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二零一二凈土大經科注  (第五一四集)

二零一二凈土大經科注  (第五一四集)  2013/11/24  馬來西亞華嚴講堂  檔名:02-040-0514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大經科注》第八百五十五頁,我們從第二行註解看起,我們把文念一遍:

  「游於凈國,亦無愛樂。於諸穢土,亦不厭棄,亦無希求不希求想。據《金剛三昧經》云:入道多途,要不出二種:一理入,二行入。行入則有四者,其中第三為無所求行。世人長迷,處處貪求,名之為求。智者悟真,安心無為,萬有皆空,無所希求,是真無求,順道而行,故謂之無所求行。由上可見,無希求想,即無所求行。亦無不希求想者,即於不希求亦無。一法不立,是真無求也。又無希求,是無為。無不希求,是不住無為。不著有為,不住無為,方契中道。是為理入。以上明彼土菩薩平等游剎之妙德」,這一段前面我們學過。上面一堂最後我把經文看錯了,看到第八百五十四頁了,看錯了,我自己不知道。同學們如果是發現我的錯誤,要告訴我,舉手告訴我,提醒我一下。多說一遍也有多一遍的好處,讓我們不斷的再重複。這段文很重要,是《金剛三昧經》所說的。

  我們學佛時間很長很久,為什麼不能契入?入這個字非常重要,清涼大師講《華嚴》,把《華嚴》分作四科,信、解、行、證,入就是證。為什麼不證果?為什麼不能契入佛境界?根本的原因是我們沒有恢復清凈心。也就是我們這個經題後半部所說的「清凈平等覺」,覺就入了。怎麼能入?心要清凈、要平等就入了。心不清凈、心不平等就入不了境界。

  世俗裡頭,也就是六道,六道裡面講求命運,有命運。有命運就有受外面境界的干擾,受外面境界的影響。從個人身心上來講,這是命運,從我們環境上來講是風水。有沒有?六道有,六道以外沒有。為什麼?六道以外是境隨心轉,六道之內是我們心隨境轉,不一樣。心隨境轉是迷,境隨心轉是悟,迷悟不同。那要怎樣是悟?這是大事情了,要想覺悟,決定不能違背大乘的教誨。大乘教誨是講的戒定慧三學,決定是因戒得定,因定開慧,這就不會隨外頭境界轉,自己能做得了主。自己做不了主,還會受外頭境界影響,這就是我們為什麼不開悟真正的原因之所在,他不開悟,也就是我們的心不清凈、不平等。

  因此,世尊對六道凡夫教誨偏重在戒學,戒為無上菩提本。戒的根本是什麼?是三皈,三皈是修學最高的指導原則,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皈的意思,裡面的含義,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佛是什麼意思?佛是自性覺。所以三皈講求的是自性三皈,不在外面。學佛必須要知道,自性覺,自性本覺。馬鳴菩薩在《起信論》上告訴我們,「本覺本有,不覺本無」,不覺是外面影響來的,不受外面影響,自覺就現前。我們能不受外面境界影響嗎?別人讚歎我們,我們就歡喜;別人毀謗我們,我們就生氣,這就受影響。眼被色影響,耳被音聲影響,鼻被香影響,舌被味影響,六根都會被六塵境界影響,這叫凡夫。

  那我們對外面環境就要選擇,修學的環境,佛教弟子們,比丘是弟子們,要居住阿蘭若。阿蘭若是梵語,什麼意思?寂靜處,這個環境清凈,避免干擾,避免受外面不好的環境的感染,是這個意思。好的環境也感染,生起貪戀,負面的環境會生貪瞋痴慢煩惱、怨恨。寂靜處就是不受干擾,怎麼樣?遠離村莊,村莊是有人居住的地方。出家修行人住到哪裡?因為早年是托缽,太遠托缽不方便,佛規定,距離要三里以外,跟農村的距離三里路,三里路乞食還方便。三里之外,牛叫的聲音聽不到,農耕的時代,牛叫的聲音大,牛叫的聲音聽不到,這才叫標準安靜的處所。在這個樹林裡面、山洞裡面修行,叫蘭若。中國,佛教傳到中國來,中國很多出家人在寺廟的周圍,三、四里這樣的距離蓋茅蓬,這個茅蓬就是蘭若。我們知道近代禪宗大德虛雲老和尚,一生不住寺院,住茅蓬。寺院有遊客,茅蓬沒有,這就是居住環境的清凈。修什麼?修清凈心、修平等心,清凈、平等到一定的程度就會開悟。開悟就是覺,覺這一個字就是宗門所說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是這個意思。

