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觸中國傳統文化之十八?霸王別姬

感觸中國傳統文化之十八 霸王別姬

(2012-03-04 17:44:04)

轉載

標籤:

傳統文化

分類: 外院文集

              

    在距今二千年之前的中國歷史舞台,風雲變幻,波譎雲詭,曾經湧現了一批英雄豪傑。他們在推翻暴秦的起義戰爭中,共同奮戰,卻又相互傾軋,上演了一出楚漢相爭的風雲大戲。代表『楚』一方的是百戰百勝,所向披靡的西楚霸王;代表『漢』一方的是屢敗屢戰、打不過就跑的漢中王。中國歷史上,可能再沒有比「楚漢爭霸」更富戲劇性,更具有傳奇色彩的雙雄對訣!大家都知道結局,劉邦獲勝,霸王自刎。一般來說,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尤其在中國歷史中普遍認同的『成王敗寇』思想更是深入人心。但是在司馬遷的《史記》中,太史公竟然把失敗者霸王項羽記錄在《史記·帝王本紀》中。也就是把項羽當作了一代帝王,可奇怪的是項羽從來沒有登基稱帝,雖然他很想,在他很小的時候,看到秦始皇出巡會稽的儀仗,那做派,那氣象,就脫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也(我可以取代他)。」的豪言壯語,可是終其一生,他只是一個「西楚霸王」而已。可見就連漢武帝也在心裡由衷佩服項羽的勇武,誰叫他也謚為一個『武』字呢!可見即使在漢朝開國幾十年,人們在意識形態中還在為西楚霸王的神武餘威而目眩神迷,心動不已,所以司馬遷在《史記》中才敢說出「大政皆由羽出,號稱西楚霸王,權同皇帝。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的評語。而一向以嚴肅、謹慎著稱的司馬遷竟然一反常態的為項羽添油加醋:「項羽有位很寵愛的妃子,叫虞姬,經常跟著他;有一匹駿馬,名字叫烏騅,經常騎乘。酒過三巡,項羽感慨良多,作歌唱道:『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我的力量能拔起大山啊,我的氣概能壓倒當世,時勢不利啊,烏騅也不再飛馳,烏騅不再飛馳啊!我該拿它怎麼辦?虞姬啊虞姬啊,我該拿你怎麼辦?!)歌唱了數闋。虞姬和道:『漢兵已略地,四面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漢兵已經得到了楚地,四面都是楚歌聲,大王的意氣已經盡了,我還為什麼要活在世上呢?)歌罷,虞姬凄然自刎,項羽也流下熱淚,左右都不敢抬頭看他。」正是他始作俑創造了「霸王別姬」的美麗傳說,一直到今天,我們還在為霸王和虞姬的忠貞愛情津津樂道,太息不已,西楚霸王也正是由於虞姬和烏騅馬才讓人加倍的同情和留戀,使他在楚漢爭霸的歷史中增添了傳奇的砝碼。誠然,他失敗了,但是,中國歷史也為他單單開了綠燈,司馬遷不以成敗論英雄,使得後人終於知道在二千年之前,中國歷史曾經存在過這麼一個充滿傳奇,充滿神秘,充滿雄渾男兒氣的蓋世英雄!

    儘管歷史的真相早已湮滅在千年的烽火塵埃之中,儘管關於項羽的歷史記載實在是乏善可陳,少得可憐,但是我們還是可以從當時各方對他的評論中抽絲剝繭,還原一個真實的項羽:

    1、王陵說:「陛下(劉邦)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羽)嫉賢妒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高祖本紀》)   

    2、陳平曰:「項王為人恭敬愛人,士之廉節好禮者多歸之;至於立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陳丞相世家》)

    3、韓信曰:「請言項王之為人也。項王喑惡叱吒,千人皆廢;然不能任屬賢將,此特匹夫之勇耳。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淮陰侯列傳》)

    4、諸老將皆曰:「項羽為人僄悍滑賊,諸所過無不殘滅。」(《高祖本紀》)

