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李白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

李白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上次我們講了李白在宣州獨坐敬亭山,與敬亭山「相看兩不厭」,但其實李白七次到宣城,七次上敬亭山。除了敬亭山之外,他還特別喜歡去一個地方,就是宣州的謝朓樓。那麼我們今天就要講他在宣州謝朓樓上寫下的千古名作——《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詩云:「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這首詩太有名了,非常有名,但其實也非常之奇特。我看過了多種注詩啊,肯定要注這首詩,但是大多在訓詁之外,我覺得接觸到這首詩並沒有接觸到它的精神本質。要透徹地感悟這首詩,首先要發現這首詩里的幾個問題,或者是說其中的幾個奇特之處。第一個奇特之處,這明明是一首送別詩,在謝朓樓上餞別校書叔雲,也就是事件的起因是要為任校書郎的族叔李雲送別,那他為什麼不像絕大多數的送別詩,或者先從眼前風景——眼前的謝朓樓寫起,或者先從李雲的生平事迹、功業說起?即使退一萬步來說,你也至少應該從惜別、傷別說起吧,就像李白自己在《憶秦娥》里說,在灞陵送別的時候,說:「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這也是從眼前音、眼前景寫起呀,然後寫到傷別、惜別之情,再寫到「樂游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吧。這才是餞別詩該有的寫法。結果李太白倒好,什麼都不說,上來劈頭蓋臉先發了兩句牢騷,當然這兩句牢騷可不得了,「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啊,這確實是千古最有名的牢騷了!但這樣一來,不怕送別的客人不高興、不滿意嗎?

要解答這個問題呀,要首先不要看這兩句牢騷,還要先看這個詩題——「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請注意啊,我聽到很多中小學老師,在教學生念這首詩的時候,都念成宣州謝跳樓餞別校書叔雲,謝跳樓,跳樓,多不吉利吧?開個玩笑。謝朓這個他的名字,應該這個字念tiǎo,三聲。那麼謝朓(1.形聲。從月,兆聲。本義:古稱夏曆月底月亮在西方出現。晦而月見西方謂之朓。——《說文》三月晦朓魯衛分。——《漢書·五行志》日朓月蝕,晝冥宵光。——《漢書·張敞傳》。又如:朓朒(舊曆月初月見於東方和月末月見於西方。引申為盈餘:「盈者謂之~,不足者謂之朒。」)2.快速;行疾朓,疾也。——《廣雅·釋詁》又如:朓側(日月疾緩合度。比喻行為規範))呢是李白特別崇拜的偶像,他有過「一生俯首謝宣城」(這句話出自王士禎《戲仿元遺山論詩絕句三十二首》其三,詩云:「青蓮才筆九州橫,六代淫哇總廢聲。白紵青山魂魄在,一生低首謝宣城。」)的名言啊。從古至今粉絲對偶像能說出一生俯首的也只有兩個,一個就是「一生俯首謝宣城」,一個就是「一生俯首王陽明」(1905年,日本海軍大將東鄉平八郎回到了本土,作為日本軍事史上少有的天才將領,他率領裝備處於劣勢的日本艦隊在日俄戰爭中全殲俄國太平洋艦隊和波羅的海艦隊,成為了日本家喻戶曉的人物。由於他在戰爭中的優異表現,日本天皇任命他為海軍軍令部部長,將他召回日本,並為他舉行了慶功宴會。在這次宴會上,面對著與會眾人的一片誇讚之聲,東鄉平八郎默不作聲,只是拿出了自己的腰牌,示與眾人,上面只有七個大字:一生伏首拜陽明。)了,李白那麼高的水平,「謫仙人」,他卻敢說「一生俯首謝宣城」。

