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寫詩填詞ABC

寫詩填詞ABC(2009年修訂版)轉載標籤:入聲仄聲平聲格律聲韻文化分類:江湖文叢

     

  關於寫詩填詞,網上的貼子很多,但一般寫得都太複雜,並不適合於初學,尤其多數是從學習欣賞詩詞的角度介紹詩詞的基本知識,對如何學寫詩詞針對性不強,不少內容並非學寫詩詞所必須了解掌握的,而有些必須了解掌握的又沒有談深談透。還有些帖子為了便於初學者學習,過於求簡化,表述上存在很多不嚴謹之處,甚至包括嚴重的錯誤,容易形成誤導。有感於此,我試從初學詩詞寫作的角度,來介紹一些基本知識。筆者自身也才疏學淺,錯謬之處敬請指正。

     

  舊體詩包括古體詩(即古風)和格律詩(即近體詩,也稱今體詩)。格律詩在寫作上有嚴格的格律要求,今人寫舊體詩一般也以格律詩為主,故有必要對其格律要求先有個了解。本文所說的詩,如非特別註明,指的都是格律詩。關於詞,所指很明確,就不多說明了。

  

      一、為什麼要學格律

     

  詩的格律並不是自古就有的,它大致形成於南北朝時期,到了盛唐、中唐時期經過詩人的大量創作實踐才逐步有了一套定型的規則。後來的詩人寫舊體詩除了故意模仿古風效果的以外,都是嚴格地按照格律的規則來寫的,不敢輕易越雷池一步。舊體詩的高峰是唐詩,唐詩中大部分都是格律詩,不合格律的主要有兩種情況,一是古風,這是一種特殊的詩體,往往篇幅較長,句式長短不一,中間經常轉換韻腳,二是創作于格律未定型的時期,多見於初唐和盛唐早期。唐朝以後的詩人直到現在寫的舊體詩,基本都是格律詩。詞形成的時期略晚,大概產生於盛唐時期,經過晚唐、五代的發展,到兩宋時期達到極盛。詞從一開始就是有格律的。

     

  講究格律,寫起詩詞來難免束手束腳,是無聊文人的文字遊戲或作繭自縛嗎?不是。詩之所以講究格律,是為了追求更好的藝術效果。區分平仄,聲音抑揚頓挫,錯落有致;時見對仗,字面上下呼應,和諧美觀。詞的格律最初是為了能入樂演唱。後來詞與音樂分家以後,格律是為了保證音律的美感。總之,格律來自詩詞審美的需要。

     

  打個比方來說,詩詞的格律好比是足球比賽的規則,沒有了出界、越位等規則,就不成其為足球,人家用腳踢、用頭頂,你卻抱著球滿場跑,那隻能說是在草地上撒野,充其量只能說你玩的是橄欖球而不是足球了。

     

  格律很難學,或者說,學寫舊體詩詞的門檻很高,這是不爭的事實。就筆者所見,今人寫的舊體詩詞,不合格律的比比皆是,包括在報刊發表的。習慣於把這種形式上是舊體又不合格律的詩詞稱為「老乾體」,即老幹部寫的打油詩。如果不願被格律所束縛,可以寫新詩,如果想寫舊體詩,又想寫得比較地道,那就讓我們靜下心來化點功夫學一點格律的常識吧。

  

      二、格律基礎知識。

     

  1、關於平仄。

  了解平仄的知識是寫詩填詞的基礎。仄就是不平的意思,平仄的區分是基於漢語中音調的高低起伏。所有漢字的音調可分為平聲和仄聲兩大類。現代漢語中的平聲包括陰平(即第一聲)和陽平(即第二聲),仄聲包括上聲(即第三聲)和去聲(即第四聲)。古漢語中的平聲沒有陰平、陽平的區別,仄聲包括上聲、去聲、入聲三類。大致說來,古漢語中的平聲對應於現代漢語中的陰平和陽平,仄聲對應於現代漢語中的上聲和去聲。但古漢語中仄聲還包括入聲,而在普通話中已消失了。去哪裡了呢?歸到普通話中陰陽上去四聲中了。如數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中,「一、六、七、八、十」在古漢語中就是入聲,其中「一、七、八」在普通話中歸入陰平,「十」歸入陽平,「六」歸入去聲。「六」歸入去聲問題不大,因為去聲本就屬於仄聲,但「一、七、八、十」現歸入陰平和陽平,如不能識別,就會搞錯平仄的歸屬。如何識別入聲?如果你會江浙滬、福建、廣東、廣西、江西、山西、內蒙古等地方言中的一種,也好辦,只要在上述方言中發音特別短促、有爆破音效果的便是入聲,如「屋北鹿獨宿」這句話中,在古漢語中每一個字都是入聲,試著用方言念一遍,細心體會一下其音調的特點。如這些方言都不會,就要麻煩一點了,辦法只有一個:硬記。好在古入聲字並不太多,不到1000字。且其中相當部分在普通話中已歸於上、去兩聲。而按前述上去兩聲為仄聲的規則,並不影響對其平仄歸屬的判斷,可不管它。剩下的古為入聲今為陰平或陽平的漢字,是最大的干撓源。我粗粗統計了一下,至今仍在用的大概還有500多字。而這500多字中,今天常用的不過二三百字。不妨對照韻書,將常用的、今為陰平陽平的入聲字划出來(從最常用的開始,逐步擴大範圍),空閑時化整為零,有意記一下,應該不需要化太多時間。(據說西南方言中古入聲字一律變成了陽平,會西南方言的只需對現陽平字作一辯別即可,可少作很多功課。)

