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如何高效管理,先要搞懂管理不是什麼
在許多人眼裡,管理是一門可以帶來財富、聲望和權力的藝術,我們常常可以從媒體那裡聽到類似的表述。然而現實情況是,正如同電視里那些驚心動魄的警匪片與警察的現實生活聯繫不大一樣,專業性的管理也與這些幾乎是不相干的。
管理究竟是什麼?它應該是什麼樣子的?或者不應該是什麼樣的?對於這些問題的誤解和謠傳,版本多得不勝枚舉。隨著管理重要性的不斷凸顯,五花八門的定義、概念、想法層出不窮。然而它們中的大多數卻是毫無作用的,它們沒有任何意義,只會引人誤入歧途。
為了清除掉不必要的誤解和虛假信息,我們在一開始就要先弄清楚管理不是什麼。
常識君|有話說
01
管理不是地位、級別和特權
那些把管理和地位、級別、特權畫上等號的人,絕不可能是合格的管理者。不可否認,管理也許能給人帶來較高的地位和更大的權力,但這些並不是管理的本質。而且大多數時候,恰恰是這些強大的誘惑導致了一部分管理者好大喜功、脫離實際、獨斷專行,從而最終成了在實施專業化管理道路過程中的絆腳石。
因此,我們必須從職能的角度出發去理解管理的實質。管理是一項需要執行的任務、一份需要完成的工作、一種需要付出辛勤和才智才能做出的貢獻。在管理的世界裡,沒有給個人崇拜和狂熱留有位置,那些想出名的人,我建議你還是去娛樂圈碰碰運氣吧!
02
管理不只是「對人的管理」
另外一種傳播甚廣的觀點認為:管理是主要或者說專門針對人的管理。這種錯誤理解產生的根源在於,「領導」這個概念的使用範圍通常出現在個人、小組或團體中,當談到對某個機構的管理時,很少用到這個詞。
按照這種邏輯,與管理技能相關的教育和培訓似乎特指領導力的培養,因而培訓的側重點完全落到了心理學的諸多問題上。如果不能清楚地看到管理以及它的孿生兄弟「領導」在整個機構運轉中起到的作用,則必然會走向一個誤區,即把它單純地看成是「對人的管理」。
如果僅僅把管理看作是對人的管理,那麼就必然導致心理學因素佔據管理的主導地位,而這是一種危害性極大的觀點。一旦形成了這樣的錯誤認識,管理問題就被當成了心理問題,解決問題的辦法也只能在心理學範疇尋找。於是,我們的目光總是集中在那些難纏的「問題員工」身上,而忽略了所謂的「正常員工」。實際上,「正常員工」才是一個組織中佔大多數的群體。
因此緊接著會出現公平問題,管理的真正目標也被忘得乾乾淨淨。事實上,管理所追求的並不是改變人、找出他們身上的缺點然後加以修正;管理真正要做的是接受他們的本來面貌,充分發掘他們的優點並且優化利用。
而現在,一切的一切都被劃歸到心理學的框架內,不可避免地會導致大範圍的錯誤產生,我們與好的管理的距離也就越來越遠了。管理的真正含義是讓組織去適應人,適應人原本的樣子,而不是讓人去適應組織。
03
管理不是業務經營
如今,「管理」一詞頻繁地出現在經濟界中,指代那些棘手問題的解決方法或是成功企業家的所作所為,也就是所謂的「業務經營」。但是儘管這個詞的使用範圍一再擴展,我們也不能忘記,管理和業務經營之間存在著本質的區別。
許多人都希望管理能教會他們如何把業務經營得更好。但其實管理與此並沒有多少關聯,他們需要的與其說是管理,倒不如說是銷售培訓來得恰當。
誠然,企業需要經營,也就是說,企業必須開展業務,但是我們把「管理」概念引入企業經濟學的目的並不在此。換句話說,真正需要管理的對象不是業務,而是開展業務的企業本身。
經營業務和管理企業必須區分對待,後者要運用到管理,而前者幾乎完全沒有這個需要。
不但如此,對於某一單項業務來說,管理也許還會阻礙其順利開展。為什麼這麼說呢?這是因為管理需要在宏觀層面上進行長遠考慮。依照這種觀點,一個短期經營決策或許在很長的一段時期內無法產生對企業有利的效用,並且可能成為實現長期遠大戰略目標的絆腳石。例如,只顧著把質量不合格的產品儘快脫手,卻引起了顧客的不滿,導致他們轉向其他競爭對手,長此以往,企業的市場誠信度和企業商譽都會受到損害,這才真正貽害無窮。
04
管理不能成就企業家
伴隨上一個觀點出現的另外一個錯誤觀點是:通過與管理相關的教育和培訓能夠培養出優秀的企業家。這同樣屬於管理無法完成的任務,順便提一下,企業經濟學也做不到這一點。