謝宣城就是謝朓,謝朓曾經任宣城太守。謝朓的一生啊,其實說老實話還是挺悲劇的。他出身名門,是陳郡謝氏(陳郡謝氏,中國古代著名家族,頂級門閥之一。陳郡謝氏起家於魏晉時期,在著名的「淝水之戰」中,以謝安為首的謝氏家族為東晉大勝立下至偉的貢獻,奠定了陳郡謝氏為東晉以及南朝的當軸士族。陳郡謝氏還出了許多於文學貢獻與藝術才能的傑出人物。以至後人將門閥士族鼎盛的魏晉南北朝時期比喻為「王謝」並稱的年代。南朝四大盛門「王謝袁蕭」第二位,興起於曹魏,衰落於南朝梁,至南朝陳亦有人出任高位,但影響力已經大不如前。在南朝末年,與很多士族一樣走向沒落,在南朝四大僑望之中沒有能像蘭陵蕭氏那樣繁盛到唐朝,相比整個魏晉南北朝的所有門閥士族,陳郡謝氏在文學藝術方面的貢獻是最傑出的。)的後人,才華橫溢卻又英年早逝,曾經一心想遠身避禍(遠身指躲開,抽身而去。《楚辭·九章·惜誦》:「矯茲媚以私處兮,願曾思而遠身。」《呂氏春秋·權勛》:「為人臣不忠貞,罪也,忠貞不用,遠身可也。」),卻最終沒有逃過牢獄之災。後來被蕭遙光誣陷(齊明帝死了以後,東昏候即位,這位新皇帝奢侈無道,把國家弄得一團糟,官吏們十分腐敗。江祐等人想廢東昏候,立始安王蕭遙光為帝,使國家安定下來。始安王就派遣心腹劉氵風,去見謝跳,拉他一齊參與這件事。但謝脁認為自己受恩於明帝,東昏候雖然無道,但畢竟是明帝之子,所以不肯答應,並且將江祐等人的私謀,告訴了別人。江佑等人對他自然恨之入骨。再加上以前謝脁因為人高傲,曾經諷刺過江祐、劉諷等,因此他們便尋找機會加害於他。恰巧趕上這件事,江祐等人便聯合始安王惡人先告狀,誣告他欲謀反。東昏候是個糊塗皇帝,便將他再次打入大獄。不久他就死在獄中,時年僅36歲。),死於獄中,不過才三十六歲,英年早逝。謝朓在任宣城太守時,曾經在宣城的陵陽山上建謝公樓,因為是在城北,又叫謝公北樓。

李白到宣城,一愛「獨坐敬亭山」,二愛「愛登謝公樓」,他除了這首著名的《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其實還有一首非常有名的叫《秋登宣城謝朓北樓》,詩云:「江城如畫里,山晚望晴空。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真是愛屋及烏,愛人及樓啊!所以他連送別都要特意選在謝公樓上。那麼李白在謝朓樓上送別的這個人,其實也很有意思——校書叔雲,「校書」是他的官職——校書郎,而叔叔的「叔」是指的族叔,「雲」則是他要送的人的名字,既然是稱族叔,就應該是李雲。當然像《文苑英華》(《文苑英華》是北宋四大部書之一﹐古代詩文總集。文學類書。宋太宗趙炅命李昉﹑徐鉉﹑宋白及蘇易簡等二十餘人共同編纂。全書上起蕭梁,下迄唐五代,選錄作家近2200人,文章近20000篇,所收唐代作品最多,約佔全書的十分之九。可謂卷帙浩繁。)里記載,這首詩就另題作《陪侍御叔華登樓歌》,於是有人就提出李雲和李華是兩個人。當然比較主流的觀點認為這個李雲就是李華,而所謂叔、叔雲、叔華其實是李白含糊其辭。有學者認為,其實李雲根本就不是李白的族叔,但是李白就是那麼熱情,尤其是這個李雲其實非常不得了。

