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正果法師:三事共勉

三事共勉

正果法師

    

    這幾年來我們佛教徒看到國家日益繁榮富強,國際地位日益提高,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逐步落實,感到由衷的高興。在這大好時節因緣中,每一個佛教徒,不論是出家眾還是在家眾,都必須樹立正確的觀念,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做個好教徒。為此,我提出愛國愛教、堅持正信、住持正法三事件,同教友們談談,以資共勉。

一、愛國愛教

  1.愛國:佛教徒是人民隊伍中的一部分,首先必須熱愛祖國,接受黨的領導和走社會主義道路。中國佛教協會從成立那天起,就號召佛教徒要「莊嚴國土、利樂有情」。這個口號,是佛經里的深言妙語,是佛陀莊嚴的教導,每個佛教徒都應該遵守奉行。在愛國問題上,從報答國土恩、眾生恩來講,就是要作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事。對於黨和政府為加快四化建設而制定的方針政策熱忱擁護。佛陀教導我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第一句是戒學,第二句是慧學,第三句是定學。戒定慧三學是佛弟子修學佛法的總綱。依教奉行,既不會做損人利己的事,更不致有違法亂紀的罪行。由持戒而眾善奉行,也就能積极參加四化建設。作的好、作的如法,也就是」莊嚴國土,利樂有情「,」報國土恩,報眾生思「了。六祖大師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佛法世法,圓融無礙,任運縱橫,萬事皆通。

  2.愛教。做一個真正的佛教徒,毫無疑問應該受教。對佛法僧三寶,必須虔誠地信仰,熱誠地愛護。佛陀說法教化眾生的本懷是令眾生改惡向善,斷染證凈,發菩提心,修菩薩道,以至成佛。

  《華嚴經》卷五十二《如來出現品》說:「佛子!如來智慧無處不至。何以故?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顛倒執著而不徵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則得現前。」佛在《涅盤經》中又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凡有心者,皆得成佛。《大方等如來藏經》說:「善男子!一切眾生,雖在諸趣,煩惱身中有如來藏,常無染污,德相備足,如我無異…… 信樂此法,專心修學,便得解脫,成等正覺,普為世間,施作佛事。」這樣的宣示教導,說明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平等一致,人人皆可成佛。這就是佛陀教化眾生的本懷意趣,豈可舍之而不信仰熱愛呢?

  我們在修行方面,首先應從觀心做起,這是最究竟的法門。如《心地觀經》說:「三界之中,以心為主,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永處纏縛。」《佛遺教經》說:「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千經萬論,說明觀心制心的道理,不可具達。觀察自己內心起念,是善是惡,善者護特,惡者當體消滅。在修行的方法上,佛陀教導以修持戒定慧三學為主。戒是防非止惡,定是一心不亂,慧是簡擇性相。換句話說,戒是防護止息身語意三業的一切惡行,不起心動念做損人利己的壞事。定是蒞善法一境上,一心一意的專註不散亂。慧是於境思惟考慮,辨別真善惡。觀察是善的,有益於別人的,就護持存留,而去作去為,不善的,就停息其心而不作不為。佛陀的這種正確可行的教導,使千千萬萬的人舍惡從善,斷染證凈,乃至得不可思議功德,豈可置之而不熱愛嗎?

  在立志發願上,佛陀教導修菩薩行的人,首先必須發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種偉大的誓願,對於一個佛教徒來說,應依教奉行,「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

  在誓度眾生的能緣心上,也就是在思想意識上,要激發大慈大悲心,特別要以無緣慈同體悲來對待所化度的眾生。但大慈大悲要登地的菩薩才能作到一部分,到佛果位上才能圓滿成就。我們在因地就要深心學習菩薩心,運用菩薩心。以菩薩心對待有情眾生,自然平等利樂。慈能與樂,悲能拔苦,對待一切有情特別對於人類,都應該生起與樂拔苦的慈悲心。以與樂拔苦之心待人,則人我是非,妒嫉障礙可以減輕,有利於安定團結,互助合作,尊敬友愛,和平共處。對別人(不管其與已有關係無關係)得到的榮譽財物等等,給與同情讚歎,歡喜慶慰。有此同情心,對別人得到的好處當然不會產生嫉妒障礙了。對別人遭到不幸的事,如暴力或野獸等等威脅,應協助其解除痛苦,給與安慰。這都是悲心的具體表現。這種具足同體悲心,化小我為大我的人生觀,是多麼值得尊敬讚歎的啊!

