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宋慶齡故居

宋慶齡故居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到北京出差,在德勝門外的503廠招待所住了近一個月,那是我第一次到北京,工作之餘到處遊玩。一次經過後海,北京的同事指著一處宅院,很神秘地說宋慶齡就住在這個大院里。宋慶齡是我從少年時代起就非常敬仰的老人,因此留下深刻的印象。

東廣場宋慶齡塑像

從西河沿上的郭沫若紀念館到後海北沿的宋慶齡故居,步行也就十幾分鐘。從前海北端過銀錠橋到後海的路上風景最為宜人,園林學中說有水便有生機、有靈動,這話一點不錯,因為有前後海、北海、中南海這一連串的海子,京城的夏日才添了幾分涼爽與清靜。海子兩岸的垂柳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這景色令人心曠神怡。

銀錠橋上看後海

宋慶齡的故居最初是清代大學士納蘭明珠(1635——1708年)的府邸花園,始建於清康熙年間。明珠因朋黨獲罪後,家道中落。乾隆年間,明珠的府邸被和珅強佔,府邸花園成了和珅的別墅。嘉慶四年(1799年),和珅被誅,花園和東面的府邸一起賜予了成親王永瑆。永瑆是乾隆皇帝第十一個兒子,以書法聞名,其爵位按清代成律為世降一等襲。同治年間,永瑆的第四代襲爵者毓櫹的身份已降至貝子,因此被逐出王府到西直門的半壁街居住,王府轉而賜予了醇親王奕譞(1840-1891年)。奕譞是道光帝第七個兒子,光緒皇帝的生父。

後海的一處荷花

奕譞的第五個兒子載灃(1883——1951年)是光緒帝載湉的異母弟弟,宣統皇帝溥儀的生父,為第二代醇親王。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載灃任軍機大臣,同年11月,3歲的溥儀入承大統,載灃任監國攝政王,次年代理陸海軍大元帥。在清王朝最後三年(1909年—1911年)里載灃是中國的實際統治者。辛亥革命爆發後,載灃被迫辭去攝政王職,次年溥儀退位。

1928年,載灃遷往天津幽居,後又去了東北。在長春他拒絕了日本人的誘勸,並怒斥溥儀投靠日本,因此回到了北京居住。1939年載灃遷居中南海西花園(即後來周恩來居住的西花廳),1949年載灃將後海北沿的府邸和花園一起賣給了政府,是北京唯一一座被新政府收購而非接收的王府。

故居簡介

1961年,政府將荒蕪已久的王府花園整飭一新,並在原有的主體建筑西面接建了一座兩層小樓,將其作為宋慶齡在北京的寓所。從1963年(時年宋慶齡已經七十歲了)到1981年,宋慶齡在此生活了18年。1981年10月中共中央決定將此處住所命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名譽主席宋慶齡同志故居」,並由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翌年5月29日宋慶齡故居對外開放。

宋慶齡是二十世紀中國最偉大的女性之一,青年時代她追隨孫中山,投身於改造中國的共和偉業,她是孫中山先生的夫人,也是最親密的戰友。孫中山逝世後,她堅決捍衛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和聯俄、聯共、扶助工農的三大政策,與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國民黨右派進行了不懈的鬥爭,是社會進步力量的代表和民主運動的旗幟。

南湖東望

解放後,宋慶齡受邀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等要職,是名義上的國家領導人之一。初期,宋慶齡主要從事少年兒童的文化教育以及婦女的衛生保健等福利事業,文革後作為民主人士被徹底地邊緣化了,成為一個政治舞台上的象徵性人物。

上海延安西路64號的中福會上海市少年宮,是宋慶齡在1953年創辦的中國第一家少年宮。我讀小學的時候去市少年宮活動,在華麗的大理石客廳里看到過一幅宋慶齡戴著紅領巾的照片,她慈祥的面容從此留下了難以磨滅的記憶。

牆上的故居銘牌

宋慶齡故居的大門面對碧波蕩漾的後海,王府花園原來是一座封閉的住宅花園,與府邸相通的園門在東面。1961年把花園改造為宋慶齡寓所時,將東垣的園門封閉,在南垣東端新造了一座灰筒瓦卷棚頂的屋宇式大門作正門,在西端另開一側門供工作人員與汽車進出。

宋慶齡故居南大門

王府花園是清末京城的「四大府邸花園」之一,平面呈東西向略長的方形,佔地2.7萬平方米,約合40畝。園內四面有堆土疊石的假山圍繞,假山內側布置水面,東、西、北三面為河渠,南面的水面較為寬闊,稱作南湖,水岸均以黃石錯雜砌駁,形成「山環水繞」的山水園林格局。從「宋慶齡同志故居導遊全景圖」上看,園內的建築成點、線、片狀散布,並無明顯的軸線和對稱可尋。

