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太極拳與腹腦

一、腹腦是人體的「第二大腦」

      越來越多的科學家認為人類除了大腦之外還有「第二大腦」,那就是肚子。一些科學家認為,人類的許多感覺和知覺都是從肚子里傳出來的,肚子里有一個非常複雜的神經網路,這一「第二大腦」也被稱為「腹部大腦」,它擁有大約1000億個神經細胞,比骨髓里的細胞還多。

    有報道說,人體的神經傳遞物質——95%的血清基都產生於腹部的「第二大腦」。這套神經系統能下意識地儲存身體對所有心理過程的反應,而且每當需要時就能將這些信息調出並向大腦傳遞,這也許會影響到一個人的理性決定。

    有關資料介紹,一個人的內臟在75年中大約要通過30多噸的營養物質和5萬多升的液體。這些東西的通過量由腹部大腦高智能地操縱著。腹腦能分析成千上萬種化學物質的成分,並使人體免受各種毒物和危險的侵害。腸子是人體中最大的免疫器官,它擁有人體70%的防禦細胞,大量的防禦細胞與腹腦相通。當毒素進人身體時,腹腦最先察覺,然後立即向大腦發出警告信號,人們馬上意識到腹腦有毒素,接著採取行動:嘔吐、痙攣或排泄。  

    科學家認為:越往消化系統的深處,大腦對其的控制力越弱。口、部分食管及胃都受大腦控制,胃以下部分則由腹腦負責,當最後到達直腸及肛門時,控制權又回到大腦。

    腹部也會生病,而且比頭腦的毛病還多。當腹部神經功能紊亂時,腹腦便會「發瘋」,導致人的消化功能失調。有關研究表明,腹腦具有記憶功能。過度或持續不斷的恐慌不僅在頭腦留下印象,甚至會給腸胃器官打下烙印。腹腦有病直接會影響睡眠,人在沉睡時,腸器官進行柔和有節奏的波形運動。但做夢時,其內臟開始出現激烈震顫。反過來,內臟及其血清基細胞受到刺激會使人做更多的夢。許多腸功能紊亂的病人總抱怨睡不好覺,原因就在這裡。

    人類對神經系統的研究,已有約1013年的歷史。但相對於大腦,人們對腹腦的研究才剛剛起步。現在所有腹腦專家都相信:「人的肚子擁有智慧。」因此,意識與腹腦的關係將是本世紀科學的另一探索領域。

    二、太極拳是鍛煉第二大腦(腹腦)的最好選擇

    我們通過研究太極拳的運動形式和呼吸方法,發現太極拳運動對鍛煉人體第二大腦(腹腦)的作用非常大。

    1.太極拳以意識為主導的練功方法。    

    太極拳上場打拳要求先入靜藹片刻,洗心滌濾,凝神壹志,檢查自己全身上下是否放鬆,然後引真氣下行,意注丹田,待感到丹田發熱後,再由丹田內轉帶動周身轉動,這時感到小腹內真氣逐漸充盈、鼓盪,從而使真氣帶動小腹內的諸多臟器轉動起來,  腹內臟器的旋動刺激了內臟及腹  部表皮內外的諸多神經系統的良  性反應,進而產生信息並且通過神經系統網路與大腦交流。然後大腦中樞神經系統向身體各部發出有關指令。

    2.太極拳整體螺旋,帶動四肢順逆纏絲的運動形式。

    太極拳,特別是陳氏太極。拳,強調在全身放鬆、立身中正的前提下,發揮整體作戰的特點,即丹田內轉帶動全身的螺旋運動,強調丹田內氣與四肢軀體動作要完全協調一致,做到「一氣貫穿,周身一家。」打拳時,在立身中正的前提下,以腰為核心,動作走螺旋勁,即以胸腰的整體螺旋帶動四肢的順逆纏絲勁,姿式大小動作都要以腰為樞紐,出勁人勁,都走腰勁,每一動作先是意動,再而丹田轉動,進而丹田內氣鼓盪帶動四肢螺旋轉動。在實際走架中,我們可以體會到很多太極拳的獨特的運動形式對腹部的全面運動調節,打拳時丹田內轉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包括前後、左右、上下、斜向、橫向等多種立體螺旋方式,  但這些內動方式必須是與外形動作協調一致的。而且強調這種協調是以內動意識為先,做到內外一致。如:丹田走前後圈時,外形也走前後卷放,如:  「左沖」、「右沖」等式;丹田走左右圈時,外形也要走左右螺旋,  如:  「運手」、「三換掌」諸式;丹田走斜圈,外形動作也是斜向旋轉,如:「白鶴亮翅」、「六封四閉」等式。

[page]

    太極拳走架,所有拳式自始至終要求胸腰摺疊與丹田內轉結合,這種大大小小拳式的螺旋轉動,每時每刻都是在意念引導下以腰為軸為核心的旋轉,這種有慢有快、有柔有剛、有松有緊、有斜形有平行、有上下有前後的全面螺旋運動,在外加強了腹肌腰肌的鍛煉,增強了其腰腹肌的彈性力,在內對腹內的諸多臟器起到有機的震蕩和按摩作用,無疑會增強它們的生理功能。

