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美術史:第四節 趙佶和畫院的花鳥畫
05-29
一、畫院的制度趙佶(公元一○八二——一一三五年)以畫家的身份和鑒賞家的身份出現在繪畫史上。從崇寧大觀年間開始到政和、宣和年間(公元一一○二——一一二五年)畫院有新的發展。畫院成為科舉制度的一部分,叫作「畫學」,分為佛道、人物、山水、鳥獸、花竹、屋木六科。畫家經過考試入學以後,按照家庭出身分為「士流」(士大夫出身)與「雜流」(商人及非剝削階級出身)。考中入學後,除了學習繪畫以外,也要學習說文、爾雅、方言、釋名等古文字學的書籍。學習期間有考試,按照考試成績決定等級升遷。
畫院畫家的職位有:畫學正、藝學、祗候、待詔、供奉及畫學生等名目。 「畫學」入學有考試,平時也有考試。考試的標準是:不模仿前人,描繪對象的「情態形色」達到很自然的效果,筆墨簡潔。古代書籍中有關於畫院考試的記載,可以具體地看出畫院的要求和畫家的才能。畫院中有很多優秀畫家。下面幾個例子記述了考試的試題和畫家在表現技巧方面的創造性。「野水無人渡,孤舟盡日橫」。為了表現這兩句詩的內容,一般畫家多畫岸傍有一隻船,船舷間立一隻鷺鷥或船篷上停落有烏鴉,目的是畫出船上無人,藉此說明野水岸邊的僻靜。但一個表現得最成功的畫家卻不是不畫人,而是為了強調「無人」反而畫人。畫上舟子在船尾入睡,橫置一根笛子。這樣便描寫了並非沒有過路人,但很稀少。終日的等待使人疲倦,藉舟子的寂寞無聊以突出環境的荒僻安靜。顯然,這一個畫家在自然風物的描寫中,善於利用人的描寫來加強情緒的感染力。「嫩綠枝頭紅一點,動人春色不須多」。很多畫家要表現春天的誘人的風光,多是竭力描繪春天的花卉,但有一個畫家畫遠處在綠蔭掩映中的一座樓,樓上一個紅衣美女憑欄而立。原來詩句拈出了紅綠兩種動人的對比的顏色,畫中利用了人的題材,這兩種顏色的感情內容因生活聯繫而更直接,就更強烈、濃郁了。「亂山藏古寺」。為了表現古詩是「藏」在深山之間,所以畫面上不能畫出來,但要使觀者知道在看不見的地方有古寺。畫家運用的方法是在荒山之間畫出幡竿,幡竿是佛寺的標誌。「竹鎖橋邊賣酒家」。畫家在橋頭竹林外掛一酒帘,以表現其中有酒家。以上四個例子都說明繪畫不僅是客觀事物的單純再現,畫家為了表達主題思想,努力追求一定的具體性。後兩個例子都是對於幽靜環境的描寫,畫家不放鬆「藏」字和「鎖」字,就是因為這兩字集中地表達了環境的特點。「蝴蝶夢中家萬里」。用繪畫的形式要表現一個人作夢是不可能的,尤其是如果要表現夢中到了萬里之外的家鄉。表現這句詩獲得成功的畫家是畫了漢代被匈奴拘留在沙漠以北達十八年不能返家的漢使者蘇武,畫他在牧羊時的小睡。這是借故事傳說中的個別人物,讓讀者用自己的知識補充畫面外的情節來達到目的的。「踏花歸去馬蹄香」。香是不可能畫出的。畫家的表現辦法是畫了幾隻飛舞的蝴蝶圍繞了賓士中的馬蹄。此外還有兩項軼事可以看出趙佶對繪畫的要求。 有一座殿修築完成,名手畫家們繪製的全部壁畫都沒有引起趙佶的重視,他只注意某殿前柱廊栱眼中,一個年輕畫家畫的斜枝月季花。他認為這斜枝月季花最好,因為月季花四時朝暮,花蕊葉都不相同,而這枝月季花是表現春季中午時候的姿態。