李雲其實是唐代著名的散文家,他此去京城是任秘書省的校書郎,他原任秘書省的校書郎,後來又任監察御史。據獨孤及(獨孤及(725~777年),字至之,河南洛陽人。唐朝大臣、散文家。天寶十三年,舉高第,補華陰縣尉。唐代宗召為左拾遺,改太常博士。遷禮部員外郎,歷濠、舒二州刺史,以治課加檢校司封郎中,賜金紫。徙常州刺史,謚號為憲。著有《毘陵集》三十卷。)的記載說,李雲任監察御史期間,「會權臣竊柄,貪猾當路,公入司方書,出按二千石,持斧所向,列郡為肅」。是說他懲治貪腐不畏權貴,性格也是剛正清直,為世人所稱頌。尤其是他的文章也寫得俊逸瀟洒,你比如說他為元德秀(元德秀(約695-–約754),字紫芝,唐朝河南(今河南洛陽市)人,世居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後移居河南陸渾(今河南嵩縣),唐代詩人。他是後魏昭成皇帝孫常山王遵的後裔,鮮卑族,原姓拓跋,北魏孝文帝改革時始易姓為元。父親是延州刺史。他身上深深體現了道家思想的烙印,元德秀性格淳樸耿介,李華在《元魯山墓竭銘(並序)》中稱他「《大易》之易簡,黃老之清凈,惟公備焉」,宰相「房館每見德秀,嘆息曰:『見紫芝眉宇,使人名利之心都盡」。魯山任滿後元德秀再無牽掛,遂退隱至陸渾與山水為伴。)寫的墓碑,他的碑文,然後顏真卿書法,李陽冰(李陽冰,約生於唐玄宗開元年間。唐代文學家、書法家。字少溫,漢族,譙郡(治今安徽亳州)人。李白族叔,為李白作《草堂集序》。初為縉雲令、當塗令,後官至國子監丞、集賢院學士。世稱少監。兄弟五人皆富文詞、工篆書。初師李斯《嶧山碑》,以瘦勁取勝。他善詞章,工書法,尤精小篆。自詡「斯翁之後,直至小生,曹喜、蔡邕不足也。」他所書寫的篆書,「勁利豪爽,風行而集,識者謂之蒼頡後身。」甚至被後人稱為「李斯之後的千古一人」。)的篆額(碑刻術語。漢代以後的各種碑刻之上端,稱碑頭或碑額,因碑額上所題字多用篆書,遂稱「篆額」。漢碑如《張遷碑》、《韓仁銘》等篆額,書風奇肆跌宕,具有很高的藝術性。),再加上元德秀為人,當時號稱「四絕之碑」啊。

所以李雲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是一個和李白一樣的人啊,既才華橫溢,又懷揣著理想,不忘初心,永遠追尋的人。所以李白雖然稱之為族叔,當然有學者認為李雲和他並不是族叔關係,但李白願意這麼稱,可見他其實是把李雲當作同道中人、人生知己。既然為同道中人,為人生知己餞別,又在大家都俯首膜拜的謝朓樓上,所以李白落筆不按常理出牌,不拘常套,橫空一句「棄我去者」、「亂我心者」,正是將滿腔心緒一把掏出啊,這才夠勁、夠猛、夠知己啊。

當然這樣寫也和李白天縱奇才的詩情有關,別人寫詩都是循序漸進,都是慢慢地過渡到高潮,而李白寫詩總是高潮迭起,很多時候上來就是高潮啊!不光這首「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就像《將進酒》,上來就是「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簡直是飛流直下,神鬼莫測。所以後人評李白歌行開篇落筆的特色,說「俱如天馬行空,神龍出海」呀,就以《將進酒》和這首《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最為典型了。好了,我們現在明白了李白為什麼在這首餞別詩里開篇既不寫樓,更不敘別,而是陡起壁立、直抒胸臆,一把牢騷揮灑難止啊。

當然,你說牢騷既然發了出來,就應該接著發下去啊。更出人意料的是,他的情緒突然又平靜了。「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長風萬里,秋雁南飛,高樓之上酒酣耳熱,這是何等的快意呀,這和前面的不可留、多煩憂又有怎樣的關係呢?其實啊,李白落筆貌似汪洋恣肆、隨意所之,但其實,字裡行間又處處留心,不失餞別的本意。頭兩句牢騷是說給知己聽的,那麼接下來的三四五六七八句,其實李白寫的都不是一個人,而同時兼顧了自己和李雲。「長風萬里送秋雁」不也是一種送別嗎?宗慤曾說:「願乘長風破萬里浪。」李白也在《行路難》里說:「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而大雁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更有不可替代的崇高地位。我們在元好問的《雁丘詞》里就提過「雁有五德」,所以大雁更是高潔之士的象徵啊!

長風萬里在送秋雁,而李白在送李雲,其間的情懷,正是對此可以酣高樓的理由啊!所以李白既而落筆轉時,明確說到「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蓬萊文章建安骨」指的就是李雲,李雲本來就是散文大家,而且他又任秘書省校書郎,這個官職是掌管朝廷的圖書工作的,所以蓬萊文章的這個典故就用得特別好了。蓬萊,海外有仙山名曰「蓬萊」,漢代則以之稱東觀藏書。東觀是東漢時期朝廷中貯藏檔案、典籍,還有校書、著述的場所,它就位於洛陽的南宮。建築上高大華麗、美輪美奐,望之如仙境一般啊,知識分子當時都視之為老子之藏室(據《史記·老子傳》云:「老子,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又云:「周守藏室之史也。」老子中年以後,入洛陽城擔任了「周守藏室之史」之職位。「藏室」是藏書和檔案處所,周藏室就是周朝的國家圖書館。「藏室史」亦稱「征藏史」。征是典掌之意,與「守」相同,就是管理周王朝圖書的史官。「守藏史」又稱「柱下史」。古代藏書因藏書於柱下,遂稱之。老子出任周王室的守藏史,說明他的知識學問在當時有著相當顯赫的聲名。)或仙家之蓬萊,像《東觀漢記》至今還是名垂後世的重要典籍。

