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在半島:「被韓國化」?還是「去中國化」?

利用中國文化在傳播過程中必然發生的一些形式上的變化和自己民族對它的改良,把起源於中國的文化說成是自己民族的創造,是一些韓國人將中國文化韓國化最主要的手段和形式。

今年在中國引起軒然大波的韓國把「暖炕」(中國稱火炕)向聯合國申請為自己的文化遺產,目前已經進入實質性準備階段了。韓國國土交通部於2014年8月26日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目前,韓國政府正在對「暖炕」的技術和相關文化、來歷和發展經過、特徵等進行資料搜集,並將與海外的「暖房」技術作對比。「正在準備申請無形文化遺產」,韓國國土交通部說。

今年3月,韓國政府決定把「暖炕」(火炕)向聯合國申請人類文化遺產。韓國國際溫突(暖炕)協會會長、韓國溫突專家金俊峰(音)在出席韓國世界文化遺產報告會上演講時說:「在世界範圍內這麼普遍使用『溫突』(暖炕)的國家僅有韓國。」「中國的『土炕』(火炕)也是古代從高句麗國經過演變傳向中國,並且現在漸漸已經不使用了。我們(韓國)應該作為世界『溫突』的宗主國,一定要將我們的『溫突』申請世界文化遺產。」

對「暖炕」的歷史由來,中國東北民俗專家李果鈞在接受南方周末記者採訪時表示:暖炕(火炕)及其原理實際上就是中國東北民間過去的「地窨子」。據史料記載,從漢代以前的東北漁獵民族肅慎開始,一直延續到後來邑婁、勿吉、靺鞨、女真到後來的滿族,「都有地窨子」,「但是把火炕發展到最高水平,是朝鮮民族的貢獻」。「這就是地暖,也就是韓國說的『暖炕』」,李果鈞說。

觀察韓國向聯合國申遺的有關中國文化的遺產項目,可以發現一個規律,即:利用中國文化在傳播過程中必然發生的形式上的一些變化和自己民族對它的改良,把起源於中國的文化說成是自己民族的創造,是一些韓國人將中國文化韓國化最主要的手段和形式。

例如韓國申請的「端午祭」,韓國的端午祭無論在慶祝方式還是節日意義上都與中國不同:中國的端午文化是與屈原和粽子相聯繫的,但是韓國人強調的是,自己慶祝節日的形式和中國完全不同:韓國是吃鬆餅、摔跤、盪鞦韆和用藥草的水洗頭髮來慶祝這個節日;而中國是划龍舟、吃粽子等。但在日期上,中韓端午卻是同一天。

中國文化「被韓國化」:為歷史,也為現實

韓國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宣傳下功夫,意在「建立獨立自主的文化圈」,有意識的「去中國化」,通過政治領域擴及文化領域,來達成國家的政治和文化的完全獨立。

對於韓國把「暖炕」向聯合國申請為自己的文化遺產一事,身為滿族人的東北民俗專家李果鈞表示:「應該這樣理解: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自尊心,所以對和自己有關聯的文化,往上靠,可以理解。」

但韓國《朝鮮日報》就此指出:「韓國固有的暖炕技術打算申遺,但最大障礙來自中國。」韓國《國際新聞》的報道也稱:中國也擁有暖炕文化,因此韓國需搶佔先機,加快暖炕技術申遺。

而中國文化部對此的回應則是:中國暫不會將火炕技術申請非遺。

從2005年韓國「江陵端午祭」成功申遺至今,韓國給世人留下了熱衷申遺的印象。截至2014年,韓國有11個項目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其中多數國人對韓國成功申請「端午祭」難以接受。而自申請「端午祭」後,韓國少數人更是乾脆將孔子、李白、曹操等中國歷史名人歸入韓國,從而在中國輿論界掀起了軒然大波,中韓民間更是因此矛盾加深,兩國人民尤其是兩國年輕人之間越來越不信任。

一個國家在經濟強大之後,就會想辦法去捍衛自己的民族形象,而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無疑是打造民族形象的關鍵因素。

吉林省社科院韓國朝鮮研究所所長韓忠富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韓國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宣傳下功夫,意在「建立獨立自主的文化圈」,有意識的『去中國化』,通過政治領域擴及到文化領域,來達成國家的政治和文化的完全獨立。

韓國在「去中國化」過程中有些做法較為激進,有些較為溫和。

韓國去漢化的最明顯的舉動就是極力消除漢字,而大家印象最深的就是「漢城」改名為「首爾」。

1948年10月9日,剛成立兩個月的大韓民國政府頒布了第六號法律「韓文專用法」,在小學教育中完全廢除漢字教育。在1980年代的韓國民主化運動後,韓國首都的中文名稱更從原來的漢城改為首爾(韓文的音譯),意在向世界宣告擺脫中華文化的束縛,並建立獨特的民族文化。

可問題在於:在學習朝鮮語言文字時如果不掌握一定數量的漢字,在使用朝鮮語言文字時常常會覺得不夠用、不夠表達。

據來北京工作的朝鮮企業人員向南方周末記者介紹:他們在中小學學習自己民族語言時,必須掌握700到900個漢字,否則就無法學好和運用自己的民族語言文化!而北方朝鮮在去除漢字方面,比南方更早、更徹底。