又一次趙佶叫畫家們畫孔雀升墩屏障,畫了幾次都不滿意,問他為什麼?他指出:孔雀升墩一定先舉左腳,而畫家們畫的都是舉右腳。由此可見,當時畫院中流行的是精細的觀察和巧妙的表現。二、趙佶的繪畫作品流傳的趙佶的作品在藝術上都達到了相當高度水平,趙佶也畫人物和山水。他的花鳥畫有很大一部分是描繪「花石綱」的禽鳥花木,如《蠟梅山禽圖》、《杏花鸚鵡圖》、《芙蓉錦雞圖》等。趙佶曾把聚集的古代名畫一千五百件輯成十五冊,稱為《宣和睿覽集》。他又把自己專門描繪珍異的動物和植物的作品編成《宣和睿覽冊》。每十五幅一冊。據說累至「千冊」之多。《蠟梅山禽圖》和《杏花鸚鵡圖》兩幅以精鍊的筆墨準確地繪出了蠟梅、萱草、杏花和五色鸚鵡、白頭翁的美麗的外形,也畫出了花和鳥的真實的生命的感覺;並且通過花和鳥的動人的形象,表現了一個寧靜的境界(圖253)。 《芙蓉錦雞圖》更描寫了花枝和禽鳥的動態,芙蓉被錦雞壓得低了頭,錦雞注意著翩飛的蝴蝶,三種形象有密切的聯繫。這種聯繫產生更生動的效果。——宋代花鳥畫中時常利用此一手法(圖252)。《池塘秋晚圖》和《柳鴉蘆雁圖》在造型上缺少如前四幅作品的精緻優美。只是《池塘秋晚圖》把直立的荷葉處理在橫幅構圖中很成功,疏落的局部能夠傳達出深秋的氣氛。《鸜鵒圖》一向也是被當作趙佶所作的,是一張為大家所熟知的作品。據傳說鸜鵒好鬥,這幅畫通過三隻鳥的相互搏鬥的緊張的神態、動作,以及因相鬥而脫落、飄揚在空中正徐緩下落的羽毛的細節描寫,是十分生動而真實的。《聽琴圖》和《文會圖》是趙佶的兩幅有名的人物畫,都是以封建貴族的文化生活為題材的。《聽琴圖》中的松樹特別有烘托出音樂氣氛的作用。趙佶的《雪江歸棹圖》是宋代一幅美麗的山水長卷。趙佶臨摹的唐代張萱的兩幅作品:《搗練圖》和《虢國夫人游春圖》保留到今天,彌補了唐代繪畫傳世作品的不足。明朝的鑒賞家都穆曾懷疑所謂趙佶的作品大部分都是畫院畫家所作,而只是簽上了他的名字。這一推測是值得注意的。據記載,畫院的高手畫家劉益和富燮兩人在政和、宣和年間曾供御畫。「供御畫」三字可以解釋為代皇帝作畫。總之,趙佶在繪畫史上的地位尚有深入研究的必要。三、著名花鳥畫家及其作品 政和、宣和年間(公元一一一一——一一二五年)的花鳥畫在南宋初年得到繼續發展。政和、宣和年間畫院中有許多優秀的有才能的花鳥畫家,孟應之能夠描繪深秋季節海棠果在樹上的干而不枯的狀態,劉益、富燮、馬賁、宣亨、盧章、李端、孟應之、韓若拙也都有名於時。南渡後,李迪、李安忠、林椿、毛益等都是名家。他們保留下來有很多小幅作品,或是紈扇,或是單獨的冊頁,取材豐富多樣,技法和風格變化也很多。從公元十二世紀的花卉鳥獸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古代花鳥畫這一繪畫樣式的現實主義成就。陳居中(南宋有名的人物畫家)的《四羊圖》中活潑的山羊在遊戲相鬥,那用角前牴的一羊和被牴後豎立起來的一隻羊的形象,說明作者對於山羊生活的觀察很仔細。李迪的《狸奴蜻蜓圖》畫一隻飛的蜻蜓吸引住小貓,小貓不自覺地輕微抬起了左前足,小貓驚異的神情使人聯想到不甚解事的小孩子(圖255)。無名畫家的《疏荷沙鳥圖》在處理題材的方法上雖然和《狸奴蜻蜓圖》以及趙佶的《芙蓉錦雞圖》相似,但也有自己的特殊表現。