  佛陀教導弟子,要修菩薩行,首先要發菩提心,菩提心是以大悲心為基礎的。所以在發起慈悲心後,進一步發菩提心。菩提心是菩薩行的根本,發了菩提心,才能漸次證得無上正等菩提。菩提心的意義,在經論中.廣有說明,最根本的有兩條,即為利有情和願意成佛。菩薩與眾生的關係,經論中用一棵樹的莖幹花葉等與根的關係做比喻,如果根壞了,則花葉莖幹等俱萎變壞滅。又如同魚與水的關係,魚兒離開了永,就會死亡,菩薩離開了眾生,就無處修行菩薩道了。圓滿無缺的利樂有情,只有無上的佛陀,此外一切菩薩等,都有缺欠而不究竟。所以為利有情願成佛,是發菩提心的根本,缺其一都非圓滿。佛陀教導弟子們要發菩提心,修菩薩行這一偉大教導,是不可思議的,值得佛弟子們的尊敬愛護。

二、堅持正信

  《華嚴經》說:「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大智度論》說:「佛法大海,信為能人,智為能度。」學佛以信為入門。有了虔誠的信仰,即可長養善根,所以信為一切正道助道功德生長之母。由於各人的根性不同,對所信仰的法門也有不同的偏重。有的教友,偏信五戒十善人天因果的善願行。有的教友,偏信聲聞乘的解脫行,發出離心,厭離三界的苦法而越求解脫。有的教友,利樂有情的心識特勝,偏信發菩提心,修四弘誓願、六波羅蜜多、四攝化度。有的教友,厭離欲界粗苦,修習四禪八定,以得寂靜為樂。有的教友,厭離三界苦,欣求極樂往生凈土,以專一念佛為志。有的教友,參禪學道,真參實悟,以開悟為期。有的教友,誦經禮佛、寫經弘法。以上都是正信的一分,隨力行持,都能獲益。我們必須樹立正信,堅持正信,遇事應變,隨處皆通,無著自在,心安理得,不粘著於事相,雖處逆境,任運解脫,是真學佛的自在人。

  《成唯識論》說:「信,於實德能,深思欲樂,心凈為性;對治不信,樂善為業。」所謂「實」就是真理事實,「德」就是佛菩薩聲聞所具的功德,「能」就是自己的功能力量。對於佛陀所宣說的真理事實,相信是真實不虛的。對於佛菩薩聲聞所具有的功德。相信他是無偽的存在;對於佛所宣說的真理事實和佛的功德,相信自己能證能得。對於真理事實,能深刻思考決定即得無礙忍解。對佛菩薩聲聞所具有的功德,希望好樂欲求,以能證能得的堅定信受不疑,不為非理之說所動搖,就是清凈的正信心。