    可以看出,這些敵我雙方對於霸王的評價竟然充滿了矛盾,這裡面有由衷的讚美和稱譽,也有無盡的諷刺和挖苦,誠如錢鍾書老先生在《管錐編》中感嘆道:「當從范增等語中得之。『言語嘔嘔』與『喑惡叱吒』,『恭敬慈愛』與『僄悍滑賊』,『愛人禮士』與『妒賢嫉能』,『婦人之仁』與『屠坑殘滅』,『分食推飲』與『刓印不予』皆若相反相逢;而既具在羽一人之身,有似兩手分書,一喉異曲,則又莫不同條共貫,科以心學性理,犁然有當。《史記》寫人物性格,無復綜如此者。談士每以「虞兮」之歌,謂羽風雲之氣而兼兒女之情,尚粗淺乎言之也。」可見霸王竟是這麼一個擁有多重人格,極其自相矛盾的風雲人物。以往我們對於項羽無非是「一介勇夫,有勇無謀,四肢發達,頭腦簡單」這樣的一邊倒的評價。但是我們從韓信的評價之詞中終於知道了霸王竟然懷有「婦人之仁」。

    可能霸王和女人是一個極端兩級化的名詞,我們看京劇《霸王別姬》裡面把霸王定位成虯髯滿腮,一臉橫肉的莽夫形象,雖然我們都已經接受了這個經典造型,但是真實歷史中的霸王會是這副模樣嗎?如果真是這樣,韓信怎麼會將他和婦人聯繫起來。我們看女人的心地都是相對的比較柔軟,充滿慈悲和同情心,富於情緒化和內斂、含蓄的氣質,佛教之所以把觀世音菩薩女人化就是受了中國文化的影響,也可以說中國文化的骨子裡就是一個含蓄內斂、綿里藏針,以柔克剛,包容一切的內涵。無論如何,霸王和這些文化顯然格格不入,看他的身邊只有一個行將就木的范增,最終還被他氣跑了!而人家劉邦身邊是人才濟濟,和霸王形成鮮明對比。但是霸王還是女人氣十足,換句話講,他的不合時宜;自負脆弱;任性不成熟;優柔寡斷;對敵人恨不起來,正是這種婦人之仁才被韓信所詬病!

    看他在多次佔據上風的時候,沒有對劉邦下手,包括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鴻門宴』。他都為他所信奉的『義氣』和『盟約』掣肘,可是人家劉邦呢,在他們訂立了『楚河漢界』(楚霸王四年八月,與漢軍對陟於廣武的楚軍糧盡;而劉邦也沒能調來韓信、彭越等人的軍隊,無法對楚軍進行最後的合圍。於是,雙方進行了歷史上著名的「鴻溝和議」,以戰國時魏國所修建的運河:鴻溝為界,劃分天下。)的盟誓後,公然撕毀了協議,一舉將項羽逼到了烏江。項羽根本不是劉邦這樣的人的對手,所以他經不起失敗的打擊,他本可以聽從烏江亭長的勸告,上船逃回江東去苟延殘喘(或許還可以重振旗鼓,求得東山再起),然而他沒有這樣做。他以極富悲劇意味的方式承認了天定的悲劇結局——即『天亡我』的現實,卻又對『天』的給定發出挑戰和怒吼。他對悲劇現實響亮的回答:我承認我必定失敗,但絕不輸在現在;我只輸給無形的『天』,但絕不輸給任何面前的敵手。最後,他用自己的手割下了自己的頭,他似乎要以此證明:連死都是他自己選擇的,他殺了自己,而沒有讓天或任何外在力量獲勝。