宋慶齡同志故居導遊全景圖

走進大門,按導遊圖上順時針方向的參觀路線向西,在長廊處折入依山而築的抄手摺廊到南樓。南樓面對南湖,是一幢面闊五間的二層建築,前後廊,懸山頂,過壟脊灰筒瓦屋面,五花山牆,二層檐下懸載洵(奕譞第六個兒子)所書「南樓」木匾。南樓原來是花園內最高的建築,建在南山,在造園布局上有登高作賦的立意。

南樓前有兩棵夜合樹,夜合又名夜香木蘭,初夏開白花,花朵晝開夜閉,故名夜合。此樹已有300餘年樹齡,據傳為納蘭明珠的長子納蘭性德所栽。納蘭性德是清代才華橫溢的傑出詩人,他有詩可為此傳說佐證「階前雙夜合,枝葉敷花榮。疏密共晴雨,卷舒因晦明。影隨筠箔亂,香雜水沉生。對此能銷忿,旋移迎小楹」,詩中「雙夜合」指的就是我們在南樓前看到的這兩棵夜合樹。

南樓

南樓右側的山坡上有一座扇形小亭,匾額上的「箑亭」兩字為第二代醇親王載灃所題。「箑」字的字義是扇子,所以稱其扇亭也算不錯。這種扇形的亭子在園林中較為少見,蘇州獅子林中有一例。扇亭是南山東麓的制高點,建在高處既為假山起到了點景的作用,又可在亭中一覽後海或花園全貌。

南山東麓上的箑亭

南樓左側的西麓上有一建築,名聽雨屋。這是一座平面呈曲尺形的筒瓦卷棚懸山頂平屋,建築本身並無特別之處,但若把它看成是與東面的箑亭遙相呼應的對景之物,立意就十分巧妙了。箑亭位於花園的東南角,在八卦中,東南是巽位,代表風,而「扇」亦含風的隱喻,將箑亭與聽雨屋對應起來,風調雨順的寓意就不言自明了。

南山西麓上的聽雨屋

花園西部的東西向建築原來是大餐廳和工作人員的食堂,現在闢為一個展室,常設「宋慶齡生平展」。走進前廳,中間鮮花簇擁的大理石基座上有一尊宋慶齡身著旗袍,端坐在圈椅上的漢白玉塑像,後面的背景是「歲寒三友」松、竹、梅的巨幅白描畫,畫上有鄧小平題寫的「宋慶齡偉大光榮的一生」幾個金字。

宋慶齡生平展展廳

在這尊塑像前,我想起了上海虹口公園裡的魯迅像,兩尊塑像的造型基本一致,不同的是魯迅先生坐的是藤圈椅,左手上還拿著一本書。為名人塑像最重要的是對人物精神世界的藝術刻畫,這一點上魯迅先生的塑像似乎做得更好一些。在魯迅先生的塑像上,你可以看到一個中國文人的傲骨,看到魯迅先生「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獨特的性格和崇高的人格力量。

展廳中的宋慶齡塑像

展廳中以宋慶齡的生平簡略為線索,布置了大量的圖片資料與實物真品,最珍貴的是三百餘幅歷史照片。文字部分則顯得相形見拙,有些記述不夠客觀和真實,矯飾或強加於人的痕迹過於明顯。意識形態是人們價值取向的社會表現,當它被一時的政治需要挾持後,必然產生醜陋的扭曲,就如廣場舞的前身「忠字舞」。當政治成為社會一切領域的「統帥」和「靈魂」時,無論個人還是政黨,能夠踐行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的可能性極小。

展廳中的圖片資料

從展廳盡頭的售品店出來,向東走可見一座兩層鴿舍,現在裡面還養著許多鴿子。宋慶齡喜歡鴿子,並把它視為和平的象徵。她親手餵養的鴿子有從市場買來的,也有國內外友人贈送的。文化大革命中文匯報發表社論,把種花養鳥斥為「資產階級生活方式」,定性為無產階級專政條件下繼續革命的對象。迫於這種政治壓力,無奈的宋慶齡把鴿子分送給幾位中央領導,讓他們吃了補補身子。一些素有交往的朋友理解她的處境和心情,幾天之後收到的鴿子被「不經意」地放飛,認家的本能幫助它們重新回到了自己的鴿舍。

故居內的二層鴿舍

過鴿舍前的小橋來到後來添建的二層小樓,這幢建築是宋慶齡日常生活和工作的主要場所。她的卧室兼書房、秘書的辦公室和保姆的卧室在二樓,客廳、會議室和警衛的值班室都在一樓。宋慶齡寓所的工作人員,除了警衛戰士和花匠,其餘都是單身女性。從搬進這幢小樓起,宋慶齡就立下一條規矩,所有的男性(包括她的衛士)禁止踏上二樓,二樓的卧室兼書房是她的私人空間,除了一名貼身保姆,任何人不得進入。