企業家和商人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同理,企業管理者和企業家也不是一回事。當然我們並不否認,有些時候這兩種不同的品質和能力會同時出現在一個人身上,不過出現的概率極其微小。
通往成功企業家的道路無疑是充滿艱辛的。一位個人能力突出的企業家,對企業可能好,也可能不好。確切地說,對於具備獨立發展能力的企業來說,企業家的個人才能影響不大,但是對於那些嚴重依賴他們的企業來說,企業家的傑出才能卻往往有害無利。
最常見的一個例子就是,一個成功的企業往往傳不到後代手中,隨著創始人去世,企業也會跟著倒閉或者轉手他人。如果想要使企業具備不依賴於企業主獨立生存下去的能力,那麼管理必然是其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
因此我強烈建議一定要把企業家和企業管理者區別對待。這樣一來,也可以駁斥那種把利潤作為企業家行為動機的根深蒂固的錯誤理論:大多數時候,企業家的意願與企業的真正需求並不契合。這裡面也體現了企業家和企業的區別,以及「管理」和「企業家」不能等同看待的原因。
05
管理不只是高層管理
另外一個錯誤認識的產生基於這樣一個現實:許多人在提到「管理」這個詞的時候,其實都自動指代高層管理,但是了解企業內部結構運作的人都知道,管理並不只存在於最高層。從原則上講,所有以「管理」為工作內容的人都屬於管理者,例如生產線上的工人也應該算作管理者。
對於「下屬」來說,了解老闆的思考方式、做事角度、行為動機和原因,意義十分重大。這樣產生的直接效果就是:第一,可以從源頭上規避許多理解上的問題,還有相當一部分溝通障礙因此能得以化解,相應地,危機管理也變得不那麼必要了;第二,和下屬一樣,上級也需要被管理,說得更確切一點,他們也要受到來自下屬的管理。那些懂得如何管理各自老闆的人,很少會在職業生涯中遭遇困境。
06
管理不能等同於具體業務
管理任務和具體業務必須被嚴格區分開來,否則將不可避免地出現完全意義上的混亂。經濟類企業的典型業務—研發、市場、生產、財務、會計、人事、物流等常會被錯誤地當作管理任務等同對待。但是它們實際上應該被稱為「具體業務」或者「專業業務」才更加恰當,因為要完成這些任務,相關專業知識是必不可少的。
從事市場、財務、會計、生產、人力資源以及類似領域的人,也許會是一名優秀的專業人才,但僅靠這些遠遠不能成為一名優秀的管理者。與普遍的觀點相反,企業經濟學專業的畢業生幾乎完全沒有接受過管理方面的教育,即使偶爾有之也只是膚淺地一筆帶過。
這場由於企業經濟學專業業務和管理任務之間界線不清造成的混亂,使一些人錯誤地認為,企業經濟學專業的畢業生一定是好的,或者說至少是受過專業培訓的管理者。其實,管理還有其他的任務,比如制定目標、組織結構、決策、監控、人才開發與促進,等等。
一方面,想要漂亮地完成具體業務,必然要用到管理。另一方面,沒有具體業務,管理也無法實施—畢竟管理必須要有指向性,也就是說,必須要有對象可「管」才行。
那麼管理知識和專業知識究竟孰輕孰重呢?這個問題不能一概而論,而且也毫無意義。從本質上來說,兩者是相輔相成的。個別情況下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向某一方傾斜。
僅僅依靠專業知識無法產生效果(更不要說最優效果了)。反之,僅僅依靠管理知識,就會因為缺少用武之地而無法發揮作用。
還有一種觀點,即掌握某一領域專業知識的管理者,可以勝任任何一個管理崗位,什麼都能管—以我的經驗來看,這卻是大錯特錯。幾乎沒有一個例子證明,曾在汽車公司中任職的高管也能十分出色地勝任一家大型銀行的管理工作,反過來也是同樣的道理。
本文為「管理的常識」(ID:Guanlidechangshi)原創,摘自《管理技藝之精髓》,原書作者:弗雷德蒙德·馬利克,整編:常識君。
推薦閱讀:
※戰拖第五課:終極戰拖大法
※子彈筆記如何高效使用?
※身邊都是高效率的人是什麼體驗?
※不想當加班狗?做到這五點就夠了!
※我的晨間日記到底都在寫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