    從某種意義上講,項羽是一位戰勝了一切的鬥士,他的精神不死。這種超越精神大多在毀滅和失敗中越發得到顯露,它是人類保持自己的尊嚴和高貴的一道堅固的屏障,使人們無論陷入多麼卑微的環境都能夠始終保持著一股傲氣,保證自己永遠不被打倒。《史記》中的悲劇英雄,如項羽、李廣、伍子胥等人都是那樣的高傲和不可戰勝。他們決不與任何現實調和、妥協,他們不惜一次次地證明自己存在的價值,也不惜毀滅自己,來表明自己作為人的價值與尊嚴。由此,他們顯示出無所畏懼的勇毅,體現著英雄主義的氣概和激情。縱觀歷史長河之內,英雄無數風流無盡,項羽的慷慨赴死報江東父兄,從容捨身慰男兒之身,如此氣節,在他英雄之軀訇然倒地之時,騰空而起,凌雲直上,流傳千里,催人至今。寧可無愧而死,不肯慚愧而生。項羽與劉邦對壘,戰無不勝,僅僅在垓下敗了唯一一次而痛失天下。其悲劇性的結局更令世人扼腕嘆息。霸王自刎雖然有輸不起的嫌疑,但這也偏偏成全了他的一世英名!這世上最能博得人們好感的不就是悲情英雄么。無怪司馬遷著史記寫到項羽用的是項羽本紀(只有寫皇帝才用本紀,而項羽並沒稱帝),也無怪李清照這樣婉約派的詩人也留下:「生當為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這樣豪放的詩句。

    相比之下劉邦在人格魅力上是屈居下風了。劉邦平民起家,出身低微,自小和一群流氓廝混,他的身上流淌的是江湖的血。他沒有文化,沒有什麼所謂的教養,這更使他為人處事靈活多變。司馬遷筆下寫劉邦最傳神的地方應是他的多變。例如:項羽射重其胸時他說射中了他的腳,以安軍心,這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嗎?韓信討假齊王時,他大罵韓信,然而看到了張良等人的示意後的劉邦又來了個復罵,「大丈夫建功立業就該當個真的」。他的狼性十足,兼具猴性,使得他在那樣的亂世左右逢源。劉邦一直充滿了危機感和緊迫感,因為他一直在項羽的陰影之下生存。他可以連父親、妻子都不顧而苟且偷生,他可以死皮賴臉、低三下四地哀求項羽,他可以寄人籬下、卧薪嘗膽的積攢實力。劉邦不看重禮教,所以他不講信譽,他與項羽立盟後馬上撕毀條約。這些都是項羽不具備的先天『優勢』。就個人魅力而言,項羽集中了各方面優秀的特長與一身。而劉邦和他相比則顯得各方面都很平庸,差了一大截。而正是應為項羽各方面都很強,導致項羽剛愎自用,乾坤獨斷,不能知人用人。而相對劉邦雖自己不咋樣,但禮賢下士,能過把不同特長的人團結在自己周圍,為我所用。劉邦政治手腕強,所以能做皇帝,而項羽雖縱橫天下,無人匹敵,卻只能是個英雄。從而導致最後劉邦能敗項羽而得天下。項羽是楚國貴族出身,從小錦衣玉食,而且傲慢自大,他一直認為只有自己才是繼秦始皇以後的第二個帝王,他根本沒有懷疑過自己的實力,而且事實證明在秦朝崩塌之後,各路諸侯逐鹿中原的爭霸戰爭中,只有這個西楚霸王不可一世,笑傲沙場!是他的勝利助長了他的自大,巨鹿之戰和彭城之戰讓眾人見識了霸王的神威,以至於人們見到他都不敢仰視,膝行而前!正是這種勝利感和優越感讓他熏熏然,他以為最終的勝利非他莫屬。但是他沒有吸取吳越春秋的歷史教訓,失敗對他而言只是早晚的事情! 

