在李清照的協助下,趙明誠終於完成了他的鴻篇巨著《金石錄》兩千卷。
作詞祭亡夫
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南侵,黃河南北相繼淪陷,徽宗、欽宗被俘北去,康王趙構即位,史稱「靖康之恥」。李清照夫婦先後南下,在混亂的局勢中,趙明誠接任了湖州太守,但在赴任途中,不幸得病,死於建康(今南京)。這年,李清照46歲。丈夫的去世,使李清照悲痛欲絕。秋風蕭瑟,愁雲籠罩,李清照獨自守在窗前,感到無限悲哀和孤寂。這天黃昏時刻,天上又落下一場瀟瀟秋雨,那梧桐樹的大葉子上,不時滴滴嗒嗒地滴下晶瑩的水珠,在悲痛中的李清照看來,簡直是天地間都在替她嘆息哭泣,那雨簾分明是一串串傷苦的淚珠。痛定之餘,長歌當哭,李清照懷著對趙明誠的無限深切之情,提筆寫下了一曲千古絕唱的詞曰《聲聲慢》: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這首詞用尋常的語言和委婉曲折的語調,自然動人地抒寫出她孤獨的處境和凄涼的心情。凄風苦雨的秋日黃昏,詞人心中悵然若失,到處尋覓感情的寄託和精神的慰藉,但眼前的景物——晚風中的孤雁,滿地憔悴的黃花,雨簾籠罩的梧桐,構成了觸目生愁的凄冷畫面,更加深了這位偉大詞人的悲苦感。她心中巨大的痛苦和複雜的人間況味,使她陷入了愁愁愁的境地,然而,回顧往昔,面對今朝,遙想明天,一個愁字怎說得出她的心頭之情?
苦難的後半生
1127年,「靖康之變」後,北宋滅亡。國難當頭,又恰逢家難。1129年(農曆六月)趙明誠病卒。李清照剛剛辦完喪事,金兵加緊進逼,此時「僅存喘息」的她,手頭還有從青州故居運出的書二萬卷,金石刻二千卷,及其他文物家產。數目如此巨大的文物尚不知如何安置,又有人誣陷趙明誠生前以玉壺投獻金人(即「金石通敵」案)。亡國之恨、喪夫之痛、通敵之罪,災難接踵而來。身體羸弱的李清照,想捐出家中所有銅器,以洗清罪名,就追隨高宗逃竄路線,輾轉流亡在越州、四明、杭州等地。
而她手中的珍貴文物,引來無數人的覬覦。有官軍李將軍的強行霸佔,有御醫王繼先的強行購買,有鄰居鍾復皓掘壁偷盜,更有不擇手段的張汝舟,強行騙婚,騙婚不成便極力誹謗,致使至今留下了清照的一段「改嫁」冤案。
李清照的晚年是十分悲慘凄苦的。自從張汝舟被「編管」柳州再沒人打攪她,一直獨自默默無聞地過著清貧苦悶的生活。據說她經常出入茶館,為賣唱的民女填寫一些小詞,不取費用,和民女同唱同樂。直到72歲那年(1156年),在杭州旅居中寂寞地死去。
推薦閱讀:
※愛喝酒愛打牌,李清照居然還是個「朋克少女」!
※為什麼宋朝可以出現李清照這樣偉大的女詞人?
※《李清照評傳》上
※你為什麼喜歡李清照?
※李清照小記(下)
TAG:李清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