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營衛,有關營衛, 從正邪鬥爭論營衛, 關於中醫營衛模型的認識和思考,營衛與氣血津液關係

解營衛

  欲知《傷寒論》,必先明營衛。 ?

營衛之解,中醫書籍多如牛毛,對營衛之解多是烏合之眾,人云亦云,始終未能讓我明白,營衛究竟是何物??經過這幾天廢寢忘食的思考,終得其解!-------營者,道法氧氣也;衛者,道法嗅氧氣也。 ?

天人一氣,人身道法自然,人身是天地之道的縮影! ?

地球上空最外層是嗅氧層,具有保護地球免受外空之物侵襲。而人之衛氣也,具有嗅氧層同樣的作用,保護人身免受六淫外邪入侵,若得外感病,衛氣必先傷,而引動里氣,方可致病。嗅氧氣密度高,其性濁而驃悍,衛氣與之相仿。 ?

地球表面是氧氣層,具有榮潤滋長養萬物之功。營氣,具有營養榮潤肌膚腠理之功。氧氣其質清柔,營氣與之相防。 ?

營氣源於脾土,藏於肝木,行於脈內。衛氣源於胃土,藏於肺金,行於脈外。脈者,非血脈之脈也,而是經脈之脈耳。道法自然,營氣氧氣皆藏於肝木,乃肝木所吐,具運動勢氣主向外疏泄;衛氣嗅氧皆藏於肺天,乃肺天所積,其運動勢力主向內收斂。 ?

營衛與氣血之的關係: ?

營衛乃氣血所化,營衛運行於經脈肌膚腠理,氣血運行於血脈及臟腑。外感病,首傷營衛,久則累及氣血;內傷雜病,緣於臟腑經絡氣血之傷。營衛運行方式以出入為主,而氣血則以升降為主。是故內傷雜病,皆緣於氣血升降失常,而外感病則緣於營衛出入失常。外感來自六氣,故仲聖以六經應六氣而論之。內傷雜病,來自氣血運行失常,致使五行升降運動失常。 ?

圓運動理論,論人體氣血升降之規律最明,是故圓運動理論善長治療內傷雜病。六經論以治外感病見長。

有關營衛【營衛氣血】營、衛、氣、血是人體生命活動過程中所必需的物質和動力基礎。氣血在經脈中不斷地循環運行。營、衛來源於水谷之精氣,其生成要通過一系列的臟腑氣化活動,如脾胃的消化運輸,心脾的氣化輸布,然後分別營養人體各部,故《靈樞.營衛生會篇》說:「谷入於胃,以傳與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這裡所謂「清」和「濁」主要是從功能上的差異而言。「清」是指營氣的作用比較柔和,「濁」是指衛氣作用的慓悍滑利,無所不到。「衛主氣」,「營主血」,衛屬陽而營用陰,陽主外而陰主內,故從所處位置而言,有「營行脈中,衛行脈外」之說,這雖不是絕對的,還是可以說明營和衛在內、外概念上的不同。從作用方面講,「衛」有捍衛於外的「保衛「」用;「營」有充盈於內的「營養」作用。一般來說,「營衛」主要體現在功能作用方面,「氣血」主要體現在物質基礎方面。通過氣血的運行,發揮營衛的作用。所以《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陰」指營血,「陽」指衛氣,這些陰陽、內外、守(內守)使(運行)等對偶概念名詞,提示了營衛氣血之間的相互依存關係。清代葉天士的《溫熱論》就在這個基礎上,把溫病傳變劃分為衛氣營血四個階段,作為臨床上辨證施治的綱領。

營衛鉤玄 文章來源:      2006-1-4 11:33:50 營衛學說是中醫重要的基礎理論之一,早在《內經》即設立專篇進行論述,主要內容散見於《五十營》、《營氣》、《營衛生會》、《衛氣失常》以及《衛氣行》諸篇,下面結合自己研習經典的體會從營衛生理、病理以及治療方面做一總結。

一、營衛鉤玄之生理篇

1.營衛來源

營衛皆由胃中水谷精微所化生,源於中焦,本於下焦,散於上焦。吳謙在《訂正傷寒論》中曾言及「營衛二者,皆胃中後天之谷氣所生,其氣之清者為營,濁者為衛,衛,即氣中剽悍者,營,即血中精粹者。以是定位之體而言,則曰氣血,以是流行之用而言,則曰營衛……然營衛之所以流行者,皆本乎腎中先天之一氣。」腎中先天之精氣與脾胃後天水谷之氣是營衛化生的源泉,相對來說衛更關乎先天,營更關乎後天,但實際上營衛的化生皆稟於先天,養於後天,和先後天因素都有非常密切的關係,不可偏廢。

2.營衛循行

營衛循行有兩途:一是運行於十四經脈,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在心肺上焦宗氣貫心脈行呼吸之推動下,營衛隨十四經偕行,始於手太陰肺,終於足厥陰肝,復還於手太陰肺,如環無端,終而復始,陰陽相隨,營衛相將,偕行出入。如此,胃中化生的營衛由中焦升散至上焦,然後上下表裡升降不息,往返不止,在上下往返轉運中復又化生營衛之氣。二是營衛隨天地運轉、陰陽盛衰而進行的晝夜循行。一日分為十二時,卯酉分晝夜,子午分陰陽,人氣亦應之。衛氣之行,晝夜五十周於身。平旦陰盡,衛氣出於陽,衛陽逐盛,至午衛陽極盛,由午至酉衛陽逐衰,衛氣依次循足太陽,手太陽,足少陽,手少陽,足陽明,手陽明,加強陽經之運行,運行二十五周。入夜陽盡入陰,由酉始陰氣逐盛,至子陰氣極盛。子至卯陰氣盛時,加強陰臟運行,亦運行二十五周。而後平旦陰盡,復從足少陰運注於陽經,與天相貫,常如無已,陰盡而陽,陽盡而陰,往返無窮。但是必須說明的是,對於衛氣晝行於陽,夜行於陰,不可絕對理解。蓋陰陽互根,營衛相隨,衛氣行,營氣必隨之。張志聰說:「衛氣之循經而行者,與脈內之營氣交相環轉。晝行於陽,夜行於陰者,與脈內之營氣相將而行。」雖衛氣白晝加強陽經運行,黑夜加強陰臟運行,然營衛必相隨而行,以便溫潤衛陽運行之臟腑,和其所主。

相對於營氣來說,衛氣在生命活動中起主導的作用,這是由於它的性質剽悍滑疾,常常不受脈中血液流速以及脈道的約束,可以根據體內外環境的變化而發生功能的變動,在運行於經脈的同時隨時應急。如熱飲食或酒熱之氣入胃,熏蒸衛氣,營衛受熱加速運行,即可越其經脈之道而出。《營衛生會》篇說:「人有熱飲食下胃,其氣未定,汗即出,或出於面,或出於背,或出於身半,其不循衛氣之道而出,何也?……內開腠理,毛蒸理泄,衛氣走之,固不得循其道,此氣剽悍滑疾,見開而出,故不得從其道。」《經脈》篇說:「飲酒者,衛氣先行於皮膚,先充絡脈,絡脈先盛,故衛氣已平,營氣已滿,而經脈大盛」。熱飲食和酒熱之氣入胃,衛氣振發,運行加速,腠理疏泄,衛氣走之,見開則出,營氣亦隨之,故經絡充盛而滿,汗出,營衛越其外。營氣之運行其常乃是發揮其精專營養的作用,既入於五臟之隧道——經隧內臟組織,又隨經脈之血運行於體表,一日一夜周於身,常營不已,終而復始,是謂常道。營與衛陰陽相隨伴行於身,二者一內一外,營行脈中,衛行脈外,或旁達四肢,或遍澤於皮毛,或出入於十二經脈腧穴,營血衛氣相互間陰陽相抱,和諧貫通,以絡脈系統為道路,以津血氣化為形態,晝旺行於陽,夜旺行於陰,此生物鐘之天人相應規律也。

所謂經絡,就是人體營衛血氣運行的通路,營衛循經脈而行,但在具體的運行中又略有不同,一般營行脈中,衛行脈外,陰陽協調,互相制約,互相依存,在整體運行中有離有合,四肢末端是營衛行於皮膚、經脈之外內上下相貫如環無端之匯合處,此謂之「氣之大絡」,《靈樞·動輸》篇曰:「四街者,氣之徑路也,四末營衛之陰陽之會者,此氣之大絡也,絡絕則徑通,四末解則氣從合,相輸如環。」從上文可以看出:「大絡」阻塞不通時是氣街保證了營衛之氣的正常循行。氣街在於胸腹頭脛,《靈樞·衛氣》說「胸氣有街,腹氣有街,頭氣有街,脛氣有街。氣在頭者,止之於腦,氣在胸者,止之於膺與背俞,氣在腹者,止之於背俞與沖脈於臍左右之動脈者,氣在脛者,止之於氣街與承山、踝上以下。」頭部氣街主要通於腦,諸陽氣皆上聚於腦,而胸、腹內藏五臟六腑,彼此之間相依相靠,手足十二正經、十二經別、十五絡脈、奇經八脈也是無不通達胸腹,形成密集網路,足踝部之氣街在足陽明之氣沖穴及足太陽之承山穴及外踝上下諸穴,此處均有奇經八脈分布,起到重要的聯接作用,所以說氣街是營衛運行之徑路,實際上就是頭胸腹脛各部脈氣散布合聚的縱橫通道。