乾癟的蓮蓬和正在枯萎中的荷葉說明季節是暮秋,游蜂無力地飛著,小鳥緊張地凝視,平靜中充滿秋天的蕭瑟之感。李安忠的《野卉秋鶉圖》畫一對在草叢中覓食的鵪鶉,細緻地描繪出叢生的花花草草和鵪鶉的美麗的毛羽。巧妙的構圖顯得既不迫塞,也不空虛,創造了一個不被驚擾的安逸的小世界。無名氏的《子母雞圖》真實地描繪了母雞和雞雛的可愛的形象和它們的親密關係;是一幅富有人情的圖畫。說明畫家熟悉動物的生活,更熟悉人的生活(圖256)。 林椿的《果熟來禽圖》和無名畫家的《枇杷山鳥圖》中創造了林禽、枇杷和小鳥的美麗而真實地形象(圖254)。無名畫家的《出水芙蓉圖》異常工緻地渲染出荷花的色澤(圖257)。無名畫家的《海棠風蝶圖》表現海棠花葉在風中披拂搖曳的嬌美姿態。無名畫家的《紅蓼白鵝圖》表現一隻白鵝在紅蓼花下陂畔,安閑的梳理自己的羽毛,白鵝這一神氣的表現有顯著的人格化的意義,具有高尚的情操,也是作者的生活理想的表現(圖258)。花鳥畫因此而具有新的內容(這幅畫因上面有趙佶的收藏印,過去被誤認為趙佶的作品)。這幾幅作品描繪各種花、各種鳥的外形都真實生動,例如:枇杷的飽含水分的感覺,荷花瓣的細膩柔潔,海棠花的薄和海棠葉的厚,等等都說明畫家的高度技巧。另外,毛益的《犬》畫一隻拖了長尾巴、垂了耳朵、無精打採的瘦狗(這也是宋代繪畫中常見的一種狗),毛益的父親毛松的《猿》畫一隻安靜的坐著的老猿,這兩幅畫也在觀察動物生活和真實地描繪技術方面達到了高度水平。這裡舉出來的花鳥畫是這一時代數量巨大的作品中的幾幅代表作品。這幾幅作品可以說明:(一)畫家有提鍊形象的高度能力,無論是用勾勒的方法(《蠟梅山禽圖》)、沒骨的方法(《枇杷山鳥圖》)都作到極度的真實、單純和精緻的效果;並且通過外形描繪,表達了對象的富有生命的感覺。(二)畫家表現了對象的真實的生活的狀況了解:熟悉各種花的生長和在不同情況下的多種姿態,熟悉各種禽鳥、走獸的習性和動態。畫家在進行創作時,發揮自己主觀的選擇與組織作用,以達成一定的表現目的。 (三)畫家具有對生命的強烈的愛,對於生活有巨大的熱情。在花鳥畫中體現出高尚的情操和有力的生活理想。四、畫院的山水畫在流行花鳥畫的同時,也流行著一種精緻優美的山水長卷。趙佶的《雪江歸棹圖》就是這種風格的作品之一。畫院畫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是留傳的古代山水畫中的一件精緻優美的作品,和這幅畫相媲美的是趙伯駒的《江山秋色圖》,兩幅畫取材大致相同,用濃艷的青綠色調描寫廣大空間中的陽光、大氣、浸沒在浮動漂渺的光靄中的山巒、水流、長松、叢樹,和人們的和平的勞動和生活,呈現了錦繡山河的美麗(圖259、260)。王希孟作品的風格特點是天、水、崗巒、蕪野的顏色和雲彩的移動、陽光明滅都在強烈的藍綠色調中得到誇張的表現。大自然的色彩經過畫家的想像,被提高了,給人以格外鮮明動人的印象。——這是運用「青綠法」成功的一個例子。趙伯駒是一個山水畫家。他的年代略遲,活動在南宋初年。他畫著色山水,另外也畫花鳥人物。他的弟弟趙伯驌也以相同的風格在繪畫史上留下名字。 |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