  開悟不出兩種,一種是從理,一種是從行。理入最普遍的是經教,文殊菩薩在楞嚴會上為我們揀別六根,他說「此方真教體,清凈在音聞」。此方,娑婆世界,簡單說是我們這個地球,地球上的居民,六根哪一根最利,也就是容易開悟?他說耳根。這個世間看有看不明白的,他聽明白了,就是耳根很利。既然耳根利,佛用什麼方式來教學?用音聲,就是我們今天講的講經說法,用這個方法,這是對耳根的。如果眼根利的,佛就不說話了,用種種現相讓你看,看到之後你會恍然大悟。這樣的根性在我們這個地球上少,絕大多數的都是耳根,會聽。所以在中國,孔子是教學,用言語;在印度,釋迦是用教學;在西方,像摩西、穆罕默德,都是教學,全是用音聲為佛事,用這個方法來教。讓大家聽清楚、聽明白,從這個地方覺悟,這叫理入。他聽明白了,萬緣放下,入就是放下。

  我們聽了不少年,沒放下,這什麼原因?佛說了,我們疏忽了。佛在經上說,「佛子」,佛弟子,用現在的話說,學生們,「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佛不承認。佛的學生要聽佛的話,學習要按部就班,不可以躐等。佛門裡面有小乘、有大乘,小乘是小學,大乘是大學,要先小學後大學,循序漸進,這是佛教導我們的。我們沒有,沒有按照這個順序。佛教傳到中國來的時候,是有循序漸進的。隋唐時代,中國佛教有十個宗派,這十個宗派裡面有兩個是小乘,成實宗跟俱舍宗。這兩個宗派,唐朝中葉以後就衰了,到宋朝時候就沒有了。所以現在中國佛教,大家只知道大乘八個宗,小乘這兩個宗派,知道的人很少,叫俱舍宗、成實宗,宋朝以後就沒有了,一千多年。

  不學了,這個不學也是祖師提倡的,祖師認為中國傳統的教育,跟釋迦牟尼佛小乘很相應,學中國的儒、學中國的道可以代替小乘,於是放棄小乘,用儒、道來代替。行不行?這一千年來,證明了行,效果很卓著,一千年來各個宗派出了許多高僧大德,他們依這個方法修的。到今天,我們小乘不要了,儒、道也不學,就來契入大乘,所以學了一輩子入不進去。不是佛教不靈,是我們沒有遵守釋迦牟尼佛的教誨,過失在我們。佛菩薩沒有過失,祖師沒有過失,經教沒有過失,我們躐等了,沒按次序來。所以,浪費了時間,浪費了精力,沒入進去。佛家教學的理念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教學的手段是「讀書千遍,其義自見」,我們都知道,沒照做。

  我們講到這一段經文,《金剛三昧經》,念老引用這段經文,這經文重要。我們沒有辦法離開處處貪求,我們沒有做到安心無為,所以經上教給我們無所求行、無希求想,我們做不到。如果真正做到,肯定得定、開悟,那就是入。我們在這個地方辦不到,好在我們遇到凈宗,凈宗的確是不可思議的法門,我們往生到極樂世界就做到了。這個經文上告訴我們,極樂世界的菩薩到十方世界佛剎去參學,他們各各都是『無愛無厭,亦無希求不希求想,亦無彼我違怨之想』,這是平等游剎的妙德。

  我們再看末後這一段,「明平等度生之德。彼土菩薩有大慈悲,願饒益一切有情,故於一切眾生,不計親疏恩怨」。像這些地方我們可以學,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努力來學。學什麼?學不分別、不執著,以清凈平等心對人對事對物,跟極樂菩薩盡量拉近。這對於我們求生西方凈土有很大的幫助,這是屬於行門。理明白之後要干,我們就有入處;理明白之後不能落實,實在講,理並沒有真正搞清楚、搞明白。真搞清楚、搞明白,哪有不能落實的道理?