3.營衛功能

衛在脈外,主衛外而屬於陽,功能如下:一是護衛肌表,防禦外邪;二是熏膚充身,溫養皮毛;三是控制腠理開合,主司汗液的排泄。衛氣和則分肉解利,皮膚潤柔,腠理緻密。衛氣的生理功能和特性決定衛氣宜溫宜固。營在脈中,主內柔而屬於陰,其功能有營養作用以及化生血液的作用,營氣的生理特性及功能決定了營氣宜養宜斂。營衛二氣雖是陰陽不同的屬性,但又互根互用。以相對位置而言營脈內衛脈外,從功能看營衛有屬陰屬陽之異。營氣雖屬於陰,但具陽氣之性,營氣與衛氣在正常狀態下處於相互制約、相互依存的生理狀態之中,這種相對平衡的狀態稱之為營衛和,這時衛陽外固,營陰內守,營衛之氣協調和合。要維持營衛和的狀態,有三個方面十分重要:首先在營氣與衛氣的運行方面要協調一致,營行於脈中,衛行於脈外,相伴而行,有營有衛;其次在營衛的力量對比上要基本平衡,營不過強,衛不過弱,衛陽營陰能相互制約;再次是營衛的各自功能應能維持在正常範圍之內,若營衛的某一方面功能發生障礙,則會影響整體,造成營衛不和。

營衛可以化生血液,營潤周身,補益腦髓,化生神氣。營衛氣之行於骨者,在「骨之屬」,《靈樞·衛氣失常》云:「骨之屬者,在骨空之所以受益而益腦髓者也」,津液淖澤注於骨,骨屬屈伸,補益腦髓。營衛從尾骶而滲入脊骨,上滲髓空入腦,補髓益腦,化生神氣,使思維敏捷,意識精明,智力增強。衛氣者,司眼目毛竅之開合者也。晝夜寒暑之開合乃天之開合,人氣亦應之,衛氣晝行於陽則目張神機開,夜行於陰則目瞑神機合。衛氣行於肌表司毛竅之開合,天寒則毛竅合以保持體溫,並可防禦外邪,天暑則毛竅開汗出以散熱,並可驅邪外出。

雖然營與血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繫,《內經》行文中多營血互稱,可是營並不等於血,營氣有著與血濡養功能之外的更多的作用,例如營氣具有調節作用這一點就往往被人們所忽視。《素問·痹論》指出「營者,水谷之精氣也,和調於五臟,灑陳於六腑,乃能入於脈也,故循脈上下,貫五臟絡六腑也」。所謂「和調於五臟」者,指營氣與五臟關係密切,一方面營氣的化生、運行、分布與五臟有關,即《婦人良方》所說「榮者……化生於脾,總統於心,藏受於肝,宣佈於肺,施泄於腎」。另一方面營氣又可調節五髒的功能,和諧五髒的關係。眾所周知,營氣是血中之氣,是機體精神活動的主要物質基礎,是神氣的中介,大腦的精神意識活動可以通過營衛之氣來影響臟腑,通過營衛—神—五臟—營衛這一交互循環作用調節五臟功能。

4.營衛氣化

營衛氣化乃指營衛之氣的變化。營衛氣化的過程包括營衛離合交感媾化,營衛氣化過程是一個複雜的物質、能量代謝和信息調整過程。它溝通了人體與自然的聯繫,實現了人體內外環境的和諧統一。

營衛氣化立論依據。營氣與衛氣相關是:①營行脈中為衛之根,衛行脈外為營之華。②陰陽相隨。內外相貫,二者不可相失。黃元御說:「衛氣為陽,然氣降而化水,是自陽而之陰也,營血為陰,然血升而化氣,是自陰而之陽也。衛降而營升」,這原是稟承《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雲出天氣」思想。拓展了營衛升降出入之論,曰:「水谷入胃……上乘化為霧氣而歸肺,肺司氣而主皮毛,將霧氣由臟而經,由經而絡,由絡而經,自經而歸臟腑」。這裡指出了營衛之氣升降出入運動形式,而且點明了營衛運動的途徑及氣化之場所。

營衛離合交感。營與衛有清濁之分,陰陽之判。營衛之氣的離合,「聚散相盪,升降相求」,營衛之氣之交感,「循環迭至,潤溫相接」,兩者

「相爭相制,欲一之而不能」,然「陰陽相引」是營衛離合交感的內在動力。營衛離合交感主要發生於機體外周皮腠部位,這同皮腠之絡脈-孫絡結構有關。絡脈是營衛血氣淺出皮表、表陽之氣內達經脈之必經渠道,《素問·氣穴》曰:「孫絡三百六十穴會……以通營衛」,景岳注云「表裡之氣,由絡而以通,故以通營衛」。由孫絡在外周構成首尾銜接的密織交叉的網路,從而使營衛之氣從線狀或網狀流行,變為面狀的彌散,張志聰雲「脈內之血氣從絡脈而滲貫於脈外,脈外之氣血從絡脈而溜於脈中」,從而觸發了營衛交感,最終至於「陽注於陰,陰滿之外,陰陽勻平,以充其形」。

新陳代謝及相互媾化。營衛離合交感孕育了微妙的營衛媾化,旨在棄舊而用新,共同完成機體的新陳代謝和防禦過程,保持生命的穩定,趙意空云:「衛行脈外者,其氣交感於脈中矣;營行脈內者,其氣交感於脈外矣。陽津陰涸,交相感觸,而又合以大氣者,谷精漸以變化,溫度籍以保存」(蔡陸仙《中國醫藥會海》)。可見營衛離合之趨勢,交感之狀態,媾化之結果,根源於營衛自身的矛盾運動。①營衛離合交感是營衛媾化的前提條件。②營衛媾化是營衛矛盾運動的必然結果。營為陰,衛為陽,兩者性質截然相反卻又同源同流、離合交感,兩者的矛盾運動促成了營衛媾化這一結果的產生,這使得機體的防禦和新陳代謝過程統一起來,極大地增強了機體在惡劣環境中的適應能力。

營衛氣化的意義。營衛氣化的實質是棄陳就新,伴隨著物質和能量代謝的進行,「溫度籍以保存」,以供全身組織器官功能活動,這成為生命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鏈環。正如《呂氏春秋·克己》「用其新,棄其陳,腠理遂通,精氣日新,邪氣盡去,乃其天年」,營衛氣化促進了生命新陳代謝,由此使生命體內精氣得以更新,推動臟腑生理活動,確保機體生長發育,共同防禦外邪入侵,延續生命的過程。營衛氣化實現了人體與天地交通,實現其物質轉換和能量轉換的過程,乃「生生相續,彌於無窮」的源泉。

二、營衛鉤玄之病理篇

1.營衛病理機制:營衛調暢則氣血通利,五臟安和,營衛充固才能元真強旺而陰陽調和。營衛一旦失調,輕則營衛失和,重則導致營衛虛衰,臟腑受損,《靈樞·邪客》曰:「營衛稍衰,則真氣去」。《素問·熱論》曰:「營衛不行,五臟不通則死」,所以營衛病變總機製為營衛失調。

2.營衛病理類型:根據營衛的偏盛偏衰情況又分為營衛不和及營衛虧損兩大類。

(1)營衛不和:營衛二者生理上必須互相配合協調,和則順,逆則亂,兩者病理上相互影響,無論營或衛的任何一方出現異常,均會破壞營衛這一處在不斷變化中的相對和諧平衡,而出現營衛不和的情況,主要病機是營衛相互關係失調,造成一方偏盛一方偏衰。

營衛不和的臨床表現很多,均與營氣和衛氣的機能有關,大多不表現為臟腑的實質性病變。《傷寒論》54條指出「病人臟無它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衛氣不和也」,即病人臟腑無實質性病變,而由於營衛不和出現發熱、自汗出等癥狀,如衛弱營強:自汗;營弱衛強:發熱汗出。營衛不和這一概念不僅僅可以說明表證、自汗的病機,還可出現於多種疾病之中,例如寤寐失調也多與營衛不和有關,衛氣晝則不能行於表則精神不振,夜不能入於陰則心煩失眠,是病雖表現於衛,然其機要仍在於衛氣不共營氣諧和之故。所以在治療時重在調節營衛,使營衛交通,陰陽相濟則不寐自除。筆者曾統計桂枝湯病例500例發現,應用桂枝湯可治療外感內傷疾病達76種,而這些不同種類的疾病之所以能均使用桂枝湯獲效,關鍵在於這些病例有其共同的病機——營衛不和。營氣與衛氣的相互和合是機體維持正常機能的重要因素,在治療中注意調整營衛氣的運行、分布以達到陰陽和合的目的是十分重要的。

