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餘打乒乓球的一點體會(轉載)

業餘愛好者長球可謂難矣。或無人指點,或缺乏練功的條件,僅靠自己的體會與琢磨,困惑是少不了的。業餘選手該如何練?這個問題我是琢磨過很多次,也一直在琢磨著的,體會和感受是有一些的,但困惑的也還是不少。正好前段時間寫了篇文章,就把它拿來當第1篇好了。有些我個人的體會未必適合別人,大家參考即可。也歡迎大家一起討論這個問題:業餘愛好者應該如何練?

                                            

不算之前的零打碎敲,進大學至今,流連於乒去乓來中,已有十年了。十年來,從最初的玩球到初窺門徑,其間不乏探索與領悟的樂趣,卻也深感業餘愛好者提高之難。從小經過專業訓練的人,在打基礎的時候,有人指點,有人喂球,一步步地練就了紮實的基本功。即使只打到業餘體校,他們的球和一般業餘選手相比,也明顯不同。他們也許會輸給業餘選手,但即使輸球,你也不得不承認,他們的球好------動作協調,連續性好,技術運用合理,用行話講叫「架子」好。這些,則是未經專門訓練的業餘選手難以企及的。

業餘愛好者打球,憑的主要是興趣,不少人往往是約上幾個朋友,上台就開始比賽,很少練習基本技術。打的時間長的了,也許有一兩招頗為熟練,自己也覺得水平還不錯------我當初也是如此,只到上了大學。母校風景如畫,打球的人也頗多,因為有專業隊下來的,所以不乏高手。學校每年都有比賽,前兩次單打,感覺對手並不強,我卻輕易輸掉了,也不大明白輸在哪。好在這時認識了一位熊姓的師兄,此君以前曾得省隊高手指點,社會上認識的球友也頗多。認識之後,他經常帶我出去打球,一打之下,屢遭敗績,便漸漸清楚了自己的斤兩。輸球的鬱悶之餘,向其請教,答曰:你沒有基本功,水平就高不了。這才知道,原來打球是要基本功的。

知道之後,當然就照方抓藥,於是看書、看電視、請教高人外加自己揣摩,一招一式地練了起來。現在看來,練的過程毛病不少,但比之從前漫無目的地打,效果就好得多了。練了一段時間之後,技術上確實有所提高,但實戰時,問題還是不少,而自己卻不知道怎麼解決。這時又認識了一位球友,姓蔡,球友們都以老蔡呼之。老蔡小時在業餘體校玩過,又練過武術,悟性也好,乒乓球上的道理領悟起來比一般人快很多,一般業餘選手很難解決的問題,他常常很容易就明白了。他常說一句話(看到我猛練多球的時候特別愛說):這還用練,自己想想不就會了。結識之後,老蔡經常陪我練基本功,練的時候也常指點一二。過了一段時間,他又帶著我,一塊跟前湖北省主教練魏文彬指導學球。

如果說認識熊師兄而明白基本功的重要,是我打球過程中的一個里程碑,那麼認識老蔡並隨魏指導學球,就是更大的一個里程碑。在隨魏指導學球的過程中,對如何練基本功,我逐漸有了認識和體會。乒乓球要打好,需要全身各部分協調運動,看似簡單的一個技術動作往往包含多個環節,一個環節不到位就會影響整個動作的質量,難度其實是很大的。業餘選手未經系統訓練,對技術動作的認識和體會上容易有盲點,在學球的過程中,我有了不少體會。

一般業餘愛好者練球,常常站定之後,就開始正手對攻,噼里啪啦地很是熱鬧,我一開始也這樣。不過我是弧圈打法,所以是站在側身位從開始拉到結束,感覺當然很過癮,可一到比賽正手卻常常失誤。為什麼會這樣呢?原因很簡單,比賽中對手的回球千變萬化,沒有誰會喂球給你打,而平時練習若只是練一個落點、一個旋轉和一個速度的球,比賽中失誤自然就少不了。如果注意觀察就會發現:一般的業餘選手,大多拉衝下旋好,而上旋就差一些;側身位拉沖還不錯,到了正手位就要差一些;碰到有節奏變化的球,拉沖的失誤就比一個節奏的球要多。要打好打不同速度、不同落點、不同旋轉的來球,除了手法上要學會調整外,更需要良好的步法作支持。步法的重要性,不是什麼秘而不宣的東西,但業餘愛好者中步法好的並不多------一般來講,步法更容易被忽視。君不見,一個球打不好,其人往往會揮幾下拍,意在責難手法上的錯誤,而實際上,很多時候問題正是因為步法的不到位引起的。魏指導常對我說一句話:「先動位,後出手」,其實也就是針對這個問題。也難怪步法被忽視,打球時手法的優劣一目了然,容易被注意到,而台下步法的好壞就不那麼顯眼了。既然步法如此重要,那應該怎麼練呢?除了徒手的練習外,很重要的就是,平時訓練中要有意識地安排不同來球的練習,並形成固定的套路。我在練習正手拉沖時,單點的拉沖主要是為了體會動作,另外教練還會安排其他的套路練習,如:推、側、撲的練習,起下旋後的連續沖等,連續拉沖時教練還會用不同手法回球,有時減力,有時加力,有時側切。訓練的內容結合實戰,效果比只練舒服球自然要好很多。