  慈悲心要發出來。《無量壽經》上教給我們往生必須具備的條件,八個字「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是每一個求往生必須要具備的。不能往生,不是沒有菩提心就是沒有做到一向專念。慈悲心是平等的愛心、真實的愛心,愛人、愛事、愛萬物。真誠的慈悲就是一般宗教裡面所說的「上帝愛世人」、「神愛世人」。神聖的愛我們統統具足,只是被煩惱干擾了,被煩惱障礙了,顯現不出來,我們迷得太久,迷得太深。什麼時候開始迷的?從理上講,即是當下,就是現前當下這一念,沒有過去、沒有未來。給你說過去、未來是隨順眾生知見說的,在佛知佛見裡面沒有時間、沒有空間。大乘經上常說「當下即是」,這是事實真相。這些話一聽馬上就回頭覺悟,這叫理入。

  要給你說我迷的時間太久、太長了,這當下悟不過來。那一定要有很長的時間慢慢來斷習氣、來斷煩惱,這是佛教初學。佛教六道凡夫,六道凡夫有嚴重的習氣,慢慢讓他開悟。所以經教很有道理。佛很慈悲,佛講小乘十二年,十二年之後講方等,八年,方等好比中學,把從小學提升,般若是大學。從小學提升,到大學接近了,這過渡期間,方等。到大學,講真話了,不講假的,就是不再隨順凡夫知見,完全說的佛知佛見,給你講真話。這個時間是二十二年,比小乘跟方等加起來還多兩年,佛講真話。即在當下這是大乘說的,你如果聽懂了,一念轉下來就成菩薩、就成佛了。就看這一念能不能轉過來,一念轉過來,念念都轉過來,不再迷惑。

  還受不受干擾?自己本身不受干擾了,教化眾生還受干擾。教化眾生,眾生要有福,眾生沒有福不好教。眾生真正有福報,投胎到這個家庭來,父母有福,父母有德行、有教養,他懂得怎樣教兒女,這兒女有福。所謂福報,真正福報,不是指達官貴族,不是指擁有萬貫家財,不指這些,是指他家世世代代都能夠斷惡修善,積功累德,這是真正有大福報。在中國歷史上,我們看到最明顯的,孔子。孔子的外公,就是他母親的爸爸,孔子的外公,這個人有眼光。看到孔家連著五代都能夠斷惡修善,積功累德,斷定他們家後代一定出聖賢,把女兒嫁給孔子的父親,生孔子,外公有眼光。孔家並不是富貴,也不是有財富。孔子在生的時候也不得志,確實有能力齊家、治國、平天下,但是沒有人欣賞他,沒有人用他。這就是外面的緣不具足,聖人自己本身修養不受干擾,想幫助社會、幫助眾生做一點好事有受干擾,這干擾是眾生的福德因緣不足,不能怪他。業因果報佛說得很多,不是明心見性的人,多多少少都受因果的纏繞,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在沒有明心見性之前,恆順眾生,隨緣妙用,賢首國師講得太好了。隨緣妙用,外面隨緣,裡面清凈,清凈平等,不受干擾,這就對了。

  所以菩薩肯定具足大慈悲,菩薩的大願,四弘誓願第一條「眾生無邊誓願度」。這個度就是要教導大家,全心全力義務的教學,釋迦牟尼佛一生表演給我們看。願饒益一切有情,一切有情是平等對待,於一切眾生不計較、不分別親疏恩怨,真平等。對我有恩的人知道報恩,對我有怨的人,他怨恨我,他毀謗我,他障礙我,甚至於陷害我,一概不計較,平等對待。為什麼他有這些態度來對我?我們沒有開悟,沒有宿命通,不知道,但是我們相信因果,決定有前因,前因不在這一世,在過去世,一定有。佛教導我們,對於冤親債主要懂得化解,要化解恩怨,要平等對待,甚至於要格外加以照顧,幫助他們降低罪業;也就是將來的果報要幫助他們減少痛苦,真誠心愛護他們,最普通的做法就是自己修持、積功累德要迴向給他們。他們這一生迷惑,來生後世會明白,明白之後他就報恩了,不會再冤冤相報,就化解了,這非常重要。

