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往事|「佛倫鎖蛟」的傳說和巡撫佛倫

作者 | 任寶禎

自康熙五年(1666年),巡撫周有德開始入住珍珠泉大院以來,清代總共有一百一十餘位巡撫在這裡居住過,但其中在濟南近代史和珍珠泉大院建築史上有一定影響的代表人物有以下13人,分別是:周有德、佛倫、國泰、畢沅、鐵保、閻敬銘、丁寶楨、周恆祺、張曜、毓賢、袁世凱、周馥、孫寶琦。

舊時,在濟南民間一直有一個「佛倫鎖蛟」的傳說在流傳。說的是清朝初年,濟南府有一名叫做佛倫的學子,他聰明善良,上進好學。他有位小友名叫李生。李生生性頑皮,不愛讀書,但水性卻十分了得。一次,兩人同去小河中游水,李生忽然潛入水中,不一會摸出一個晶瑩閃光的蛋來。佛倫正欲拿來賞玩,不料卻讓李生用牙磕破蛋殼,把蛋囫圇個地喝了下去。數日後,李生覺得心裡發燒,皮膚作癢,慢慢地身上長出了鱗甲,竟然變成了一條蛟,整日價在水中興風作浪,用大水淹沒田地,禍害百姓。幾年之後,佛倫要進京趕考。臨行前,李生恢復人形相送,佛倫好言相勸,不要繼續做壞事。李生聽後惱羞成怒,厲聲說道:「你進京考中作了官,別再回來。只要你回來,我就發大水淹你!」佛倫後來果然考中進士,並被升放山東巡撫,回到濟南。

佛倫回到濟南後,一連3天未見李生的動靜,心想可能是李生一時說的氣話。轉眼到了盛夏季節。一天,濃雲密布,電閃雷鳴,瓢潑大雨從天而降,舜井的水上漲外溢,順著街道直奔珍珠泉畔的巡撫衙門,蛟龍也隨著大水而至。巡撫衙門眼看就被淹沒了,佛倫只好站出來懇求李生:只要把水退了回去,不傷害老百姓的生命財產,怎麼處置他佛倫都行。蛟龍不答應。於是,佛倫跳入水中,與蛟龍相搏在一起。此時,他忽然想起了臨上任前,法師張道士授予他的小鐵鏈和三寸小寶劍,急忙將這兩件法寶祭出,只聽空中一聲巨響,小鐵鏈霎時間變成了一根碗口般粗的大鐵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牢牢地套在蛟龍的脖子上。那小寶劍則變成一把5尺利劍,直刺蛟龍。李生見狀,只得跪地求饒。佛倫念及幼時的那段情誼,不忍傷害他的性命,說道:「這次可以不殺你,但為了防止你今後繼續作惡,必須把你鎖在舜井底下。」佛倫話剛出口,寶劍就穿入鐵鎖孔,牽著蛟龍要走。蛟龍苦苦哀告道:「何時能把我放出來?」佛倫說:「等到鐵樹開花!」可是,在以後的歲月里,鐵樹一直就沒開花,所以那條蛟龍至今仍被鎖在舜井之中。

當然,這只是濟南民間流傳的一個故事。其實,在清代康熙年間,確實有一位叫做佛倫的人,他在山東作了3年的巡撫。

佛倫(?~1701),姓舒穆祿氏,滿洲正白旗人。初由筆帖式遷兵部主事。康熙十五年(1676年),遷詹事府中允,尋遷工部郎中,歷少詹事。康熙十八年(1679年),擢內閣學士,充經筵講官。適值鎮守雲南的平西王吳三桂叛亂,吳軍佔據雲南、貴州,康熙帝詔令佛倫總理糧餉,通鎮遠運道,旋兼理四川糧餉。事平,遷刑部侍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調兵部侍郎,尋遷左都御史,擢工部尚書。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佛倫接替因結黨營私、朋比為奸,被朝廷革職的錢鈺,任山東巡撫,至三十一年(1692年)離開山東,擢升為川陝總督,官至禮部尚書、內閣大學士。

當佛倫調離山東時,曾受到濟南老百姓的熱情挽留。佛倫在山東究竟有何政績受到濟南老百姓如此的禮遇?