看優秀選手打球,往往感到其技術動作運用很合理,該拉的拉,該沖的沖。而業餘愛好者往往該沖的沖,不該沖的也沖,動作跟來球對不上點,感覺上很彆扭。一個球要打出質量,我理解有兩方面的因素:一是自身的技術動作要協調、準確,二是要與來球對上點,即根據不同來球運用適當的技術在適當的時機擊球。一般業餘選手往往對自身的技術動作注意得比較多,而對於來球的情況就不那麼重視,有意識地找點比較少,常會出現技術動作運用不合理的情況。有意識地找點是極其重要的,點找好了球打得才輕鬆:不但穩定性好,速度和力量也會提高。我是直板單面拉打法,正手拉沖是運用最多的技術,感受也最深,且以正手沖為例,沖的點不同效果是大不一樣的:衝上升期,這時球處在向上向前的過程中,沖這個點,不但能借上來球向前的力量,也利於整個身體的向前發力,衝出的球力量大,速度快,穩定性也好;若是等到下降期再沖,這時球在下落的過程中,沖的時候力量就會有所分散,速度也要慢不少,也容易失誤。經常看到一些業餘愛好者,在球比網低很低的情況下,還發力暴沖,結果是失誤頻頻。對此問題,魏指導有言曰:「高沖低掛」,意即比網高或與網同高的球可以沖,比網低的拉加轉比較保險,言語不多,但簡單而實用。當然,找點的作用並不止於此,當對方拉出質量不高的弧圈時,如果你步法夠快,可以選擇在上升期快帶、快撕,若是步法較慢,也可以在下降前期對拉形成主動相持。運用之妙,存乎一心,關鍵是要先有這個意識。當然,找點是需要好的步法作配合的,不能「等」點,而應該是有意識地運用步法去「搶點」。

業餘愛好者打到一定水平,跟開始就不大一樣了------這時往往能自己發現問題,並有意識地對技術動作進行改進。雖然如此,但天下並未就此太平,還有一些問題是未經專門訓練的業餘愛好者很難解決的。我跟魏指導練球時,他對我說:你跟我練兩年,球就能打得有樣子了,可惜的是,練了半年後我到北京工作,球就丟下了。改大球後,感覺自己拉沖的力量小了,就開始注意多用腰腿的力量。可是改來改去,正手動作總感覺不順,力量一大失誤就增多;另外改動作後,還原明顯變慢,連續性當然就下降了。如何解決呢?看書?書上說的都差不多:。。。身體距離球台約***厘米,前臂與大臂夾角約**度,蹬腿轉腰。。。這種話我想很多朋友都看過吧,可具體的細節是怎樣的呢?比如蹬腿,如何蹬?向前蹬?向上蹬?怎麼蹬我都感覺不大對。看國手的動作?動作看起來也就那幾個步驟,可是拉沖的時候小臂何時松?何時緊?轉腰時是單純的轉還是要向前頂一下?這些能看得出來嗎?於是請教打過專業的朋友,他們有的說腰要有「頂」的感覺,有的說小臂不用太發力,順勢收一下即可,都很有道理,一一試過,可動作還是不順。我只有迷惘。