所以蓬萊文章和建安風骨,這是對李雲文風的推崇啊!但說完知己當然要說自己,「中間小謝又清發」,這就是李白以謝朓自喻了。「小謝」就是謝朓,那麼「大謝」是誰呢?大謝就是謝靈運了,其實還有個老謝呢,也就是謝安,都是李白的偶像,李白特別崇拜謝家人。謝靈運(謝靈運(385年—433年),原名公義,字靈運,以字行於世,小名客兒,世稱謝客。南北朝時期傑出的詩人、文學家、旅行家。謝靈運出身陳郡謝氏,祖籍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縣),生於會稽始寧(今紹興市嵊州市三界鎮)。為東晉名將謝玄之孫、秘書郎謝瑍之子。東晉時世襲為康樂公,世稱謝康樂。曾出任大司馬行軍參軍、撫軍將軍記室參軍、太尉參軍等職。劉宋代晉後,降封康樂侯,歷任永嘉太守、秘書監、臨川內史,元嘉十年(433年)被宋文帝劉義隆以「叛逆」罪名殺害,年四十九。)是謝玄的小兒子(當是謝玄的孫子),小名又叫客兒,是謝安的大哥謝奕這一支的後代,而謝朓則是謝安的二哥——謝據這一支的後代。

李白在《夢遊天姥吟留別》里說:「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這個「謝公屐」就是謝靈運最早發明的登山鞋,而且謝靈運是中國山水詩創作的鼻祖。至於謝安,李白就更是佩服得五體投地了,他在《永王東巡歌》里說:「三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凈胡沙。」完全是以謝安自喻啊。他甚至羨慕謝安的「攜妓東山之游」,說:「嘗高謝太傅,攜妓東山門。楚舞醉碧雲,吳歌斷清猿。暫因蒼生起,談笑安黎元。余亦愛此人,丹霄冀飛翻。」(出自李白《書情題蔡舍人雄》),甚至他真的模仿過謝安攜妓東山之游,所以在東山作《東山吟》,說:「攜妓東土山,悵然悲謝安。我妓今朝如花月,他妓古墳荒草寒。」又說:「安石在東山,無心濟天下。一起振橫流,功成復瀟洒。」(出自李白《贈常侍御》)他該是多麼崇拜謝安了。說謝安出海:「安石泛溟渤,獨嘯長風還。逸韻動海上,高情出人間。」甚至他那首為他換來最後完美愛情與婚姻的《梁園吟》,在全詩的最後,他也說:「歌且謠,意方遠。東山高卧時起來,欲濟蒼生未應晚。」再加上他「一生俯首謝宣城」,李白對謝家子弟芝蘭庭樹地崇拜,簡直是無以復加。

像謝安,李白的崇拜是要有建功立業,像謝安那樣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於將傾,而且「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而他崇拜謝朓,謝朓的功業並不顯著,他為什麼那麼崇拜謝朓呢?並以「中間小謝又清發」自比,那是因為謝朓在中國詩史上具有非常重要地位。謝朓與沈約等人號稱「竟陵八友」(蕭衍、沈約、謝朓、王融、蕭琛、范雲、任昉、陸倕),是「永明體」的最重要的代表作家。唐詩之所以能發展出格律詩,近體詩,那就是建立在「永明體」的基礎上,是沈約有了四聲之說,謝朓有了「八病之論」,有了「四聲八病」之論才有了後來的格律詩。尤其謝朓不僅在詩歌理論上是重要的奠基,而且他的創作也是永明體的最高成就,梁武帝曾說:「不讀謝朓詩,三日便覺口臭。」而沈約則稱:「謝朓之作,二百年來,無此詩也。」所以連「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的青蓮居士也要「一生低首謝宣城」啊!「蓬萊文章建安骨」是贊李雲,「中間小謝又清發」是李白以謝朓自喻。