  真理事實,即佛陀宣說的教法。如四諦、五蘊、十二緣起、六度、二無我、三法印等,都是佛陀親證親知而宣說,皆是真實的事相理體。對這些真實事相理體堅信不疑,是為正信。

  從四諦來說,就是苦集滅道四種真實不虛之相,明染凈兩種因果。苦集是雜染因果,滅道是清凈因果。苦是逼迫義,凡是有漏的法,一切皆苦。所謂樂者,不過是暫時的相對的領受,究其本質遷流變壞來講。還是行苦。所以世間的有漏法,都是苦苦、壞苦、行苦所攝,是真實不虛的。人的一生,擴而易知的為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僧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略攝一切五取蘊苦。這八種苦,一個人只要不是幼年死亡或中夭者,大都不可避免要受八苦的逼迫。這裡以三苦舉例來說,如有人遭受到了不如意的事,或身體上已經有殘廢疾病等痛苦,再給與針灸服藥刀割治療,則是苦上加苦,是為苦苦。一種心愛的東西或親戚朋友,遭到破壞因緣,心生痛苦,是為壞苦。一切有為法,都是剎那遷流變易的,給人以不安定的逼迫感受,這就是行苦。這些都是真實不虛的事相,所以一切遷變流動的有漏法,都決定是苦。苦是果法的表露,追究其原因,都是由煩惱業行招感而來的,所以苦果的因,就是集諦。這苦集二諦,就構成有漏雜染的因果;滅是滅盡義,即斷除煩惱業行因果的苦集二諦而得到的寂滅解脫,是一種清凈寂滅無為的境界,是修道所得的結果。道是出離義,即證得寂滅的因行,修行道諦,可以離苦集而證得圓滿寂滅的涅盤。道有正道和助道,正道即諸無漏的智慧,助道即諸有漏對治的方便善法。由此道故,知苦斷集、慕滅修道。道是能證得滅諦的因,滅諦是道證之果,故由滅道二諦構成出離的清凈因果關係。

  解說四諦的意義,在經論中說得很多,也很深細,這裡只作了簡單的介紹,使教友們知道四諦是真實不虛的真理事實。佛陀在菩提樹下成等正覺後,首先就是到鹿野苑為陳如等五人說苦集滅道四諦法,五人聽了之後,漏盡結解,證阿羅漢。最後在雙林樹間入滅時說《遺教經》,又重宣四諦法門。《遺教經》說:「汝等若於苦等四諦有所疑者,可疾問之。毋得懷疑,不求決也。爾時世尊。,如是三唱,人無問者。所以者何?眾無疑故。時阿(少/免)樓馱,觀察眾心,而白佛言:世尊!月可令熱,日可令冷,佛說四諦不可令異。佛說苦諦實苦,不可令樂。集諦是因,更無異因。苦若滅者,即是因滅,因滅故果滅。滅苦之道,實是真道,更無餘道。世尊!是諸比丘,於四諦中,決定決定無疑。」世尊初轉法輪和最後說法都是說四諦法門,可見四諦法的重要了。

  又如業果,是佛教教義上最重要的內容,即一切有情的生死流轉,聲聞獨覺聖人的斷染證凈,菩薩的修行六度四攝,證得無上正等正覺,都是染凈業力的體現。依業流轉,依業出離,此理不虛。(妙法聖念處經》說;。「業果善不善,所作受決定,自作自纏縛,如蠶等無異。」業果決定,說明一切眾生,畢竟都無主宰自在的實我我所,隨善惡染凈的業力,各自受報。業是身語意的造作,『順理利人的造作是善業,違理損人的造作是惡業。善業有生樂果的力用,惡業有生惡果的力用。善惡業招感果報的功能勢力是堅強的,如善業未為邪見損害,惡業未修善法對治,縱經百千萬億大劫,也不會消失,到因緣成熟的時候,決定招感果報不虛。所以如來在許多經典里都說:「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忘,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在業力感果上,又有別業和共業的差別。個人所招感的一切稱為別業,如身相好醜,智慧高低,壽命長短等,為別業所感,是為正報。與別人共同享受的衣食住行,山水環境,醫藥衛生等各種共同的東西,是大家過去的共業所感,稱為共業,是為依報。詳細分析起來,還有別中別,共中不共的差別。這種業果決定的道理,是甚深的真理。如果每個人都相信這個真理,則人人斷惡修善,人人互相尊重愛敬,自然清凈和諧,天下太平。

  總起來講,信有三種差別:一信「實」有,即對於佛陀所說一切法的真理事相,深信忍可為有,就是「忍」義。二、信有「德」,即對於佛菩薩聲聞聖者所證清凈功德,深信思可為有,生起愛樂,就是「樂」義。三、信有「能」,即對於真理事實以及世出世間有漏無漏善法,深信自己及他人,只要依著佛陀的教導去修習,都能成就。學佛者在自己思想意識上生起這樣的信心,便是正信,能對治一切的邪念和不信,專心一意地修習做出世善法,堅信不疑。所以《成唯識論》說「信」乃「心凈為性,對治不信,樂善為業」。勇往直前無掛礙,堅持正信必成佛。