      下面列舉今為平聲的常用古入聲字205個,可供優先記憶(當然,也可從中先挑幾十個最最常用的,再一步步擴展):

      一畫:一

      二畫:七八十

      三畫:兀孑勺習夕

      四畫:仆曰什及

      五畫:撲出發札失石節白汁匝

      六畫:竹伏戍伐達雜夾殺奪舌訣決約芍則合宅執吃汐

      七畫:禿足卒局角駁別折灼伯狄即吸劫匣

      八畫:叔竺卓帛國學實直責詰佛屈拔刮拉俠狎押脅傑迭擇拍迪析極刷

      九畫:覺(覺悟)急罰

      十畫:逐讀哭燭席敵疾積脊捉剝哲捏酌格核賊鴨

      十一畫:族瀆孰斛淑啄脫掇郭鴿舶職笛襲悉接諜捷輒掐掘

      十二畫:菊犢贖幅粥琢厥揭渤割葛筏跋滑猾跌鑿博晰棘植殖集逼濕黑答插頰

      十三畫:福牘輻督雹厥歇搏窟錫頤楫睫隔謫疊塌

      十四畫:漆竭截牒碣摘察轄嫡蜥

      十五畫:熟蝠膝瘠骼德蝶瞎額

      十六畫:橘轍薛薄繳激

      十七畫:擢蟋檄

      十九畫:蹶

      二十畫:籍黷嚼

      2、關於用韻。詩和詞都講求用韻,但用的是舊韻(平水韻),不是新韻。詩詞用韻大體說來是一致的,但也有一些區別。現分開來說一說。

      (1)詩的用韻。

      先介紹一下詩的一些基礎知識。

     

  詩中的句是以一個停頓為一句,現代在排版上以一個標點符號來劃分,與我們現在一般以句號作一句不同。如「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在詩中算兩句。單數句稱作「出句」,雙數句稱作「對句」。

     

  詩常見的形式有絕句、律詩兩種,絕句通篇四句,律詩通篇八句。每種又分別分五言(每句五字)和七言(每句七字)。律詩中一、二兩句為首聯,三、四兩句為頷聯,五、六兩句為頸聯,七、八兩句為尾聯。絕句大致相當於半首律詩。

     

  絕句和律詩中,雙數句最後一字必須是押韻的,此外,全詩第一句的最後一字可押韻也不可押韻。五言以首句不入韻為常見,七言以首句入韻為常見。(此處的入韻即指押韻,並非指用入聲韻。)

     

  詩的用韻需用到詩韻表,一般相關基礎讀物都附有詩韻表。下面內容請參閱文末附錄一的詩韻表閱讀(只收錄平聲韻)。詩韻共有106個韻,其中平聲30韻,上聲29韻,去聲30韻,入聲17韻。格律詩只用平聲字押韻(關於用仄聲韻的是否算格律詩,目前尚有爭議,初學大可不去理會,迴避用仄聲韻作詩便可)。因此寫格律詩只需用到30個平聲韻部。詩韻中將平聲韻分為上平聲和下平聲,僅僅是因為平聲字多而分為兩卷,並無特別意思,不必考究兩者分別。上平聲有15韻,分為一東、二冬、三江、四支…十四寒、十五刪,下平聲也有15韻,分為一先、二蕭、三餚…十四鹽、十五咸。上述「東、冬、江」等字分別是這一韻部的代表字,是為了表述這一韻部方便而定的標識。屬於不同韻部的韻在古代讀音上是有區別的,即便是一東部的「東、同」等字和二冬部的「冬、農」等字在今韻上並無分別,但在格律詩中卻屬於不同的兩個韻部。詩的用韻很嚴格,大致說來,不同韻部的字在格律詩中是不能通押的,如一東和二冬不能混用(對於今人作格律詩在用韻上是否需要如此嚴格,各家說法不一,我個人傾向於初學時寧嚴勿寬)。只有首句入韻的絕句、律詩的第一句句尾的韻不太嚴格,允許用相鄰的韻。

