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這篇文章,小編把它定義為「科普貼」。有的時候,稱呼就可以表現出很多東西。
記得一位朋友跟我說,有一天丈夫抱怨她說:「你就不能叫我老公嗎?!」她才意識到不知從何時起她已經對丈夫直呼其名很久了,也不知從何時起,他們的婚姻已經千瘡百孔。
一個稱呼,可以包含哪些意義呢?一起來看看這篇文章吧~
——麥芽糖
送給想找爸爸式老公的女孩
很多女孩喜歡找成熟的男人,甚至更明確到想找到能給自己像爸爸一樣感覺的成熟男人。
具體問下來,像爸爸一樣的感覺,在她們的需求中,代表著:包容、寵愛、無條件接納、無條件支持、遷就,更多是給予自己愛和關懷。
但是這樣的女孩往往感情都不太順利,很多拖到了近30,甚至過30,還是沒有找到爸爸式男人。
為什麼呢?因為難找。
當然難找,原因很多——
1、很多你看著成熟給你爸爸感覺的人早已經是別人的老公。
2、剩下很多是一看上去就不具備「爸爸」素質和能力的男人。
3、少數你看著好像應該是這一類的男人或者男孩,結果深入接觸下來,根本給不了你要的那麼多「無條件」,帶給你是更多的失望。
4、再剩下的是不願意做你「爸爸」的,工作壓力那麼大,誰不需要別人多點包容和寵愛,他們還想找「媽媽」「姐姐」以便能有人料理好生活,過得輕鬆點呢。所以,他們往往會直接告知「我做不了你爸爸,我也不是你爸爸」。
深入談下來,這類想在老公和男友身上找爸爸感覺的女孩,往往童年和成長經歷中都缺少父愛,不是長期分開生活,就是爸爸離開離去的早,情感就此固結在那個缺口處。想在婚姻中予以補償,甚至想要的已經遠遠超過了正常的父愛,而是理想狀態下的父親特質。但孰不知,這條道是走不通的,欠缺的父愛或者至今沒有能處理好的和父親的關係,只能從父親那裡去解決,可以通過心理學的幫助去改善和父親的關係,通過心理諮詢做個人成長去解開那個關於父愛的情結。
把男友和老公還原為他們本該是的角色,這是良好婚姻的基礎。
一、從Ann的故事說起—--—我為什麼叫老公「爸爸」?
有個女性求助者Ann來找我,向我諮詢一個問題:她總是想叫自己的老公「爸爸」。
很多時候這個稱呼脫口而出,根本就沒有意識到的。以前沒孩子,兩個人相處的時候,好象也沒有什麼問題,她和丈夫都默認了,甚至覺得很好玩。可是後來有了孩子,在和別人聊天的時候,孩子很堅定地告訴別人:爸爸是我和媽媽共同的爸爸。這時候,Ann才意識到有些問題了,因為她自己很難改口,甚至有時候在人多的地方也會把老公叫爸爸,為此還弄出了幾次笑話。
我和Ann諮詢的過程中,慢慢分析出了原因。
她丈夫是一個很溫和的人,比她大5歲,在很多時候非常照顧她。不僅照顧她的冷暖,更關鍵的是,丈夫很照顧Ann的情緒,好象總是知道她要什麼,然後就在很意外的狀態下會滿足她的需要。這讓Ann很滿足,也能體會到幸福感。
在Ann小的時候,她的父親是海員,經常整年不回家。從她出生開始到8歲,基本上和父親在一起的日子沒有超過4個月。不過每次父親回來都會給她帶很多禮物,只是情感上好象很陌生。Ann記得自己總是在母親的背後怯怯地叫一聲「爸爸」,然後就跑開了。但當父親不在家的時候,她總幻想有一個很疼愛自己的父親,會一直陪伴著自己,保護自己。10歲那年,父親因為認識了其他的女性,離開了家。三年後,母親認識了繼父,繼父對她也不錯,但只被她稱呼為「叔叔」。爸爸的稱呼是在她結婚後的一個晚上,看著丈夫洗碗的背影,忽然叫出來的,以後就一直有叫丈夫「爸爸」的衝動,並剋制不了。
我問Ann,你丈夫象不象你小時候幻想的「爸爸」,她笑了!