2013年12月,為了將本國「泡菜」與中、日泡菜區別開,韓國有關部門甚至絞盡腦汁地將「韓國泡菜」命名為「辛奇」。

對於中國文化「被韓國化」現象和韓國的「去中國化」現象,在中國文化和歷史方面的專家看來,最突出的原因有二,即歷史原因和現實需要。

韓忠富所長說,在歷史上,中國和朝鮮半島的交往是非常密切的,從殷人箕子東來構成了今天朝鮮民族祖先,到漢武帝在朝鮮半島設郡治理,從朱元璋為朝鮮欽定國號到明王朝與李氏王朝聯合抗倭,以及導致近代中國深陷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日甲午戰爭等等,無數歷史事實表明中國和朝鮮半島在歷史文化的淵源是極其深厚的,時至今日,朝鮮民族仍然如過去一樣,誰認識的漢字多,誰的文化就高。而這在部分韓國人看來,和當前韓國的國際地位不相配,而只去除中國文化又未免消極,韓國需要有自己的文化。所以把中國文化「韓國化」,「就成了有力的方法和途徑,」韓忠富說。

廣州日報國際新聞資深編輯趙海建在此前對韓國「去中國化」發表文章稱:朝鮮半島一直活在大國的影子里,但作為單一民族國家,韓國的自我意識比較強。韓國人試圖增強本國文化的主體性。

從現實原因上講,韓忠富所長認為,近代以來隨著中國國力的衰弱和上世紀「漢江奇蹟」後韓國國力的增強,韓國開始維護韓國文化的獨立性,發展自己的文化事業,提高國際形象和國家「軟實力」。而隨著韓國國力在當今的進一步增強,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顯得越發迫切了,「而在全球一體化的今天,文化一詞早突破狹義範疇,具有經濟的內涵,並能在特定的條件下創造出巨大的經濟價值。」韓忠富說。

但對於韓國申遺風波,近日有國內媒體出來闢謠稱:韓國面臨「被申遺」現象,稱國內流傳的有關韓國的各種「申遺事件」全都經過中國網民重新包裝,要麼完全是子虛烏有,要麼帶有事實偏差的誤導性。

韓國中國文化研究所所長洪杓昔接受南方周末記者採訪時說:韓國和中國文化在歷史上有很多交集,不可否認古代的韓國歷史和文化發展受到了中國很大的影響,但是並不代表中韓的歷史文化是相同的。韓國在歷史長河中形成了自己民族固有的傳統文化。

他還認為:古代文化在特定領域界限是很模糊的,現在隨著人們國家和民族意識的增強,國家成為一個政治概念,用一個政治概念去爭論文化的歸屬地,我認為是沒有意義的。另外,韓國人每個人都知道漢字是中國人發明創造的,在韓國朝鮮時代有很多朝鮮經典的儒教典籍是用漢字寫成的。

他表示:少數(韓國)極端分子稱孔子、李白是韓國人等言論是站不住腳的,這種想法不被韓國主流所接受,正常人都知道孔子、李白是中國人。我們學習儒家經典,孔孟之道,但是韓國有屬於自己民族對於儒教的理解,也發展了韓國化的儒家文化。

對此韓忠富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中華文化是經曆數千年歷史沉澱下來的精華,不是隨便哪個人哪個國家偷換概念和斷章取義、混淆是非就能竊取的。而延邊大學教授高敬洙則指出:韓國在「去中國化」的路上,確實有意識改變了中國文化的表現形式,對自身民族文化有意識地進行了很多有創造性的發揮。

對自身文化保護不夠

韓國申遺風波,喚起國人開始更加珍視數千年來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

面對中韓之間的「被韓國化」和「去中國化」的爭論,中國專家表示,在中國文化「被韓國化」現象中重要的原因是:我國文化發展的現狀和對自身文化的保護力度不夠。

多數國人對韓國端午祭申遺成功難以接受,面對韓國申遺的項目中存在著中國元素,中國國民對於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被別國發揚光大深表憂慮。

對韓國申請暖炕,中國北京民俗學會秘書長高巍就表示,我國每年在文化部申請國家非物質文化保護項目都有幾百個,在決定何種項目申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時須有「輕重緩急」。換言之,比土炕(暖炕)更值得申遺的遺產太多了。

據有關資料統計,我國擁有30項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約有二百個申遺項目,其中一百個進入預備申遺清單。

吉林省社科院韓國朝鮮研究所所長韓忠富表示,20世紀初中國傳統文化遭到破壞,而改革開放前期,經濟建設是重中之重,沒有足夠的財力投入文化保護與文化建設。打開國門後,西方文化大舉而來,使得很多年輕人忽視了中國的傳統文化,保護不力也是目前在傳承中國文化方面面臨的問題。

韓國梨花女子大學社會學教授金賢姝說:韓國的「端午祭」只是韓國江陵地區的一個傳統節日,是一個特有的地區的文化。我認為韓國不斷在申請類似世界文化遺產其實是和韓國的地方自治體制相有密切關係的。每個地方的人要自給自足,要創造各地方的文化認同感。而江陵「端午祭」也是在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後獲得了很多經濟利益,例如吸引外國遊客。

但是,「我認為與民族主義的意義相比經濟方面的理由更大。」金教授最後說。


推薦閱讀:

為什麼說凡是入駐青瓦台的韓國總統都避免不了政治權力的詛咒。
誰知道韓國最美網紅是誰?是孫允珠嗎?
韓國人吃不起肉的真相竟然是......
韓國簽證問題大解析!

TAG:中國 | 文化 | 韓國 | 中國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