     

  (2)詞的用韻。詞的用韻需用到詞韻表,一般相關基礎讀物都附有詞韻表。下面內容請參閱文末附錄二的詞韻表閱讀。詞韻表共分十九部,以第一部、第二部…來標識。其中從第一部到第十四部中每一部分別列明平聲、上聲、去聲。從第十五部到第十九部為入聲韻。有幾點需作說明:一是格律詩中只用平聲韻,而詞中有押仄聲韻的,當然這一點要根據不同詞譜的用韻規定(參看下文「詞的格律」部分)。二是總體而言,詞韻寬於詩韻,如詞韻中一東二冬是可以通用的,兩者都屬於第一部。可以理解為,在詞中屬於同一部的平聲韻是可以通押的,屬於同一部的上聲、去聲韻也是可以通押的(即同一部的上聲韻與去聲韻可以不作區分)。三是入聲雖然與上聲、去聲都為仄聲,在詞譜中標明用仄聲的字一般也都可用入聲字,但如果作為韻腳,入聲韻與上去聲韻是嚴格區分的,不能通押。有的詞牌如《憶秦娥》、《念奴嬌》習慣於用入聲韻。

     

  3、關於對仗。對仗「俗稱對對子」,是寫詩填詞的一項基本功,而且對聯也需用上對仗的知識,故在此專門介紹一下。對仗分上下兩句,上句稱出句,下句稱對句。總的說,出句與對句對仗的基本規則為:

      結構相對。如主謂結構對主謂結構,動賓結構對動賓結構,偏正結構對偏正結構。

     

  詞性相對。如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這是最基本的,再細一點分,如同樣是名詞,一般要求人名對人名,地名對地名,數字對數字,方位字對方位字,顏色字對顏色字(當然這一點不如詞性相對要求那麼嚴格)。

     

  平仄相對。上下聯對應的字一般要求平對仄,仄對平,但也不絕對,有的字是不必過於拘泥的,但節拍上的字和句末字必須平仄相對。這裡再對節拍作一解釋:通常以兩字為一節拍,後一個字通常就是節拍上的字。在詩中基本如此,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月、間、照」三字與「泉、上、流」是節拍上的字,是各自相對的,而對不在節拍上的「明」和「清」並無此苛求。詩通常兩字一頓,但在詞中不絕對,如「悵廖闊,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悵」和「問」是一字豆,(也稱一字領,是一個字引出下面一個詞或幾個詞,詞何處為一字豆詞譜上一般會註明),在這種情況下句子的節奏就打破了,節拍後移至「闊」、「茫」、「地」上了。另外,對聯的字數無一定,要根據意思來劃分節拍,凡根據對聯文意可停頓的地方就是一個節拍。

      上下聯避免重字,特別是在對應的位置。(詞中對仗不拘此限,參見下文「詞的對仗」)

      (1)、詩的對仗。

  絕句不要求對仗(當然如對仗亦可),律詩的頷聯和頸聯一般都要求對仗。詩的對仗要求較嚴,要求基本符合上述四條規則。

      (2)、詞的對仗。詞的對仗要求寬於詩,主要區別在於:

     

  詩中頷頸二聯例用對仗,而詞中何處用對仗一般並無硬性規定,只要上下兩句字數相等,通常就可用對仗,如不用對仗也可以,在上下兩句字數相等時,詞中也以不用對仗的情況居多。但有的詞牌某些句子習慣用對仗,如《西江月》的上下闋各前兩句(例: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再如《浣溪沙》下闋頭兩句(例: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不強求平仄相對。如「左牽黃,右擎蒼。」,「紅酥手,黃滕酒」。

      不避重字。如「紅了櫻桃,綠了芭蕉。」,「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詞的對仗之所以寬於詩,個人認為原因有二,一是詞對對仗本無特別要求,本就是可對可不對,故就不如詩講究。二是對仗要服從於平仄,而詞的平仄受每個詞牌詞譜的個別規定,故無法強求平仄相對。

  以上介紹的是學習詩詞格律的預備知識,下面我們正式開始學習格律。

      一、詩的格律。

      學詩可從最簡單的五絕(五言絕句)開始學起。

      五言絕句中每一句的基本句式有且僅有四種:

      a:仄仄平平仄

      b:平平仄仄平

      c:平平平仄仄

      d:仄仄仄平平

     (有下劃線處指該字可平可仄,下同。)

     

  上述四種基本句式中,a稱為仄起仄收,b稱為平起平收,c稱為平起仄收,d稱為仄起平收。「收」指的是句末字,「起」指的是第二個字,之所以用第二個字作為標誌,因為第二個字是節拍上的字,平仄是有嚴格要求的,而第一個字在某些情況下允許可平可仄。