(2)營衛虧損:多累及臟腑,又可分為兩個階段:①營病衛病,營衛虧損初期主要表現為營病或衛病的某一方面為主。營病病機為營氣虧少,導致臟腑精氣不足,證見:形容憔悴,頭昏,心悸乏力汗多,失眠多夢,貧血。衛病病機為衛陽不足,衛外不固,證見體弱多病,畏風,自汗易感,皮膚毛憔。②營衛俱病:營衛虧損進一步表現為營衛俱病,勢必對臟腑氣血均有所影響,以氣血而言:營虛必導致血涸,衛弱終成氣竭。又因營衛與宗氣形成有關,故營衛衰則宗氣不足,漸至真氣竭,營衛病變涉及氣血與臟腑,尤其以心肺不足有關,人體臟腑賴營氣充養,營氣虧少必導致臟精不足,引起臟腑陰陽偏盛偏衰而致病。應當強調:營病衛病的劃分只具有相對的意義,營衛相互影響,營病未有衛不病的,衛病未有營不病的,只不過有先後主次輕重之別罷了,臨床上當據脈症兼顧雙方,固衛必兼養營,養營必先固衛,營衛並調,陰陽兼顧。

3.衛氣為百病母

營衛病機有其本身的特點和規律,不可一概以五臟病機或六淫病機來取代。在營衛兩者之中,衛氣與疾病的關係更為密切。衛氣行於肌表,外邪侵犯人體,衛氣首當其衝,與之相爭,故外感可傷及衛氣;另一方面,衛氣又透達臟腑,內傷七情、飲食、勞倦等也可戕伐衛氣。《靈樞·口問》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於風雨寒暑,陰陽喜怒,飲食起居,大驚卒恐,則血氣分離,陰陽破敗,經絡厥絕,脈道不通,陰陽相逆,衛氣稽留,經脈虛空,血氣不次,乃失其常」,可見衛氣稽留、經脈阻隔在百病之始生中具有重要意義,故《靈樞·禁服》說:「審查衛氣,為百病母」,衛氣紊亂是疾病發生髮展的根本原因,這實在是《內經》營衛病機中非常重要的一個觀點,以下舉例分述之。

衛氣與外感疾病關係密切。衛氣是機體抗禦外邪的第一道屏障,是順應自然變化、調節機體相對穩定的機制所在。衛氣既可抗禦外邪,又可驅邪外出,所以當外邪侵襲,或者衛陽不足而發生外感性疾病時,第一個病理環節即是衛氣失調;另一方面,儘管由於外邪性質不同,患者體質相異而使表證類型繁多,表現複雜,但其最基本的病機是衛陽與外邪交爭於肌表,故衛氣是解除表證的內在依據。

衛氣與偏枯。《靈樞·刺節真邪》曰:「虛邪偏客於身半,其入深,內居營衛,營衛稍衰,則真氣去,邪氣獨留,發為偏枯」。偏枯即中風後遺症半身不遂。其主要病機是營衛虛衰,循行不暢,失於對肢體的溫養推動,外邪乘虛而入,內邪隨之滋生,導致脈絡郁阻、肢體失養發為偏枯,營衛之氣的既虛且滯是發病基礎。偏枯的具體表現如不仁不用偏沮等多和衛氣溫煦肌膚、推動肢體的機能失調直接相關。《素問·風論》曰:「衛氣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素問·逆調論》:「營氣虛則不仁,衛氣虛則不用,營衛俱虛則不仁且不用」。偏沮即半身汗出,這更是衛氣不足、開合時常的表現。因此偏枯病機與衛氣失調有關。

衛氣與痹證。風寒濕等邪氣侵犯人體,與營衛之氣合則閉阻經絡,氣血運行不暢為痹證。

衛氣與瘧疾,《內經》認為,瘧疾乃由衛陽不固,腠理開泄,外邪引發伏藏於體內的瘧邪,與衛氣相搏而發病,並且休作有時。休作的機理在於「瘧氣隨經絡、沈以內薄,故衛氣應乃作」。邪氣隨衛氣出入循行,交應有時而發病。《素問·瘧論》曰「其間日發者,由邪氣內薄於五臟,橫連膜原也,其道遠,其氣深,其行遲,不能與衛氣俱行,不得皆出,故間日乃作,而日發者乃由邪氣淺藏於皮膚之內,腸胃之外,與衛氣並居,衛氣者,晝日行於陽,夜行於陰,此氣得陽而外出,得陰而內薄,是以日作。」

衛氣與汗出異常。「陽加於陰謂之汗」,汗就是衛陽蒸騰營陰而來。《內經》明確衛氣主開合,說明汗的生理病理與衛氣直接相關。營衛調和是開合腠理、調節汗液分泌的關鍵,營衛不和、衛閉營澀則易致腠理失開而導致汗閉證。病理性汗出如自汗和盜汗等,最直接的病理環節也是衛氣失調、皮毛開合失司。

衛氣與脹證。衛氣出入表裡,通達上下,是全身氣機升降出入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生命過程中,衛氣氣機的任何一個環節失調、阻滯均會對升降出入產生或多或少的影響。《靈樞·五味》曰:「谷氣津液已行,營衛大通,乃化糟粕,以次傳下……谷始入於胃,其精微者,先出於胃之兩焦,以溉五臟,別出兩行,營衛之道」。說明營衛暢達有助於六腑通降,並且營衛的運行是水谷精微輸布的重要環節。《靈樞·脹論》曰:「衛氣之在身也,常然並脈循分肉,行有逆順,陰陽相隨,乃得天和,五臟更始,四時循序,五穀乃化」。說明衛氣調和則內外協調平衡,五臟機能有序,氣機暢達;衛氣失調則六腑通降、五臟氣化、氣機運行均會受到影響,而常見脹滿之證,進一步可能由於津液停血瘀而變生有形邪實,形成包塊。《內經》認為,脹的部位一是在皮膚腠理之間,二在臟腑空廓之中,與經脈相關。但均由衛氣逆行留止而生。如《素問·脹論》曰:「厥氣在下,營衛留止,寒氣逆上,真邪相交,兩氣相搏,乃合為脹也。」《靈樞·衛氣失常》曰:「衛氣之留於腹中,蓄積不行,苑蘊不得常所,使人支脅胃中滿,喘息逆息」。至於有形邪實,《靈樞·水脹》曰:「寒氣客於腸外,與衛氣相搏,氣不得榮,因有所系,癖而內著,惡氣乃起,息肉乃生」。息肉乃因衛氣阻滯,津液停血瘀,搏結日久而來。

衛氣與癰疽痤齇。衛氣循行肌膚,溫煦皮毛,使之潤澤光滑,如衛氣失調,不僅可見皮膚乾枯,毛髮不澤,也常引起癰疽痤齇等皮膚肌肉病變。癰,《內經》認為主要因衛氣不行,鬱蒸化熱,肉腐成膿使然,如《靈樞·癰疽》曰:「夫血脈營衛,周流不休……寒邪客於經絡中則血泣,血泣則不通,不通則衛氣歸之,不得復返,故癰腫。」《素問·風論》:「風氣與太陽俱入,行諸脈腧,散於分肉之間,與衛氣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僨嗔而有瘍」。《素問·生氣通天論》在論述衛外陽氣的病理變化時說「汗出見濕,乃生痤痱」。如果在衛陽發泄,汗出散熱的時候驟見水濕,寒水遏之,則汗孔閉塞,衛陽拂郁皮膚而化熱,輕則為痱,重而為痤。該篇還說「勞汗當風,寒薄為齇。」齇,即粉刺,勞作之時,汗孔洞開,如遇風寒則衛陽郁遏,津液凝於皮膚而生齇。

衛氣與疾病的預後:不論內傷還是外感,在決定疾病的預後的邪正鬥爭中,作為正氣,衛氣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如《素問·熱論》云:「五臟已傷,六腑不通,營衛不行,如此之後,三日乃死。三陰三陽,五臟六腑皆受病,營衛不行,五臟不通則死矣。」認為在外感熱病的預後中,衛氣與臟腑一樣重要,同樣,在內傷雜病中,由於衛氣與臟腑氣機間的密切關係,一旦出現「榮澀衛除」等一系列危候時說明正衰而邪盛,病情惡化,預後不良。《素問·醪醴論》有云:「帝曰:形弊血盡而功不立者何?曰:神不使也……嗜欲無窮,而憂患不止,精氣馳壞,榮澀衛除,故神去之而不愈也。」

三、營衛鉤玄之治療篇

調和營衛是中醫臨證治療的重要法則之一,首載於《內經》,再見於《難經》,而詳發於《傷寒論》。金元以降,闡發其論者代不乏人,為歷代醫家所重視。

1.調和營衛的意義和作用。營行脈中,衛行脈外,而各行其道。然運行之中,又相互貫通,上而胸中,下而丹田、孫絡、溪谷皆有會合之處,其運行循經絡而內外交貫,如環無端,周而復始,陰陽相隨不可分離,以貫通五臟六腑,四肢百骸。故《靈樞·動輸》曰:「營衛之行也,上下相貫,如環無端。」營衛相通,陰陽和諧,新陳代謝旺盛,生命才能旺盛而長久。營衛失和,則會發生陰陽的偏盛偏衰,致使諸病叢生。所謂調和營衛,就是通過考察營衛的循行、節律和盛衰,調理營衛的相互關係,祛除有害於營衛和諧的各種因素,從而使營衛充盛,運行通暢,陰陽和諧而歸於權衡,使人體恢復「陰平陽秘」的健康狀態。

