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國將保持多快增長?
在市場經濟改革以來的35年中,中國的平均增長率高達9.8%——這是前所未有的爆炸式增長。但有跡象表明,中國奇蹟正在走向終點——或者至少經濟增長正在放緩。
自2010年第一季度以來,中國的增長率一直在下降。2014年第三季度,經濟增長率降到了相對較低的7.3%。
隨著2014年臨近尾聲,中國的經濟增長可能將繼續面臨強勁的逆風,至少與前幾十年相比是如此。2015年,決策者將制定中國的「十三五」規劃。他們將面臨一個基本問題:增長目標定在多少?
在制定一國GDP目標時,首先要明白經濟的潛在增長率,即假設內部和外部條件有利、未來增長穩定性與可持續性不會受到威脅的情況下的最快擴張速度。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論證了經濟增長取決於勞動生產率的改善。而今天,勞動生產率的改善要麼來自技術創新,要麼來自產業升級(將產能重新配置給更高附加值的新部門)。
但位於創新前沿的發達國家處於劣勢。要想從新技術中獲益,它們就必須創造新技術。相反,發展中國家擁有「後發優勢」,因為它們可以通過模仿、進口、綜合和許可實現技術進步。結果,它們的成本和風險更低。過去150年中,發達經濟體平均每年增長3%,而一些發展中國家在2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裡保持著7%甚至更高的年增長率。
中國在經歷了35年前所未有的經濟增長之後,還剩下多少後發優勢?我們需要考察其技術和產業發展水平與高收入國家的差距。考察這一差距的最佳辦法是比較經購買力平價(PPP)調整的人均收入。人均收入差距越大,後發優勢和增長潛力也就越大。
2008年,中國人均收入只有美國的五分之一略多。這一差距大致相當於1951年美國和日本之間的差距,在此之後的20年里,日本平均年增長率為9.2%;這一差距也大致等於1977年美國和韓國之間的差距,在此之後的20年里,韓國年增長率為7.6%。1967年的新加坡和1975年的中國台灣地區也有類似差距——此後也出現了類似的增長率。由此類推,在2008年後的20年里,中國的潛在增長率應在8%左右。
但潛在增長率只是故事的一部分。它是否可以實現,取決於國內條件和國際環境。為了利用後發優勢,中國必須深化改革,消除經濟中殘留的扭曲因素。與此同時,政府應該更主動地克服市場失靈——如外部性和協調問題——這些失靈是伴隨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而來的不可避免的現象。
中國有潛力通過內需——不僅是家庭消費——保持「魯棒」(Robust,健壯和強壯)增長。中國不缺少投資機會,有充分的產業升級空間和足夠的潛力改善城市基礎設施、公共住房和環境管理。
此外,中國的投資資源十分豐富。中央和地方政府債務總和還不到GDP的50%——以國際標準衡量屬於低水平。與此同時,中國的私人儲蓄相當於GDP的近50%,外匯儲備高達4萬億美元。即使面臨相對不利的外部條件,中國也可以在短期內依靠投資創造就業;而隨著就業崗位數量的增加,消費也會水漲船高。
但是,外部環境會更加令人沮喪。儘管發達國家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進行了強力干預,啟動了大規模財政和貨幣刺激手段,但很多發達國家的結構缺陷仍沒有解決。日本的「安倍經濟學」收效甚微,歐洲央行正在步美國和日本的後塵,試圖用量化寬鬆提振需求。
美國的就業正在增加,但勞動力參與率仍然不高,經濟也沒有達到衰退後反彈通常可以達到的6%~7%。美國、歐洲和日本可能將經歷持續低迷,抑制中國的出口增長。
因此,中國的增長可能會低於每年8%的潛在增長率。在為下一個五年制定計劃時,決策者應該將增長目標定在7%~7.5%,並在此範圍內根據國際氣候變化調整。這一增長目標有助於穩定就業、降低金融風險、實現2020年收入翻番的目標。
(作者繫世界銀行前首席經濟學家兼高級副行長,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創始主任。現為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榮譽院長。最近著有《從西潮到東風:我在世行四年對世界重大經濟問題的思考和見解》,Copyright:ProjectSyndicate,2014.)
推薦閱讀:
※12月最強最弱運勢排行榜(2015)
※鬧鬧女巫店一周星座運勢(2015.02.04-02.10)
※2015年01月08日 甲午年冬月十八
※2015年01月19日 甲午年冬月廿九
※李居明2015運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