      一首絕句就是這四種基本句式的交替組合。除了只在首句入韻的情況下,首尾兩句句式出現相同外,其餘情況下,一首絕句中每一句的句式都是不重複出現的。

      前面已經提到,格律詩中只允許押平聲韻,雙數句必須押韻,所以凡是仄收的句式不能出現在雙數句中。

      關於詩的格律規則, 最基本的是兩條:粘和對,統稱「粘對」。

     

  所謂「對」,就是詩的出句和對句(指第一句和第二句,第三句和第四句,依次類推)的第二個字的平仄必須是相對的,平對仄,仄對平。如出句為「仄仄平平仄」,為a句式,則對句第二字為平聲的句式只有b、c兩種,但因為雙數句必須押韻,只能用平收,那麼對句的句式只能是b:「平平仄仄平」了。

     

  所謂「粘」,大致說來,就是詩的上一聯的對句和下一聯的出句(指第二句和第三句,第四句和第五句,依次類推)中第二個字的平仄必須是相同的,平對平,仄對仄。如第二句是「平平仄仄平」,為b句式,第二字為平聲的句式只有b、c兩種,而同一首詩中除了首句入韻的情況下首尾兩句句式可重複且必須重複外,其餘情況下同一句式都不能重複,而此處是二、三句非首尾句,那麼第三句就只能是「平平平仄仄」了。

     

  根據上面所講的規則,我們只要確定了首句入不入韻和首句第二個字的平仄,整首詩的平仄格律就可以推演而得。如首句不入韻且第二字為仄聲,則全詩的格律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abcd)。如首句不入韻且第二字為平聲,則全詩的格律是cdab。如首句入韻且第二字為仄聲,則全詩的格律是dbcd。如首句入韻且第二字為平聲,則全詩的格律是bdab。就這麼簡單,不用查書的。

      掌握了五絕的基本規律,五律、七絕、七律的格律學起來就不難了。

     

  五律大致相當於一首絕句的格律重複一遍。首句不入韻且第二字為仄聲的五律,其格律為abcdabcd。首句不入韻且第二字為平聲的五律,其格律為cdabcdab。首句入韻的五律情況稍複雜一點,第六、七、八句就是二、三、四句的重複,但第五句要作一個調整:因為第一句為了押韻使四個句式中有一個句式用了兩次,而另一個句式沒有出現,而第五句是規定不入韻的,在這種情況下就要把第五句用前四句中預設的一個句式代替,使後四句恢復四個句式全部出現一次的基本面貌,即首句入韻且第二字為仄聲的五律為dbcdabcd。首句入韻且第二字為平聲的五律為bdabcdab。

     

  七言相當於在五言每一句開頭加上兩個字,如原五言為平起式,就加仄仄,如原五言為仄起式,就加平平。所加兩個字尤其是第二字的平仄必須與原五言句式的第二字相反。這樣就可得出七言詩的四種基本句式:

      A:平平仄仄平平仄

      B:仄仄平平仄仄平

      C:仄仄平平平仄仄

      D:平平仄仄仄平平

      即A=平平+a,B=仄仄+b,C=仄仄+c,D=平平+d。(為方便表述,筆者用大寫字母標示七言句式,小寫字母標示五言句式,並非約定俗成。)

     

  和五絕一樣,七絕在首句不入韻的情況下,同一句式在全詩只出現一次。在首句入韻的情況下,有一個仄收的句式預設,另一個平收的句式出現了兩次,即首句和尾句的句式是重複出現的。首句不入韻且第二字為平聲的格律為ABCD,首句不入韻且第二字為仄聲的格律為CDAB,首句入韻且第二字為平聲的格律為DBCD,首句入韻且第二字為仄聲的格律為BDAB。

    

  七律和七絕的關係與五律和五絕的關係是一樣的。七律也大致相當於一首絕句的格律重複一遍。首句不入韻且第二字為平聲的七律,其格律為ABCDABCD。首句不入韻且第二字為仄聲的七律,其格律為CDABCDAB。首句入韻且第二字為平聲的七律,其格律為DBCDABCD。首句入韻且第二字為仄聲的七律,其格律為BDABCDAB。

     

  掌握了粘對的基本規則,即使是長達一百韻(一百聯)的長律,我們也可以根據首句是否入韻以及首句第二字的平仄,把全詩的平仄給推導出來。所以學習規則的目的是學會了不用刻意記憶。

     

  上面介紹的是絕句和律詩正常的格律,稱為正格,按照正格來寫詩肯定沒錯,但個別字眼上平仄如略有出入也不能一定說是錯了,因為正格之外還有一些變格存在。變格是指雖不是正格,但因有一定數量的前人詩作在某處作變通處理而約定俗成不算出律。

      常見的變格有:

     