2.調和營衛的治療原則。營衛不和和其營衛,營衛虧損補益營衛,這是營衛治療的基本原則。然而具體的方法又有所不同。

⑴疏其道。營衛失和的關鍵在於經絡阻滯,營衛運行失常,陰陽不得相通相和。《內經》中和營衛方法有三:一曰針刺,二曰熱熨,三曰湯藥。法雖不同,但都是著眼於「調其虛實,以通其道而去其邪」,即所謂「決瀆壅塞,經絡大通,陰陽得和者也」。可見,調和營衛法重要的一環在於疏通經絡。經云:「病在血,調之絡,病在氣,調之衛」,營衛交通在於「氣之大絡」,故在治療中要更注意通絡法的運用。

⑵益其源。營出中焦,衛出下焦,二者皆養於中焦而宣散於上焦,故營衛運行乃三焦協同的作用。凡營衛氣虛而失和者,宜根據其所出、所養、所運而分別補益其源,方可使之充盛:①暢元陽而益腎,衛出下焦,下焦者腎,腎為先天之本,元陰元陽之所居,衛為元陽所化,與統攝一身陽氣而貫脊屬腎的督脈相聯,其運行之終始為足太陽膀胱經,而常出入於足少陰之分間。大凡衛氣之虛,實因下焦火弱,故暢元陽而益腎,以實衛氣之虛,乃為正治。傷寒論衛虛而陽弱者,用桂枝加附子法,即此意。如腎氣不足,營衛行澀,心絡攣急則胸悶作痛,營衛虛滯,不能行其溫煦榮養之職則面色白光白、四肢欠溫,玄府開合失主則汗出,病雖在心,亦當從營衛論治,經云:「損其心者,調其營衛」,此下焦根源虛弱也,緣衛出下焦,腎氣激發營衛之氣化運行無力,當溫補腎氣,疏通營衛:補骨脂、小茴香、黃芪、當歸、生脈散、丹參飲。②調脾胃而養正。營衛乃水谷之精微所化,必須靠後天水谷的補充和滋養。營出中焦,胃乃為衛源,故凡營衛虛衰而生化不足時,必須以調理脾胃為要,恰如尤在涇所說:「中者,脾胃也,營衛生成於水谷,而水谷轉輸於脾胃,故中氣立,則營衛流行而不失其和。」《傷寒論》中桂枝湯用草、棗與稀粥,小建中之倍芍藥加飴湯等等,皆調脾胃而養正之法。如中氣不足,脾胃運化失職,化源不足乃至營衛不和,衛表不固,易受風邪外襲,症見神疲乏力,面色白光白,畏風怕冷,四肢酸軟,舌淡白苔薄白,脈浮緩,根據營出中焦,胃為衛源之理,宜建中固表,調和營衛,以小建中湯合玉屏風散加減。③益宗氣而宣肺:營氣衛氣的宣散輸布必須靠宗氣的宣發,上焦不通,營衛不散,故宗氣盛則營衛暢,宗氣衰則營衛結。凡宗氣弱而致使營衛運行失和者,當用益宗氣而宣肺法以調之,益宗氣可用參、術、芪,宣肺可用麻黃、杏仁、桔梗等。如營陰素虛,風熱夾濕侵襲於肌表,衛氣閉塞,營氣內壅,衛不布津,津聚成濕,風濕相搏,蓄積於肌腠,乃發皮膚濕疹者,此病在膚表,據衛出上焦,心營肺衛之理,當補益宗氣,宣行心肺,疏風宣衛以祛濕,涼營通絡以泄壅。

(3)伐其過。根據營衛失和出現的陰陽偏盛偏衰而調之。調和營衛的臨床:①和衛解肌,治療外感風寒,如桂枝湯;②益衛和營,治療自汗不已,桂枝湯,虛甚者加參、芪、附子。③散衛和營,治療皮膚瘙癢,症見皮膚瘙癢如蟲行皮中而無定處,稍遇寒熱而瘙癢更甚,舌淡苔白,脈濡者,邪留肌膚與衛氣相搏,溢於皮膚之間。桂麻各半湯小發其汗,散邪而和營衛。④暢衛運營,治療關節疼痛。《素問·氣穴論》「肉分之見,溪谷之會,以行營衛,以會大氣」。四肢關節乃孫絡溪谷之所在,營衛會合之處,外邪客之,經絡阻滯,營衛運行不暢通,故而肢節煩疼,屈伸不利,應暢衛運營,治以麻黃湯、柴胡桂枝湯。⑤溫衛暢營,治療多寐嗜睡或肢體浮腫、苔滑而膩、脈弦或滑者,此為痰濕為患。然痰濕所成,乃因營衛不通、水液停聚所致,故治療應溫衛暢營,清氣升則津液四布,濁氣降則水液下行。《金匱要略》「病痰飲者,當以溫葯和之」,即指溫衛陽而化水氣,暢營衛而布津液,所謂離照當空,陰靄自散,可用苓桂術甘合二陳湯加減。⑥泄衛通營:治療不寐失眠。證見睡眠不實或徹夜難眠或多夢易醒,輾轉煩躁不安而以它法不效。系因邪客臟腑,致使衛氣獨營於外,行於陽不得入於陰,營衛之氣不得相通,而陽蹺脈滿而盛,衛不入陰則目不瞑而失眠,故應泄衛通營,暢其經而疏其道,營衛通即眠安,以半夏秫米湯加百合、蘇梗,兼心煩加蓮子、黃連等。難以入眠加桂枝湯,多夢易驚合溫膽湯。⑦養營益衛:治療不仁不用、肢體皮膚麻木不仁或不知痛癢,或肢體不舉等多屬於氣虛絡脈阻,營衛失和所致,《靈樞·刺節真邪論》「營氣虛則不仁,衛氣虛則不用,營衛俱虛則不仁且不用」,故應養營益衛,黃芪桂枝五物湯,加雞血藤、當歸、桑枝、路路通、丹參、乳香、沒藥。

(4)祛其邪:邪分兩種,一為外來之客邪;二為內生之邪,多由營衛紊亂而來。「祛其邪」很重要的一條是給邪以出路,故《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滿者,瀉之於內;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其在皮者,汗而發之」,病在血絡的,可直放其血「導而出之」,有形之積,根深日久,葯所難為,可徑手術切除之,「邪去正自安」,病邪不去,正難自復,必除其邪,以使氣和,所以說「祛其邪」也是營衛治療中很重要的一環                                           從正邪鬥爭論營衛

在《傷寒論》的研究史上,對營衛的討論佔了很大篇幅,許多爭執到現在仍不能統一,本文不介入其爭論,而想從另一個角度研究營衛。因為中醫學的一個重要特點即邪正鬥爭的觀點,我們就試用武學的觀點來分析營衛。

在國家的邊防線上,布置兵力一般都設置兩道防線,第一道略向外凸,在第一道防線後方的一定距離,設置第二道防線。第一道兵力相對較弱,重兵設在第二道。敵人進攻時,第一道先行抵抗,如能抵退當然好,抵抗不住也不要緊,靠兩條防線之間的距離緩衝敵勢,緊接著用第二道重兵主動出擊擊敗敵兵。我們常講的營衛即是機體的兩道防線。衛氣是第一道防線,首先迎敵,如果正氣強於邪氣的話,衛氣可以從容的把邪氣阻止或排出,而營氣始終處於備戰階段,沒有直接參戰。太陽傷寒麻黃湯證就是這種情況。如果邪勢強一些,衛氣抗邪有些勉強了,但仍能夠不讓病邪通過,死死守住第一道防線,會出現《傷寒論》中第46條的情況:「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此當發其汗,服藥已微除,其人發煩目瞑,……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麻黃湯主之」。如果邪氣再強一些,可能出現兩種情況,一是突破了衛氣的防線,和營氣進行交戰,這時可以表現為汗出,脈浮緩等(汗出表示營氣在被消耗);二是營氣因為衛氣在消耗而跑到一線去幫助它。那麼營氣幫助衛氣是一種什麼情況呢?「脈陽浮而陰弱」或者「營弱衛強」就是這種情況概括。試想,邊防部隊的總數是一定的,而營氣把兵力調給了衛氣去助戰,自然形成了營弱衛強的狀態,不論是衛氣被突破還是營弱衛強,共同點就是原本設置的兩條防線只剩下一條了,抗邪成功固然好,萬一被邪氣衝破將毫無緩衝的餘地,會導致邪氣入里或半表半里,這時再進行治療與解表法相比就顯得被動了,所以說指望把唯一一道防線設置的固若金湯的防守是危險的。營氣如果不守住自己的位置而去補充衛氣,雖然衛氣被加強了也是亂了陣腳的打法,是機體抗邪機能有些紊亂的結果,它不象麻黃湯證那樣,儘管有46條那樣的激烈對抗,營衛組織的還是很有條理,邪氣衝進來還有營衛之間的緩衝。