  「亦無彼我之分」,這個分是分別,「更無違怨之想」,這想是執著,不再分別、不再執著,「視同一子,平等普度」,就如同愛護獨生子一樣。大乘講到極處,同體大悲,他跟我是一體,當然要平等普度。「故經云:亦無彼我違怨之想」,末後這一句,沒有這個念頭,沒有這個分別執著。一切眾生跟我是一體,一切諸佛如來跟我也是一體,這個想法、看法是正確的,是真的。

  我們再看底下的經文,「平等利生」。這裡面分兩段,這兩段是問答,「徵」是問。

  【何以故。】

  為什麼?這是個問句,「何以故?」何以故用現代的話說,為什麼。

  下面解釋,解釋裡頭分兩段。解決問題靠智慧,這第一段「悲利解如」,括弧裡頭講「根本智」,智慧重要。我們看經文:

  【彼諸菩薩。於一切眾生。有大慈悲利益心故。舍離一切執著。成就無量功德。以無礙慧。解法如如。】

  大悲利益眾生,解法如如。念老在這裡注得很好,我們看註解。『彼諸菩薩,於一切眾生,有大慈悲利益心故』,解釋這一句經文。「以下數句經文,重明自他二利與平等說法之德行」。修行真正功夫就是在清凈平等,這是修行人念念不忘的。清凈平等落實在哪裡?落實在對人對事對物。「因游剎度生均不離說法也。但說法不能離自覺」,自覺,真實智慧。為什麼我們不能自覺?我們有分別心,我們有執著心,我們有我見,我們還有成見,成見是自以為是。這些都是妄想,都屬於錯誤的知見,這是我們受外面環境干擾、受外面環境影響的現象。佛菩薩沒有,實在講阿羅漢已經遠離了,沒有這個現象。

  故下面經文說,『舍離一切執著』,於一切法不再執著。就『成就無量功德』,無量功德是什麼?就是下面這兩句。『以無礙慧』,執著是障礙,分別是障礙,起心動念是障礙,障礙我們的智慧;我們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障礙沒有了,智慧現前,這叫無礙慧。無礙慧起的作用是『解法如如』,解是明了,法是一切法,一切法皆如,叫如如。如是什麼?如其性,性如其法,法如其性。性是一體,法是萬法,無量無邊一切法都是自性變現出來的。自性就是自己的真心,所以法從哪裡來的?大乘經上佛常說,一切法從心想生,是自心變現出來的。佛經上用得最多的比喻是用作夢,因為大家都有作夢的經驗。夢中境界清清楚楚、了了分明,醒了之後痕迹都找不到,不是真的,是假的。我們今天在六道搞輪迴,在十法界流轉,統統是夢境。覺醒過來之後,六道沒有了,無量劫等於零,遍大千世界也不存在,不是真的。所以,佛教給我們應作如是觀,你要常常這樣想法就對了,該舍的要舍,該放下的要放下。

  六道這個夢醒過來,就是阿羅漢、辟支佛,六道沒有了。十法界還是一場夢,明心見性、大徹大悟,十法界沒有了,還是一場夢。夢醒了是什麼境界?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現前。這個境界叫實,實是真實,說明它跟十法界、六道不同,十法界、六道是假的,是夢,它是真的。真假怎麼分法?它的標準就是生滅,只要是有生有滅,是假的,不生不滅是真的;換句話說,實報土不生不滅。實報土的人壽命很長,無量壽,但是人沒有變化,世俗成語有句話說長生不老。我們這個六道裡頭、十法界,長生他會老;極樂世界長生不老,不老他沒有變化,沒有生滅。極樂世界的樹也是無量壽,花草樹木長青,它樹葉不會變黃,樹葉不會掉下來,永遠是那樣的綠色、美好。它沒有變化,所以叫真,叫一真法界。