  五言b句式(平平仄仄平)的第三字、七言B句式(仄仄平平仄仄平)的第五字應該用仄聲而用了平聲,如:「雲霞生薜帷」(錢起),「花近高樓傷客心」(杜甫),「日暮聊為梁父吟」(杜甫)。

     

  五言c句式(平平平仄仄)的第三字、七言C句式(仄仄平平平仄仄)的第五字應該用平聲而用了仄聲,這種情況下,本來可平可仄的五言的第一字、七言的第三字就必須用平聲,如「潮平兩岸闊」(王灣),「江流石不轉」(杜甫),「悵望千秋一灑淚」(杜甫)。

     

  五言c句式(平平平仄仄)、七言C句式(仄仄平平平仄仄)中末尾三字平仄仄改為仄平仄,這種情況下,本來可平可仄的五言的第一字、七言的第三字就必須用平聲,如「涼風起天末」(杜甫),「開軒面場圃」(孟浩然),「直道相思了無益」(李商隱),「日暮東風怨啼烏」(杜牧)。

     

  變格雖不符合正格,但仍是有一定共性的處理方式,此外,還有的詩作在某處因文意表達需要該用平而用了仄,局部是出律了(術語稱為「抝」),但由於作了補救(術語稱為「救」),使之仍然不違反規則,補救的方法是在本句或對句適當的位置補上一個平聲字。如前面介紹的五言b句式(平平仄仄平)和七言B句式(仄仄平平仄仄平)中除了句末字外,五言的一、二兩字和七言的三、四兩字必須用平聲,否則叫做「犯孤平」(即除句末字外只有一個平聲),這是觸犯天條的嚴重錯誤,古代科舉考試中作詩如「犯孤平」會被一票否決判不及格的。但萬一按文意此處無法連用兩個平聲字怎麼辦?補救的辦法還是有的,即在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一個平聲字作亡羊補牢,這樣除句末字外有了兩個平聲字就不犯法了,如「月光明素盤」(李白),「恐驚天上人」(李白)。抝救的情況很複雜,也不經常碰到,這個帖子是針對初學者的,就不具體展開講了。

      詩的格律就介紹這麼些。為便於初學者對照,下面羅列了五絕、五律、七絕、七律正格的匯總和舉例,供參考。⊙指可平可仄。

      1、五絕。

      五絕格式一(首句不入韻)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韻)⊙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韻)

      詩例:鳴箏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李端聽箏)

      五絕格式二(首句不入韻)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韻)⊙平平仄仄,⊙仄仄平平。(韻) 

      詩例:紅豆生南國,秋來發故枝。願君多採擷,此物最相思。 (王維相思) 

      五絕格式三(首句入韻) 

      平平仄仄平,(韻)⊙仄仄平平。(韻)⊙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韻)   

      詩例:江清白鳥斜,盪槳罥蘋花。聽唱菱歌晚,回塘月照沙。(顧況江上)

      五絕格式四(首句入韻) 

      ⊙仄仄平平,(韻)平平仄仄平。(韻)⊙平平仄仄,⊙仄仄平平。(韻)

      詩例: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盧綸塞下曲)

      其中⊙處為可平可仄。標明(韻)的前一個字須押韻。說是說四種格式,其實格式三和格式一的後三句是一樣的, 格式四和格式二的後三句也是一樣的,區別只在第一句。

      2、五律。

      五律格式一(首句不入韻)

      ⊙平⊙仄仄,⊙仄仄平平(韻)。⊙仄⊙平仄,平平⊙仄平(韻)。⊙平⊙仄仄,⊙仄仄平平(韻)。⊙仄⊙平仄,平平⊙仄平(韻)。 

      詩例:青山橫北郭,白水繞孤城。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李白送友人)

      五律格式二(首句不入韻)

      ⊙仄⊙平仄,平平⊙仄平(韻)。⊙平⊙仄仄,⊙仄仄平平(韻)。⊙仄⊙平仄,平平⊙仄平(韻)。⊙平⊙仄仄,⊙仄仄平平(韻)。

      詩例: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杜甫春望)

      五律格式三(首句入韻)

      平平⊙仄平(韻),⊙仄仄平平(韻)。⊙仄⊙平仄,平平⊙仄平(韻)。⊙平⊙仄仄,⊙仄仄平平(韻)。⊙仄⊙平仄,平平⊙仄平(韻)。 

      詩例:深居俯夾城,春去夏猶清。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並添高閣迥,微注小窗明。越鳥巢干後,歸飛體更輕。  (李商隱晚晴)

      五律格式四(首句入韻)

      ⊙仄仄平平(韻),平平⊙仄平(韻)。⊙平⊙仄仄,⊙仄仄平平(韻)。⊙仄⊙平仄,平平⊙仄平(韻)。⊙平⊙仄仄,⊙仄仄平平(韻)。

      詩例:太乙近天都,連山到海隅。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王維終南山)