    霸王從二十四歲參加起義軍,一直到三十歲烏江自刎,短短六年,鑄就了個人的輝煌和悲壯!諷刺的是,他的輝煌也是他失敗的開始。劉邦說過:「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可見劉邦不害怕項羽,擔心的是項羽唯一的謀士,所以他用陳平反間計使得項羽和范增失和。這個項羽父親項梁生前的摯友,被項羽尊稱為「亞父」的人,最終帶著滿腔的委屈和遺憾離開了項羽,其實他們在鴻門宴上已經開始出現裂痕,范增多次暗示項羽殺掉劉邦,項羽就是充耳不聞。反而對劉邦進獻寶物感到陶然和滿足,於是放跑了劉邦,氣得范增用劍劈斷劉邦進獻的玉斗,指桑罵槐的罵道:「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那一次的確讓劉邦汗流浹背,魂飛魄散,他終於知道了范增的厲害!接下來離間項羽唯一的智囊便是他首要之舉。他成功了,他深諳項羽的弱點,知道他的狂妄自大,所以逼項羽殺死了義帝(傀儡皇帝),使得他眾叛親離,徹底失去了民心。並且誘敵深入,一步步將項羽逼上窮途末路。而項羽一直以來信任劉邦,沒有質疑他的忠誠度,他對這個曾經和他並肩作戰的夥伴始終沒有一絲疑惑,就算劉邦搶先攻佔了咸陽,大肆搶掠,也沒有引起必要的重視。事實證明他沒有政治敏感性,咸陽乃古來必爭之地,其戰略顯要和政治象徵歷來為人所看重,但是項羽竟然沒有定都咸陽的打算,「富貴不還鄉,如同衣錦夜行」,可見他沒有雄才大略,而他放走劉邦更是他一生中不該犯的最大錯誤。因為劉邦可沒有他想像的那樣仁慈,前205年,楚漢戰爭中彭城之戰,劉邦敗北,妻子呂雉被俘,其間項羽把呂雉押到兩軍陣前,以烹殺呂雉威脅劉邦時,劉邦居然笑嘻嘻地說,你愛殺就殺,悉聽尊便。劉邦在品行上接近無賴,他絲毫沒有道德的羞恥和禮法的約束。

    漢二年四月,劉邦在還定三秦之後,率領五十六萬大軍打到了西楚都城彭城。此時的項羽正在齊地忙於平叛,劉邦趁虛而入打進了西楚國都彭城。劉邦此行的目的有兩個:一是消滅項羽集團;二是要接走他的父親、妻子、兒子、女兒。但是,劉邦到了彭城之後,並沒有急著接親人,反而在彭城忙於接收項羽從秦朝都城帶走的美女、財寶。項羽的主要謀士范增曾經給劉邦下過一個定論:「沛公居山東時,貪於財貨,好美姬。」貪財好色,劉邦打到彭城之後的表現驗證了范增的評價。等到項羽殺回彭城,劉邦才急忙派人去接家屬,但是,此時項羽也已派人去找劉邦的家屬。劉邦的家屬擔心自己的生命安全,早在項羽來人之前已經躲起來了。結果,劉邦派來接家屬的人沒有找到劉邦的父親和妻子,項羽派來找劉邦家屬的人也沒有找到劉邦的父親和妻子。不僅如此,而且劉邦的父親、妻子與劉邦的兒子、女兒還在忙亂中相互走失了。

    劉邦的父親、妻子從小路去找劉邦,結果正好遇上項羽的軍隊,成了項羽的俘虜,被迫成為人質。劉邦的兒子、女兒幸運地遇到逃亡中的劉邦。劉邦絕情絕義,三番五次踹他的兒子、女兒下車,總算有大臣屢次相助呂后的兒女才逃出性命。呂雉與劉邦其父太公卻從此在項羽的軍營中做了二十八個月的人質。而且,呂雉在為人質的兩年多時間內,還遇到了一件災難。漢四年,劉邦、項羽滎陽對峙之時,無奈的項羽忽發奇想:以烹太公相威脅。項羽的目的是想藉此機會要挾劉邦,逼迫劉邦投降。劉邦不吃這一套,竟然嬉皮笑臉地對項羽說:我和項羽都受懷王的命令伐秦,又結拜過兄弟;所以,我爹就是你爹,你要烹你爹,我也跟著一塊兒喝湯(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項羽大怒,要烹太公,幸虧項伯從中斡旋,項羽才未殺太公。