衛氣被破或者營弱衛強的情況發生了,大家都知道用桂枝湯來治療,因為這兩種情況都是邪氣相對來說強於衛氣的結果,如果再用麻黃湯迎頭而上未必能勝。我們常把麻黃湯證叫做表實證,桂枝湯證叫做表虛證,就是因為麻黃湯證的表氣較足,可以對邪氣進行硬攻;桂枝湯證表氣已經不足,驅邪就要講究策略了。那麼用桂枝湯來治療的原理是什麼呢?桂枝湯中一味陰性葯,四味陽性葯,是一種「虛進實出」的打法,芍藥主「虛進」,其餘四味主「實出」,下面詳細論述。

中醫學中有一條治則,邪氣過強時,不是迎頭而上的驅邪,而是待其稍衰,避過其鋒芒再與邪氣對抗。可是這條原則需要靈活理解,非要在時間上等待邪衰再治療,就未免太消極了。桂枝湯巧妙的利用了空間衰減邪勢,而不是時間上的等待。對芍藥這味葯,經方家們有酸與不酸的爭論,但都認為它是一味陰性葯,其藥力趨下趨內。可以說芍藥是大膽地把邪氣往裡放,即所謂的「虛進」,虛的意思是並不真正的引邪入里,目的只是衰減邪勢,營衛與邪氣不是戰的很堅苦嗎,我把這道防線捨棄了,讓邪正的爭勢猛的一空,放邪氣進來,這邪氣往裡一進就沒有那麼大的勢能了,「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敵勢一虛的同時我還有「實出」,就象蹺蹺板一樣,芍藥從那一端進入的同時桂枝已經從這一端出擊了,這樣以桂枝之實擊邪氣之虛,就是實出。記得電視劇《三國演義》中有這樣一個畫面:魏軍剛一進攻,蜀軍就敗退了,然後魏軍邊追擊邊撿蜀軍丟棄的衣物、馬匹(其勢就這樣衰減下去),諸葛亮看火候差不多的時候,把令旗往前一指,蜀軍掉頭反擊,結果魏軍大敗。這裡看起來是蜀軍一退一進兩個過程,其實是一個過程,因為它的撤退是假敗,是「虛進」,在他們撤退的時候已經想著進攻了,時時保持著進攻的勢頭,如果實心踏地的撤退的話,那麼也就不大可能再殺回去了。同樣,如果桂枝湯中用桂枝配大黃的話,驅邪就不那麼容易了。方中的甘草、姜、棗、啜粥等,無非是補充兵力,一個戰術設計的再巧妙,沒有足夠的兵力也是不行的,兵力是個硬指標。為什麼麻黃湯不用姜棗,不用啜粥呢,因為衛氣在第一道防線抗敵,表氣尚實,不用動用中央的兵力,桂枝湯是營衛抗邪不力,所以要從中焦調用兵力。

既然提到了《三國演義》,我們就借用桂枝湯的原理分析一下空城計,以便促進對「虛進實出」的理解。司馬懿帶領大兵奪取西城,勢頭很足,結果發現城門大開,反倒立即停兵。就是因為空城計的空字,表面上是空在城裡,實際上是空在司馬懿的心裡。因為司馬用兵數十年,有很強的自我防護意思,見到與設想完全不一樣的情況,馬上吃了一驚,這時他心裡就猛地一空,其兵勢馬上弱下來。我們下樓梯時,按部就班地下時心裡很平穩,突然一腳踩空時,心裡也是一空。所以人們都是不怕實而怕空。可見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是善於利用空的。其實諸葛亮的空城計能夠成功,恰恰反應了司馬懿的用兵老到,諸葛亮只有遇到這麼高水平的對手才能成功。如果司馬昭帶兵,他年輕沒有自我防護意思,就會殺進城去活捉孔明了。空城計的「虛進」是成功的,但他的「實出」就沒有能力完成了,因為這是諸葛亮非常被動的情況下設的計。雖然把趙雲調回,時機已經錯過了。如果設計一個完美的空城計的話,應該是提前埋伏好趙雲準備迎戰,司馬剛一收兵,蜀軍馬上出擊,就象桂枝湯用芍藥的同時必須用桂枝。

大家讀傷寒時不難發現麻黃湯不如桂枝湯應用的多,這是因為麻黃湯只有在第一道防線未攻破時應用,當第一道防線即將失守或已經潰破時就要用桂枝湯了,所以桂枝湯應用的情況較廣,服過麻黃湯後可以繼續服桂枝湯,而沒有服過桂枝湯後又服麻黃湯的,因為第一道防線已潰。可見應用麻黃湯需要正氣不太弱,才能將邪氣拒於第一道防線之外。其應用面較窄並不是象一些醫家說的:因為麻黃湯純辛溫,用不好容易助熱,大家只要用上幾次麻黃湯就會知道,麻黃湯根本不會助熱(前提是必須太陽病,如果是陽明病用麻黃湯會把熱發出來,好象助熱了。但陽明病初期有麻黃湯證時也要用麻黃湯,可以縮短病程,不要怕熱,有了熱一清一瀉就行了。其實如果本有陽明胃熱的,服桂枝湯比麻黃湯更容易助熱,可參看第26條白虎加人蔘湯證,而在論中沒有發現服麻黃湯後轉白虎湯證的情況。)如果把桂枝湯與麻黃湯做比較,我個人感覺麻黃湯的特點是比較輕勁,桂枝湯是比較沉穩。我們聽評書時知道,部隊出征時需要有一個先行官,主帥在後面跟隨。可以說麻黃湯是先行官,桂枝湯是主帥。麻黃湯不用啜粥,無糧之師,利於速戰;再看桂枝湯,陰陽藥物搭配的這麼對稱,方子給人的感覺是四平八穩,而且還要啜粥(軍糧充足),真是有制之師,是國家的正規軍,需要穩紮穩打。而先行部隊是打一仗就撤了,所以麻黃湯沒有桂枝湯應用廣。

以上啰嗦這麼多主要是想說明兩個問題:一是學習中醫需要樹立邪正鬥爭觀;二是學習中醫要分「體」和「用」。邪正鬥爭的觀點是中醫的主要特點之一,大家知道西醫研究的是人體結構與功能的關係,即什麼樣的解剖結構產生什麼樣的功能,結構發生變化會發生相應的功能改變及身體不適,比如冠狀動脈變窄會發生冠心病。而中醫著重研究邪正兩種力量鬥爭的各種戰局:戰場在表還是里,敵將屬寒還是屬熱,對方兵力是虛還是實等等,都是中醫需要考慮的重要內容。然後根據戰場的特點布置我方的兵力,即選擇相應的方葯。戰爭的特點我們都知道就是千變萬化,隨機應變,所以中醫不可能象西醫那樣出版各種指南。這也是中醫比較難學的原因,可以說中醫是培養將帥的學問,每次臨證都面臨著不同的情況,有時我們借鑒別人的經驗而自己用著不靈,就是因為戰場情況發生了變化。要想經常取得勝利,必須提高主帥的作戰素質,因此我們要重視中醫的邪正鬥爭觀。自古就有用藥如用兵之論,可近年來隨著中醫西化之風,大家逐漸把邪正鬥爭觀淡化了。第二個問題,學習中醫要分體和用是什麼意思呢,體就是平時的思維訓練,用就是臨證。我們知道《內經》中基本沒有方子,學習《內經》並不能直接指導臨床,但《內經》仍然是中醫的必修課,它能夠鍛煉思維,所以有些傷寒學家主張放棄《內經》是不對的。平時的思維要有足夠的廣度和深度,不怕複雜,這樣在臨證時的思維就有一個比較強的「勢」,而不是強弩之末。比如李小龍的「寸拳」是很有名的,能夠出拳一寸距離就把木板打破。有些人就把拳頭放在離木板一寸的地方練寸拳,這樣到老也是練不出來的,因為他只看表面現象,刻板模仿,不懂練大用小。李小龍在訓練時絕不可能只打一寸的距離,他需要用一尺或更遠的好距離來練,練出來這種強勁之勢,到用的時候只用一寸,看起來只動了一寸,其實裡面包含了一尺的勢頭,所以才有這麼大的威力。學中醫也是這樣,不能光注重用,而輕視了體。其實上面的論營衛都是我主觀臆想出來的,不一定符合客觀事實。但經過反覆的思索最後基本上自圓其說,這就是練,這樣練了自己就有收益,儘管在臨床上還沒有直接用處。練武術也是這樣,有些拳術把其動作設計的非常巧妙,凡是巧妙的東西在實戰中都不怎麼能用上,那麼前輩編創的動作都是廢物了嗎?其實這些動作是為了提高習武者的本能的,是間接收益。因此我們不能因為中醫的理法不能直接應用就不重視,盲目的追隨日本人辨方證的路子,理法方葯中,理法處於上游,方證研究也很重要,但處於稍節,需要理法的指導。整天的強調有是證用是方,不是按圖索驥就是捕風捉影。日本的漢方醫學有優點,可以借鑒,但更要堅持我們中醫的中國特色。章太炎在《傷寒論今釋》序中寫到:「令仲景而在,其必曰:吾道東矣」。這話是不是太過了呢?                關於中醫營衛模型的認識和思考