      3、七絕。

      七絕格式一(首句不入韻)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韻)⊙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詩例: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七絕格式二(首句不入韻)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韻)⊙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韻) 

      詩例:傷心欲問前朝事,惟見江流去不回。日暮東風春草綠,鷓鴣飛上越王台。  (竇鞏南遊感興)

      七絕格式三(首句入韻)

      ⊙仄平平仄仄平,(韻)⊙平⊙仄仄平平。(韻)⊙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詩例: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七絕格式四(首句入韻)

      ⊙平⊙仄仄平平,(韻)⊙仄平平仄仄平。(韻)⊙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韻) 

      詩例: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王翰涼州詞)

      4、七律。

      七律格式一(首句不入韻)

      ⊙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韻)。⊙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韻)。⊙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韻)。⊙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韻)。

  

      詩例: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  (杜甫客至)

      七律格式二(首句不入韻)

      ⊙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韻)。⊙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韻)。⊙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韻)。⊙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韻)。

  

      詩例: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可憐後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甫吟。(杜甫登樓)

      七律格式三(首句入韻)

     

  ⊙平⊙仄仄平平(韻),⊙仄平平⊙仄平(韻)。⊙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韻)。⊙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韻)。⊙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韻)。 

  

     

  詩例: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韓愈左遷藍關示侄孫湘)

      七律格式四(首句入韻)

     

  ⊙仄平平⊙仄平(韻),⊙平⊙仄仄平平(韻)。⊙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韻)。⊙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韻)。⊙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韻)。 

  

      詩例: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杜甫  登高)

      三、詞的格律。

     

  詞與詩在形式上最直觀的不同是絕大部分詞牌的詞句都是長短不一的,故詞也稱長短句。與格律詩的主要形式只有五絕、七絕、五律、七律四種不同,詞的形式因詞牌的不同而面目各異,現存有1000多種格式,常見的也有一二百種。每一種詞牌對格律都有不同的要求(記錄每一詞牌格律要求的即為詞譜),因此無法象格律詩一樣籠統的說。根據韻腳的不同,所有的詞牌大致可分為五種,即:平韻格、仄韻格、平仄韻轉換格、平仄韻通葉(讀音協)格、平仄韻錯葉格。下面分別舉例作一說明。

      1、平韻格。平韻格就是整首詞都以同一個平聲韻作韻腳的。平韻格的詞牌如《十六字令》、《一剪梅》、《水調歌頭》等等。以《十六字令》為例,其詞譜為:

  十六字,三平韻。

      -(韻) + | - - | | -(韻) - - |(句) + | | - -(韻)

      以上 –代表此字應為平聲, |代表此字應為仄聲, +代表此字為可平可仄。(韻)代表()前的一字應押韻,(句)代表此處應斷句斷開。

      如蔡伸的《十六字令》:天!休使圓蟾照客眠。人何在?桂影自嬋娟。

      對照詞譜可發現,這首《十六字令》的每一個字都是符合平仄要求的。其韻腳「天、眠、娟」同屬於詞韻表第七部平聲韻。

      2、仄韻格。仄韻格就是整首詞都以同一個仄聲韻作韻腳的。仄韻格的詞牌如《如夢令》、《卜運算元》、《念奴嬌》等等。以《如夢令》為例,其詞譜為:

  三十三字,五仄韻,一疊韻。

       + | + - - |(韻)  + | + - - |(韻)  + | | - -(句)  + | | - - |(韻)  - |(韻)  -

  |(疊) + | | - - |(韻)

      以上(疊)指()前兩字和前面相鄰的兩字是同樣的。

      如李清照的《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對照詞譜可發現,這首《如夢令》的每一個字都是符合平仄要求的。其韻腳「驟、酒、舊、否、瘦」同屬於詞韻表第十二部仄聲韻。兩個「知否」為疊字。

     

  3、平仄韻轉換格。平仄韻轉換格就是一首詞前面押平韻,後面押仄韻,或者前面押仄韻,後面押平韻,平仄韻相互轉換。平仄韻轉換格的詞牌如《南鄉子》、《菩薩蠻》、《清平樂》等等。以《清平樂》為例,其詞譜為:四十六字,前片四仄韻,後片三平韻。

      + - + |(仄韻) + | - - |(葉仄) + | + - - | |(葉仄) +| + - + |(葉仄)

  + - + | - -(換平韻) + - + | - -(葉平) + | + - + |(句)+ - + | - -(葉平)

      如李煜的《清平樂》:別來春半,觸目柔腸斷。砌下落梅如雪亂,拂了一身還滿。    雁來音信無憑,路遙歸夢難成。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