只到有一次回母校打球,一位姓雷的老友偶然提到:想步法快腳跟要提起,一試之下頗有些感覺,這才把注意力放到這最底層的環節上來。回京後向北京隊教練印證,果然如此。之後用多球練習了幾次,這下才算體會到什麼叫動作順暢,什麼是還原。平日里一談到重心交換、還原以及連續性,很多人會提到腰的重要性,書上、網上包括專業選手談得最多的也是腰,而腳上的技術往往被忽視。我的體會是,腳才是重心交換、還原以及連續性的關鍵:腳是重心交換時最先發力的部位,腳的運動直接決定了腰、肩以及手臂的運動;可以說,腳是重心交換的發動者,而其他部位則須順勢發力。最根本、最基礎的環節若是錯了,其他的環節怎麼會不受影響?而整個動作又何談正確呢?腳上技術到位了,無論啟動、還原、走位都會輕捷起來,也有利於正反手拉沖時的發力。要注意的是,必須用兩腳的前腳掌內側著地,腳後跟略提起,這樣身體重心會略前傾,啟動自然快;前腳掌內側著地後,兩腿的感覺如同兩根彈簧,重心在右腳時,右腳的「彈簧」如被壓緊,發力時自然能用上力,重心轉到左腳時,左腳的「彈簧」如被壓緊,還原就成了很自然的事情了;正手發力拉沖時,右腳蹬的同時腳掌要作內旋轉動(而絕不是單純的蹬地),這樣才能帶動腰和整個身體轉動,發力才會順暢。

腳上的技術看似簡單,但實際上意識到的人不多,能做到的就更少了。平時打球的時候可以發現,不少人站得直直的,腿象棍子一樣,卻還想發大力,那怎麼可能呢?有一定水平的,都知道膝蓋要彎一點,這樣腰腿力量才用得上,但有意識地用前腳掌內側著地的又有幾個呢?我見到的實在是很少。從直著腿到膝蓋彎曲,從膝蓋彎曲到前腳掌內側著地,這三步看著區別不大,其實是一步一層天。試試用腳前掌內側著地,熟練之後,是否覺得動作順暢輕捷了?是不是有點專業的感覺了?

乒乓球這小東西,直徑雖不過幾十毫米,蘊涵的奧妙卻是甚多。打球的這些年頭,碰到的問題大大小小數也數不過來了。這些問題中,有些是自己琢磨而得解,有些是向人請教而得解,還有些是無意偶得而解,而有種問題我覺得是最難解決的,那就是理念上的問題。理念,即一個人做事情的思路,老瓦的球跟大力勤的球大相徑庭,從本質上講,他們打球的理念是不同的:老瓦重變化,而大力則憑實力。理念是方向性的東西,技巧上的東西若是沒掌握好,可能會誤人一時,理念上如有偏差,耽誤的可就不是一時半會了。

打直板反膠的業餘愛好者,可能多少都會受到馬琳的影響。以我為例,由於太過羨慕小馬哥的正手,練正手拉沖時,我是恨不得板板發力,而且是越暴越好。跟著魏指導練球時,由於有人督導,我還會注意找點,盡量先步法到位再發力,拉沖還能保證一定的連續性;到自己練的時候,往往就只顧著發力,其他的則拋之腦後了。體會動作時,我常常只考慮如何發大力,還原和連續性則不怎麼注意;動作上出了問題,也只是從發力的角度琢磨,卻往往忽略動作的合理性。這樣練球,效果就可想而知了,練到一定水平,明知動作上有問題,但改來改去也不見效------思路出了問題,技巧上琢磨再多,也難免事倍功半了。虧吃多了,便也漸漸有所領悟:練基本功時,應注意的是動作的順暢,而不必追求每一板的大力量。以順為目的練球,則能把注意力放在體會動作上,不會因盲目發力使動作僵硬脫節,以至形成錯誤的動力定型;以順為目的,也有利於培養找點擊球的習慣-----若每板只想著發大力,找點的意識自然就淡了;以順為目的,動作出現問題時,就會很自然地考慮動作的協調性,分析技術動作的各個環節,而以發大力為目的,則易忽略身體各部分的協調與配合。明白了順勝於狠(發大力)的道理後,練球時我便多以中等力量擊球,把注意力放在體會動作上,效果自然也好得多了。順的理念不止在基本功的練習上體現,比賽中,慣用戰術打不通時不硬打,轉而使用其他更奏效的戰術,這其實也是一種「順」。就本質而言,「順」即合理性。

領悟到順的理念,於我而言,是個人打球史上重要的一步。其實,我的很多「重要的一步」也同樣是理念上的突破:明白基本功的重要性是這樣,懂得「先動位後出手」亦如此,學會找點擊球也未脫其範疇。心明其理,才能手精其術。也許有人會問:太強調理念,是否有些眼高而手低呢?我不這樣看。試想,眼都不高,手又如何高得起來呢?技術上的東西,往往是「眼高」帶動了「手高」。「什麼樣的境界打什麼樣的球」,所謂境界,應是指對乒乓球的理解,理念,我想,也是境界的一部分吧。

 

推薦閱讀:

黑池業餘新星組冠軍楊超 譚軼凌

TAG:乒乓球 | 轉載 | 業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