    其實我們我們大可不必苛責劉邦的行為,他對項羽的忠誠度抵不過「誘惑」的吸引,這個誘惑就是天下!大家想必都知道四書五經中有一本孔子寫的書《春秋》,為什麼叫《春秋》呢?中國的文化是自天文來的——我們知道一年四季的氣候是不平均的,冬天太冷,夏天太熱。講晝夜,白晝在冬天太短,在夏天太長,都不平均。只有春天二月間和秋天八月間,「春分」「秋分」兩個節氣,就是在經緯度上,太陽剛剛走到赤道中間的時刻,白晝黑夜一樣長,氣候不冷不熱很溫和,所以稱歷史為春秋。這就是中國的歷史學家,認為在這一個時代當中,社會、政治的好或不好,放在這個像春分秋分一樣平衡的天氣上來批判。拿現在的觀念來說,稱一下你夠不夠分量,你當了多少年皇帝,對得起國家嗎?你做了多少年官?對得起老百姓嗎?都替你稱一稱。歷史叫作「春秋」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春秋》開章明義,就是宣揚中國文化『興滅國繼絕世』(中國古代的政治思想,是由宗法社會的基礎而來的,『興滅國,繼絕世。』過去已經滅掉的國家,萬一這個國家沒有後人,就要把他遠支的宗親找出來。扶助他起來複國,這就是所謂『興滅國』。『繼絕世』,是這個國家即使絕後,也要想辦法使他繼續存在,所以周武王統一了中國以後,分封諸侯達兩三百個國家,而所封的並不全是周文王的兒子,如當時的宋國,就是殷商的後代,許多都是曾經一度滅亡的,周武王再封建,把這種國家重新建立起來。這種思想一直影響到後世,如劉邦、項羽他們起來推翻秦始皇的暴政,當項家初起的時候,還不敢自己稱王,要找出楚國最後一個皇帝的孫子懷王出來,奉為義帝。在我們現在看來覺得奇怪,項家起來就起來了,為什麼要找個小孩子出來為帝?這就是宗法社會的思想,必須要找個帽子戴上。這固然是項家的權術,但從道德的觀點看,中國人始終有這種「興滅國,繼絕世」的精神。後來劉邦稱帝,卻封贈了項家和戰國時代好些後人,這便是漢代初興時的可愛可敬之處。)的大義精神。

    孔子在書中對春秋二百年間的所謂『戰爭』加以褒貶,《春秋》這部書並不是非戰論,它特彆強調中國文化的戰爭哲學是為正義而戰,所謂「惡詐擊而善偏戰,恥伐喪而榮復仇。」例如在春秋二百多年之間,大小戰爭不計其數,只有兩次是為復國復仇的戰爭,那是無可厚非,不能說是不對的。所以他說:「今(指春秋時代)天下之大,三百年之久,戰伐侵攻不可勝數,而復仇者有二焉。」關於歷史文化的破壞,政治道德的沒落,則更嚴重。在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間,「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人倫文化的道德基礎,幾乎都被那些有霸權的上層領導分子破壞完了。為什麼那個時代會造成這樣的紊亂?以孔子的論斷,都是根源於文化思想的衰落,人們眼光的短視,重視現實而忽略了文化發展中的因果。所以孔子在《易經·坤卦》的文言中便說:「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後來的董仲舒,發揮了孔子的思想,便說:「細惡不絕之所致也。」所謂細惡,便是指社會人士缺乏遠大的眼光,對於平常的小小壞事,馬虎一點由他去,久而久之,便造成一個時代的大紊亂了。繼春秋時代吞併侵略的紊亂變局,又延續了兩三百年,便是我們歷史上所謂的戰國時期。紊亂的情形,比春秋時代有過之而無不及。各個強國的諸侯重現實,社會的風氣更重現實,苦只苦了一般的老百姓。