  那個一是從心說的,心裏面沒有妄想、沒有雜念、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那叫一心。一心就是真心,一心就是法性,一心也叫真如,大乘教裡面給它的名稱有七、八十種,說一樁事情。一樁事情為什麼說這麼多的名相?這是佛教學的方法,叫我們不要執著名相,怎麼說都可以,只要與不生不滅相應都對。所以,佛說法也是緣分,隨緣而說,既然是緣就不要執著,一定要從緣去悟它真正的意思。真正的意思說不出來,從言語裡頭、從表法裡頭恍然大悟,明白真實義。開經偈上念的「願解如來真實義」,那就是入,悟入了。從行入的,是日常生活當中悟入的,從理入的多半從佛菩薩開示,給我們講解說明,明白了,覺悟了。

  這下面又說,這幾句話「重明自利之行圓滿」,自己修行達到圓滿了。「此四句以舍離執著為首者,因此實為入道之關鍵。世尊睹明星而徹悟本心,開口第一句便道,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唯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這是釋迦牟尼佛在三十歲放棄求學,他給我們表法示現的,用現在的話說是非常好學的知識分子,他用這個來表法。在我們這個地球上,這種人最多,知識分子,好學。他十九歲出去參學,到三十歲十二年,學了十二年。十二年把這個放下了,不走這條路子,走什麼路?走戒定慧,換個方法,入定,定中開悟了。開悟第一句話就非常感嘆,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一切眾生本來是佛。現在我們的智慧到哪裡去了?我們的德到哪裡去了?我們的相,相是外表,怎麼會變成這個樣子?跟如來不相應。如來是究竟修證的果位,如來所有的智慧、如來的德能、如來的相好我們人人具足,到什麼時候我們才能夠真正的見到?

  釋迦牟尼佛在這個會上,這一會是無量壽會,現在學術裡面叫單元,這個大單元是講無量壽,把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介紹給我們。我們在這一會裡面聽懂了、聽明白了,往生到極樂世界你就證得如來智慧德相,到達極樂世界就證得。本經所說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第二十願裡頭講得很清楚,往生到極樂世界,作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菩薩就具足如來智慧德相,生到極樂世界你就證得了。如來是標準,這個如來是誰?阿彌陀佛;換句話說,往生到極樂世界,一切眾生,往生的這些眾生,皆具阿彌陀如來智慧德相。我這樣說大家更清楚、更明白了,是真的不是假的。到極樂世界等於成佛,因為這個如來德相不是你自己修的,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阿彌陀佛無量劫修行功德加持你,你得到了,這麼來的。這個加持真管用,為什麼?真得受用了。從什麼地方看到受用?前面一段我們剛剛念到的,游剎度生。

  相好光明,到極樂世界花開見佛,那個相跟阿彌陀佛完全相同,沒有絲毫差別。智慧、神通、道力,你有能力遍游十方諸佛剎土,前面讀過,這是怎麼去的?化身去的。阿彌陀佛有無量無邊的化身,他的化身做什麼?去接引無量無邊諸佛剎土裡面,往生到極樂世界的這些人,佛要去接引他,不接引他們,他們找不到極樂世界在哪裡。極樂世界,往生極樂世界這些菩薩,有跟阿彌陀佛同樣的能力,化無量無邊身,他化身幹什麼?化身去拜佛,拜佛、供佛是修福,聽佛講經說法是修慧,福慧雙修。我們在此地找一個好老師都找不到,到極樂世界教你的是誰?全是諸佛如來,等覺菩薩跟我們是同學,老師是十方諸佛如來。除了拜佛,修福修慧這是自利,同時也以自己無量無邊的化身教化有緣眾生,十方世界跟我們有緣的眾生多,太多太多了。上求下化,功德圓滿。真正看到了佛所說的,凡夫之所以把如來智慧德相失掉,這個失不是真正失掉,迷失,迷了自性,它不起作用;到極樂世界不迷了,覺悟了,這些作用統統現前。