那是她在無意識中對童年願望的補償。
二、身邊各種各樣的稱謂——每個稱呼的背後都有一個願望
我經常聽到有丈夫叫妻子為媽媽,或者是妻子叫丈夫為哥哥或者爸爸的。很多人認為那是一個玩笑,或者說是生活中的情趣,這也沒有什麼大問題,但往往結果不是這樣的。稱呼,更多時候代表著自己無意識身份認同,並代表著對對方的期待。
兩個人交往、發生關係,從一開始的連名帶姓,表示距離比較遠,到後來只稱呼名字省略姓,顯示著關係的拉近。如果只是稱呼小名,那就是很親近了。如果男女之間只稱呼對方名字中的一個字,那就好象是說:我們已經不分你我了。
而如果親密關係中還是直呼其名,這有兩個意思:
1,你還沒有完全走近我,我還不接受你的親密,也許我們永遠是夥伴關係;
2,我是獨立的。但一般要強調自己獨立的人,往往是沒有能力獨立,而壓抑自己依賴需要的人,TA只是幻想自己是獨立的。夫妻在好的時候,芳啊,娜啊,寶貝的亂叫,一旦發生爭吵,連名帶姓,順帶問候你全家:你們劉家人就是那樣無賴。這是關係遠近的把握,這樣可以緩解自己的受害感。
有些人從來都是連名帶姓的稱呼別人,而有些人總是只稱呼名字。前者是希望和別人保持比較遠的關係,後者是希望快速的拉近和別人的距離。很多做人事工作的人深諳此道,一般使用後者。他們懂得人際關係的技巧,雖然不一定真的那樣願意與人親密交往。
有的人喜歡稱呼別人老師。這好象是很謙卑,對別人尊重的表現,而事實上他們更希望被稱呼為老師。這是內心的投射,就是把自己的願望放到別人那裡。現代人都願意玩一個心照不宣的遊戲,似乎是相互尊重,事實上有些人心裡並沒有其他人,只有他自己而已。遊戲過了,也就成為調侃,或者是虛偽。
很多地方的農村,妻子對自己的丈夫很少去稱呼老公。一旦有了孩子後,家庭關係才正式定下來。丈夫是「孩子他爸」,這個稱呼很有意思:這裡似乎只有孩子與父親的關係,而隱藏了自己和丈夫的關係。在中國的傳統中,從古以來婦女的地位比較低,三從四德是壓制婦女的道德倫理枷鎖,讓她們在現實生活中沒有自己。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亡從子,關係中是依從的,不對等的。男權社會中赤裸的絕對服從,也就讓女性在關係中變成了附屬品,而不是一個獨立的人。
這樣的現象背後也掩藏著女性獨有的「小陰謀」,那就是說:男人要為我的生命負責。我之所以要說是「陰謀」,是因為這是被掩蓋的動機,很多男人在不知不覺中走進了女人設置的圈套。想走出來,還要背上不負責的罵名。當然,這同時給男人帶去了良好的自我感覺,和永遠不能掙脫的緊箍咒。
三、親密關係中的稱呼——「我要當你的寶貝」
親密關係中的稱呼,尤其能看出人在關係中希望獲得的潛在動機。女性都希望男人稱呼自己寶貝,男人很清楚這一點。特別是一些花花公子類的男人更懂得滿足女性虛幻的期待。寶貝的稱呼,一般是被照料的嬰兒才配的,這裡有三層以上的意思:1,我需要被你無條件的愛著,照料著,因為我沒有能力;2,我是你唯一的,不能替代的;3,我是沒有能力照顧自己的,如果你不照顧好我,那就是你不好;4,我的願望沒表達,你也應該知道,要不你就是不疼我;5.......等等等等。
這便是女人嬰兒式的期待,一方面可以去彌補無意識中曾經缺失或者過早分離的完美照料者(父母,或者想像的父母)帶給自己的傷害,另一方面,也幻想著自己又一次的進入了退行狀態,而這種狀態中包含「無所不能」,以及「不付出就能獲得」的極端需要。只可惜,這只是鏡花水月,不現實。
有些女性懂得與現實妥協,因此不會真正沉溺於「寶貝」的稱呼,而另一些自我覺察能力比較弱的女性認為這才是親密關係的根本,不願意打破這樣的幻想。不願意打破幻想的女性,要麼就是一個接一個地更換戀人,並訴說著曾經那個他的壞,而自己就是上當受騙的受害者;要麼就是在一段親密關係中不斷否認現實,而生存在自己幻想的白日夢中。那些丈夫有外遇,立刻感覺從天堂到地獄的女性就屬於後者。不是她們沒有察覺丈夫以前就有異常行為,而是她們一直否認丈夫有可能會背叛自己,或者說不敢去想這個問題。