    孔子在質詢戰爭的意義何在?禮義何在?難道我們中國文化就是這樣不顧信義,不顧廉恥,不顧道德,如同禽獸般的燒殺搶掠嗎?它從一個方面說明要想繼承中國文化的精神就是要不斷反思自己的行為,尤其是那些高高在上的掌權者,因為他們的一個決策很可能就決定千千萬萬老百姓的生死存亡,而他們這樣不計後果的代價就是促成中國文化的倒退和衰亡。我們看整個二十四史,都是和《春秋》一脈相承,都在重宣中國文化的精神,中國是禮儀之邦,歷來注重自己的文化和形象,所以越是在這樣的國家,一旦出現違背、僭越中國文化精神的可恥行為,歷史就會對它痛加指責。所以這就是歷史的價值所在!那麼我們也可以理解為什麼司馬遷在《史記》中還要給項羽濃重一筆,太史公的意思就是要讓項羽和劉邦做一個鮮明的對比,可以說,項羽是為了劉邦而存在的!它並沒有過高的宣揚項羽,因為漢朝的大歷史背景不允許這樣做,它也不允許貶低高祖的形象,這就有些左右為難,所以我們今天才會在《史記》中看到激情交叉的這一幕。現在我們終於可以說項羽沒有劉邦的背信棄義,它雖然傲慢自大,但他內心有仁慈、天真的一面,這和劉邦稱帝後對下屬的翻臉無情、兔死狗烹的確是一個鮮明的對比。這就是西楚霸王得以穿越千年,得享歷史的唯一原因!否則只是記載一個失敗者項羽的名號就足夠了。當然劉邦這樣的人更適合做皇帝,因為他有手段,有謀略,有野心,有毅力,他和雍正皇帝一樣可怕!這樣的人其實一點也不可愛,看他娶的女人就知道了,我們都知道呂雉這個女人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陰毒的女人,比起慈禧太后不知厲害多少倍!一個女人可以幫助、輔佐,甚至打造一個帝王,人家唐太宗不是就有一個賢惠知禮的長孫皇后嗎!可是漢朝一開國就被這個壞女人搞得烏煙瘴氣!所以司馬遷又設計了虞姬這個角色,今天我們終於可以說:「虞姬本來是虛構的歷史人物,但是之所以這個本該在野史小說中存在的人物居然出現在正統的歷史教科書之中,仔細思索我們就可以知道這又是太史公指桑罵槐,聲東擊西的一招。」

    虞姬在《史記》中寥寥幾筆,但是力傾千鈞,她襯托出項羽的悲壯,引人無限同情,也許項羽本身也不可愛,但是從一個側面,從他的女人反襯出項羽的鐵骨柔情!不得不佩服司馬遷的智慧啊!他不是空穴來風、無中生有的塑造這個的角色,虞姬沒有在項羽失敗的時候背棄他,相反為他去死;在古代這樣的女人就是烈女,而她的所作所為也絕對不是偶然的,我們從寥寥數語中分明看到一個知書達禮、多才多藝、貌美如花,楚楚可憐的絕代佳人站在我們面前,這就是太史公的目的所在!虞姬的存在從一個側面只是為了反襯出呂雉的嘴臉!我們都知道呂雉這個女人為了目的不擇手段,當初隨著丈夫逃亡的時候,就不守婦道,和謀士審食其通姦(劉項爭雄,太公與呂后常在楚軍中為質,舍人審食其從焉,後因與私。既定天下,食其以功封辟陽侯。辟陽侯謹慎,嘗為外庭解紛。故終呂后之世無患。——明·馮夢龍),後來幫助劉邦殺了韓信之後,又開始對劉邦的女人大開殺戒。為剪除異己,毒殺趙王如意、砍斷戚夫人手足,挖眼燒耳,給她吃啞葯使她變啞,並置之廁中,任其哀號,名為「人彘」。連他的親生兒子漢惠帝都不恥母親的行為,鬱鬱而終,而當上太后更是將劉氏趕盡殺絕,要不是陳平、周勃,漢朝哪裡會享有四百年的天下?我們說虞姬之所以在中國歷史兩千年以來一直為人們所讚頌,就是因為她的可貴品質,這樣的女人即使放在價值觀念早已變質的今天(現代人崇尚:「找個你愛的人做情人,找個愛你的人做妻子」!)恐怕也是會引人同情和懷念的!因為大抵男人都喜歡這種女人,這種女人最值得人愛!所以我們今天還在舞台上欣賞《霸王別姬》,還在心理上緬懷忠貞剛烈的女人,還在歷史上計較項羽的失敗!惟其如此,中國歷史才顯得充滿色彩;惟其如此,中國文化才顯得益發精彩!


推薦閱讀:

電影《霸王別姬》如何展現了歷史對文化的衝擊?
陳凱歌后來的電影哪一部更接近《霸王別姬》?

TAG:中國 | 文化 | 中國傳統 | 感觸 | 傳統文化 | 傳統 | 中國傳統文化 | 霸王別姬 |