  下文,「故知舍離妄想執著,當下便是如來智慧德相」,這句話比什麼都重要,這才是真正回歸自性的教學方法。回歸自性在一念,真正肯定,深信不疑,一點都不懷疑,我有如來智慧德相。我們今天麻煩在哪裡?就是妄想執著不能放下;放下妄想執著,便是如來智慧德相。釋迦牟尼佛把他自己所修所證,乃至於十方世界一切諸佛如來,包括阿彌陀佛,沒有一尊佛例外的,他是怎麼成就的,全說出來了。所以我們現在真正要覺悟,不要把自己的妄想雜念當作寶貝,不要把分別執著以為自己高人一等,錯了。法法平等一如,徹底放下就對了,有一樁放不下就是障礙。所以連佛法也要放下,《金剛經》上明文告訴我們,「法尚應舍,何況非法」,那個法是佛法。

  我們今天因為很想放下,它就是放不下,這什麼原因?我初學佛的時候章嘉大師告訴我,對於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沒懂,沒有相信。為什麼?不肯放下妄想執著就是沒懂。真聽懂了,理入;放下妄想執著,事入。真入境界了,理事都入了,理在先,行在後;有人行在先,理在後。一悟一切悟,沒有說我理悟了事不悟,事悟了理不悟,沒有這個道理,只有先後差別,一悟一切悟。放下多重要!身心世界知道它是虛幻不真,假相,你受用,欣賞它,沒有問題,不妨礙;你要執著它,你分別它,它就障礙了。換句話說,學,大乘菩薩學什麼?從早晨起床到晚上睡覺,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就學放下。放下起心動念、放下分別執著,你是真正大修行人,果然放下了你就成佛了。不能同時一起放下,先放下執著,成阿羅漢;再放下分別,成菩薩;最後放下起心動念,成佛,分三個階段,慢慢來。這叫漸入,逐漸逐漸契入;同時放下叫頓入,立刻就入進去。

  我們現在頓頓不了,漸也不行,效果不彰,用什麼方法?用阿彌陀佛的方法。阿彌陀佛的入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入極樂世界,入彌陀的法會。入極樂世界、入彌陀法會,決定一生證得如來智慧德相;換句話說,妄想分別執著到極樂世界再放下。先到極樂世界,這個可以帶去,這叫帶業往生。帶什麼?帶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帶去。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條件,信、願、行三個條件。第一個條件,真正相信西方有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沒有絲毫懷疑。這一部《無量壽經》就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保證書,這部經上沒有一個字懷疑,沒有一句話懷疑,真信。第二個條件,真正想去,對這個世間沒有任何留戀,這個世界跟我沒關係,全盤放下,這第二個條件。第三個條件一向專念,我只有一個方向,西方極樂世界,方向西方,目的極樂世界,專念阿彌陀佛,其他的法門統統放下。

  夏蓮居老居士為我們做示範,黃念祖老居士也不例外,這兩位現代的大德都是通宗通教,宗是禪宗,教是教下,顯密圓融,顯教密教他沒有一樣不通。到最後往生,宗教、顯密全放下,一句彌陀念到底,這樣往生的。黃念老把這個註解完成之後,重新校訂,工作完了,念佛求往生,念了六個月,每天十四萬聲佛號,他老人家親口告訴我的。追頂念佛,念得很快,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句接著一句,一天十四萬聲。給我們做出最好的榜樣,一向專念。具足這三個條件決定得生。

  我們接著看下面註解,「無礙慧者,指圓融通達之佛慧」,魏譯本裡面作無礙智。「《大集經》云:無礙智慧無有邊,善解眾生三世事。」《大集經》上這兩句話,無礙智慧無有邊,沒有邊際,這個話裡頭顯示著一樁事,就是底下一句,善解眾生三世事,無量無邊世界這些眾生過去、現在、未來他統統知道。我們的過去現在未來他知不知道?知道。蚊蟲螞蟻,它們的過去現在未來知不知道?知道。樹木花草、山河大地,沒有一樣不知道。一定要記住佛的話,佛不是說這種智慧是他的專利,只有他有,別人沒有,不是的。一切眾生皆具,具是具足,統統都有,這是真正佛法。