宋慶齡的卧室兼書房

宋慶齡祖籍海南文昌,1893年1月生於上海。父親宋嘉樹,字耀如,早年漂泊美國,皈依基督教。中年回國後任牧師並創辦實業,是孫中山的支持者和親密戰友。母親倪桂珍是明代「聖教三柱石」之首徐光啟的後代,是中國最早接受西方文明,反對封建的進步婦女之一。

宋慶齡7歲進上海中西女塾讀書,15歲和妹妹宋美齡一起赴美留學,先在新澤西州斯密特城私立學校學習英語,次年考入喬治亞州梅肯市的威斯里安女子學院文學系,1913年大學畢業獲文學學士學位。家庭文化的熏陶和西方教育背景使宋慶齡養成了過去定義為「腐朽、沒落的資產階級」生活方式。

綠樹掩映中的二層小樓

據說當時設計和建造這幢小樓時,周恩來提了兩點要求,一要充分考慮宋慶齡的生活習慣,二要保持園內建築的統一性和完整性,設計方案最後是由梁思成親自審定的。在外觀上,這幢建築從屋頂、牆面到門窗都採用了傳統的材質和作造方法,式樣與園中的古建築完全一致,內部則採用了現代建築結構和科學的空間布局,更像一幢西式洋房,這一範例以後在中南海等許多古建築的改建中被引用。

故居內的東大道

出小樓東面的便門是王府花園中最大的一片古建築,它由一個院子和四面的廳堂組成,院子中間有兩株年逾百歲的西府海棠,中間漢白玉的蓮花座上立一石筍石,因狀如寶劍而取名劍石。院子的南面是面闊五間,前後廊,灰筒瓦卷棚懸山頂的益壽堂,堂檐下懸「濠梁樂趣」匾額,宋慶齡入住後改為一個中式大客廳。院子北面的正房暢襟齋曾經是載灃晚年的居所,匾額「暢襟齋」三字由翁同龢所題,後來宋慶齡把這裡改作一個小會客廳,並附有一個小餐廳。西面的側廳名為「聽鸝軒」,東面的廂房稱作「觀花室」,顧名思義是遊園間歇的休憩之所。 西面二層小樓的位置上原來還有一個大戲樓和一個附屬的四合院,建小樓時拆除,益壽堂所懸「濠梁樂趣」匾額,原是懸在大戲樓檐下的舊物。

院子東廳觀花室

在使用功能上,王府花園大致可劃分為南部的游賞區和北部的休憩娛樂區,將這兩部分有機地聯繫在一起的是花園東部的長廊。長廊北起觀花室,南接南樓,長廊中間以恩波亭和廊橋點綴。恩波亭是一座六角攢尖頂的小亭,是成親王永瑆為感謝皇上允許引玉河水入園之恩所建。也有人認為此亭建園之初就已存在,即納蘭性德邀文人墨客吟詩作賦的「綠水亭」,永瑆不過是借花獻佛,改了個名而已。

貫通花園南北的長廊

走過長廊,又回到了南門,把王府花園粗略地遊覽一遍,花了近兩個小時。宋慶齡一個人在此生活了十八年,陪伴她的是不斷輪替的工作人員和幾十隻鴿子,寂寞大概是難免的。在給友人的信中宋慶齡說:「我確實享受『皇家』的待遇,儘管我並不快樂……」。

宋慶齡22歲時與比她年長27歲的孫中山結婚(1915年10月25日),32歲成了孀婦(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逝世)。一九四九年國運巨變,所有的親人都去了台灣或美國,她孤身一人留在大陸。

花園南部游賞區繁茂的植被

1981年5月宋慶齡住院期間,胡耀邦、李先念到醫院探望,並轉告政治局接受她為中共正式黨員的決定,宋慶齡聽後微笑著說:「不勉強吧,三十一年了,我的心冷了,人生的路將要走完了。」

1981年5月16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授予宋慶齡「中華人民共和國名譽主席」的榮譽稱號。

1981年5月29日宋慶齡在北京逝世。根據其生前意願,她的骨灰安葬在上海萬國公墓(現稱宋慶齡陵園)其父母墓地的東側。

 

 

 

 


推薦閱讀:

學校老師的鄧小平故居之旅
毛澤東故居風水形法獨見
毛澤東 故居和祖墳_花開了
揭秘鄧小平故居風水(曲煒)
考察孫中山故居及其祖墳風水

TAG:轉載 | 宋慶齡 | 故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