[摘要]:本文從複雜性科學的視角,運用中西醫對比的研究方法,提出營衛才是中醫陰陽哲學和人體科學相結合的「自然科學基礎」,論證了中醫選擇營衛作為理論建構基礎的合理性,認為中西醫對營衛認識的不同是由於研究方法論的差異導致的,總結探討了中醫研究營衛的過程中簡化複雜性、把握確定性的獨特的研究方法、研究視角和研究路線,指出這種研究方法的實質是在系統分析、系統辨識的基礎上建構理論模型,而營衛模型是用系統方法建構醫學理論的卓越嘗試和成功範例,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營衛模型對發熱、睡眠和疼痛等等許多人體生命現象的解釋是符合事實的,然而這些解釋和現行的西醫理論卻明顯不同,這些理論構成了中醫的根基,成為獨立於西醫「科學」以外另一亮麗的風景線。

關鍵詞:營衛學說 神經-內分泌-免疫網路 系統醫學

營衛學說是中醫基礎理論的重要內容之一,主要內容散見於《黃帝內經》之《五十營》、《營氣》、《營衛生會》、《衛氣失常》以及《衛氣行》諸篇,長期以來發展緩慢,現在已經接近於湮沒的邊緣,然而筆者通過近幾年的研究發現,營衛學說實在是中醫理論的「蒙塵之寶」,可以作為理解和發展中醫理論的突破口,下面就結合自己對營衛的理解,從中西醫對比的角度,談談如何來正確認識和評價營衛模型的問題。

一、營衛是陰陽哲學和中醫科學相結合的「自然科學基礎」

陰陽學說在中醫理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許多人認為陰陽是中醫理論的核心,可是陰陽從其本義上說不過是一種古代的哲學,不止中醫里有,兵家、道家甚至算命、煉丹的書里也有,把一門各個學科都有的理論作為中醫建構的基礎,這很難讓人信服,況且醫學本質上是一門科學,科學是關於客觀世界實實在在的學問,中醫基礎理論能如此有效的指導臨床,歷經幾千年實踐的檢驗,怎麼可能以一種哲學為核心,建立在哲學的玄想之上?其中肯定包含著一些中醫對人體疾病和健康變化的客觀認識,這才是中醫理論賴以存在的科學基礎,可是陰陽具體的科學基礎是什麼?其中又包含著什麼可貴的客觀規律?這卻是一直沒弄明白的大問題。

有些人曾寄希望於中醫哲學和科學的「剝離」,希望用現代科學的方法弄清楚中醫「陰陽」的實質,花了很大的力氣,也沒有成功,中醫的哲學和科學、精華和糟粕混雜在一塊,成了一個剝不開、理不清的結。

這個問題看起來似乎很複雜,實際上,在《內經》里卻有著很明確的解釋,《素問·生氣通天論》就曾對人之陰陽從功能上做出了明確的界定:「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並進一步指出:「是故陽因而上,衛外者也。」反覆強調陽氣主要指的就是衛氣。從營衛來說,營屬陰,衛屬陽,營衛與陰陽一個言其功能,一個言其屬性,兩者在經文的許多地方可以互換而不影響意思的表達,這樣通過功能的界定,哲學的陰陽就和具有實體意義的營衛聯繫起來,也就是說,陰陽的自然科學基礎不是別的,就是營衛,只是由於人們對營衛的某種誤解,這一點被長期忽視了。例如在《素問·離合真邪論》中提到「榮衛之傾移」,其它又有《靈樞·終始》「陰陽不相移,虛實不相傾」、《靈樞·刺節真邪》「陰陽補瀉有餘不足相傾移」、《素問·調經論》「氣血以並,陰陽相傾」的話,前後的「傾移」相對照,就能理解此處的「陰陽」不過都是「營衛」的別名而已。

屬性是飄浮的,功能卻有著嚴格的物質基礎,營衛終於把我們從中醫理論是來源於哲學玄想的錯誤認識中解放出來,重新認識到中醫理論賴以生存的科學基礎——不在於陰陽,不在於五行,而是在於對人體營養和防禦過程的系統把握上。這就類似於還原論是西醫研究所依據的哲學方法論,而還原研究的對象——細胞學說是西醫的科學基礎,是西醫的核心學說,我們不能說還原是西醫理論的核心,同樣我們也不能說陰陽五行是中醫理論的核心,陰陽充其量不過是中醫哲學的核心,而營衛才是陰陽哲學研究的對象,是中醫科學的核心,類似於細胞學說在西醫理論中的位置。只有從營衛學說入手,中醫才能找到自己發展的切切實實的基礎,擺脫玄想,重新回到科學的認識軌道上,這是營衛研究的第一層意義。

二、為什麼營衛會成為陰陽哲學和醫學科學結合的「自然科學基礎」——選擇營衛的合理性

為什麼中醫會選擇營衛,而不是像西醫那樣選擇細胞?當然古人不可能認識到細胞,那就換個說法,例如臟腑、經絡什麼的,為什麼不是這些呢?

其實這是方法論選擇的必然結果,古人所採用的是和現代西醫還原論完全不同的——整體、動態、辯證、聯繫的視角,當古人用陰陽五行這些動態、聯繫的觀點看人體的時候,必然不會像還原論那樣執著於臟腑、經絡這些可見的形、器,而會追尋更具動態變化的、甚至於不可見的那一部分,與「形」相對的是「神」,與「器」相對的就是「氣」,在對氣的分類中,又創造性的從功能的角度分為「營氣」、「衛氣」、「宗氣」三類,重點對營衛進行了系統的研究。營衛學說闡述的內容就是李致重教授所強調的「形而上」的那一部分,也就是陸廣莘教授所謂的「生生之氣」,是中醫不同於西醫的最大特色和精華所在,所以成為中醫基礎理論的核心內容。

選擇營衛作為研究的中心,也是符合現代系統論的原理的,系統論的聯繫性原理認為:決定系統整體性質變化的關鍵不在於其組成的物質,而更在於其組成部分的相互作用或部分之間的關係,這一部分的變化對系統狀態的改變有著最直接的影響,因而也是最重要的,而營衛恰巧充當了生命系統各部分之間相互聯繫的角色,這就是營衛較之臟腑、經絡的優勢。當然,古人並沒有系統論的提法,這要歸功於當時中國的先進哲學——陰陽五行學說的高度發展和《內經》作者創造性地應用。

如果說從動態、聯繫的系統觀點看人體,從現代的觀點看,應該是神經、內分泌、免疫三者共同承擔了機體各部分之間以及機體和外界相互聯繫的角色,然而從現在《內經》留存的資料看,中醫的理論確實主要是建立在營衛學說的基礎上,對神經的記載很少,神經的中樞——大腦也被《內經》作者打入了奇恆之腑的冷宮,地位甚至比不上排尿的膀胱,為什麼中醫會只選擇了營衛而丟掉了神經?!難道真的只是因為古人對神經認識上的不足么?

古人對神經曾經認識到什麼水平,現在已經很難確切回答,但從系統論的角度講,神經相對於內分泌、免疫來說,神經是快反應的,內分泌、免疫的調節反應速度則要慢得多,現代的協同學指出,在諸變數中間,整體系統狀態的變化並不取決於變化得快的因素,而更取決於變化得慢的因素,也就是說,變化得慢的因素對系統的狀態更具有決定性的影響,這就是協同學的伺服原理,這個變化得慢的量稱為序參量,從這個意義上說,如果要考察系統整體狀態變化的原因,內分泌、免疫當然就比神經具有優勢了。從另一方面說,醫學考察的主要是健康和疾病過程,作為同屬調控系統的神經、內分泌、免疫三者,免疫的變化無疑和疾病的發生髮展過程有著更加密切和直接的關係,這也是免疫較之於神經的優勢,因此,從臨床出發,建立一種營衛為基礎的體液醫學無疑是當時最能有效的解釋臨床現象和指導臨床發展的選擇,這種建立在營衛氣血基礎上的體液醫學理論體系即使沒有神經的參與,也已經可以圓滿的解釋各種臨床現象,而且在體液醫學的框架中,如何把神經和營衛(體液)統一起來也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在古人的條件下,讓他們把這些也研究清楚那就太過於苛求他們了,因此,為了滿足理論自身的自恰性,《黃帝內經》在建構體液醫學理論體系的過程中對神經進行了冷處理,這也是很可能的。

《素問·五臟別論》云:「黃帝問曰:余聞方士,或以腦髓為臟,或以腸胃為臟,或以為府。敢問更相反,皆自謂是,不知其道,願聞其說。」由以上引文可以看出,在《內經》的同時期,也曾經存在過以腦為藏的醫學流派,他們的理論現在已經不得而知了,事實是:他們被淘汰了!