  那我們要問,邪魔外道有沒有?有。地獄、餓鬼眾生有沒有?有,統統都有。那他為什麼會變成邪魔外道?為什麼會變成三途眾生?這個原因佛說得很清楚,他的分別心太重,執著心太重了,這樣才墮三途,這樣才變成邪魔外道。他的本來?本來全是佛,佛法是平等法,佛所具足的,一切眾生沒有一個不具足。只是他現在迷了,迷了,起心動念、所作所為跟性德完全相違背,變成這些樣子。這些樣子不是真的,是一場幻夢、幻覺,不是正覺。這個道理、事相我們都要通達明了,我們的清凈心、平等心才能現前,慈悲心才能現前,幫助這些迷惑顛倒眾生回頭,幫助他們覺悟。教學,成功的教學是要先做榜樣,也就是從身教開始。我們自己沒有做到,希望別人做到,人家不相信,你說這麼好,放下這麼好,為什麼你不肯放下?別人懷疑,懷疑你欺騙他。所以佛徹底放下,佛的財產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真做到,不是假的。所以有那麼多人相信,佛滅度到現在二千五百五十多年,還有人相信他,就是他真做到了;他要沒有做到,這些話沒人相信。

  又《法華經.化城喻品》裡面有四句經文:「如來無礙智,知彼佛滅度,及聲聞菩薩,如見今滅度。」看到釋迦牟尼佛滅度了,佛知道,將來聲聞菩薩也像現前一樣滅度。為什麼?那是佛法,佛法從緣生,有緣,佛法住世;沒有緣,佛法就滅度了。眾生再有緣,佛又出世,再應化到世間,什麼地方緣成熟,佛就在什麼地方出現,我們要細心去觀察。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佛沒有一定的身,佛沒有一定的法,會的人,無有一法不是佛法,不會的人,《大方廣佛華嚴》也不是佛法。會、不會的標準是什麼?就是悟,覺悟,覺悟的人會了,不覺悟的人不會。

  下面為我們解釋末後這一句「解法如如」,這一句怎麼說?《凈影疏》裡面說,「解法如如,是其理解」,道理明白了。「空同」這是如的意思。「解知一切萬法皆如,名解如如」,真正明白了,真正知道了,知道什麼?一切法皆如。這個皆如,前面說的我們要記住,一切法同,一切法平等,一切法不二。這底下說的,「如如乃《楞伽經》所說五法之一」。佛說《楞伽經》,《楞伽》是在楞伽山講的,楞伽山在現在的斯里蘭卡。佛陀在世,曾經三次到過斯里蘭卡,在楞伽山講的這部經叫《楞伽經》。這部經梵文寫成的,傳到中國來了,斯里蘭卡沒有,我們發心把這部經傳回去。這部經,釋迦牟尼佛把一切法分為五大類,所以叫五法。法相宗所說的「五法三自性」,這是相宗所遵守的,「八識二無我」。所以它也是法相宗主要修學的一部經典,裡面的內容就是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人無我,法無我,這是屬於大乘。

  「法性之理體,不二平等,故云如。彼此之法皆如,故云如如」。這是說明萬法平等,沒有高下,萬法皆如,如其自性。自性是一,現相,起作用無量無邊。無量無邊一切諸法同一個自性,我們跟阿彌陀佛同一個自性,我們跟無間地獄眾生也同一個自性。所以,佛度眾生是同體大悲,萬法跟我同一體,上自妙覺如來,下至無間地獄眾生,平等的,沒有差別,同一個自性。眾生迷了,佛覺悟。有佛同樣的覺悟是法身菩薩,中國人所說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他知道同一體。沒有見性的人不知道,見性的人真正知道是同一體,所以叫如如。「是正智所契之理體」,正智是五法之一,如如是正智所契的理體。