      上片"半、斷、亂、滿"同屬於詞韻第七部仄聲韻;下片"憑、成、生"同屬於詞韻第十一部平聲韻。

     

  4、平仄韻通葉格。在一般的詞牌中,平聲字與仄聲字即便屬於同一韻部也是不能通葉的,如「東」和「動」,(「葉」就是押韻的意思)。而平仄韻通葉格例外,在這一類詞牌中,整首詞中平聲字與仄聲字通葉,但押韻的字必須屬於同一韻部。平仄韻通葉格的詞牌如《西江月》、《渡江雲》、《哨遍》等等。以《西江月》為例,其詞譜為:五十字,上下片各兩平韻,結句各葉一仄韻。

      + | + - - |(句) + - + | - -(平韻) + - + | | - -(葉平)+ | - - + |(葉仄)

      + | + - - |(句) + - + | - -(平韻) + - + | | - -(葉平)+ | - - + |(葉仄)

      如辛棄疾的《西江月》: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上片的"蟬、年",下片"前、邊",同屬於第七部平聲韻;上片的"片"、下片的"見"同屬於第七部仄聲韻。

     

  5、平仄韻錯葉格。平仄韻錯葉格與平仄韻轉換格相似,都是一首詞裡面既押平韻又押仄韻。但是轉換格是前平韻後仄韻,或前仄韻後平韻,而錯葉格是平仄聲交錯著叶韻。平仄韻錯葉格的詞牌如《相見歡》、《酒泉子》、《定風波》等等。以《相見歡》為例,其詞譜為:三十六字,前片三平韻,後片兩平韻,過片處錯葉兩仄韻。兩結九言宜於第二字略豆。

      + - + | - -(平韻) | - -(葉平) + | + - - | | - -(葉平)

      + + |(仄韻) + - |(葉仄) | - -(歸平韻) + | + - - | |- -(葉平)   

       如李煜的《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上片的"樓、鉤、秋"同屬於第十二部平聲韻,下片的"斷、亂"同屬於第七部仄聲韻,後面的"愁、頭"又與前面的"樓、鉤、秋"同屬於第十二部平聲韻。

     

  以上所述各詞格、詞譜初學無需記憶,只需懂得其分類原理,對照詞譜能看得懂其標識的含義即可。龍渝生編著的《唐宋詞格律》收錄了154種常用詞牌的詞譜,並有詞作舉例,是一本很實用的工具書。這本書最大的缺憾是以繁體字排版,不熟悉繁體字的朋友讀起來累一點。不知現在有無出簡體版。

     

  為便於查檢,筆者編選了常用詞譜30例,從初學角度出發,30例中以小令為主,收20例,另收中調6例,長調4例,最長不超過100字。每曲詞譜各舉一首例詞。見文末附錄三。

      四、語感的習得

     

  掌握詩詞的基本格律僅僅是詩詞寫作的一項基本功,要寫出地道的舊體詩詞,個人認為關鍵的還是要培養對舊體詩詞的良好語感。俗話說「熟讀唐詩三首首,不會吟詩也會吟」,這話不假。良好的語感只能從對前人詩詞作品的品味中習得。為此,提幾點建議供參考:

     

  1、對前人的詩詞名作,要在理解的基礎上熟讀成誦。想學習詩詞寫作的初學者,可取《唐詩三百首》、《宋詞選》等為基礎讀本,先挑自己喜歡的詩詞吟誦記憶。不要貪多務得,一定要循序漸進,詩可先選擇100首左右,詞可先選擇50首左右。在此基礎上再以滾雪球的方式,逐步擴大熟記作品數量。(對於初學,詩可先以唐詩為主,詞可先以唐、五代、特別是宋詞為主,有了一定基礎,可再學習宋詩、清詩、清詞等。)注意,一是要先理解。不要囫圇吞棗,否則無法消化吸收。初學可選擇注釋本,如仍有困難,可選擇對照全譯本。二是要先挑自己喜歡的。只有自己喜歡的,才會培養閱讀欣賞興趣,才會有心摹手追的動力,產生自己也想能寫出這樣作品的慾望,才容易為自身機體接收、消化,並進而轉化為自身機體的一部分。尤其是對自己喜歡的作家,可有意識地擴大對該作家所寫詩詞的閱讀範圍。三是要熟讀成誦,最好能背得滾瓜爛熟。如果僅僅是粗粗看過而沒記住,只能是知道它好,只有背得爛熟,才能真正理解、為我所有,才能不斷積累良好的語感。四是要悉心體味寫作技巧。本想專門列一節談談詩詞寫作技巧,無奈這題目實在太大,不知從何入手,而且自己也技巧拙劣,理解膚淺,擔心不僅談不好,還徒然「授人以柄」,為人恥笑,便歇了此念。我想,前人的名篇佳作本就是學習技法的最好範本,在學習時一定要多從寫作技法的角度多加揣摩。最緊要的是要學習名家是如何謀篇布局的,是如何起承轉合的(從何處落墨,從何處接應,從何處曲盡其妙,又從何處收束)。作為一首獨立的詩詞,即便是一二十字,也必要秩序井然、神完氣足,不能有句無篇,更不能想到一句寫一句,通篇雜亂不堪,「碎拆下來不成片段」。