那麼,為什麼強調營衛而不提氣血呢?這是因為,在中醫基礎理論的框架中,氣血和營衛也是相通的,《難經》就曾明確指出:「血為榮,氣為衛」,兩者在很多地方可以互換而不影響意思的表達,只不過氣血是從形質方面說的,而營衛是從功能方面說的,相對來說,氣血的概念模糊,內涵外延不容易確定,營衛則要明確得多了,這就是強調營衛而不提氣血的原因。

從陰陽到營衛,從哲學方法到醫學科學的跨越,這一步的意義是非常巨大的,它搭建了一個非常有效的平台,使得中醫能夠克服當時有限的科學發展水平,從而建立起系統有效的醫學理論體系,相對來說,現代的系統生物學雖然擁有海量的知識,有著計算機等現代科技的幫助,可是依然困難重重,沒能和臨床有效結合,主要原因就是沒找到這樣一個平台——一個能夠使系統論和醫學知識相結合的有效平台,可是古人卻成功地做到了這一點,這是非常了不起的一個成就。最尖端的卻並不一定是最合適的,如何選擇最合適的研究平台,對系統醫學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甚至直接關係到系統醫學研究的成敗,《內經》營衛的選擇,可以說為我們樹立了一個成功的範例。

三、如何看待中西醫學對營衛認識的不同

講到營養和防禦,從西醫觀點上說,「營」——營養代謝,我們常常會想到的是糖、蛋白質、脂肪等三大物質的吸收、轉化和排泄,想到複雜的分子式、三羧酸循環,想到生物化學和生理學;「衛」——人體的防衛,我們常常想到的是各種免疫分子、免疫細胞,想到白細胞的吞噬、皮膚粘膜的屏障等等,然而打開《內經》,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關於營衛的另一番景象,營衛的循行、節律,營衛的傾移、離合,營衛的盛衰、虛實,一切都是變動不拘的,的確,如果沒有很深入地思考,很難讓人把這幅生機勃勃的畫面和西醫為我們所描述的精細而呆板的畫面聯繫到一起,為什麼會出現這樣大的差異?怎麼來看待這種差別?

雖然中醫的營衛學說在遭受多年的冷落之後重新進入了人們的視野,可是認識問題並沒有理清,目前還存在著各種各樣的誤解,有人認為營衛學說是幾千年前的東西,已經過時了,比不上現代醫學的「科學」——「不能指望用《易經》來編寫計算機程序」;也有一些中醫的「完美主義」者,認為《內經》中的營衛學說已經是「理論的巔峰」,只需要用參禪悟道的方式去追隨理解就行了,那些「拖拉機手指責飛機設計不合理的看法,是因為思維差距導致的」,兩種看法截然對立,如何正確地看待中醫的營衛學說,這是一個還沒有得到很好解決的問題。

我認為這兩種看法雖然都有一定的道理,但都是片面的,主要是沒有認識到《內經》的理論和現代西醫學是屬於截然不同的兩種理論範式,《內經》所依據的是以陰陽五行為代表的樸素系統論,而西醫是以還原論為指導思想的,不同的方法論視角下會對所研究的對象做出不同的回答,反映在營衛的研究里也是如此,西醫研究這些主要是以物理、化學的方法,從器官、細胞、分子的層次來研究的,帶著很明顯的還原論色彩,那就是力圖把複雜的生命過程簡化為物理、化學改變,把各種生命現象的原因歸結到低層次的細胞、基因、分子身上,反映到理論上就是生理、病理生理、生物化學、免疫細胞、免疫分子等等,還原論使我們能夠深入認識到事物活動的內部細節,可是卻帶來了整體過程的割裂,而中醫則是以整體、動態的系統思路來認識的,從方法論方面說,系統比還原具有優勢,可是從具體科學的發展水平上講,西醫卻是得天獨厚,把還原醫學發展到了它的極致,中醫理論卻總是停留在《內經》的水平上裹足不前,甚至在西式科學的幻象中迷失了自己的方向,在這方面,中醫是大大的落後了,這也是事實,所以說既不能說《內經》是「理論的巔峰」,也不能簡單的以西醫的標準說營衛學說已經過時了,中醫對營衛研究的方法和西醫是不一樣的,所以兩者的結論也很不相同,兩者有著很緊密地聯繫,卻無法相互替代,也無法簡單的說誰先進誰落後,只有發展現代的系統醫學才能最終解開這個結。

四、略談《內經》研究營衛的方法——如何在不確定中把握確定

當我們試圖把西醫還原的知識轉換為整體、動態的系統思路來認識,希望在此基礎上建構系統醫學的理論體系時,第一步需要做的就是從西醫細胞醫學的重重迷障中走出來,把認識的重點放在細胞和細胞之間的聯繫——神經-內分泌-免疫網路上,這一步並不困難,然而我們考察神經-內分泌-免疫網路時,碰到的卻是現代西醫學遺留給我們的千千萬萬個點狀的碎片,碎片和碎片之間是不連續的,我們要把它們粘合起來複原成一個整體,遇到的最大困難就是如何處理複雜系統的不確定性問題,是的,複雜生命過程的各種現象充滿了不確定,如何從複雜中把握簡單,從不確定中發現確定性,這是系統醫學很大的一個難題。

幾年前,我曾在國內某知名網站提出了一個問題:「大家都知道免疫細胞、免疫分子主要是在血液、淋巴中存在的,而血液、淋巴是在不停的流動的,這就引出了一個問題:在不停流動的體液中存在的免疫細胞、免疫分子的輸布有什麼規律呢?」,這個問題曾引起了版主的興趣,組織了專門的討論,從回帖來看,大家共同的反應是這個問題太「大」,有些人希望改成免疫的某一種細胞或者某一個細胞,有人甚至比作「中國人要上哪兒去」的問題,似乎要確切的知道每一個中國人的動向才能回答「中國人要上哪兒去」這個問題,而每一個中國人的動向是處在不停的變化中的,因而這是個沒解的問題。

是的,這個問題在還原論中是沒解的,這個問題的提出本就源於系統的思路,令人驚訝的是,古代的營衛學說不但提出了這個問題,而且還回答了這個問題,並在這個問題的回答基礎上,建構了自己獨特的理論體系,古人又是怎麼做的呢?怎麼來克服系統運動的不確定呢?這是一個很令人感興趣的話題。

也許有人會反駁說:「免疫細胞、免疫分子」這些都是現代醫學的東西,《內經》又怎麼可能認識到呢?!是的,古人顯然不可能有「免疫細胞、免疫分子」這些現代的「科學」概念,可是防禦和營養代謝的現象卻是早就存在的,它既可以在細胞和分子層次表現出來,也會在整體的層面上表現出來,這就像古人沒有「H2O」的水分子認識並不妨礙古人對水進行恰當的描述和觀察一樣,這並不是不考慮古人所處的歷史條件,或者說超出了古人的認知水平。《內經》也並沒有超越它的時代說出「免疫細胞」這樣的所謂「科學名詞」來,而是起了個符合它那時代特色的名稱,叫做「衛氣」,在《內經》中這個問題的正確說法應該是關於衛氣的循行問題。

為什麼會研究衛氣的循行?

從現代系統論的角度看,從循行的角度來研究營衛是非常高妙的,因為循行是個和時間、空間都有很密切聯繫的概念,單純分了營衛,但還不能解決具體的問題,引入循行的視角,就把營衛從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上擴展了開來,空間上又可分為上下左右、內外表裡,通過時間和空間軸的擴展,就象一點展開成了一幅畫,畫與畫接續成了電影,這樣就在不打開整體的情況下,在過程中來把握營衛的一些整體特性,這也是一種分析,叫做系統分析,中醫理論中這樣的系統分析的例子還有很多,如「寒熱陰陽表裡虛實」的八綱走的也是系統分析的路子,系統分析的好處就是不破壞整體,和西醫割裂整體研究部分的還原分析不同,是一種整體研究的方法,研究的結論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內經》上關於營衛「升降出入」循行的認識。現代的系統生物學研究也強調把生命「視為信息的載體,一切特性都可以從信息的流動中得到實現」、「生命系統是一個信息流的過程,系統生物學就是要研究並揭示這種信息的運行規律」,(見吳家睿之《系統生物學面面觀》),也提到了「運行」和「流動」的問題,而古人恰恰是在相互作用和關係中把握住了營衛,並且從營衛循行的角度探討了營養和防禦信息流動的規律,營衛傾移則研究了營衛矛盾的對稱破缺以及在此基礎上系統信息勢能的轉換問題,以此作為系統狀態變化的深層次原因,這些都是深合現代系統論的要旨的,生命信息運行的規律在現代系統生物學還不過是研究的遠景目標,然而在兩千多年前的《內經》營衛學說里卻已經是成功建構的事實,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這也讓我們重新反思和審視中醫賴以存在的科學基礎。

當然僅僅從過程來把握確定性是不夠的,因為營衛相互作用的過程是不可見的,現在我們營養防禦的知識已經大大豐富了,依然覺得很不夠用,在古人來說,這種知識就更少了,可是古人卻別開蹊徑,找到了另一條可行的路子,那就是從臨床大量可見的現象出發,從具體的現象中把握確定性,因為在具體的一個或一組現象中,營衛的變化卻是相對可以確定的,從現象中推理營衛的狀態,再以營衛的理論來理解和解釋臨床的現象,形成一種良性互動的過程,現象學的方法也是《內經》營衛研究的很重要的一種方法,經云:「候之所始,道之所生」,《內經》在大量的臨床現象中,甄選出「色和脈」這兩種與營衛密切相關的現象進行了專門系統的研究,形成了中醫獨具特色的診斷學。無獨有偶,馬克思也曾經說:「探尋事物的本質要到現象中去尋找,發現事物的現象則要從過程中去尋找」,也強調了現象和過程的重要性,這反映了兩者哲學視角的某種相通性,在系統論中,這種對系統表現的各種現象進行研究的過程叫做系統辨識,是系統研究很重要的一種方法。