那麼,既然兩人都有如此橫貫古今的才華,那就飛吧。「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俱懷」就是兩個人都懷有,「逸興(xìng)」,很多人會讀成「逸興(xīng)」,不對,這個地方應該是興緻,王勃《滕王閣序》說「遙襟甫暢,逸興遄(chuán)飛」。而且從聲韻的角度上來看,「俱懷」,懷為「平」,「壯思」,「思」也為平。那麼,二四六、二六皆為平,這個四——逸興就應該歸仄聲,「俱懷逸興壯思飛」,以二人的才華可以直上青天攬明月呀。

所以從「長風萬里送秋雁」開始,一直到「欲上青天攬明月」,別看李白筆鋒豪健,卻時時兼顧,落筆都在自己與李雲二人。可是接下來又生奇變,「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從「欲上青天攬明月」,這怎麼又突然到了「抽刀斷水水更流」呢?有人說李白有穿越感,忽然上天,忽然入地,正是神鬼莫測、不見蹤跡才能體現出他的奇思妙想、縱橫無際。其實不然,李白的詩風,雖然豪放洒脫,但也並不是無跡可循,「欲上青天攬明月」,而月亮則是月華如水。攬月是壯志所在呀,所以毛潤之先生有:「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九天攬月之句或也從太白處化來,可是壯志難伸、現實沉重。

李白這首詩寫於天寶十二年,他第一次來到宣城。回想天寶元年,他懷著遠大的人生理想來到長安,任職翰林院,可是才不過兩三年,就被讒言排擠,不得不離開了朝廷,開始了長達十年的漫遊生活。雖然「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可以「與爾同銷萬古愁」,可是現實的悲哀、憤慨與沉重,卻在酒醒之後依然壓在心頭。所以在「欲上青天攬明月」的逸興之中,忽見月華如水,忽生「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的感慨,正是詩人興之所至,直抒胸臆的精彩啊!

這就是李白,既能在天地之間跌宕起伏,又能在方寸之間起伏跌宕。所以面對人生知己,太白悲憤地宣稱:「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李雲在朝,李白在野,但不論在朝還是在野,他們都有一種文人的情懷,叫做士大夫情懷。而塑造了士大夫精神的萬世師表——孔夫子說:「道不行,乘桴浮於海」,這不就是「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嗎?所以縱觀全篇來看,李白落筆處處揮灑,卻又處處輝映,貌似全然排遣自我心緒,卻又處處兼顧知己情懷,這才是才華橫溢、神乎其技的李太白呀!

我每登謝朓樓,想見(經過推測得出結論,《史記·孔子世家論》:「余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宋蘇軾《書韓干牧馬圖》詩:「南山之下,汧渭之間,想見開元天寶年,八坊分屯隘秦川。」)太白風采,每每憑欄輕誦:「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便一遍遍地懷想那個「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出自杜甫《夢李白二首》其二,「浮雲終日行,遊子久不至。三夜頻夢君,情親見君意。告歸常局促,苦道來不易。江湖多風波,舟楫恐失墜。出門搔白首,若負平生志。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孰雲網恢恢,將老身反累。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譯文:「天上浮雲日日飄來飄去,遠遊的故人卻久去不歸。夜晚我屢屢夢中見到你,可知你對我的深情厚意。分別是你總是神色匆匆,總說能來相見多麼不易。江湖上航行多險風惡浪,擔心你的船被掀翻沉沒。出門時搔著滿頭的白髮,悔恨辜負自己平生之志。高車麗服顯貴塞滿京城,才華蓋世你卻容顏憔悴。誰能說天理公道無欺人,遲暮之年卻無辜受牽累。即使有流芳千秋的美名,難以補償遭受的冷落悲戚。」)的青蓮居士。所謂「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可幸好,還有敬亭山,還有謝朓樓,還有長風萬里,還有舉杯之愁,故而太白已矣,於此青蓮不朽!


推薦閱讀:

論喝酒,我能喝倒三個李白
「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百尺按唐代的也就30多米,真能產生那種感覺嗎?危樓是哪座樓
如果李白在天有靈,得知其部分詩作現在被語文老師拿來分析手法、思想感情並要求學生背誦等情況,會說些什麼?
蘇軾書《李白仙詩卷》(朝披夢澤雲,笠釣青茫茫)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 李白原文賞析

TAG:李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