佛倫在清康熙《濟南府志》序文中曾寫道「己巳冬(即康熙二十八年),余奉天子命來撫東邦,既抵官,問吏民疾苦,聆其風謠」。史書記載,佛倫到濟南任職僅7個月,便在調查研究中發現當時所實行的賦役制度嚴重不公,百姓負擔甚重。於是在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六月十六日上疏言「該省累民之事,首在賦役不均,凡紳衿貢監戶下均免雜役,富豪之家田連阡陌而不出差徭,以致全由百姓負擔。請以後紳衿等與民人一樣,按田畝賦役照例當差,不免役。有旨准其所請,並命其他各省督撫確議具奏。」恰值這年秋天,山東全省農業獲得罕見的大豐收,清朝廷遂於「康熙二十九年九月初六日,從山東巡撫佛倫疏奏,該省今年正賦豁免,秋成豐收,紳衿人民願於每畝收穫一石者捐出三合,以備積貯,計全省可得二十五萬餘石。」

佛倫在巡撫任上,還在打擊豪強、懲辦貪污、肅靜地方諸方面做出了成績,尤其在整頓市場秩序上用力最甚。他重申「禁把持行市」,反對欺行霸市,剝削百姓:「查牙雜稅銀《全書》原有定額,今聞各屬市集多有豪劣捏寫鬼名,鑽刺牌面押帖,或令子弟家僕充當,或招無賴光棍代應,而豪劣坐地分肥;無論何項物價俱列行頭,有一行而分為數人,混收濫索,指一科十,應納課銀一兩者科斂數十兩不止;至於米麥糧食重索斗錢,小民買賣無不受其剝削……嗣後除外來貨物舊例設有牙行者留用外,其餘盡行革除,並不許勢豪、矜役、官仆捏名應充,攪擾集鎮。」

佛倫在任期間,曾幫助長清等地人民鑿井取水,因此得了一個「勤政愛民」的美名。在清道光《長清縣誌》中曾記載著這樣一件事:在離長清縣城二十五里處,有一個地方叫做「炒米店」。此地自古缺水,因無水煮飯,常炒米為食,故而其村名稱為「炒米店」。清代康熙年間,山東巡撫佛倫巡視民情經此,知百姓苦於缺水,決心在此打一眼井,為百姓解決吃水問題。於是命「精於堪輿」的濟南戴知府勘察水源,確定好井位,組織民工打井,日夜不停。井尚未打完,佛倫擢升川陝總督上任去了,新任巡撫桑額根據佛倫的意願繼續組織打井。可是鑿下幾丈深仍不見水,大家很失望,知縣巴朝柱焦急萬分,當眾宣布說:「誰從井內運出一筐石渣,就給他一筐銅錢。」這法很靈,井筒很快鑿到十二丈深(約36米),可是仍不見水。戴知府很納悶,親自垂繩下井觀察。下垂到半截時,就聽到井壁內有流水聲,他用筆在有水聲的井壁上作了記號,命民工在有記號的地方開鑿。很快清水就從鑿開的井壁上湧出來,霎時井水深五六丈,從此解決了炒米店人吃水問題。人們為感謝佛倫,就把這眼井叫做「佛公井」。

佛公井碑刻遺址

佛倫在有生之年,濟南民眾為表達對這位「勤政愛民」的巡撫的敬意,曾在西關神堂巷(後改稱「盛唐巷」)為他建了生祠,請著名詩人田雯為其撰寫了碑記。他去世之後,其祖孫阿林保在任山東鹽運使時,又於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在大明湖北岸修建鐵公祠的同時,修建了佛倫的祠堂,並由當時的學政、著名文學家翁方綱撰寫碑文。儘管大明湖畔的佛公祠及佛倫的生祠今已不存,但他為趵突泉題寫的「突達時涌」石刻至今仍豎嵌在趵突泉公園內娥英祠西側北牆上,這也是對他當年為濟南百姓做的那些好事的一種紀念吧。

推薦閱讀:

如何理解「敬往事一杯酒,再愛也不回頭」?
微小說 中了八百萬的狗
草原
有什麼梗用了好多年一直在用?

TAG:傳說 | 往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