  學佛的人,樹立和堅持了正信,就決不會去做不符合正信的事。如問卦、抽籤、燒紙錢、看相、算命、堪輿;觀星等等,本為佛陀所禁止,豈能信受宣傳?作為一個佛教徒,應以所知所解的正法,宣傳弘揚,不應做違背佛教宗旨的事情。我們要珍惜自己的正信,自己要依教而行,也要做宣傳解釋工作,令非正信者舍邪歸正。一個佛教徒的言行,關係到佛教的興衰存亡,我們要隨時隨地莊嚴三寶,光顯正信。

三、住持正法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作為一個佛弟子,就應有弘揚正法的責任。如果不弘揚正法,就對不起三寶,對不起師友,對不起自己。龍樹菩薩說,「假使頂戴經塵劫,身為床座遍三千,若不傳法度眾生,畢竟無能報恩者。」禮佛誦經、燒香供燈、建塔刻經、修廟度僧、布施供養等等,都有功德,都能部分地報答三寶的恩德。如果講到真正要報三寶之恩,就只有住持佛法,弘揚佛法。正法久住,對三寶、對師友、對眾生、對自己,都是不可思議的功德,也就是真正報佛恩了。

  世親菩薩造《俱舍論》三十卷,最後他說造論的目的,就是要住持正法。什麼是正法呢?他有頌曰:「佛正法有二,調教證為體,有持、說、行者,此便住世間。」三藏教典都可說是正法,世親菩薩卻說只有兩種,這就給我們指出了正法的體性。虔誠敬信之後,指導思想端正了,燒香、禮拜,誦經,都是住持正法,乃至起心動念為三寶作些許有益之事也是住持正法;為佛教培養接班人,興修寺廟,雕刻經典,印行法寶等等,更是住持佛法了。為了認識正法的體性,這裡將《俱舍論》頌文略作解釋。該論分別各種法門,皆為弘持世尊教法,最後對何為正法(一問),當住幾時(二問),以頌作答:「佛正法有二,謂教證為體,有持說行者,此便住世間。」前二句答第一問,後二句答第二問。

  法有兩種:一教正法,二證正法。教即契經、調伏、對法三藏文字教典。大體上說,契經詮定學,調伏詮戒學,對法詮慧學。所以教正法,即經律論三藏經典。證正法即三乘菩提分法。對教正法,有能讀誦受持宣說弘揚的人,教正法就住持在世間。對於證正法,有能依教修行者,佛的證正法使住持世間。道籍人弘,法依人住,人在法在。世親菩薩說,隨三種人住世的時間限量,正法亦如量住世。聖教總言,正法住世千載,有處又說正法雖住千載,教法住世復過於此。我覺得做一個佛教徒,不論出家在家,人人都應該發願弘法度生。如果學佛者人人發此願心,堅持如此願心,便能隨時隨處方便受持宣說修行住持正法。有此願力,自己身語意三業一切所作所為,都能如法如律,當體就是住持正法。

  我們在佛法方面,作到受持、宣說、修行,是住持正法,積極從事「莊嚴國土,利樂有情」事業也是住持正法。當前我國人民最主要的任務,就是加快步伐實現四個現代化,我們佛教徒必須投身到四化事業中去,士農工商隨條件之宜,積極去作,既是莊嚴國上利樂有情的事,也符合菩薩精神,更會得到人民的支持讚許,有利於弘法工作的開展。在歷史上,我們的祖師為了住持正法,大都是熱愛勞動生產的,如百丈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大溈開田,黃檗栽松,仰山採藥,凡此等等,給我們做出了榜樣.我們佛教徒要發揚佛教優良傳統,積極去做有利於人民的事業,使如來正法發揚光大。

  上述幾點,是我個人的想法,不一定正確,願共勉之。

備註:

作者:正果法師

原中佛教協會副會長、北京廣濟方丈


推薦閱讀:

太上感應篇  (第二二一集)凈空法師講解
破-凈宗法師:善導大師解釋的「迴向」是方便說,我的「迴向」理解才是究竟說
凈空法師講《金剛經》十七
海雲繼夢法師開示《准提法門〉(三)
凈空老法師:同學們要辨別邪正,學了經教不能落實,那是白修了

TAG: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