  又《大乘義章》第三卷說,「言如如者,是前正智所契之理。諸法體同,故名為如。就一如中,體備沙界恆沙佛法」。一如,意思是任何一法,小到沙界,沙是用恆河沙來做比喻,恆河的沙細,像麵粉一樣。世界有多少?恆河沙那麼多的世界,有恆河沙那麼多的佛法。「隨法辨如,如義非一」,如的意思多,性德多,起作用多,但是體是一個。「彼此皆如,故名如如」。如如不可思議,我們無法想像,也沒有方法用言語表達出來。「又《會疏》曰:如如是不一不異,不空不有之義」,這就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不能說它是一,也不能說它是異;不能說它空,也不能說它有;它是永恆存在的,它不是生滅法。這是什麼?心性。在有情眾生稱為佛性,在無情的眾生,植物、礦物、虛空,稱為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個性,不是兩個性,所以叫如如。只可以體會,不能言傳,為什麼?說不出來。「正是中道第一義諦相也」。「綜上兩說」,上面所舉的《大乘義章》、《會疏》,上面所說的,「彼此皆如。既如故不異。又曰彼此,故不一。故云」,大乘經上常說,「如義非一也」。如如這兩個字,普遍在大乘經教里,讓我們漸漸去體會一切法體、相、作用,體非一,相用不異。了解事實真相了,於一切法相當中,自自然然就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就入境界了。

  下面這段經文「善演正論」,善,善巧方便,演是表演,包括說法,所以叫演說。演是做出來的,釋迦牟尼佛八相成道是演,釋迦牟尼佛日常生活是表演。有從表演當中覺悟的,有從演說當中覺悟的,這屬於「後得智」。請看經文:

  【善知集滅音聲方便。不欣世語。樂在正論。】

  我們看註解,『善知集滅音聲方便』,《會疏》裡頭說,習就是集的意思,集諦,「意亦兼苦」,苦諦,這是世間的果報。滅是滅諦,裡面有道。換句話說,這就是四諦。「因果相涉,故說四諦之教」,這就是音聲方便。佛開始教化眾生,跟大家講苦集滅道,講這個道理,這是小乘。苦是我們眼前所受的,很好懂,佛說法,先說果再說因,說果大家有深刻的印象,有很深的體會,小乘經裡邊都說這些。苦有三苦有八苦,三苦是講三界,最高的無色界,無色界天人有行苦,色界天人有行苦還有壞苦,欲界裡面眾生有行苦、有壞苦還有苦苦。苦苦就是八苦,有生老病死、有求不得、有怨憎會、有愛別離、有五陰熾盛,統統具足。

  佛說這個大家不能不承認,現前所受的。然後告訴我們,苦從哪裡來的?苦從集來的,集是集聚煩惱習氣,善、不善法。善有善果,惡有惡報,因果報應絲毫不爽,一切眾生無非是自作自受,沒有例外的。我們這一生所受的是報,前世所造的業,感得現前所受的果報,一絲毫差錯都沒有。所以如果要是真的明白了,事實真相了解了,我們今天日常生活心平氣和。為什麼?知道我應該受的,我只好接受,不怨天、不尤人。怨天尤人那自己在造罪業,錯了,於任何人都不相干。怎樣離苦得樂?這是佛教導我們的,四諦裡頭滅道,滅是滅苦。如何滅苦?修道。在小乘經裡頭,把修道整個歸納為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也不外乎看破、放下。這就是此地所說的音聲方便,佛說法的音聲,給眾生說四諦法,苦集滅道。

  「此疏以集滅即苦集滅道四諦法中之集滅二諦,故云集中已兼苦,滅中亦含道。今言集滅,即表四諦」。集裡面含著苦,集是因,苦是果;道是因,滅是果,滅苦一定要懂得修道。修道從哪裡著手?從看破,「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佛教學從這裡入門,這是事實真相,擺在我們面前。我們今天誤會了,我們的觀念錯了,與佛所說的相違背,我們堅固執著有我,不知道這是錯誤,不知道我們所受的只有苦沒有樂。我們的念頭無常,前念滅後念生,一切法皆不可得,我們患得患失,天天干這些錯誤事情,與道品相違背。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推薦閱讀:

吉仔有話說 之 大話「五·一」
買口紅,你是否為色號煩惱?
五一出遊穿什麼
你所期待的五一節是怎樣的?
五一勞動節快到了,比較實用的的禮品有哪些?

TAG:五一 | 凈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