親密關係中,男性要求對方把自己當寶貝也是如此,只是相對來說,女性想做寶貝的願望更多一些。這是因為,在中國,男性在幼年獲得的照料一般比女性多,也就是所謂的重男輕女引起的。
四、虛擬世界的ID——我的身體里還住著另一個我不接受的「我」。
現代社會,網路是必不可少的東西,也由此派生出另一個世界。在網路里,用一個ID代替真實姓名,這樣人的道德約束會降低。事實上,每個人的名字承載著自己的道德感和價值感,而這些東西會形成一個人的超我(道德,倫理,自我期待與別人期待組成的部分),這是自己的一個部分。
換一種稱呼,也就換了個身份,而原先需要去面對的,與真實身份相對應的道德、倫理和價值部分被忽略。當一個人不認同自己身份,或者自我身份不能確定的時候,他們更喜歡用網路里的ID稱呼,或者在完全陌生的場合表現得與平常不一樣。這也產生了一種現象:在相互認識的圈子裡或者那人是謙謙君子、窈窕淑女,而在陌生的環境中,或者在網路里成為好色流氓或者是任性野蠻之女。其實表現出的完全不一樣的自己,是自己道德不能接受的自己,因此會被隱藏起來。只有到不受道德約束的環境中才敢表現出來。本來自己的兩個部分就有著矛盾,所以換一個稱呼分別定義。這樣的人對自己的認同感不高。因此,網路成癮的人一般都存在著自我價值不高、自我認同混亂的心理問題,本身就會比較自卑。
五、災後心理重建中的稱呼——用媽媽般的呼喚,帶他們回到溫暖的現實
在做災害後危機干預的過程中,對那些受到驚嚇而麻木的人,最好的方式是叫他的名字,或者小名。這樣可以給他現實感,並反還給他原來的身份,讓他在極度驚慌中快速回到現實。那是因為在大的災難下,人會短暫的失去自己,用名字可以把自己從極度恐慌中找回來。找回自己的身份,也就找回所有的關係和自己所處的現實了。如果是小名的話,那更能讓他體會到安全感,更加感覺有支持。小名更親切一些,有點象是媽媽稱呼的,那讓對方感覺好象回到媽媽的懷抱一樣,溫暖又安全。
六、名字改運的秘密——改變無意識的自我期待
現在很多人改名字,也是因為這樣。換一個名字,其實是無意識中更改一種自我期待,也會改變原先的價值感。因為名字含有父母對我們的深切期待,換了個名字,最起碼可以自我安慰:我不需要去完成曾經的別人對我的期待,對自己的期待也會發生相應的改變。
這有點象自己對自己說:原來的期待是屬於前面那個名字的人,我現在已經不是那個人了,也就可以不去完成那個名字曾經被賦予的責任。有點重新做人或者換個身份生活的意思,感覺放鬆很多。而這樣的自我安慰有時候會影響到自己無意識的改變,並且有了自己可以控制的感覺,曾經的無力感也就降低了,這樣也就改變了所謂的命運了。名字改運,其實是改變無意識的自我期待,就是這個道理。
總結:
稱呼對應著關係,而關係又是在認識自己和他人的基礎上建立的,因此,對自己不能清楚認識,也就會對別人缺乏完整的認識,容易用自己的幻想或者猜測去判斷別人。現實中的關係模式有時候並不是內心所以為的關係,有時候現實關係與內心關係有著很大的區別。就象是ANN,她與丈夫的現實關係是夫妻,但她內心期待自己女兒,而期待丈夫是寵愛自己的父親。
總的來說,稱呼可以表現出:我是誰?我和你的關係是什麼?你又是誰?你在我心裡代表著誰?我期待你成為誰?我又期待自己成為誰?一個稱呼,包含著太多的意義了。這也是隱藏在稱呼背後的秘密,或許我們可以去看看,這個稱呼,對你來說,意味著什麼?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