此外,《內經》還注意從相互作用中考察確定性、如《靈樞·經脈》云:「飲酒者,衛氣先行皮膚,先充絡脈,絡脈先盛,故衛氣已平,營氣乃滿,而經脈大盛。」這是通過強調酒與衛氣的相互作用提出飲酒這一因素對衛氣運行的影響,《靈樞·五亂》:「四時者,春秋冬夏,其氣各異,營衛相隨,陰陽已和,清濁不相干,如是則順之而治」,強調氣候對營衛運行的影響,此外還有各種邪氣、情緒、飲食、針刺、甚至月廓的盈虛等等,《內經》都有論述,這樣把相互作用逐一分開考察,在考察時忽略其他因素的影響,在相互作用中衛氣的反應還是有規律可尋的。此外《內經》還綜合運用了類比、比較、演繹、歸納等等方法,這些獨特的研究方法、研究視角和研究路線是一筆寶貴的財富,很值得我們繼承和借鑒,我們只有通過和《內經》相類似的方法來研究,才能真正理解《內經》的理論,我們又要引入和《內經》不同的方法研究,我們才能突破《內經》的理論,而能把上述兩方面有機結合的,只有系統論才能真正做到這一點。

還有一點需要強調的是,《內經》的理論常常不是現實的簡單摹寫,而是在大量觀察和實踐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工提煉的產物,也就如毛主席所說:「經過了一番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表及裡、由此及彼」的改造製作功夫,才造成中醫理論和概念的系統,營衛循行也是這樣,這在系統論中涉及到信息的選擇和萃取——關鍵是如何克服信息冗餘的問題,抓住重點,忽略次要的信息,經云:「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說的就是這個道理,這中間科學抽象和概括的方法也很值得我們學習,當然在主觀加工提煉、抽象概括的過程中,在現實材料還不完備的情況下,會不會出偏差,也是很可懷疑的,研究營衛要強調有歷史主義的視角,不要過高估計古人的水平,如《靈樞·五十營》「人一呼脈再動,氣行三寸,呼吸定息,氣行六寸;十息,氣行六尺,日行二分。二百七十息,氣行十六丈二尺,氣行交通於中,一周於身,下水二刻,日行二十五分。五百四十息,氣行再周於身,下水四刻,日行四十分。二千七百息,氣行十周於身,下水二十刻,日行五宿二十分。一萬三千五百息,氣行五十營於身,水下百刻,日行二十八宿,漏水皆盡脈終矣」,是不是存在這樣刻板的循行規律,就很值得進一步研究。

循行的細節雖然值得商榷和存疑,但是讓我大感興趣的卻是這種以循行和節律等的變化來研究人體營養和防衛調節的方式,以及中醫在此基礎上建立的堪稱宏偉的理論大廈,真的,假如不接觸營衛學說,真的想不到營衛竟也可以這樣研究,醫學的理論大廈竟也可以這樣構建,嗬,原來所謂「氣滯」、「氣逆」中的「氣」指的就是營衛,是由於營衛的循行被干擾才產生的,是啊,以前學中醫基礎理論時不就學過氣包括「營氣」、「衛氣」、「宗氣」這幾種么,可是當我們講或者用「氣滯」時為什麼就早已忘了是哪種氣了呢?當我們孜孜以求「陰陽氣血」的「實質」、提出了不下數十種假說時,為什麼卻偏偏就會忘了《內經》原文中自己的闡釋——營衛呢?!當我們說中醫治療不重抗菌而重在調動人體內在的「抗病」能力時,為什麼卻想不起中醫自己對「抗病力」系統研究的學說——營衛學說呢?!

當然,營衛的價值絕不僅僅這些,營衛除了承擔系統方法和醫學實踐相結合的「自然科學基礎」以及營衛研究中系統方法的成功應用外,更重要的是,在營衛這套模板中,包含了許多和西醫理論截然不同的認識,這些理論構成了中醫理論的根基,成為獨立於西醫「科學」以外另一亮麗的風景線,中醫和西醫的差別也絕不只是系統和還原那麼簡單,還有的,是深藏在營衛學說之中的更為隱秘的一些東西。                                 營衛與氣血津液關係           一、營衛俱屬陽氣

衛氣屬陽,所皆知。惟營屬氣屬陽,所罕。(靈樞?邪客)曰:「營氣者,泌其津液,注於脈,化以為血。」營氣入脈化生血液,雖居脈中與血並行,但不能說營即是血。汪機《石山醫案》說:「分而言,衛氣為陽,營氣為陰;合而言,營陰而不察衛陽莫能營晝夜,利關節矣。古入於營下加一氣字,可見衛固陽也,營亦陽也。」營行脈內,性精專柔清,故屬於陰也;衛行脈外,性慓悍滑疾,故屬於陽也。營與血相對而言屬於陽氣,與衛相對而言屬於陰氣,「營陰衛陽」乃氣陰陽。營氣屬陽氣功能表現在:

(一)衛護溫充臟腑血脈

(二)營養和調節臟腑

「營氣入於脈,……和調於五臟,灑陳於六腑」,營氣入脈循環,發揮調節臟腑的作用,與同樣具有調節作用的衛氣在正常狀態下處於相對平衡,相互制約,相互作用,形成「營衛和」生理狀態。

(三)調節氣血津液

營氣主行脈內,泌津化血,津液不足時,營氣亦濟泌血中水濟津;衛氣主行脈外,司腠理「開合」,濟泌津液以助臟腑組織吸清排濁,由是陰陽得和。營衛二氣相互作用,共同濟泌津液,調和氣血,這是營衛調和陰陽的重要表現,也是陰陽失衡的主要病理基礎。

二、營衛與津血關係

津液乃是體正常水液的總稱。其用不外是灌濡孔竅,溫充皮膚,補益骨腦,濡養臟腑。同時也是清濁相互交換途徑和營衛氣化釀汗抗邪的物質基礎。津液調節和轉化,除與相關臟腑有關,其最終直接基本環節是營衛氣化功能。

營氣津液化血,衛氣濟泌別汁,納清排濁,充皮膚,肥腠理,司開合無不是陽氣蒸濟津液功能的表現。血與津液同源,相互既濟,津液傷時,營氣亦濟泌脈血以濟津,故「奪汗者勿血,奪血者勿汗」。可見營衛氣化必以血,津液為氣化基礎。故《研經言》曰:「氣者必有所附麗以行,故血行脈中,附麗於血,衛行脈外,附麗於津,惟血隨營氣以行,故營氣傷則血瘀,津隨衛氣而行,故衛氣傷則津停,治血以溫運營氣為主,治津以溫通衛氣為主」。然而營衛俱附麗於血,以其濟泌津液,一以主脈中血濡脈,滲脈中血以滋養脈外組織;一以主脈外津液以濡分肉諸筋,充盛絡脈,以通血氣,致津液,納清泄濁,調和陰陽,故營氣傷以血病為主,衛氣傷以津逆病為主。

靈樞?五癃津液》曰:「陰陽氣道不通,四海閉塞,三焦不瀉,津液不化,不得滲於膀胱,則下焦脹,水溢為水腫。」陰陽氣道不通,乃指營衛氣道不通。經云:「水入於經,其血乃成」。身中水有清有濁,清者入經,濁者為溺為汗,皆因營衛氣化所致。苟因運行失度,氣化為阻滯,不能施化,則衛氣鬱而不舒,營氣澀而不行,清不得入,濁不得出,水濕痰飲,腫脹痞滿津血諸病乃津液代謝失調的基本病理環節是營衛氣化不及。

三、營衛與氣血關係

營與衛和血與氣,有著密切的聯繫,但又有區別。營,雖然是血液組成的一種物質,有榮養作用,與血有若密切的關係。但它本身屬於氣,並不是血。《靈樞?邪客》說:營氣者,泌其津液,注於脈,化以為血。《靈樞.營衛生會》說:「中焦亦並胃中,出上焦後,此所受氣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注於肺脈,乃化而為血,以奉生身。莫貴於此,故得獨行經隧,命曰營氣。」衛是各種氣的一種,它和各種氣有著密切的聯繫,但有其獨立的部位和功能,因而和各種氣又有區別。

營衛屬於氣的一種,是與體臟腑組織中與臟腑、津液一樣有形的具體的組織成分,而氣則是臟腑功能的代稱,較多泛指。
推薦閱讀:

台釣線組的搭配與認識
紫微14主星-認識 貪狼星
你真的知道什麼是拉丁舞么?帶你更全面的認識拉丁舞
人格測試:你認識真正的自己嗎?
中國十大名茶,每一款都值得你去認識-頭條網

TAG:中醫 | 思考 | 模型 | 關係 | 爭論 | 認識 | 氣血 | 關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