    古拳論日:  「以意行氣,以氣運身」,「始而意動,即而氣動」都是強調打拳意念與外形及呼吸的協調一致。而這裡所言之氣,特指丹田氣動,由於丹田(腹部)神經系統得到了頭腦神經信息傳遞,進而丹田內轉,腹內營氣促動內臟蠕動,刺激腹腦神經系統作出反饋信息傳遞給頭腦,頭腦經過信息處理再給腹腦發出指令。我們認為這種意氣協調聯動,也就是頭腦中樞神經與腹腦神經系統的聯網交換信息,從而聯合指揮人身整體行為。

    3.太極拳氣沉丹田與丹田內轉的獨特呼吸方法

    陳氏太極拳的氣沉丹田與丹田內轉法是呼吸運動、腹部運動、骨盆運動三結合的一種獨特鍛煉方法。打拳時凡是做提膝動作時想到吸氣、收腹、提肛、松胯;而當做弓、馬步時常想到呼氣、放鬆、下沉、沉翻左右臀、  會陰處一提一松、骨盆處關節立體螺旋式的上下轉動,即斜向直 「∞」字形的運動,都可以使人注意會陰穴,增強人體上下部的活動,從而使大腦皮質與下部內臟器官關係密切起來,以調節內分泌機制,並且可以使腹肌、骨盆肌以及下部器官的各種括約肌、提肌、豎立肌等保持良好的彈性。這對增強性機能和增加性激素有積極作用,有助於像古人所論取得「煉精化氣,還精補腦」之功效。從這一點上我們也可以悟到,我們的先人雖然不像現代人這樣,掌握了現代人體解剖學知識,但他們已經認識了腹部的鍛煉能增強腹內諸多臟器的功能,特別是人體內分泌腺的分泌物,即激素的生理變化,進而影響大腦的功能變化。

    另外太極拳,特別是陳氏太極拳的氣沉丹田與丹田內轉相結。合的逆腹式呼吸法對腹部內臟功能的鍛煉所產生的功效是非常大的。丹田內轉,其實質就是一種

丹田呼吸法。打拳時所謂呼吸與動作配合,主要是指這種以丹田呼吸(腹呼吸)為核心的鼓盪之內氣與拳架動作相協調。拳論云:

  「內不動,外不動」,  「腰不動,手不發」,打起拳來腹部內氣鼓盪,翻江倒海;外形則旋踝轉膝,旋腕轉臂。旋腰轉脊這樣以丹田為核心貫穿整體一系列的螺旋運動,可以使腹部臟器通過.自我按摩而增強其機能。陳氏太極拳特別注重呼氣,實踐證明打拳時呼氣動作有利於身體松沉,而人體在放鬆狀態下,對神經系統、筋骨肌肉的鍛煉都有良好的。影響。我們體會,凡是打拳時腹式呼吸運用好的拳手,打拳和推手時就會感到腹部丹田內氣就像。大海的波浪那樣,一浪接一浪地向前翻騰,從而丹田內氣帶動四肢、身軀螺旋纏繞。由於內氣充盈,打拳推手總感覺有一股使不完的勁。這種由內而外、由外而內的練功方法,使得練習太極拳有素者,較好地協調了人體各方面的生理反應。實踐證明,長期堅持打太極拳者,一般都感覺頭腦清晰、兩眼有神、思維敏銳、步履輕靈。他們的神經系統、消化系統、呼吸系統都較常人強很多。

    太極拳是周身整體的運動,拳論云:渾身無處不太極。太極拳鍛煉講究整體協調,  「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而這種整體運動形式的核心是圍繞著小腹(丹田)來進行的,「抓住丹

田練內功」、  「刻刻留意在腰』隙」。研究前人的拳論,我們可以看出前人對人體腰腹部的鍛煉是多麼的重視。今天科學的飛速發展,為我們提供了進一步破解人體腹部神奇功能的條件和機遇。我們理應抓住這個機遇,利用現代科學技術破解古老的太極拳文化之謎,讓她發出新的更迷人的光彩,造福全人類。

    腹腦與太極拳概念的提出是一個新課題,在此方面我們知之甚少,只是感覺人體除了頭腦之外,無形之中確有一種意識牽動著我們的行為。聯繫太極拳的練功方法和思維方式,我們覺得太極拳這一古老的拳種對其鍛煉者所產生的效果確與所謂「腹腦」現象有某種「緣結」。寫出此文只是初步探討,願意與國內外有興趣研究探討此道者進一步深入研究。


推薦閱讀:

練太極拳怎樣分虛實
論談陳式太極拳的練法
陳氏太極拳老架一路拳譜(一)
再評大清帝國的奠基者皇太極
太極散手連拳

TAG:太極拳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