     

  2、要多讀古典文學作品。所謂功夫在詩外,寫好舊體詩詞,需要一定的古典文學功底作基礎。為此,除了要逐步擴大對前人格律詩詞的記誦範圍之外,還要多學習一些傳統文化典籍。如《詩經》、《楚辭》、《四書》(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特別是《論語》)、《莊子》、《史記》、駢文(特別是漢、魏晉的文賦)、唐宋八大家散文等其中經典名篇。由於古文經典實在如汗牛充棟,縱皓首窮經,也難以悉讀,故可選擇一些優秀的選本,先從中挑一些喜歡的篇章誦讀,若有餘力再擴大範圍。之所以強調多讀古典文學作品,一方面是藉此可以進一步熟悉古文的辭彙、句法,增強對文言的語感,另一方面,舊體詩詞中有用典的風尚,多讀這些作品,可以明了其出處,更可以在寫作時隨時化用,增添詩詞的古雅之趣。至於學慣用典,再推薦一條捷徑,即可取專門的成語、典故詞典來學習,這些詞典中彙集了大量的古代詩文名篇,通過日積月累,可較快地了解掌握這方面的知識,但對於語感,是非讀原作不能代替的。

  

      五、詩詞修改舉例

  下面舉詩詞初學者作品各一首為例,具體說明一下詩詞寫作中應注意的問題。

  1、七律雨中登黃茅尖

  原作:綠染山面千層翠,雨洗麗水一明珠。雲霧繚繞蓋廬嶺,絕壁奇松品黃山。歐冶寶劍閃奇光,龍泉青瓷添異彩。獵戶山莊迎賓客,鳳陽古廟保平安。

     

  其中黃茅尖為山名,海拔1929米,為浙江第一高峰。麗水字面指秀麗的江河之水,另也兼指地名(黃茅尖在麗水市內龍泉縣)。廬嶺指廬山,此處不用廬山可能是為避免與下句黃山重複。歐冶寶劍、龍泉青瓷皆為所在地特產。獵戶山莊為當時下塌酒店,鳳陽古廟為山上廟宇。這首詩寫的是雨中登山的所見所聞所感,總體結構還較有條理,尤其起句很不俗,但也存在以下主要問題:

     

  (1)、平仄不合。以首聯(一二句)為例,按詩律應為⊙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而原作為仄仄平仄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第一句中第四、六字出律,第二句中第二字出律。其餘幾句也都有此類問題。

  (2)、用韻不協。律詩中偶數句句末字應押韻,而原作「珠、彩」不葉,尤其「彩」字竟用了仄聲韻,這是重大失誤。

  (3)、頷聯「雲霧繚繞」為主謂結構,而「絕壁奇松」為偏正結構,對得不工整。

  (4)、全詩寫景狀物偏多,抒寫真情實感略不足,尤其尾聯(末二句)太平淡,餘味少了點。

     

  為此,筆者試對其作了較多改動:綠染群山千幛翠,東南絕勝數茅尖。煙雲驟雨生秋水,峭壁奇松破九天。寶劍從來名歐冶,青瓷自古出龍泉。風光滿目何言去,獵戶山莊正合眠。

     

  改動後,平仄基本合律,用韻符合詩律,頷、頸二聯對仗工整,首尾二聯富於變化,第二句在首句總體描摹的基礎上點出主題,頷、頸二聯分述自然和人文景觀,尾聯總括全詩又宕開一筆,留有明日繼續逗留觀賞的餘味。

  2、十六字令

  原作:雲,借取夕陽一縷魂。輕暈染,無奈月已昏。

     

  這首詞謀篇布局、遣詞造句都很見功力,只是在格律上有兩處問題,即「夕」、「已」兩字按詞譜都應為平聲,而原作用了仄聲(「夕」為入聲字,屬仄),因此對這兩字稍作修改如下:雲,借取殘陽一縷魂。輕暈染,無奈月黃昏。

  經修改,便是一曲格律工整、意境幽遠的很好的十六字令了。

  關於詩詞寫作,就先大致地談這些,待有時間再繼續修改增補。

    

 


推薦閱讀:

斗膽為周杰倫新歌《不愛我就拉倒》重新填詞
【箋肆】詞
【詞作進階】如何提升你的思維能力
怎樣寫好歌詞?推薦你多看這幾個歌詞品味極高音樂人和填詞人的作品哈~~~

TAG:填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